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勳復辟是忠於前朝的表現,而忠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2
回覆列表
  • 1 # 未來等我

    雖然張勳復辟是忠於前朝的表現,可是,在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一方面,那時中國遭受的苦難和被迫簽訂的條約全都是清政府簽訂的,民眾對清政府喪權辱國已經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大多是非君主制,少數君主制國家也由君主帶領走向了富強,但清朝皇帝卻懦弱無能,國家積貧積弱,民眾早已不把希望放在君主身上,先行者紛紛參與革命致力於國家共和,而張勳的這一行為第一和民眾的想法背道而馳走向了民眾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和時代所向背道而馳,走向了兩個背面,必然得不到後世的良好評價

  • 2 # 澹奕

    那倒也不是,雖然張勳復辟,死心塌地擁護清廷,但是對於這麼死心眼兒的人,後世對其也並非完全一邊倒的批評,對於這麼“愚忠”的人,倒是也讓很多人心生敬佩。

    孫中山:“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正面:平步青雲,能力非凡

    張勳出身貧苦而且幼年喪母,很小的時候就參了軍,經歷了中法越南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鎮壓過義和團,也曾經做過袁世凱的部下與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御用扈從。溥儀登基之後,張勳成為了江南提督。

    這麼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人,能夠手握重兵成為朝廷重臣,更何況還能夠利用民國時代的府院之爭成功策動這樣的鬧劇,也可見張勳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無論是非對錯,張勳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這是沒有疑問的。

    負面:對抗革命,愚忠死板

    張勳雖然成為了重臣,但是他忠心的物件始終都是清王朝,甚至可以說非常死板。武昌起義之後,張勳拒絕接受事實,妄圖對抗歷史洪流。成為江蘇巡撫兼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之後,對革命派進行大規模殘酷鎮壓,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凱之命,瘋狂鎮壓屠殺南京的民眾。

    張勳是個實心眼兒,而且憨厚卻又狂躁,這樣的性格集中在這麼個武將身上,那麼就相當怕人了,甚至非常的頑固不化。然而說張勳是個惡人,卻也談不上,歷史上真實的張勳也是個非常實在的人,只不過在歷史的大格局之下,張勳的行為確實有些“倒行逆施”的意思。

    相對於康有為等偽君子,張勳不失為一個真正的漢子。張勳是江西人,發家之後對於父老鄉親,張勳確實照顧有加,但凡有同鄉有求於他無論貴賤,他幾乎都是有求必應。

    蔡東藩:“張勳以數年之心志,乘黎菩薩危急之餘,冒昧求逞,遽爾復辟,此乃所謂行險僥倖之舉,寧能有成?況清室已僕,不過為殘喘之苟延,欲再出而號令四方,試問如許軍閥家,尚肯低首下心,為彼奴隸乎?但觀民國諸當局之各私其私,尚不若張辮帥之始終如一,其跡可訾,其心尚堪共諒也。”

    張勳的倒行逆施,雖然的確是非常荒唐可笑,也非常不明智,但是這種“愚忠”也是一種忠,就像《封神演義》中的聞太師,哪怕紂王再怎麼荒唐,但是聞太師對於商朝也是忠心耿耿,死後封神,敵方對其也非常敬佩。

    張勳死後,社會各界無論是敵是友,幾乎都對張勳表示了哀悼。或敵或友紛紛都對其孤忠表示稱頌。

  • 3 # 壽州說史

    張勳,北洋軍將領,袁世凱手下一員猛將。武昌起義之後,袁世凱受命組閣,指揮北洋軍進攻南方革命黨人,張勳充當了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因此,等到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後,張勳被委以重任,成為北洋軍閥統治集團的地方大員,鎮守一方。

    而在北洋軍將領中,張勳和段祺瑞等人不是一路人,張勳骨子裡具有濃厚的忠君思想,滿清王朝雖然滅亡了,但張勳仍然不甘心,幻想有朝一日宣統帝能再次君臨天下。別人都把辮子剪掉以迎接民國到來,但張勳仍在腦後保留小辮子,並且讓自己的軍隊也同樣保留辮子,這種對清廷表忠心的行為,被別人看來,還真是一個奇葩。

    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充當的是北洋軍閥集團大家長的角色,從表面上維持著這個集團的穩定和團結,然而,隨著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統治集團內部迅速分裂,形成多個派系,相互爭鬥。段祺瑞是皖系的頭目又是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根本沒有把手無軍權的總統黎元洪放在眼裡,於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府院之爭”,當兩個政治勢力的矛盾鬥爭日益嚴重的時候,張勳抓住這個復辟時機,藉口調停府院之爭,率辮子軍進京。

    當張勳的軍隊開進北京城之後,就著手實施其復辟計劃,黎元洪知道後大呼上當,連夜化裝出逃,跑到外國領事館躲了起來。張勳重新擁立溥儀當皇帝,五色旗也被換成了大清的黃龍旗,大清國都滅亡好幾年了,文武百官穿的官服和腦後的辮子也不得不臨時找唱戲的借用。張勳因擁立有功,被授予相當於攝政王的大權,一時風光無限,但這一出歷史的鬧劇,等於是開了歷史的倒車,辛亥革命付出了多少人的生命和流血犧牲,好不容易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張勳這回又要讓大清朝重新開張,顯然已經不符合民主共和的時代潮流,違背了民意。段祺瑞看到張勳把總統黎元洪趕跑了,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於是,順應民意,組織討逆軍進攻張勳的辮子軍,很快便結束了這一鬧劇。張勳,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跳樑小醜一樣的角色,沒有流芳百世,只落個遺臭萬年的罵名。

  • 4 # FriedrichWang

    張勳復闢(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遜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闢的政變,因發生在丁巳年,時人稱之為丁巳復闢,又因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闢。前後歷時共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

    1917年5月,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大總統府方面)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主張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傾向於國會。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段離京赴天津,宣告該總統令沒有他的副署,依法無效,並策動各省督軍宣佈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全國形勢危急。黎元洪便電召督軍團首領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段祺瑞欲利用張勳壓迫黎元洪,也支援張勳入京。張勳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任內閣總理的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之令而辭職。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簽署解散國會之令,隨後卸任。6月,張勳率定武軍三千人北上,駐天津,威脅北京,6月14日入京。

    1917年6月30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闢。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闢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陸軍第十三師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

    而此時孫中山在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張勳復闢後,以宣統帝名義發布「九章約法」,是復闢後大清帝國的法律檔案,內容如下:

    一、欽遵德宗景皇帝諭旨,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定為「大清帝國」,善法列國君主立憲政體。

    二、皇室經費,仍照所定每年四百萬元數目,按年撥用,不得絲毫增加。

    三、懍遵本朝祖制,親貴不得幹預政事。

    四、實行融化滿漢畛域,所有以前滿蒙官缺,已經裁撤者,概不復設。至通婚易俗等事,並著所司條議具奏。

    五、自宣統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與東、西洋各國正式簽訂條約及已付債款合同,一律繼續有效。

    六、民國所行印花稅一項,應即廢止,以紓民困。其餘苛細雜損,並著各省督撫查明,奏請分別裁撤。

    七、民國刑律不適國情,應即廢除,暫以「宣統初年頒定現行刑律」為準。

    八、禁除黨派惡習,其從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倘有自棄於民而擾亂治安者,朕不敢赦。

    九、凡我臣民,無論已否剪髮,應遵照宣統三年九月諭旨,悉聽其便。

    近代以來論者,多以為張勳食古不化,妄圖復闢清帝而給予譏諷。但是,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對他評價相當不錯:「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另外,江西護軍歐陽武:「戴髮效孤忠,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簡言之,一個落伍於時代的悲劇人物。

  • 5 # 納蘭談史

    張勳復辟評價低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擁護的是清廷。華人自古以來素以忠孝而立身,張勳本人也是奉忠義為圭臬,典型的認死理一根筋性格,按照現在的觀點來看他是孫中山口中的愚忠,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他卻是個少有的忠心軍閥。

    其實張勳這個人人品還是不錯的,口碑和聲望並不像現在的近代史上寫的那麼臭,可是誰讓他站錯隊了呢。很多人說張勳復辟就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觀點在下不敢苟同,這就要從張勳的成長環境來看了。

    張勳1854年出生在江西的一個農村家庭,自幼爹媽就去世了,為了生存很小就參軍去了。或許是在清軍軍營中接受了人生的洗禮,不僅僅是作戰能力的提高,更是對精神品行的塑造。張勳這個人能力很強,所以在部隊裡一直晉升,後來被調到了袁世凱的治下,他的人生的軌跡因此而改變了,袁世凱很栽培他,並把他又調回了北京,並在皇帝太后身邊當值。

    從普通窮小子一下子蹦到了皇帝身邊的御前護衛,這並不是電視劇,而就是真真實實張勳的經歷。皇室很器重這個踏實的年輕人,並委任他做江南提督,估計張勳連做夢都想不到自己會得到這一切吧,清廷雖然腐朽但卻待他不薄。

    清帝遜位後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把張勳調到了徐州駐防,為了緬懷清朝,他的兩萬五千人馬就是不剪辮子,被人們稱之為“辮子軍”。

    說到張勳復辟,這就不得不提到北洋軍閥的府院之爭。也就是在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和段琪瑞爭奪權力從而之間發生了矛盾。

    這時候身在徐州的張勳應黎元洪之邀帶了五千人北上調停。張勳就提出了復辟的念想,結果很多軍閥居然還支援他,就這樣復辟鬧劇就開始了。張勳後來被段祺瑞打敗,清朝復辟以失敗而告終,由於開歷史的倒車,張勳在近代的評價也不高。

  • 6 # 王老先僧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一般自然而然會漏掉其為人秉性。說白了,就是一個政治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正面與否,靠得無非一點——其本人的所作所為對當時中國是有利還是有害?後人對張勳在歷史上的評價也恰恰符合這點。而“張勳復辟是忠於前朝的表現,而忠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類評價便帶有很強的倫理道德色彩了。歷史本就不客觀,如果再跟道德掛鉤,更人云亦云,難以言說的很。

    張勳在民國軍閥中,不屬於大牛級別的人物,他唯一被後人記住的,只怕只有復辟和10個姨太太兩件事了。對於張勳復辟,不只是後世人覺得扯淡,連當時從清過渡到民國的老百姓都覺得這是滑天下之大稽,街角巷尾到處是狗血噴頭的叫罵聲。事實上,張勳復辟,除了一些滿清遺老們覺得幹得漂亮,沒有人認為是好事。比如,前攝政王,溥儀他老爹載灃,在大批遺老遺少歡呼雀躍之時,他本人卻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過街老鼠般的張勳說明一點,復辟是逆勢而為,只適合少數人的利益。

    辛亥革命的意義就是推翻這種維持十幾個世紀的少數人服從多數人的君主專制政治,復辟顯然不符合歷史潮流,是在退化。北洋大BOSS袁世凱1916年的稱帝鬧劇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可惜,張勳沒吸取教訓。

    所以從一個客觀的歷史角度評價,張勳復辟是可笑的妄人行徑。妄人有哪些特質?天真的愚蠢的有些還可能是自私的。這對於政治而言都不是什麼好詞。但歷史也給了張勳復辟一些正面的評價,比方,愚忠。顯而易見,愚忠是評價張勳個人的,不是張勳復辟事件,是道德層面的東西。倘若評價張勳復辟,愚忠會變成愚蠢。此評價包括也參與復辟行動的康有為。(個人認為康有為的節操比不上張勳)

  • 7 # 南方鵬

    張勳復辟,放在當時浩蕩的歷史大潮來說,是可笑的鬧劇,形勢正如段祺瑞在逼清帝退位的通電所說,“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必須立定共和政體”,權傾全國的袁世凱一稱帝立即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也可看出人心向背,何況,張勳復辟只是各路軍閥角力的大戲,借刀殺人的利刃,後世評價自然不高,但他的忠卻為人們所肯定。

    在1917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問題上,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的立場各執一端,互不相讓,黎元洪依靠國會,段祺瑞則請來十多位督軍組成督軍團請戰,團長就是辮帥張勳,段祺瑞佔了上風,黎元洪被逼在對德宣戰中籤字。但段祺瑞與日本秘密簽訂一億元借款也被曝光,段被黎元洪免職。

    段祺瑞大將兼智囊徐樹錚為使段復出並趕跑黎元洪,到徐州參加督軍會議,察覺到張勳有使溥儀復位的念頭,認為是趕跑黎元洪的好機會,便打鐵趁熱表示支援,張勳在徐的鼓動下信心高漲,以勤王為名率軍進京,與保皇派康有為等密謀,6月30日召開御前會議,派兵佔領要害部位,7月1日擁立溥儀復位,黎元洪逃入東交民巷避難。

    得知這一訊息,段祺瑞在天津馬上帶兵入京“討逆”,張勳不敵,逃到天津德租界,溥儀又退位,段祺瑞重掌大權。1918年,北洋政府對張勳進行特赦,張勳逝世時,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不論敵人還是朋友,都對他的孤忠表示肯定。

  • 8 # 使用者92333019696

    基於一點的歷史原因和政治需要,後世很多人站在民主,自由,新的秩序和新的世界上去思考,為了國家的發展,打破以往固化的封建模式,迅速的西化的一個過渡的時期,人民接受了新的思想,打破封建的專制,對於有人想要恢復帝國階級,當然是持反對的態度。

    張勳本來就是清將,所謂想要光復大清,衷心耿耿也是正常的事,受到也是四書五經的教育,想不到國家到了危難之時,需要的是科技創新,軍事的進步,思想創新的進步等等,當然封建思想也不完全是錯的,新思想也不完全是對的。

    辛亥革命後,南京被革命軍佔領,長江巡閱使張勳退至徐州,1912年,革命軍把徐州佔領,張勳逃到兗州,溥儀退位,南北統一。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張勳率領軍隊再次佔領徐州,殺害了大量的革命義士,1916年在康有為的幫助宣傳下,和日本軍參謀次長田中義一和黑龍會密謀復辟。天津日軍司令石光真臣也來到徐州幫助張勳策劃復辟。1917年,張勳率領軍隊來到北京城外。

    進到北京,後面其實是張勳哄騙了黎天洪等人,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意,強行把12歲的溥儀又抱上了龍椅,對他叩拜,喊萬歲。大家對這一突發事件弄的措手不及,李大釗同志聽聞這一訊息非常氣憤,從北京大學出來南下。魯迅先生提出辭職來抗議,孫中山則表示很氣憤。黎元洪剛把段祺瑞趕走,這回張勳又把他趕下臺,段祺瑞非常不服氣。

    段祺瑞組織了討逆軍直接攻入北京,小溥儀只做了12天的皇帝,等於變成一個鬧劇,張勳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再去對抗革命軍。

  • 9 # 葦說歷史

    從晚清到北洋政府時期,這幾十年的中國近代史,就好像一堂“摺子戲”盛會,亂糟糟,吵嚷嚷,你方唱罷我登場,南腔北調演世象。

    “張勳復辟”便是這其中的一場鬧劇。說它是鬧劇,一點也不為過。這場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復辟”活動,前後不過半月,影響僅及京城。

    “復辟”上演之時,即遭全國上下幾乎一致反對,討伐之聲不絕於耳,討逆之軍即刻誓師。明眼人都知道,復辟一事斷不可成。張勳的魯莽之舉,只是給中國近代史留下了一段笑柄而已。

    被部下放鴿子,“四十盆花”讓張勳萬般無奈

    張勳從徐州北上之時,曾招呼部下張文生在徐州好好看家,並且約定一個暗號:搞起復闢之後,給徐州發電報,電報上只寫“速運四十盆花來京”,即由張文生調四十營兵力開往北京,此電一到,大軍必須出發。

    當時,張文生滿口答應,表示一定照辦,絕不誤事。

    當復辟宣佈後,張勳如約發電報調兵,張文生接電後卻真的從徐州花園裡取出四十盆花卉,派兩個副官押運送到北京。張勳一見氣得哆嗦,連說:“壞了!壞了!這小子也抽我的梯子了!”

    後來,張勳的一位秘書問及此事,張文生坦然回答:“我看,老帥這件事幹得不太妥當,40個營的兵力送去,也不會成功。”

    康有為剃了鬍子,張勳沒敢讓他當宰相

    在這些復辟大佬中,眾人的辮子都保留得完好無損,唯獨康有為的辮子既短而禿,垂下來也不過六七寸,蓬蓬然如蒲草一般。

    當有人指斥他不像個復辟派時,康夫子辯解道:“我自從戊戌年後亡命海外,不得不剪髮易服。自從辛亥國變後,這才返回祖國,重新蓄髮,距今五年有餘,所以長不盈尺耳。”

    眾人問他,辛亥年後,別人都剪髮,為何你反而要蓄髮?康夫子得意地說:“我早料到必有今日也!”

    康有為不但髮辮短,鬍子也因為化裝入京、掩人耳目的需要給剃掉了。

    當復辟大功告成之後,康夫子希望獲得首揆(首席內閣大學士)一席。

    張勳向宣統請示的時候,瑾太妃以為不可,說本朝從未有過沒鬍子的宰相。康有為得知後,極為懊喪,急忙從藥店買來生須水,一小時內抹上兩三次,且時時攬鏡自照,不啻於農夫之望禾苗也。

    這場鬧劇到底在社會有沒有引起強大的轟動?

    張勳復辟這種有違歷史的行為很快也遭到了進步人士的反對,就在那一天李大釗就直接離開了北京跑到了上海去,而魯迅更是冒著大雨也要把這件事提到教育部,並且提出辭職來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

    就連孫中山也十分的憤怒,最後乾脆立即就發表了宣言,表示要對張勳復辟的行為進行討伐。其實張勳復辟確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一時間中國愛華人士紛紛表示要同他的行為進行抗議,各地有組織的人士也都誓要討伐張勳,中國各地對此更是憤慨不已。

    張勳的復辟幾乎引起了舉國上下的轟動效應,這也是他很快就失敗了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椒樹年前十月底還是過年3月份栽好?最佳種植期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