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究史明智
-
2 # 浪裡白條不再白
想必大家都是知道近代中國軍隊抗美援朝戰爭,中國軍隊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遠征北韓,幫助北韓將美軍擋在了三八線外,阻止了美國以北韓半島為跳板輻射侵略中國的憂患。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派遣軍事力量去援助北韓。早在16世紀中國還是明朝的時候,當時的萬曆皇帝就進行了一次長達七年的抗倭援朝的戰爭。
明萬曆抗倭援朝的起因當時的北韓半島,還是屬於大明王朝的冊封國。而北韓則是需要年年向大明王朝上貢。這樣的朝貢體制在當時以明朝為中心,周邊各個小國都各自遵守,一直相安無事。而到了明朝末期,隨著西方侵略者進入東南亞。當時的日本也因為被侵略而改變了原本保守的政策。到了豐臣秀吉時期,豐臣秀吉極富野心。他渴望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就這樣,日本走向了大明王朝得到對立面。
而豐臣秀吉也是明白,雖然,在當時,明朝處在相對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但是,兩國的軍事實力依舊是存在著巨大的懸殊。這時候,豐臣秀吉就盯上了當時軍事力量薄弱並且直接與明國邊界相接的北韓。到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終於是發動了對朝戰爭,並且很快的佔領的北韓的大部分地區。而北韓,則是請求明朝的援助。
而明朝最終也是決定派兵援助北韓。先後派兵總數達到10萬,耗費白銀近800萬兩。耗時近七年。最終是打贏了這場援朝抗倭戰爭。
勝利後為什麼不進攻日本本土大家都知道,持久的戰爭最終導致的就是勞民傷財,空耗國力。為什麼明朝沒有乘勝追擊,進攻日本本土呢?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明朝當時的國力不允許。
明朝到了中後期,這明君沒出現幾個,坑爹玩意倒是出了不少,加上官員貪腐嚴重。到了明萬曆時期,國庫基本空虛。已經沒有什麼多餘的錢財了。再加上萬歷全盤否定了張居正的政策。致使這財政來源那也是銳減幾分。所以在萬曆時期,能出錢將倭寇打回日本,那已經是極限了。這種時候,已經沒有多餘的錢去遠征日本了。
其二、明朝周邊敵人眾多
特別是這後金的崛起,讓國力疲憊的明朝已經是難以應對。這時候就沒有必要多耗費有限的錢財和士兵去遠征日本這種隔海相望的小國。同時,即使打下來的也是沒有多大用處。解決不了當時明朝的根本問題。另外,就是這朱元璋時期,就下了命令,後世子孫不要去攻打日本。所以於情於理都沒有攻打日本的必要。
其三、戰敗後日本快速認慫
豐臣秀吉戰敗之後,回國沒多久,他就病逝了。而後繼者德川家康迅速的派遣使者到了大明王朝表示恢復朝貢。既然,日本已經認慫,當時也就完全沒有必要接著打了。
總結可以說,在明萬曆年間是明朝影響力迅速衰弱的時期。正值這種內憂外患的時候本來明朝時沒有精力管北韓和日本的戰爭的。不過,當時為了彰顯明朝的大國地位,希望重新確立明朝對於周邊的主導地位,也是全國硬著頭皮把這場戰爭打下來了。而且,這一打就是七年。勝利後,不管時財力物力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必要了。所以就沒有去進攻日本本土。
-
3 # 尋找不答應
按明朝的實力,要繼續進攻日本,不是不行,而是形勢不允許。
一、萬曆派遣軍隊入朝是力排眾議,有很多大臣開始是不願打的。
日本入侵北韓,雖然給帶來威脅,但是對明朝來說是與自己無關的,雖然大明是北韓的宗主國。不派軍隊幫助北韓嘛,有損大明的顏面和威信;派軍隊嘛,消耗的是大明的實力,畢竟北韓已經廢了,都讓人趕到明朝和北韓的邊界了。所以呢朝臣意見不一,問題交給了萬曆皇帝。說來萬曆也是奇葩,幾十年不上朝偏偏對這事感興趣,說派兵吧,小弟都讓人打了,當大哥的得主持公道。朝臣就說,皇帝啊,打戰要花好幾百上千萬兩,到時國庫有點吃緊啊!皇帝就說啊,我的內庫還有點小錢錢,錢我出了(好吧,萬曆在位時最喜歡撈錢了)!於是呢,大臣覺得錢也不用國庫怎麼出,就一致同意了,抗倭援朝的事就決定了。
二、明朝還有比較多的憂患
明朝的財政,到申時行首輔之後就入不敷出了,國庫的錢不夠用,開始向皇帝內庫借錢,一般是能省錢就省錢,所以戰事儘量避免。寧夏之役和北韓之役後,張居正改革的成果基本消耗沒了。北方韃靼的威脅很大,朝廷要防備北方的入侵,南方播州土司蠢蠢欲動,經營多年,樹大根深。此時再新增戰爭,管錢糧的戶部絕對一頭撞死在柱子旁。更何況,從大臣到皇帝,都沒有開疆拓土的慾望。
三、日本實力還不錯,進攻日本本土代價太高
日本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北韓這種戰鬥力只有五的渣渣可以比的。雖然日本戰敗了,領袖豐臣秀吉也病死了,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但是,日本的主力還是儲存了不少下來,沒有遭受巨大傷害,所以,明朝軍隊要進攻日本本土的話,兵力太少絕對是辦不到的。更何況,日本遠在海外,明朝的海軍力量不足以支撐軍隊的跨海作戰,兵力運輸和糧草運輸壓力特別大。
-
4 # 深海141317458
那時候的日本 打下來就是雞肋 窮山惡水所以才出來打劫做刁民 除了地震就是火山 打下來 搞不好還要救急 駐紮耗費帑銀
-
5 # 關河南望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如果當時大明滅日本,還是有很多優勢,或者說可以成功的。且不說遠遠超過日本的經濟總量,當時北韓復國後,就嚷嚷著要滅了日本報仇。而且,那個豐臣秀吉因為抑鬱過度,也死了,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而且日本此時精銳盡失,一旦大明北韓聯軍泰山壓頂,日本是扛不住的。那麼這麼有利的情勢下,萬曆卻沒有繼續滅日本呢?原因其實沒那麼簡單。
第一,自顧不暇。
在萬曆後期,因為長期不上朝,使得張居正改革的成果毀滅一旦。各種社會矛盾激發,國內起義不斷,而且此時,女真人,蒙古人也興風作浪,大明是四處用兵。而此時,大明國庫空虛,沒錢啊。而北韓戰爭,萬曆已經花費巨大,而此戰大明除了維護天朝上國的面子,為小弟出了頭外,沒有得到任何實際的好處。如果繼續滅日本,那麼軍費花費那是巨大的,這一點當時大明的財力無法支撐。
第二,文官看不上。
其實萬曆北韓戰爭給萬曆很大的信心,又重新找回天朝上國皇帝的威嚴。不僅在北京舉行了慶功宴,而且,當著外國使節的面,將抓獲的日本俘虜斬首示眾,面子很大。而且萬曆雄心壯志,還真想拿下日本,教訓這個不懂事的蠻夷。但是,文官們不同意,他們死活不同意,還有兩條理由。
一是,朱元璋死前留下的太祖遺訓,裡面就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因此萬曆要打,那是違反祖宗的意思。第二個理由就是,當時明朝認為日本那是鳥不拉屎的蠻夷之地,花費巨大錢財打下來也沒用啊,徒勞而已,因此,萬曆皇帝也只能作罷。
第三,日本裝孫子。
戰後,豐臣秀吉不久就死了,而繼任的德川家康態度很好。知道大明惹不起,於是在萬曆殺日本俘虜後,日本遣使道歉,稱臣納貢。而古代中華打仗的原則就是,你屈服,你低頭就好了。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屈服了,那就算了。因此,古代中國周邊那麼多領土逐步成為藩屬國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中華一打,他就屈服,一屈服中華就絕對很聽話,就算了。而且當時大明也是剛剛經歷200年的倭寇之亂,當年大元三徵日本,都徒勞無功。因此,萬曆最後綜合考慮,還是算了,沒有下令繼續攻打,滅亡日本。其實,大明朝最佳滅日本的機會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但是,這兩位皇帝又恰恰對滅日本不感興趣,錯失良機啊!
-
6 # 德全不畏
萬曆皇帝其實也想繼續進攻日本本土,效仿唐朝徹底制服日本,卻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
明朝國內的情況:
一,政治和財政方面的問題。
萬曆皇帝幼時是個乖孩子,母親李太后對他很嚴厲。每天五更,李太后就要求萬曆皇帝起來讀書。稍有懈怠,就罰他長跪。萬曆皇帝因此學業優秀,後來曾經很自豪的說:“朕五歲即能讀書。”
萬曆皇帝有學問,政治上卻並不高明。萬曆皇帝登基後,由權臣張居正主政。在張居正的面前,萬曆皇帝是沒有發言權的,只好繼續做“乖孩子”,對張居正言必稱“張先生。”
張居正任職期間,在稅收方面頗有貢獻。比如民間富人為少繳稅而隱瞞土地數量,1571年全國耕地面積為4677950頃。1580年張居正重新測量為7013976頃,後者是前者的1.499倍。也就是說,僅土地稅的收入就增加了近一半。
1582年張居正病死,萬曆皇帝親政,張居正身死政亡,政治主張被皇帝和反對派廢除殆盡。明朝的財政問題再次惡化,稅收開始逐漸下降。
萬曆皇帝卻毫無理財的能力,還一直大手大腳的花錢。比如,朱常洵到封地就國時,僅土地一項,萬曆皇帝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在中原腹地的河南湊出四萬頃耕地,這是什麼概念。
萬曆皇帝在政治方面更是讓人無語。
1581年在慈寧宮向李太后請安時,萬曆皇帝發現伺候自己洗手的王姓宮女很漂亮,就臨幸了她,王姓宮女因此生下長子朱常洛。
1586年,萬曆皇帝寵愛的鄭貴妃生下次子朱常洵,萬曆皇帝欣喜若狂。
他與群臣商議,想讓次子朱常洵做太子。沒有想到大部分大臣堅決要求按禮法行事,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萬曆皇帝為了給愛子爭到太子之位,竟然以不上朝做為鬥爭的手段,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罷工皇帝。萬曆皇帝的罷工殆政,大幅度拉低了行政效率,加速了明朝政治的腐敗的混亂。
到北韓戰爭1598年結束時時,明朝的政治比以前更加腐敗無能,財政實力也大不如前。明朝的政治和財政,已經支撐不起跨海遠征日本的這樣大規模的戰爭。
二,軍事方面:
1,缺乏名將。
明軍的諸將中,只有李如松有名將之資。
1592年,寧夏鎮副總哱拜起兵反邦,接連攻克多處城池,打敗幾路明軍。同年4月,李如松出任總兵,統遼東、山西、浙兵等圍剿叛軍,是謂萬曆三大徵之第一徵。
直到9月下旬,寧夏判軍才被平定,12月,李如松被派往北韓救火。12月25日,李如松就揮師東渡北韓。
3個月的時間裡連休整帶趕路一併完成,李如松所部從寧夏戰場切換到北韓戰場。考慮到當時的交通狀況,在寧夏和北韓這麼遠的距離內行軍,說明李如松部明軍的效率之高。
李如松入北韓後,首戰就是在平壤與小西行長對決。李如松在平壤戰役的表現,堪稱經典。
1597年一月7日,明軍抵達平壤。第二天拂曉時分,李如松集中火炮轟擊日軍各處據守要點,轟擊過後明軍開始猛烈的攻城。
臨近午時,明軍經過血戰攻克制高點牡丹峰,守峰的2000日軍全部被殲滅。城內日軍見明軍攻勢猛烈,都大為惶恐,驚慌失措。
戰鬥中,李如松不顧安危,衝鋒戰鬥在第一線。史載:“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戰馬被死換馬繼續打,掉溝裡就跳出來繼續上,這樣的猛將確實不多見。
到正午時分,李如松的是先安排的奇兵奏效了。戚家軍和部分精選的遼東鐵騎共10000人,為讓日軍放鬆警惕而換上北韓人的軍裝。趁著日軍大意,攻上城南的蘆門。
日軍見蘆門失守,大驚而無心作戰,其它城門多處也被明軍攻破。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下令全軍集中在土堡內死守,做困獸之鬥。
李如松為讓日軍走出陣地,就巧施計策。下令調整攻城部署,採取兵書上的古老戰術:圍三闕一。留下南門不佈置兵力,放日軍撤退。李如松還寫信給小西行長:如果日軍從南門撤退,明軍就不予攻擊。
小西行長勢窮,堅守必死 。為奪得一線生機,遂決定在晚上撤退,從冰封的江面上逃跑。
日軍渡江時,明軍所有的火炮一齊開火。冰面被炸裂,寒冷的江水吞沒了無數日軍的生命。日軍為逃生而混亂無比,淹死的、被炮轟死的不計其數。逃到對岸的日軍,又遭遇了明軍騎兵的追殺,死傷慘重。
此戰,明軍“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落水淹死者五千有餘。”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雙方陣亡比為1:15。
戰後,日軍一路撤退400多里,才扎住了陣腳。此戰擊垮了日軍的驕橫,也讓豐臣秀吉征服中國的夢想徹底破滅。
接下來,李如松所部在碧蹄館與日軍血戰。手持三眼銃的鐵騎,與日軍的倭刀、火槍正面碰撞。近3000名遼東鐵騎硬生生的抵抗了近4萬名日軍的進攻,最後迫使日軍後撤,讓日軍對明軍的戰鬥力震驚不已,失去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日軍以後對明軍作戰,都是縮手縮腳的。3月,李如松得到情報:北韓原本積存數十年糧食的龍山倉庫,被日軍佔領後作為軍用倉庫使用。原本的北韓存糧加上從日本運來的糧食,共有數十萬石。
李如松立即派查大受和弟弟李如梅帶著700名精兵,奇襲龍山倉庫。一夜之間,龍山的13座倉庫,數十萬石糧食被全部焚燬。
失去了糧食供給,日軍無計可施,被迫與明朝議和,退往釜山一線。
1593年12月,李如松回國述職。
1598年4月,李如松與韃靼人作戰時,戰死沙場。
李如松死後,明軍再無李如松這樣的名將。
李如松作戰一向犀利無比,平定寧夏用了5個月。入北韓抗日僅用了4個月,4萬明軍就大破日軍,席捲北韓半島,迫使日軍龜縮到釜山一線,使得豐臣秀吉嚮明朝議和。
日軍發起第二次北韓戰爭時,失去了李如松的明軍就再沒有以前的犀利。明軍既不能象在平壤戰役中那樣催枯拔朽般的發起進攻,也沒有700勇士奇襲龍山倉庫那樣的妙計。
2,明朝需要用兵的地方多。
明朝的西北有寧夏叛亂,東北有日本人入侵北韓,西南有播州楊氏土司之亂。
就在1598年北韓戰爭結束時,西南的播州之亂已經發展到了必須要平定的程度。
播州宣慰使司楊應龍一直驕橫跋扈、為禍一方,不把明朝中央放在眼裡。1589年,楊應龍公開作亂,燒殺搶掠。另一方面,吃透政府政策的楊應龍玩兩面手法,時判時降,讓明朝中央對他在討伐與安撫之間舉棋不定,沒能及時的出兵討伐他。
後來吃到甜頭的楊應龍變本加厲,一面引苗兵在在川、貴、湖廣一帶攻城掠地、燒殺搶掠;一面又向政府認罪,表示願意出人力和錢財贖罪。可是明朝中央受夠了楊應龍的兩面三刀的手段,也看透了他反判的實質。
1597年,四川巡撫譚希思出兵,防範楊應龍的入侵。1598年,貴州楊國柱帶兵3000討伐楊應龍,卻兵敗被殺。1599年,從北韓騰出手的朝廷集中力量討伐,楊應龍兵敗自殺。
播州之亂後,設定遵義、平越二府;明朝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西南少數民族的既得利益者,對改土歸流是很抗拒的。明朝一直不敢對這裡放鬆警惕,改土歸流一直到清朝時期才成功的完成。
相比於日本的海外之禍,平定國內的地方叛亂更為重要。
日本方面:
日軍撤退時,並沒有山窮水盡。日軍是因為豐臣秀吉的死前遺命,才撤退的,主力尚存。
日軍當初能遠端輸送15萬的兵力到北韓,如果明朝要進攻日本本土,日軍完全有能力湊出更多的軍隊。豐臣秀吉打北韓,就組織了30多萬人,本土作戰,日本湊出30萬人的軍隊更沒有問題。
明軍要進攻日本本土,要遠距離運送兵力、糧草、火藥、器械,戰爭的成本會提高很多;而要打敗日本那幾十萬百戰之師,難度係數之大可想而知。
-
7 # LIU大溜
大明朝廷對發生在萬曆年間三大徵中的北韓之役的重視程度遠不及寧夏平叛,播州平叛。因為在當時主政者看來北韓之役的勝負不會動搖朱明王朝的社稷。1592到1598打了兩次,維護了北韓藩屬的戰略屏障地位就好,沒有必要花費本不富裕的國帑再東征倭國。
回覆列表
萬曆北韓戰爭,又稱大明援朝抗日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入侵北韓引起,這是中、日、朝三國首次大規模的衝突。因北韓的宗主國是大明帝國,是故向中國求援,明神宗萬曆皇帝應請求派軍救援,日本佔領北韓並試圖殖民同化北韓的行動受阻,北韓民族文化火種得以保留。這場戰爭,史書記載大明是“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後共計消耗白銀近800萬兩,出兵數十萬,反覆與日軍拉鋸戰,豐臣秀吉在戰爭末期死去。他死後不久,日本軍隊全部從北韓撤退。明朝最終異常艱苦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萬曆皇帝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攻打日本本土?說實話,不是他不想,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幾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第一方面,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這場戰爭出兵數十萬,耗費八百萬兩白銀。萬曆皇帝在位時的明朝已是明朝中晚期,國力衰退,官員腐敗,苛捐雜稅逼得百姓生活困頓,雖然萬曆當政前十年,由張居正推行新政,經濟上實行“一條鞭法”,使得整個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財政收入增加,吏治清明,但張居正離世較早,萬曆皇帝又懶得管理朝政,吏治又陷入腐敗怪圈,在此戰爭之前已進行過一次大的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國庫空虛,已無財力允許萬曆再進行大規模的跨境長距離作戰。
第二方面,明朝距離日本本土較遠,之間又隔著日本海。明朝水師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實力明顯下降,大型的水師船隻由於經費的不足年久失修,此時的明朝水師已失去進行大規模的長距離的作戰能力。
第三方面,是筆者個人的意見,筆者認為是萬曆皇帝自己的原因,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其十歲繼承皇位,前期由張居正輔助,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已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試想,一個都懶得治理自己國家的皇帝,會不遠萬里去征服一個不知道能不能征服的國家麼?所以筆者認為這才是萬曆皇帝沒有乘勝追擊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