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愛購物的小點點

    宗教的利弊

    自古以來宗教在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更替上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位置,但是凡事都是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在這裡我就以天主教為例: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其正式名稱為“公教”或“公教會”,在基督宗教的所有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也就是羅馬天主教的人數是最龐大的,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世人面前十分公正,聖潔的宗教,卻是發動了震驚世人的九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是由於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這是一場殘酷的宗教戰爭,當時的封建領主和貴族騎士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和領地,有的甚至是為了成為一個國家的國王,對當時處於弱勢的西歐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有的甚至是種族清洗,但是同樣的當時的十字軍東征也使西歐直接接觸到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這種接觸為歐洲將來的文藝復興開闢了道路。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是唯一一次勝利的東征,參加這一場東征的大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的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隨後佔領了耶路撒冷,進城後殺了7000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十字軍橫徵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盪不定。

    第二次東征卻不再是教皇發起的了,它是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的率領下進行的,但是由於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當時的土耳其人擊潰,使得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計劃也落空了,所以這次遠征也因此失敗。

    隨後的十字軍第三次到第九次東征全部都以失敗告終,在這一場長達200年的宗教戰爭中有無數計程車兵,兒童,婦女慘死。其中法國,羅馬帝國,英國具有國王或者皇帝在這一場戰爭中死去。

    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著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

    而由宗教發起的戰爭更是十分的殘酷和無情的,種族清洗時刻都會發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宗教帶給人們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生活的動力,所以宗教對人們有弊也有利。

  • 2 # 命理思維

    宗教對我們的利弊分析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其本身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得進行自我揚棄、自我更新。

    宗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偏遠山區教育普及不足帶來的缺陷,引導思想上的啟蒙,發展成為我們信仰、道德底限的根本和開端,樹立樂觀、現實、珍愛生命的人生態度和淡然處世的人生哲學。另一方面,宗教思想的封閉性、條例性、呆板性導致的禁錮人們思想、誤導思想方向、思維刻板、遵循教條主義、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加重人們的自私心理,功利主義進一步盛行,私心大於公心,整個社會發展成為“物化”世界。應該透過正面弘揚的方式,在一種積極引導的方式下讓它自覺克服這種向下的走向,引導它向上的走向。這樣的話,從理論上、從實踐上,我們在宗教方面的工作,以及對宗教思想文化的認識,就會方便很多。

    一、宗教思想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利

    (一)、思想啟蒙、人生哲理

    宗教思想讓我們有獨立的思想開始思考現實社會中體現的問題和現象,在思想上引導我們起步,特別是在教育普及力度不夠的偏遠山村地區,宗教思想在思想啟蒙上起著重要作用。它引導偏遠山村地區的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定程度上初步替代了教育,彌補了教育普及不足的缺陷,

    (二)、遵從信仰、道德底限

    宗教思想從帶給我們一定的思想啟蒙之後,便在我們的心底生根發芽,告訴我們要有底限,尊重生命,呵護自然,為長遠發展做貢獻。從此,因為宗教思想的根深蒂固,便產生了信仰。所謂“信仰”是指對某種超乎人可以直接把握的觀念或理想的信奉、持守和追求。而我們所信的觀念就稱為信念,這種信念有超前性或超現實性的,也就是有“未知”、“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我們並不能從根本上說清楚“共產主義”或者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麼,但是我們“堅信”,所以成為我們所有人的一種信仰。如果可以對它精確論證或者預測的話,也就不是人們常說的“信仰”了,而是一種必然,一種現實實際的環節。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有個生動的比喻,說“信仰是個鳥兒,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屬於一種超前性。這種信仰包括政治信仰、群體或者說社團信仰、文化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不同層面。

    曾經有人說華人沒有宗教,但不能說華人沒有信仰,信仰還是有的。這種信仰使相近的人形成了團體,並使團體具有凝聚力。具體來講,政治信仰是以一種政治的理念或理想來吸引人、團結人,使信奉者為這一理念的未來實現而奮鬥。與政治信仰相關的是政黨的建立與發展,它要求成員對它的信念忠誠、堅貞,並準備為之奉獻和犧牲自我,所以這種信仰是強調一種自我奉獻。社團信仰是某一個群體的信仰,因為它的特殊性而構成了一種或者公開或者隱秘的社團組織,這種組織成社團的行為是強調它的特殊性和獨特性,並因為它與其他人不同,或與它的外在的氣氛格格不入,這樣形成在社會中的一塊隱蔽的地點,有著複雜的

    存在或複雜的影響。

    文化信仰則是相關人群或民族對它的文化傳統的一種緬懷、信守和聖化,由此就構成了文化理念,或者說稱之為民族之魂。而宗教思想,正是這種氛圍,成就了一種信仰。信仰,讓我們心中有了一個奮鬥的目的,有了一個做事的方向,有了一個心靈的歸屬。無論我們走到哪兒,信仰就帶到哪兒;無論我們做什麼,信仰始終告誡我們,要有人生道德底限,要珍愛生命,保護自然。

    (三)、重視現世、活在當下

    宗教思想注重重視現世,活在當下,除了佛教遵從來世今生,強調今生善來生緣的觀點外,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都遵循活在當下,以現世為基礎,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遵循事物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立足現實,把當前做好,克服困難,愉快生活。

    例如道教遵循破繭成蝶-超越自我的嚮往、認識你自己、自然之美、無為之境、生死如晝夜、忘記聰明才最幸福、相忘於江湖、吾生亦有涯,其知也無涯等人生哲學。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莊子啟發我們,哪怕你是一株冬日裡的衰草、一棵草原上孤獨的樹、一個身體殘疾心靈痛苦的人,也要看守住自己的心靈之月,既要認清自己“井底之蛙”的侷限,又要有大鵬展翅的宏大胸襟。這樣,很多問題可能就不會像想象的那樣艱難。我們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磨難,視為電玩遊戲中的關卡,超越它,這樣苦惱也許就會變為樂趣。

    人對自然的態度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就在於自然不僅是人類的生存棲息之所,還是被人欣賞的物件。但人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並不是像鏡子一樣簡單的反射,而是在反射中關照自身。在中國道教的思想中,有一個“坐忘”的境界,那就是把聰明才智拋棄掉,除去心智,返璞歸真,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莊子的思想中,形體是精神的寄託,形體隨時間而變化,但精神卻可以超越時空。一旦形神相離,形體的所有牽掛與痛苦都會消逝,逍遙快樂就開始了。

    宗教思想強調重現世,淡生死。只要心靈飄逸自然,悠然自得,便可以放下苦痛,享受逍遙自得的快樂生活。不談來世享受今生禁苦,只求當下快樂幸福。宗教思想一定程度上開啟人們的心結,鼓勵樂觀面對生活,快樂享受人生。

    二、宗教思想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弊

    (一)、禁錮思想、誤導方向

    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育普及不足的缺陷,但是,宗教思想裡面的某些思想卻禁錮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維度。例如,宗教思想裡面認為的封建神學、倫理綱常、男尊女卑、教權至上、權威至上、苦修禁慾等思想,則不利於人們開啟思維,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宗教思想存在一定的誤導性。伊斯蘭教在中國使十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逐漸趨於伊斯蘭教化,它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和融洽也給這些少數民族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和動力,但是一旦它被少數民族分裂分子用為“民族分裂”的旗幟或掩護,則不僅會給這些少數民族的發展帶來損害,而且也會使伊斯蘭教本身蒙上濃厚的陰影。例如,在南疆及其他一些穆斯林少數民族地區,伊斯蘭教如果被具有離心傾向的勢力所利用,就勢必造成其宗教、民族問題上的張力,阻礙它的發展。在這個地方,也存在宗教在文化認同中的作用和影響問題。

    宗教思想如果利用不當,則必給民族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帶來很大

    的負面影響,禁錮人們的思維,誤導大家的思想方向。

    (二)、注重利益、私大於公

    宗教思想強調活在當下,重視現世,就必然一定程度上導致享樂主義盛行。進一步則滋生腐敗,崇拜功利主義,利益至上。而宗教思想的大面積覆蓋和進一步脫離實際的發展,則加重功利主義的傳播和強化,鼓勵人們只注重利益,追求物質,而不顧現實實際中人的價值,僅僅只注重物,則必導致出現物化的世界。因而,大家只注重物化的價值,不關注人,隨著時間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將變得更加自私,人人只顧自己得利益,人人只追求物化的世界,則導致大家的私心大於公心,整個社會和諧秩序將受到嚴重影響。

    (三)、教條主義、循規蹈矩

    宗教思想都遵循固定的模板教義,按照條例來實行宗教管理,勢必導致宗教思想在發展執行上產生教條主義,循規蹈矩,不思進取。

    三、結語

    一方面,社會跟宗教是個雙向互動的主體,雙方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宗教是不斷地適應這種社會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宗教是社會的產物,變化的社會產生的宗教自然也是有變化的,不能說完全跟過去的一樣。儘管某個宗教有它的傳承,但是這種傳承在解釋上是有區別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事物是不斷迴圈前進的。

    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其本身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得進行自我揚棄、自我更新。如果是從正面上對宗教有一些肯定的評價,有一些正面的表述來談宗教,實際上也是促進宗教自覺地揚棄自己宗教中間的一些糟粕,使自己的發展能夠有一個良性深化。應該承認宗教在實踐中有許多內容是跟傳統的封建迷信有著一些關聯的,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我們不能靠行政命令去制止它、去禁止它,而是應該透過正面弘揚的方式,在一種積極引導的方式下讓它自覺克服這種向下的走向,引導它向上的走向。這樣的話,從理論上、從實踐上,我們在宗教方面的工作,以及對宗教思想文化的認識,就會方便很多。

  • 3 # 邱123123456

    宗教的利弊:

    我這裡以佛教舉例:佛教文化在中國發展有上千年曆史,完全中國化有三個特徵:1、去西土極樂淨土。2、不坐禪(定慧雙修)3、不讀經(紅塵修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儒釋道文化一直影響著華人。

    佛教的積極意義:

    1、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人都是金錢至上,信仰以無足輕重,讓人的內心越發空虛,佛教的文化的適當介入有利於和諧的社會發展。

    2、佛教的目的是滅苦,它認為人的本質是苦,透過無常、無我、無自性來破除我執,對人心發展有促進作用。

    3、佛教或者幾大宗教最終都是導人向善的,這點是很值得推崇的。

    佛教的弊端:

    1、佛教所構建的世界觀是宏大而唯心的,很容易與原有價值觀產生衝突。

    2、容易產生消極避世的心態。

    3、很多是因為遇到重大挫折才選擇宗教(至少華人大多如此),把他當做一門藥,解救自己的良藥,只是一個精神上的依託,並不能客觀的認識。

  • 4 # 故鄉的浮塵

    “宗親會”組織是海外華僑宗親發起的。想當年僑胞先驅們懷揣一本家譜,漂洋過海移居異國他鄉,曾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也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在歷經千辛萬苦的磨難中,僑胞們需要攜手團結,互助互愛的精神,他們為了維護合法權益,於是成立了“同鄉會、宗親會、行業公會、商業聯合會”等社團組織。

    改革開放之後,海外華僑興起了尋根熱,陸續回國謁祖懇親、聯誼交流、投資興業,遂把“宗親會”這個宗族組織模式傳到了國內。

    華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徵之一,就是社會組織和傳統社團的出現和發展。“宗親會”和“同鄉會、商會、同業公會”性質都一樣,也是海外華人組成的社會團體的種類,具有群眾性,其前身是同宗會、家族性的家族會。

    筆者自1997年提筆為本族續修族譜來,不斷接觸宗族文化,不斷研究源流世系,以及參加N次全國大型的宗親活動,數年來隨著接觸面的擴大,慢慢了解了各地宗親的利與弊。

    縱觀各地宗親會圈子裡的人,各種差異化也就慢慢凸顯出來,一些思想矛盾和組織管理問題漸漸暴露,不和諧的音符,影響團結的因素隨之顯現出來,怨氣、失望的情緒不斷萌生,參與者的熱情也隨之降低,積極性不斷受到挫傷。

    沒有加入這個組織的想加入,加入之後的,感覺和想象的不大一樣,有違初衷,漸漸失去激情,甚至感到圈子裡空氣汙濁,有種想逃出來的感覺。各地宗親會似乎面臨“興也勃矣,亡亦忽矣”的命運。

    究其原因何在呢?概因加入宗親會的人員成分複雜,其想法、目的、追求、品位不盡相同。企業界、政界、文化界、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普通族民等,各自所處不同的階層,其年齡、行業、文化素質、性格特點、環境條件等千差萬別。

    在宗親會提供的廣大舞臺上,有的人試圖利用宗親巨大資源一顯身手,以期實現人生自我價值;有的虛榮心作怪,一心想在宗親會里撈個名頭官銜,以提高身價和知名度;也有的宗親僅僅為了結交同姓朋友,或抱著藉機遊山玩水的態度……如此等等。在宗親會成員中,存在這樣那樣五花八門的想法實屬正常,也無可厚非,因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規則。問題在於,面對宗親會越來越複雜的局面,卻難以產生一部具有約束力的有效《章程》,如果有所謂的《章程》,也只不過是虛擬的擺設罷了,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

    相當多的宗親僅僅只是一般性的參與而已,或淺嘗輒止,有的冒個泡之後,再也不見了。有些人只願意分享宗親會帶來的好處,卻並無一點實際奉獻付出的心願。

    故而,偌大的宗親會組織,很難形成統一的思想、統一的目標、統一的意志、以及可以共同遵循的思想行為規則。致使宗親會軟弱渙散,缺乏應有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原以尋根問祖,聯絡族誼,開展譜牒文化和宗族文化研究的初衷逐漸變味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互投緣的人、有共同目標追求的人,漸漸走到一起了;意見不同的人卻漸行漸遠;分高低、論貴賤、劃圈子,無形中形成了不同階層,不同團體、不同派別,甚至,由於思想認識上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陣營。

    最終,聯誼性、研究性、非營利性的宗親會,似乎變成了低階庸俗的名利場。而如今在各地圈子裡,出現了多座山頭,形成不同陣營,你方唱罷我登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不休,論戰不斷。

    一些趨炎附勢的人,跟著搖旗吶喊,形成了對壘罵戰,搞得那些不願選邊站隊的宗親們,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過去表現得很活躍、很積極的宗親們,大都選擇了沉默,或低調應對,或潛水觀察,或淡然退出。

    因為他們感覺進入這個圈子,其實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既沒有個人所追求的事業,更沒有自己的利益而言;既左右不了形勢,也改變不了現狀,只不過是看在同宗共祖的份上,本想盡點綿薄之力,抑或參與參與而已,幹嗎要糾結在其中呢?

    其實,如果沒有進入這個圈子裡也無所謂,全國動輒關聯人口百萬千萬的姓氏比比皆是,進入這個圈子裡的人畢竟屬極少數。而一旦進入這個圈子,不知怎的,還真有一些割捨不下的情結。在鬱悶糾結中,不少老會員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淡出。各地宗親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那麼如何去認可一個宗親組織呢?

    一、是否在政府機構註冊或在當地宗親代表大會投票透過,達到了合情合法性;

    二、是否進行宗祠文化建設或進行尋根謁祖活動,進行學術交流,文化研究,資訊交流,修纂宗譜,尋根問祖活動;

    三、是否在當地宗族進行了獎學助學活動、敬老愛族等公益性事業發展;

    四、是否以“宗族文化”為內涵進行了凝聚全族人為目標方向,達到弘揚宗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振興本族的聲望,形成一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精神群體,從而形成一個團結、和睦、有親和力的宗族典範;

    五、是否加強了族人的交流、增進親情、友情以及擴大與各地宗親聯絡,促進團結、文明為己任,為各地宗親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平臺;

    如果沒有達到上述任何一項要求,那就對這個“宗親會”大打折扣啦。還有的一、二十個人成立一個所謂的“宗親會”,以一個會的名譽去進行個人人身性攻擊、造遙中傷人、搞分裂、搞批鬥。說土一些,這些會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給當地宗族帶來極壞的負面影響,給當地抹黑。他們跟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宗親之情,族體之義。其實成立一個宗親會,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團結和諧一個宗族,達到振興本族的聲望以及擴大本宗族在當地的影響力。如果不是,那麼就自我檢討一下!有的在會場上拉一個橫幅拍幾個相片,就自稱“某某宗親會”,還有的甚至更可笑,自以為一個微信群就是一個宗親會。非也!非也!

  • 5 # 海波評

    南北地形差異

    為什麼南北宗族文化有這麼大的差異呢?一方面可以看看地圖,北方地形以平原為主,山很少,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朝廷的統治,這樣朝廷的手就可以伸得很長,觸達家庭單位,這樣宗族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南方正好相反,丘陵為主,叢山峻嶺,溝壑縱橫,相互之間的交通都很困難,這樣朝廷的統治觸角很難到達基層。權利討厭真空,所以基層就發展起來別的勢力,不是黑社會就是宗族。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北方戰亂頻繁,不斷地打破原來的統治結構,這對於宗族的發展又是一個巨大的制約。相反南方戰亂比較少,即使有戰亂,也有不少偏僻的地方能夠免於戰火,這對於宗族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潮汕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