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RT時ART

    啟功先生對於傳統書法理論實踐裡的某些東西,是煩透了的。他的書法美學理念、書法創作狀態,在這個長篇臨本里表現得淋漓盡致。筆勢之開張、線條之直率,從頭到尾都是在王羲之的庭院裡耍把式開玩笑,真真是所謂班門弄斧。就其不變而言之,處處是他王羲之老人家。就其變化而言之,處處是啟功自己。 我相信,啟功先生當時寫罷此作,定然會釋然一笑。 啟功先生被稱為“當代王羲之”。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我傾向於認同的一派。 啟功先生一方面是傳統書法藝術的忠實追隨者,被公認為“小字寫得很好,是當代大家”(田蘊章語)。這是沒有多少異議的。啟功先生同時又是傳統書法藝術的革新實踐者。他說:書法的革新是毫不待言的,你不革他也新。...創新、革新是有它的自然規律的。...有意的“革”是一種,自然的進步改革又是一種。(《啟功給你講書法》p8、p10) 在書法實踐中,啟功先生在漫長的後半生裡,面對傳統書法美學理論,用“戰風車”的氣概和“挑滑車”力量,直來直去地掀起了一場線條革命。這本是很有爭議的事情。記得大康先生曾經在大學課堂上貶稱:啟功線條是“一根棍兒”。說得沒錯兒。啟功先生就是拿著這麼一根棍兒撥弄過雲山霧罩老氣橫秋的傳統理論。這根棍兒最初乃是源自啟功先生的精神境界的清靜素樸,後來見證了他書法造詣的高明和偉大。作為陳垣高足和大學教師的啟功,首先是國學大師,是吃學術飯的,本來沒必要也沒可能拿“書法”蒙錢混飯。啟功先生當了二十多年的老右,能有登臺講課的機會已經不錯了。登臺講課就要拿粉筆寫字,下臺回家才能練練書法。漸漸地,粉筆板書的力度融進了毛筆的神韻,反過來又鑄造了毛筆書法中綿裡藏針的瘦硬雄強和排闥直入。這恰恰成就了啟功書法藝術上似乎是不期然而然的返璞歸真的偉大創新,簡單說來就是書法線條的“率直化”和“剛勁化”。或許是因為這個問題過分簡單,啟功先生有意無意的不作深談。其實,這是他書法創新的第一個關鍵。 與線條革命密切相關的,是文字形體結構的“開張化”。這是啟功先生書法創新的另一個關鍵。啟功書風的最重要源頭乃是柳公權,他曾有詩敘述自己的學書經歷: 先摩董趙後歐陽,晚學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 第一句非常淺顯,是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人之初”。事實上,清代皇族一直是以董、趙、歐三人為家法的。康熙帝崇尚董其昌,乾隆帝崇尚趙孟頫,成親王之後崇尚歐陽詢。第二句是全詩的核心所在,道出了啟功書法的實底,語氣是相當自得的。後兩句以成親王為標杆,而成親王主要是學柳學歐的。啟功先生可能還認真學習過清代中期的書法家楊賓(請注意這個人!)。於是,形成了啟功書法文字結體的基本面貌。在這樣的基礎上,啟功先生進一步提出了“真書結字的黃金律”。照我的理解,這個黃金律的實質乃是傳統書學之“中宮”概念的更加縮小和更加收緊,從而為筆勢的更加開張提供了條件,甚至必然地導致了筆勢的更加開張。真書結字的黃金律乃是啟功先生在書學上頗為自負的大貢獻,實踐價值自不待言,理論意義也是明確無誤的。中國書法藝術將會永遠得益於這個貢獻,不管一代一代的後學者是不是能夠認識到,以及是不是願意承認。 應當指出,以中宮的更加收緊、筆勢的更加開張或曰開張化為核心的黃金律,與線條的率直化和剛勁化是密切相關的。在寫字過程中,這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啟功先生曾經無數次強調自己的書法是“大字報體”。從實踐機會的角度說,寫大字報既是小字書風向大字書風發展過渡的操練平臺,也是線條率直化、剛勁化和字形開張化的實施條件,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的。十年浩劫之後,啟功先生書名鵲起,一不留神成了當代書法大師。其後數十年來,環顧群儕,允稱第一。於是乎,他的主要創新貢獻反倒不在精熟的小字,而在書法線條的率直化、剛勁化和字形結構的開張化。大字小字都是如此。與一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前賢的楷書行書略作比較,差異是明顯的,結論也是明擺著的。這很像是一兩千年來對於以書聖王羲之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一次重大創新或者重新整理,要不咋說是當代王羲之呢。 上海的盧輔聖教授有一句話發人深省:“在所有藝術門類中,書法是最依賴於形式技法而成立的特例”(《中國書學技法理論評註》序言)。這是千古不變而又萬般無奈的現實。套用這個句式,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在所有藝術門類中,傳統書學是具有最強大而又最永恆的規範效應甚至禁錮作用的藝術理論。請注意,在傳統書法理論面前,後人似乎只有鸚鵡學舌、亦步亦趨的份兒。即使在今天,受過西方科學理念洗禮的書法理論家們,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也是羅列詮釋那些陳陳相因人云亦云的古代書法理念,而不能邁出雷池半步。在書法創作實踐中,如果有誰懵頭懵腦地試圖出格逾矩,到頭來還得縮回原處,否則就不是書法藝術家,徒然自討沒趣而已。什麼創新不創新、前衛不前衛的,純屬異想天開胡說八道。田蘊章先生在書法教學影片中說過類似的話。這簡直就是至理名言不刊之論,我贊成。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然而啟功先生居然乾淨利落地實施瞭如此這般的實踐創新,理論上也旗幟鮮明地宣佈異見。請認真讀讀《啟功給你講書法》吧。這是啟功先生的講稿,興之所至,信口閒談,指點舊說,振聾發聵,但記錄了先生的真實思想。此書原名是《破除迷信...》,一本9萬字的小冊子,通篇都是打破成見的揚棄,令人在陶然一笑之後肅然頷首油然起敬。 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我去年寫過一篇詩評。文字平平,但基本觀點至今未變: 德學溫淳為老師,浮光掠影最高枝。板書上紙成真趣,垂示雍容百首詩。 當時發給幾位在高校研究書法的朋友。“浮光掠影”一句難免被人誤解,其實是指啟功先生自為謙抑的齋名“浮光掠影樓”而已。“板書上紙”一句則被認為是點到了啟功先生的獨特之處。實際上,這正是啟功先生書法藝術的獨得之秘,是對傳統書學的實踐創新和美學開拓。客觀說來,啟功先生無心插柳地實現的前無古人的創新,正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被接受,並會進一步得到更普遍的認可。這將是實踐和理論上的雙重公認。 啟功先生的書法創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古人常說,書如其人。一個人的書法特徵總是與其天性和閱歷相聯絡的。啟功先生創新書風的形成,必然與他的清朗率真的天生性格和蹉跎壓抑的人生閱歷密切相關。這方面的因素其實難以複製並且不可以學而得之。至於支援啟功先生的另兩個更重要的外在因素。一是“鑽進去又爬出來”的漫長書法實踐和深厚傳統功力,二是文史大師之洞達淵深的學者胸襟和學術修持。芸芸眾生,漫漫書壇,當今之世,伊誰能及? 附記: 李溥光《八法解》:“蓋一筆有一筆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則畫無不美,結構有道,則字無不佳。然結構之道,所重者,尤在筆法之精妙也。”

  • 2 # 小禾

    所有的創新都是基於千錘百煉的訓練,只有大量的訓練行程肌肉記憶,才能創造出有自己思想的字型書法,啟功體便是如此。

    書法本來就是一個循古的過程。啟功年輕時以繪畫見長,買家因其字醜不讓其在自己的作品上落款,啟動轉而刻苦訓練書法,透過大量的臨帖訓練,終成一體。

  • 3 # 書法緣韜光養晦

    毫無疑問,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在繼承古人的書法上創新的,所以是有創新的。

    現在,人們談書法,可謂各有高見,無一不主張創新,無一不主張寫出個人的風格特點。但怎樣才能創新和突出個人特點?也是眾說紛紜。其結果是,在大眾看來很多所謂的創新,都成了耍怪,而先生的書法藝術卻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為什麼?因為它做到了真正的繼承和創新。而先生對於書法藝術,是特別強調在繼承中有所創新的。先生曾親自對我講過:“什麼叫‘特點’?特點不是有意表現出來的。把古人的好處與自己的病處結合起來,那就是你的‘特點’!”又說:“什麼叫‘創新’?你學習古人書法,一直到學習不動了,胡亂寫的時候,那就叫‘創新’?”也許有人以為先生的觀點很偏激,其實,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先生使用這種語言來強調“繼承”古代書法優秀傳統的必要性。在書寫工具改變之後的今天,繼承傳統書法藝術尤其顯得重要。有人認為,不繼承就能直接創新,寫出“我”的特點。先生認為,那種做法,會有“自我特點”,但恐怕和真正的書法藝術不會有多少關係。

    那麼,先生的書法藝術是很有特色的,他的書法作品,不論到哪裡,人們不用看他的署名,一望便知。人們常常說那是“啟功先生的字”,就說明他的字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體段”,而這種“體段”的形成,就是他的創新。那麼“新”在何處?其實還是有繼承而來。大家都知道,先生有一個漢字結構的“黃金分割率”的說法,這個“黃金分割比例”實際上是他對大量的古代書法名作進行實際調查分析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結論,是把普遍存在的現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再把它變成書寫準則。啟功書法的特點最重要的一點就來自於他始終堅持用“黃金分割率”來處理漢字的結構之美。而在筆法的運用上,啟功先生也有他自己堅持的原則,這就是堅決不用“筆”代“刀”,用他的話說叫“一生師筆不師刀”,就是重視臨寫墨跡書法,不主張一味模仿“刀刻的碑帖”,那麼大量的古代碑帖書法豈能不學習,當然要學。學習臨寫碑帖則堅持“透過刀鋒看筆鋒”。先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這叫做“蛤蟆不吃死蚊子”。先生書法裡所充溢的生命活力與情感力就是由此產生的。

    先生基本上不寫篆書和隸書,只寫楷書、行書和草書。有一種書法理論,認為學習書法必須從源頭學起,即從甲骨文、金文學起,再學習篆書、隸書,再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先生不這麼認為,他曾對我講過,漢字的各種書體,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學寫楷書不必從篆隸入手,相反,如果先學習了篆書和隸書,再學寫楷書和行書,寫出來的字一定不美觀了。

    所以啟功先生的書法是真創新,是有繼承的創新,絕不是師古又泥古不化,也不是簡單沒有繼承的創新。

  • 4 # 抱庸詩書

    算,當然算創新。啟功老師作為當代文人書法的傑出代表,以帖學為宗,柳骨趙面,獨創啟體,如不算創新,當代無人敢稱創新。啟功先生博學,集多藝於一身,詩、書、畫、史無一不精,如此深厚的學識修養,如不稱大師,當代便無大師。

    讓人頗有困惑的是,當今書學界對啟功老師的評價,稱其是的有,詬其非的也不少,可謂是優劣參半。不少人評價啟功書法為“柴禾”體,或謂其“館閣體”,甚至有人直言啟功字不是書法。

    比如田蘊章評價說,“在民國年間橫向比較當中,他是一般水平。但是他能列得進來,他能在民國年間的書法當中能站住腳,能是這裡邊的,或者是基本是這個類別的水平,而且並不是這裡邊最高水平”。田英章則言,“我對啟功先生的專業瞭解的不多,但書法應只算作他的業餘愛好而已,至少他的畫比他的書法要高出一籌”。而當代書畫評論家蔡永勝、梅墨生點評:啟功書法最大弱點是不寬博,過於強調技術性,時有千篇一律之憾。上述評論雖對啟體有褒讚之意,實則不以為然,說的都是留情帶面的話。

    當今書風流派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就是啟體,仿者無數;另一個就是二田楷書,可謂桃李滿天下。所以二田的評價多有貶抑之意,而啟體草書楷化、端莊美妍的風格,使一些極力鼓吹樸拙的書法人士十分反感,故有“柴禾體”“館閣體”之說。至於蔡梅二人的評論,應屬後者。試問一下,如果說啟功老師的字是“千篇一律”,二田楷書又當作何評價?

    抱庸淺談。圖片均自網路。

  • 5 # 孤竹逍遙遊

    老爺子是真正幹事的,作品端正恬淡,提現了書法的精髓和良好的素養。不像現在寫醜書的人,那是譁眾取寵,丟人現眼的

  • 6 # 翰墨今香

    啟功先生的書法集古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是當代難得的書家。啟功的書法風格成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後日臻化境,成就了入古出新、遺世獨立的“啟體”,在市場經濟、文化多元化、競賽展覽機制氾濫的當今書壇中樹起了最後一座傳統文人書法的豐碑。

    例如田蘊章先生就曾經說啟功先生的書法,如果放到民國時期,根本不算什麼。我就不知道田蘊章先生何出此言,那麼田楷放到民國年間是不是就是高水平了呢?這麼說是明顯帶有貶抑的成份在裡面。我想如果真的把啟功先生的書法放到民國年間,沒準比現在更有成就。

    還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柴火體”,筆畫如柴火棍一樣。這種質疑其實貶低的不是啟功先生,貶低的正是說這話的人。因為沒什麼水平,也只能拿柴火棍作比喻了。還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館閣體”,什麼是“館閣體”無非就是缺少變化,沒有創新和個性嗎。如果啟功先生的書法是“館閣體”,那這些人眼裡的書法恐怕也只有“醜書”、“射書”、“盲書”一類的了。

    當然,我雖然很是挺啟功先生的書法,但不是說他的書法就是完美無缺的。啟功先生的書法,當然也有他的缺憾。

    我前幾天與一個書法老師在聊天,談到啟功先生的書法,他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有點過於拘謹、放得不太開。我說是的,這樣的評價還算公允。

    啟功先生一生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另外還從事古代書畫的鑑定、古文字學、古典文學等等。他的很多工作都要求他要非常謹慎,因此表現在書法上的時候,也很體現他的這種性格。

    另外,啟功先生的家世,經歷的一些事情,例如年輕時迫於生計,做過一段偽滿帝國的公務員。解放後又經歷了十年浩劫,受到過太多的白眼和不理解。而這些事情都會對啟功先生的人生觀產生影響,而反應在他的字上的時候,就是顯得有點侷促、謹慎、放不開。

  • 7 # 不必猜

    啟先生的書法自成一家,是自幼環境薰染、飽讀詩書加上刻苦訓練的結果。他的字,端莊儒雅,勁節而秀潤,充滿書卷氣與中和之美,又因為易於理解,所以廣受喜愛。但是以時下書壇的一般標準衡量,似乎有兩個“缺陷”,一是缺少碑學意蘊,線條不夠古樸,二是筆法比較單調。所謂爭議、質疑,大概主要是這兩個方面。我覺得,碑學當然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成果,但是它仍然是書法作品的零件,這個零件是不是裝上去,要看作品是否需要。多麼先進的渦輪增壓裝置,純電動車也不需要。至於筆法是簡單還是複雜,更是技術層面的東西,更是為作品服務的。好的書法作品不是炫技,爐火純青的技法也不一定就能產生好的作品。我們看作品好不好,首先是能感受到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其次是看他融合多少傳統,又生髮多少自家面貌。這兩點,啟先生無論放在今天還是民國,我覺得都是一流的。那些認為他的作品缺少碑味兒或者筆法簡單的人,恰恰忘掉了書法最重要的價值,是因為懂得一點專業內容而在自以為是了。這兩點質疑,啟先生生前就有,他自己也不過淡然一笑。這些年,他作品的價格一路攀升,我想,他的地位和價值已經得到了驗證,無可動搖吧。

  • 8 # 如石書藝

    啟功先生的書法大家比較熟悉,對他雅俗共賞的書風大家普遍比較喜歡。

    老先生的行草體,屬於從傳統書法中走出來的新風格,既傳承了傳統,又具有時代精神。可以說,他是新時代書法的一面旗幟,當然屬於創新。

    他與林散之不一樣,如果把林散之的書法比作老紫藤,而啟老的書法好比是青壯翠竹。兩種創新,各有千秋。

    至於少數人質疑啟功先生的書法,並不能改變啟先生書法的地位。

    書法的審美難以有統一的標準,它不像科學技術,可以用準確的資料來測定,也不像舞蹈、音樂等藝術。書法的高度抽象性和約定俗成的規律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這種藝術風格,會因人的欣賞角度不同而不同。

    有的人藝術上主張與啟先生有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認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不是正統,其實這些人有些坐井觀天。

    有的人書法傳統不行,於是搞創新,而認為啟功先生是宮閣體,是保守書法。其實,這些人有些不知量力。

    我們不能以為啟功先生通俗的書風,就認為不是創新。恰恰是這種書風,既有時代特點,又有獨特的個性魅力,而這正是創新書法的特徵。

  • 9 # 不二齋

    我們今天看啟功先生的書法,不知道他學習的誰,這種風格歷史上也沒有過,實際上啟功先生走的就是一條入古出新的道路。

    從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自述我們可以大概看出啟功先生學習古人的路子,啟功6歲入私塾,學習歐陽詢的《九成宮碑》,11歲開始學習顏真卿的《多寶塔碑》,20歲的時候學習趙孟頫《膽巴碑》,臨摹了很久,後來又學《九成宮》,才“於是行筆頑鈍,結構略成”。

    在啟功書法打基礎階段,歐陽詢的《九成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後來啟功發現書法的“黃金分割率”,在學習書法理論上不斷的強調字型結構,和他初學的這本字帖有很大關係。

    “初學趙董後歐陽,晚愛誠玄競體芳”,晚年的啟功痴迷於柳公權的開始,對柳公權《玄秘塔碑》反覆臨摹,加上早期歐體的基礎,以及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清新、簡淨、儒雅的書法風格,如竹蘭清幽、瘦勁通神。

    從歐陽詢到顏真卿再到趙孟頫、董其昌,後來又學習柳公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啟功走的是一條傳統文人典型的書法創新之路,也是最漫長的一條道路,從臨摹古人到自出新意。

    這條道路啟功走的是非常堅定的,在碑學書法盛行,全民學習魏碑的情況下,啟功一直不改初心,堅持學習帖學,一生師筆不師刀,其書法也沒有受到碑學的影響,從“二王”一路的董其昌帖學上追唐人楷法,走在一條半脫離時代的道路上。

    對於啟功的書法,當代也是譭譽參半,有人認為他的書法千篇一律,把書法簡化了,以至於學過幾天書法的都可以一模仿就很像,是“館閣體餘孽”,難稱大師。也有人認為他的書法缺少性情,理性多於感性。

    但是對於一個書法家的評價,需要以他最高水平的作品為標準,啟功先生的精品,以及他作品裡展現的文人學養,是高於這個時代的,是館閣體所不可比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年來,為什麼有大量的知名企業紛紛選擇投資農業,最後卻虧得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