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戴西南

    巴西經濟崛起,最主要原因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巴西開啟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藉助國內豐富的資源與國際經濟的普遍向好,一舉振翅而起。

    但其實相比巴西的經濟崛起,巴西的金磚蒙灰更值得研究。

    一、巴西這幾年

    2011年,巴西人均GDP為13279.5美元,而2011年的華人均GDP才6000多美元;而四年後,2015年,巴西的人均GDP就只有8000美元,與當時的中國差不多。

    今年3月,巴西地理統計局(IBGE)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經過兩年嚴重衰退,巴西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重現增長,增速為1%。巴西經濟恢復至2011年上半年的水平。2017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6萬億雷亞爾(按當前匯率約合2.03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1587雷亞爾(約合9749美元),比2016年上漲0.2%。而以美元計,2017年中國全年人均GDP為8836美元。

    對巴西經濟回暖貢獻最大的兩個因素分別是:家庭消費,佔總額的63.4%,其次各行業中最突出的是農業,增長了13%。

    二、為何巴西金磚蒙灰

    最直接相關的因素,首推大宗商品的在2011至2016年間的大幅起落。

    巴西是資源大國,並在上世紀80 90年代逐漸形成大宗商品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可惜巴西也難逃“資源詛咒”:其發展越依賴資源的輸出,反而越難逃脫資源資產價格起伏的震盪。以2013年巴西對中國出口結構為例來分析,其中礦產品出口額達206.2億美元,佔44.8%;植物產品出口額171.8億美元,佔37.3%。

    那麼,當大宗商品價格震盪下跌,巴西經濟又當如何?

    2015年,鐵礦、大豆、咖啡、糖等大宗商品不僅紛紛下跌,而且與2014年的最高價相比,價值跌出一半以上。這一年,巴西人均GDP就只有8000美元,比2014年下降4.6%。並且在這一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創下1996年以來跌幅最大的一年。

    事實上,躺在資源出口上享受了太多年經濟超速發展的巴西,卻錯過了最佳的尋找並錨定國內支柱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機會。於是當資源資產價格沒落,資源大國最先捱到當頭一棒。

    而曾經金光閃閃的金磚巴西蒙灰,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巴西腐敗太嚴重。

    據201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份報告指出,如果沒有這麼多的腐敗,巴西人均GDP將會增長30%。巴西警方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3月底,過去4年裡,僅腐敗案件巴西警方就調查了逾2000起。

  • 2 # 真實星球

    作為金磚五國之一的巴西,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在二戰後有機會崛起成為多元一極的國家,其不僅地處南美洲國際環境相對安全,同時面積更達到855萬平方公里之大,且國土主要覆蓋於亞馬遜河流域跟巴西高原,可以說土豐地腴,天府之國,而在本世紀正是有賴如此地緣環境,巴西曾經一共有兩次經濟崛起。

    第一次經濟崛起“奇蹟時代”

    1964年是被巴西人民稱為經濟崛起的“奇蹟時代”,彼時巴西正處於軍政府的治理之下,但軍人政治集團主要將精力付諸於社會掌控上,在那個美蘇爭霸的年代,不將國家拖入意識形態之爭,才是保守底色的軍人集團的主要政治目標,而至於經濟建設則軍政府全權委託給了內託為首的經濟學家。

    而內託的經濟旨要便是著名的“蛋糕理論”,即先做大市場增量,為此可以不惜一切帶價,然後再來考慮蛋糕分配跟善後的問題。

    這一理論雖然難以使得經濟軟著陸,但確實讓巴西在1968-1973年之間,經濟高速增長,平均GDP增幅高達12%!在1973年甚至達到了14%!這也是該時期被稱之為奇蹟時代的原因。

    但在巴西整體經濟規模還沒觸控到準高收入經濟體之時,內託為了啟用內需,提前將“中產金融”放圈出馬,銀根寬鬆之下,通脹跟壞賬同時高攀,而在貧富懸殊也更加巨大,哪怕在所謂奇蹟時代的五年裡,幼兒死亡率卻高達25%以上!

    每生育四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死亡,這比當時落後的中國的幼兒死亡率高了15倍還多(建國時新生兒死亡率約為1500/10萬)!

    最後石油危機一來,內裡基尼係數高達0.62,外則外債千億美金到期,雙鬼拍門之下,軍政府黯然瓦解,巴西經濟也跌入泥潭。

    第二次經濟崛起“大宗商品超級週期”

    左翼政治集團在軍政府為首的右翼政團瓦解之後得以上臺,卡多佐雖然對經濟一竅不通,被強行趕鴨子上架,但連續兩手“新幣計劃”成功將巴西從經濟危機裡拔了出來,接著將負債資產透過以賣為嘗,私有化成功邁出第一步,在其任內的1993-2003年,巴西完成了經濟重新崛起的鋪墊工作。

    等到四次大選皆敗,最終上天不負的盧拉上臺之後,這位總統雖然一手左翼政策,大派高福利,但一手又恰好握住了太平洋西岸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的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先是韓臺,接著是中國,鐵礦、大豆等大宗商品如河淌去換來海量美金。

    藉著這股東風,巴西正式進入人均收入一萬兩千美金的時代,成為準發達經濟體,在當時甚至出現了“巴西模式”之說。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大宗商品紅利期結束,巴西的福利支出又節節高攀,雖然全球經濟走勢良好,但巴西卻最終因為國內的左翼政策而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從此一蹶不振至今。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將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四國合稱為金磚四國。2009年6月16日四國首腦齊聚位於俄羅斯亞歐分界線處的葉卡捷琳堡,這次首腦峰會標誌著“金磚國家”從概念成為了現實。在次年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南非作為非洲國家的代表被納入到金磚國家體系之中,不過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南非無論就經濟實力、國家體量或是就國際影響力而言都與其他四國不在一個量級上。在最初的金磚四國中巴西是其中最年輕的國家——自葡萄牙殖民至今也不過五百年的歷史,直到1822年9月7日巴西才脫離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而獨立建國,然而作為金磚四國中最年輕國家的巴西卻是最早進入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當中國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苦苦掙扎之時、當俄羅斯還飽受封建農奴制束縛之時、當印度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之時巴西已進入資本主義生產大迴圈之中。

    巴西的獨立是由來自宗主國葡萄牙的佩德羅王子領導的——當時的佩德羅王子由於與葡萄牙國內的矛盾索性一手主導了巴西的獨立。1822年12月1日佩德羅王子在里約熱內盧加冕稱帝,相比其他拉美國家透過大規模的流血戰爭實現獨立的方式而言:巴西成功保持了社會穩定,也使殖民時期打下的經濟基礎較多保留了下來。獨立后帝國政府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完善內陸交通,一方面保持海港系統穩定運轉。1850年巴西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廢除奴隸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為新式的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自由勞動力。1954年巴西建設了第一條鐵路線,這甚至領先於眾多歐洲國家。到1868年巴西的鐵路里程已達718公里,截至1889年巴西已建成的鐵路里程達到9200公里,建設中的鐵路里程達9000公里。隨著內陸鐵路系統的全面鋪設打破了原來全國各地城市、鄉村之間相互隔絕的狀態,整合了國內市場,促進了內部貿易流通和經濟商品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巴西開始重點加強本土咖啡產業的發展並加速進行工業化建設:1871年至1880年期間巴西本土的咖啡出口佔總出口量的六成,比以往三十年增加一成之多。此外棉花、菸草、可可豆、橡膠、冬青也成為了這一時期巴西重要的出口產品。隨著巴西咖啡產業的急速增長,吸引了英國投資者的到來進行投資。在19世紀下半葉巴西的鐵道、航運及道路網開始加速發展,能夠快捷方便的進出沿海及內陸,巴西的對外貿易和工業化程序明顯加快。1850年巴西的出口總值位居拉美首位,是阿根廷的三倍;1840-1889年巴西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4.8%,高於同期美國和歐洲的水平。1880年巴西的人均GDP與美國相當;1890年巴西的GDP總量比阿根廷高40%。這一時期巴西的經濟發展除了國內因素之外也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1864年巴西與阿根廷、烏拉圭組成的三國同盟與巴拉圭開戰,這場戰爭被後來的巴西史學家視為巴西軍隊走向現代化的標誌性事件,在戰爭過程中新式武器不斷閃亮登場,這就大大促進了以軍工為代表的重工業體系的發展,同時巴西政府為配合戰爭更加強了對道路網的建設,這儘管是出於軍事目的,但在和平年代對巴西經濟的發展顯然是起著有利作用的。除了巴拉圭戰爭的刺激之外這一時期的歐洲局勢客觀上也為巴西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於這一時期歐洲局勢的不穩定,以致於大量歐洲人漂洋過海來到美洲定居,在這一過程中巴西由於相對穩定的國內社會秩序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移民大國,這些歐洲移民帶來的新式技術和管理制度無疑對巴西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889年11月15日時任馬託格羅索省軍區司令的德奧多羅·達·豐塞卡發動了旨在推翻帝制的政變,這場政變進行得一場平靜:豐塞卡輕而易舉地佔領了中央政府,而得知政變訊息的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並沒進行任何反抗,而是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平靜地離開了巴西。與其他國家相比而言:巴西由帝制走向共和的過程是如此波瀾不驚,以致於被後世的巴西曆史學家譽為“一場散步”。很顯然巴西的這次政變並沒對其經濟發展造成多大沖擊,投資者甚至感覺不到任何變化——巴西依然是一個相對穩定的令人放心的投資市場。然而巴西經濟的表面繁榮之下也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可這些在當時都沒能引起巴西人的注意:巴西經濟的發展過於依賴於對外出口農產品等初級產品,而工業化的程度相對較為緩慢,而在農產品中巴西又過於依賴咖啡這一產品。然而時光來到20世紀30年代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一時間各國對巴西咖啡的消費量大幅下降,而咖啡恰恰是巴西對外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可想而知這對巴西經濟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經濟上的頹勢很快反映到了政治上——在接下來相對漫長的一段時期內巴西不斷髮生政變,國家陷於一片混亂之中。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55年——這一年宣稱要在幾年的任期之內幹完幾十年事的庫比契克·德奧利韋拉就任巴西總統。在庫比契克的任期之內製定了包括30個專案在內的發展綱要,加速食品、能源(包括核能)交通、教育以及汽車、造船、鋼鐵等重工業的發展。同時庫比契克政府大量吸收外資,允許外國企業在巴西設廠。與此同時在他任內還有一項大動作——遷都巴西利亞。事實上巴西政府早有遷都之意,但到底該遷往何處卻讓巴西人彷徨無措。庫比契克將自己的目光從海岸收回,投向內陸:巴西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位居世界第五位,幾乎和歐洲差不多大小,然而在偌大的巴西人口和城市集中分佈在大西洋沿岸,而中西部地區是遼闊的幾乎未經開發的亞馬遜平原。最終巴西選定了如今的巴西利亞作為新首都,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出一條在稀疏草原上發展科技的新道路,從而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因為巴西利亞,巴西國內的區域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這座城市把繁榮帶到了中西部——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後沿線人口由10萬猛增至200萬。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開始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巴西利亞興起後才真正發生效應。

    1961年1月31日庫比契克任滿卸職。1964年3月巴西軍人在又一次政變後終於建立起了統治相對穩定的軍政府,儘管軍政府在政治上實行的是高壓的威權統治,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屆軍政府有效維持了社會秩序。相比之前的獨裁者們而言:這屆軍政府意識到了恢復經濟民生的重要性,但他們自己也沒什麼好的解決方案,於是他們將經濟建設的重任全權委託給了以內託為首的經濟學家。內託所風行的是經濟蛋糕理論——主張先做大市場增量,然後再考慮蛋糕分配跟善後的問題。這樣做的結果是巴西在1968-1973年之間平均GDP增幅高達12%,而在1973年更是達到了14%。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等在內的全球30個經濟大國的增速最高者也只在7%~8%之間。然而與高增速一同出現的還有高通脹和巨大的貧富分化,在當時所謂的經濟奇蹟之下是高達高達25%的嬰兒死亡率,這意味著全國每出生四個嬰兒就有一個夭折。最終這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奇蹟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下戛然而止,而軍政府也不得不黯然下臺。此後上臺的卡多佐政府其實是一個對經濟一竅不通的政府,但被強行趕鴨子上架的卡多佐政府還是透過連續兩手“新幣計劃”成功將巴西從經濟危機裡拔了出來,接著將負債資產透過以賣為嘗從而使私有化成功邁出第一步,在卡多佐任內的1993-2003年巴西完成了經濟重新崛起的鋪墊工作。2003年巴西迎來了第一位從貧民窟走出的工人總統盧拉,當時幾乎沒人看好這位幾乎沒任何政治經驗的總統,對於他能否能否醫治處於危機中的巴西經濟幾乎全世界都是持懷疑態度的。

    然而就在盧拉上臺的2003年當年他就讓所有擔心和懷疑不攻自破——巴西國家風險指數自盧拉政府上臺以來持續下降了500多點,使巴西發行的國際債券升值,僅伊拉克戰爭打響後的頭11 天外國投資者就購買了近7億美元的巴西企業債券……出身於貧民窟的盧拉將縮小貧富差距作為自己的施政重點——他透過積極創造就業機會和提高最低工資及政府補貼等方式增加中下階層的收入,這使巴西的貧困人口在2003年至2005年減少了19%。盧拉任內的巴西在國內透過降低利率、改革稅制、增加出口、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等措施恢復經濟增長,透過解決就業、教育、衛生、住房、社會治安等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巴西掌握了太平洋西岸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的大宗商品超級週期,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巴西國內逐漸富裕起來的的中產階層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內需,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巴西鐵礦石、石油、大豆和肉類的龐大需求為巴西積累了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然而巴西這種大宗商品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始終難逃“資源詛咒”:其發展越依賴資源的輸出,反而越難逃脫資源資產價格起伏的震盪。隨著大宗商品紅利期的結束巴西開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事實上迄今為止巴西並沒能建立完善齊全的工業體系,無論是新興的電子產業或是傳統的重工業巴西的發展都相對滯後,基本上仍是一個主要靠出口農礦初級產品創匯的國家。與此同時巴西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其低下,根本無法滿足巴西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統計:在全球144個國家中巴西的基礎設施排名為107。與此同時巴西政府對匯率管控能力較差——2011年巴西通膨率高達6.5%帶動多地物價飆升。2015年巴西GDP萎縮了3.8%。

  • 4 # 走進伊拉克

    一段時間以來,巴西一直在敲響發達國家的大門。

    自從斯特凡·茨威格在他1941年出版的書中創造了這句話以來,巴西一直被稱為“ 未來之國 ”。那個未來似乎是可以實現的。

    從1900年到1980年,巴西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巴西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超過美國。該國從農村經濟轉型為生產咖啡,糖和其他出口產品 ,轉變為城市工業強國。

    然而,仔細觀察巴西的經濟歷史,就會發現繁榮與蕭條的頻繁迴圈,其中相當大的樂觀情緒被擋在了一邊,留下了未實現的夢想。未來,似乎一直就在眼前。

    與其他許多國家相比,巴西在20世紀30年代表現相當不錯。在1927年和1928年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之後,巴西經濟在1930年和1931年才收縮。經濟衰退之後是8年相當強勁的增長。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巴西經歷了一個更為痛苦的時期,這是一次特別強大的繁榮,被稱為“巴西奇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聯邦政府開始計劃經濟發展,並將工業化和高增長率作為目標。

    儒塞利諾·庫比契克於1956年就任總統,並承諾將“五年內取得50年的進展”。這是一個非常樂觀的時期,巴西似乎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建築工地,全國各地都在湧現公路、建築和工業。

    作為這一進步的象徵,巴西利亞於1960年作為一個有著現代主義建築的計劃中的首都城市落成。然而,20世紀50年代的樂觀情緒很快被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政治動盪所取代。

    1961年,當雅尼奧·奎德羅斯突然辭去總統職務時,左傾副總統若昂·古拉特就任。他對勞工權利、土地改革和其他民粹主義政策的支援,導致他在巴西精英和美國政府的支援下,於1964年被軍方撤軍。將軍們將統治這個國家直到1985年。

    巴西的民主和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模式是主要的受害者。相比之下,增長迅速恢復,這有助於迅速減少貧困。在後來被稱為巴西奇蹟的情況下,巴西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從1968年到1976年每年增長8%以上。從1960年到1980年,貧困率下降了超過20個百分點,儘管收入不平等繼續上升。

    與20世紀30年代和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不同,20世紀80年代經濟危機的深度和長度要嚴重得多。

    20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發生了變化,巴西適應緩慢。它依靠外債來延長几十年來運作良好的內向型工業化模式,但這種情況在1982年拉丁美洲爆發債務危機時也終結。

    奇蹟歲月的樂觀情緒將被停滯和惡性通貨膨脹所取代。從1981年到1992年,經濟在五年內經歷了負增長,年通貨膨脹率飆升至數千。人均收入在1980年達到頂峰,1994年將再次永久超過這一水平。

    對於巴西而言,這是一個“失去的十年”生活水平,但民眾的不滿迫使軍隊在1985年退出政權,並導致1988年制定新憲法。

  • 5 # 全能貓叔

    BRICs名詞解釋

    最近大家又開始關心巴西了,估計是因為金磚會議的原因,首先普及一下“金磚”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2001年11月,高盛發表《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創了“BRICs”這一縮寫。2003年10月,高盛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從此BRIC(後面這個S又變成了South Africa南非,變成了五國)。而BRIC讀音和Brick磚相同,中國就發明了這個“女大三,抱金磚”的金磚……

    再來看看巴西是如何崛起的:

    農業大國

    巴西被葡萄牙人變成殖民地之後,透過奴隸制開始了大規模發展種植業,出現了大量的農場和種植園。大家如果查一查,可以看到中國80年代曾經引入過一個巴西電視劇叫《女奴》。咖啡、橡膠、甘蔗、菸草、棉花,這些都是巴西的重要農作物。巴西一共有將近4億公頃良田,還有2億多公頃牧場,而且守著一條大河——亞馬遜河,而且氣候也好,大部分地區在熱帶,適合作物發展,巴西農業發展還是得天獨厚(貓叔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口相對較少,發展時間較短,如果像我們國家這個人口密度,就算是長三角那樣的富庶之地,連續折騰上上千年也產能不足了),甚至有40%的農產品用來出口——包括大豆、玉米、大米,巴西GDP的1/3來自於農業。

    資源大國

    巴西國土面積巨大,有851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鐵、鎳、鉛、錫、錳礦及鋁礬土,森林和淡水資源也極為豐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亞馬遜森林面積達到750萬平方公里,國家一半以上都是森林(有說法講日本人不在國內造紙,專門在亞馬遜河上弄艘大船,邊砍樹邊造紙),而且07年巴西居然還發現了大規模油氣田。就像里約的耶穌山上看到的,這好像是一塊被上帝眷顧的土地)。當然,這種單純依靠資源的發展實際上還是瘸腿的,巴西崛起之後最近這幾年的停滯不前也和這個有明顯關係。

    躲過二戰

    3、40年代,其實是南美髮展的一個好日子,亞洲、歐洲甚至大洋洲、非洲都被裹挾在戰爭的洪流裡,唯獨南美洲,根本沒有被戰火波及到,除了派出遠征軍(再插一句,巴西遠征軍還挺生猛,以陣亡400多人的代價俘虜了2萬多軸心國士兵),巴西因為和美國深入合作,經濟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樣學樣,看著美華人的樣板,巴西的鐵道、機場、道路等交通設施比起戰前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下圖為巴西遠征軍標誌(源起希特勒的一句玩笑)

    開放搞活

    市場經濟真的是一放就活,巴西90年代實現經濟改革,全面提升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實行經濟開放,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這從另一個側面上告訴我們開放的心態對國家經濟發展多麼重要)。同時巴西還加大了出口能力,除了出口基礎的原材料和農產品,還增加了產成品及半成品商品的出口。

    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巴西汽車工業從一開始就呈全面開放形態,90年代中期,巴西汽車市場更是完全開啟,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七大汽車生產國(當然有大量是外來品牌和外來車型,本土的不多)。而大家可能不知道,除了空中客車和波音,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是全世界民用飛機制造商第三名,他們切入的是支線飛機的細分市場(下圖就是成龍花了2個億購買的巴西Legacy 650噴氣機)

    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是如何崛起的,不是問題,所以不多回答,不過巴西問題還是很多,貓叔在另一個問答對比印度和巴西的裡面也曾經回答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 6 # 地球知識局

    巴西經濟經歷過三輪崛起,每一次崛起之後,往往又要退回原點,再次從頭開始。這些並不順利的崛起和衰落,其實正是巴西這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採用不合理策略的具體寫照。這個國家走的,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國家道路。巴西領土面積達851.4萬平方公里,佔南美洲的47.3%,位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儲量居世界第15位,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8.2%;鐵礦的產量佔據拉美地區的一半。憑藉這兩項天賦資源,以及巴西人的勤奮勞動,這個國家在二戰後提出過躋身世界大國行列的計劃,要在一個世紀以內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也的確,很快巴西的經濟增長就進入了快速軌道,一度達到過13%。當時世界為之震驚,那個時代的金磚國家,可以說只有巴西一個。但是自然資源增長會到達巔峰。一旦礦藏減少,或者國際市場對某個農產品的需求降低,則巴西會迅速衰落。1980年代,巴西的第一輪經濟增長結束。第二輪崛起是21世紀之後的事了。巴西的這一次崛起主導者是左翼政府。沒想到吧,左翼政府透過緊縮銀根限制住了巴西經濟泡沫破裂後的頹勢,給國際市場以投資的信心。等到了2008年,巴西外匯儲備已經成為世界第七,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十,儼然已經恢復了。這時候,左翼政府才開始作死,大搞福利政策,削減巴西的勞動力優勢,讓很多人懶得去工作。2011年,新的左翼政府把養老金的額度提高到了國家GDP的12%,有錢人扎堆離開這個國家,第二輪經濟崛起又失敗了。第三輪經濟崛起,對於巴西來說屬於正在進行時。而且,這一輪崛起是和中國息息相關的。被成為“基建狂魔”的中國,每當和外國建立商業聯絡以後,都會盡快上馬基建工程,提供快速優質的基建服務。這種服務不光是在貿易當時,在貿易結束之後仍然能深遠地影響合作國家的經貿結構和對華關係。這樣的合作顯示了中國充分的誠意,還能讓巴西經濟獲得更持久的增長動力。如果學會利用和中國的合作關係,把基建設施和中國的商業思維代入巴西的社會實際,則巴西的第三次崛起,很可能會成功。

  • 7 # 兵創好未來

    由於巴西的地緣原因,每一次崛起之後,都會再次衰落下去,沒有持續性,但歸根到底,每一次崛起,都與下面的因素關係密切。

    因素之一:礦業

    巴西鐵礦儲量大,質地優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例如淡水河谷,就是對中國出口礦石漲價的主要責任者。

    因素之二:工業

    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家的行列。

    因素之三:農業

    農業仍然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在品種眾多的農作物種,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為巴西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綜上所述:經過戰後幾十年的建設,巴西已經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擁有完整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 8 # 萊蒙夫人

    巴西經濟分為三個階段,帝國時期、二戰前時期,二戰後時期。人們經常提到的巴西經濟崛起是指二戰後的經濟繁榮,但少為人知的是,在剛獨立的帝國時期,巴西經濟發展也非常快速,在當時也算得上是“經濟奇蹟”。

    1822年,巴西正式從葡萄牙獨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巴西獨立後,帝國政府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完善內陸交通,一方面保持海港系統穩定運轉。1954年,巴西建設了第一條鐵路線,領先於眾多歐洲國家。到1868年,巴西的鐵路里程達到718公里,到巴西帝國倒臺的1889年,建成特路里程達到9200公里,建設中的鐵路里程達9000公里。內陸鐵路系統的全面鋪設,打破了原來各地城市、鄉村相互隔絕、自給自足的狀態,整合了國內市場,促進了內部貿易流通和經濟商品化,對外貿易大幅擴張。1850年,巴西出口總值位居拉丁美洲首位,三倍於阿根廷;1840-1889年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4.8%,高於同期美國和歐洲的水平。1880年,巴西的人均GDP與美國相當;1890年巴西的GDP比阿根廷高40%。

    不過,巴西帝國時期的經濟結構也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嚴重依賴初級產品出口,且多元化程度逐漸下降。巴西境內自給自足經濟非常頑強,國內市場狹窄,加上勞動力和資本缺乏、原材料依賴進口,導致巴西工業品生產成本高昂、缺乏國際競爭力。這導致巴西工業化程序頗為緩慢。帝國早期,巴西出口產品主要為咖啡(18.4%)、糖類(30.1%)、棉花(20.6%)、皮毛(13.6),合計佔出口總值的84%;到了帝國末期,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糖類、橡膠、棉花,其中咖啡一項就佔61.5%。這種嚴重依賴初級產品出口,並且越來越依賴單一的咖啡出口的情形,意味著巴西的國際競爭力非常脆弱。

    巴西帝國倒臺後,共和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經濟增速下滑,顯著落後於阿根廷的發展步伐。1913年,阿根廷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人均GDP與德國和低地國家相當,高於西班牙、義大利、瑞典、瑞士,GDP總量比巴西高31%。直到1940年,巴西的經濟總量才重新趕上了阿根廷,再次成為南美第一經濟大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python要怎麼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