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海41906254
-
2 # 鐵血戰史1927
直接原因蘇聯跟英法兩國沒談攏,轉頭跟德國談妥;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對立。
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不同。
沙俄十月革命以後,以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掌握俄國政權。隨後列寧代表俄國向德國投降退出一戰。引起英法等協約國的不滿。
新生的蘇維埃是由工人組成的,以推翻腐朽的資本主義為基石。紅色潮流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蔓延,革命之火湧動,引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安全危機。
一戰結束後西方國家為了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同時也為了報復俄國退出一戰,糾結了14國聯軍征討俄國,最終被列寧擊敗。而後蘇聯被以英法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孤立,新生的蘇聯跟英法結下了樑子。孤立後的蘇聯曾經跟戰敗國德國有幾年的蜜月期,共同簽訂了《拉巴洛條約》,一個因政體被孤立一個因戰敗被瓜分,所以這倆一起攜手渡過了幾年,一直到納粹上臺,蜜月期結束。
直接原因:
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迅速崛起,不斷對外擴張,斯大林感到擔憂率先接觸英法。但是英法兩國採用綏靖政策跟德國簽訂《慕尼黑協約》,直接出賣蘇聯,禍水東引。英法兩國極度不信任這個以社會主義為主的國家,雙方的談判一直談不攏,最終因為國際形式蘇聯與德國接觸,德國那時候的重心在法國也不想與蘇聯交惡,以免腹背受敵。所以跟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感謝關注與支援!
-
3 # 青年史學家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蘇聯最先接觸的是英法兩國,但最後卻德國簽訂條約,這也是基於自身利益和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產生的結果。
希特勒上臺後逐漸發家,表現出極大的擴張慾望,而且開始也是打著“反蘇”的旗號,和義大利日本組成反蘇聯盟。一方面英法從意識形態上和德國還是一邊的,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巴不得有人挑頭對跟社會主義蘇聯對抗,自己在後面坐山觀虎鬥。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德國的戰爭大腳往東走線走,維持自己的國家的安全穩定。
蘇聯看著日益表現出攻擊性的德國,本想著最好不打仗就能抑制德國。和英法組建軍事同盟,從東西兩線鉗制德國,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諒德國也不敢妄動。但是英法對蘇聯從10月革命開始就存在的偏見和敵視,以及始終堅持將德國禍水東引,讓自己置身事外的自私想法,導致蘇聯最初積極與英法談判,希望組建軍事同盟的願望遲遲得不到落實。
希特勒是個野心家,但是也是有智慧的政治家。避免兩線作戰是第一要務,所以急於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甚至是以巴結蘇聯的態度來簽署,防止蘇英法結成同盟,德國啥事也不敢幹了。雖然蘇聯剛開始是寄希望和英法結盟,不屑於德國的請求。但是英法的冷落,以及日本在蘇蒙邊境和蘇聯的戰爭。蘇聯沒辦法,想構建集體安全沒人搭理,自己也有被德國日本兩線夾擊的危險,德國給了很多保證。算了吧,保護自己安全就行了。反正我佔的地方足夠做緩衝地帶,我的廣闊的土地和資源足夠我扛得住和德國的對攻。英法真的小國無腦、自私自利。
-
4 # 史論縱橫
這個真的不能怨蘇聯,只能怨英法太自私!
對於快速崛起並且不斷擴張的納粹德國,英法等西方國家採取的措施是希望希特勒向東發展,讓德國和蘇聯互相殘殺,斯大林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求破局之道。
1939年4月到8月,英法使者在蘇聯一直與斯大林進行談判,斯大林的想法是,英法蘇就像一戰的時候締結盟約,在軍事上進行反侵略援助,並且要英法保障中歐和東歐一些國家的安全,斯大林的態度是比較誠懇的,在涉及到援軍問題的時候,斯大林表示蘇聯可以出兵三百萬,而英國卻表示只肯出兩個師。
從當時國家政權性質來說,英法都是標準的資本主義,德國在希特勒掌權後走的一條路被後來的我們稱為壟斷資本主義,而蘇聯是地地道道的新生的社會主義,全世界對蘇聯都充滿了敵意,這種意識形態間的對立,導致英法與蘇聯成見太深。
從國家利益上來說,英法恨不得德國與蘇聯全面開戰,然後英法好坐收漁翁之利。
最後三方會談並沒有什麼結果,英法反而縱容德國在東歐的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向蘇聯頻頻示好,不但表示其沒有入侵蘇聯的想法,還希望同蘇聯進行談判。
1939年8月2日,在英法蘇談判未果的情況下,希特勒直接給斯大林發電,要求雙方進行談判,當時斯大林在與英法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雖然有過猶豫,但還是同意了希特勒的請求。
與英法那種拖拖拉拉斤斤計較的風格不一樣的是,8月2日希特勒要求談判,僅僅半個月後雙方就決定簽訂條約,8月23日德國代表團就飛抵莫斯科,談判兩次後當晚就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見,希特勒辦事還是有一定效率的。
關於蘇聯最終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條約,而沒有與英法簽訂,斯大林曾經表示“如果我們同法、英簽訂互助條約,德國將放棄波蘭而開始尋求接近西方大國的辦法。那麼戰爭可以避免,但後來的事態發展對蘇聯會十分危險。如果我們接受德國建議,德國當然會進攻波蘭,英、法勢必干涉……那我們參戰就對我們有利了。”
可見,斯大林還是很精明的,你們英法會禍水東引,我們蘇聯不會向西邊踢足球?
雖然從長久來看,蘇德之間必有一戰,但是短期來看,德國有來自西線英法的壓力,蘇聯東線有來自日本的東線壓力,雙方都不想兩線作戰,而東歐的波蘭等國實在有點囂張,不懲治一下也不行啊!於是蘇德聯合瓜分了波蘭,並且將東歐的勢力進行了一定的劃分。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就是真實的國際關係例子。大家大哥別說二哥,誰也別說誰,都各有心思,各打各的算盤呢!雨傘哥張伯倫,不也傲嬌的給自由世界帶回了自己憑外交手段,玩弄元首於股掌之間,完成了禍水東引計劃,準備讓元首去跟斯大林的紅色帝國死磕嗎?!以此獲得自由世界無盡的掌聲,用綏靖主義就完美的利用了令人厭惡的法西斯,去收拾更加令人厭惡的斯大林,多麼令人讚歎的外交成就啊!為此不惜犧牲波蘭,不惜無恥的對盟友使用了“靜坐戰爭”,坐觀盟友翻船。可是在蘇聯,聯盟公民們也都知道偉大的聯盟,同樣取得了外交上令人矚目的勝利!那就是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死死的捆住了法西斯德國的手腳!使西方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想利用法西斯德國,攻擊偉大聯盟的陰謀詭計,徹底破產!對當時主導世界話語權的英法來說,遠東野蠻落後的沙俄,就夠讓人討厭的了,更別說十月革命後的紅色聯盟。後來所有關於政治巨頭們高瞻遠矚的吹捧,全是放屁,實際上像鄉下老農一樣各自私利矇眼才是真實的一面,柏林會師的盟軍尚在聯歡,丘吉爾鐵幕降臨的演說,就讓以為好歹打出來一點戰友情的斯大林掉了一地下巴,北韓三八線的劃分,居然是戰後美蘇都懶得去管那麼個破地方,才畫一道線各管一半,而不是都想搶那地方才各分一半。二戰前歐洲東西方世界的巨大裂隙中,才得以成長出納粹德國這個畸形魔怪!
-
6 # 愛之育之
斯大林聰慧,希特勒精明。
一戰後,英法的死敵是蘇聯。
德意志帝國戰敗後,成立了魏瑪共和國。
表面上看,德、英、法國體相近。
英法只是防備德國掘起而已。
蘇芬之戰,蘇聯大軍壓境。
芬軍與數倍的蘇軍英勇作戰。
蘇軍損失慘重,完全沒有佔著便宜。
但蘇軍家大業大,持續大規模的增兵。
最後芬蘭妥協。
此戰暴露出俄軍指揮能力弱,配合差,作戰效率低下,進退失據等大問題。
蘇軍丟人現眼,露乖出醜,聲譽大降。
希特勒,敏銳捕捉機會。
本意不想重蹈一戰時,兩線作戰的困局。
於是想,先將弱勢的蘇軍穩定住。
攻擊英法時,讓蘇軍作壁上觀。
等擊破英法軍隊後,弱旅蘇軍將一擊而亡。
若先攻擊蘇聯,讓英法作壁上觀。
英法就有足夠的時間備戰,失去了戰略攻擊的突然性。
希特特確定,先開打西線,滅英法,後攻俄軍的軍事戰略。
於是希特勒大放煙霧彈,連篇累牘、不厭其煩地用言語評擊蘇聯。
表示不惜一切代價,消滅蘇聯。
在行動上,德國與蘇聯大搞戰略物資交易。
希特勒上臺,德蘇重要物資貿易出現爆發性增長。
斯大林不傻,看出了希特勒的心機。
斯大林在芬蘇之戰,清醒地認識到蘇軍存在的問題。
極需時間重整軍備。
希特勒先西線後東線戰略已被斯大林摸透。
雙方惺惺相惜。
私下地,悄悄地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表面上,希特勒表現出一付與蘇聯欲拚個魚死網破的瘋勁。
英法被矇騙了。
當德軍進攻波蘭時,英法聯軍已宣佈對德宣戰。
但聯軍躲在馬其諾防線後面,光喊口號,缺少行動。
此刻依然在幻想,德軍以波蘭為跳板進攻蘇聯。
不料,德軍奪取波蘭後,立馬回師,猛攻聯軍。
聯軍美夢破滅,猝不及防,一敗塗地。
故,狼是這樣想的,虎也是這樣想的。
英法希望德蘇火併,不料反受其害。
令世人嗤笑。
#凌遠長著#
-
7 # 圖文繪歷史
最早時納粹德國和義大利一起挑起了西班牙的內戰,試探了一下英法的反應,誰知英法無動於衷,於是希特勒放開了幹,兼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佔領了立陶宛,同時期小弟義大利侵佔了阿爾巴尼亞,德意鋼鐵同盟建立,1939年4月28日,德國廢除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劍指波蘭,公開武力威脅。
慕尼黑協定是張伯倫一生的恥辱。
其實1938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問題上,蘇聯就曾主動接觸英法,願意出兵保護,不過因為有法捷條約,所以蘇聯條件是法國也要出兵,但法國在英國的授意下背約了,所以捷克斯洛伐克問題上蘇聯跟英法談崩。而波蘭的價值則不是小小的捷克能比的,當時的波蘭軍事實力歐洲排第5,人口都有3000多萬,所以當希特勒表現出要動手波蘭時,英、法、蘇立刻都走到了一起。
1939年8月23日,雙方的外交部長在莫斯科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全程關注的斯大林喜滋滋的。
1939年4月英法蘇都公開宣稱,要全力保護波蘭,並結成軍事同盟,但是英法嘴上喊著反對戰爭,自己只能出手援助,寄希望蘇聯出兵來保護波蘭。1939年7月蘇聯認為維護歐洲安全是共同的行動,要趕緊締結一個軍事互助條約,並且出了一個軍事協定,希望英法能來莫斯科商討。
英法跟蘇聯本就不是一條心,處處都防著對方,英法只同意政治協定,不同意軍事協定,後來形式逼迫下英法消極的對待此事,英國派了個已經退休的德拉克斯海軍上將,而法國只派了一個軍事委員會沒有實權的杜芒克將軍,既不搭飛機,也不坐戰艦,而是乘了一艘郵輪搖搖晃晃到了莫斯科,此時是1939年8月11日,距離德國閃擊波蘭不足20天。
條約簽訂後,希特勒與裡賓特洛甫分享喜悅,該條約維持了22個月。
英法的消極態度讓蘇聯大為光火,在談判中,蘇聯說我出動120個師,英法說只能出動16個師,斯大林惱羞成怒,看清了英法壓根不想合作,於是英法蘇軍事合作告吹。而此時英法和德國的接觸非常頻繁,英法還是希望用不開戰、綏靖的政策解決波蘭問題,而希特勒一邊打著馬虎眼兒,一邊做戰爭準備。
條約簽訂後,蘇德還進行了軍事合作,德國航空和裝甲科研一度搬遷到蘇聯境內。
蘇聯在和英法接觸時,德國就一直在挑撥英法和蘇聯的矛盾,希特勒也頻繁接見蘇聯使臣,並主動和斯大林答成了一個改善蘇德關係的政策,首先是兩國進行貿易和貸款的互助協定,最後締結互不侵犯的條約,所以在8月21日蘇聯與英法談判告吹之後,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
8 # 山東科技廣播
簡單的講,這個條約在政治上、軍事上對蘇、德雙方都是雙贏。 有人說不簽訂條約德國就不敢進攻波蘭,二戰就不會爆發。我認為這也只能暫時延緩戰爭的爆發。站在蘇聯角度,在英法禍水東引的企圖已經非常明顯的時候,沒有理由獨自承擔抗擊德國的風險。如果蘇德在1939年就攤牌,英法就會或明或暗地站在背後支援德國。蘇聯會比德國還要孤立無援。所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真正的理性決定。 蘇聯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利用這段時間充分認識戰爭形態的變化,以致其後一年多時間裡在兵力兵器上所作的準備幾乎化為烏有,但是這期間對人員的培養、對新裝備的設計定型實驗都沒有白費。損失的人員得以補充,大量的新兵器得以迅速投產,這些都得益於戰前準備工作。
條約簽定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事與願違. 1.斯大林本來想是在1945年完成對德國的戰爭準備,戰爭1941年就爆發了,大大超過斯大林的預測,部隊裝備新式武器的數量還很少,不過已經夠驚人的了,1940-1941年就生產了將近1萬輛各種坦克裝甲車,其中包括3000輛T-34,而原先1935年蘇聯坦克就超過了1萬輛.整個德國高峰時期坦克生產能力不超過每個月500輛.可以說以蘇聯的生產能力,按斯大林的計劃,戰爭晚幾年爆發,德國和蘇聯的戰爭就是不對稱的戰爭. 2.條約的簽定使得德國無後顧之憂全力對付英法,但是戰爭的結局沒有象斯大林想的那樣,德國陷入了一戰一樣的消耗戰,再也沒有力氣進攻蘇聯,而是德國不費吹灰之力打敗了法國,實力反而更強大.
-
9 # 挖掘機式遂發槍
這個問題是事件(慕尼黑)的延伸和發展。左慕尼黑協議簽定之後,德華人的手又伸出來了,一戰後劃歸波蘭的但澤和波蘭走廊又提升到了德國的議事日程,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主動和真誠的力邀英華人和法華人共同防禦納碎黨的進攻態勢,事實是張伯倫當局和法拉第法國當局還是在做著禍水東引讓德華人進攻蘇聯:的美夢。
在德國戰車轟轟烈烈的奮鬥備戰架勢下,英華人法華人與蘇聯人想辦法傳承一戰時協約國的大國外交結盟的老辦法,但是法華人英華人骨子裡反感布林什維克,對戰爭能否暴發留有幻想。在39年8月份的英法代表同蘇聯人的談判中,伏洛希洛夫問英華人戰爭暴發能動員多少軍隊,英華人的回答是五個師和一個機械化師!蘇聯人暈死了!
由於英華人法華人親妥妥的締造成的波蘭不讓蘇聯人從波蘭領土上接進德國,(蘇聯人與德華人沒有共同邊界),鋼鐵巨人斯大林馬上轉移思路,接受了德華人丟擲來的橄欖枝,同意了希特勒的外長裡賓特一洛甫8月23日飛赴莫斯科,由於希特勒急著用一紙條約破壞掉倘末一成型的小協約國聯盟,使德華人不用像一戰時那麼多對手,雙線作戰。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在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授權下,答應了斯大林的所有劃分勢力範圍的要求,(為了同斯大林和外長莫洛托夫的外交談判,先期到了哥尼斯堡的德國外長8月21日一夜末眠,突擊準備好了談判綱要)。::為了第三帝國的外交大業,香檳酒商人出身的裡賓特洛甫外長也是真的拼博一番了!
蘇聯人與急於清算一戰凡爾賽條約的德華人就歷史上的第N次瓜分波蘭飛快的達一成了協議,協約最後達成共識,羅馬尼亞的比亞拉比亞地區的劃歸到蘇聯人的勢力範圍,這是德華人後悔的唯一的地區。也是希特勒同斯大林撕毀條約的一個巴比倫帝國渠梁之毀。
斯大林為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不單獨去面對德國戰車的擠兌,而不是瘦驢拉硬屎,單獨挑戰希特勒。也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單選題。華人單獨抵抗日本人十四年抗戰時,號稱民主世界兵工廠的美華人不是還在對日本人出口炸彈用的鑄鋼嗎。日本人當時也挺牛逼,讓鋼鐵巨人斯大林都畏懼三分,不是吹的?斯大林只是靠有半個俄羅斯血統的間。。諜之王德國一戰老兵佐爾格,日本人尾崎秀實,中國上海遠東共產國際諜報站這些早就佈局的情報員才鬼使神差的剛剛戰勝了希特勒的納碎德國大軍。-
-
10 # 風雨兼程170983658
二戰之前歐洲有 三支力量,蘇聯、英法、德國。蘇聯是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和資本主義國家格格不入,英法歷史上就是哥們關係(同盟),而德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恢復元氣,為了重現日耳曼帝國,加快經濟發展,同時也加緊備戰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8年,德國武裝入侵了捷克的蘇臺德地區,面對納粹德國的擴張野心,英國、法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企圖犧牲捷國家利益而將德國侵略矛頭引向東方,以緩和與德國的矛盾,維護自身安全。為達此目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與希特勒會談後同意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法國總理達拉第則與英國保持一致,慕尼黑會議是綏靖政策的頂峰。《慕尼黑協議》就是姑息縱容德國侵略行徑,把戰火引向東方。
1939年4月到8月,英法使者在蘇聯一直與斯大林進行談判,斯大林的想法是,英法蘇就像一戰的時候締結盟約,在軍事上進行反侵略援助。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談出結果。而此時,希特勒頻頻向蘇聯示好, 表示沒有入侵蘇聯的企圖,而且願意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情況下,蘇聯與德國在1939年的8月23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從長久來看,蘇德之間必有一戰,但是在短期內,德國有來自西線英法的壓力,蘇聯東線有來自日本的東線壓力,彼此雙方都不想兩線作戰,而東歐的波蘭等國實在有些張狂,教訓一下!讓他們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於是蘇德聯合瓜分了波蘭,並且將東歐的勢力進行了一定的劃分。
回覆列表
這個是蘇聯或者說是斯大林的緩兵之計。斯大林想把戰爭爆發推後幾年,因戰爭準備不足。一,戰爭武器裝備不足,特別是重型武器;二,剛剛進行了大規模肅反,許多軍隊高階中級指揮官嚴重短缺,不能應對戰時的需求。而當時對蘇聯威脅最大的是德國。因而只能是用結盟的形式求得暫時平靜。但希特勒撕毀了友好條約,不給斯大林機會,單方面向蘇聯發起了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