-
1 # 男半神
-
2 # 種地的秀才
首先魏延最終也沒有反叛!
其次魏延最終落得如此下場跟他的性格有關,跟關羽一樣太傲,重卒輕士,不屑於政治的爾虞我詐,但關羽地位特殊有劉備撐腰,魏延呢?劉備活著的時候看重他的能力,無人敢說什麼,但不代表朝中計程車子他們沒有想法。
劉備一死諸葛亮統軍,每次出兵魏延都想跟諸葛亮各自領軍出征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真讓你魏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我諸葛亮的軍權還握的住嗎?你這不是展現自己的能力,你是想取代我諸葛亮,我不打壓你打壓誰?
諸葛亮死後,這種矛盾終於因與楊儀的私怨而激發出來,朝中無一人替魏延說話,最終死在士子的算計之下,就像張飛重士輕卒最終死在卒子手中一樣。關羽如果不輕士,糜芳他們會反叛嗎?
性格決定命運
-
3 # 驚心鳥
魏延造反可以說是三國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雖然歷史上很多史學家都認可了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說法,但是就蜀漢自己的史書如《漢晉春秋》、《華陽國志》等材料來看,魏延並沒有造反。魏延造反很可能是楊儀、費禕和姜維三人策劃的陰謀,而馬岱、王平等人做了幫兇。而且這個造反事件,很可能跟諸葛亮沒有關係。
首先諸葛亮去世時,身邊只有費禕、楊儀和姜維三人。三人商議後又費禕去向魏延傳達諸葛亮的遺言,而楊儀和姜維去安排撤兵事宜。也就是說,諸葛亮臨終的安排除了他們三人,沒有其它證人。諸葛亮是否真的堅持撤軍,讓魏延斷後,這個事情真假難辨。
費禕向魏延傳達諸葛亮遺言之前,他和楊儀的商量就是去試探魏延的態度。而魏延提出自己堅持北伐,讓楊儀帶諸葛亮遺骸先回成都時,費禕表面上答應得好好的,然後馬上和楊儀、姜維商議孤立魏延的事情。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此三人早就有陰謀,而不是臨時起意。
魏延作為北伐軍副帥,按道理諸葛亮死後,他就最大。但是諸葛亮生病期間,楊儀以軍師參謀的身份把持了軍中政務,這讓魏延有力無處使。在此期間,要架空魏延沒有外人配合是不可能的,姜維和費禕就是最好的搭檔。所有過程都是他們三人說了算,而魏延完全無話語權。
在大軍南撤過程中,本來是安排姜維和魏延斷後。然後魏延不服氣,先帶兵回漢中。然後魏延和楊儀互相向劉禪告狀,說對方反叛。比較蹊蹺的是,楊儀告狀中說魏延燒燬了棧道,但是兩人的告狀信又同一天抵達成都。這就奇葩了,難道楊儀的告狀使者是飛過棧道的?
而且從《魏書》記載,蜀國大軍撤退後,司馬懿曾帶兵追到了斜谷道中段,至此都沒有遇上蜀軍斷後的軍隊。那麼在棧道燒燬的情況下,魏兵如何進入斜谷道中段,難道都會飛?被所謂的諸葛亮遺言安排斷後的是姜維和魏延,在魏延先撤的情況下,姜維居然不斷後就撤了,這難道不是違反軍令,致大軍安危於不顧?
在圍攻漢中的戰役中,姜維所帶的軍隊出現在城外,這本身就不合理。姜維是斷後的,這麼積極的圍攻漢中,本身既違反軍令,又有重大的反叛嫌疑。
上述的種種疑點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上描寫的東西經不起推敲。而其它蜀國的史料檔案,卻表明楊儀、費禕和姜維三人假造諸葛亮遺言,坑害魏延的嫌疑較大。從後來楊儀因言獲罪,在獄中蹊蹺死去的情況看,很難說不是費禕在殺人滅口。
在我看來,這本身就是蜀國新老兩屆軍隊領導層的爭權奪利行為。只是魏延勢單力孤,所以被坑死了。從史料來看,我覺得這與諸葛亮並無關係,因為諸葛亮已經死了。傳出的所有諸葛亮針對魏延都遺言都是楊儀等人說的。這些人站在魏延對立面,他們的口供不可信。
而諸葛亮臨死前留給蔣琬、劉禪等人的信件中都沒有表達出敵視魏延的情緒,所以說諸葛亮設計殺魏延,本身就沒有直接證據。而且如果諸葛亮真的敵視魏延,當初就不會支援劉備將魏延放在漢中太守的位置上。要知道當時魏延的競爭對手可是張飛,沒有諸葛亮的支援,魏延能當漢中太守?魏延能在多次北伐時都當蜀軍副帥?
-
4 # 黃立清3
魏延本為長沙郡守韓玄的部將,同黃忠一起投靠了劉備,在關羽攻打長沙城的時候,魏延反叛韓玄投誠,自此一直跟著劉備,從取西川、漢中、益陽為劉備立下了無數戰功,直到蜀漢建立位列五虎將之下,一直做到了漢中將軍等職位,直到蜀漢五虎上將相繼離去魏延成了諸葛亮北伐陣營中資格最老能力最強的將軍,在一次北伐中提出子午奇襲未被諸葛亮採納,直到諸葛亮去世北伐都沒有成功,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其實是瞎扯淡,魏延從投靠劉備起一直忠心耿耿,北伐也是兢兢業業,諸葛亮說往東他不敢往西,我認為當時諸葛亮去世後不被重用,被當時以楊儀為主的政客所不容所致,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是從反叛魏國而來,與魏相比資歷和威望顯然不夠,所以不是諸葛亮要殺他,而是諸葛亮死後以楊儀為首的政黨所不容,逼著魏延不得不反叛。
-
5 # 南虢先生
如果一個謀士或將軍或文官提出的建議遭到領導否決,就產生叛逆心理,那麼這個人即使功勞多大,都是不值得肯定的。況且魏延前期功勞不顯,後期才大。
劉備勸說劉表趁曹操北征三郡烏丸時偷襲許昌,劉表不敢;危急時諸葛亮曾建議劉備攻劉琮,劉備不忍;龐統建議取益州的上策,劉備認為太急而不敢採用,結果只用了中策;趙雲勸劉備不要伐吳,劉備就疏遠了他;黃權在伐吳時也曾提出不要冒進建議,結果劉備調開了他。諸如種種,更不要說曹孫方面的了。
每一次軍政會議,都會聽到很多不同的建議或策略,領導會作出不同的選擇。朱元璋很多時候不聽劉伯溫的,這是第一責任人的權利,因為負責任的是領導。魯肅在赤壁之戰前也曾勸說孫權:投降之後,我們這些打工的,只不過是換個老闆而已,而孫權你自己怎麼辦呢?!顯然,老闆作出每一個決定,都要為最壞的後果作出打算,看能不能承受,兩害相權或者數害相權取其輕。打工的往往感受不到領導的心理的壓力,也往往在相權抉擇後,出現負面現象時就口出怨言,實在是不明智的行為。因為每個決定都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的效應。如果輸了,打工的假若不死無非換個工作而已,老闆付出的是身家性命。
又譬如殺劉封,劉封死了,少了一名戰將,倘若不殺,劉封犯下這麼大的主觀政治錯誤,何以服眾?更為甚者,以劉封的性格,他能甘為人下麼?一旦內鬥起來,誰能平息?產生的損失能不能承受?也就是說,如果出現另幾種不同的惡果,後人豈不是更加詬病諸葛亮,說他沒有軍政遠見?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領導採納了別的建議或策略,產生了某種負面的後果,就心懷怨憤,產生異志,這是一種極不成熟的心理素質,況且領導的抉擇對你沒有產生任何的損失,反而大賺了。因為兩害相權,不管你怎麼抉擇,都會有負面效應的出現,只不過看負面後果多少、嚴不嚴重而已。只要不是作出荒唐不合常理的決定而因小失大就是了。當負面效應一旦顯現就埋怨,那麼你能埋怨多少呢?而正面作用又有多少人視而不見呢?
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而已。
-
6 # 日青繁花
魏延曾為蜀漢立下過汗馬功勞,為何最終反叛慘死?我們先從魏延本人說起。魏延隨劉備入川之時,屢建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作為劉備的一員大將是有自己非比尋常的一面,魏延的武功不錯,而且智勇雙全。曾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是因為過於冒險,被諸葛亮棄用。諸葛亮用兵以謹小慎微,穩紮穩打而著稱。他們兩個人可能是性格的差異造成用兵謀略的差異。
沒有史料或者是小說記載描寫過諸葛亮打擊和敵視魏延。
魏延為什麼最終反叛?可能是因為諸葛亮去世前,交代楊義等人撤軍,命令魏延斷後,並且說魏延如果不願意斷後就隨他去。這也客觀的說明了,諸葛亮對魏延性格為人的瞭解。魏延不願意斷後,與楊義等人發生爭執,從而反叛,最終被殺滅三族。
-
7 # 木説歷史
魏延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這不假,但是“最終反叛”還需要斟酌。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的死是因為自己反叛蜀漢而被馬岱斬殺。
但在正史上魏延雖然背了“造反”的名聲而被殺,但實際上魏延死於蜀漢內部權利爭奪而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造反”。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時因病而逝,在死之前諸葛亮召開了高層領導的“榻前會議”交代後事,這個時候魏延並不在中軍大營而是率領先鋒駐紮在大營外圍。
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諸葛亮是國內權利最大的人,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在蜀漢中權勢唯一可能超過諸葛亮的只有魏延。
魏延符合三點:1.魏延是蜀漢最為側重的荊州系勢力;2.魏延鎮守漢中多年勞苦功高,官至鎮遠將軍;3.曹魏是蜀漢集團最大的敵人,鎮守漢中的魏延比其它人更懂得如何應對。
但是諸葛亮並不希望魏延成為繼自己之後的權臣,理由很簡單,因為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當權時沒有同意,但是諸葛亮死了就沒有人能夠阻止獲得權勢的魏延了。因此諸葛亮把軍隊的領導權交給了魏延的死對頭楊儀。然後要求楊儀領大軍回成都,讓魏延斷後,他如果不聽隨他去。
…若魏延不從,軍便自發
楊儀讓費禕去告訴魏延諸葛亮的遺命,魏延當然不願意聽楊儀的,費禕回到楊儀身邊之後楊儀也清楚自己也約束不了魏延,於是按照大軍回成都。
魏延一看楊儀領著主力軍隊走了不管自己了就搶先返回成都沿途還燒燬了棧道。 這一點和後來的姜維有點相似,姜維與蜀漢朝廷的黃皓不和,姜維擔心回去會被黃浩搞死於是申請屯兵沓中不回成都。魏延與楊儀不和,楊儀回到中央一定和自己對著幹,於是魏延也率軍往回走希望在楊儀之前趕回成都,這樣可以成蜀漢重臣(誰先掌握劉禪誰先做主)。
回去的路上魏延和楊儀都上書說對方造反,劉禪問誰是真的造反,大臣說反正文臣楊儀不會造反也沒有肯定魏延造反,但是現在魏延就倒黴了,中央派王平阻擊魏延還帶去了中央的命令“魏延是反賊”。魏延大勢已去逃亡漢中的路上被馬岱追上斬殺了。
歷史上其實並沒有諸葛亮敵視魏延的有效證據,相反在《三國志》中諸葛亮對魏延很是愛惜其才能(這也不像是對反骨的態度)但是對魏延與楊儀之間緊張的關係很頭疼。
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
魏延與楊儀的造反其實究其源頭都是因為對權利的過分追求導致,楊儀的下場其實也並不好,但是如果魏延奪權成功蜀漢會不會走向另一條“篡漢(蜀漢)”之路也很難說,但是魏延的反確實與諸葛亮沒有太大的關係,最大的關係就是諸葛亮死早了。
-
8 # 仰望明月754
不但有關,而且是諸葛亮故意將他逼反,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殺害魏延的理由。
魏延,簡介:(?-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人,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其地位雖然不高,但卻是劉備軍中的嫡系,而絕非降將。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似乎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非張飛莫屬了。而且“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置張飛情緒和全軍議論於不顧,而破格任用魏延,這不僅反映了魏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劉備的信任。如果魏延“腦後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劉邦當年登壇拜韓信為大將的故事,劉備在封魏延為漢中督時大會群臣,並且故意在宴會上當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的實際功績究竟如何呢?《三國志·姜維傳》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維守漢中,他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雖合《周易》‘重門’之義”,但只能保證不丟土地,卻不能大量殺傷敵人,於是他改變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方針,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部的做法,並認為此乃“殄敵之術也”。 對於姜維的此次調整軍事部署,歷代史家多認為是重大失誤,為後來漢中失守、蜀國滅亡種下了禍根。
曹操曾招降魏延,魏延大罵曹操,並一箭射落其兩顆門牙,原文:(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鬥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裡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可見魏延態度之堅決!立場之堅定!劉備死後,諸葛亮將魏延調離漢中,隨軍南征孟獲,北伐曹魏,魏延帶兵有方,做戰勇敢,立下了赫赫戰功。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當時曹魏在子午谷並沒有駐軍,就連魏國整個西線都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線。張郃和曹真兩大集團軍還遠在東南的襄陽對峙東吳。長安這個軍事政治重鎮的大當家是夏侯楙。夏侯楙何許人也,此人乃曹操女婿,沒有謀略,能當上長安太守是因為長安無戰事。司馬懿當時也被罷免了軍權,在家閒住。此計在歷史上首次被提出,完全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戰果。可惜諸葛亮以太過冒險為由,沒有采納!諸葛亮、姜維前後伐魏十九次,連年征戰,未得寸土,反而勞民傷財,導致最終國庫空虛,國力衰竭,被司馬昭所滅!
建興十二年三月諸葛亮進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北伐,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臨終前召開了一個榻前會議,安排後事,將軍事指揮權交給沒有任何軍事才能的楊儀,遺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問題來了,做為蜀漢軍中的二號人物,為什麼這麼重要的會議,不讓參加?諸葛亮死後就屬魏延官職最高了,為什麼要魏延給楊儀、姜維斷後?他怎麼料定魏延會不從命?為什麼軍便自發?更可怕的是明知道魏延跟楊儀水火不容,還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楊儀!為什麼不給楊魏調解矛盾 ?即使無法調解為什麼不把兩個人調離開?
諸葛亮臨終前授予楊儀錦囊妙計 ,並囑咐自有殺魏延之人,這些是什麼時候安排的?什麼時候把馬岱安排在魏延身邊做臥底的?還有傳達命令的費禕可疑,在《三國志》魏延傳中我們只看到他只說了一句話:“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也。這無疑又是諸葛亮毒計中的重要一環除了這些,他還對魏延說了些什麼?是什麼話讓魏延失去理智火燒棧道 ?沒有人知道!魏延燒絕棧道後,姜維事先就探察好了,有一條小道可以繞到棧道之後,是否早料到魏延會燒斷棧道?如果把魏延跟諸葛亮初次相遇,到魏延被殺,前後連貫起來看,諸葛亮如何打壓魏延,如何設圈套殺害魏延,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現在分析一遍,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魏延初遇諸葛亮,就被諸葛亮以腦後有反骨為名,要斬殺魏延,幸虧劉備救下,諸葛亮沒能得逞;第二階段,魏延一直跟隨劉備功打西川,漢中,奪取漢中後,劉備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這期間,諸葛亮一直沒法插手;第三階段,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立馬將魏延從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的位置拉下來調往前線做戰,從南征猛獲到六出祁山,魏延一直被當做普通將領使喚,雖然戰功赫赫,但是在軍中的地位不增反降,甚至還不如紙上談兵的馬謖、廖化,即使有官職也沒有實權,始終被諸葛亮牢牢的控制,就像頭戴緊箍咒,一路降妖除魔的孫悟空!諸葛亮明知楊儀跟魏延水火不容卻故意重用楊儀,並且臨死將兵權交給楊儀,目的就是借楊儀之手除掉魏延。塌前會議故意不讓身為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的魏延參加,明顯將魏延推到對立面,涼起來,會議內容只同支持自己的一班死黨,姜維、楊儀,費褘等人商量。
自南征孟獲,到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直對魏延進行壓迫;第四階段,設計斬殺魏延。第一步,密令馬岱潛伏在魏延身邊,伺機動手。勘察好繞過棧道的小徑;第二步,將兵權交給魏延的死敵——楊儀;第三步;招開塌前會議,架空魏延,並安排撤軍方案 ,以命令魏延斷後為由,將魏延率領的一支軍甩在後面;第四步,命費褘向魏延傳軍令:“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這是書面記載,不為人知的密令應該是(言:楊儀、姜維謀反,命魏延燒絕棧道,阻擋楊儀軍團回成都)趁魏延沒來得及反應迅速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也;第五步,命楊儀、姜維率軍抄小路繞過棧道,到南鄭阻擋魏延,並以魏延燒絕棧道為由向劉禪狀告魏延背反(姜維:“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可以看出魏延實為蜀漢後期第一將);
第六步,錦囊妙計——引誘魏延連說三遍“誰敢殺我”,自有殺魏延之人;第七步,馬岱聽到魏延“誰敢殺我”,遵從諸葛亮遺令,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魏延稀裡糊塗就掉了腦袋!——諸葛亮因為長期仇視魏延,並對其進行迫害,擔心自己死後會遭到魏延的報復,所以臨死設計除掉魏延。
殺害魏延,是諸葛亮經過精心策劃,周密部署的一次軍事行動。
回覆列表
魏延被殺的幕後主使我覺得就是楊儀而不是諸葛亮,首先魏延沒有反蜀之心,魏延父子只是權謀之術不行,為了一鼓作氣北伐斷了蜀軍的退路,這一下就被小人有機可乘說其父子勾結魏國,其次是魏延父子事發後逃回了漢中而不是逃到了魏國,可見其心依舊在蜀。
至於說是諸葛亮的密令我個人認為那都是小人楊儀的借刀殺人老套路,因為諸葛亮臨死前曾留下遺命原話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也就是諸葛亮在遺命中並沒有說要斬殺魏延,而是料到他可能不會撤退,讓大家不管,魏延若想打仗,那麼就讓他自己帶著本部兵馬去和魏軍廝殺,勝了算他,失敗了責任也讓他自己一個人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