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不同,規劃未來的策略就要有所不同,首先要思考自己以後想要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計劃和調整。
無論如何,請一定記住:塑造你未來高度的,是年輕時經營自己的思路!
要改變命運,就要把自己乃至整個家庭,像經營一家企業一樣經營。
就像經濟學中,有投資發酵期,也有回報期一樣。
提升自己,才能提升回報率
我們看到的那些光鮮亮麗的人生,常常都是幾代人投入產出的結果。
在他們那裡,家庭就像一條船。
掌舵人的航行方向越對,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越強,可以給後代們提供的資源就越多。
而現實中,例如很多農村家庭的父母,供養出一個大學生之後,就覺得萬事大吉,終於熬到他們可以收到高額回報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圖景是,那些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一個人供養著一大家子的慾望。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
身為孩子,要有拒絕父母不合理要求的能力,在年輕的時候學會咬緊牙關,不停提升自我。
因為那時候的父母根本就沒有老邁到需要我們養活的地步。
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向孩子要求回報,其實是在傷害家庭未來的可能性。
那些在回答裡抱怨被父母約束、拖累的孩子,大部分從小就被父母灌輸了要求感恩的心態。
他們一輩子活在這種慣性裡,沒有這種拒絕父母的勇氣。
何時回報父母,何時應該堅持自我才是最好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一個家庭,對未來沒有長遠規劃,急切地希望孩子趕緊回饋,他們索取的回報率其實是最低的。
而那些回報率更高的事情,常常都會讓產品打磨得更精細、更有質感。
只有這樣,才能有更高的售價,更廣的受眾。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也是同樣的。
父母拼命供養出一個大學生後,不要在他們一畢業時就要求回報。
而是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期,這樣才能增加整個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
所以,不是農村人、城裡人的問題。
而是,一個人混得好不好,要看他自我努力的時間夠不夠、掌握技能多不多。
它和一個人過去的起點、現在的資源、未來的規劃也有密切的關係。
起點,無法改變。但整合自己當下的資源,為了以後的道路。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一個人要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的人生。如果經營企業稍有不慎,就意味著破產和返貧。
那些懂得經營自我的人,才能有計劃地應對風險,做好量變到質變的前期準備。
一開始,就要從經濟學的角度整理自己人生的投資企劃。
量入為出,沒有永遠的牛市
記得我朋友剛畢業的時候,趕上了房市的浪潮。
他加入房產銷售的大軍,成功實現了年入50萬。
在這樣的銷售成績下,朋友自然很快就飄飄然起來。
他把平臺和風口的助力當成了自己的能力,趕緊買房買車,辭職創業。
結果,不到一年就被打回原形,差點連房貸都還不起。
有人說,年輕的時候就要對自己好,不要在最好的年齡,穿得最土,用得最差。
房子、車子必須是一個體面的人的標配。
然後,2018年年底,很多公司正在大規模裁員......
有很多人,在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貸款消費、貸款買房。
現在突然被裁員了,發現欠著好幾萬的信用卡不說,還要月供房貸一萬多。
其實,沒有永遠的熊市,也沒有永遠的牛市。
好和壞,總是交替呈現的。
說實話,一個人想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一點,想去追夢,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唯有一點,在自己消費能力匹配不了慾望的時候,靠別的東西來支撐,多少都會付出代價。
量入為出這句話,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
用一句經濟學上的話來說,年少的時候,我們分辨不了什麼是套路,什麼是本質。所以,盲目買房,盲目辭職,盲目跟風消費。
其實,大部分人在現實消費、工作、學習、自我經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經濟學方面的意識。
他們以為是命運安排了自己如今的悲劇,孰不知卻是自己不懂經營自己的人生。
有一技之長,你就有了自己的營銷模式
很多人都說要活在當下。但是活在當下的同時,還要能展望未來。
也許當一場經濟危機來臨時,你才會發現,就業市場的崗位本身是很少的,只是你以前沒意識到而已。
也許你沒有一技之長,所以在危機來臨時,才會被這個世界優先淘汰。
如果,你以經濟學的角度經營自己,慢慢你就會發現,你能提前預防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而你的人生,也會因此從容許多。
比如,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家企業來經營。你就會有核心產品,有營銷模式。
譬如,當你找工作時,別人會問你擅長什麼。你擅長的這個部分,就是你的核心產品。
只有你身上有價值,你才具備了與別人交換的資源的資格。
你需要思考,怎麼把你身上這個優點好好經營放大。然後,你才有可變現、可以與別人交換的資格。
而你把優點放大的過程,就是你的營銷模式。
這樣,你的人生也會去掉其他無關緊要的戲份,只經營好屬於自己的專長。
的確,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哪怕你別的方面都很菜,你也有了立身之本。
我們的自我經營,就是慢慢發現和打造自己突出優勢,並把這個優勢不斷放大的過程。
記得原來我們公司有個人,平時並不顯山露水。
但是有一次設計到一個數據分析時,他把行業引數、歷史成因、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都羅列地一清二楚。
因為關於這個領域國內外的情況,他都研究過,並把他們吃透了。
這種技術能手在自己的領域展現優勢時,真的是帥爆了。
我相信,每個領域都有這樣的人。
他們會形成今天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的自我經營。
他們的核心優勢,超過了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他們就像華為、蘋果一樣,是業界的名牌產品。
而當一個人把自己慢慢經營成某個領域的專家時,你地位想不高都難。所有的發展脈絡、所有的技術問題你都可以做到一目瞭然。
而這一切,都需要你儘早清醒,能以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人生。
什麼時候該投資,什麼時候要轉向,什麼時候該儲備,什麼時候該放手一博。
當你的認知超過大多數人時,別人看到的是現象,你看到的是背後的經濟邏輯。
我相信,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把生活梳理得更好,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向。
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你還沒有掌握世界發展的趨勢,你只有用經濟學的原理,才能更透徹的分析自己的方向,經營自己的未來。
宏觀大勢中的某個細節,可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的人生。
沒有繞過人生歷程中的某一段本可避開的低谷,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懂未雨綢繆。
轉變意識,你才能轉變思維。
轉變思維,你才能擁有更從容的人生。
而擁有經濟學思維的你,才能把自己經營成“名優產品”,預測和把握未來方向。
這個世界上,誰能更快地抓住事情的本質,誰就可以獲得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如何抓住未來大勢,如何從紛繁複雜的事態之中釐清機遇,要靠自己去分析、去分辨。
不同階段的規劃非常重要,實施更是關鍵!一個人的勤奮和積累是重中之重,無論財富還是技能,每天都要進步一點點!規劃的未來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規劃不僅僅是高度問題,還有最關鍵的能力圈子認知高度!
現實情況很有意思的一點,畢業幾年過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職場大咖;有的人拼命努力,還是奮鬥在職場一線。
為此,看到有個專門報告採訪了數位年紀輕輕就實現年薪百萬的90後,總結出這樣一點:
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本質差異可以分為: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是線性的,依靠個人學習和努力就可以獲得:
比如:
1、對待工作的態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夠地積極主動
2、抓住下班後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提升,工作的基礎技能,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依舊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為什麼?
因為本質的差距依然存在,這就是認知的差據:
湖畔大學的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曾說道: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
而認知的層次,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作業系統。
就好像一些父母長輩,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就主觀認為網際網路是騙局,然後堅決不讓孩子做網際網路,這就是認知的誤區。
同樣面對一個機會,認知的差距會讓兩個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也就是兩個人正式拉開差距的轉折點:
舉一個網際網路圈子裡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噹噹的李國慶和京東的劉強東幾乎同時開始創業,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噹噹網僅用6年的時間,圖書銷售額就突破4.4億,那時候的京東銷售額還不到噹噹的零頭。
如果說兩者的差異,絕對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認知上的差距。
李國慶想牢牢佔有絕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燒錢的模式下能夠不斷賺錢,錯過了好幾家大公司的融資,最後的結果是:噹噹網市值縮水幾十倍,英雄終究倒下;
與李國慶不同的是,劉強東並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規模擴大,先後不斷燒錢融資,把京東做成了現在數十倍於噹噹網的規模。
認知差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雖然我們不用把格局上升至這兩位創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認,更高維的認知,才是拉開差距的終極武器。
那麼,職場認知層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把他總結為這6點:
一、對職業目標的認知
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目標:
而有的人則更喜歡穩定,老婆孩子熱炕頭。
......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
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
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又對這些調查物件跟蹤調查,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四類人:3%的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
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為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第三類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規劃者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那些短期人生規劃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
第二類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規劃模糊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第一類人: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二、對機會的認知
上個月,有一個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買了房,於是周圍有些人就開始議論:
她這麼快就買房了,是不是傍了個好老公?
她不就是做微商騙別人的錢嗎,有什麼好炫耀的?
我要是去幹這個,我也可以
大家都在背後揣測,這個女生是不是做了什麼違法的事情。
卻很少有人想過,她為什麼可以做到。
出於好奇,有人就去問了她。
做網際網路的都知道,今年恰好又是社交電商大熱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資本佈局這一塊,所以她藉助平臺的優勢,宣傳,發展代理、賺佣金,一年掙的錢加上自己原有的積蓄,湊夠了首付在成都買了一套房。
其實,看到有一些紅利和機會崛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網際網路,沒有聽說過,於是本能地就覺得,這是個騙人的東西;
這恰恰是社交電商帶來的紅利,當你看不懂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抓住這個機會。
趨勢感知至關重要,選好行業需要洞察力,需要儲備,也需要賭一把,奮鬥了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了一定需要奮鬥!
還有個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總監,年薪50萬。
前年開始,國內共享經濟大熱,於是他趁著這個風口,在重慶連續租了幾套江景房,重新改造成民宿,上線短租平臺,趁著紅利期快速回本,不斷拿房複製,最終發展到現在的50套房子,一個月的流水50W+。
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發展的初期,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紅利期,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給到的支援足夠,如何快速抓住這個機會,我想給你幾點建議:
1、多關注時事新聞,少關注娛樂新聞
2、看看身邊快速崛起的朋友,瞭解他們在做什麼
3、多關注國內投資的方向(在36氪、虎嗅都能瞭解到)
4、和優秀的人成為朋友,即便他不能帶你,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三、對工作本質的認知
但是,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創造價值。
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再努力加班,頂多成為一個光亮一點的螺絲釘。
工作也是如此,我並不反對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讓你在職場進步,更不能讓你從螺絲釘變成發動機。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還是逃不過逐漸被機器取代的命運。
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不是簡單重複的執行工作。
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從而有時間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四、對行業的認知
行業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選擇了一家行業下游的公司,這個行業的規模也許是10個億,分流到各個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萬,你在原地怎麼努力,都沒辦法突破。
市場需求和規模只有這麼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來發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選擇一個行業上游的公司,市場規模是萬億級,那麼在這個市場上,你的發揮空間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個人的職業起點和天花板,也會高很多。
這是關於行業的選擇,還有關於行業的更迭:
有很多人會抱著把某個行業一直幹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業亦有興衰。
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其實很難一直處在黃金時代。今天你選擇了一個大好的朝陽行業,也許過幾年這個行業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幾年大熱的建築業,現在由於國家城市化程序的逐漸完善,就會逐漸地進入收縮期。
應該怎麼做,才能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成長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大佬都給出過答案:保持終身學習,跟隨行業成長。吳軍曾經說過意思:如果選對行業,躺著也會高薪拿幾年!
五、對圈子的認知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佬都喜歡抱團取暖,互換資源。
如果把人的認知比作一個雷達圖,那麼在這個圈子裡面,圖1代表A的資源,圖2代表B的資源,當兩者的圈子融合之後,兩者的資源邊界都擴大了。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業優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抱團,不管是未來創業還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六、關於職業天花板
其實這個地方,用瓶頸期也許更為合適。
很多人工作幾年過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不管怎麼樣努力,自己的進步很慢,職位沒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長期在瓶頸期其實是一種特別危險的狀態,會讓你陷入重複的自我懷疑中。
你沒有進步,但是別人在進步,也許有一天,你犯了一個錯誤就會被被人踩下去。這種狀態的確很難改變,但是並不代表只能無能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道理。
如果能夠放開自己,拋開自己已有的認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漸積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然會發現一些新的世界,開拓職業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當然,認知再強也需要執行力,優秀者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優秀形成了一種習慣。
當你看到這兒,估計自己的規劃也快出來啦!祝賀朋友!一起加油!
~~~~~~~~~~~~~~
請關注@梓哲物語 ,一起規劃未來!
起點不同,規劃未來的策略就要有所不同,首先要思考自己以後想要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計劃和調整。
無論如何,請一定記住:塑造你未來高度的,是年輕時經營自己的思路!
要改變命運,就要把自己乃至整個家庭,像經營一家企業一樣經營。
就像經濟學中,有投資發酵期,也有回報期一樣。
提升自己,才能提升回報率
我們看到的那些光鮮亮麗的人生,常常都是幾代人投入產出的結果。
在他們那裡,家庭就像一條船。
掌舵人的航行方向越對,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越強,可以給後代們提供的資源就越多。
而現實中,例如很多農村家庭的父母,供養出一個大學生之後,就覺得萬事大吉,終於熬到他們可以收到高額回報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圖景是,那些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一個人供養著一大家子的慾望。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
身為孩子,要有拒絕父母不合理要求的能力,在年輕的時候學會咬緊牙關,不停提升自我。
因為那時候的父母根本就沒有老邁到需要我們養活的地步。
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向孩子要求回報,其實是在傷害家庭未來的可能性。
那些在回答裡抱怨被父母約束、拖累的孩子,大部分從小就被父母灌輸了要求感恩的心態。
他們一輩子活在這種慣性裡,沒有這種拒絕父母的勇氣。
何時回報父母,何時應該堅持自我才是最好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一個家庭,對未來沒有長遠規劃,急切地希望孩子趕緊回饋,他們索取的回報率其實是最低的。
而那些回報率更高的事情,常常都會讓產品打磨得更精細、更有質感。
只有這樣,才能有更高的售價,更廣的受眾。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也是同樣的。
父母拼命供養出一個大學生後,不要在他們一畢業時就要求回報。
而是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期,這樣才能增加整個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
所以,不是農村人、城裡人的問題。
而是,一個人混得好不好,要看他自我努力的時間夠不夠、掌握技能多不多。
它和一個人過去的起點、現在的資源、未來的規劃也有密切的關係。
起點,無法改變。但整合自己當下的資源,為了以後的道路。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一個人要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的人生。如果經營企業稍有不慎,就意味著破產和返貧。
那些懂得經營自我的人,才能有計劃地應對風險,做好量變到質變的前期準備。
一開始,就要從經濟學的角度整理自己人生的投資企劃。
量入為出,沒有永遠的牛市
記得我朋友剛畢業的時候,趕上了房市的浪潮。
他加入房產銷售的大軍,成功實現了年入50萬。
在這樣的銷售成績下,朋友自然很快就飄飄然起來。
他把平臺和風口的助力當成了自己的能力,趕緊買房買車,辭職創業。
結果,不到一年就被打回原形,差點連房貸都還不起。
有人說,年輕的時候就要對自己好,不要在最好的年齡,穿得最土,用得最差。
房子、車子必須是一個體面的人的標配。
然後,2018年年底,很多公司正在大規模裁員......
有很多人,在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貸款消費、貸款買房。
現在突然被裁員了,發現欠著好幾萬的信用卡不說,還要月供房貸一萬多。
其實,沒有永遠的熊市,也沒有永遠的牛市。
好和壞,總是交替呈現的。
說實話,一個人想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一點,想去追夢,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唯有一點,在自己消費能力匹配不了慾望的時候,靠別的東西來支撐,多少都會付出代價。
量入為出這句話,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
用一句經濟學上的話來說,年少的時候,我們分辨不了什麼是套路,什麼是本質。所以,盲目買房,盲目辭職,盲目跟風消費。
其實,大部分人在現實消費、工作、學習、自我經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經濟學方面的意識。
他們以為是命運安排了自己如今的悲劇,孰不知卻是自己不懂經營自己的人生。
有一技之長,你就有了自己的營銷模式
很多人都說要活在當下。但是活在當下的同時,還要能展望未來。
也許當一場經濟危機來臨時,你才會發現,就業市場的崗位本身是很少的,只是你以前沒意識到而已。
也許你沒有一技之長,所以在危機來臨時,才會被這個世界優先淘汰。
如果,你以經濟學的角度經營自己,慢慢你就會發現,你能提前預防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而你的人生,也會因此從容許多。
比如,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家企業來經營。你就會有核心產品,有營銷模式。
譬如,當你找工作時,別人會問你擅長什麼。你擅長的這個部分,就是你的核心產品。
只有你身上有價值,你才具備了與別人交換的資源的資格。
你需要思考,怎麼把你身上這個優點好好經營放大。然後,你才有可變現、可以與別人交換的資格。
而你把優點放大的過程,就是你的營銷模式。
這樣,你的人生也會去掉其他無關緊要的戲份,只經營好屬於自己的專長。
的確,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哪怕你別的方面都很菜,你也有了立身之本。
我們的自我經營,就是慢慢發現和打造自己突出優勢,並把這個優勢不斷放大的過程。
記得原來我們公司有個人,平時並不顯山露水。
但是有一次設計到一個數據分析時,他把行業引數、歷史成因、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都羅列地一清二楚。
因為關於這個領域國內外的情況,他都研究過,並把他們吃透了。
這種技術能手在自己的領域展現優勢時,真的是帥爆了。
我相信,每個領域都有這樣的人。
他們會形成今天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一點一滴的自我經營。
他們的核心優勢,超過了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完全符合二八定律。
他們就像華為、蘋果一樣,是業界的名牌產品。
而當一個人把自己慢慢經營成某個領域的專家時,你地位想不高都難。所有的發展脈絡、所有的技術問題你都可以做到一目瞭然。
而這一切,都需要你儘早清醒,能以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人生。
什麼時候該投資,什麼時候要轉向,什麼時候該儲備,什麼時候該放手一博。
當你的認知超過大多數人時,別人看到的是現象,你看到的是背後的經濟邏輯。
我相信,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可以把生活梳理得更好,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向。
其實,這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你還沒有掌握世界發展的趨勢,你只有用經濟學的原理,才能更透徹的分析自己的方向,經營自己的未來。
宏觀大勢中的某個細節,可能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的人生。
沒有繞過人生歷程中的某一段本可避開的低谷,可能是因為我們不懂未雨綢繆。
轉變意識,你才能轉變思維。
轉變思維,你才能擁有更從容的人生。
而擁有經濟學思維的你,才能把自己經營成“名優產品”,預測和把握未來方向。
這個世界上,誰能更快地抓住事情的本質,誰就可以獲得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如何抓住未來大勢,如何從紛繁複雜的事態之中釐清機遇,要靠自己去分析、去分辨。
不同階段的規劃非常重要,實施更是關鍵!一個人的勤奮和積累是重中之重,無論財富還是技能,每天都要進步一點點!規劃的未來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規劃不僅僅是高度問題,還有最關鍵的能力圈子認知高度!
現實情況很有意思的一點,畢業幾年過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有的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成為職場大咖;有的人拼命努力,還是奮鬥在職場一線。
為此,看到有個專門報告採訪了數位年紀輕輕就實現年薪百萬的90後,總結出這樣一點:
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本質差異可以分為: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是線性的,依靠個人學習和努力就可以獲得:
比如:
1、對待工作的態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夠地積極主動
2、抓住下班後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提升,工作的基礎技能,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依舊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為什麼?
因為本質的差距依然存在,這就是認知的差據:
湖畔大學的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曾說道: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
而認知的層次,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作業系統。
就好像一些父母長輩,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就主觀認為網際網路是騙局,然後堅決不讓孩子做網際網路,這就是認知的誤區。
同樣面對一個機會,認知的差距會讓兩個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也就是兩個人正式拉開差距的轉折點:
舉一個網際網路圈子裡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噹噹的李國慶和京東的劉強東幾乎同時開始創業,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噹噹網僅用6年的時間,圖書銷售額就突破4.4億,那時候的京東銷售額還不到噹噹的零頭。
如果說兩者的差異,絕對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認知上的差距。
李國慶想牢牢佔有絕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燒錢的模式下能夠不斷賺錢,錯過了好幾家大公司的融資,最後的結果是:噹噹網市值縮水幾十倍,英雄終究倒下;
與李國慶不同的是,劉強東並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規模擴大,先後不斷燒錢融資,把京東做成了現在數十倍於噹噹網的規模。
認知差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雖然我們不用把格局上升至這兩位創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認,更高維的認知,才是拉開差距的終極武器。
那麼,職場認知層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把他總結為這6點:
一、對職業目標的認知
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目標:
而有的人則更喜歡穩定,老婆孩子熱炕頭。
......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
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
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又對這些調查物件跟蹤調查,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四類人:3%的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
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為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第三類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規劃者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那些短期人生規劃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
第二類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規劃模糊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第一類人: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二、對機會的認知
上個月,有一個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買了房,於是周圍有些人就開始議論:
她這麼快就買房了,是不是傍了個好老公?
她不就是做微商騙別人的錢嗎,有什麼好炫耀的?
我要是去幹這個,我也可以
......
大家都在背後揣測,這個女生是不是做了什麼違法的事情。
卻很少有人想過,她為什麼可以做到。
出於好奇,有人就去問了她。
做網際網路的都知道,今年恰好又是社交電商大熱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資本佈局這一塊,所以她藉助平臺的優勢,宣傳,發展代理、賺佣金,一年掙的錢加上自己原有的積蓄,湊夠了首付在成都買了一套房。
其實,看到有一些紅利和機會崛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網際網路,沒有聽說過,於是本能地就覺得,這是個騙人的東西;
這恰恰是社交電商帶來的紅利,當你看不懂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抓住這個機會。
趨勢感知至關重要,選好行業需要洞察力,需要儲備,也需要賭一把,奮鬥了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了一定需要奮鬥!
還有個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總監,年薪50萬。
前年開始,國內共享經濟大熱,於是他趁著這個風口,在重慶連續租了幾套江景房,重新改造成民宿,上線短租平臺,趁著紅利期快速回本,不斷拿房複製,最終發展到現在的50套房子,一個月的流水50W+。
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發展的初期,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紅利期,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給到的支援足夠,如何快速抓住這個機會,我想給你幾點建議:
1、多關注時事新聞,少關注娛樂新聞
2、看看身邊快速崛起的朋友,瞭解他們在做什麼
3、多關注國內投資的方向(在36氪、虎嗅都能瞭解到)
4、和優秀的人成為朋友,即便他不能帶你,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三、對工作本質的認知
但是,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創造價值。
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再努力加班,頂多成為一個光亮一點的螺絲釘。
工作也是如此,我並不反對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讓你在職場進步,更不能讓你從螺絲釘變成發動機。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還是逃不過逐漸被機器取代的命運。
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不是簡單重複的執行工作。
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從而有時間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四、對行業的認知
行業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選擇了一家行業下游的公司,這個行業的規模也許是10個億,分流到各個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萬,你在原地怎麼努力,都沒辦法突破。
市場需求和規模只有這麼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來發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選擇一個行業上游的公司,市場規模是萬億級,那麼在這個市場上,你的發揮空間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個人的職業起點和天花板,也會高很多。
這是關於行業的選擇,還有關於行業的更迭:
有很多人會抱著把某個行業一直幹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業亦有興衰。
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其實很難一直處在黃金時代。今天你選擇了一個大好的朝陽行業,也許過幾年這個行業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幾年大熱的建築業,現在由於國家城市化程序的逐漸完善,就會逐漸地進入收縮期。
應該怎麼做,才能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成長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大佬都給出過答案:保持終身學習,跟隨行業成長。吳軍曾經說過意思:如果選對行業,躺著也會高薪拿幾年!
五、對圈子的認知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佬都喜歡抱團取暖,互換資源。
如果把人的認知比作一個雷達圖,那麼在這個圈子裡面,圖1代表A的資源,圖2代表B的資源,當兩者的圈子融合之後,兩者的資源邊界都擴大了。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業優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抱團,不管是未來創業還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六、關於職業天花板
其實這個地方,用瓶頸期也許更為合適。
很多人工作幾年過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不管怎麼樣努力,自己的進步很慢,職位沒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長期在瓶頸期其實是一種特別危險的狀態,會讓你陷入重複的自我懷疑中。
你沒有進步,但是別人在進步,也許有一天,你犯了一個錯誤就會被被人踩下去。這種狀態的確很難改變,但是並不代表只能無能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道理。
如果能夠放開自己,拋開自己已有的認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漸積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然會發現一些新的世界,開拓職業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當然,認知再強也需要執行力,優秀者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優秀形成了一種習慣。
當你看到這兒,估計自己的規劃也快出來啦!祝賀朋友!一起加油!
~~~~~~~~~~~~~~
請關注@梓哲物語 ,一起規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