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我家鄉過春節,有女婿初一到岳父家拜的風俗。
9
回覆列表
  • 1 # 脆餅寶寶

    我的家鄉是在黑龍江的一個小小村莊裡,記憶中的春節是很熱鬧的,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的過新年。尤為深刻的就是辦年貨,雖然是90後,但是家庭的物質條件還沒有達到完全滿足一年四季的所需,所以有很多東西只有在過年才可以好好的享有一下。趕大集,那時的集市真的是有好多好多想要的東西,無論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應有盡有,只要兜裡有錢都可以買到,最愛那時候集市上的冰糖葫蘆,爸爸會買上幾個給姐姐和我,雖然現在也有但是遠沒有了那個時間那個地點的滋味,特別是父愛的味道。大包小裹的購置年貨,心裡別提有多幸福。

  • 2 # 孤獨浪人85954997

    我們河南洛陽老家,除夕夜守夜放鞭炮吃團圓飯,初一早上起來放鞭炮,天剛明喝涼粉湯,吃完飯開始互相拜年!中午吃餃子,吃飯前放鞭炮!

  • 3 # 苦無和

    臘月廿三/廿四掃塵 掃塵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佈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掃屋”。在春節前掃塵,是華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 [7] 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臘月廿六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窩頭與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臘月廿七 貼福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15] 臘月廿八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除夕歲除,在年的最後一天,通常在農曆二十九或三十日。“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意為“歲除之夜”,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9] 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

    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春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21-22] 守歲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9] [23]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24] 春節習俗節期習俗編輯春節習俗正月初一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活動達於高潮。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歲歲首拜祭天地神靈(祖先)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其主旨是酬謝天地神靈、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表達了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願。其信仰根基源於“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保佑。 [25]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26] 拜年 拜年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拜年之風,古已有之,於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27]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出現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28]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春節習俗正月初二照傳統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26] 春節習俗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燈會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 4 # 靜默99

    我的家鄉在安康的農村,我們家鄉臘月20之後就就會陸續打年貨,洗臘肉,做蒸菜,掃塵土。除夕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下午會去祖墳“上亮”。晚上回來會守歲,“除天星”。

    初一多數人不出門,初二,初三回孃家。會各家親朋拜年!

  • 5 # 踏雪無痕7654381

    我是地地道道的青島人,在我們這裡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可忙碌了,尤其在農村,從小年開始就忙起來了,一直到送年,期間經過小年,忙年、購置年貨、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像一個個的符號,串起了青島的一段歷史,也串起了幾輩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習俗。

    小年,青島人習慣稱為“辭灶”,是臘月二十三,據老一輩說,這是灶王爺要回天宮了。所以這一天一早,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鍋灶上方貼“灶馬”,供奉餃子,據說這樣灶王爺回宮後能說句好話,來年給農民們能帶來好的收成。

    忙年,一進臘月們就開始忙碌,一直忙到小年,收拾衛生,洗洗衣服,被褥,置辦年貨,購置新衣服,理理髮,打扮一下,還有就是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必備的一項年貨——灌肉腸。

    如今,不少青島市民都喜歡在自家的陽臺上掛一個帶著閃光的紅燈籠,還在自家的窗上張貼一個大大的“福”字,還有的在自家防盜門上張貼春聯,反正一進入臘月門,到處張燈結綵,好不熱鬧。

    年除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有的人家上午貼春聯,掛燈籠,農村人家在正屋裡掛好宗譜,擺好供品。下午開始包餃子,剁肉餡。

    接年,青島農村一般是除夕夜那天晚上6時,打著燈籠,燒紙,香到焚燒,寓意是請逝去的先輩們回來過年了。

    收年,就是全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聊聊一年來的趣事,談談工作啥的,有不少家庭還保持著徹夜不眠的習慣,全家一起玩個通宵,打牌,打麻將,看看電視的。

    大年初三,青島人的習俗就是到丈母孃家拜年,俗稱“走丈人門”,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去給孩子的姥姥姥爺拜年。

    這就是我們青島的過年習俗,這裡只是簡單的摘取幾點,需要贅敘的實在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 6 # 起名字真的真的太難啦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大年三十團年飯,除夕十二點放鞭炮煙花,放了煙花爆竹就可以去廟裡拜年了,初一一整天不走親戚家拜年的只進廟裡燒香拜佛。初二開始拜年,初二晚上家裡接龍燈,龍燈會挨家挨戶進門舞,要包個紅包,正月十三白天農會(賣農具農產品等),十三晚上抬菩薩,跑馬將軍,舞龍燈或是舞板凳龍(上千米長)。

  • 7 # 事實評論家008

    說到過年,應該是年前左右幾天開始說,先說掃房子開始吧,這可是大事,大到必須看日子,很有講究吧,十二建星除日為大掃除好日子,還不能動太歲,太歲就是本年屬相所佔方向。第一次掃必須避開這個方向。如果動了太歲可不是好事。從上到下,四面八方每個角落打掃衛生乾乾淨淨。好迎接新的。以前老人家打掃完了,開始貼新年畫,去集市上買,所以每個村裡人都趕集去了,熱鬧不是一般的,各種年貨應有盡有。一般都接近臘月二十五左右了吧。(臘月初八準備臘八蒜也都有,算是最早備年貨開始吧)蒸饅頭,蒸大供,蒸菜包,蒸豆包,蒸蒸日上意思。特別是有豆包刺蝟,臘月二十九放到財神爺哪,預示著讓刺蝟給往家裡背財源滾滾,門框上也放倆也有此意。還有龍王神或者灶王爺哪有做的面龍,預示著祈求風調雨順。等等很多呢我一時還都想不起來。再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貼對聯這都知道吧。以前都是老人們自己買大紅表寫的。那個好看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還真看出學問來了,等拜年了家家戶戶還讀品一下對聯,那個美啊,真不同感覺。猶如一瞬間回到了從前。現在人都懶了,買現成的,看似美麗,確少了含義和往日的韻味。看似華麗招展,都不肖一顧。家家戶戶貼對聯擺供請神,放鞭炮,再就是全家總動員包餃子,看春晚。我們這七個村相連,有鄉升級成鎮了。七個劉營村。分別是餘,陳,趙,宋,梁,楊,盧。集體活動不知道從那個年代開始,傳承到現在,就是年三十吹年會。每個村都請個吹鼓手,嗩吶班,十幾人組成一班。每個街都有幾個點,一般都安排守夜人看著照顧和迎接吹鼓隊。篝火不能滅。每到一處都有很多附近人圍觀助威歡迎,七個村都輪流轉一圈。除夕之夜前半夜都在本村輪流吹和演奏,每個村都有十幾個點,篝火一加柴火,火冒三丈,吹的越發起勁。呼聲很高。除夕夜過了零點每個村的人組成一般輪流去其他六個街吹演奏。每個點吹玩要放鞭炮,是不是很熱鬧?一直到次日初一起五更都開始拜年還可以聽到各村演奏聲。給守歲人帶來快樂。所以我小時候到現在每年都守歲一夜不困。初一拜年可是大活,家家戶戶真拜,年長一歲唄,年長的在家等著收頭,年輕人進門就磕頭,口裡還吆喝一聲拜年了,爺爺奶奶叔叔大大每家必到。幾時家輪流拜,那個膝蓋疼呵呵。拜完年就忙著上墳,紀念祖宗。我們家人多,上墳都是男人的事,只要能走路的都要去。長輩給講那個墳是誰誰,介紹一下祖宗歷史,功德。讓後輩子孫都知道,有個傳承。講完了燒紙錢,上供放鞭炮。回家吃團圓餃子。年輕人一天喝酒玩遊戲,打麻將,耍撲克,推牌九,都瘋了,了算能放鬆一下了。

    初二一般都是出嫁的老姑娘帶上姑爺孩子會孃家拜年,讓姑爺和自己兒子給自己長輩輪流拜年。和孃家人坐到一起包餃子大鍋飯,吃團圓飯。又是一個美麗的豔陽天,酒足飯飽再回家。

    初三早上先上墳祭祖,也都是老爺們的事。完事了開始喝酒,放開了玩唄。

    初四初五初六早上起床給姑姑姑父,同學家長,朋友長輩,走親訪友又是一個個豔陽天,放開腮幫子吃吧喝吧玩吧。

    我們餘劉營啊有隔年戲,也不知道那個朝代開始定的規律,唱大戲,從除夕唱到本街熱鬧初六。每天街上人流不斷,深夜依舊有人。給集市似的,吹唐人的,買甘蔗的,百貨孩子玩具的,烤串的,推車鐵板燒,買爆米花的,那個熱鬧甭說你想吧。七個街輪流熱鬧。

    楊街也就是俺這(楊劉營村)正月十三最熱鬧,從十一開始請大戲,一直唱到十五六。尤其是十二晚上和十三白天抬花桌,會主帶頭組織,請兩班軍樂隊,兩班吹鼓隊嗩吶班,花鼓隊,扭秧歌,本村人齊上陣。一條長龍隊伍轉街表演,陣勢是不是有點熱鬧。周圍人都來有親戚,都來看熱鬧,樂鼓齊鳴這陣勢不用描述了吧,年輕人有擼袖子有光膀子的那個助威敲鑼打鼓。真是看風騷人物當屬這裡。

    盧劉營正月十四到十九倆熱鬧日子,十九放煙火放老杆。宋劉營正月十五熱鬧十六放煙火。趙劉營正月二十五熱鬧放煙火,陳劉營正月二十八熱鬧放煙火,最後梁劉營二月初一過會熱鬧放煙火。每個街前後都熱鬧五六天。一個街比一個街花樣多,一個街比一個街排場大,唱大戲,跑馬馬戲團。變戲法,玩雜技,有一年還請了梨園春呢,有一年還舉行了全國越野車比賽。

    聽老一輩說劉營集在解放前那是真出名,方圓百里都來這趕集,逢3,6,9就是大集。老輩人說那個熱鬧,現在想想都羨慕。屬於日軍,國軍,八路軍三不管地方,藏龍臥虎,也是魚龍混雜多事之地。很多傳說我就不說了,改天有空了嘮嘮當初劉營過去的故事。改革開放劉營也打算開集市3,6,9。為啥沒有弄成呢,這都不是咱的事。不過每個村都有集會,趕明想來玩留個話,我請客,吃住玩算我的。

  • 8 # 山河慶陽

    春節時的風俗,因地方不同,風土民俗也不盡相同。有百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的說法。現在各地的春節過年習俗,在網上基本可以大概的瞭解一些。慶陽酒說君今天分享一下老一輩人過年習俗,只說兩件事。

    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春節往事,是說八零年代之前的歲月。記得老家村子裡一位老人說他們小時候過年時的風俗,是大年初一這一天,家家戶戶早晨起來,先不是燃放爆竹慶新春,而是一人一根扁擔一條繩,急急匆匆奔向村外的山溝裡。不好好過年,跑山溝裡幹什麼去呢?

    原來,過去老家老一輩人有一個不成俗的風俗。大年初一這一天,村裡人一定要去山溝裡打一捆柴禾,在中午前揹回家,放在自己院子裡。哪位老人說這樣做,是寓意大年初一正當午時背柴(財)進門,象徵著一年的好兆頭。現在看來,這一風俗習慣,也暗含了樸實勤勞的老一輩人,為了勤儉持家,即便是大年初一歡度節日的時分,也不忘過日子的習慣。當然,那個時代缺衣少吃,資源匱乏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大年初一去打柴,正好能解決部分燒柴的問題,可見勞苦大眾人民的良苦用心。

    老家過春節風俗中,還有一件習俗是和現在反其道行之。上世界九十年代之前,大年初一這一天,鄉鎮街道里絕對是空無一人,按土話說就是“狼走過街道,都沒人攆”!

    這一天,老家一帶的風俗習慣是守財,就是捂住錢袋子,財不外散。集市也不開市,大小商鋪門戶緊閉,並不營業,意思不露財氣。但反觀過來,近多年,商鋪超市除夕、大年初一基本不歇業,照常營業,方便消費者購物。

    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固有的春節風俗也發生著變化,過去的一些風俗習慣已經成了一份記憶,一份念舊的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晚期患者應該接受什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