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牧益州閻文平

    防止趙匡胤篡位容易,但同時防止其他人篡位就難了,這其實是個死結,其他有力量幹掉或者至少阻止趙匡胤的大佬如郭威外甥李重進、郭威女婿張永德在文官眼裡本身也是身份敏感的防範物件,文官們疏遠削弱他們都來不及,韓通這種已經被事實證明能力有限光有節操沒用。有寫手預演過,即使提前告訴文官們,也是無解的。平行空間下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今天我們在討論周世宗該如何阻止李重進張永德篡位。

  • 2 # 水一白聊歷史

    先看看柴榮為了防止被篡位都做了哪些事,就能明白為什麼他死後會被趙匡胤奪走江山了.

    1、將原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調離,由資歷尚淺的趙匡胤接任。

    此舉有兩個目的,一方面防止張永德篡位,另一方面用趙匡胤制衡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李重進。

    後周末年,後周軍界有“一龍二虎”,“一龍”是柴榮,而“二虎”就是當時的兩大禁軍統帥張永德和李重進,應該說當時柴榮最擔心篡位的就是這兩個人,所以他用當時資歷尚輕的趙匡胤代替了張永德來制衡李重進。

    2、任命範質(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為宰相,並讓他們“參知樞密院事”。

    這樣做,一方面強化宰相團的權力,允許他們掌握軍國大事決策權,另一方面又利用三名宰相分散了每個人的權力,避免軍政大權過度集中。

    柴榮算盤打得很好,可是他沒想到的是趙匡胤最後篡位成功,而之所以趙匡胤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柴榮的提拔

    代替張永德一躍而成為後周最大一股軍事力量的統帥。“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是基礎。

    2、佈局嚴密、隱藏野心

    在柴榮眼裡,趙匡胤資歷尚輕,而實際上,禁軍中的中高階將領很大比例都是他的人,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柴榮死後,又利用機會將李重進調離京師。而柴榮任命的三個宰相文弱書生,根本無力反抗,皇城腳下可以說已盡在趙匡胤掌握之中。

    3、皇上年幼、無力迴天

    柴榮前三個兒子都跟郭威的兒子一樣被劉承祐所殺,而柴榮又英年早逝,留下的皇子柴宗訓年僅七歲,根本無力掌控局勢。

    就這樣,柴榮一步步地“為趙匡胤佈局”,將趙匡胤“送”上了皇帝寶座。

  • 3 # 圖文繪歷史

    在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時候,誰有兵權,誰就有坐皇帝寶座的資格,俗話說“大者稱皇,小者稱王”,就是那個時期。郭威不也是篡了後漢的位,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建立後周麼,郭威死後傳位於養子柴榮,雖然柴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就是為了避免皇位重蹈覆轍,但他死的太早,被掌握禁軍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活雞取卵般竊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

    趙普曾被人諷刺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半調子讀書人,但就是這樣一位仁兄,導演了歷史大劇,陳橋兵變。

    趙匡胤是見過大世面的,他在登頂帝位之前,經歷了3個朝代,見證了5個皇帝,風雲變幻的政治,興兵征伐的戰爭使他明白,現在是武人的天下,只要根基深厚,就能建功立業稱王稱帝。特別是950年,23歲的趙匡胤在軍中親自參與了郭威撕裂黃旗裹在自己身上,坐上龍庭代漢立周的重大事件,隨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滑州副指揮使,又因才幹不凡被晉王柴榮看中,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僚屬。

    柴榮防了外戚宗室,就是沒防親信趙匡胤,雖然留了牽制的後手,但韓通僅一個回合就敗陣被殺,圖為柴榮陵墓。

    郭威死後,柴榮即位,很多敵對勢力認為是滅後周好機會,北漢王劉崇聯合契丹攻後周,趙匡胤跟著柴榮抵抗來犯,賣力效忠,高平之戰勝利後,柴榮開始統一天下的步伐,趙匡胤是得力干將,柴榮死前已經坐到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握禁軍大權。柴榮擔心江山易主,安排了很多後事,但是他防範的物件是郭威外甥李重進和郭威女婿張永德,這兩人位高權重才是最大隱患,所以他用趙匡胤替換下了張永德,又分離了李重進,但千算萬算,最擔心的人沒有動作,反而是託孤的趙匡胤出手了。

    趙匡胤登頂後,善待了周恭帝柴宗訓母子,封為鄭王,賜免死金牌,永保榮華富貴,柴宗訓去世後以皇帝禮下葬。

    其實趙匡胤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比如弟弟趙匡義,軍師趙普,身邊也網羅了一批幕僚,篡位的計劃非常細緻,比如事後三大軍政首腦安排,李重進該防,張永德該合,韓通該死,盤算的非常準確。而反之,北周的建立就是悲劇,儘管有兩代雄主,但郭威無子,在位時間短,柴榮去世時間早,幼子,兩姓宗室,重兵將領,郭威的示範,無不預示著後周隨時被竊取,就算趙匡胤不反,張永德和李重進必反。

  • 4 # 遵義陸歌

    公元951年,郭威在開封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史稱後周太祖。3年之後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世宗頗有才略,事必躬親。北漢勾結契丹來犯,世宗御駕親征,身先士卒擊敗敵軍,後破西蜀,三徵南唐,北伐遼朝,正準備收復幽州的時候,患病而返,沒過幾個月就死了。世宗死的時候才39歲,正值壯年,以世宗的雄才,一統全國指日可待,別說沒趙匡胤的事,只怕也沒遼國什麼事,只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史家稱其為“五代第一明君”。

    世宗一死,兒子宗訓即位,年方七歲,除了副都指揮使韓通其餘全是趙匡胤的心腹。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群臣正在宮中恭賀新年,大擺筵席。其時趙匡胤局已布好,先是找人散佈謠言說有遼和北漢入侵,皇帝太后不知所措,朝中大事均由宰相範質、王溥做主,於是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趙匡胤百般推諉,將弱兵少什麼的,又是大過年的,沒辦法只好把兵馬大權交給了他。拖了兩天,趙匡胤率軍出城,走到陳橋驛就不走了。把趙普和弟弟趙匡義叫來假意喝酒,然後按計劃行事,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二人領命去了營中,趙匡胤假裝喝得大醉矇頭大睡,其實他哪裡喝得下酒,又怎麼可能睡得著。趙普和趙匡義二人指使親信在軍中散佈謠言,大意是“現在皇帝那麼小,我們去拼死拼活,誰知道我們的功勞,不如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然後再去北征。”這種口號跟今天的“整天加班累死累活,工資那麼少,又沒有獎金,還不如不幹了”類似,極具煽動性。將士們群情激昂,興奮不已,要知道改朝換代那都是開國功臣啊,升官發財那是跑不了的。趙匡義見火候差不多了,便出來說道:“我哥哥是個非常重情義的人,這個事情他絕對不同意的。”大家一聽傻了眼那咋弄?都望著趙普。趙普止住眾人,“各位,今晚把自己的隊伍管好,覺也不要睡了,等到天明,我們一起擁戴點檢為天子。”一切安排妥當以後,天色漸明,大家一起擁入趙匡胤營帳內,趙匡胤故作酒醒狀:“你們這是要弄啥嘞?”眾將領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把他抱在椅子上坐著,跪拜高喊“願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假意掙扎了幾下,說道“你們這些傢伙,自己想要榮華富貴,讓我來擔這個不義的名聲,我可不幹。”趙匡義見狀說道:“哥啊,你要是不答應,恐怕傷了大家的心,以後再想成事就難了。”

    趙匡胤一臉無奈,說道:“既然如此,你們必須聽我的命令,否則各回各家。”眾將領皆曰一切唯命是從。

    大事既然定下來了,就回城吧。好兄弟石守信早就得到訊息,從昨晚開始就帶人守著,所以大部隊得以順利進城,不費一兵一卒便控制了京城,憑此功勞石守信坐了開國元勳第一把交椅。韓通得知訊息準備帶兵抵抗,被軍校王彥升殺死。趙匡胤一進宮便緊緊抓住宰相範質的手,痛哭流涕,說道:“世宗待我恩重如山,可是我被將士逼成這樣,你們說說該怎麼辦?”範質等大臣一看事已至此,不同意也不行啊,還是保命要緊吧。於是百官參拜,趙匡胤登基為帝,改國號宋,大宋王朝就這樣開始了三百多年的統治。

  • 5 # 夜襲糖多多

    首先柴榮這個人對自己的手下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他對趙匡胤是極度信任的,他相信這個人的人品,相信這個不會辜負自己對他的期望,會好好輔佐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的。不然也不會把殿前都點檢這個包圍京城的禁軍統領授予他,而不是跟著他一輩子的老將後周開國功臣張永德。

    但令柴榮沒有想到的是趙匡胤是值得信任的,但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廣義是不值得信任的。後周的建立,就是郭威任職禁軍統領時發動兵變建立的。郭威所做所為被當時還是小兵的趙氏兄弟看在眼裡,在他們看來郭威可以這樣得國,我是不是也可以。所以隨著郭威參與全過程的趙氏兄弟,被他教的很好。後來柴榮即位,勵精圖治,把北周打造成五代第一強國,本來那些有異心的人們都已經熄滅了作亂的火焰。可是柴榮這個人可能和清朝雍正皇帝一樣,操勞過度,英年早逝了。這下有些人就有想法了,柴榮也是知道自己一旦故去,自己的後代都還如此年輕,那些人精還不把自己孩子玩死。他看重趙匡胤這個人,知道這個人的品行,更相信他的能力。如果有人叛亂,憑藉著趙匡胤的能了可以很快平亂,使得國家不至於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即便趙匡胤這個人自己想做皇帝,憑藉著自己對他的瞭解,他也會善待自己的後人們。

    柴榮想著自己去世後,那些後周那些人都比較人精,唯有趙匡胤比較仁厚,而且能力出眾。即使後來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其親信趙普的表現都很自然而然,而不像新版實錄中那樣積極,所以反倒招人懷疑併產生了更多的聯想。根據推演,我們不難發現,在7歲孩童登基為帝的情況下,出征將士為謀求私利產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歷代兵變的規律。其次,趙匡胤素以仁厚聞名,如果他是主謀並參與策劃,為何不事先派人保護家屬,反倒是趙普連夜派人趕回京城?

    所以趙匡胤本身並沒有想著進行兵變成為皇帝,他之所以這麼做,那是被自己那些手下推上了前臺。正因為“陳橋兵變”是眾將士謀劃的自發事件,因此歷代史家窮極一生也無法搜尋到與趙匡胤主謀此事有關的史料證據。倘若此推演成立,那麼趙匡胤不僅是忠於後周、被迫無奈登基的,而且還在此事件中力挽狂瀾,於瞬息間完成了救國保民的壯舉。

  • 6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後周江山轉歸宋太祖,實為萬幸。

    宋太祖胸懷天下,善待周室,並繼承了周世宗的志向,擔當起了周世宗未完成的事業。

    時勢造英雄,英雄主導了歷史!

    而今誰有微詞,已毫無意義。

  • 7 # 瀚海說史

    還是那句話,防人之心不可無!柴榮準備好了後路,卻是人算不如天算!

    柴榮這個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一明主,文攻武略,一生戎馬生涯,打下了大好河山,可惜無福消受,早早患病去世!那麼他沒有早早的為自己的後輩謀好後路嗎?有,只不過他信錯了人,信錯了趙匡胤!

    柴榮作為郭威的義子,接了郭威的班!柴榮明白郭威讓其接任的原因是為了守住後周這片基業,柴榮沒有辜負郭威的厚望,使後周愈發強盛,中原無出左右!

    柴榮南征北戰的同時,同樣想到了曾經郭威所擔心的事情,怕自己突然逝去,子孫無人能擔大任守住基業,早早做好了一系列的安排!只是有一點,柴榮忘記了,在這個混亂時期,武力象徵著王權!而趙匡胤恰恰手握兵權!

    柴榮於公元959年去世,享年39歲,柴榮的第四子柴宗訓即皇位,年僅7歲!

    由於皇帝年齡太小,致使後周政局動盪,人心浮動,整個朝廷謠言四起,有人敏銳的意識到動亂根源要出在趙匡胤身上,請求小皇帝罷免趙匡胤兵權,只可惜小皇帝沒有去做。只能說一步錯步步錯,小皇帝自作自受,丟了江山!

    由於小皇帝的失策,趙匡胤越發壯大,整個京城禁軍都是趙匡胤的勢力範圍,雖有韓通在中間制衡,也僅僅如同以卵擊石,無濟於事!

    公元960年,北漢趁柴榮剛死,勾搭遼軍聯合進攻後周,小皇帝指派趙匡胤率軍前往迎敵!軍隊在陳橋驛駐紮休息,當天便發生兵變,軍士要擁護趙匡胤為皇帝,次日剛天亮,趙匡胤身披黃袍,在“萬歲”聲中選擇回京!

    回京後,經過和平演變,小皇帝禪位,後周亡,建大宋!

    總結:趙匡胤奪走後周江山,源於柴榮的信任!柴榮臨死前沒有收回趙匡胤的兵權,屬於失策之一;柴榮重點防備李重進和張永德,致使趙匡胤做大,失策之二;小皇帝只有兩位文臣真心擁護,無實權,此乃失策之三!

  • 8 # 我是趙帥鍋

    首先糾正一點,柴榮並沒有所謂的機關算盡。事實上,柴榮死的時候,只有39歲,他自己恐怕都沒有想到自己會這樣早就死掉。所以他布的權力格局,並沒有按幼子臨朝的局佈置,這也才導致後來趙匡胤的篡位。

    大家知道,柴榮在繼位後,曾藉著御駕親征擊敗北漢的契機,一口氣斬殺了70多個臨終脫逃的高階將領。也正因為這次大規模的清洗行為,柴榮的中央集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鞏固,此後他再開始各種行動時,相對就比較容易。

    所以,柴榮很快就對帝國的軍隊做了一次大改編,他透過制訂優厚的待遇,把從前隸屬藩鎮的精銳,全部招收到中央軍內。這樣一來,中央軍的數量質量大幅度的上升,而地方軍隊的數量質量都明顯下降。這種背景下,地方軍區再想挑戰中央政府,那就是標準的作死。

    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央政府再趁機對地方行政、經濟和監察系統進行大規模滲透和瓦解,這樣此消彼漲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的時代徹底成為歷史,帝國最主要軍事力量開始牢牢被控制在中央政府手裡。

    事情發展到此時,地方藩鎮的問題算是得到解決,但問題是,對於皇權而言,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這支強大的中央軍,應該由誰來掌握呢?如果說由皇帝本人掌握,才能保證軍隊的可靠性,這對皇權而言,永遠是一種說不出的危機。

    因為,這種政治格局,意味對皇帝的年齡、能力和資歷都有很高的要求。換句話說,如果新任皇帝的年齡太小,或是能力、資歷不足以擔任大軍統帥時,那皇權隨時有可能從皇帝手中飛走的到其他人手裡。

    這種危機,在柴榮時並不明顯,因為柴榮年富力強,而且雄才大略,所以他自然可以牢牢掌握軍隊。並且,柴榮當時只有34歲,還正值壯年,所以他沒有太多去考慮這種問題。因為從正常情形去看,柴榮怎麼還可以再活個二三十年。

    再者,如果柴榮要解決這個問題,肯定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想讓小皇帝也能牢牢控制軍隊,就必須得在軍隊中設定各種牽制,比如用文官壓制武將,武將之間相互制衡,兵不識將等措施,但這些舉措比必然會導致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

    所以,即使柴榮意識到這種問題,也不會急著解決這種問題,因為帝國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想辦法統一天下,而不是自己作繭自縛的想著如何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軍事力量。

    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要不能把軍事力量關進籠子裡,就始終有一個危機,那就是皇帝必須是帝國軍事統帥的合格人選,否則帝國的軍事權力放到誰的手上,皇權也有可能流失。

    再加上當時中原王朝正處於欣欣向榮的擴張階3段,統一天下的行動也已經提到日程上來,所以普遍人都希望一個年富力強的皇帝掌控局勢。因為年富力強的皇帝掌控局勢,才更容易把這種欣欣向榮的局面,繼續向前推動一波。

    在這種背景下,柴榮在英年早逝後,趙匡胤輕而易舉的就奪取了帝國最高權力。後來趙匡義能夠繞過趙匡胤的兒子坐上皇位,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只不過趙匡義是趙匡胤的親弟弟,所以並沒有改朝換代,否則五代史直接就變成了六代史。

    等到趙光義死的時候,天下大勢已定,中央軍隊也已經改編完畢,所以趙光義的兒子,終於繞過這個坎而坐穩皇位。於是大家看到宋真宗穩穩坐在皇位上,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

  • 9 # 墨跡梓史

    說柴榮機關算盡,且看他布的局。

    後周顯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駕崩,由於兒子全都死於戰亂,雖然膝下無子,但也沒有立親外甥李重進,也沒有立女婿張永德。而是將皇位傳給了妻侄柴榮,是為周世宗。繼位當年,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大勝北漢軍隊,是為“高平之役”。經此一戰,柴榮威望大增,徹底坐穩了皇位,而之前默默無聞的趙匡胤也憑其英勇表現而一戰成名,開始發跡,成為後周重要的將領。959年,柴榮因病去世,將皇位傳給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是為後周恭帝。其時正逢五代十國,烽煙四起,戰火連年,政權更迭頻繁,為了年幼的兒子著想,柴榮開始了自以為是的佈局。由於忌憚張永德和李重進的威望,於是先整張永德,借“點檢作天子”謠言被解除張永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解除兵權後給了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虛職,把都點檢的職務交給了資歷尚淺的趙匡胤頭上。接著再搞李重進,此時的李重進雖然仍是侍衛司統帥,但被外放為淮南節度使,駐守揚州,防禦江南的南唐政權。而實際指揮權落在深受柴榮器重的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這樣,最有威脅的兩個人,一個閒置一個外放。這兩個崗位都換成了自己人,而且這兩人還可以相互制衡,趙匡胤有能力但資歷淺。韓通耿直不善交際。二人互相獨立,互相牽制,這還不算完,又弄了三個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分相權,在同時參與樞密,管理軍政的同時又可以監視趙匡胤、韓通。至此可高枕無憂了吧,不!還不放心,又把吳延祚弄到樞密院,將權利再次分割。再在地方上安排符彥卿為外援,以防中樞有變。一通操作猛如虎,可謂環環相扣,滴水不漏!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柴榮這番自以為是的人事排程,最終還是害了自己,他還是低估了趙匡胤的能力,趙匡胤最大的障礙是範質與韓通,而這兩人都有明顯的缺點,範質雖為名相,但為人驕傲自負,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安排人謊報軍情,說遼與北漢聯合出兵進犯後周,宰相範質倉促下令趙匡胤率軍出征,趙匡胤帶領軍隊,剛陳橋驛就發動了兵變。韓通雖然耿直不結黨,但性剛而寡謀,脾氣暴躁,人送外號叫“韓瞠眼”,雖然在趙匡胤兵變後是唯一敢起兵反抗的,但還是被趙匡胤整死了。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動盪時代。城頭變換大王旗,皇帝如同走馬燈,趙匡胤篡後周而立宋朝在當時也算正常,並且此後趙匡胤並沒有趕盡殺絕,還善待柴氏後人,賜丹書鐵券免死金牌,盡享富貴,也算仁至義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溫和的去黑頭又不傷害角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