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燭對飲

    八里橋……冷兵器對熱兵器,只能是單方面屠殺,無他。

    瞭解近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一戰,僧格林沁的騎兵部隊可以說是當時滿清最後的希望了,只是那結局,讓人無奈。

    不知道你是否見過幾匹馬(要求不高,四五匹即可)向你衝來?我見過,那真的是一種不論前方刀山火海我要都送你入地獄的強大氣勢。可是這馬背上的人,手裡拿的是弓弩和火繩槍(射擊距離短,精度差,裝填速度慢),後面的“火炮”(前裝炮)火力支援基本忽略不計(戰術+火炮射程、精度都無法滿足),而面對的是英法聯軍的線膛前裝炮和線膛後裝槍,在威力、精度、火力持續性上遠遠超過滿清騎兵。

    騎兵的衝鋒距離一般在三百米以內,衝鋒時間十幾秒,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確實是戰爭中最大的X因素,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可以將敵方衝的七零八落,但僧格林沁這次面對的是一支擁有成熟戰法和先進熱兵器的聯軍部隊。且不論其武器代差,光戰術思想的落後就徹底葬送了這支部隊。你的騎兵還沒開始衝鋒便被對方火炮轟擊,勉強列陣作殊死一搏,自己的弓弩火繩槍還未到射程就被對面的彈雨打的七零八落。

    這仗,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單方面屠殺。這也不過是那百年屈辱中的一幕罷了。回望歷史,總是有很多痛苦和恨意,再看而今,路還長,但華夏從未屈服,“復興”一詞,地球上也只有華夏一個民族可擔。

    附上那場戰爭的國外資料: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相關記載:

    2人死亡(一人為英軍,一人為印度兵),29人受傷(11名英軍,18名印度兵)。

    《拿破崙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記載: 第272-278頁是關於八里橋戰役的,第276頁提到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同時繳獲了“大量的火炮,一堆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繩槍,很多旗幟,裡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落入了勝利者的手中。

  • 2 # 歷史的新解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因發生地點為八里橋(東距通州八華里)而得名。在此次戰鬥當中,雖然清軍士兵表現英勇,但終因戰法、裝備嚴重落後而慘敗。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計為3000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清朝主要是使用蒙古騎兵衝鋒,以前有機會成功是因為雙方使用的武器是前膛槍,開完一次後需要重新上彈的時間較長。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已經使用後躺槍,完全衝不到敵人的跟前,因此失敗告終。

    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在新式武器面前根本起不了作用。就算在全世界也是這樣,自從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騎兵兵種作用越來越少,漸漸被取消了。

  • 3 # 佛系的子彈

    八里橋之戰,那些蒙古騎兵們真不至於是戰五渣,就連參戰的英法聯軍都震撼於衝鋒的蒙古騎兵的不怕死勇氣!第一次正面衝鋒的5000蒙古精銳,參加了無數場同太平軍,捻軍的戰鬥,不可謂戰鬥經驗不豐富!一場衝鋒下來,陣亡3000,從士兵角度來說可以說真心盡力了!這是為什麼?是武器裝備有代差麼?也不算是,因為清軍的火槍同英法聯軍的滑膛槍都是一樣後堂裝彈,射擊效率低下。清軍主場作戰,人數3萬對八千,是什麼狗屁原因導致這樣一場大戰,蒙古騎兵徹底喪失戰鬥力,卻只打死英法聯軍五人,傷30多人這樣簡直讓人無法理解的戰績?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清軍的指揮官僧王-僧格林沁壓根就不相信自己能取勝,就算能勝也不敢勝,包括其他的高階指揮官和幕後的恭親王他們,也不信和不敢!剛剛研究了拿破崙戰爭的他們,知道英法聯軍的真正實力和武裝力量規模還有國家綜合實力。即使八里橋打贏了又如何?徹底激怒英法?英法暴怒之下,透過利益交換,夥同俄,普,意,奧組織個十萬規模的遠征大軍徹底同大清死戰?順便武裝大清剩餘的太平軍捻軍等反政府力量?大清如何應對?事態不能再擴大了!有亡國的危險!還有,僧格林沁一直防備的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也依靠他的蒙古騎兵和黑龍江馬隊限制,拼光了他們這些滿蒙貴族們還有哪怕任何一點依仗嗎?皇帝可不知道,一心保衛首都,叫僧王去,他不敢不去,去了也就是應付差事!他把針對曾國藩的三萬最精銳的騎兵帶去了一萬,還帶了兩萬綠營的步兵,啥戰鬥力就不說了!也一共三萬出征八里橋。當時一個細節,僧王的參謀阿布塔建議,一部分騎兵夜間做迂迴包抄,調開炮兵,步兵依靠熟悉地形,夜間襲擾,然後凌晨主力騎兵突擊!僧格林沁只是笑了笑沒說話,是他不會打仗?恐怕想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拿三千士兵性命,應付了皇帝,留下本錢保衛他滿蒙貴族的利益才是根本,這就是他想的!打洋人不用玩命,因為人家是要錢的,拿錢走人,反正錢也是從屁民身上搜刮!剿匪必須玩命認真打,因為那是來要命的,你不死我就不能活!這就是政治,滿清政治!

    單純從戰術角度說,雖然火槍大概一樣,但是炮兵可就不同了!人家英法帶的是新式康戈裡夫火炮,拿破崙戰爭打出的名頭,對付古典騎兵,簡直就是虐殺!

    一場戰爭,別的不說,最起碼的,是得叫你計程車兵和將軍們相信,能勝!哪怕我死了,最後能勝利,我死的才值,對吧?否則,我圖個什麼?起碼墳墓上沒有鮮花也不能有狗屎吧?無論你用什麼辦法,怎麼洗腦都行,必須做到這一點!當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不相信我們能勝利,什麼都沒用了!也別計算什麼這個那個武器,人口,資源了!

  • 4 # 天空之城285385426

    清朝主帥僧格林沁當時主要是使用蒙古騎兵衝鋒,以前有機會成功是因為雙方使用的武器是前膛槍,開完一次後需要重新上彈的時間較長。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已經使用後躺槍,完全衝不到敵人的跟前,騎兵在新式武器面前根本起不了作用。武器的代差決定了冷兵器的悲歌,就算在全世界也是這樣,自從進入熱兵器時代後,騎兵兵種作用越來越少,漸漸被取消了。武器裝備的差距不是靠個人意志能抵消的。

  • 5 # 西府趙王爺

    八里橋之戰,可以算得上傳統騎兵的落幕之戰,其正式宣告世界戰爭史進入到了熱兵器時代。

    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場戰爭,其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具體時間是1860年的9月,地點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橋。對戰雙方分別是清朝的滿蒙騎兵,人數大約在3萬左右,其中包括了一萬左右的蒙古鐵騎,由鐵帽子王僧格林沁為主將。而敵方則是擁有著近代化軍隊的英法聯軍,兵力在8000人左右。

    雖然清軍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戰爭結果卻是慘敗,雙方傷亡差距非常懸殊。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8000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對此,主將孟託班遭到了國內議員沒們的嘲笑,認為他這根本不叫打仗。

    而對於清朝來說,八里橋之戰徹底將他們的信心擊垮,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北京城陷落,圓明園被搶劫一空,以及整個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輸,其實我們並不意外,因為雙方武器裝備差距過於懸殊。但是輸得這麼慘,確實難以理解。要知道這次可是有著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啊!

    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武器裝備的差距。作戰打仗,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武器的威力,近身搏鬥是下策之選。當時的西方已經對軍隊進行了改革,已經把先進的武器裝備用在了打仗上,最鮮明的就是槍炮為主得熱兵器。這個武器要比傳統的弓箭、大刀有威力多了,而且這都是遠端射擊,在對方還沒拔出弓箭的時候,子彈已經發射出去了,因此,這個方面的優勢遠遠超過了蒙古鐵騎。

    2、 戰術思想的落後。當時的清軍主要就是蒙古騎兵,騎兵作戰,最主要的就是應該有嚴密的隊形,密不透風的防範措施,有組織且悍不畏死的衝鋒是最重要的。這不僅僅是戰力的保證,更是氣勢上的壓迫。

    而當時的蒙古騎兵還是百年前的戰術,依然是遊擊騎射這種凸顯個人英雄主義的“單打獨鬥”,隊形混亂,進攻沒有節奏,雖然英勇,但形成不了有效的衝擊。面對英法聯軍嚴密的槍炮封鎖,這樣無疑是抱薪救火,白白送死。

    3、 騎兵戰鬥力的下降。此時的蒙古騎兵已經不是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 在早先的鐵木真時代,蒙古的鐵騎那是無人可敵。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人人都重視格鬥,重視騎術,因為鐵木真就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

    所以說,那個時候的人們可以說對於騎術,是爭相學習的,是根本不需要有人去督促,就會主動去學習那種。 而後期的時候,人們生活相對比較安寧,人們對於武力方面的拉弓射箭已經沒有了以往的熱情。同時,他們也缺乏應有的格鬥技術,這對於近身搏鬥也好,遠端射擊也好,都是不利的方面。

    4、落伍於時代。當時蒙古的鐵騎還在故步自封,而其他國家都在改進更新,一個不與時俱進的民族,在戰鬥力上衰減也在情理之中了。 事實上,當時英法聯軍也有騎兵,比如赫赫有名的近衛龍騎兵團,雙方在八里橋之戰前夕,有過前哨戰。結果300英國騎兵,擊潰了3000蒙古騎兵。類似的戰況不止一次的發生。往往英華人一個陣列衝鋒,蒙古的騎兵就廢了。

    沒辦法,他們面對的不是曾經的歐洲重騎兵,他們也不是曾經無敵於草原的“上帝之鞭”,無論是機動性,紀律性還是單兵的作戰能力,他們都比不上英國這樣的現代職業化軍隊。

    總而言之,八里橋之戰,是一場全方位的失敗,這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落後,而是一個時代的差距!

  • 6 # 品點歷史

    八里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最後一戰,也是清軍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騎兵與西方作戰,當然,這場戰役毫無意外的是清軍慘敗,敗的有多慘呢?對陣的雙方,清軍步騎兵約三萬,英法聯軍共約5千。戰鬥持續僅 4個小時,之後以清軍敗退、八里橋失守而告終。清軍在此戰中損失慘重,僅英法聯軍清掃戰場時發現的屍體就有 1500 多具,而英法聯軍在此戰中傷亡極小,法軍 3 人死亡,17 人受傷; 英軍 2 人死亡,29 人受傷,清軍與英法聯軍陣亡比達到驚人的 300: 1,甚至有可能更高。

    我們沒有親眼目睹這場戰鬥,甚至很難想象,這種戰損比是怎麼打出來的。這已經不能稱之為戰鬥,是屠殺,是英法聯軍對清軍單方面的屠殺。索性,由於這場戰鬥時間比較近,對此的記錄也很多,華人的,英國、法華人的都有,我們來看看這場戰鬥到底是怎麼進行的。

    清軍總共三萬,其中蒙古馬隊1萬人,步兵三萬人。統帥是僧格林沁,副手是勝保。僧格林沁和勝保是當時滿蒙貴族中較少的有豐富實戰經驗、善於用兵的將領。他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說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

    1860 年 9 月 21 日早 6 時,清軍騎兵採用集團衝鋒的方式率先向英法聯軍發動攻擊。據法軍總司令蒙託邦記載:

    “韃靼人(清軍蒙古馬隊)開始了猛烈的攻擊,他們的騎兵從我們陣地的右側到左側都聚成一片,蜂擁而來”。

    清軍騎兵成密集隊形馳騁而來,直至離英法軍前沿陣地僅五十來米,這一切全無聲息,聽不到任何指揮號令,這個場面應該說是十分驚心動魄的。但英法聯軍顯示出了超高的戰鬥素養,他們並不為所動,不急於開火,而是等清軍騎兵衝到大約五十米時集中開火。蒙古馬隊在英法聯軍來復槍的射擊下人仰馬翻,逐漸潰不成軍。據僧格林沁奏報稱:

    “該夷火箭數百隻齊發,馬匹驚駭,回頭賓士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退後”

    清軍騎兵的衝鋒以失敗告終,英法聯軍開始追擊清軍至八里橋。清軍後撤的唯一退路就是八里橋,一旦被英法聯軍佔領,清軍將全軍覆沒; 而英法聯軍也希望透過佔領八里橋,既消滅清軍部隊,又開啟進攻通州和北京的通道,因此雙方為爭奪八里橋展開了決戰。不得不說,八里橋之戰清軍打得還是很英勇的,完全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豆腐渣軍隊。法軍軍官德凱魯勒和埃利松的記載生動展現了當時激戰的情景:

    十二號炮已經進入陣地,並把炮彈傾瀉在橋上。這時,橋欄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四散飛奔,再加上炮彈的碎片,把橋上放著的石頭老虎也給炸壞了,( 清軍) 倒下去的人立刻由新的禁衛軍所替補……普熱上校帶著兩連精銳士兵衝上前去殺到了橋上,與清軍展開白刃戰。

    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到,清軍和英法軍隊是展開了白刃戰的,但是,即使是在清軍寄以取勝希望的白刃戰上,依然沒有佔到任何便宜,仍然是一邊倒的屠殺。不過,清軍在八里橋之戰所表現出來的高昂鬥志給英法聯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整一個小時內,他們頂住了使他們慘遭傷亡的壓倒火力。這些勇敢的,然而還不夠靈活的戰士與其把戰場易手讓給敵人,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八里橋之戰,清軍敗得如此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將帥不合

    八里橋之戰主將是僧格林沁和勝保,僧格林沁為主帥,指揮蒙古馬隊正面突擊; 勝保為副帥,主要負責指揮兩翼包抄。但兩位將帥在戰鬥過程中並沒有精誠團結,反而互相較勁,在戰鬥後又詆譭對方美化自己。當時社會上也流傳著二人不和的傳言,如“僧王(僧格林沁) 肯稍接應,定能破敵成功……僧王忌勝公( 勝保) 威名,不欲其功之成,且伊素所畏者,止勝公一人而已,故欲置之死地,假手於人以殺之也”。又如“僧王經營兩年,節節敗退,勝公乃欲一戰成功,是不為僧王留餘地矣”。以上雖然屬於傳言,可以確定的是,二人關係並不融洽。其實,將帥之間這種關係在封建軍隊中實屬平常,這中軍閥習氣、互相攻訐的作風也是封建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戰術失誤

    在戰前,咸豐帝制定了“以奇兵抄襲,挫其前鋒,能以鳥槍、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戰術,即先以蒙古馬隊為先鋒,利用騎兵的速度先擊敗英法聯軍前鋒部隊,再以清軍其餘步騎兵從兩翼包抄,與蒙古馬隊一起將英法聯軍圍而殲之。咸豐帝認為此戰法能“使其自相煩擾。夷性多疑,軍心一亂,剿辦自易得手。軍情變幻靡常,總在出奇制勝”(這到還真顛覆了我對咸豐的看法,這位逃跑皇帝原來也還略通兵事,不管有沒有用,至少咸豐提出來的這個戰術,聽起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隨後的作戰中僧格林沁和勝保採用了咸豐帝提出的戰法,但結果證明咸豐帝的戰法正是導致清軍失敗的關鍵因素。

    在英法聯軍來復槍和重炮的轟擊下,清軍的馬隊根本就衝不到英法聯軍的面前,用騎兵在廣闊平原上衝擊裝備新式槍炮的敵軍就是一種自殺行為,騎兵的速度無論如何比不上子彈的速度。更嚴重的是,一旦騎兵潰敗,馬匹受驚,奔回本陣,後方的清軍步兵部隊面對馬匹的衝擊根本沒有抵擋能力,直接導致步兵陣型大亂,最終清軍全線潰退至八里橋,並在立足未穩時與英法聯軍決戰失利,因此,這一戰術失誤是導致八里橋之戰失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不過,戰術失誤並不僅僅體現在咸豐帝身上,各級官吏對於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也認識不足。時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鏞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

    “遇夷匪,則棉被軍當先,前層蹲,次層立,將全軍遮住,酌留空隙為瞭視與放火器之地。佈陣既定,任敵人多方衝突,我軍屹立不動。俟敵稍懈,則棉被軍疾馳前逼,彼火器刀矛都無所施”

    愚昧無知,對火器沒有足夠的認識,是那個時候的常態。

    三、武器裝備和士兵訓練落後

    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所使用的武器仍是以傳統的刀矛冷兵器為主,輔之以火炮火槍等火器。即使是火器,絕大部分仍處在明末清初的水平,如英法聯軍繳獲的清軍火炮,“青銅做的,長達 3. 51米,重達 7220 公斤,這些大炮被稱為‘無敵大將軍’炮,尤其那些鐵炮,外觀破舊,不帶瞄準器,甚至沒法調節射擊距離。“無敵大將軍炮”是清朝康熙年間研製的一種子母炮,曾在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該炮面對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不斷髮展的西方新式武器( 後膛開花炮和來復槍) 已經落伍。

    火器落後,那麼在傳統冷兵器上,總能扳回一點優勢吧?事實是,即使是冷兵器作戰,依然不是西方軍隊的對手。法軍曾諷刺清軍:

    仍那麼幼稚使用弓箭作戰,弓箭怎麼抵擋了卡賓槍和刺刀,( 清軍) 500 米內射不到人家那裡,人家卻一下能射穿他們的胸膛。中國兵沒有刺刀,只有長矛、梭鏢、戟和各種大刀、短刀、長刀或雙手拔刀等。

    當時,清軍使用的大刀長矛,在靈活性好、殺傷力大的刺刀面前,毫無招架之力。除了武器裝備落後外,清軍在軍隊訓練上也出現很大問題。即使擁有很少數量且落伍的火器,清軍也沒有發揮出這些武器應有的作用。法軍軍官馬蒂埃記載,

    “清軍的炮兵是聯軍攻陷大沽炮臺時釋放的戰俘,這些戰俘重新編入僧王的部隊。清軍發射的炮彈從我們頭頂颼颼飄過,雖然炮火兇猛,卻無殺傷力”

    法軍軍官瓦蘭·保羅記載,

    “清軍的鐵炮,因為沒有調整好方向,( 炮彈) 總是從我們頭頂上飛過”

    以上兩處記載可以窺見清軍在平時訓練中的廢弛狀態。但凡有一發炮彈命中,英法軍也不至於死傷這麼點人。

    總結

    八里橋之戰,是清朝對西方對軍隊的全面失敗,無論是武器裝備、戰鬥素養,還是戰術水平,都遠遠落後與西方,在西方現代軍事體系面前,等待清軍的只有被屠殺的命運。就是這樣的戰鬥,讓西方有了從骨子對中國的輕視,當然,這一切,直到北韓戰爭,才發生改變。

  • 7 # 周方851

    標題中“曾經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一語用的不妥:橫掃……的是成吉思汗的騎兵,不是僧格林伈的騎兵,雖然都是蒙古人。這2者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戰鬥力完全不同,硬要說他們是一家,就好像說麻婆豆腐就是辣子雞丁……。另外,現在應該研究的是當時清政權手裡有多少能同八國聯軍相近的武器和軍隊?具體說就是有沒有後膛槍炮和馬克西姆重機槍?如果有,在啥地方?為啥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營銷對企業有哪些價值與作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