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如煙999
-
2 # 愛吃香菜的寶媽
早教,這個問題,我有發言權,因為我兒子小的時候就是上的早教,當然沒有去那麼早,是一歲多去的。像您說的半歲可以去嗎?,我覺得是可以的。
因為什麼呢,早教是家長陪著孩子去的,更多的是在引導家長如何有效的陪伴孩子。早教中心也有其他的小朋友,都是在一起做遊戲,然後在遊戲中講規則,講道理,講禮儀,所以說如果家裡有這個條件的話,為什麼不讓孩子去接受更專業的指導呢。
-
3 # 環課教育
一歲半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時很多寶寶已經開始說話了,是訓練寶寶語言能力的絕佳時期。此外,也可以開始針對寶寶的精細動作做一定的訓練,比如拿小勺,嘗試自己穿衣服等等。如果有條件還應該讓寶寶多接觸同齡的孩子,培養基礎的社交禮儀,比如早教。通常早教中心接收範圍是6個月到3歲的寶寶,一般將近一歲左右去是最好的階段。
-
4 # 嘻嘻啊啊
早教中心的接收範圍是六個月到三歲的寶寶,一般將近一歲左右去是最好的階段。一般的早教機構每班約6-10個孩子。另外,早教機構強調親子互動,使家長透過與孩子共同遊戲掌握親子教育的方法與技能,成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早教不僅僅是親子教育,其實早教除了親子課以外還是有很多課程的,比如:腦潛能開發、思維訓練、音樂、感統等。
早教機構的通俗含義是為所有沒有精力和時間引導教育孩子的家長提供上門式的一對一的專業服務機構。科學早教機構以“體能、智慧、心理能力三維平衡發展”理論為基礎,依據五萬份孩子成長基準資料,提煉出孩子的九大成長目標:安全感、意志力、目標感、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平衡、力量、速度。早教機構在九十年代末就開始慢慢的形成了,不斷的發展。早教機構之所以那麼受到家長的追捧,是因為讓孩子從出生一開始就得到良好的照看和引導教育,為成千上萬的年輕父母解決後顧之憂,讓家庭生活變的圓滿溫馨。
-
5 # 職場媽媽往前衝
早教針對的是3歲以前的孩子。3歲之前的教育,還是以家庭教育為主。北京這邊的早教中心,6個月的寶寶就可以參加早教了。我家閨女是2歲開始上的早教。現在回想一下,如果有條件,還是應該早點去上。早教的好處還是很多的。
首先,有針對性的發展一些關鍵能力。3歲之前孩子需要重點發展的能力,包括認知、運動、社會交往、語言和自信心。認知和語言能力,可以在家庭環境中做到。而運動和社會交往能力,早教的環境更好一點。比如說孩子走路之前要多爬行,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家庭環境的限制,孩子沒有很大的場地可以爬行,早教中心的教室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寬敞而且安全。另外早教中心會有一些專門的教具訓練感統能力,家庭環境則不方便安放。
其次,學習一些先進的育兒理念。不管是老人帶還是父母自己帶,都會有一些育兒理念的侷限性。透過上課還有課後跟其他家長的交流,總能學習到一些先進的育兒理念,彌補自己的不足。
最後,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社交環境。早教課程是按照年齡段分組的,上課的小朋友們年齡都差不多,上課的時間也比較固定,能提供相對穩定的社交環境。不上課的時候也可以在早教中心的遊樂場玩耍。相比於外面各年齡段的孩子都混在一起的遊樂場,早教中心自帶的遊樂場更加安全、衛生。
至於要不要去上,取決於個人的具體情況。
首先,看父母有沒有時間固定陪伴上早教課。2歲半之前的早教課程,是要求家長全程陪同的。如果用好了,也是一段非常優質的親子陪伴時間。我們上課的時候,大部分都是父母在陪同。偶爾看到老人或者保姆陪同的,上課效果都不太好。因為保姆不會全身心投入,老人的精力和反應能力,也跟不上上課的進度。
其次,看家庭經濟情況。早教中心都是賣課程包的,基本上都是1萬至2萬左右。對於有些剛生完孩子的年輕父母,還是有一定壓力的。如果家庭內部不能達成一致,還是要緩一緩。
-
6 # 熊娃大變身
早教是可以做的,但不是送出去做早教,在家裡就可以自己做適當的早教培訓了,父母們一定要分清楚早教和超前教育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超前教育不能做。
巴甫洛夫的確說過“出生三天以後開始進行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了”說明早教是越早越好,但是很多家長總把早教和超前教育弄混淆。
早期教育≠超前教育
早期教育:是根據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進行"有序"的、且有針對性的訓練,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有的這些訓練都是建立在以遊戲和玩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如陪孩子玩遊戲、給孩子講故事、聽音樂、勞動等來培養和促進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反應力、分析力和延遲滿足能力等等的發展。
比如:我們透過學習,對孩子成長髮育規律的瞭解,知道1歲的孩子對時間觀念的感知。
對"一會兒就好"、"馬上好"、"等等"、"很快就來"這些說法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因此,我們就可以針對這個年齡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
在給孩子泡奶粉時,可以刻意說:"寶寶,稍微等等,媽媽馬上就好。"
讓孩子就知道媽媽已經知道自己餓了,我可以安靜的等會。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也能因此鍛鍊到"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從而讓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做好不是要什麼,馬上就得到什麼的這種心理素質。
超前教育是指:人為的幫助孩子學習"較大齡孩子的知識"來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現象。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就盲目的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孩子剛學會說話就教背唐詩、學字母,4歲學古箏,5歲學跳舞,提前讓孩子學習高於現年齡階段的基礎知識……
雅楠4歲半時,媽媽就送雅楠去興趣班學習古箏,還買了古箏放家裡,還專門請了古箏老師做家教。但由於雅楠年齡還小,手指力度和靈活度都不夠,加上枯燥的音節練習和專業老師的嚴格要求,使得雅楠對彈古箏產生了厭煩的情緒。雅楠媽媽沒有辦法,被迫讓雅楠放棄了古箏的學習,然後後開始教雅楠背誦古詩和算術,最後雅楠整天越越寡歡,吃不下飯,整天悶悶不樂,還瘦了幾斤,雅楠爸跟雅楠媽大吵了幾次後,雅楠媽媽才消停下來,沒有繼續讓雅楠繼續進行超前教育
雅楠的媽媽沒有了解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使用了超前教育的方法。最終讓雅楠厭學。
超前教育有哪些危害?
1、 有害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超人一等的優越感,從而使孩子產生虛榮心。長此以往,對學習知識不再是為了興趣和自身發展,而是為了超越別人,獲取耀眼的光環。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必然會出現先發優勢,後勁不足的現象,一旦以後被人超越或在工作中毫無建樹,過去耀眼的光環會和現實的殘酷形成的強烈反差,最終引發出孩子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應。
2、 限制孩子的全面發展
家長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會忽略孩子自然成長髮育規律,讓孩子早點接受知識。只關注孩子能背幾首唐詩,會讀幾個字母,能寫幾個漢子,會算多少算術的時候,孩子們的重心也在跟著家長的關注點走,少了探索的興趣,沒了為什麼的提問,沒有了孩子根據自然成長而自發其他發展。
3、 忽略孩子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家長們把傳授知識當成了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上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處處越俎代庖,造成孩子獨立性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感恩,不知道付出等。雖然能夠學得一些特長,但缺乏獨立生活鍛鍊,自我高人一等的心態卻給自己留下很多後患。
國外兒童心理研究院,也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用簡潔語言描述一幅畫,請兩組孩子同時根據自己聽到的內容來作畫。
控制組:接受過超前教育
實驗組:沒有接受過教育
兩週後,教授再次重複實驗的每一個步驟。結果,接受過超前教育的控制組的作品和上次的作品幾乎一模一樣,但沒接受過教育的實驗組,作品卻與上一次完全不同。
實驗結果很明顯:孩子過早的接觸超前教育,對幼小的大腦磨損和消耗就越大。會影響孩子的腦細胞發育,讓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雖然懂得了更多的規矩,卻失去了未來的多種可能。
《你N歲的孩子》系列兒童教育書中提到,格塞爾博士做了一個有名的雙胞胎爬梯實驗:
當46周的雙胞胎嬰兒都還不會爬梯時。
對其中一個進行6個星期的爬梯訓練。
對另一個嬰兒不做任何訓練。
6周訓練接受後,讓兩個嬰兒一起爬梯,其結果是沒有接受過任何訓練的嬰兒,爬梯熟練程度跟接受訓練的嬰兒完全一樣。
格塞爾博士的研究表明:孩子能力的發展不會因為提前教育訓練而獲得,因為,我們無法使孩子的發展加速。
孩子的成長是遵循一定的成長髮育規律的,人為地超前訓練,效果不見得好。如果一定要給孩子做早期教育,那父母們就必須要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
曾經榮獲上海市創新大賽二等獎的 "中小學超前教育的調查"研究資料指出(資料來自上海《新聞晨報》):
調查問卷共發放440份,回收有效問卷398份,調查結果如下圖:
調查資料顯示,接受超前教育的學生影響了聽課效率:64%的學生偶爾開小差,11%的學生會經常開小差、4%的學生從來不聽老師講課
該項調查結果還發現,在接受調查的老師、家長和學生中分別約有88%、79%和67%認為超前教育會增加學習負擔。"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早期教育必不可少,但家長們一定得了解孩子的成長髮育規律,再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早期教育訓練,千萬別把早期教育與超前教育搞混淆了。
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連續看了幾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焦急地在田邊轉來轉去,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忙到晚,弄得精疲力盡的回到家裡給妻子和兒子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柳宗元的作品《種樹郭橐駝傳》中寫道:"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所謂"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尊重樹木的本性、天性,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是自然規律。並由此推論出"育人"的道理也是一樣,得遵從嬰幼兒童的成長髮育的規律, 才能使人的潛質和天性得以正常發揮。
嬰幼兒成長髮育規律雖然相同,但每個孩子的天性則不一樣,家長們平時多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如發現孩子喜歡跳舞或者對數字太別敏感,就帶孩子到相應的興趣班,先體驗幾天,等孩子新鮮勁過了,如果孩子還堅持要學習,在考慮是否給孩子報對應的興趣學習。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針對孩子的發育狀態進行正確有效的培養,用正確有效的教育方式來點燃孩子的智慧之火。
-
7 # 姐姐的故事會
親。早教和早教班是不同的概念!
不滿一歲對孩子來說,早教是非常必要的,但去早教中心就未必必須了!
早教對孩子非常重要通常我們說的早教是透過一系列的刺激使嬰幼兒的各項機能得到良性的發展。
我們這邊醫院從孩子一出生,就會給孩子游泳和撫觸,這對孩子的發育非常有好處。
要知道,孩子在0-6歲會渡過許多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抓住這些敏感期,將最大限度的開發孩子的智力。
一歲以內孩子應該怎麼早教一般早教從嬰兒出生時就可以進行。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教育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具體來說,週歲以內的兒童以感官功能訓練、動作訓練、語言發聲訓練和親子交往為主。
透過合理的刺激,來豐富嬰兒的感官和認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這些內容,家長完全可以在家進行,甚至我個人認為,這些訓練在家進行的效果會比去早教中心的效果更好!
在家早教具體操作01.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活動中,多注意自己語言表情的表達,對小嬰兒使用誇張的語調和表情,可以讓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感官刺激。
02.在規律的生活習慣中插入舒適柔和的音樂。比如在洗澡或者睡覺前給孩子播放優美的音樂(如果父母想偷懶,不知道找什麼音樂好,可以選擇費雪的安撫海馬或者安撫燈,效果非常好)這樣可以給孩子建立儀式感,讓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
03.在洗澡後或睡前對孩子進行撫觸、被動操以及按摩球按摩。透過撫觸和被動操可以提升孩子的觸覺感知能力。有國外研究表明,嬰兒撫觸能有效降低孩子對外界的敏感度,讓孩子更容易與人相處也不易出現驚跳。
04.透過玩具和閃卡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嬰兒的視覺在出生後10周左右,就能開始辨別顏色。我們可以透過黑白和彩色的閃卡來刺激孩子的視覺,幫助孩子視覺發展!不過我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出門多看看,比在家看閃卡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訴,我的建議是孩子在一週歲以內是非常有必要進行早教的,但我不提倡一歲以前去早教中心。因為孩子早期的教育是一直習慣性的培養,而早教中心每週兩三節的課程遠遠達不到這個效果。
並且孩子在一歲以內抵抗力相對較弱,頻繁的去早教中心將提高交叉感染的機率。
當然,如果家長實在沒有時間,主要照顧孩子的老人有不具有進行早教的知識認知,去早教中心進行補充訓練也是可行的。
-
8 # 心迪媽媽輔食
早教小月齡的寶寶可以去的,只不過學的內容不一樣,有三個月的寶寶就開始接觸早教的,他雖然聽不懂但是可以開拓眼界,有一些按摩操,撫觸操是可以讓小月齡的寶寶對五感進行訓練的,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吧
回覆列表
你好
差不多從出生後8月到18個月時算是早教最早的第一時期,這個時期決定了寶寶一生的自信心的基礎。這個時期的寶寶教育核心一般是在於母親的身教(沒有言傳,寶寶還不很能聽懂大人說什麼的時候用說的他不太容易明白)上。
重點之一在於規律作息,俗話說優秀其實是一種習慣,大人在這時候培養寶寶日後生活有規律的習慣基礎,是比那些什麼聽音樂,聽英語什麼的重要得多。他養好習慣,他作為一個有原則,有自我約束力的人,他不會亂七八糟沒有規矩,將來為人處世不會引起周圍的人的緊張和不滿。他讓大家都對他這個人很放心,都能信任他,願意和他交往,他就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了。他對自己也有信心,知道自己做事情不會引起別人的不滿,知道自己可以很愉快地和人們相處,將來就可以很順利地打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那他就會以非常穩重而富有魅力的一個形象立足於社會。
這種早期培養的自信心比社會上那些做銷售的人常採用的所謂的培訓出來的“自信心”完全是質的區別,那些人之所以一天到晚大喊大叫自我催眠什麼:“我最棒!我一定會超越自己!我一定會很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除此之外對自己實在毫無信心。
重點之二在於一定要讓寶寶感受到家庭中的溫暖,畢竟小孩子一歲半之前幾乎一切事情都是要仰賴大人幫他去做,你能讓他自己吃自己睡自己解決穿衣大小便問題嗎?恐怕不能,是吧?所以要注意觀察寶寶的各種行為和反應,然後相應地去解決他的基本需求。
不過感情的培養這個倒不是要求說父母要一天到晚抱著寶寶,寶寶一哭就抱一哭就喂,而是說要結合上面的第一點,觀察後再和寶寶互動。一般來說寶寶哭有飢餓、排便、孤單、吵睡、生病等等情況,如果都不是,或是寶寶有時候有無理的吵鬧,或者寶寶在長牙難受時或學說話的時候有時候會發出一些近似哭喊的聲音,那可以放著讓寶寶獨處一會兒,大人再觀察一下,然後去調整寶寶的一些行為。 一歲半以後,三歲以前的教養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的安全意識培養如燒燙傷的防止,不要去接觸電器,不要亂跑很危險、小心劇烈的碰撞等。
2、基礎的語言能力,鼓勵寶寶說話,平時可以藉助一些語音資料如聽兒歌之類,但一定要注意選擇吐字清晰發音標準的,千萬不能含混不清,反而有反效果。
3、身體健康和衛生的清潔要注意,平時要常曬太陽常出門,最好能接觸大自然(在這一點上,生於汙染嚴重地區的小孩真是不幸。)基於合理的程度上進行身體的鍛鍊,比如每天半小時左右的戶外散步等等。養成每天洗澡(缺水地區也儘量培養這種意識)、做好個人衛生等良好習慣。
4、玩過的玩具,讀過的圖書要放回固定的地方,不要隨手亂丟。更不要拖拖拉拉找藉口一會再放什麼的。大人要陪著寶寶做好這個事情,要養成這個好習慣。將來他就很好地打理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比如打理自己的財產,一些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不會凡事亂糟糟沒有頭緒。大人可以把玩具和圖書收在一個他可以拿到的地方,要玩了要看了,自己拿。用完了一定要放回原處,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東西,你自己要管好。
5、品格的培養,基本的待人接物,基本禮貌的培養。這個遠比識多少字,會唱多少歌,會不會講英語重要得多。
6、一歲半後孩子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這時候大人做比說重要,做給他看,比說給他聽要好,這個就是榜樣的力量。教他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路就走路,不要扭七扭八等等。大人平時要提醒,一些習慣的培養要事前教育、事中提醒、事後再教育比較好。儘量少用事後責備的方式,不是不能用,而是儘量不要濫用。
7、兩歲是個小坎,將來四歲尤其四歲半是個大坎,這時候的小孩子都比較皮,大人一定要細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