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在路上覓尋

    網際網路將來還叫“網際網路”嘛?真的不好說的,實際上現在的網際網路解決的問題是資訊的獲取,或者是資訊的推送,是資訊交流的範疇。她將來的發展方向,如果盡情地想象一下 ,會向萬物互聯的方向發展。

    所謂的萬物互聯,就是任何一件物體,自己會自身的資訊,自己的資訊會有推送的功能,同時,該物體還有獲取其他物體的功能,人作為萬物的主宰,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資訊,發出指令,完成人的意願。

    因此,將來的“網際網路”可能不存在,存在的是她的升級版。

  • 2 # 周宏

    即時通訊:1999年前後的ICQ、OICQ、QQ,這是網際網路第一代的通訊工具,解決的人們跨區域社交的需求。

    娛樂遊戲:2002年中國網遊,解決了人們娛樂消遣的需求,以往遊戲機才能玩遊戲,網遊的出現有電腦就能隨時玩遊戲。

    淘寶購物:2003年淘寶開啟了網路購物的時代,相信很多人對於淘寶都是非常瞭解的,這裡在多說,解決了人們購物的需求,購物不在有區域限制。可選擇的商品比當地市場多出幾百倍,甚至是幾千倍。

    部落格:2005年中國部落格,其中正式上線新浪部落格由於採取“名人部落格”策略,聚集了大量名人在新浪開博,使得部落格在大眾中得到廣泛的流行,認知度迅速提升。當年中國的部落格數量達到1600萬,單從國內部落格數量相對中國網民總數就可知,部落格使用者已完全滲透到全體大眾。這標誌著部落格正式從精英走向大眾,開啟網際網路發展到真正個人化時代的帷幕,網際網路也從商業化進入社會化階段。解決了人們書寫的需求,傳統媒體的區域限制。

    SNS:2008年中國SNS,SNS網站一夜之間紛紛湧現,校內、海內、開心、一起、螞蟻以及無數Facebook克隆SNS網站。SNS談論的最多的無疑是“偷菜”,“今天你偷菜了嗎?”都已成為網民互相調侃問候的一句常用語。以爭車位,買房子,釣魚,開心農場等為代表的SNS應用確實火了一把。解決了社交及娛樂,SNS是雙向的解決需求。

    微博:中國的微博服務從大約2007年開始發展,飯否是最早建立的中國知名微博服務,它由校內網創始人之一王興創建於2007年5月12日。網站的外觀、使用、API等都高度模仿2006年建立的Twitter。2009年上半年,飯否的使用者從30萬激增到100萬,其使用者包括惠普中國、《南方週末》、作家連嶽、文化人梁文道等,其他像嘰歪、嘀咕、做啥和騰訊的滔滔也在2006至2009年建立起來。 但在2009年7月的事件之後,包括飯否、嘰歪在內的大多數微博被關閉了。中國大陸境外的知名微博服務,如Twitter、Facebook則被封鎖遮蔽,而此時,新浪CEO曹國偉將這視為一個機會,將先前運營部落格的成功思路複製到微博上。

    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低調推出,新浪採用“名人效應”,邀請、說服了眾多中文界的知名人士來建立新浪微博賬號,使得新浪微博日漸壯大,名人、品牌企業、機構、網站等組織紛紛進駐微博,做為企業釋出官方資訊和與網民交流互動的平臺。解決了人們社交化資訊的需求。

    美團:往後都是近幾年的網際網路產品,不在多做介紹,美團主要解決的是人們吃飯的需求。

    滴滴:解決人們打車的需求。 共享單車:解決人們最後幾公里短距離路程用車的需求。

    無人貨架:解決了人們懶的需求。

    以上的網際網路產品就是一代一代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看出都解決了人們的哪些需求?基本上都是傳統領域原本就有的,只不過是加上了網際網路這個翅膀,飛起來比傳統更快,更高效,我們看過了之後感覺傳統行業領域還缺少什麼沒有被插上網際網路這個翅膀的,旅遊?醫療?汽車?房地產?這些都有可能是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除了單獨行業的發展外,還有就是物聯網,也就是萬物互聯的時代,網際網路慢慢會變成所有實體的使用工具,也就是說不叫網際網路應用,而是什麼什麼應用了網際網路這個技術來實現更便捷,更便利的為消費者服務。

  • 3 # 孫志超說

    老文重發——

    一.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5大趨勢

    移動網際網路在最開始的幾年跟PC很接近,發展路線都是工具→娛樂→消費。

    在2010-2012年這幾年當中,我們只需要延續當初PC年代的投資風格,就能夠找到很多類似的成功標的。

    從2013年到2017年,圖中的意思並不是說每一年它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其實不同的主題在很多年之間都有延續有跨度。我只是把當年相對比較熱門的專案挑出一部分作為它的主流。

    根據這個發展路線,可以明顯看出來一些趨勢:

    1.社交媒體切入多數應用場景。同時,使用者創造內容、創造有價值的教育等形式越來越豐富。

    2.網際網路切入各項傳統行業,甚至有一些是當年PC網際網路沒有涉及到的部分。這也是由於移動網際網路更強的滲透性所導致。

    3.行業不斷細分,社群、電商、媒體等都在向不同的應用場景,使用者的垂直細微方向深耕。

    4.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技術顯著提升。一條線是2G→3G→4G的發展。另一條線,是手機硬體處理能力的提升,很典型的比如說直播、短影片、遊戲等。

    5.流量獲取在日益的去中心化。最開始的流量是經歷了“分散→集中→寡頭”的過程。但是當寡頭把主流的市場覆蓋了以後,一方面新增的流量又重新成為了大家獲取的渠道,另一個方面是原有流量模式已經固化且日益昂貴之後,開始有各種社交關係,返利等等。新形式的模式推廣對於下沉應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

    當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市場越來越難做了。老產品越來越重視老使用者的迴流,想出現新鰲頭的應用越來越難。新產品要麼成為爆品,要麼就是不溫不火的緩慢發展。

    在早期泛網際網路時代,整個網際網路被當成一件事情看待。網際網路本質追求的是壟斷,贏者通吃。所以當時的投資,投的是未來的壟斷者,或者是垂直細分領域、橫格細分領域的壟斷者,投前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考察這家公司有沒有可能造成壟斷。

    三.當前的6大投資準則

    投資必須具有獨立的思考模式,才能避免和他人的判斷一致。針對當前的網際網路現狀,我們需要轉變思路。該怎麼去做投資,我總結了以下六條可參考的準則:

    1.真實明確的需求

    對網際網路投資而言,兩種公司是有價值:大使用者的高頻剛需;高毛利的垂直剛需。

    大使用者的明確需求是指當前或者之前被證明過的需求,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重建,它不是創造性需求。網際網路第一個去創造需求的公司基本上都死了,因為創造性需求需要強大的推動力,往往是巨頭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創業者能做的事情。

    網際網路的明確需求是指以前被驗證過的真正的大需求。驗證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線上下行業有沒有被驗證過,在其他國家其他區域有沒有被驗證過,在PC時代的網際網路有沒有被驗證過等等。

    一個過往不是強需求的東西,千萬不要指望它因為移到了線上就變成一個強需求,這是不存在的。一個東西能在網際網路成為強需求,一定是它在某一個時代、某一個環境之中本身就是強需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創造新的需求。但是我們做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要等待的時間會非常漫長,可能等不起。

    2.快速融資的能力

    這個能力的重要性現在會被越來越放大。

    一個原因是現在的流量極為昂貴。如果沒有獲得投資,你可能沒有辦法快速增長。即便你在早期有一定的紅利,也會被競爭對手快速追上。

    另一個原因是當前融資環境的變化。現在的狀況是錢多但是好專案非常少。一旦有一個專案吸引到了注意力,它一定會迅速融資。其實重點並不是融資的速度,而是它融資的這個可能性。

    這是一個博弈,就是你覺得你投的專案很不錯,但是如果它沒有快速融資的潛力,最終會變成你的一個雞肋。現在的基金有很多很多,但是真正最終能快速獲取巨大回報的其實很少。

    3.使用者的獲取

    一個純網際網路專案,評判它最核心的價值一定是它的線上使用者人數,所有的ARPU值、留存率等等。在一個大盤子內,它的活躍使用者數決定了它的價值。

    網際網路的特性就是讓使用者的到達成本和你的分發成本足夠低。網際網路的核心就在於你得有明確的使用者獲取渠道和獲取方法。

    有很多的產品都存在一個缺陷,就是它的使用者獲取存在斷裂。一個新東西做起來重要的不是靠模式創新,而是要有讓它流行起來的源源不斷的使用者渠道。

    4.市場的下沉

    最近這幾年以及未來的一小段時間裡,市場是在不斷下沉的。

    做產品有兩種方法往上打或者往下打。往上打很容易建立壁壘,有很多小眾社群它的管理運營都非常爛,但是它的調性使得它的使用者邊界非常穩定,也很少流失。往下打雖然是順勢而為,但也會面臨兩個挑戰:1.在下沉市場中,有一些原生模式其實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2.容易被複制。

    往下打,雖然看上去都是下沉,但是它其實是兩極分化的現象。第一個分化在於,它跟大城市的需求一樣,但是用跟大城市的一樣的打法不管用,需要一個更有效的方法。第二個分化在於,當下效果不好但是更適合長遠發展,因為這一批使用者中其實有很多並沒有接觸到傳統的應用場景。

    很多現有的模式其實已經是過渡發展,思考的層級過多。很可能你去做的時候效果沒有爆發,但是會逐漸積累這個產品的口碑,以及使用者對它的認知。一旦使用者接受了它以後,它的邊界非常牢固,別人打它是很難的。你可能需要破壞性的方法去達到效果,或者花更多的錢積累,會變得非常的兩極分化。

    5.線上、線下的融合

    過去有很多網際網路的服務是純粹的線上,或者說線上給線下導流,或者說線下聚集到線上,它本質上是有二元對立,或者二元結合的關係。

    但現在,這個界限會越來越消融,幾乎分不清到底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可能隨時在兩者之間切換。在這個過程當中,價格因素的權重會下降,大家會更在意便利性和效率,希望需求能隨時隨地被解決。

    6.基於場景的社群

    這是一個跨代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批使用者其實是一個泛娛樂的生活狀態,需要有趣味性,滿足他當前好玩的場景訴求。

    現在我們投資公司以及它的產品,都必須有一個高延展性。不光是上下游的延展性,還有產品本身的延展性。比如興趣社交,場景社交,很多人一頭扎進去做了一個極為細分的社交產品,這個訴求本身就是錯的,因為這個產品本身限制了它極大的延展性。

    作為網際網路人的思維,第一是要考慮受眾群體,第二是要考慮這個產品的延展能力。純粹的網際網路,或者純粹的線下,會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發展。並不是說純線上的產品沒有價值,而是說當出現新的機會的時候它往往可能是融合的。

    我覺得做網際網路一定要做大的平臺,這個思路不管站在什麼時候都是對的。唯一的區別就是,以前能做成一個巨大的平臺,現在可能做成一個小的平臺但是它擁有的價值更高。在小的細分裡面,做到一個足夠大的平臺是非常有價值的。現在很多人做小的娛樂社群或者小產品,只有很一小部分人喜歡,當這部分使用者很快到達天花板之後,又不具備足夠大的商業價值,延展性就會遇到一個瓶頸。

    過去的幾年,凡是獨立成為巨頭,沒有被所謂的BAT巨頭直接乾死的公司都具備自身的延展性。它可以不斷地延伸,不會把自己標籤成為一個產品,所謂的標籤往往其實是一種融資需求,或者說最早的核心使用者的定位。

    四.2018年投資方向

    這個象限圖,是我覺得今年要去看去思考的方向,我以技術和場景劃分開。

    成熟技術+探索場景,這個象限內的事情現在就能做,人人都能做,但是這個場景過去還沒有得到完整的驗證。

    成熟技術+成熟場景,這是個高競爭的象限。越成熟使用者接受度也是越高的,吸引的資源,發展的速度都會更高。這個地方有沒有搞頭呢?我覺得還是有的,比如人工智慧,富媒體化、直播化等,還有對傳統的改造、使用者群的升級和降級,傳統高DAU的應用。

    新興技術+成熟場景,這裡的技術是指它的應用層面。產生了應用可能的技術才叫可用技術。是否有其他新興技術?其實每一年都有不可預計的黑馬會出現,所以這一塊是可以持續關注的,但是沒有辦法立刻出售。

    新興技術+探索場景,這是最難的一個象限。其實作為網際網路,通常是不建議去走這一塊的,因為它面臨著冷啟動的問題。比如說區塊鏈應用,現在根本沒有所謂的成熟,現在的所謂區塊鏈應用大部分來說都是在做跟B,或者說極為底層的協議有關的,階段是非常非常早期的。

  • 4 # 壽寧長崗頭上東村新哥

    應該是資訊真正共享,物聯網互動兩個方向,資訊共享是服務的一種,未來肯定是大趨勢,大家看從早年的阿里,推廣,百度之類的,但還是一個一對百的商業服務,未來將會發展成人人都是服務與被服務,才會吸引最終以互動的模式,,物聯網是硬體與雲計算的一種概念,是未來智慧生活的一種方式改變!如現在的無人操控類技術,未來是概念生活模式必須透過物聯網才能成功發展起來!

  • 5 # 小妹觀察

    1.身處網際網路時代,每一位網民都將是一箇中心,以使用者為中心形成區塊網狀發展是一個方向。未來以人與物品雙向互動,人與裝置雙向互動,資料中心與人多向互動為核心形成智慧網路。

    2.智慧網路整合包括多種語言處理+語音科技+視覺設計+安全系統+半導體智慧硬體+雲計算服務系統等於一身。全方位的開放、協同響應、智慧運作為網際網路上網應用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未來你需要一杯咖啡,可能只需要一個眼神,使用者端裝置讀取你的意圖後將會將資料傳輸到雲層運算中心,運算中心強大的運算力將準確的破解你的指令後會在毫秒內將資料指令下發給咖啡廳,咖啡廳服務端伺服器接到指令後會立刻安排為你配送或訂臺。這一切的工作有將有計算力去完成對自動化裝置的驅動。

    3.未來為你送咖啡的不一定是賣外小哥,有可能就是外賣機器人小妹。

  • 6 # 前瞻產業研究院

    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經濟執行情況

    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等資訊科技和資本力量共同催化作用下,網際網路行業業務不斷創新拓展,共享經濟、數字支付、跨界電商等新興業態不斷孕育發展壯大,激發居民消費需求加快升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網際網路行業總體執行情況

    2013-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2、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強。2018年,全行業研發投入490億元,比上年增長19%。

    分領域執行情況

    1、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收入增長保持領先,行業創新創業活力強勁。2018年,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企業完成資訊服務收入達到85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7%,佔網際網路業務收入比重為89.4%。其中,電子商務平臺收入36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網路遊戲(包括客戶端遊戲、手機遊戲、網頁遊戲等)業務收入19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8%。

    2013-2018年中國網路遊戲業務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2、網際網路資料中心業務保持穩步增長。截止12月底,網際網路企業部署的伺服器數量達141萬臺,比上年增長31.8%。完成網際網路資料中心業務收入158億元,比上年增長8.0%。完成網際網路接入業務收入146億元,比上年下降11.8%。

    中國移動應用程式(APP)數量增長情況

    1、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數量緩步增長。2018年,中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淨增42萬款,總量達到449萬款;其中中國本土第三方應用商店的APP超過268萬款,蘋果商店(中國區)移動應用數約181萬款。

    2018年1-12月中國移動應用程式(APP)數量統計情況

    2、遊戲類應用規模保持領先。截止12月底,遊戲類數量應用約138萬款,數量規模排名第一,排名第二至第四的分別是生活服務類、電子商務類應用和主題桌布類應用,應用規模分別為54.2萬、 42.1萬和37.4萬款。金融類應用增長至約14萬款,較年初增幅超過20%。社交通訊領域新上線應用數量佔比居各領域前列,子彈簡訊、短影片社交、匿名社交等新業態引發了社交通訊領域新一輪創新浪潮。

    3、八類應用下載量超過千億次。截止12月底,第三方應用商店分發累計數量超過1.8萬億次。遊戲類、系統工具類、影音播放類、社交通訊類應用下載量均突破兩千億次,分別達到3099億次、3037億次、2358億次和2012億次。日常工具類、生活服務類、網際網路金融類、電子商務類應用下載量超過千億次,分別為1301億次、1189億次、1067億次和1019次,下載總量超過500億次的應用還有資訊閱讀類應用(958億次)和主題桌布類(801億次)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民眾對朴槿惠終審宣判表現冷漠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