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報名冊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絡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

    李白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說。考之正史,《舊唐書》說他“以飲酒過度而死。”《新唐書》只說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樣死的。參之文集墓誌,李陽冰僅說“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華只說他“賦臨終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範傳正始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是說他死於當塗。劉全白則說他“偶遊至此,遂以疾終”,顯指他死於採石。稽之筆記歌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王琦《年譜》)。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記載。繼後北宋宣城人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詩中又說:“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說得更為形象。接著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於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說便廣為流傳,見之於文人歌詠、畫圖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捫月”者層出不窮,在採石興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謫仙樓等亦相繼出現。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一些

    人還把“捉月”與“騎鯨”聯絡起來,或曰“巨川匯牛渚,下有淵靈宅”,“不見燃犀人,空憶騎鯨客”(賈島《牛渚》詩,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隨行,當時落水非失腳,直駕長鯨歸紫清”(丘浚《謫仙樓》)等等,把捉月騎鯨說得玄之又玄。?元明以後,世人多認為這種傳說未免過於荒唐,於是一些有識之士便起而駁謬。最早持不同意見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過採石吊太白》詩中說:“我來酹酒江之睺,春草幾綠三尺墳。當年

    有孫為收骨,捉月之說誰爾雲?”林弼在這裡顯然是說採石江邊有李白墳,當年李白逝世後曾有其孫為之收殮遺骨,那麼捉月之說從何講起?駐太平府監察御史劉泰也雲:“兩度來遊太白祠,祠前松檜綠參差”,“行人莫信荒唐說,猶有青山舊刻碑”。永樂進士當塗人劉瓊說:“雲鎖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虛傳。”另一位當塗人廣州同知倪伯琪也說:如果騎鯨捉月是真事,那末“鯨飛採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後來太僕少卿張文錦則勸說世人不要再傳這種流說,他明確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讀,騎鯨莫供俗人傳。”此後,捉月騎鯨之說似乎有所收斂。?由此可見,李白死在採石很可能。而捉月騎鯨之說,實屬後人為了懷念李白,美化詩仙,想當然耳。但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騷滿腹,在懷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說,似乎也屬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縱橫探》所說:“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是可能的”。

  • 2 # 蔓莓愛插畫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絡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 李白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說。考之正史,《舊唐書》說他“以飲酒過度而死。”《新唐書》只說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樣死的。參之文集墓誌,李陽冰僅說“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華只說他“賦臨終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範傳正始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是說他死於當塗。劉全白則說他“偶遊至此,遂以疾終”,顯指他死於採石。稽之筆記歌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王琦《年譜》)。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記載。繼後北宋宣城人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詩中又說:“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說得更為形象。接著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於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說便廣為流傳,見之於文人歌詠、畫圖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捫月”者層出不窮,在採石興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謫仙樓等亦相繼出現。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一些 人還把“捉月”與“騎鯨”聯絡起來,或曰“巨川匯牛渚,下有淵靈宅”,“不見燃犀人,空憶騎鯨客”(賈島《牛渚》詩,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隨行,當時落水非失腳,直駕長鯨歸紫清”(丘浚《謫仙樓》)等等,把捉月騎鯨說得玄之又玄。?元明以後,世人多認為這種傳說未免過於荒唐,於是一些有識之士便起而駁謬。最早持不同意見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過採石吊太白》詩中說:“我來酹酒江之睺,春草幾綠三尺墳。當年 有孫為收骨,捉月之說誰爾雲?”林弼在這裡顯然是說採石江邊有李白墳,當年李白逝世後曾有其孫為之收殮遺骨,那麼捉月之說從何講起?駐太平府監察御史劉泰也雲:“兩度來遊太白祠,祠前松檜綠參差”,“行人莫信荒唐說,猶有青山舊刻碑”。永樂進士當塗人劉瓊說:“雲鎖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虛傳。”另一位當塗人廣州同知倪伯琪也說:如果騎鯨捉月是真事,那末“鯨飛採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後來太僕少卿張文錦則勸說世人不要再傳這種流說,他明確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讀,騎鯨莫供俗人傳。”此後,捉月騎鯨之說似乎有所收斂。?由此可見,李白死在採石很可能。而捉月騎鯨之說,實屬後人為了懷念李白,美化詩仙,想當然耳。但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騷滿腹,在懷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說,似乎也屬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縱橫探》所說:“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是可能的”。 回答者:麥當勞的肉夾饃 - 總監 八級 3-5 10:18 --------------------------------------------------------------------------------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絡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 李白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說。考之正史,《舊唐書》說他“以飲酒過度而死。”《新唐書》只說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樣死的。參之文集墓誌,李陽冰僅說“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華只說他“賦臨終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範傳正始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是說他死於當塗。劉全白則說他“偶遊至此,遂以疾終”,顯指他死於採石。稽之筆記歌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王琦《年譜》)。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記載。繼後北宋宣城人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詩中又說:“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說得更為形象。接著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於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說便廣為流傳,見之於文人歌詠、畫圖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捫月”者層出不窮,在採石興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謫仙樓等亦相繼出現。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一些 人還把“捉月”與“騎鯨”聯絡起來,或曰“巨川匯牛渚,下有淵靈宅”,“不見燃犀人,空憶騎鯨客”(賈島《牛渚》詩,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隨行,當時落水非失腳,直駕長鯨歸紫清”(丘浚《謫仙樓》)等等,把捉月騎鯨說得玄之又玄。?元明以後,世人多認為這種傳說未免過於荒唐,於是一些有識之士便起而駁謬。最早持不同意見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過採石吊太白》詩中說:“我來酹酒江之睺,春草幾綠三尺墳。當年 有孫為收骨,捉月之說誰爾雲?”林弼在這裡顯然是說採石江邊有李白墳,當年李白逝世後曾有其孫為之收殮遺骨,那麼捉月之說從何講起?駐太平府監察御史劉泰也雲:“兩度來遊太白祠,祠前松檜綠參差”,“行人莫信荒唐說,猶有青山舊刻碑”。永樂進士當塗人劉瓊說:“雲鎖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虛傳。”另一位當塗人廣州同知倪伯琪也說:如果騎鯨捉月是真事,那末“鯨飛採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後來太僕少卿張文錦則勸說世人不要再傳這種流說,他明確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讀,騎鯨莫供俗人傳。”此後,捉月騎鯨之說似乎有所收斂。?由此可見,李白死在採石很可能。而捉月騎鯨之說,實屬後人為了懷念李白,美化詩仙,想當然耳。但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騷滿腹,在懷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說,似乎也屬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縱橫探》所說:“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是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一些詩人的代表作品或者成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