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洞評論
-
2 # 一束小草
/王安石變法,他要解放的問題主要是充實國庫.加強軍備.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限制土地兼併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他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將兵法等等。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抵制了士地兼併,加強了軍隊建設,促進了農業發展。
那麼這麼好的改革,司馬光又為什麼極力反對呢?這是因為改革雖好,但在推行改革措施的過程中變了樣,好心沒辦好事,比如,推行青苗法,就是國家成立了一個國家銀行,春耕借給農民買種子,秋後農民還本付息,本來是講的是自願貸款,結果在推行過程中變成了強制貸款,而且利息很高,這非但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反而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讓老百姓怨聲載道。再比如募役法,就是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務朝廷的差役,改為由朝廷僱人承擔,不願意服差役的農民按貧富交納不等的免役錢,地主官僚同樣也要交納,目的是讓老百姓從役事中解脫出來,保證農業勞動時間。但農民有勞動時間就是沒有錢,所以到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這一方面地主也不例外,原來地主不用服役,現在王安石變法要交錢,無形中得罪了好多地主和官僚。
司馬光反對的也就是這些,最關鍵的是,王安石變法不僅得罪了司馬光,更得罪了以他們為代表的地主官僚階級的利益,這無疑於將自己打入了另類,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農民對王安石的變法也不支援,因此最後導致變法失敗。
-
3 # 三十年的老果農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1019年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宋史.司馬光傳)。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1021年生。“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宋史.王安石傳)。
一個少小聰慧,一個才高八斗。兩個人交為知己,也是自然。
仁宗時,西夏猖獗,大宋屢敗。內憂外患,不約而至。王安石“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宋史.王安石傳),隨上書仁宗推行變法,“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並興,號為新法”(宋史王安石傳)。推行伊始,就遭到朝中老舊大臣的極力反對!也許是因為好友的原因吧,司馬光雖然也反對,經常在朝堂上跟王安石激烈辯論,毫不相讓!但當很多文官聯名彈刻王安石時,司馬光又為王安石辯護,反對罷免王安石!直至青苗法頒佈,他的又一好朋友龐籍因反對變法被罷官,司馬光就徹底跟王安石翻臉!成為反對派的領袖人物。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天下大旱,司馬光糾結文彥博、歐陽修、富弼、韓琦、蘇軾等一大批名噪一時的文官老臣,以天下大旱是由於新法冒犯祖制,老天降罪為由反對!在加上王安石用人不當,改革派中,呂惠卿、章惇、蔡卞、蔡京、鄧綰、薛向等很多人品質低下。王安石終因變法步履艱難,於熙寧九年(1076年),心灰意冷,辭去宰相,隱居江寧。元豐八年(1085年)仁宗駕崩,司馬光入朝為相,王安石變法最終以王安石完敗,司馬光大勝而告終!
那麼,同朝為官還是要好的朋友,司馬光為什麼非要跟老朋友翻臉,誓欲置之死地呢?表面上看是兩個人政見不同。早在寶元二年(1041年),朝廷就有強兵之意,正在為母守孝的司馬光就代父草擬《論兩浙不宜添置弓手狀》,極力反對朝廷強兵!到王安石變法,提倡開源,增加財政收入,保證朝廷有足夠的錢厲兵秣馬!而司馬光則認為朝廷應該節流,韜光養晦。
實則不然,變法伊始,頒佈的幾項新法,並沒有傷害到根本利益!直至青苗法頒佈,每年春季青黃不接時,由官府借給農民糧食,夏糧收穫後加利償還。這樣既增加了國庫收入,又打擊了民間放高利貸,盤剝農民的人!而司馬光及文彥博、歐陽修、韓琦、蘇軾等一大批朝中老臣,哪一個都是放高利貸的大戶!斷了財路豈能善罷甘休?再有保甲法:十戶為一保二丁抽一為保丁,參加軍訓增加軍隊後備。將兵法:改變將兵分離增強軍隊戰力。保馬法:取消政府養軍馬,由農民保甲民戶養軍馬(民牧制),由政府購買!增加軍馬的質量和數量!這些都大大提高了軍隊戰力,也相應提高了武將的政治地位,也就相應降低了文官的政治地位!對於以司馬光為首的文官守舊勢力來說,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利的實質性損害,才是他們極力反對,必將置之死地而後快根本原因!
縱觀北宋末年的新舊黨之爭,起與變法,終於亡國!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王安石錯在變法過於急躁,用人不當!本來是很好的新法,讓呂惠卿、蔡京等這些人品低下的人,在執行中走了樣。把利民之法變成了害民之法!比如,青苗法本來官府低息借糧,讓貧困農民免受高利貸之苦,變成了官府強行把糧食分給農民,又加租回收,反而增加了農民負擔!把民牧制變成了官府強買強賣軍馬!免役法本來是讓沒時間服勞役的老百姓,交一定的錢糧免除勞役。變成了強行攤派的藉口!弄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司馬光則是為了一己私利!頑固不化,不配合新法落實,卻極力反對本能富國強兵的新法!致使大宋從此走向衰敗直至亡國!
-
4 # 空溢4365
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下,想要有所作為的宋神宗支援了王安石變法,希望改善現狀。
在變法初期,王安石認為國家貧苦的根源不是開支過多,而是生產過少。一方面是由於官僚富豪兼併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於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歸根結底要開源。對應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等這些舉措有利有弊,確實有效的改善解決些問題。
初期,司馬光是不反對的,在變法弊病的一面未表現出來前沒有反對,甚至有人彈劾王安石時,進行了勸解和說服。
可司馬光主張的是相反的節流,當頒佈“青苗法”時,他認為縣官靠權柄放錢收息,要比平民放貸收息危害更大(青苗法強制農民貸款加重負擔)。明顯的出現政見上的不同意見。也確實關心人民疾苦,發出減輕人民負擔的呼聲,在《論財利疏》中建議切實採取一些利民措施。
如果說王安石是變法的開拓者,那麼司馬光就是儒家的保皇派,堅持祖法,維護專一的統治,堅持“正統”,不變才是硬道理,守舊是根本。也沒有一味地保護地主階級利益,當然確實在維護上層階級利益。
自古政見的不同是大大的分歧,如同理念一般根植於內心,是自己所堅守的,尤其是像司馬光這般,考慮的不是個人利益,而是他所堅持的“正統的利益”儒家的一些理念罷了。這是前提,變法可以,但不可動搖前提。摯友也無法和觀念比啊!
“老頑固”認的是死理,觀念面前,摯友又如何,看看你的所做所為,有利於國家麼,變法弊端出現當然制止,改動不好,那麼保持原樣。
-
5 # 好玩的國學
王安石的狂飆突進與司馬光的破屋理論!
司馬光和王安石是不是摯友,這個是有存疑的。但是作為在人格道德上都有很高修養的人,他們之間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但是又都是君子之爭,他們之間並沒有鬥到人身攻擊的地步。他們是政見不同的兩個人,他們之間的鬥爭,也純粹是治國理政的理念的不同。
王安石死的早,據說是司馬光上臺之後,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掉,在南京隱居的王安石,聽到後萬念俱灰,據說他一聲長嘆,說把其他的廢掉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把保甲法等改革措施廢掉呢!在這之後,王安石鬱鬱而終。
但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是很高的,起碼在人品上,認為王安石是個道德文章都很高尚的人。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缺點就是執拗,就是偏激。司馬光說,“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司馬光總是維護著王安石的形象,“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而蘇東坡更是讚歎王安石“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但是,對於王安石的變法,司馬光是持徹底否定的態度的。那麼,為何宋代這兩位政治家,在改革這方面,有如此不同的態度呢?
這源於王安石和司馬光對改革的理念的不同。
早在王安石在下面做地方官的時候,王安石就顯示了一個搞經濟的高手的能力。在自己的任上,王安石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試驗,把地方經濟搞得風風火火,終於引起了宋神宗的重視,後來力排眾議把王安石調到中央,準備讓他主持全國的改革。
其實,王安石改革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賺錢。當時北宋王朝的財政情況已經相當惡化。用當時的財政大臣韓琦的話說,就是賬面上只剩下一些數字了,基本上沒錢了。而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替政府賺錢,緩解嚴重的財政危機。王安石在經濟上,具有現代的眼光,他認為,錢是可以生錢的,是賺出來的,而不是省出來的。所以他搞的一系列改革,比如青苗法等,一方面是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併,另一方面是用小額貸款的方式,從農民身上賺錢。在改革剛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大大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危機。據說宋神宗看到國庫裡的數額巨大的錢財,開心的不行,認為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就下定決心,讓王安石繼續變法。
但是王安石變法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後人評價說,法是好法,但是讓執行的人給搞歪了。王安石為了迅速推行改革,就任用一大幫心懷鬼胎的小人去做官,結果被私慾矇蔽的這些人,嚴重曲解了變法的精神,嚴重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確實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後果。
而司馬光是一個老成持重的官僚。在緩解政府的財政危機上,司馬光認為,讓錢生錢純粹是無稽之談,真正要解除財政危機,就是要省錢。也就是說,王安石認為要開源,而司馬光認為要節流。所以,在這個方面,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所以,司馬光要強烈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司馬光寧願躲起來花了19年修資治通鑑,而到了時間成熟的時候,出來一舉廢掉了王安石的新法。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由,還有一個他的特殊的理論,叫破屋理論。司馬光不反對改革,但希望改革要平穩地進行。對於改革,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論。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近代法華人托克維爾寫了一本《舊制度與大革命》,他認為改革的後果是引起人們要求進一步改革,但改革卻又無法滿足無限度的改革要求,因而造成民眾不滿情緒加劇,最終可能釀成革命。也就是說,改革既要大膽又要審慎。看來,托克維爾頗得司馬光“破屋”理論的精髓。
一個是要賺錢,一個是要省錢,一個是要大力推進狂飆突進的改革,一個是秉承破屋理論,王安石與司馬光,為此鬥爭了一輩子。也最終把北宋鬥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6 # 公子明仲
宋神宗
因為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別代表不同的階層,王安石是改革派人物,司馬光是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代表,也就是官僚資本集團代言人,王安石的改革損壞了官僚資本集團的利益,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必然導致王安石上臺後要徹底否定王安石變法。北宋期間,富起來的資本家們,他們在利用自己的錢,控制官僚系統,讓官僚系統為他們服務,為他們提供保護,提供權力援助。儘管民間由商賈和地主所主導的經濟很繁榮,但是 政府卻積貧積弱,整個國家物價飛漲,百姓也被寄生的資本家們掠奪得民不聊生。
司馬光
為了拯救大宋王朝,抱負遠大的宋神宗,和才智卓絕的王安石,兩者主導一場改革,改革派主要是皇帝和王安石,反對改革的主要是官僚資本,已經他們的代言人,比如蘇東坡之類的公知大V。
王安石變法,利用均輸法來為政府掌控交通物流和貿易,來打擊資本家們的交通物流和貿易網路;使用市易法來打擊資本家們對市場的操縱;針對資本家們的金融掠奪,推出了青苗法直接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為了改變中央被官僚集團架空的情況,還進行了機構改革。
王安石
這些改革措施,刀刀見血,直指要害,直接損害了官僚資本的利益,徹底根除資本是市場的控制和壟斷。官商一體,資本控制的的官僚開始使用各種方法反對王安石變法,同時操縱輿論,類似蘇東坡之類的大V開始製造聲勢,攻擊朝廷和改革派。蘇軾拿政府與民爭利,餓死人這兩個事,扣到王安石的頭上,徹底否定王安石 變法。
司馬光 蘇東坡等人,故意的斷章取義曲解孔子的話來反對變法。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於是他們就說文人士大夫不可以言利,不 能成天想著怎麼給國家財政掙錢。把天下利益,拱手讓給資本家,才是天經地義。
官僚資本輿論聯手出擊,聲勢浩大,改革派勢單力薄,全靠宋神宗獨立支援。宋神宗一死,王安石變法即被廢除。40年後,北宋滅亡。
兩者之間利益衝突,必然展開鬥爭,同他們自己是否摯友沒有什麼關係。
回覆列表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王安石失敗的原因有兩點
一,沒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援
二,觸動了大集團的根本利益
青苗法
內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侷限: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
內容: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侷限: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
方田均稅法
內容: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
作用: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農田水利法
內容: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
作用: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 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侷限:興修水利數量逐漸成為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一些地方政府強制百姓修建水利,加重人民負擔。
市易法
內容:在東京設定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作用: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均輸法
內容: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作用:降低國家支出,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
北宋政府奉行養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齊;集中軍權、更戍法直接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將不識兵、將無常兵、將帥指揮受制太多,其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士兵經常換防,缺乏訓練,素質低下。
保甲法
內容: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作用:加強對農村的統治,維護農村社會治安; 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裁兵法
內容:整頓廂軍及禁軍,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作用:提高軍隊士兵素質。
將兵法(又叫置將法) 內容:廢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漸推廣的辦法,把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每單位置將與副將一人,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以提高軍隊素質。
作用: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保馬法
內容: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不久廢止,改行民牧制度。
作用: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軍器監法
內容:督製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 作用: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而司馬光就屬於第二類。
作為封建體制下的大氏族,他是不會回站出來替百姓著想的。就從他費盡心思要殺掉一個無辜百姓,就可以看出,他開始的支援變法,也是因為離自己太遠,感覺威脅不到自己。可後來一系列的變法動作,已經從四面八方向他靠攏。做為保守派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起來反抗自然是一呼百應。可以這麼說,司馬光反對變法,並沒有什麼政治考量,也沒有國家戰略性的眼光去看。而僅僅是觸動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去考慮國家的發展。而這個利益也是變了味的儒家思想。孔子在做魯國的行政官曾勵精圖治,大力改革,使弱小的魯國也曾經輝煌過。我覺得他應該感到慚愧!
所有的變法沒有百姓做基礎,設計的再好也沒用。王安石只是簡單的去設計這個看似有利於人民的制度,卻忘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如果變法的初期,百姓獲得了好處。變法的結果勢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