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吹花落醉
-
2 # 會游泳的小老頭
中華之國,地大物博。商業繁榮,農耕發達,天朝上國。物產豐富,應有盡有。不侵佔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中國,自古以來推崇仁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2、緬甸屬於馬來半島,半島國家,山地多,平原少。另外熱帶氣候,氣候溼熱,不宜居,且蚊蟲多。
3、緬甸經濟發展落後,侵佔必然需要人口遷徙,民族融合,麻煩。
4、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緬甸西南臨近印度洋,更不易管理。
5、清王朝侵略緬甸,亡國滅種了,必然遭到緬甸軍民頑強抵抗。清王朝推行的仁治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
3 # 猴格大人
因為乾隆大帝並沒有平定征服緬甸,而是被迫議和的,所以談何佔領呢?
從乾隆三十年冬天,雲貴總督劉藻攻打襲掠內地土司的緬兵開始,到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傅恆在老官屯與緬軍議和班師回朝結束,五年之間清緬一共打了四次大仗,次次不勝,就這樣,乾隆大帝還有civilian把徵緬之戰列入十全武功。
第一次徵緬劉藻調兵近萬名攻打襲擊內地土司的召散,參將何瓊詔、遊擊明浩敗於整控江,怎麼敗的?因為漫無紀律,把兵器捆在一起,將士徒手散行,因此遇到緬軍就倉皇逃匿,就是說不戰而逃了,如此,不諳兵事的劉藻還把畏敵潛逃的懦夫粉飾成英勇進軍的猛將,被乾隆看出破綻,貶斥劉藻為湖北巡撫。
之後,乾隆又瞭解到何瓊詔逃跑時,劉藻竟然也匆忙撤軍差點引起大禍,乾隆大怒,懟劉藻,連發數諭,問罪革職,所有因為調兵不合定例而浪費的銀兩著劉藻賠償,劉藻無計可施,遂畏罪自殺。
第二次徵緬大學士、雲貴總督楊應琚用兵二萬有餘,一敗於新街,再敗於萬仞關、戶撒,三敗於猛卯、銅壁關,遊擊馬成龍、班第、毛大經等陣亡,士卒死傷上千,楊應琚戰敗還虛報軍功,以貽誤軍機勒令自盡。
第三次徵緬將軍、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明瑞【傅恆侄子,孝賢皇后堂弟】調兵三萬餘人,從永昌、騰越進攻宛頂、木邦,明瑞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緬軍潰走,斬首二十有餘,俘虜三十四人,乾隆帝大喜,晉封明瑞為一等誠嘉毅勇公。
之後緬軍攻木邦副都統珠魯訥兵敗自戕,參贊額爾登額被阻老官屯數月,明瑞孤軍奮戰,糧盡彈絕,命達興阿、雲南提督本進忠突圍,他自己與緬軍血戰到最後力竭自縊殉國。
第四次徵緬經略、副將軍、參贊大臣、提督、護軍統領、副都統傅恆調兵四萬,七月二十進兵騰越,奔走數千裡,疲乏軍力,軍中患病頗多,卻沒有遇到一個緬軍,傅經略之威名受損,又羞又愧也不幸染病。
直到十月才遭遇緬軍,血戰新街,十月十八進攻老官屯不利,一等果毅公、副將軍阿里袞病故,隨之水師提督葉相德、總兵吳士勝、副都御使傅顯、副都統瑚爾起、阿第木保等相繼病故,士兵傷亡過半,傅恆本人也身染瘴癘,開始腹瀉,身體羸弱,乾隆緊急下旨令副將阿桂代管軍務。
阿桂當機立斷和眾將商議議和事宜,緬軍統帥諾爾塔也遣使懇乞議和,傅恆雖然病重但不欲議和,還想盡力追剿緬軍,阿桂以氣候惡劣,士卒多病建議議和,傅恆不同意,但是眾將一起勸諫,傅恆因病無力只好聽從眾將意見。
十一月十七,停軍議和,阿桂安排後撤事宜,次年三月,傅恆回京,赴天津行宮朝見乾隆,已經病重體虛,形神頓異,七月十三薨,享年不到五十歲。
被迫議和徵緬時先後撥到雲南的軍需一共一千三百二十萬一千餘兩,使用了九百八十萬零二千餘兩,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徵緬戰役,非但沒有乾隆貼金的大勝,簡直是大敗而回。
最初,大皇帝意淫的很好,就是準備直取緬都阿瓦,斬殺緬王懵駁,盡誅緬國大員,將緬甸納入大清版圖的,不把緬甸從地圖上抹去,誓不罷休。
然而,現實如此打臉,大皇帝被迫撤回滅國的要求,委委屈屈的承認緬甸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讓威震天下的乾隆大皇帝丟盡顏面。
不管大皇帝怎麼憤怒的發狂,但是徵緬失敗的事實和上萬士兵的陣亡病故,也血淋淋的打在乾隆的臉上,只能這麼議和吧,接受緬甸的朝貢,自己安慰自己搞個十全武功,然後去後宮女人堆裡找存在感吧!
就是這樣。
-
4 # 拾葉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正式開始。
其實清軍打緬甸打的異常艱難,由於緬甸緊鄰印度,當時的印度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武器裝備上,當時的緬甸已經裝備了西方的燧發槍,而清軍最強裝備還是康熙朝遺留下來的紅衣大炮,火器也只是火繩槍,與緬甸存在這代差。
清軍在5年時間裡,共與緬甸進行了4場大規模戰爭,其中前三場都以失敗告終。緬甸本就為小國,而且經歷前三場的戰爭,已經疲憊不堪,就向清廷發出議和,但在戰敗失地的情況下,乾隆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堅決不允緬甸的議和,認為緬王既有悔罪乞降之意,必須“束身歸命,或專遣大臣前來。”
緬王自然不肯,不甘心失敗的乾隆親自在太和殿向傅恆授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富察·傅恆。在乾隆心中,傅恆是一張可以踏平緬甸的王牌。
第四場的戰爭,已經完全淪為乾隆皇帝的面子戰爭。在疫病的助攻下,清軍水陸軍3萬餘人僅剩1萬餘人。於是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雙方於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議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為雙方代表,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而後雙方均宣佈勝利。
這個時候透過戰爭已經能完全知道清朝的衰弱,所謂“天朝上國”不過是一種表象。
-
5 # 江湖小曉生
第一,緬甸從吳三桂時期就已經跟滿清斷交了。
其實那個時候的緬甸經常出現內亂,要麼弟弟搶了哥哥的皇位,要麼平民造反成功。反正政權更迭的速度是相當快的,在吳三桂時期,南明的永曆皇帝就曾經躲到了緬甸。緬甸本身是明朝的附屬國,自然是對永曆皇帝有禮。可是這個時候他們得知了明朝的窘境,緬甸內部又發生了日常叛亂,新皇帝上位以後,吳三桂十萬大軍進入緬甸,緬甸便將永曆皇帝交給了吳三桂。而當時的西南邊陲,都是吳三桂的地盤,而吳三桂本人又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反叛之路。所以緬甸這段時間開始,跟滿清徹底斷交了。一直等到乾隆年間,民間貿易流通才增加了不少,官方交流也逐漸增加。
第二,緬甸不斷挑釁,滿清不斷失敗。緬甸的戰鬥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十分強大。當然這個時候他們又日常政變了,新皇帝上臺以後,開始了對雲南的騷擾活動。畢竟野心不小,認為自己的戰鬥力還是十分強悍的,所以開啟了征服之旅。接下來的十年時間,清政府並不在意緬甸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緬甸這種小國家就是來搶搶東西便跑路的人,沒什麼好在意的。可是第十年的時候,九龍江一帶被緬甸大軍攻佔了。這就等於是正式入侵了,雲貴總督劉藻帶兵收復失地,反而遭到重創。隨後乾隆讓大學士楊應琚攻打緬甸,前期順利,後期再遭慘。楊應琚被賜死以後,乾隆再派大將明瑞分五路大軍前往緬甸,也是連戰連捷,可是後來還是慘遭反撲,明瑞自個兒也自殺身亡。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這就是十全老人的十大武功。
第三,男神富察傅恆出馬,依舊拿緬甸沒辦法。一提到富察傅恆,很多迷妹們口水都掉下來了。富察傅恆的確是乾隆非常信任的大臣,所以這個時候乾隆選他為大將軍。久經沙場的阿桂作為他的副將,聯合滿蒙三萬多精銳兵馬,吩咐廣東福建的水師也出海前往戰場。終於扭轉了戰局,這個時候的富察傅恆似乎感受到了勝利的希望,不過這才是剛開始而已。緬甸特殊的氣候,立刻讓滿清大軍感受到了異常,當時不少官兵因此而病重,甚至有喪命的。幾場硬仗打下來,士兵損失打到了三分之一之多。富察傅恆知道情況不妙了,緬甸地區的軍民雖然也在死撐,但是這地盤畢竟是人家的,人家能夠撐得久,你撐得住嗎?如果全軍覆沒,那富察傅恆必須自刎謝罪。正當富察傅恆收到乾隆退兵命令的時候,緬甸和談的文書也送來了。
第四,緬甸也是很無奈啊,耗下去不是辦法。緬甸人又不傻,這麼耗下去,他們肯定是吃虧的一方,畢竟人家是天朝大國,物產豐富,不怕消耗。自己可就不行了,大片土地落在了清朝政府手裡不說,老百姓也無心生產,這麼下去不亡國才怪。所以緬甸這邊主動向富察傅恆請和。最終富察傅恆與緬甸這邊商量出了一個和談要求,緬甸這邊十年向滿清政府進貢一次,算是承認滿清政府是自己的宗主國。乾隆皇帝本來就不想打了,這會子居然還爭回了不少面子,那感情好啊,立刻就批准了這件事。富察傅恆這才得以回京,不過等到他的卻是羞辱和無奈。
第五,緬甸未履行承諾,富察傅恆憂鬱而死。說好的要十年向乾隆皇帝進貢一次,可是緬甸這邊卻沒有實行承諾。他們恢復了生產,趕走了滿清大軍以後,就把這件事徹底給忘了。可能當時也沒有簽訂什麼賠款合同,所以滿清只能吃這個啞巴虧,乾隆皇帝時不時會向富察傅恆提起這件事,其實就是心裡很不爽。而這個時候富察傅恆每次想到這件事就心疼,久而久之便疾病纏身,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其實這也是乾隆的過錯,他自己心裡不爽,非要找富察傅恆的事兒,結果乾隆也比較後悔。所以征討緬甸其實等於是失敗的,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總結:乾隆根本沒打贏,憑什麼佔領緬甸。在這件事上,乾隆是非常無恥的,他把征討緬甸劃入了自己的十全武功中。他自認為這件事是彰顯帝國威儀的大事情。可是他從來就沒有分析過這件事對滿清王朝有什麼好處嗎?沒有任何好處,死傷了數萬人馬,最終換來的卻是緬甸一紙空文的承諾。乾隆皇帝被徹底耍了一遍,卻還死要面子地認為這是他的成就。其實從第三次征討緬甸開始,乾隆就已經是在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出兵了。勞民傷財的大事情,結局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居然只是為了贏回自己的面子,可見當時的乾隆皇帝,已經到了何種狂妄自大的地步。多年以後的慈禧似乎跟他有相同的想法,認為天朝是不需要對外學習的,最終被列強打的稀巴爛。乾隆壓根就沒有打贏過人家,又憑什麼說能佔領緬甸呢?
-
6 # 澹奕
乾隆皇帝78歲大壽,緬甸突然遣使議和,乾隆帝大喜過望,他終於找到臺階下了。
清緬戰爭歷時七年,前後四次,雖然清朝與緬甸的體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但結果卻非常尷尬, 因為清朝在小小的緬甸損兵折將,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打到最後,緬甸仍舊不肯低頭,而清朝方面也元氣大傷,無力繼續進攻,雙方僵持不下誰都不服誰,直到緬甸方面因為其自身原因向清求和,乾隆帝就坡下驢,結束了清緬戰爭。
說白了,“平定緬甸”的說法就是個笑話,就更別說佔領緬甸了。
鼎盛時期的緬甸,遇上了鼎盛時期的清朝中原王朝與緬甸之間的往來,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不過因為緬甸長期處於相對落後狀態,加上地處偏遠,因此與中原的關係並不密切。
明朝時期,在西南之地設定諸多土司,施行鬆散的羈縻管理,由於明朝在當地的軟弱無力,使得當時緬甸東籲王朝不斷向雲南地區蠶食。
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擊潰緬甸,讓諸多搖擺的土司重新歸附明朝,但此時的明朝已經日薄西山朝不保夕,緬甸不久後捲土重來,侵擾雲南邊地。
清朝建立之初,因為自身的麻煩事一大堆,所以跟緬甸之間並沒有直接往來,而清朝的態度是希望緬甸主動歸順朝貢,所以對緬甸的態度非常謹慎。
西南當地有大量的土司存在,清朝雖然強大,但近在咫尺的緬甸才是最大的危險。
為了生存,很多的邊地土司都選擇一邊向緬甸稱臣,一邊又向清朝交錢。
當然也不是全部,有些土司覺得自己就是清朝的地盤,憑什麼給緬甸朝貢,因此拒絕緬甸而主動朝向清朝,但清朝雲南地方又怕開罪緬甸,多番拒絕那些土司。
剛開始還沒什麼,但隨著緬甸的逐漸強大,他們步步試探,屢屢對雲南邊地的土司發起進攻要求朝貢納稅,而云南地方也視而不見,生怕引起麻煩。
這樣的綏靖狀態持續了很久,緬甸也覺得清朝是個軟柿子,膽子越來越大,最終公然侵入雲南地界,最終也由此引發了後來的清緬戰爭。
乾隆時期,清朝的實力達到了二百多年裡的巔峰狀態,這一時期清朝的地盤達到了最大,府庫充盈人口繁衍,達到極盛。
而東南亞的緬甸,則進入了貢榜王朝時代,這也是緬甸古代的一個高峰。
貢榜王朝幾乎橫掃東南亞,向西北吞下曼尼普爾與阿薩姆王國,收服諸多撣族土司,吞掉南掌王國,還滅了暹羅大城王朝,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
整體來看,貢榜王朝自然無法與清朝相比,但有句話叫做強龍難壓地頭蛇。
清朝雖然強悍,但那時的清朝還忙著收拾準噶爾,根本沒空經營西南,而西南距離清朝核心地區太遠,因此在地方上,清朝對緬甸並沒有太大優勢可言。
四次清緬戰爭,清朝打了個寂寞乾隆二十七年,緬甸出兵侵襲雲南,清緬戰爭正式開始,當時的緬甸因為正在與暹羅交戰,因此需要大量的錢糧作為軍餉,因此把目光瞄向了雲南。
起初,清朝還是想要“息事寧人”,竟然讓緬甸在遍地侵擾了兩年時間,而且乾隆帝根本沒覺得緬甸是清朝的對手,所以根本沒在意。
直到乾隆三十年,經過一番籌措之後,清朝才正式開始對緬甸出手。
然而打臉的是,由於乾隆帝對於當地情況的誤判,以及過於輕敵,初次出兵折損驚人,首戰就被緬甸弄得焦頭爛額。
初戰失敗後,清朝在次年重來,但可惜西南地方的諸多守將記吃不記打,幻想著憑藉雲南一萬多的綠營兵就能征服緬甸,不等乾隆帝手諭,竟然率先動手。
清朝時期的雲南綠營兵大多都沒怎麼上過戰場,而且器械非常落後,戰鬥力薄弱,那些帶兵的將領能力也很差,總帥雲南總督乃是文人出身,根本不懂軍事。
結果可想而知,第二次的清緬戰爭,清朝又是被打得灰頭土臉。
乾隆三十二年,清朝第三次進攻,這回清朝繼續重蹈覆轍,來了次滅敵一千,自損八百。
前三次清緬戰爭,清朝因為過於輕視對手,而且戰略等諸多方面都錯誤頻頻,被緬甸打得措手不及,連續三次的巨大折損,終於讓清朝不得不正視起對手。
對緬甸這才有了一定了解之後的乾隆帝,為了雪恨也是不惜成本,他徵調大量精兵強將,任用傅恆、阿里袞、阿桂、鄂寧等人出征西南。
聲勢浩大的清朝遠征大軍鬥志昂揚,但到了雲南之後,卻發現後勤跟不上了,不僅糧食供應不足,而且還有大量的清朝士兵水土不服接連病倒。
對於清朝的進攻,緬甸也是全力以對,緬甸大軍幾乎傾巢而出,雙方交戰頻繁,然而,清朝方面卻出現了病死病倒的,比戰場上倒下的還要多的情況。
戰爭持續了一年多,雙方都損失慘重,卻誰也不肯服輸,直到最終清朝主動撤走。
第四次清緬戰爭結束後,清朝不再與緬甸開戰,緬甸已經沒有力量繼續戰事,而清朝也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讓緬甸低頭,雙方不再戰也不再和,陷入了沉默。
緬甸主動給了臺階,乾隆帝自稱武功歷時七年,損耗將近千萬兩白銀的清緬戰爭,讓清朝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這麼大代價仍舊沒能拿下緬甸,讓乾隆帝覺得面子上很是過不去。
清緬戰爭不久後,大小金川再次出了亂子,清朝也沒什麼精力去理會緬甸。
而且,因為這場沒有任何結果的戰爭,清朝付出的不僅僅是銀兩,還折損了大量的將領,各方面的損失都非常之大,遠遠超過乾隆帝曾經的預料。
倒是緬甸方面,由於清朝的出兵使得緬甸實力大損,導致暹羅反撲,獲得了恢復的機會,此消彼長之下,緬甸在東南亞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
就在雙方僵持了十八年之後,緬甸因為內外交困,覺得還是要與清朝握手言和,獲得比較安定的外部環境為好,因此主動低頭。
正值乾隆帝的七十八歲壽辰,緬甸主動派遣使者前來求和,表示願意臣服歸順。
乾隆帝對於緬甸方面的態度做法,當然也是非常高興的,畢竟清朝當時並沒有能力真的讓緬甸臣服,既然緬甸主動求和,差不多就得了。
經過討價還價,最終清緬達成朝貢協定,緬甸正式加入了清朝的藩臣之列。
儘管“平定緬甸”被乾隆帝納入了其所謂的十全武功,但這件事實在是摻了太多的水,清朝壓根兒就沒真正平定緬甸,反而被弄得狼狽不堪,就更別說去佔領緬甸了。
回覆列表
清緬戰爭,共有4次,都是以清朝戰敗收場,由於貢榜王朝(緬甸)大軍在暹羅國(泰國),以對清朝和好為主,主動求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