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顏鵠09
-
2 # 國際名場面
這個問題本來史書是已經定性了的——魏延並沒有反叛。
首先,歷史上魏延雖不是叛變,但也終歸是內亂,對蜀漢政權不利,所以羅貫中老早把他定位為一個反面人物,從他剛登場的時候,就說有什麼“腦有反骨”啊給讀者暗示。然後到諸葛亮七星燈續命的時候,羅老又故意安排魏延進去一腳踢翻,讓諸葛亮死得“明明白白”的,讓讀者對魏延充滿負面印象,不論是出於小說藝術手法還是個人喜惡,總之魏延必須背黑鍋,他是羅老必須寫出點花樣來的物件。
而由於演義中諸葛亮是受到無限美化和神話的,那麼對於歷史上他死後迅速爆發的魏延內亂事件,羅貫中肯定要交代一個“諸葛亮早已察覺”的說法,以免破壞了諸葛丞相的智慧完人形象,不然他就不神了。
可諸葛亮要是真察覺了,以他對蜀漢的忠誠度,只要自己還有一口氣在,又怎麼會放心自己死後,讓馬岱他們去做這種事情?如果鑽牛角尖的話,這裡其實有一點邏輯不通。
那麼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看一段史料就很明白了,不用擔心文言文,我會給大家解釋的.......
《三國志.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史料很長,我給大家濃縮一下意思——就是諸葛亮臨終部署退兵,意思讓楊儀等回漢中,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就隨他去,大軍照樣回去,但魏延覺得自己可以代替諸葛亮北伐,不必退兵,而且他不想幫助楊儀斷後,就強迫費禕同意,費禕看魏延不配合,藉口溜走,然後就根據諸葛亮說的,不管魏延了,大軍只管準備退兵。
那麼魏延知道後很生氣,一看楊儀還沒走,魏延反而搶先上路,把楊儀要走的路全部燒掉,然後上表說楊儀叛變,楊儀也上表說魏延叛變,最後兩軍碰上交戰,士兵不聽魏延的,都散走了,魏延只好跟兒子和親信幾個人繼續往漢中跑,但跑慢了,被馬岱追上砍掉了腦袋,然後三族被滅。
所以,這個事明顯是一個內亂,而非叛變事件,魏延的核心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繼承諸葛亮的位置,一個是殺掉跟自己關係十分惡劣的楊儀。所以他才會一路往蜀漢跑,而不是往曹魏地界跑,就算士兵都散了,他只剩下幾個人了,還是要回漢中,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了麼?
所以最後陳壽在寫他的傳記時,也給他定論了: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
3 # 老陳愛胡謅
看到過類似的問題,每次想到魏延,我總會想起當年FC遊戲裡那個武力爆炸的拿斧武將。
我不知道這樣合不合適,當時看到這樣的命題,我總會把魏延跟林彪聯絡起來。
魏延能力強嗎?強!數百人激戰文聘,秒殺力士王雙,生擒冷苞,子午谷奇謀等等。
魏延忠心嗎?忠心!劉備放心把親征打下的戰略要地漢中交給他。
為什麼要說魏延反叛?這似乎是一場政治鬥爭的結果。要知道,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
諸葛亮代表的是司馬微一系的老牌荊湘勢力,魏延黃忠則更像是新興的荊湘勢力。諸葛亮擔心自己時候無法遏制魏延,為保證派系利益,其實也只能犧牲魏延了。其實從這也能看出魏延這個人政治能力確實不怎麼樣。
-
4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小陳認為只是蜀國將相不和,魏延不會反,只是想殺長史楊儀,這是他們蜀國內部矛盾。
小陳為何這樣說:
1當時蜀國大將一一離世,數魏延兵權最大,而且魏延也確實有本事胸有韜略,勇猛過人,這個不可否認。當時劉備封魏延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可見何等器重!在後主時代的魏延那是走路都橫著走的,趾高氣昂,傲慢跋扈,蜀國基本上都避其鋒芒,偏偏楊儀瞧不起魏延,這讓魏延很窩火!常常對著幹。反觀楊儀雖然是儒士,我只能呵呵了。心胸狹隘,單從最後殺掉魏延,踩其頭顱就讓人感到頭皮發麻。
2第五次北伐途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楊儀告訴魏延讓其斷後返回成都,魏延發怒,覺得你小小楊儀也來指揮我,矛盾從此一觸即發。沒想到魏延走到了楊儀部隊的前面,並且把後路全部斷掉不讓其過,這其中雙方都給後主寫信說對方要反,後主拿不定主意就問蔣琬,蔣琬就說楊儀是不可能反的,魏延反不反就不知道了。我想後主認定魏延謀反了。魏延趕在楊儀前面要伏擊楊儀被王平喝散後帶領數騎逃回漢中,隨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魏延最終難逃一死並誅其三族。千百年來還被冤枉是其反臣,可悲可嘆!!
-
5 # 君山話史
由於受到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有些史實被歪曲了,其中最冤的一人就是魏延。直到現在,我們還經常說,“某某人有反骨”,一說反骨就想到魏延,似乎他天生就是長有反骨的人,似乎諸葛亮一死,他必定會謀反。其實小說這樣寫,只是為了維護諸葛亮“偉光正”的形象,維持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預言家的形象。那麼,在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留有遺言說魏延要反嗎?魏延真的會反嗎?
第一,諸葛亮從未留下遺言說魏延會反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確實留有遺言,安排了身後事。在彌留之際,他密召長史楊儀與司馬費禕,囑咐身後事宜:一旦自己去世,大軍應當退回蜀國,保全實力,由魏延負責斷後,姜維負責第二道防線。
這個遺言有十分蹊巧之處。魏延在軍隊中的職位是前軍師,也是皇帝封的徵西大將軍,實為蜀軍將領中的第一號人物。諸葛亮去世後,魏延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領軍人物,怎麼反倒去斷後呢?
這背後折射出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由來已久,從第一次北伐始,兩人的關係就不太好。當時眾人都認為應該派魏延為前線總指揮,諸葛亮偏偏派馬謖,最後導致全線戰敗。這只是諸葛亮與魏延矛盾的開始。在歷次北伐過程中,魏延每每丟擲“兵出子午谷”的軍事主張,無一例外遭諸葛亮的否決。魏延內心大為不滿,認為諸葛亮不過是個膽小懦弱之徒,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蒼涼感。魏延這種態度,當然也令諸葛亮對他有一些意見。
但是,諸葛亮從未認為魏延會反,有反骨,這個在史料中是沒有的。魏延性格“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楊儀、費禕都治不住他,故而留下指示:就算魏延所部不服從,其他部隊也要按照計劃撤軍。
這就是諸葛亮的遺囑,只是擔心魏延不服從命令,從未提及他會謀反。
第二,魏延雖然攻打楊儀,只是出於激憤,並非有謀反之心魏延在得悉諸葛亮遺囑後,確實是很不服氣。他是這樣說:“丞相雖然去世,還有我在。丞相遺體可由幕府親信官屬送回安葬,我當親自統率諸軍痛擊敵人,豈可因為一人之死而廢棄天下大事呢?我魏延是何許人也,能夠被楊儀約束、當他的斷後將軍嗎?”
楊儀是丞相長史,魏延對丞相府那些文官插手軍隊事務早就心懷不滿,只希望他們快滾蛋,負責運送遺體歸葬就是了。至於他自己,他是要率領軍隊,與魏軍血戰的,要把北伐事業進行到底。所以魏延不僅沒有謀反的事實,他還是很有責任感的。
楊儀與費禕怕魏延生事,在沒有通知魏延的情況下,命令各兵營開拔,向褒斜谷撤退。這下子魏延真的憤怒了,他索性提前撤了,而且把事情做絕了,部隊退入褒斜谷後,燒燬一段棧道,差點斷了楊儀的退路。
這麼一來,魏延與楊儀已是勢不兩立。魏延一不做二不休,出了褒斜谷,佔據南谷口,打算在這裡給楊儀迎頭痛擊。這一行為,可以說是激憤的後果,是對楊儀不滿的總爆發。然而,魏延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他在兩件事上是完全做錯了。
其一,楊儀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依照諸葛亮的遺囑,他也是諸葛亮指定的軍事總負責人。大家想想,蜀軍將領會站在楊儀一邊,還是站在魏延一邊呢?其二,魏延攻打楊儀,蜀軍自相殘殺,試想想,你跟楊儀有仇,幹嘛把蜀軍官兵都牽扯進來呢?所以,從魏延攻打楊儀那刻始,他就眾叛親離了。
後來魏延被馬岱所殺,也是咎由自取。但是我們要遵重一個事實,魏延並非真正謀反,而只是咽不下一口氣,意氣之爭。
第三,魏延與楊儀之爭,諸葛亮是負有一定責任的《三國演義》由於作者的政治立場,把諸葛亮捧得過高,甚至將其神化,這個實屬無必要。偉人一樣有毛病的,諸葛亮亦然。
魏延與楊儀之爭,實際上是軍方與丞相府權力之爭。在諸葛亮生前,丞相府是牢牢控制著軍隊的大權。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領導軍隊,這是理所當然的,誰也沒話可說。然而,諸葛亮去世後,他把軍隊指揮權交給丞相長史楊儀,這個就有點問題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丞相長史也就相當於丞相府的大管家,這不屬於國家領導人啊。我們可以來看看楊儀當時在軍中的地位是怎麼樣。
第四次北伐後,諸葛亮曾上一道“廢李嚴表”,聯合一批軍隊高階將領上書,從這道奏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各將領在軍隊的排行情況:排第一位的是中軍師車騎將軍劉琰,排第二位的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其下還有前將軍袁綝、左將軍吳懿、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長史楊儀的排名僅第七位,費禕排第十位。後來劉琰死了,魏延在軍中的地位躍居第一,楊儀只能排在第五、第六的位置。
從軍隊系統上說,魏延的地位要遠遠高於楊儀。楊儀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由於是丞相府的人,屬於諸葛亮的親信,一下子反而躍居魏延之上,大家想想,魏延能服氣嗎?楊儀是丞相府的代表,魏延是軍方的代表,顯然,諸葛亮是要把軍權握在丞相府手中。從這點上看,諸葛亮是有偏心的。
一支軍隊,兩套領導班子,這是後來魏、楊交惡的根本原因。
-
6 # 史河奇談
樓主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其實這關乎小說《三國演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誤解,其實正史中諸葛零並未點名安排殺魏延,魏延的死也應歸咎於政治鬥爭陰差陽錯淪為犧牲品,他是沒有反叛之心的。我們來看看正史中的魏延是怎樣的:
蜀漢集團後期第一悍將魏延的出場。《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出場是叛主投劉備,因有反叛的先例又“頭生反骨”被諸葛亮定為“日久必反”之人,其實這純屬瞎扯與正史毫不沾邊。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魏延原是一地方頭目,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在劉備入川時自發前往追隨,這是魏延的初次登場,而且其一生也僅追隨過劉備一人。從出場上就已經否定了“反”的角色定位,可以說小說很大程度上抹黑了這個人物。
正史中劉備本人對魏延十分信任。何以得知,有兩點:一、魏延在入川后受封“牙門將軍”,這個職位是劉備自己創置的,有何珍貴?在此前只有一人獲劉備此封,趙雲當時在長坂坡出生入死救回劉備的妻子、兒子成為劉備第一個“衙門將軍”,其中分量想必大家心中都已瞭然。二、劉備稱王后,定都成都,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會留張飛來守漢中,然而劉備卻力排眾議最後定了魏延做漢中太守,漢中作為蜀漢集團的門戶,魏延擔此職位已經不僅僅類似“封疆大吏”這麼簡單了。
諸葛亮與魏延是文武合作。蜀漢集團後期著名武將都先後離世,諸葛亮數次北伐的依仗是什麼?《三國演義》為了烘托角色形象凸顯了諸葛亮在北伐中的功勞,其實其中有一半的功勞要歸於魏延。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魏國集團第一梯隊的頂尖武將是張郃,但是蜀漢中的後起之秀均不是對手,僅有魏延能與張郃鬥得不分上下。所以諸葛亮北伐十分倚重魏延,很多重大的戰役都靠魏延撐場面。北伐是諸葛亮與魏延文武合作的結果。
正史魏延之死《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臨終前安排了馬岱誅殺謀反的魏延,坐實了魏延“反賊”的名頭。
然而正史中,諸葛亮臨終僅安排了退兵事宜,令魏延斷後。兩人合作多年,諸葛亮其實是知道魏延北伐之志是不弱於他本人的,所以還有另一手安排:若魏延不聽從,就隨他的便。
但諸葛亮沒有料到他走後蜀漢集團內部存在的嚴重分歧:魏延主戰,而楊儀主退。如果是常人便罷了,壞就壞在魏延才能卓越素來自視甚高,很早便與楊儀不合鬧得水火不容。諸葛亮在時還能震住他們,諸葛亮一死,兩人必定爭權。
這場權利鬥爭葬送了魏延的生命。魏延和楊儀先後修書上表劉禪對方謀反,爭著往回趕,誰先回到劉禪身邊誰就佔得先機。劉禪這邊也摸不清這兩人什麼狀況啊,便讓蔣琬去檢視是怎麼一回事,這下可好,蔣琬還沒到,魏延已經開始向楊儀動手了,本來不是反賊也落了個反的名頭兒。
《三國志》如何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魏延南撤的意圖是與楊儀爭權,並有意除掉他,但叛投魏國的想法是沒有的。他若真的反,不會南下,身為手握兵權的虎將,他要投敵最好的時機是在五丈原,天高皇帝遠,楊儀在他的手裡翻不出浪花來。
魏延最錯誤的決定是在“天子”腳下動手。兩人都在往回趕,魏延早不動手晚不動手偏偏此時下手,率軍對楊儀發動攻擊,誰先動手誰就不佔理,王平以軍師屍骨未寒便自相殘殺的話頭勸散了魏延的軍隊。到了這個關頭,魏延只能逃了,這一逃更加往自己身上扣上了“反”的帽子,你不心虛跑什麼?楊儀見自己佔據上風,即派馬岱追殺魏延,最終魏延身死漢中城外虎頭橋。蜀漢集團後期第一猛將就此身死道消,還背個“反賊”的黑鍋,冤矣,冤矣,可憐,可憐。
結論正史魏延無反心,他的死因是政治鬥爭!《三國演義》抹黑了魏延。
-
7 # 手機使用者59590921051
據中日學者論:陳壽光整理諸葛亮手稿達十萬多字,比小說還冗長:【三國志】以蜀漢為正統-窺斑見豹,其二,東晉章帝聽王導說其祖上如何得天下,不勝唏噓;還有云雲,不再贅述。
回覆列表
說諸葛亮生前就料到魏延謀反了,這其實是《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神話,不過正史中孫權到時說過諸葛亮如果一死,魏延和楊儀必亂。其實正史中蜀漢政權對魏延明顯是冤枉了,說他謀反明顯證據不足,誅三族更是量刑過重。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安排後事的時候,把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叫到跟前,交代撤軍部署,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話就不管他,部隊自行撤走,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打聽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聽指揮,勃然大怒說,丞相去了,不是害有我呢嗎?害能繼續北伐呀!不能因為一個人去世了,耽誤社稷大事呀!再說了我幹啥要聽楊儀的呀?魏延說著就自己部署上了,害要跟費禕聯合釋出命令,讓費禕簽字,費禕這一看形式不好就哄著魏延說,楊儀不過一個書生,也不會打仗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全聽將軍的,結果魏延就放費禕走了,費禕一出營寨撒丫子就跑了,這魏延一看上當了,回首就掏費禕,沒掏上。再打聽楊儀,楊儀已經按照諸葛亮的安排把魏延扔下養回走了,這下怒髮衝冠的魏延不幹了,搶在楊儀前面回國了,而且一路上把所有迴歸得棧道都燒了,這就與楊儀決裂了,而且還不給楊儀留退路,另一方面還上表朝廷說楊儀謀反,楊儀那邊邊派人修路,也上表朝廷說魏延謀反,這就給劉禪整迷糊了,問蔣琬和董允到底誰謀反,二人分別說楊儀一定不會謀反,一時朝廷竟無一人同情魏延,劉禪派蔣琬阻擊魏延,這樣前有蔣琬,後有楊儀,夾在中間的魏延就要掛了,魏延回頭對付楊儀,楊儀派王平與其對陣,王平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犯上作亂對的起皇帝和丞相嗎?結果魏延的兵馬知道自己不對紛紛放棄抵抗,魏延帶著兒子逃往漢中,半路被馬岱斬於馬下。這也就是魏延“謀反”的全部過程。那麼從上述文字中姆們不難看出幾個問題:第一,如果魏延想謀反為何不就地投降司馬懿?從裴松之注引的《漢晉春秋》上看,楊儀從戰場上撤退,司馬懿是追過的,但是被姜維的“反旗鳴鼓”嚇退,也就是姆們常說的“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那這時候魏延要想叛變,回頭一擊打個冷不防,那估計諸葛亮就是活過來也無力迴天了吧!第二,魏延曾經說過丞相死了害有我,這樣的話。也就是說魏延是要北伐的,一個堅定北伐得將領何談謀反?但是光憑這句話似乎也說不過去,你要是想北伐,你就留下跟司馬懿幹就得了唄,為啥害要往回來,燒楊儀的棧道!這也就是說,董允和蔣琬也是懷疑魏延的,那麼魏延為啥不北伐而南歸呢?兩個原因,1,不服楊儀。2,殺楊儀奪楊儀的兵權。如果說魏延想回擊蜀漢自立為王的話,以魏延的能力和實力來講肯定是不夠的,那麼能解釋他南歸的原因也只能是這兩點,其實楊儀與魏延不合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諸葛亮安排後事時以楊儀為主,這也是他能撩到魏延不服氣的原因。所以說魏延謀反其實是願望魏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