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瓷雅居
-
2 # Story言他
單說這五個字,肯定是讚美,如果暗指明朝的話,則明朝配不上這份讚美。
首先第一點,明朝末帝崇禎並不是不跑,他很想跑,但是被大臣給騙了,到最後想跑的時候跑不了了。
其次,我先打個比方,你被惡霸抓住,對你拳腳相加逼你下跪求饒,但是你寧死不跪,你這算有骨氣,是吧?但是,如果你被你兒子抓住,一頓拳腳逼你下跪,你寧死不跪,你覺得這還算英勇嗎?再如果,你兒子打你的原因是因為你壞呢?你小時候虐待他,他長大後報仇,你覺得你還算英勇嗎?
人們往往有一種迷思,認為明朝後面是清朝,崇禎天子守國門是不向滿清投降,皇帝有骨氣,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崇禎想跑沒成功,被人攻破國都,來者是李闖王,是他曾經的子民。李闖王為什麼造反,因為在他的統治下活不下去了,他這是自作孽。他何止沒管好子民,連官員也管不了。
闖王攻城前,他求滿朝文武為國捐款,結果只收到三萬兩白銀,可闖王破城後,光是在一個大臣家裡就搜出上千萬兩,荒唐又可笑,只能說明朝不滅亡天理都難容。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一時還真想不出歷史上哪個皇帝能受得起,但明朝?算了吧!
-
3 # 歷史小跟班
這當然是一種讚美。
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君王死社稷。整句話是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對明王朝的錚錚風骨的一種讚賞。眾觀歷史,也只有明朝做到了這一點,比之我大清“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不知道強了多少倍。要知道強如漢唐也幹過和親的事情。所以說這也並非吹噓,而是真實寫照。
明朝在實現全國的統一後,仍然像之前的朝代一樣,邊患嚴重。於是修築了山海關。靖難之役後,鑑於北方蒙元殘餘勢力的威脅,再加上北京時朱棣的龍興之地,於是朱棣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因為北京離邊關太近,又是天子親自坐鎮,所以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說法。自此之後歷代明朝皇帝都堅持了這一國策,即便在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的情況下,也沒有屈服。
-
4 # 朗照千江月
本人將“天子守國門”視為對明朝的一種讚美,也視為明朝的象徵,這也是明朝的可愛之處,其實,將“天子守國門”視為明朝的象徵並不全面,因為“天子守國門”還有下一句,下一句是“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合起來,可以看成是明朝的象徵以及對明朝的讚美。
我們知道,從朱元璋統一明朝開始到明朝滅亡,將近三百年的歷史,明朝一直受到蒙古的騷擾。在公元1381年的時候,明朝開始修建山海關,近三十年後,明朝又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雖然當時明朝對東北已經開始管理了,但是在明朝看來,東北還是沒有開化的地方,所以,當時的山海關就成為中原與東北的一個重要關隘。
朱棣在南京稱帝后,北方始終受到瓦剌和韃靼的威脅,而且北元的勢力也一直威脅著明朝。對朱棣而言,北京對他是有著特殊感情的,所以朱棣開始遷都北京,讓北京成為大明的都城,這也就是天子守國門的來歷。
面對外敵的入侵,帝王主動承擔抵抗重任,這一點確實是讓人讚美的。到了明朝末期的時候,大明帝國農民起義紛起,此時影響最大的一股農民起義軍就是李自成的部隊,在公元1644年的時候,李自成將北京攻克。
此時崇禎皇帝是什麼表現呢?他面對敵人的進攻,又是不誓死不退,最後就是上吊自殺,也不離開北京,這也就是所謂的“君王死社稷”。從兩位帝王的魄力來看,他們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特別是在緊要關頭,他們彰顯了英雄氣概。
所以,本人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對明朝的讚美,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明朝,也可以說是明朝的象徵。回顧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這個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自始至終都沒有妥協屈服。
用史書中的記載來描述是這樣的:“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無論它遇到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它從來沒有卑躬屈膝,從來沒有割地賠款,這樣一個王朝,怎能不是一個偉大的王朝呢?
-
5 # 月亮之上有愛
第一,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跟袁世凱當民國總統不去南京是一個道理,北京老家是帝業興起之地,無安全之憂,而且北方住習慣了,南方氣候不習慣。此外也不排除明成祖有項羽的小心思“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不遷都北京沒有榮歸故里的氣氛。
第二,天子守國門,說明邊境線已經被推到了北京,標誌著北方一帶為遊牧民族控制,國土固守著傳統漢地,開疆擴土能力不足。明朝沒有滅亡元朝,只是驅逐了元朝,讓元朝由中原正統變成了北元,後來北元內部分裂成了瓦剌、韃靼,即使是分裂也一直是明朝的心頭大患。著名的大太監帶著明英宗朱祁鎮四處遛彎,結果皇帝被俘。瓦剌衰弱,韃靼又強盛,總之蒙古草原一直沒有被明朝征服,所以國都在此,天子自然得守國門,不然躲在其他地方名不正言不順。
第三、崇禎皇帝的上吊自殺為“天子守國門”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崇禎守成的皇帝,非暴君、昏君,偏偏攤上大廈將傾的危局,能力不足,格局不夠,手段簡單單一,加上猜忌、急功近利,讓明末的諸多名臣良將因一時的挫折就被貶或殺,施政朝令夕改,心無定數,就跟一個沒有能力的領導偏偏啥都喜歡管,結果下屬累的半死還遭埋怨,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之前我回答崇禎相似的題目,崇禎作為一個普通人是有骨氣的,但是作為一個皇帝是不合格的。所以當一個皇帝再也找不到優點的時候,只能將唯一或者說的過去的讚詞“天子守國門”蓋在崇禎的棺材上。
或許有人是很不服氣的,我對崇禎最大的怨念是沒有對身後事交代清楚就輕率的上吊自殺,一個敢死不敢生的人,輕易的將保有江南形成南北對峙、傳承漢家衣冢的機會浪費掉,看看南明小朝廷的內訌紛爭,輕易的被滿清各個擊破,這是對祖業的不負責任,對漢族文化傳承的不負責任!
-
6 # 老李滔滔不絕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說的就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盡兩件事,這是後人對明朝的一種讚譽,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疑問的地方。唯一值得商榷的就是這事被抬得太高,以至於逐漸的“神話”,從人性品格上無限拔高了明朝皇帝,反而使得“天子守國門”這話可能出現了其他的意味和解讀,過猶不及吧。
從這幅明朝的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出,朱棣當時遷都北京,雖然主要原因是因為南京畢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都城,而北京則是朱棣的潛邸所在之地。但朱棣為防止蒙古寇邊的原因也是真實的。朱棣也是說到做到了,他一生五徵蒙古,不關打的咋樣吧,也是為了解決這一宿敵。
至於說把“天子守國門”作為明朝的象徵,這個就屬於前面說到的“無限提高”了,不說別的,北京在當時也不是“國門”啊,當然了打到最後到了崇禎手裡的時候,還真的差點就快成國門了,地盤都丟光了。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所以也千萬不要把這話當成什麼明朝的象徵了,歷史必須要辯證的來看,不要一味的吹捧或者一味的貶低,天子守國門,朱棣確實做了很多,但其後的明代皇帝跟這話真是沒有什麼關係了。
-
7 # 司徒小雄
這個問題我有靠譜答案。
今人評價古事,他都有他的現實意義。就像三國時期的曹操,當時他是好是壞,對於後人都沒有什麼意義。有意義的是,把曹操說成好人或者壞人,對當下的社會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才是重要的。
所以,一段時間以來,曹操都是以奸臣面目示人,是為了古代統治者或者思想家想給世人灌輸愚忠的概念。近代有不少學者比如魯迅等,不斷的為曹操翻案,是為了挽留民族生死存亡,不斷的告訴大家要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要革命,不要保皇的概念。
所以,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會明白專家不斷刻畫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烈明的形象。
重要的不是明朝當時的意義,重要的是對此在當下有什麼意義。
在近代,中華民族飽受磨難,就是因為我們在程朱理學的薰陶下,古人血氣逐漸喪失,逐漸形成了溫順的綿羊形象。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曾經說過,他這輩子當過四次皇帝,最後一次當皇帝是在成為共和國公民之後,當了一次集體皇帝。這就意味著,在共和國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皇帝,每一個人都是天子。
所以,文人不斷刻畫烈明形象,不斷強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史實,是為了喚醒我們這個民族在強漢以陳湯為代表,盛唐以王玄策為代表的民族血性之氣,讓每個人都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達到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和目標。
-
8 # 晨曉cc
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是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哪怕是崇禎帝,也是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皇帝,奈何大廈將傾,他夠努力,卻沒有那麼大的天賦,無法力挽狂瀾,最後也是寧死不降,吊死在歪脖樹上。
從朱棣從南京搬到北京,就是為了將邊防線穩住,事實證明這無疑是成功的,朱棣從小就跟朱元璋打天下,乃驍勇善戰之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掌握天下大勢的朱允文,會被他四叔趕下神臺的原因。
朱棣好戰,從小在流浪打仗中度過,當上皇帝之後更是御駕親征多次,因為當時明朝四大冤案,朱元璋殺掉大多數不老實且有能力的人,給朱允文一個溫順的朝廷,只留了幾個有能力的人,輔佐朱允文,後來朱允文被推翻,朱棣乾脆連最後幾人也殺光,無人可用。
也只能自己去鎮守邊疆,也顯現出來明帝國的骨氣和風範。
-
9 # 阿馳2585
為什麼太祖和成祖時期就不用守國門,為什麼後面的皇帝就需要守國門,因為太祖和成祖時期是明朝的軍事擴張時期,北擊蒙元,五徵大漠,誰還敢來國門?
當時有哪個知識分子會說,天子守國門,一定會被罵成是瘋子,小小蠻族也能抵擋住王師一擊嗎?
民族自豪感和驕傲是打出來的!漢唐時期為什麼匹夫都有大志向,為什麼知識分子的風氣都是激揚向上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典故事蹟。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蒙古對中國發動侵略,我們會擔心國門守不住嗎?我們心中最想說的一句話,這蒙古腦子瓦特了,怕不是屎都要被打出來!
後面皇帝屬於守成之君,實際領土範圍不斷萎縮,後期只有400多萬平方公里。明英宗時期,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崇禎時期被滿清劫掠京城腹地,
百姓深受其害,官員當的都有生命危險,這些老鼻子知識分子說,天子守國門,像是稱讚,卻莫不是對明朝皇帝最大的惡意了,隱藏的意思是你這皇帝當的,已經都被人踢到臉上了!
如果當時人聽到你這個問題,心中最想說的就是,xxx,這個象徵我不要!
-
10 # 放棄的回憶
答案:“天子守國門”是讚美,之所以有人將其作為明朝的象徵,是因為明朝從建立到覆滅一直踐行著這句話。明朝也被稱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一:“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出處。
明朝永樂大帝朱棣親征大漠,掃蕩漠北後班師回朝,率領大軍凱旋迴到北京城時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千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國家現在非常強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我們駕馭周邊各藩屬國,不用跟漢朝一樣搞和親,也不用跟唐朝一樣搞結盟,更不用跟宋朝一樣送錢。沒有一個國家能與我們國家地位相等,更沒有一個國家能成為我們的敵人。
這是天下第一,無人可比,連對手的沒有,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事實情況也是如此,明朝比起元朝來說,其實版圖更大。中央政權直轄的地區叫做省,封藩管轄的地區叫做國。藩國不是現在意義的主權國家,而是一個行政區,相當於自治區或者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些共和國。
明朝強盛之時,北亞、中亞、東歐、西亞、南亞、東亞、東南亞、非洲東部各國都是明朝的藩屬。元朝時期的西部汗國已經承認了明朝的宗主權,並且履行了朝貢的義務,所以明朝沒有西征攻打他們。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各國都承認了明朝的宗主權,包括整個印度地區、阿拉伯諸國。所以說,從中華文明的勢力範圍來講,明朝的版圖要比元朝更大。
當然,明朝由於內部兩大文明中心的牽制,只能做到完善中華文明朝貢體系。廢藩置省,設州府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幹過,比如滅掉了元朝都打不下來的安南王國。只是滅掉以後,要統治起來非常麻煩,於是就放棄設州府,仍然採取封藩立國的管轄方式。
明成祖永樂大帝的話成為了明朝的祖訓,所以明朝直到覆滅也沒有違背過這句話,實際上也不能違背。結合永樂大帝的話以及明朝的實踐,現代人總結出了這句話: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在《二十五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兒》中都做了鄭重的解釋,高度讚揚了明朝的風骨。
這種高度的讚揚,是因為清朝在近代做出了很多讓人不齒的事情,所以後人更加懷念和推崇明朝。近代清朝基本上是:和萬年親、賠萬億款、割萬里地、屠萬億民,天子棄國門,君王萬里遁。
清朝在蒙古、西域地區廢藩置省,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管轄,其方法就是和親。康熙和葛爾丹之間就是舅舅和妹夫之間的戰爭。面對西方列強入侵,清朝賠款多少,估計是數不清了。被沙俄割佔的土地也數不清、道不明。清朝建國初期和末期鎮壓太平天國,不知道屠殺了多少民眾。外華人一打到北京,皇帝立馬跑路。
相比明朝,清朝時期,中華文明的藩屬國基本上是沒有多少了,連北韓都丟了,自己直轄的土地都割掉了。當真是寒了華人的心。清朝崩潰後,竟然還跑到東北搞了個偽滿洲國,公然分裂國家,更是令人不齒。不僅漢族人看不起,連滿族人都看不起。
因為看不慣清朝,所以對明朝的風骨更加推崇。
二:明朝歷代皇帝之所以不能違背祖訓,是因為一旦違背祖訓,明朝就會崩潰。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統御各個地區的力量所在,是匯聚各個地區力量中心。而首都更是中心的中心,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國家統一的象徵。
中國從元朝開始,就存在兩個文明中心,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在清朝時期,這兩個地區叫做北直隸和南直隸,意思就是皇帝直接管轄的地區。
燕薊地區和江南地區地處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所構成的中央大平原的南北兩端。燕薊地區是東北、草原、中原的咽喉所在。統一的王朝憑藉中原的力量統御草原和東北,再將這三個地區的力量匯聚到北京,進而統御全國。而江南地區只能匯聚中原和南方的力量,且中原和東北、草原在地形上一馬平川,力量更容易匯聚。而南方則是水網密佈,經濟雖然更發達,但是不容易匯聚到南京,不容易形成力量。
明朝後來遷都北京,正是北京比南京更強。永樂大帝之後,草原的蒙古叛亂了,到了明朝後期,東北的女真人叛亂了。明朝不得不和他們死磕,因為一旦失去內蒙和東北,這兩個地區的力量無法彙集到北京,那麼明朝就無法統御全國,明朝就會崩潰。
漢唐宋三朝則不然,其統御天下的文明中心還是傳統的文明中心關中地區或者河南地區。這兩個地區是毗鄰的,是兩個相互支援的文明中心,而且所處地理位置是中原的心臟。所以,即便對外妥協,也不會影響王朝統御天下的根基,不會使得王朝因為失去統御全國的能力而崩潰。
三:明清兩朝,加上民國,直到現在,中國都在守國門。
燕薊地區是草原、東北、中原、渤海的咽喉,也是中國的咽喉。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清朝,都是把軍艦開到渤海,直接攻打北京城。所以,北京城有了國門的稱呼。這個稱呼是中國百年屈辱的近代史沒有強大的海軍導致的。
明朝時期是沒有天子守國門這個說法的,這是現代人在民族主義的思潮下認為東北和草原不是漢族人生活的區域,所以認為明朝沒有把這兩個地區當作明朝的地盤。這個認識是錯誤的,明朝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僅僅是漢族代表不了中國。
很多人認為“天子守國門”是對明朝的嘲笑,那是因為沒有把東北、草原的滿族人、蒙古族人當華人看,這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況且明朝也不是亡於少數民族起義,而是亡於農民起義,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的。明朝之所以崩潰,是因為在丟掉了草原、丟掉了東北後,中原也被李自成給佔了,北京文明中心再也無力統御全國了。
四:拿後世受到的屈辱去嘲諷明朝,這是十分可笑的。
淪為天子守國門的是清朝,因為清朝沒有強大的海軍,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西方列強一打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是清朝的皇帝逃跑了。天子守國門是對明朝的讚揚,相對的,清朝的天子逃跑,丟棄國門,這才是諷刺。
明朝的形象是華人不滿清朝在近代的表現而樹立起來的,高度讚揚了明朝的風骨。其根本目的是要喚醒近代麻木的華人,喚醒華人站出來,不要怕,不要跑,要自立自強,要抵禦外辱,要守衛國土,要愛我中華!
所以,任何認為“天子守國門”是嘲諷的人,都是在嘲笑自己麻木不仁,是在嘲笑自己沒有愛國心。現在的中國需要“天子守國門”的精神!需要勇敢站起來,敢於面對一切敵人的志氣!當每一個華人都勇於擔起愛我中華,衛中國門的責任時,中國的海軍才能強大起來,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打造藍水海軍,衛中國門!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專注解說地理環境對文明興衰程序的影響。
回覆列表
需要天子去守國門說明天朝無大將啊 天子守國門還屢次三番被人攻破說明天朝強盛多虛幻 天子守國門在門裡被人生擒活著去草原放羊堪稱千古一帝。我實在想不出來歷史上還有誰可與之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