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劉備忙於公務,沒有時間教導?是諸葛亮不肯放權,讓他親自歷練?還是劉禪天生如此,不適合君主之位嗎?
13
回覆列表
  • 1 # 負舟客

    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去分析,一是從劉禪個人角度分析。劉禪生在時,劉備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劉禪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對於人來說,童年的記憶是最深刻的。童年的困苦造成劉禪嚮往安逸的生活,性格也是遲疑懦弱的,一旦活得安逸就不希望再回到過去的生活。二是從蜀國官僚能力的角度分析。蜀國的建立依靠大量老臣,這些老臣對劉備可以說忠心耿耿,肝腦塗地。但對劉禪,完全是看劉備的面子,不見得能全心全意付出。另外諸葛亮能力太強,劉禪又喜歡安逸的生活,索性放權給諸葛亮。而臣子之間總是勾心鬥角的,於是蜀漢官僚集團內部必然會產生裂痕。諸葛亮在世,還能憑一己之力勉強維護,到了姜維時期就是撕破臉皮了。劉禪由於一直生活在諸葛亮的護翼之下,君主的權力被削弱,加之個性好安逸,也不想得罪人,於是蜀漢政府行政能力走上下坡路,國力必然下降。第三,從當時大趨勢來看。蜀漢偏安一隅,孫權劉備在世,尚有吳蜀之盟。但是關羽事件之後,這個聯盟已經名存實亡。孫權去世後,吳國的後繼者一代比一代差。而魏國由於曹氏三代都是明主,加之司馬氏輔佐,國力不斷走上坡路。此消彼長,蜀吳兩家已經無力再與曹魏抗衡。劉禪雖然能力不強,但是作為一國之主對形勢的判斷還是正確的,所以他選擇投降。雖然形式不好,但對於黎民百姓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個人認為,劉禪的樂不思蜀並不是感慨自己過得好,而是說看到蜀地的百姓不受戰亂荼毒,很高興。所以,劉禪雖然能力不突出,但說他是昏主,倒也未必。

  • 2 # 歷史兵說

    根據正史的記載,劉禪的確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劉阿斗”,不但昏庸而且無能;那麼,劉禪的無能又是誰造成的呢?

    客觀而言,在劉備在世之前,劉禪幾乎就沒有什麼機會,去單獨磨練一下社會。等到劉備託孤,諸葛亮一人獨掌朝政以後,這個鍛鍊的機會就連個毛兒都沒有了!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劉禪是“循理之君”,其意思無非就是說,劉禪身邊的三位賢相分別是劉備和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懦弱且沒有從政經驗的劉禪只是聽從和遵循而已。劉禪之所以變得軟弱無能,歸根結底是他兩個爹沒有給他獨立理政的任何機會;尤其是在諸葛亮時期,劉禪實際上只是一個擺設而已。這是導致他後來無能的根本原因。

    至於諸葛亮對劉禪那些“仁敏”、“明主”一類的評價,估計並非真話,大概是諸葛亮為爭取杜微出仕而作的宣傳而已。

  • 3 # 愫讀歷史

    說劉禪無能,我認為是不對的!

    如果非要說是誰讓劉禪顯得庸庸無能,那麼應該是那個他所治理的國家和當時的政治環境。

    劉禪總共在位41年,即使在諸葛亮去世之後,還繼續統治29年。29年的時間,也足可見劉禪的能力。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禪曾經在諸葛亮北伐時對其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其實也就是變相在提示如今國力不勝,不如暫且擱置北伐事宜。但是在諸葛亮一心決定北伐之後,還是盡全力調動國內資源,支援北伐戰爭。因為他明白君臣不和,則必生內亂。

    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劉禪悲痛之餘,第一件事情就是立馬停止北伐,休養生息。這是劉禪對局勢做出的最有利的決斷。

    而且劉禪所代表的荊州派別,從進入蜀地開始,與當地氏族的矛盾就沒有斷過,如果之前是諸葛亮在世,不敢爆發,那麼在諸葛亮過世之後。他們還能相對融洽相處,這不可能再是忌憚諸葛亮的餘威了吧?

    所以說劉禪的“無能”,只是被當時的環境所放大了,他可能不是什麼明君,但也絕不昏庸!

  • 4 # 鄺生24

    劉禪並非平庸,而且非常能幹。諸葛亮六次北伐,耗盡了蜀國材力物力,在這種情況且還能堅持蜀國三十年,應該肯定他有相當的管治才能。反而觀看諸葛亮,六次北伐皆失敗,賠了自己又傷國。

  • 5 # 甬城阿斌

    我不同意劉禪庸庸無能的說法。

    聰明和愚笨都是相比較而言的,在曹魏朝廷裡,司馬懿算是很優秀了,但碰上諸葛亮,他就"畏蜀如虎",只會閉門不出了,他的聰明到哪裡去了?王翦是秦名將,屢次戰勝,可遇到李牧就沒辦法了;若把劉禪和魏、吳的小皇帝比一下,你就會發現:他一點也不笨,甚至還要聰明一些。不是嗎?孫亮被人稱為很聰明,卻保不住皇位,被權臣趕下了臺,後來的孫休也不見得有多大作為,孫皓是亡國之君更不必說,請諸君評評:孫吳幾個小皇帝比劉禪強到哪裡去?再看看魏國:曹芳被廢,曹髦被殺,曹奐木偶一個,又比劉禪好多少?

    其實我們認為劉禪很笨,完全是出於對他亡國後在洛陽說的"樂不思蜀",還有"對啊,這話是卻正教我的啊!"所致的印像,可是,網友們,換了你會怎樣回答司馬昭?難道說:"我在洛陽住不慣,一心想回蜀?""這話雖是卻正教的,但我完全同意,我也這樣想",可是,這樣回答可以嗎?那不落個南唐李後主的下場嗎?

    我認為:逆境中說些傻話不算傻,那是自保;在順境中,毫無危險的情況下說傻話才是真的傻!這樣的人有沒有?還真有!誰?就是司馬昭的重孫子司馬衷,那才真是白痴!

    他當太子時,聽到野田蛙鳴,竟問:"青蛙這樣叫,為公事呢,還是為私事呢?"又一次,聽說某地受災,百姓沒飯吃,餓死了許多人,他說:"沒飯吃怕什麼?何不吃羊肉粥呢?"把宮女們一個個都笑痛了肚皮,直不起腰來!

    所以,晉武帝一死,各路諸侯都看不起這白痴,馬上爆發了"八王之亂",全國陷入大混亂大血戰,緊接著"五胡入侵",北方變成了人間地獄,這白痴也被人毒死了。

    再看看劉禪:諸葛亮死後,他在位三十多年,有宮廷政變沒有?地方上有造反的沒有?直到他亡國後去了洛陽,建寧太守霍戈得知訊息,素服向西大哭三天;有人勸霍戈投降,他回答說:先派人去洛陽探聽訊息,若是魏國優侍我主,則降;否則主辱臣死,怎麼能降?!看:封疆大吏如此效忠,足見劉禪恩德及人了吧?比司馬衷強了不知多少倍,比魏、吳的小皇帝們也一點不差!怎可以說他昏庸無能?這樣說,我不同意!

    當然,他不能和他的前輩們尤其是諸葛亮比,因為他們實在太強了!也不能和司馬昭比,否則他就不會亡國了。

  • 6 # 劉一千五

    這個好理解,大家應該明白趙雲大戰長坂坡這一節目吧。劉禪在這幾天的奔跑,逃亡,驚嚇,恐懼,以及摔來摔去,不被摔死就命大了。

    曹操帶幾十萬人馬踏平掃蕩荊襄而來,追散了劉備剛組建起來的小集團。雲長,孔明去江夏。劉備張飛帶數萬百姓狼顧前行,趙雲斷後保家小。這三部分一分,勢力大弱。

    曹操被孔明兩把火燒得破口大罵諸葛村夫安敢如此。惱火得不行,非千刀剮了孔明不解恨。所以,指揮大軍鋪天蓋地而來,在長坂坡咬上劉備殘餘。家小因此失散。

    兩個夫人被亂軍衝散。趙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斷牆枯井旁找著糜夫人抱著阿斗。趙雲急切地讓夫人抱著公子上馬。夫人不肯,而亂兵又至。夫人沒奈何把阿斗一扔,跳井了。趙雲把孩子包裹在衣甲裡,騎在馬上,對付張鴿,定是東奔西顧,騰躍跌蕩。好容易交給劉備,劉備先喜後怒,乾脆重重地扔在地上。

    如此看來,這孩子摔來扔去,不成腦震盪也成腦褰蕩了。

    而劉備是要承漢統的,漢統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立長立嫡,而得了腦震盪的劉禪又恰恰具備了。他不當太子誰來?

    這恐怕就造成了他以後既不幸又幸運的一生。

  • 7 # 韶華傾夢

    在本人看來,劉禪不是庸庸無能,而是相對來說比較平庸罷了!

    其一,在劉備和諸葛亮,姜維等一大批光芒照耀之下,屬於後三國的劉禪,可以說是完全被光芒給掩蓋了。而在鍾會與鄧艾之下,劉禪又沒有他們超凡的領兵打戰的本領,所以在外人看來,劉禪就是個無能皇帝,但是,處在那個階段下,劉禪能插手幹什麼呢?

    其二,年紀是硬傷。雖然我們都說古人早熟,但早熟的古人又能早熟到哪裡去!畢竟天才還是上天最寵的一小撮人罷了。劉禪登基為皇的時候,年紀還小。他看事情和解決問題應該還未全面,而且大事被諸葛亮等人把控,小事又輪不到他管,在這種情境下,他又能幹什麼。所以,黃皓這一小人的出現,正好把愛玩的年紀的劉禪給吸引住了。

    其三,無父教,無師傳。劉備長年征戰,又早死,他根本沒有時間教導劉禪。另外,諸葛亮雖然是劉禪的長輩,甚至是老師,但諸葛亮並不是最好的老師,他的性格和地位,根本停不下來教導劉禪,畢竟當時的處境是不允許蜀國安定發展的。

    所以,當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時,造成這樣平庸的劉禪,也是情有可原的!

  • 8 # 圍爐趣談

    當然是他老子劉備造成的啊!

    想當初,趙雲長板坡殺入曹營七進七出,好不容易把襁褓中的阿斗劉禪搶出來,誰知剛剛交給他老子懷中,卻被劉備直接摔倒了地下,以至於留下了“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謁後語。可能是當時劉禪太小了,不經這麼一摔兒,落下了腦震盪後遺症,以至於長大了傻了巴嘰的吧!呵呵,戲言,戲言!

    劉禪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緣於一個由他而來的成語典故:“樂不思蜀”。景耀六年(263)魏將鄧艾出奇兵,翻越蜀道難之天險,兵下成都,當了40多年的太平皇帝劉禪開城請降,劉備費盡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徹底滅亡。劉禪及一些大臣被遷魏都洛陽,並受封安樂公。

    有一天,司馬昭宴請劉禪及其他一些大臣,故意讓一群歌姬跳了一段蜀國風情的舞蹈,劉禪的那些大臣見景思情,免不了為自己的國家亡滅而傷感,可劉禪卻跟沒事似的嘻笑戲鬧。司馬昭也是很不理解,問其思蜀否?劉禪正玩得不亦樂乎,順嘴說到,此間樂,不思蜀。這麼沒心沒肺的人,司馬昭徹底的放了心,也讓後人對劉禪的印象就是廢柴一塊。

    說起來也挺費解的,劉備一個賣草鞋的窮屌絲,在群雄爭霸的亂世混得三分天下有其一,也算是一代梟雄吧,可他兒子怎麼這樣的差勁呢?我仔細想想,這也不能全讓人家劉禪,他好歹也是劉備欽定的儲君,想必也是做了很多功課呢,可歷史上好像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作為劉禪的父親,劉備在教育上絕對是失敗的。

    也許自己從小受了太多的苦吧,他不想讓兒子再重複自己遭的罪。可以說,劉禪在內宮裡的世界很是缺乏磨礪的,一直生活在父親的羽翼庇護下。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要求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當時劉禪已經17歲了,還把他當成三歲孩子看待,怎麼會有長進呢?

    而諸葛亮呢?也真是不負託孤之恩,事無鉅細,皆是親力親為,對劉禪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在《出師表》裡有詳細描述。可以說,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為了蜀國大業真做到了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想想看,劉禪在諸葛亮的巨大光環下,想放光也是沒有人給機會呀。

    其實說劉禪平庸無能也是有失公允的。諸葛亮死後,劉禪真正的親政也達19年,期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而且還算治理的不錯,停止了經年不斷的北伐,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政治環境相對寬鬆穩定,所以說,劉禪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禪一會被人說成庸庸無能,一會又被人說成大智若愚,實在不是劉禪的過失,他只是個能力一般、智力一般的普通人,既沒有他爹劉備的雄心壯志,又沒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卻偏偏坐在那個皇帝的位置上。

    做為普通人,劉禪是合格的,作為皇帝,劉禪是不稱職的,尤其是天下尚未統一時期的皇帝。

    劉禪出生在公元207年,那一年他爹劉備寸功未建,剛剛請出青年才俊諸葛亮出山,卻他給起名為‘’禪‘’,與他的義兄劉封合稱‘’封禪‘’,可見他爹劉備的雄心壯志。

    劉禪1歲那年,曹操南下荊州,他爹劉備帶著手下那幫兄弟,丟下劉禪與他母親逃走,要不是趙雲拼死相救,恐怕劉禪得姓‘’曹‘’。

    劉禪大概3歲左右,他母親因病去世,小小年紀喪母,而父親終日在外拼搏。

    劉禪5歲那年,他爹劉備帶著一幫兄弟去益州搶地盤,他的後母孫夫人想帶著他回東吳,要不是趙雲拼死相救,劉禪恐怕得姓‘’孫‘’。

    劉禪13歲那年,他爹劉備打了個大勝仗,自封漢中王,而劉禪被封為王太子,作為劉備的繼承人開始培養,劉備請了不少文化人教劉禪讀書認字,劉禪也在他爹的期待下開始成長。

    劉禪15歲那年,他爹劉備當皇帝了,劉禪被封為皇太子,成為蜀漢政權的接班人。

    劉禪17歲那年,他爹劉備去世了,臨死前,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並當著17歲劉禪的面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

    劉禪很聽話,也很仁厚,一輩子接受他爹的安排,在他爹死後,又毫無怨言地接受了諸葛亮的安排,連諸葛亮死後的人事安排,都是毫無保留地按諸葛亮的遺言來做的。

    當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費禕相繼去世後,再沒人來安排劉禪的人生,於是小人出現了,開始沉迷後宮了。

    就連魏國大軍兵臨城下時,劉禪也只能在益州豪強一半恐嚇、一半挾制下投降,劉禪沒有太多選擇。

    劉禪的一生接受別人的安排己經習慣了,先是劉備、諸葛亮,後是蔣琬、費禕,以致於在失去安排後顯得無所適從。劉禪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他只有著普通人的才智,卻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成就了歷史上所謂的‘’扶不起的阿斗‘’。

  • 10 # bindong1

    劉禪稱帝41年,魏.吳已經變了天;司馬氏代曹,江東孫氏幾度危而復安。

    難道蜀漢就沒有亂臣賊子?!

    所以,劉禪並不簡單。

    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的愚人節的愚言,顯現了劉禪,人在屋簷下,求生存的小智,後人南唐的末代國王李昱不如他,身死!

    還有一個原因,三國時期,爭鬥慘烈,應激反應使文臣武將激發出了超常的能力,特別是那位"描述其智近乎妖"的諸葛亮,光彩照人,使得劉禪相形見絀,像個阿斗。

    平心而論:劉禪以蜀地百萬兵民,對抗幅員人口數倍於它的曹魏,司馬晉,達數十年,並非易事,

    劉禪的才智,應是中人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為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文化水平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