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道″在路上,"悟″在道上。道通"至性","菩提″大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悟有漸次,實修之功德智慧。積功累德,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等覺菩薩尚有無明習氣須破。

    禪宗修行,直指心性,無漸次方便。一覺即了,所謂"頓悟"。但須"悟後起修″,唯證可得。成佛之路仍舊漫長。

    惠能乃達摩東來傳法之六代祖師,頓悟之法由他開顯,一花五葉,遍佈宏傳。其法乃見性之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人當為見性之人,五祖為其講解《金剛經》至一半,即言"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效能生萬法"。此是見性之證明。

    法由人宏,得非其人,口頭禪而已。悟有解悟丶證悟之分。道通天地外,悟解非實證。

  • 2 # 覺明觀

    “開悟”指的是不再迷惑,不再在思想上,知見上,行為上沒有方向,思維有了新的高度。“開悟”的人是不會有心理疾病的,比如“抑鬱症”等。

    “開悟”後,不再依固定的慣性思維,習氣等去看待一切,明白了“我”的概念不過是“執著”。因“執著”產生的各種“觀念”都是“妄想”,所以煩惱不斷,越迷越深。

    “開悟”是找到了煩惱的源頭,並且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之後便遠離顛倒夢想了。

    “開悟”只是修行中最近的目標,“開悟”有更多事要去做,因為這只是入了“悟”門,並沒有“大徹大悟”。

    因為突破了“我,人,眾生,壽者。”的“相”和“見”之後。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更寬闊的世界。

    比如說,一篇“著作”,他所有的觀點都是從作者的觀念中加工出來的,而如果作者加工的“原材料”又是從別人的觀念裡獲得的,這種反覆加工的內容,會越來越“有味”,但也離“原味”越來越遠。

    這種“重口味”會讓人沉迷其中,很難“覺醒”。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心理會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開悟”就是要不斷的“還原”,還原到“最真實的樣子”。每一道工序的壁壘都俗稱為“障礙,業障”等。但只要迅速“放下我執我見”就可以馬上突破過去,離“本來越來越近”。

    “開悟”是修行路上的第一把鑰匙。之後要“解悟”,因為“實相”是多姿多彩的,不去解的話,同樣會有煩惱,不過“悟”後的煩惱和“悟”前的煩惱是有天壤之別的,所以只有不斷深入才能“究竟到彼岸”。

    接下來就是要“行悟”,一切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只有經得起考驗的“悟”才是真的“開悟”,才算“大徹大悟”。

    至於什麼是“悟道”,也許以上所說的過程都是“悟道”吧。至於悟的什麼“道”?是“有為”的?還是“無為”的?即是有求和無求的區別,心的出發點不同,“道”的方向也會相距千里。

  • 3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什麼是開悟和往生

    先講往生,往生我們狹義的認識的往生,包括佛教經典上非常樸實的,非常直白的告訴我們,是一種現象。哪種現象呢?就是說當我們這個報身,結束了壽命的時候叫舍報。我們這個神識走了,到了西方了,上阿彌陀佛那兒去了,在那,在當他那裡臨終了。然後從那兒再修行啊,各個方面啊再去怎麼樣,這叫往生。非常直白非常樸素的,非常傳統的認識,也是非常形象的。

    往生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就是遷識,遷識的原理來源於什麼呢,遷識的原理來源於什麼呢?眾生都有三世,眾生又分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我們一講到眾生 ,都認為是有情眾生。就是說雞鴨貓狗啊,它們是有靈識的。人啊是有靈識的,天人啊鬼啊地獄啊,這些眾生他都是有靈識的。這些眾生能夠成佛,因為他具足本來圓滿的佛性,所以說他有成佛的那種可能。這是一種眾生,還有一種眾生叫無情眾生,無情眾生在佛教界,叫器世界。器哪個器知道吧,木器廠的器,木器廠的器,器具的器,叫器世界。器世界就是山川大地,河流湖泊桌椅板凳,沒有情識這一種。這兩種世界,這兩種眾生,都是從佛性當中隨著因緣的變化,隨著因緣和合而顯現的。是這樣所以說,佛經上有一句話叫,有情無情同緣種智。就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都能圓滿佛果,因為無情眾生也是,從佛性當中隨因緣而化現的。包括了山川大地,這也是《大般涅槃經》上講的,他的這個含義。

    涅槃經上有這個含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眾生啊有三世,三世怎樣理解呢?三世就是這一世,過去世和未來世。過去世又包括了,過去一世一世又一世,未來世也是這樣,流轉不息這是這樣。再這裡再展開一點點,“世”是什麼含義?世啊是一個時間概念,實際上他表達的是一種時間,一種時間表示法。比方說我們把世以一個小時為單位的話,我們現在從兩點到三點,這一個小時,那麼我們這是這個世這一世。兩點以前從一點到兩點那就是過去世了。能理解嗎?這是佛法的原理,那麼一點到再向後推,十二點到一點的時候,那就是上一世的上一世了。以一個時間,就是以一個小時為單位作為世計算的話,那麼十二點到一點,那是過去第三世了。對不對,那麼十一點到十二點是前第四世了。可以這樣說,我們前第四世的時候,在吃飯,明白了嗎?我們這一世在聽經聞法,在講經就這麼簡單,不迷信了吧。

    它就是一個時轉時間的流轉這個概念。懂這意思吧也就是說,如果是以一天為這一世的話,那昨天就是上一世,前天就是上一世的上一世。就這麼簡單,他是一個時間概念。從這個角度我們理解,佛教有三世,那就更理性了更科學了。不至於把我們看不到的上一輩子,認為是上一世,不至於把佛教的三世這個原理看做是一種迷信,懂這意思吧。那麼過去世呢?未來世,未來世就是說,從講經完了以後,我們離開這個講堂了,那就是我們的未來世。你說有沒有,肯定有,肯定有。比方說我今天是這一生這一世,這一世那麼明天死了,明天那也是未來世。明天沒死那也是未來世。未來世你可能不在這裡可能在別的的地方。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這個“世”的真實含義。所以眾生啊都有三世,眾生都有三世,我們人從這一生來講,上一世上一生,可能是某一類的眾生,這一生我們這一類的眾生是人。那麼由於他流轉不息,所以既然我們有未來世,既然我們有未來世,那未來世到底上哪去?

    佛經上講了,我們不再輪迴了,假如不透過修行,不通過了脫,不透過唸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還是在六道里輪迴。六道輪迴就有六道輪迴的不同的痛苦,既然能夠了脫,那麼為什麼不求了脫呢?怎樣求了脫,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唸佛,到臨死的時候,阿彌陀佛憑藉他的仰仗他的慈悲願力來迎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我們這個神識去了,上那裡去再做那裡的民眾了,就是這個含義,這是佛教當中傳統意義的往生。

    往生把它反過來講,叫生往,生是活著的意思,往是去的意思。生往是什麼意思呢?生往就是念佛臨終,唸佛的人,臨終往生的人,他是不迷惑,阿彌陀佛接引的時候,他非常清楚;阿彌陀佛來的時候,他非常清楚;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不迷惑,也就是說他是生的走的。一般的人呢死了就是死了,四大分離在業力的牽引下,在業障的遮障下失去了自我。隨自己的業力而輪轉了,迷失了那叫死亡。這跟往生和死亡他有本質意義上的不一樣,還有不同,從現象上可能沒有很大的差別。

    所謂這個往生就是靈識的遷移。我們這個靈識,臨走的時候,把這個靈識叫他去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再把這個意義再把它縮小了,如果不透過唸佛,不透過求往生,我們死的時候靈識也會走。那就是一個等流果,一個異熟果。這個等流果是什麼呢?如果說我過去還積點福報,還受過三皈五戒,那麼我這個肉身捨去的時候,我這個靈識啊,又投身到某個人家,當人去了。這一生是人,另外下一生是人,這叫等流果報。也叫往生,也可以把它叫做往生。這個往生,無非是在我們同一個種類,同一個道上往生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還有一種異熟果報,異熟果報是什麼意思呢?仰仗我們過去的善根福德和因緣,可能臨死的時候把肉體舍下以後,我們這個靈識昇天了,成了天人了,成了天人了就這個形體發生了變異,這叫異熟果報。都是這個神識的遷移,都是神識的遷移。明白這意思嗎?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當中極力的唸佛,猛力的懺悔極力的積累福報。臨命終的時候正念不失,我們這個神識啊,自己看到自己,坐著阿彌陀佛的金蓮臺,然後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佛教徒,一般人認識的那種往生。這個能明白吧。

    記住我原來說過一句話,往生並不非常難,但是你證果非常難,提高往生品味非常難。這裡講到往生的含義,再給你剖析什麼叫開悟,你就知道開悟和往生到底是什麼情況了。開悟是透過長期的燻修,發現了自性了,見性即為開悟。透過長期的燻修見性了,見性待有一個,很多的前提,得必須是透過修行佛法,因為只有佛法才是了脫之法,只有佛法才能講到佛性。明白嗎,只有佛法才有能夠開悟的修行方法,能夠了脫,能證佛果的修行方法。在佛教正確理念的指導下,透過長期的燻修,正確的佛教方法,才能達到開悟的目的,乃至證果的目的。透過長期的燻修見佛性了,哪怕我就是很小見佛性了也叫開悟。但不見得這時候就往生了,往生是舍報,神識遷移這叫往生。開悟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到佛性了,見到自性了。眾生的佛性和諸佛如來的佛性是無二無別的。釋迦牟尼佛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菩提樹下感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那個意思。大徹大悟他發現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意思?就是佛性就是如來藏;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涅槃境界;就是真如就是妙覺;就是那個佛性就是本體;他是一個東西就是諸法實相。懂這意思嗎。也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發現,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本來具足圓滿那種佛性,那種本體就是這個意思。也只有這個基礎,有這個理念,有這個基礎。眾生才有可能成佛能懂嗎。

    所以開悟是見性,見性啊也叫見真。見性和證果,還有很大很大的差別。不同的果位和不同的果位,又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別。如果沒有大的差別的話,可以叫它一種東西就可以了。開悟和證果和往生是兩個概念,可以說我們很多在家佛弟子求往生,往生之前到往生的時候,很少有人開悟,更很少有人證果。明白吧,它是不一樣的等次。咱們再展開一點,西方極樂世界,他講九品不同,也叫九品往生。我們在娑婆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努力的修持,如果開悟了念著佛開悟了,再念著佛求往生,和那個什麼也不懂,只是念著佛求往生,假如說他兩個都能夠往生,在那裡品位是不一樣的,差別是極大的。共業當中他會有別業的。懂吧,

    如果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的修持,證果了,證初果了,或者登幾地了,某個地了,然後還是念著佛,再求往生的話,和那個一般什麼也不懂的人,唸佛求往生,品位也是不同,差別也是極大極大的。懂這意思吧,一個人不明佛理,和一個人非常明白佛理,非常有佛教的正知見,他們兩個如果都能往生的話,差別也是不一樣的。差別是很大的,有的人說哎呀,我不管那一套,我能往生就不錯了,下品下生也行啊。有的人開始求這個了,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世間惡人去的地方。世間的惡人,很不講道理的,無理煩纏的那一種,他可以好找人家麻煩的。世間的惡人,臨命終的時候,得遇善知識為其開示,併為其助唸的話。他升起懺悔心慚愧心,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願行心來的話,也可能往生。就是往生到下品,下品和邊地疑城。還有一種,還有一種人,就是那種不明佛理的,不明佛理的因緣成熟的時候,也可能往生。但是明白佛理的這個求往生,他肯定是下品以上了,中品或者中品以上這個品位。經上講到分九種,我們一聽九啊,無非是九類嘛,但是那個差別是極大極大的。懂不懂,我們講到往生的含義,又講到開悟是啥意思,可以看的出來,開悟和往生是不一樣的,開悟和往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開悟了,開悟以後他還不到死的時候,那麼他還一直在修,一直在積累福報。臨終的時候走了,人家是開悟了以後走的,肯定品位就不一樣。有的人唸了一輩子佛,到臨走了也沒開悟,有的人上那邊去了還在荷花裡包著呢,還是邊地疑城呢。你看吧還沒有正信呢,還是疑惑呢。是不一樣的,這能明白了嗎。

  • 4 # 雷澤文苑

    開悟與悟道是一個意思,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此外還有見道,見性等,都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

    禪宗分頓漸法門,代表人物是南能北秀。即南方惠能的頓悟法門與北方神秀的漸悟法門。這個分類主要是依荷澤神會禪師的形成。

    六祖惠能禪師不識字,他是禪宗史上的奇蹟,完美詮釋了“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些不同於教下的祖師禪宗風。

    無論是宗下的開悟,還是教下的開悟。都並非一悟便一了百了,恰恰相反,悟道,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未悟之前的修行,多少都有盲修瞎煉之嫌。所以《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就是這個道理。

    禪宗對於悟的深線與過程,有三關之說,即初關、重關及末後牢關之說。真正的大徹大悟,是指透過了末後牢關的徹悟。

    六祖初聞《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得開悟。但這並非徹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後來到黃梅求法,五祖在夜裡秘密為他講解《金剛經》,六祖再次發悟,發出了"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效能生萬法"。的感嘆。這次才是破末後牢關的大徹大悟。

    修行見性悟道,不再顛倒。但無始以來的習氣,則需要悟後起修,在往後的修行金中逐漸打磨乾淨的。

  • 5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答題o(* ̄︶ ̄*)o

    “開悟”和“悟道”都是非常恢弘博大的存在,另類君盡最大努力用600字回答這個問題。

    按另類君的理解,人生於世絕大多數人都是矇昧無知的,思想意識屬於混沌迷亂,按中國傳統的天地人概念來看,在未“開悟”之前,天地是一團混沌,當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因為稀薄,就上升為天,地因為厚重就下沉為地,如此天和地分開,這個就屬於世界最早的開悟,開物之後,人類就有了產生、成長的空間和可能。

    以上是宏觀的“開悟”,我們再縮小到具體的人身上。我們說年少無知,一些年輕人好勇鬥狠,意氣用事,常常想考拳頭解決問題。這種錯誤的認知在寢室、教師這種小範圍或許有用,然而如果將來走向社會,遇到職業打手或者黑社會,挨幾頓胖揍或者被直接打殘,然後明白拳頭不能解決問題,這也算是“開悟”。

    我們從歷史角度解析“開悟”。慈禧太后支援義和團,以為義和團“忠勇可用”,想用義和團剿滅列強,然而當10萬義和團民被40個德軍士兵打的屁滾尿流,直至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慈禧太后也算開悟了,她從此鐵了心學習西方,開始完全支援洋務運動。

    這個也算是慈禧太后“開悟”。

    簡而言之,開悟就是當你身處一片黑暗中的時候,突然頭頂有明亮的燈光投射下來,讓你知道了你之所在,又像是茫茫大海中,一片漆黑,突然遠方的燈塔亮了,你終於有了座標方位,這個也是開悟。

    再說“悟道”。

    “悟道”是每個宗教流派都孜孜以求的終點。例如儒家求“仁”,道家求“道”,佛家求“空”。說白了,悟道就是明白道理。

    我們再具體到我們普通人的肉身凡胎。上學時候做一道題,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突然靈光一閃,解題思路有了,這個小小的勝利也算是“悟道”。

    當你在飯店想蹭網,用了很多種萬能鑰匙app卻無法接入訊號滿格的WiFi,突然發現直接問就可以,於是你手機接入WiFi,這個也叫做“悟道”。

    這個就像那句很熟悉的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古人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理念是對“悟道”價值的絕佳認定。

    一點淺見,請指正!

  • 6 # 南途北尋

    首先,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話題。

    有兩個層面。

    第一,大多華人一直以來總把“開悟”或“悟道”作神化解。感覺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感覺“悟道”這種東西與平頭百姓差離十萬八千里,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乾的事。

    感覺悟道的人不是聖人就是神仙,能神通變化,呼風喚雨,上天入地,來去自由。

    還有些人自詡已悟道,打個幌子招搖撞騙,坑害無辜。什麼叫迷信,這就是。此其一。

    第二,不管是開悟也好,悟道也罷,常人一般都會很容易落入思維和文字遊戲。

    孰不知,這是一個絕對要去切身實證的東西,是要親力親為、自我驗證的東西。

    就像做數學方程式,那個最終的答案是要你親自驗算解證出來的,不是嘴上吹,腦子瞎想出來的。

    古德雲: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你得去做啊。此其二。

    拋掉上面兩種誤解才能淺說一下開悟的問題。

    那“開悟”和“悟道”的區別是什麼?

    舉個栗子:

    你有事要找“我”,你不知道在那裡。只是聽別人說大致在什麼方向。然後你找啊找,找了好久。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個門,推門一開,啊!原來在這。這就是開悟。

    然後呢?你找見了“我”,“我”一看,誒呀,你來了啊?請坐、喝茶、說事兒。這叫悟道。至於悟到什麼程度,那就是你自已的事了。

    古德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至於六祖惠能聽聞《金剛經》是否為悟,我不作評,只講故事。

    當年打柴的六祖聽聞別人念《金剛經》而有所悟入,遂去黃梅東禪拜見五祖。

    後經傳衣偈而名震。五祖視為器。

    後有三鼓入室,為六祖夜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

    遂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而後與獵人相伴隱於山中一十五載,方出傳法。

    故事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第三長河,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