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軒說三國
-
2 # 青言論史
碰到紂王這樣的暴君,其實可以有四種辦法,哪一種都是好處多多,看你怎麼選:
1、做敢諫的諍臣,比干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為了挽救國家,必須要站出來一些不怕死的大臣,像飛蛾撲火一樣為國家向皇帝進言。這樣的好處是為萬民和後世敬仰,不過缺點也很大,那就是容易掉腦袋。
2、做沉默的忠臣。像紂王這樣的君主,要他納諫並且從善如流是很困難的。如果要保命而且於心無愧,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地選擇做一個為國家默默奉獻的不發一語的忠臣,這方面史可法是個典型案例。
3、做審時度勢的能臣。紂無道,起而伐之。面對這樣一個昏庸無道的政權,如果已經無可挽回,那就推翻它吧。姬發是這麼想的,因為在這一場戰爭中,他失去的僅僅是鎖鏈,得到的卻是整個天下。
4、做隨波逐流的庸臣:不想匡扶天下,也無意中興國家,反正天子的位子也是輪流做,卻不是我做,愛咋咋地吧。多撈點錢。豈不美哉?
這四種臣子,有利有弊,只是不知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歡做第四種大臣。
-
3 # 津城沐雨
津城認為,遇到什麼樣的君主,就應該說什麼樣的話。
紂王是有名的暴君,對於暴君,如果忠言直諫的話,其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忠言逆耳被殺害。但是作為臣子,不能放任自流,可以用委婉的方法去勸諫,去繞著彎子告訴他,盡力使君王挽回過失,拯救危局。
歷史上透過曲線勸諫的大臣也大有人在,楚莊王繼位之初白天遊玩打獵,晚上飲酒作樂,不理朝政,還專門下禁令:誰要是勸諫就判誰死罪。就這樣過了三年,有一個大臣就為此為楚國擔憂,但如果直接勸諫就會死的,於是就以鳥為喻,曲線勸諫,問楚莊王為何怪鳥不飛不鳴,楚莊王答曰: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楚莊王振作起來治理國家,終於使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4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遇到紂王這樣剛愎自用,又獨裁殘暴,同時寵信妖怪和姦佞小人,還不理朝政的,任憑你是忠心耿耿的比干,寶刀不老的聞仲,還是驍勇善戰的黃飛虎,都會要麼直言進諫被殺,要麼在滅火的道路上折騰死,要麼是被逼自裁或造反。總之,忠臣良將在紂王的手下難得善終,而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反倒會一路高升。
以當時的形勢,當臣子的結局最好就是三種:
第一種是看清形勢投奔周營,跟隨周武王一路伐紂,做個建功立業的開國功臣。 第二種是紂王的後嗣當中尋找英明的王子或者自己站出來,聯合朝中正義之士,發動政變,推翻紂王,早登大寶,改變朝政大局。 第三種就是無法改變大局,做到明哲保身,最起碼在紂王滅亡前夕,隱居為民,不問世事,或者去過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失逍遙快活。
總之,樹挪死,人挪活,只要不是非要愚忠到底跟著去陪葬,動動腦筋都有辦法的。
-
5 # 北涼李義山
說到紂王,我們今天來仔細說說這位歷史以來有名的暴君。什麼是暴君,是指那些專制無道的君主,殘酷地或野蠻地行使專制權力的統治者,比如大肆的殘殺百姓和大臣,亂殺功臣等等暴虐的統治者。
紂王,中國封建社會第二個朝代——商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傳說他暴虐成性,濫殺無辜,最後導致他的臣子看不下去,決定推翻這個王朝,這個臣子就是姬昌,史稱周文王。當然這麼說其實對紂王是不怎麼公平的,因為商朝建立以來,雖然開始商湯把國家治理的很好,但是多數時間裡,國運不濟,君與臣,統治階級內部充滿了殺戮。而且紂王即位之前,經歷了“九世之亂”,那時候的商王朝已經日薄西山,積重難返了。就算換一個人來做皇帝,也不一定做的比紂王做的好,而且有記載說,紂王此人極為聰慧,而且自從登基以來,他勤政治國,擴張領土,一直把國土擴張到江淮一帶。
看這前面說,其實紂王不算個暴君。但是自從妲己進宮之後,紂王變了,變得對妲己言聽計從,不巧的是妲己此人不算心地善良之輩,紂王聽從妲己的勸說修建鹿臺,大肆的使用人力,而且加重民間的稅收來供自己工中的享用,又組織建立了傳說中的酒池肉林,對百官的勸誡不予理睬。甚至聽從妲己的話,挖出自己的叔父,也是先帝託孤重臣比干的心臟,言道七竅玲瓏心。這樣的暴虐統治終於加大了大臣對他的不滿,此時商朝西部一個如日中天的諸侯國迅速得到眾人的響應,它就是西周。由於打著推翻暴虐統治的旗號,西周迅速得到了人民的響應,最後兵臨城下,紂王無奈登至鹿臺,去往摘星樓自焚,之後周武王進城,砍下紂王腦袋,殺死妲己,成功建立西周。
那麼作為這個暴君下面的臣子該如何去選擇,其實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那些勸誡的臣子,死的死,逃的逃,沒有一個好下場。這時候人民起來反抗他,建立新的國家,才是最正確的選擇,人民需要一個領導人來指揮他們,這時候紂王的臣子推舉一個領導者,剛好順應大勢,還國家一個太平盛世!
-
6 # 腳踏一枝梅
一死二保命三反!死諫見忠臣比干,刨腹挖心而亡,死後封神(文財神);明哲保命,見賢臣箕子,傳說箕子是北韓的老祖宗;反見武成王黃飛虎,炒了老闆紂王的魷魚。
-
7 # 實史求是
所謂“伴君如伴虎”,當臣子是門技術活。不僅要業務能力強,還要會說話。不然很容易丟掉性命,甚至連累家族。特別是遇到暴君,像商紂王這樣的,動輒殺人,那就得更加小心了。
如何才能搞定商紂王這樣的暴君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認真研究其性格,對症下藥做臣子的人必須要深入瞭解自己所侍奉的君主是什麼樣的人,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比如范蠡知道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就在功成之後及時離開了勾踐,一點都不拖泥帶水,得以保全性命。張良知道劉邦不放心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他就在幫助劉邦幹掉項羽後極少發言,裝傻充愣,最終逃過劉邦的屠刀。
商紂王可以說是文武雙全,非常驕傲,好大喜功,而且非常暴虐。面對這樣的君主,作臣子的就不能表現得比他聰明,也不能在他面前直諫指責其過。像比干那樣就純粹是找死。但又不能像費仲那樣阿諛奉承、像惡來那樣讒言毀謗,一來會遺臭萬年,二來紂王垮臺自己也會性命難保。
那究竟怎麼做呢?應該走曲線,投其所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給他戴帽子,特別是不要把“昏君”、“亡國”之類的話掛在嘴邊。而是要順著他的思路,先揚後抑。好聽的話是人都愛聽,趁他高興之際,再與其探討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啟發性的,不能直接說出來。只要時時處處把表現的機會給他,讓他不知不覺中完善自己的決策,這樣的方式他才會聽得進去,也才會不由自主地去做。
聯合志同道合的大臣,群策群力,做好防範措施把忠於紂王的大臣聯合起來,經常研究行之有效的對策。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紂王身上,也要關注紂王身邊的寵妃寵臣,能拉攏的拉攏,可以打壓的想辦法儘量打壓,把他們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還要隨時注意諸侯的動向,採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可以買通妲己來及時掌握紂王的動態,買通惡來除去西伯侯,也可以用計讓妲己、費通、惡來等互相爭鬥,除去他們等等。
想好退路,逃出昇天如果前面兩條都不好使,那就沒辦法啦,只有學晉文公重耳,遠離朝堂,保全自己和家族了。
-
8 # 鑫然說歷史
其實紂王是歷史上被嚴重抹黑的一個人物,孔子的弟子子貢曾說:“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就是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麼嚴重。所以,君子非常憎惡位居下流(指地位從高變低),天下的一切壞事都會歸於他的頭上。”可以看出紂王有被故意抹黑的嫌疑。這個我們就不深究了,言歸正傳,當臣子遇到紂王這樣的暴君,該如何選擇?
作為臣子,除了擁有高智商之外,還必須擁有高情商,要學會審時度勢。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同患難易,共富貴難。”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場合等,臣子和君王的關係也會不同,臣子的選擇,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君王的抉擇,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我用三個成語來說明遇到暴君,臣子的選擇。
一、隨波逐流
一個君王的行為,違背倫理道德,違反法律法規,專制無道,可稱為暴君。在這樣的暴君下,肯定有為了自身利益,阿諛奉承之輩,這種人對君王的行為,不予指出和抨擊,還“為虎作倀”,致天下蒼生安危於不顧,只求自身一時的安穩與“輝煌”。例如,紂王時期的費仲、尤渾等人。這類人就是隨波逐流的人,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一心隨著紂王的意思做事,忘了作為臣子該做的本分,這是不被倡導的。當然這也是遇到暴君時,一類臣子的選擇。
二、逆流而上
面對暴君的行為,不隨波逐流,逆流而上敢於上書諫言、當面指出。這類臣子,忠於國家、愛護人民,不顧自身得失,一心為國的忠臣。例如,紂王時期的比干、箕子等人。可這裡要說一下,這類臣子分兩種,一種是高智商卻低情商的人,只顧說出自己的想法,不顧君王顏面是否接受,這種人的下場都是很慘的。還有一種是智商情商皆高,同樣是指出君王的過錯,但他會審時度勢,在不同情況下,會採取不同方法,既顧及了君王的面子又讓君王能夠接受。這兩種人是值得學習的,但最好是做後一種,可這種人實在太少。
三、翻江倒海
這類臣子是比較激進的人,面對暴君的過錯,選擇的是反抗,既無法改變,那就鬧個翻江倒海,改朝換代。其實這類人對與錯難以分清。說對,是為了推翻暴君的統治;說錯,要推翻統治必定給百姓帶來災難。例如,推翻紂王的周人就是如此。所以說,這類人難以說清,成者為王敗者寇,紂王的暴君行為,也是周人勝利後,推波助瀾書寫的“凱歌”。
作為臣子的選擇,大致是以上三種,有可歌可泣的,有遺臭萬年的,有建功立業的。歸根結底,都是利益使然,但作為一國之人,應當以國之利益為先。“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身為世間人,當不枉人間。”
-
9 # 小劉侃封神
遇到紂王這樣的暴君,當臣子的又該如何選擇呢?
封神演義裡的紂王,具體來說,他確實是一個暴君。
當然,這個暴君並不是指紂王殘暴,而是說他脾氣暴躁。
在妲己沒有進宮,沒有迷惑他之前,紂王脾氣雖然暴躁,但他並沒有濫殺大臣。
一切都是在妲己進宮之後,紂王寵幸妲己,在妲己的蠱惑下做了許多殘忍的事情。此時的紂王便可以算作真正的暴君。
那麼,遇到紂王這樣的暴君,做臣子的又該如何選擇呢?
小劉以為,臣子可以根據自己想要的結果來選擇以後該如何做,所以,這就有幾種結果。
如果臣子想在紂王手下活命,那麼有四種選擇。
一,做一個費仲、尤渾、崇侯虎式的奸佞小人。
紂王想要美女,那麼費仲尤渾便給紂王出主意,讓他下旨,命四大諸侯送來美女。
如果不是大臣阻止,那麼紂王這個命令已經實行了。
還有建造露臺這樣勞民傷財有違天和的事情,別人都不願意幹,但崇侯虎很樂意。
做他們這樣的奸佞小人雖然名聲不好,但會獲得一定的利益和紂王的喜歡。生命會很安全。
就如乾隆與和珅,乾隆如果一直活著,和珅絕對沒有生命危險。
二,假如又想活命,又想做忠臣。
那麼就要學會察言觀色,說話與費仲尤渾一樣,馬屁拍的紂王心裡很舒坦,但自己卻做著正直的事情。
比如西岐的散宜生,其實也是一個馬屁精,他把姬昌奉承為伏羲、神農、黃帝這樣的上古聖皇。
三,想做忠臣,又不想對紂王阿諛奉承,但又想活命。
那麼這樣有兩種選擇。
其一,做一個封疆大吏,鎮守邊關。
比如李靖當時是陳塘關總兵,不問朝歌任何事情。還有孔宣、張奎、魔家四將等等等等,他們都是鎮守邊關的大將!
其二,做一個像曹操一樣挾天子可以令諸侯的大臣。
封神演義裡的聞仲便是這樣掌握實權並且威望很高,讓紂王都懼怕的人。
四,君不正,臣投他國。
比如黃飛虎,去了西岐。
當然,是人都怕死,包括神仙都怕死。但如果不怕死,那你在紂王手下想做什麼就隨意了。
當然能不死誰也不想死,比如比干挖心之前,還是預先喝下了姜子牙留給他的符紙燒成的灰。
比干、商容、梅伯、趙啟等人,他們為了自己忠心的名節,可以不懼生死。
因此,作為大臣,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你就該決定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紂王!
-
10 # 楊朱學派
法家認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韓非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法家還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韓非謂之:主而誅臣,焉有過!
總之,法家認為,即使是商紂王這樣的暴君,臣子也不能弒君。
而儒家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總之,面對商紂王這樣的天子,法家認為順者天子,做他的鷹犬和奴才。儒家認為,殺掉他。不但要殺掉他,還要推翻這個政權。
回覆列表
紂王無道,人神共憤,但普天下的人,卻都只能眼睜睜看著,沒有一點辦法。
紂王有三個親族,分別是庶兄微子,叔父箕子和比干,面對暴君他們都曾經直言苦諫,但效果都是一樣的,紂王一點都聽不進去。勸諫無效之後,三個人分別作出了自己的政治選擇,於是也都帶來了不一樣的人生結局。
微子本名啟,因為後世出了個漢景帝名叫劉啟,為避諱,所以史官就委屈早死了千年的微子,讓他改名叫開。
微子勸諫紂王,紂王不聽,說,天命在我,我天然有殷商血液基因,誰能奈我何? 既然苦諫不聽,微子在以死明志和去國逃亡兩者之間猶豫不定,就去找太師箕子、少師比干商量。
他說,現在紂王沉湎於酒,寵愛妲妃,敗亂湯德,朝野內外全民腐敗,相互欺騙,互相傷害,毫無信仰,政治黑幕重重,我看咱殷商天下離喪亂不遠了。你說我是出走逃亡好呀還是留在家中等死好呀?
箕子說,如果上天決心讓殷商滅亡,誰也救不了他。如果能夠用生命救國家的危亡,我們自然會義不容辭地去為他死;但是如果死了也於事無補,就不必去作無謂的犧牲,不如趕快逃亡。 於是,微子就逃亡避禍去了。
紂王覺得自己這樣偉大,生活待遇豪華一些也是應該的,吃飯就開始用象牙筷子。 箕子就說,今天你能用象牙筷子吃飯,明天就會用玉杯喝酒,後天就會企圖把普天下的好東西都蒐羅來供你享用。還是要防微杜漸,戒除奢侈之風。
紂王自然不愛聽,我們的綜合國力如此強盛,我吃飯用一雙象牙筷子你還多嘴,別看你是我叔父,如果妄議君王,法律也不會饒你,識相的趕快閉上你的嘴巴。
有聰明人就對箕子說,既然他不聽勸,你不如也學一下微子,跑得遠遠的,眼不見心為淨,多好?!
箕子說,當臣子的如果君王不接受你的建議你就賭氣逃亡,這不是彰顯君王的過錯嗎?我不想這麼辦。 於是他就披髮裝瘋,賣身為奴,隱居鄉野。但有時候不甘心,半夜起來還會偷偷地在月光下彈琴以明志。這或許就是聶紺弩先生說的,哀莫大於心不死吧?
比干對微子和箕子的行為不是很贊同,他說,君王有過,我們當臣子的應該拼死勸諫,如果我們不挺身而出,天下的老百姓不就更沒有希望了嗎?換句話說就是,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不管紂王愛聽不愛聽,比干犯了書呆子的犟脾氣,多次直言進諫。
紂王煩了,說,叔叔,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有七個心眼兒,您既然比我都英明,整天把自己弄得和個聖人似的,您是不是也是心有七竅呀? 於是命人把比干的心肝挖出來示眾。
自然,比干的心也和普通人一樣,沒有那麼多眼兒,所以紂王有理了,你看看,果然比干也不是什麼聖人。你們既然都不是聖人,那有什麼資格在我面前指手畫腳?我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英明君主,我說什麼你們老老實實聽著按我說的辦就是了,誰再多嘴,比干就是榜樣。
既然紂王的親戚都制止不了紂王通往滅亡的瘋狂的腳步,天下諸侯和百姓又有什麼辦法,或者說又有什麼義務陪他殉葬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坐壁上觀,袖手旁觀,靜靜地看著這輛脫離正軌和拆去剎車的列車撞到山上粉身碎骨。
當然,如果有外來的力量來解商民於倒懸,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會結束得更早一些。 於是周武王的解放大軍來了。牧野大戰,商軍倒戈,紂王這個獨夫跑上摘星樓,自焚而亡。 其實,這樣的結局一點不奇怪,一部二十四史,無數的暴君獨夫的下場都是如此,無一例外。
商朝滅亡後,微子命從人左牽羊,右把茅,自己抱著殷商的祭器,肉袒面縛,膝行來到周軍大營請罪。 武王立即解開微子的綁繩,復其位如故。並封紂王子武庚為諸侯,管理殷商遺民,繼承殷商的餘脈。後來武庚作亂,周公誅武庚,命微子代殷後,奉其先祀,國號宋。 同時,找到佯狂為奴的箕子,把他封在北韓。
面對暴君,殷商的三位賢臣各自作出了不同的政治選擇。 微子選擇了逃亡,靜靜等待時機,在周滅商後,猶能儲存了殷商的先祀,使殷商種族得以儲存。 箕子選擇了裝瘋賣傻、忍辱負重,苟全性命於亂世,後來在北韓儲存了殷商的餘脈,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比干則選擇了愚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但自己丟了性命,而且對國家命運於事無補。他的死是最沒有價值的,空在歷史上留下一段愚忠進諫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