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之行
-
2 # 二月的大鳥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句老話,意思是男人不拜祭月神,女人不祭供灶神。
男不拜月,是舊時漢族中秋節的禁忌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八月十五的夜晚,男子不叩拜月亮。在古代民間,月亮多形容女子,是陰柔的代表。而在封建社會中,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承擔家庭的責任,代表著陽剛與正氣,所以男人不祭拜月亮。另外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傳說,所以古人就認為月神是嫦娥,古代男女有別,月亮上住著嫦娥,男人如果對其進行跪拜,就是對月亮的一種不尊重,甚至是一種褻瀆,所以男人是不能拜月的。同樣,與“男不拜月”相對應的“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戶戶都要祭拜灶王爺,這件事對於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女子地位比較低下,所以不被允許祭灶神,只能由家裡的男子去祭拜灶王爺,以示對神靈的尊重。
封建社會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因此女性去祭祀灶王,也是有違封建禮教的。
-
3 #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字面意思為為男人不拜祭月神,女人不祭供灶神。
“男不拜月”是說,男人沒有婦女“拜月”的習俗。農曆七月初七。相傳是天上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俗稱“女兒節”,又稱“乞巧節”。這天晚上,女性們都要竟相在陽臺、庭院,陳設果品糕點,點燃香燭,向月禱拜,直至深夜。這是婦女的節日,男子漢大丈夫當然不應參與其中。也有民間故事傳說中認為月神是太陰星君,又稱月姑、月亮仙子、月亮娘娘,道教中的女神。現實生活的原型就是嫦娥姑娘。傳說中的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偷吃靈藥而昇天,才使得俊男靚女每年八月十五才得以相會。因為月神嫦娥是個絕色美女,一個純爺們兒向漂亮女子獻殷勤,懷的是什麼念頭,便不言而喻了。
同樣,與“男不拜月”相對應的是“女不祭灶”。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祭灶習俗在先秦時期屬國家法律規定的“五祀”之一,這是春節前最重要的節日,灶神要啟程到玉皇大帝那裡彙報工作,從這天開始,就算開始“過年”了,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濃濃的年味。所以古往今來,民間都很重視祭灶節。祭灶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存在,《禮記·祭法》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說明在先秦時代,祭灶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祭祀專案和活動之一,馬虎不得,萬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裡告黑狀,那就麻煩了。正因為怕灶神,所以過去家家都很重視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其實就是討好灶神,取悅灶神,讓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彙報工作”,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賄賂現象在民俗學上的反映。祭灶的日期各地並不一致,但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為主,即所謂“金三銀四”;也有少數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這便是“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說。但是,不論選在哪一天過小年,有一個“潛規則”是不變的,那就是不讓女人主祭,各家都會心照不宣地執行,即所謂“女不祭灶”。“女不祭灶”的習俗由來已久,南宋詩人范成大《祭灶詞》中寫道: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的《祭灶詞》將南宋時期民間祭灶的情形交代得十分清楚,其中就提到“女兒避”。這說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時便要求女人迴避了。為什麼不讓女人祭灶?民間傳說,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話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個很有範兒的小白臉,用現代的話來說,灶神是位帥哥。試想,一個女人拜倒在美男子的腳下,是什麼意思?這不是女人出軌的兆頭麼?
從實際行為來看,女人祭灶確是不雅的,行祭時必要扒開灰燼,將祭食埋入其中,女人如此“扒灰”,傳出去是頗為難聽的。但是“女不祭灶”是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一說,很可能是世人的一種想像。因為,灶神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在早期人們認為灶神是一位老婦,頭上挽髻,“著赤衣,狀如美女”。可也有人說,灶王爺是“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也就是和“火神祝融”是一個人,按此說法灶神應該是一位紅髮獠牙的大神。灶神在民間的叫法多多,或稱灶王,或稱灶君,或稱灶王爺,但在年畫上出現的形象卻是“灶公灶母”,這又傳遞出一種資訊,灶神是一對夫妻神。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證明,“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如果灶神真是一對夫妻神,那又有說頭了,難道後來“女不祭灶”是因灶母擔心灶公有外遇,而鬧出的“妻管嚴”風俗?這是過去民間“性禁忌”的一種外延,是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禮俗在祭祀活動中的應用。
總而言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均與迴避“男女之嫌”有關,用現代觀點來看出發點都是為了祈求平安和風調雨順而已,姑且聽之,不必過分糾結實際意義。
-
4 # 贛視角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從天氣,地理,再到人情世故各方面,可以說其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句俗語似乎包含了關於男女生活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那麼“男不拜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是在中秋節的那一天,男人是不能像女人一樣對著月亮去祈福的。可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男性就不能對著月亮進行祈禱呢?這還是封建時候古人認為月亮是屬於陰的,代表女性,通常會跟柔美、陰柔等詞掛鉤,在男子追求陽剛之氣的古代,他們需要崇拜的是“日神”,而非“月神”,如果身為男子在那一天祭拜了月亮,這樣會給家裡帶來極大的禍患。
那麼這句俗語的後半句“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呢?這也和一個經典的中華神仙有關,那就是灶神爺。灶神爺就是掌管人間廚房的神仙,也就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神仙,畢竟不管是什麼百姓,總是要搭灶吃飯的。灶神爺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每年小年的這一天,)都會離開人間回到天庭,向天庭講述人間百姓的疾苦。通常人們為了讓他陳述善惡的時候能夠為自己這一家人多說一些好話,大多會選擇在小年的這一天打掃廚房,供奉灶王爺。古代女人同男人相比是沒有什麼地位可言的,在封建時候也給女人立下了許多約束的條陳,在封建大家庭裡面,女人是沒有任何的話語權的。而且祭拜灶王爺這件事,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現在,都是家裡面特別重要的一件事。這樣重要的事情當然要有家裡最體面的男人來進行,才能體現出對灶王爺的尊重和重視,因此地位低下的女人就不能參與這個重大的活動。
畢竟這句俗語裡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這種思想已經落伍了。不過雖然祭拜的人選可以不挑剔了,但是這兩個節日,和節日當天的習俗還是被保留下來了,畢竟這也算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
5 # 融融118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不拜月。
原因有二:
一是在古代,月亮也多形容女子,是陰柔的代表。而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擔當家庭的責任,代表著陽剛,不拜陰神。
二是月神是嫦娥,男人要是對其進行跪拜,就是對月亮的一種不尊重。
所以,八月十五中秋節(或七夕),男子不叩拜月亮。而由女子拜月。
唐代李端《拜新月 》有記錄: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古代女子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有個好丈夫或夫妻團圓、幸福長壽。
女不祭灶。
原因也有二:
一灶神是男人,有陽剛之氣,女子屬陰柔,不適合拜灶王爺。
二灶神為男神。據《淮南子》記載,黃帝、炎帝死後作了灶神。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不能祭祀灶王爺,女子祭灶會褻瀆神靈。
所以,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二十四)是小年,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由家裡的男子去祭拜灶王爺。
呂蒙正 有《祭灶詩》曰: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民間送灶要供麥芽糖,意思是把灶王爺的嘴黏上,讓他到天上玉皇大帝那兒不要亂說話,叫他“上天言好事”。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古代中國漢族地區的禁忌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
當然,如果虔誠祭祀,最好遵從古訓。不管女子祭月還是男子祭灶,都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都為了祈求夫妻團圓,閤家幸福和豐衣足食等。
-
6 # 懷抱大海的魚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說的是祭拜月神嫦娥,祭灶講的是祭拜民間傳說中的灶王爺。
古人很建究封建禮法,所以每年八月十五(仲秋節)和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叫小年)都要祭拜祖先。但由於封建社會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所以做很多事情是有規定的,比如祭祖。
為什麼要在八月十五祭拜月神嫦娥呢? 相傳神話中奔月的嫦娥,是射日為民造福的大英雄后羿的妻子,因為誤吃了王母娘娘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向了月亮化成了仙。嫦娥與后羿非常恩愛,后羿很思念嫦娥,為此,他在八月十五月圓的時候在香案上備上嫦娥喜歡吃的東西來祭拜嫦娥。附近的老百姓都敬佩后羿這大英雄,更被他們深厚的感情所打動,所以老百姓也象后羿一樣設案祭拜,從此,嫦娥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月神,八月十五祭拜月神就傳開了。
為什麼“男不拜月”呢?
由於嫦娥是女神,在封建社會男女有別,不允許男性祭拜,怕玷汙女神,所以就有了“男不拜月”。
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呢?
傳說中的灶王爺,姓張名禪,把結髮妻子休了以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後來一場意外大火把家業燒光了,還把張禪的雙眼燒瞎了,他不得不乞討為生。有一天,他討到了髮妻家,髮妻見他可憐,便做了好菜好飯招待他。張禪發現女主人竟是自己的前妻,羞愧難當,便一頭撲進灶火裡活活燒死了。後來,玉皇大帝知道了後,看他浪子回頭,就把他封為灶君,讓他察看民情,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回到天庭去彙報。人們害怕他在天庭胡說八道,就在他上天的這一天擺上祭品來祭拜他。後來就成了習俗。
為什麼“女不祭灶″呢?
一是因為男女有別,二是給男人警示。
-
7 # 麻望適
什麼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還剛聽說過。我今年六十二歲了,從我記事起,我家一直是我老孃在祭灶。直到兩年前老孃不能動了為此。也設看我家出現什麼事情,老孃今年八十五歲了,老爸今年八十九,都還健在。
-
8 # 秦春目
這是不通俗語,迷迷信信。聖經清楚,創世記一章一至五,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執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2章14一15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
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
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這是指基督要來的預言,女人後裔就是耶穌。
-
9 # 小友說太歲
古人認為月亮上面住著的是月神也就是嫦娥,因為月亮屬於陰性,而男人代表著陽剛之氣,如果祭拜陰性的月神,顯著有些不好,並且男人在古代也是一家子的頂樑柱,是陽剛的一面,不摻雜陰柔所以男人不會拜月!
女不祭灶,灶王爺是炎帝也是男性的化身,所以自身是陽剛之氣的代表,女性屬陰所以不太適合祭拜陽氣旺盛的神仙,因此說了女不祭灶!
-
10 # 東方國學
小年是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一天。小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祭灶。其實原本的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會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舉行祭天大典,順便舉行祭灶儀式,因此民間有“官三民四”的說法。
祭灶這一天有一句俗語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中,便有“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的詩句,表明祭灶的主祭是男性,女性要回避。如果女性要祭灶,也要頭戴斗笠,讓神分不出男女。那麼,為什麼每天接觸灶臺的女性反而不能祭灶呢?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灶主要與火有關,因此灶神屬陽性,為男子,應當由男子祭拜。而女性屬於陰,不應當祭拜男神。若女性祭拜男神,則違背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儀。況且相傳灶君是一位英俊瀟灑,相貌堂堂的男性。二是,每日圍著灶臺的主要是女性,日常難免有埋怨之詞,或者是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都被灶王爺一一記錄了下來,而灶君的主要職責是監督人間,向上天稟告這一年人們的罪行。如果女性祭灶,則有討好灶神,不讓灶神上天說自己壞話的行賄之嫌,因此女性應當迴避。雖然事實上,人們依然在用各種方式向巴結、賄賂灶神,以達到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目的。當然,更有認為女性不潔而不能祭灶的。
後來,人們為灶君配上了灶王奶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語也漸漸不為人知。在現代社會中,女性也逐步參與到祭灶的活動之中了。
回覆列表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這是舊時中國漢族地區的禁忌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其原因是怕由於性別的差異,褻瀆了被敬祀的神祇。
中秋之夜,漢族有拜祭月神的習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有拜祭灶神的習俗。相傳月神為女神,是神話傳說中奔月的嫦娥。她是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不死藥,化為仙月,飛到月宮成為月精。所以,後世禁忌祭月時男子叩拜。以免有褻瀆神靈之嫌。民間以為灶神為男神,稱作“灶王爺”,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宮述說人間是非,古諺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最早曾是由老婦來祭祀灶神的,後來發展為由男人祭祀了,婦女最多隻可跟在男人後邊祭祀一下,如果家中無男子,就請鄰里的男性代替,若實在無人替代而又需祭拜的話,河南地區還有一種通融的方法,即男子拜月和女子祭灶時,頭戴一斗笠,這樣神祇就辨認不出是男是女,也就不會怪罪了。
灶王爺的由來
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淮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民間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
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
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