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成長手冊
-
2 # 上善若水147514521
我覺得父母應該稍微干涉一下吧。畢竟有的時候孩子還很小,很多道理還不太懂得。父母應該在孩子還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的時候多多引導孩子,告訴他們最基本的和別人相處的禮節。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在試著讓他們自己去慢慢的處理和親人和朋友的關係。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必不可少。
-
3 # 土豆媽媽育兒
二胎孩子,吵架搶玩具,父母要干涉,但不是強制性地干涉,如果玩具是大寶的,就要告訴大寶:“主動權在你自己,要不要分享給弟弟(妹妹)玩,你自己做主。”讓大寶明白,自己的玩具完全由自己做主,父母不會偏袒哪一方。再告訴二寶:“玩具是哥哥(姐姐)的,你要玩,必須徵得同意,否則你不能玩。”反過來亦如此。任何撒賴與哭鬧都沒用,只有讓孩子們相互理解與關愛,主動學會分享,才能享受到兄弟姐妹間玩耍的樂趣。在尊重中學會分享,在分享中讓親情昇華。
很多兩個孩子的家庭,一旦孩子間發生爭吵,下意識地就會讓大的讓著小的。長此以往,大的孩子心裡越來越不平衡,認為父母偏心不愛自己,從而內心深處留下隱患:我是爸媽不愛的孩子,我是多餘的。而小的,因為有大人的偏幫,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慢慢越來越自私,學不會分享,只會佔有:我的還是我的,他們的都是我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們,享受不到親情的可貴與快樂,性格變得偏執,讓矛盾不斷產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教會孩子們互愛互重,彼此依賴,彼此信任,在愛與玩樂中享受生活。父母少操心,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
4 # 雨後山林靜
現在有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了。二胎的孩子,開始有競爭意識了。他們在家裡的地位影響到孩子的歸屬感。孩子們在搶玩具的時候,父母若沒處理好,很容易傷害到另一個孩子。父母不要去幹涉孩子,但可以引導孩子。父母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用啟發示提問,把問題拋給孩子。告訴孩子玩具大家都可以玩,但是如果搶玩具的話大家都玩不了了,想想看有什麼辦法才能讓大家都可以玩呢?父母不要急於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先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這樣也是在培養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孩子一個先玩,一個後玩。如果孩子年齡偏小,4歲以下的孩子,想不出辦法來解決問題的話,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分開玩玩具,玩10多分鐘後再互相交換。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意見沒達成一致的話,就讓他們先都不要玩,把玩具收起來,等他們考慮清楚後再玩。
三、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石頭、剪子、布這個遊戲我們小時候都玩過吧!用這個遊戲來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適合4歲以上的孩子,4歲的孩子已經懂得怎樣去玩這個遊戲,講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方法很公平,誰贏了,誰就可以先選擇玩什麼玩具。但玩了15分鐘左右後就要給另一個孩子玩了。制定好遊戲規則,孩子就知道遵守了。
四、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在孩子們玩過玩具後,父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玩具是屬於你們的,你們不需要搶,每天都可以玩的。對搶了玩具的孩子,父母也不要去批評他。因為孩子都有物權意識,他希望玩具是屬於自己的,這並不是自私的想法。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在家裡的歸屬感。父母可以有意識的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家裡人,讓孩子們看到分享能帶來的快樂。例如,拿一根香蕉叫孩子給媽媽吃、給奶奶吃等。並告訴孩子,我們來分享一下。孩子慢慢就懂了。
-
5 # 你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該干涉!父母的干涉並不是做孩子的“法官”,而是體現在家庭文化的建設,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的教育。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之道就是“兄友弟恭”,就是友愛。父母不是法官,兄弟姐妹不是證人,家事非其他事務,不能論理,只有一個原則“愛”。
父母要傳遞“兄友弟恭”的家庭文化,首先自己有對該觀念,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兄友”,做哥哥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妹妹,“弟恭”,做弟弟妹妹的要恭敬哥哥姐姐。這是需要父母灌輸給孩子的,遇到事情只有一個是非判斷的標準,長子有沒有愛護弟妹,弟妹有沒有恭敬兄長。做到的就是對 的,沒有做到就是錯。用理來判斷家庭事務,只會導致永遠糾纏不清。更何況,家人是要永久相處的,法官判完案就了事了,家事是沒有了結的,“家和萬事興”。
“兄友弟恭”是最高原則,接下來,在具體的生活事件中,再給大家一些具體解決策略。孩子們之間的爭執,一般有兩類。一是,“爭物”。如爭玩具,可解決的辦法有:一旦相互爭執,互不相讓,兩人都不準玩,各在房間的一端,不能說話、做任何事,直到問題解決。還有一類是,“爭理”,各說各有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首先問小的孩子,有沒有聽兄長;再問大的孩子,有沒有愛護弟妹。讓他們從小珍惜手足之情!
父母應當干涉但也應當留下空間給孩子。干涉的是觀念,體現在家庭文化的建設上。具體的和解過程等要把空間留給孩子。
-
6 # 一慢二看
說說我家的處理方式:老大男孩,老二女孩,相差不到3歲,小時候碰到兩個孩子都搶著玩一個玩具,我一般不會不會去幹涉,但會暗中觀察,小朋友一般有自己的解決方式,也許這個方式在大人看來,覺得不一定公平,例如老大提出用妹妹喜歡吃的小零食,換取玩妹妹手中的玩具等辦法,只好他們能解決,我就不管。
但也會碰到兩個小朋友中一個或者都不講理,爭執不下,其中一個來找我告狀的時候,我一般會請小告狀者闡明他的觀點,然後問他:你還想和哥哥(妹妹)玩嗎?想的話,就自己想想辦法,我如果幫你的話,哥哥(妹妹)會覺得不服氣,更會不樂意給你玩了。如果不講道理的孩子怎樣都不搞不定的話,我就會悄悄的勸對方,不要和他一起玩了,冷落他一陣,他也許還上趕著給你玩呢。反正意思就是如果想一起玩的話,就要自己想想辦法,大人是靠不住的。
當然極少數的時候,兩人也會發生因為爭搶玩具,而出現打對方一下的時候,這個時候,我一般會首先阻止打人者,告訴不管兩人怎樣,打人首先是不對的,他一定要道歉,然後請他告訴我打人的前因,當然這種事情一個巴掌拍不響,我會安慰被打者之餘,告訴他(她),也許他的某個方式,讓對方失控。一般出現打人情況,我會請兩個孩子停止遊戲,兩人各做事情去。
總之,對於兩個孩子的茅盾,大人少參與最好,如果要參與,不要說教批評,幫助孩子找到事情處理方式。在我家,從來沒有“大讓小”這麼一說,這樣,對於老大來說,他心裡一定會覺得不公平的。但在有必要的情況,我會告訴他:“男孩要讓著點女孩”,這樣順便也培養了男孩的責任感和紳士精神吧。
-
7 # 伊索170919
搶玩具涉及一個問題,這個玩具是誰的?
這個問題應該在這個玩具被買到家的時候就安排好,這次買的玩具是老大的,下次買的玩具是老二的,或者兩個玩具一人一個。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更應該強調它的歸屬感。而且分配玩具這件事情應該公平公正,像個儀式一樣。並且對家庭其他成員約定好,誰的玩具誰負責。
其次是分享的問題。小孩越小的時候,越要培養他分享玩具,不自私。但是不能佔有別人的玩具。每個小孩在這個問題上表現的都不一樣,家長要根據具體情況觀察,然後具體解決問題。
小孩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永遠都是家長。你感覺小孩做錯的時候,先要反思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才能共同進步。
-
8 # 職場媽媽的育兒日記
不該干涉。我兒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有什麼矛盾,想獨佔某個東西,我都不干涉。讓他自己想想怎麼做?事後我會和他談話,聊聊他遇到的問題,善意的提醒,怎樣做,是我認為的對的,怎麼做,是我認為的不對的?其實每件事,每個人理解的不同,沒有什麼對與錯,都是相對的。還有孩子的教養,都是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中體現出來,不佔便宜,就是教養。陪著他們慢慢長大。
-
9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經濟學非常實用,生活裡太多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來解決,就連孩子的養育問題上,可也完全可以使用經濟學的思路來處理。
用“無差異曲線”解決“搶玩具”問題
從妹妹滿1歲,開始自由行走起,她就已經不再滿足於自己的“低齡”玩具,而是瞄上了姐姐的大玩具、書和畫筆。
每次姐姐想玩時,就“耿直”地從妹妹手上直接“拿”過來,而妹妹總會大聲哭鬧以示抗議。
每當這時,奶奶就來一句“讓給妹妹吧。”
我是一貫反對的。
我認為,如果一味地要求大寶讓小寶,只會慣壞了小寶,傷害了大寶。
坂井豐貴在書中,介紹了無差異曲線,他指出:
無差異曲線是指這樣一條曲線,在它上面的每一點,商品的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們從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卻是相同的。
對某些人來說,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喜好一致,那麼一瓶可口可樂和一瓶百事可樂,就在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你可以給他們任意一種,都不會影響他們的體驗。
看到這裡,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姐妹倆搶玩具的畫面。
對於剛滿1歲的妹妹來說,她其實分辨不出每種玩具的作用和價值,對她來說,只是享受“玩姐姐玩具”的樂趣。
換句話說,從妹妹的角度來看,“畫板”和“故事書”對她來說是“無差異”的,一個畫板等於一本書,給她哪一樣,她都一樣開心。
而對於姐姐來說,當她想從妹妹手上拿到“畫板”時,其實只需要先把對妹妹來說“喜好程度一致”的“故事書”拿給妹妹,作為交換就可以了。
拒絕制定“法定價格”
家有二寶的父母們,都明白,“一碗水其實是端不平的”,我們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不偏不倚。
比如,姐姐情感需求高,我們會偏向對姐姐更加溫和;妹妹貪嘴,有時候好吃的東西就拿給妹妹,在她們的“需求”明顯不同時,我們自然地提供不同的“供給”,大家都滿意,相安無事。
但是,資源總是有限的,在某些時候,她們會對同類物品產生興趣,而並不是所有資源都可以一分為二的,我們也不可能不斷提高“供給”水平,那麼,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偏心”、“不公平”就在所難免,矛盾也由此產生了。
坂井豐貴在書中提到:
把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合併起來,就能更好地理解市場是如何決定價格的。
法定價格既不能使剩餘最大,也無法迅速應對市場變化,還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實際生活中很少再有法定定價,但是國家卻可能透過稅收影響價格。
徵稅會對社會造成無謂損失,如果針對指定商品徵稅,還可能讓生產商為了避稅而開發出原本不需要的技術,在拉鋸戰中損耗技術投資。
雖然孩子們之間對資源的競爭(比如父母的關注、時間、具體的物品)不能量化為具體的價格,但本質上的道理是一樣的。
第一、供需總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始終保持平衡,因此“供不應求”時,我們也無需自責。
第二、法定價格不但無法應對變化,反而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同樣地,作為父母,無論我們在孩子的競爭中制定了怎樣的“法定標準”(法定價格),都很可能引發出更多的矛盾。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以“幫助弱者”為導向,本質上就相當於向“強者徵稅”,當妹妹哭泣時,我們認為妹妹是弱者,因而將資源給到妹妹,下一次,姐姐一定會哭得比妹妹更厲害,以此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幫助。
第三、更好的方法,是父母退出後,允許孩子們自由競爭,讓她們自動恢復平衡狀態。
要相信市場的調節作用,也相信孩子們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在衝突中,她們會更瞭解自己,更懂得如何“選擇”,如何“交換”。
由此,無論是情緒,還是物質,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們之間反而可以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創造“正外部性”,提高育兒效率
坂井豐貴是這樣介紹“外部性”的:
某項生產活動不經過買賣交易而對第三方產生的影響叫做外部性。
外部性分為正負兩種。
比如,企業汙染環境,會引起“負外部性”,我們熟知的環境稅,就是對負外部性的約束。
而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把房子買在交通沿線地帶,一定會升值”,就是因為修建道路會帶來“正外部性”。所以,大多數鐵路公司都不會僅僅修路,而是會把線路周邊住宅和商業設施的開發也一併承包下來,這樣,就把正外部性進行了內部化。
從我們養育孩子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多創造“正外部性”,以此提高育兒效率。
打個比方,最近姐姐的“小主持人”課,正在練習“聲母”和“韻母”,以糾正發音。
每次下課回到家,我都要陪她練習,有時忙起來,我就想: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動練習發音,該有多好。
看了“正外部性”這個章節,我就總在考慮,怎麼創造更多的“外部性”。
我想,為什麼不能讓姐姐上“小主持人”課這件事,做出“正外部性”呢?最好的物件就是正在牙牙學語的妹妹啊。
於是,我請姐姐教妹妹“發音”,每天晚上,姐姐透過教妹妹發音,複習了當天的內容;
妹妹不用交學費,就學上了“聲母”“韻母”課,能發出更多的音節了;
我呢?樂得輕鬆,坐在旁邊看書,真是太幸福了。
這還不僅僅是雙贏,而是三贏了。
這本《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讓我發現:經濟學,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艱深”,實際上,經濟學無處不在,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思維方式。
書中的經濟學的視角,啟發我用新的思路來看待親子教育的問題,其中的許多道理,也完全可以應用在職場、人生規劃等等更加廣泛的領域中。
巴菲特背後的男人查理·芒格曾說過:
要在紛繁雜亂的表象中發現並解決問題,需要建構起清晰的思維模型。
我想,經濟學就屬於這樣的思維模型,無論是否從事經濟領域的工作,我們都需要對此有一定的瞭解。很多時候,反而是跨領域的學習,能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果粒安心,資深HR,二娃媽媽,專注研究底層規律、開發孩子潛能,幫助孩子成為既成功又快樂的自己。
-
10 # 雲朵兒媽媽
二胎家庭中,隨著二寶逐漸長大,獨立意識也逐漸增強,在大寶和二寶玩耍中,二寶也開始告別沉默,
一,父母要摒棄“老大讓著老二”的思想
一般的老人會說,大寶,你怎麼不讓著弟弟/妹妹呀,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這個也是我們小時候接受的理論,如果大寶二寶年齡差距大,大寶會不屑於去爭鬥;如果大寶二寶年齡差距比較小,站在老大的角度的話,被要求讓著弟弟/妹妹,會有一些不情願,而且也容易給二寶造成一種心理暗示,我小你就要讓著我,對於二寶的成長也不利,脫離家庭環境的時候,沒有人會讓著你的。
《好媽媽就是家庭CEO》書中作者熊瑩也分享了他家大寶和二寶搶玩具的事情。大寶被姥姥要求讓著老二,但是在姥姥看不見的時候,大寶又會從老二手裡搶玩具,因為在大寶的意識裡姥姥搶了他的玩具,玩具是要搶才能玩到的。
所以我們不要在家庭環境裡灌輸老大讓著老二的思想,如果老人喜歡這樣管教孩子,可以多和老人來溝通。
二,制定規則
至於孩子們爭搶玩具,有的家長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所有的玩具都買兩個,避免爭吵,暫且不說經濟上的問題,即使真的所有的玩具都買兩個,該爭吵的同樣還是會爭吵,對於孩子,大寶可能只是想玩二寶手裡的那個,哪怕是一樣的玩具。
要想從根本解決孩子搶玩具的事情,就需要提前制定規則。《好媽媽就是家庭CEO》書中作者熊瑩給孩子制定的規則是:誰先拿到誰先玩。
規矩看上去好像沒有向著老二,其實對老二有利。因為哥哥如果先拿到玩具,他的權力被保護了;下一次弟弟的先拿到玩具,他就不去搶了。因為他會安同樣的規則去保護弟弟的權力。
三,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大寶二寶發生爭執的時候,如果因為體力懸殊,比如大寶壓住二寶無法喘息,或者二寶無法動彈的時候,我們必須進行干涉。大寶二寶只是意見分歧,我們還是不要干預,不要幫助孩子做出選擇。
大寶和二寶自己解決生活中發生的爭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於感情的培養。在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父母可以給一些小的建議,比如我家奶奶會建議哥哥想想弟弟喜歡什麼,挑選一個弟弟喜歡的玩具,透過和弟弟交換的方式來拿到弟弟手裡的玩具。
回覆列表
如果兩個孩子年齡相差5歲以上就有必要干涉,如果差1-2歲可以讓孩子自行解決。
1.孩子們有自己的遊戲規孩子們們有自己遊戲規則,遊戲其實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在和其他人相處過程中,認清物權問題,明白當自己需要東西的時候怎樣爭取,在遊戲中學會與人相處。
2.干涉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干涉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披頭蓋臉的說大寶,你應該讓著弟弟或妹妹,一定要先分清事情發展的經過,對於小寶情緒要安撫,對於大寶情緒要接納。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並且幫助孩子們建立遊戲規則,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如何處理。
3.二胎時也要照顧大寶情緒二胎時代一定要注意大寶的情緒,因為很多時候大寶搶東西是因為想引起媽媽的注意力,他們覺得自己以前獨享的愛有一種被剝奪的感覺。
孩子游戲有遊戲的規則,他們自己可以解決,大人無需干涉,如果制定不了干涉注意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