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下面,由我來給您介紹。
一:秦朝:
秦始皇(贏政)
秦二世(胡亥)
二:漢朝: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衝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
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曹奐)
吳:
吳武烈帝(孫堅)
吳大帝(孫權)
吳會稽王(孫亮)
吳景帝(孫休)
吳末帝(孫皓)
四:兩晉:
西晉:
晉武帝(司馬炎)
晉惠帝(司馬衷)
晉懷帝(司馬熾)
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
晉元帝(司馬睿)
晉明帝(司馬紹)
晉成帝(司馬衍)
晉康帝(司馬嶽)
晉穆帝(司馬蚺)
晉哀帝(司馬丕)
晉廢帝(司馬奕)
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
晉安帝(司馬德宗)
晉恭帝(司馬德文)
五:十六國:
前趙:
劉淵(在位:304年—310年)
劉聰(在位:310年—318年)
劉粲(在位:318年)
劉曜(在位:318年—328年)
成漢:
李特(在位:303年—304年)
李雄(在位:304年—334年)
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李壽(在位:338年—343年)
李勢(在位:343年—347年)
前涼:
張寔(在位:314年—320年)
張茂(在位:320年—324年)
張駿(在位:324年—346年)
張重華(在位:346年—353年)
張祚(在位:353年—355年)
張玄靚(在位:355年—363年)
張天錫(在位:363年—376年)
後趙:
石勒(在位:319年—333年)
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石虎(在位:334年—349年)
石鑑(在位:349年—350年)
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前燕:
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慕容俊(在位:348年—359年)
慕容暐(在位:360年—370年)
前秦:
苻健(在位:351年—355年)
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苻堅(在位:357年—385年)
苻丕(在位:385年—386年)
苻登(在位:386年—394年)
苻崇(在位:394年)
後秦:
姚萇(在位:384年—416年)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後燕:
慕容垂(在位:384年—396年)
慕容寶(在位:396年—398年)
慕容盛(在位:398年—401年)
慕容熙(在位:401年—407年)
西秦:
乞伏國仁(在位:385年—388年)
乞伏乾歸(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乞伏熾磐(在位:412年—428年)
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後涼:
呂光(在位:386年—399年)
呂纂(在位:399年—401年)
呂隆(在位:401年—403年)
南涼:
禿髮烏孤(在位:397年—399年)
禿髮利鹿孤(在位:399年—402年)
禿髮傉檀(在位:402年—414年)
南燕:
慕容德(在位:398年—405年)
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西涼:
李皓(在位:400年—417年)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夏:
赫連勃勃(在位:407年—425年)
赫連昌(在位:425年—428年)
赫連定(在位:428年—431年)
北燕:
慕容雲(在位:407年—409年)
馮跋(在位:409年—430年)
馮弘(在位:430年—436年)
北涼:
段業(在位:397年—399年)
沮渠蒙遜(在位:401年—433年)
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南北朝:
前魏:
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
明元帝拓拔嗣(409~423年)
太武帝拓拔燾(423~452年)
安南王拓拔餘(452年)
文成帝拓拔濬(452~465年)
獻文帝拓拔弘(465~471年)
孝文帝元宏(471~499年)
宣武帝元恪(499~515年)
文景帝元愉(508)
孝明帝元詡(515~528年)
幼帝元釗(528年)
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
北海王元顥(529年)
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汝南文宣王元悅(530~532年)
節閔帝元恭(531年)
安定王元郎(531~532年)
孝武帝元修(532~534年)
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
文帝元寶炬(535~551年)
廢帝元欽(551~554年)
恭帝拓拔廓(554~556年)
前宋:
武帝劉裕(420~422年)
少帝劉義符(422~424年)
文帝劉義隆(424~424年)
元兇劉劭(453年)
孝武帝劉駿(453~464年)
南郡王劉義宣(454年)
武昌王劉渾(455年)
前廢帝劉子業(464~465年)
明帝劉彧(465~472年)
晉安王劉子勳(466年)
蒼梧王劉昱(472~477年)
順帝劉準(477~479年)
南齊:
高帝蕭道成(479~482年)
武帝蕭賾(482~493年)
鬱林王蕭昭業(493~494年)
海陵恭王蕭昭文(494年)
明帝蕭鸞(494~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498~501年)
和帝蕭寶融(501~502年)
後梁:
武帝蕭衍(501~549年)
臨賀王蕭正德(548~549年)
簡文帝蕭綱(549~551年)
豫章王蕭棟(551年)
元帝蕭繹(551~554年)
武陵王蕭紀(552~553年)
貞陽侯蕭淵明(555年)
宣帝蕭詧(555~562年)
敬帝蕭方智(555~557年)
永嘉王蕭莊(558~560年)
明帝蕭巋(562~585年)
靖帝蕭琮(585~587年)
北齊
文宣帝高洋(550~559年)
濟南閔悼王高殷(559~560年)
孝昭帝高演(560~561年)
武成帝高湛(561~565年)
後主高緯(565~576年)
安德王高延宗(576年)
幼主高恆(577年)
任城王高湝(577年)
范陽王高紹義(577~580年)
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明帝宇文毓(557~560年)
武帝宇文邕(560~578年)
宣帝宇文贇(578~579年)
靜帝宇文衍(579~581年)
陳:
武帝陳霸先(557~559年)
文帝陳蒨(559~566年)
臨海王陳伯宗(566~568年)
宣帝陳頊(569~582年)
後主陳叔寶(582~589年)
隋: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唐:
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恆)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溫)
僖宗(李儇)
哀帝(李拀)
武則天
梁:
太祖(朱晃,又名朱溫、朱全忠)
末帝(朱友貞)
後唐:
莊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後漢:
高祖(劉暠,本名劉知遠)
隱帝(劉承祐)
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榮)
恭帝(柴宗訓)
宋 :
1、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又名趙光義)
真宗(趙恆)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
2、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孝宗(趙昚)
光宗(趙惇)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恭帝(趙顯)
端宗(趙昰)
帝昺(趙昺)
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太宗(耶律德光)
世宗(耶律阮)
穆宗(耶律璟)
景宗(耶律賢)
聖宗(耶律隆緒)
興宗(耶律宗真)
道宗(耶律洪基)
壽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
太祖(完顏旻,本名完顏阿骨打)
太宗(完顏晟)
熙宗(完顏亶)
海陵王(完顏亮)
世宗(完顏雍)
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宣宗(完顏珣)
哀宗(完顏守緒)
元:
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臺)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武宗(海山)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刺)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刺吉八)
文宗(圖帖睦爾)
明宗(和世瓎)
寧宗(懿璘質班)
順帝(妥歡帖木兒)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文)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熾)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
代宗( 祁鈺)
憲宗(朱見深)
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囪)
穆宗(朱載後)
神宗(朱翊鈞)
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檢)
清:
順治(世祖-福臨)
康熙(聖祖-玄燁)
雍正(世宗-胤禎)
乾隆(高宗-弘曆)
嘉慶(仁宗-禺琰)
道光(宣宗-文寧)
咸豐(文宗-奕寧)
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
宣統(溥儀)
最為專情的皇帝:
1、明孝宗朱祐樘——張皇后 明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對男女之事沒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其次,明孝宗自幼為了躲避萬貴妃的迫害,長期被秘養在安樂堂內。他對宮中妃嬪之間的爭風吃醋、勾心鬥角,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在他登基後,為避免後宮再次上演這些“鬧劇”,所以索性不再納妾封妃,只娶了張皇后一個。
2、光武帝劉秀——陰麗華 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於是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3、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董鄂妃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順治哀痛至極,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董鄂氏臨終前曾囑咐:“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喪禮儉素。”還未說完便亡,順治帝仍以皇后禮葬。
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下面,由我來給您介紹。
一:秦朝:
秦始皇(贏政)
秦二世(胡亥)
二:漢朝: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衝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
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高貴鄉公(曹髦)
魏元帝(曹奐)
吳:
吳武烈帝(孫堅)
吳大帝(孫權)
吳會稽王(孫亮)
吳景帝(孫休)
吳末帝(孫皓)
四:兩晉:
西晉:
晉武帝(司馬炎)
晉惠帝(司馬衷)
晉懷帝(司馬熾)
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
晉元帝(司馬睿)
晉明帝(司馬紹)
晉成帝(司馬衍)
晉康帝(司馬嶽)
晉穆帝(司馬蚺)
晉哀帝(司馬丕)
晉廢帝(司馬奕)
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
晉安帝(司馬德宗)
晉恭帝(司馬德文)
五:十六國:
前趙:
劉淵(在位:304年—310年)
劉聰(在位:310年—318年)
劉粲(在位:318年)
劉曜(在位:318年—328年)
成漢:
李特(在位:303年—304年)
李雄(在位:304年—334年)
李期(在位:334年—338年)
李壽(在位:338年—343年)
李勢(在位:343年—347年)
前涼:
張寔(在位:314年—320年)
張茂(在位:320年—324年)
張駿(在位:324年—346年)
張重華(在位:346年—353年)
張祚(在位:353年—355年)
張玄靚(在位:355年—363年)
張天錫(在位:363年—376年)
後趙:
石勒(在位:319年—333年)
石弘(在位:333年—334年)
石虎(在位:334年—349年)
石鑑(在位:349年—350年)
石祗(在位:350年—351年)
前燕:
慕容皝(在位:337年—348年)
慕容俊(在位:348年—359年)
慕容暐(在位:360年—370年)
前秦:
苻健(在位:351年—355年)
苻生(在位:355年—357年)
苻堅(在位:357年—385年)
苻丕(在位:385年—386年)
苻登(在位:386年—394年)
苻崇(在位:394年)
後秦:
姚萇(在位:384年—416年)
姚泓(在位:416年—417年)
後燕:
慕容垂(在位:384年—396年)
慕容寶(在位:396年—398年)
慕容盛(在位:398年—401年)
慕容熙(在位:401年—407年)
西秦:
乞伏國仁(在位:385年—388年)
乞伏乾歸(在位: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乞伏熾磐(在位:412年—428年)
乞伏暮末(在位:428年—431年)
後涼:
呂光(在位:386年—399年)
呂纂(在位:399年—401年)
呂隆(在位:401年—403年)
南涼:
禿髮烏孤(在位:397年—399年)
禿髮利鹿孤(在位:399年—402年)
禿髮傉檀(在位:402年—414年)
南燕:
慕容德(在位:398年—405年)
慕容超(在位:405年—410年)
西涼:
李皓(在位:400年—417年)
李歆(在位:417年—420年)
李恂(在位:420年—421年)
夏:
赫連勃勃(在位:407年—425年)
赫連昌(在位:425年—428年)
赫連定(在位:428年—431年)
北燕:
慕容雲(在位:407年—409年)
馮跋(在位:409年—430年)
馮弘(在位:430年—436年)
北涼:
段業(在位:397年—399年)
沮渠蒙遜(在位:401年—433年)
沮渠牧犍(在位:433年—439年)
南北朝:
前魏:
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
明元帝拓拔嗣(409~423年)
太武帝拓拔燾(423~452年)
安南王拓拔餘(452年)
文成帝拓拔濬(452~465年)
獻文帝拓拔弘(465~471年)
孝文帝元宏(471~499年)
宣武帝元恪(499~515年)
文景帝元愉(508)
孝明帝元詡(515~528年)
幼帝元釗(528年)
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
北海王元顥(529年)
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汝南文宣王元悅(530~532年)
節閔帝元恭(531年)
安定王元郎(531~532年)
孝武帝元修(532~534年)
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
文帝元寶炬(535~551年)
廢帝元欽(551~554年)
恭帝拓拔廓(554~556年)
前宋:
武帝劉裕(420~422年)
少帝劉義符(422~424年)
文帝劉義隆(424~424年)
元兇劉劭(453年)
孝武帝劉駿(453~464年)
南郡王劉義宣(454年)
武昌王劉渾(455年)
前廢帝劉子業(464~465年)
明帝劉彧(465~472年)
晉安王劉子勳(466年)
蒼梧王劉昱(472~477年)
順帝劉準(477~479年)
南齊:
高帝蕭道成(479~482年)
武帝蕭賾(482~493年)
鬱林王蕭昭業(493~494年)
海陵恭王蕭昭文(494年)
明帝蕭鸞(494~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498~501年)
和帝蕭寶融(501~502年)
後梁:
武帝蕭衍(501~549年)
臨賀王蕭正德(548~549年)
簡文帝蕭綱(549~551年)
豫章王蕭棟(551年)
元帝蕭繹(551~554年)
武陵王蕭紀(552~553年)
貞陽侯蕭淵明(555年)
宣帝蕭詧(555~562年)
敬帝蕭方智(555~557年)
永嘉王蕭莊(558~560年)
明帝蕭巋(562~585年)
靖帝蕭琮(585~587年)
北齊
文宣帝高洋(550~559年)
濟南閔悼王高殷(559~560年)
孝昭帝高演(560~561年)
武成帝高湛(561~565年)
後主高緯(565~576年)
安德王高延宗(576年)
幼主高恆(577年)
任城王高湝(577年)
范陽王高紹義(577~580年)
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明帝宇文毓(557~560年)
武帝宇文邕(560~578年)
宣帝宇文贇(578~579年)
靜帝宇文衍(579~581年)
陳:
武帝陳霸先(557~559年)
文帝陳蒨(559~566年)
臨海王陳伯宗(566~568年)
宣帝陳頊(569~582年)
後主陳叔寶(582~589年)
隋: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隋恭帝(楊侑)
唐:
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恆)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
懿宗(李溫)
僖宗(李儇)
哀帝(李拀)
武則天
梁:
太祖(朱晃,又名朱溫、朱全忠)
末帝(朱友貞)
後唐:
莊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閔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
後漢:
高祖(劉暠,本名劉知遠)
隱帝(劉承祐)
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榮)
恭帝(柴宗訓)
宋 :
1、北宋(960—1127)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又名趙光義)
真宗(趙恆)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
2、南宋(1127—1279)
高宗(趙構)
孝宗(趙昚)
光宗(趙惇)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恭帝(趙顯)
端宗(趙昰)
帝昺(趙昺)
遼:
太祖(耶律阿保機)
太宗(耶律德光)
世宗(耶律阮)
穆宗(耶律璟)
景宗(耶律賢)
聖宗(耶律隆緒)
興宗(耶律宗真)
道宗(耶律洪基)
壽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
太祖(完顏旻,本名完顏阿骨打)
太宗(完顏晟)
熙宗(完顏亶)
海陵王(完顏亮)
世宗(完顏雍)
章宗(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永濟)
宣宗(完顏珣)
哀宗(完顏守緒)
元:
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臺)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武宗(海山)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刺)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刺吉八)
文宗(圖帖睦爾)
明宗(和世瓎)
寧宗(懿璘質班)
順帝(妥歡帖木兒)
明:
太祖(朱元璋)
惠帝(朱允文)
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熾)
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
代宗( 祁鈺)
英宗(朱祁鎮)
憲宗(朱見深)
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囪)
穆宗(朱載後)
神宗(朱翊鈞)
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檢)
清:
順治(世祖-福臨)
康熙(聖祖-玄燁)
雍正(世宗-胤禎)
乾隆(高宗-弘曆)
嘉慶(仁宗-禺琰)
道光(宣宗-文寧)
咸豐(文宗-奕寧)
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
宣統(溥儀)
最為專情的皇帝:
1、明孝宗朱祐樘——張皇后 明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對男女之事沒有特別濃厚的興趣。其次,明孝宗自幼為了躲避萬貴妃的迫害,長期被秘養在安樂堂內。他對宮中妃嬪之間的爭風吃醋、勾心鬥角,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在他登基後,為避免後宮再次上演這些“鬧劇”,所以索性不再納妾封妃,只娶了張皇后一個。
2、光武帝劉秀——陰麗華 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於是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3、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董鄂妃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順治哀痛至極,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董鄂氏臨終前曾囑咐:“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喪禮儉素。”還未說完便亡,順治帝仍以皇后禮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