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翟先生
-
2 # 手機使用者85831026491
喻氏得姓考 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卻又人數較少的姓氏,其最初的源頭雖然不像某些來源複雜的姓氏那麼頭緒紛繁,但也並不像那些來源單一的姓氏那樣簡單清晰。根據各種古代文獻和各地舊譜的記載相互參證,追本溯源,現在可以確知喻氏的得姓源頭有兩個:即姬姓之喻和俞姓之喻。另有所謂羋姓之喻和呂姓之喻,只在疑似之間。而有些姓氏書籍中還所謂愈姓之喻,則當是出於誤傳。? 一、源出姬姓之喻 源出姬姓之喻與周代的王室是同宗,也就是說,這一支是從周王朝的宗室中衍生出來的。其最初的得姓是姬姓,而後才在周王朝的“胙土命氏”中或直接、或間接地被另立為氏。所以,它並不是原生意義上的姓,而只是姬姓的一個分支。不過,因為姬姓又是由黃帝軒轅氏衍出的,所以這一支也就可以肯定是中華民族人文共祖黃帝的直系後裔。? 在現在的整個喻姓中,這一支的人口最多,支系也最為複雜。因為各種姓氏書籍和各地舊譜中記載的具體得氏之祖不同,所以同出於這個源頭的喻氏,又可以分為兩個大支:一為春秋時期鄭國的公族之後,一為西周時的祭(zhài)國祭公之後。前者又包括四個分支,其中前兩個應該是肯定的,後兩個則可能只是出於誤傳,充其量也只在疑似之間。後者只有一支,但是不是屬實,也還多有疑問。另外,少數舊譜中還有以先祖之名為氏和因食採而得氏的說法,不可信。? 1.出於鄭公族而由諭改姓的第一支 源於鄭公族的第一個分支,是多數舊譜中所記載的:初於周代得氏為諭,後至漢代改姓為喻。? 相傳周宣王姬靜封其異母弟姬友于�Я鄭�今陝西華縣東,漢以後又稱鹹林,喻姓和鄭姓各地舊譜中多作鹹林),為鄭桓公,到其子武公,有的說是幾代以後,分支賜姓,其中一支姓諭。到東漢和帝時有諭猛(有的舊譜作孟),字驕孫,永元己丑(公元89年)官蒼梧太守,為清白吏,以“諭”與“喻”兩字字形相近,而且讀音常常混淆不分,喻字又比諭字少四筆(指繁體),因而改姓為喻。到唐代有喻迪衝,字赳夫,號伯洪,武德三年為關西道團練觀察處置使,後被加封為都統天下大元帥,其後派分兩支。到宋代有喻從政(有的譜中作聞政),字成夫,生子九,再衍九派。關於這一支的源流,各地舊譜中所載雖然詳略不同,對於究竟是在鄭武公時還是在其後得氏說法不一,有關從政九子之說也存在歧異,但源出鄭桓公之後,最初得氏為諭,而後由諭猛改姓為喻的說法,則是一致的。這種說法與南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清王相箋註《百家姓》等古代姓氏書籍所載也是相符的。? 2. 出於鄭公族而由諭改姓的第二支 源於鄭公族的第二個分支,最初起源與第一支是相同的,也是先得氏為諭,後改姓為喻。所不同的,只是改姓之祖並不是上一支的諭猛,而是東晉時的諭歸。? 據多種姓氏書籍和舊譜記載,諭歸曾作過曲阜令,擔任過侍御史,著有《西河記》,各種材料中雖然都沒有關於他改姓的明確記載,但所載他的姓往往完全不同,正如前文所引,有作諭的,有作喻的,也有作俞的,有的還包含了他改姓之意,如北宋初陳彭年等所撰《廣韻??遇》載:“喻同諭,姓。東晉有諭歸,撰《西河記》二卷。何承天雲:‘喻音樹,豫章人。’”羅泌《路史》稱:“諭,鄭公族之後,《晉書》有諭歸,撰《西河記》。”宋末王應麟《急就篇??巨樓諭喻聚住逗注》亦云:“諭氏,東晉有諭歸,撰《西河記》。”就將諭歸作為了諭姓的代表。甚至在有的姓氏書籍中,諭姓和喻姓中都收了他。雖然出現分歧的原因,多數姓氏書籍中都沒有去辨析,但正是因為各種史籍和姓氏書籍中作諭、作喻的都多,也就恰恰可以說明,正如諭猛和喻猛一樣,只是因為他原姓諭,後改喻,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記載,有的是記其原姓,有的則是記其改姓。在古代凡因為各種原因而改姓的,在不同書籍的記載中,往往都如此。? 現在網上一些姓氏資料中稱自諭歸改姓之後,又有很多人跟著改了,世上再也沒有了諭姓,還有的更直說他是最後一個由諭改姓為喻的人,大約就是由此而來。只不過並不是從他改姓後就再也沒有了諭姓,事實上是直到南宋時還有,譬如《陸游詩集》卷十六中就有《汪給事太夫人程氏挽辭太恭人諭氏挽辭》,而前文所引《通志??氏族略五》的記載更為顯證。由此可知,大約是到了宋代,諭姓才全部改為喻姓,或者雖有未改的,也沒有了傳人,所以其後再也找不到姓諭的人了。 ?3. 可能出於鄭公族而直接得姓的一支 源於鄭公族的第三個分支,是部分舊譜中所記載的:直接得姓為喻。? 在這一支的舊譜中,關於得姓經過的記載通常都比較簡略,對於具體是什麼時間、由誰、因什麼原因或者以什麼為依據而得姓為喻,往往語焉不詳。其所記的內容,大抵都是相傳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鹹林(本為�Я鄭┪�鄭伯,其子武公名掘突,得檜、虢之十邑[HT5K](有的作十二邑,誤)。其後子孫繁盛(有的說是傳二十二世),遂分出鄭氏、藺氏、俞氏、喻氏等數十姓(有的說是五十姓),喻姓即其中的一支(有的說是列二十七)。而後就是到某個朝代有某某,或者越多少世而有某某,居於某地,幾傳以後有某公,由某遷某而為本支祖云云。因對早期源流不甚了了,所以不得不付之闕如,如湖北黃陂譜就是。也有個別說得很具體的,如江西新建義渡、久駐等譜就認為是鄭武公之後,周、鄭交惡,鄭伯第二子彬惡其無君,別為喻氏。豐城董家鎮泉溪村泉南南邊溪支譜則稱是武公之孫、莊公之子彬更姓為喻。諭猛之後也有采用此說的,如江西上高譜就是。推其由來,應是本於《路史》所載,或者喻姓族中原有此傳說,而《路史》所載即因之而來。? 不過,鄭自宣王時始封,到公元前375年為南韓所滅,一共才傳了二十三代,為什麼既不是開始時分立姓氏,也不是中間陸續分出,又不是國滅後改換姓氏,而會在倒數第二代分出這麼多姓氏?從常理上很難說通。而且,鄭桓公之後人數最多的是鄭姓,而鄭姓並不是首先分立出來的,而是在鄭國被滅後其子孫以國為姓才出現的,所以分出姓氏之說似難成立。再者,倘若真如其所說,一個小小的鄭國就分出了這麼多姓,那麼周朝的王室又分出了多少呢?周代分封了那麼多諸侯,又會分出多少個姓氏?其可信度自然不能不令人懷疑。? 4. 可能出於鄭公族而由渝改喻的一支 源於鄭公族的第四個分支,是少數舊譜中所記載的:起初得姓為渝,後來改姓為喻。? 這一說應是本於《姓苑》所載,從吳曾的《能改齋漫錄》或者吳氏所據的材料間接引來,只是在相關的舊譜中,詳略各有不同。不過,儘管看起來有板有眼,而且與羅泌《路史》卷八渝氏條所稱:“鄭後有渝氏,通作喻。”及其卷三十二喻姓條中所謂鄭後五十姓有渝姓之說正相應,但其真實性卻又頗值得懷疑。? 5.可能源出古祭國的一支 源於姬姓的第二大支,相傳出於西周時的祭國。古祭國本是商王朝的一個邦國,在甲骨文中就被多次提及。周朝滅商後,也滅了祭。先是武王封其弟蔡叔於此,於是祭國也就成為了一個姬姓的小國。管、蔡之亂後,周成王把周公的第五個兒子分封在這裡,直到東周初年,才在鄭莊公的開疆拓土中被滅。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和相關考證參核,其故城所在地在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祭城村,所轄區域則包括今河南省鄭州市東北郊與中牟縣一帶。從喻姓分支的角度來看,如果源頭中確有這麼一支的話,那麼其得姓應該是喻姓各支中最早的。不過,歷史上是不是曾經有過這麼一支,尚難十分肯定。因為在舊譜源流中記載有該說而比較清晰的,主要為安徽旌德、歙縣、績溪一帶的喻姓,但其舊譜中所載,頗有可疑之處。而其他一些地方的舊譜中雖也有提到的,但通常都只是因為對早期源流不甚清晰,從而並存諸說而已。? 這兩種說法雖然都比較特別,而且其舊譜中也都較為完整地儲存了從諭猛之父、祖以來的傳承世系,但其最初的源起都不見於其他文獻和別的舊譜,應該都只是一地的傳聞之辭,並不可信。? 綜合以上諸端可見,源出姬姓之喻,雖然各種文獻和舊譜中所記載的具體源頭各有不同,其後的記載也都不是很清晰,有的甚至還有混淆與交叉的地方,但以各種記載互相參證,仔細推敲,其基本源流還是大致可以理清的。也就是說,在這一源頭之下的上述七種說法,前兩說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中間三種說法雖然存在一些可疑、可議之處,也未必全不可信,後兩種說法則因別無佐證,應不可信。? 因為前幾種說法所涉及的得姓時間和地域都很接近,由此可以肯定,喻姓最早是在西周末年或者東周初年得姓的,其發祥地則在今河南新鄭一帶。也可能正因為祭國為鄭國所滅,其地歸入鄭國,所以就導致了在喻姓的起源上到底是源出於祭還是源出於鄭傳說不清。然而,按通常情況來說,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可能會有陸續外遷,但留居原籍的人應該會更多。可現在河南的喻姓主要居住在河南南部,而且都是在後來遷去的,多數源頭不清。原籍為什麼會沒有諭姓存留?如果曾有而後來又都改為了喻姓或別的姓,那麼為什麼根本找不到任何線索?令人不解。? 二、源出俞姓之喻 俞姓的源頭有多支,有本為俞姓的,也有源於別的姓而以俞為氏的。其中最早的一支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以前的黃帝時期,當時有個醫官叫俞跗,是歷史上有名的良醫,也是俞姓第一大支的祖先,其人其事見於《史記》和《通志??氏族略》等史籍。俞姓的第二支從春秋時期鄭國的公族中分出,和喻姓的第一個源頭的得姓大約同時,很可能就是鄭文公之子俞彌之後,也就是因俞彌而為俞氏。第三支出自春秋時期的楚國公族,和喻姓可能的第四個源頭相同。其他還有幾支出於滿族、彝族、土家族、回族、北韓族等少數民族,興起較晚。? 由俞改喻,最早是從南朝梁代的俞藥開始的,這在《南史??陳慶之傳》、《宋史??儒林傳》和《宛委餘編》中都有記載,前者的記載尤為詳明。據傳俞藥在梁武帝時曾任雲旗將軍、安州刺史,只因為他出身於寒門,沒有當時享有世官世祿特權的豪門背景,而“俞”與“榆”又同音,榆樹在春天長葉前先在枝條間生榆夾,形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稱“榆錢”,迂腐的梁武帝就對他說:“俞氏無先賢,世人云‘俞錢’,非君子所宜,改姓喻。”這樣,就使得俞藥成為了這一支喻姓之祖。? 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其他文獻又缺乏記載,雖然根據相關舊譜所載,可以確定俞藥出自俞姓前兩支中的一支,但到底是黃帝時的俞跗之後還是春秋時的鄭公族之後,已難確知。? 俞藥改姓喻,本在南朝,但其後人譜中有記載的都誤為五代後唐、後晉時期。因為江西、湖南各地的譜中的錯誤都是一樣的,而且都記載其後人第一次修譜在南宋時期,第二次修譜多在明朝萬曆年間,可見其誤由來已久,很可能是因年代久遠,族中傳說漸漸模糊而導致的。浙江剡北喻氏本是俞藥之後,但其譜中誤記其源出渝姓,漢景帝時避皇后阿渝諱改姓喻,以唐代重華、迪衝父子為遠祖,世系則以遷桐廬始祖啟元為第一世,對啟元以前傳承無記載,根本沒有提到俞藥,當是因為先世源流失傳已久。?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俞藥後裔的譜中將諭猛列為祖先,也正如有些諭猛後裔的譜中把他記為喻藥、喻樂或愈藥,排在唐朝的喻迪衝之前一樣,實際上是錯誤的,應該是緣於傳說誤混之故。? 另外,南宋高宗時有喻樗,是喻姓歷史上一位有氣節而又善於識才的名士,為俞藥後裔,在《宋史??儒林傳》中記載了他的生平行事。但在有些舊譜的源流記或者序言中,可能是依據某些姓氏書籍或者《百家姓》註釋之類的資料,將他記為俞樗,說是因為他聰明好學,於建炎三年考上了進士,而且多才多藝,精通世故,並善於識別人才,所以深得皇帝喜愛,以其所謂樣樣知喻(有的作“佯佯知喻”,意即明白曉喻,無所不知),而被賜姓為喻。現在網上一些關於喻姓源起的資料中,更有不少承襲其誤。其實,這些舊譜或者其所依據的材料,只是因為誤讀《宋史??儒林傳》而弄錯了。該傳中所記載的,明明白白是喻樗,並不作俞樗。其原文為:“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初,俞藥仕梁,位至安州刺史,武帝賜姓喻,後徙嚴,樗其十六世孫也……”其中所說的“武帝賜姓喻”,是指南朝梁武帝賜俞藥姓喻,而不是說宋朝的皇帝賜俞樗姓喻。再說,宋朝的皇帝在史書中都稱“祖”稱“宗”而不稱“帝”,更沒有什麼武帝。現在也有一些新的姓氏資料中採用了這一材料,還有的說明是依據《姓苑》,卻沒有注意到《姓苑》一書寫成在喻樗之前,甚至還在俞藥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有此記載。當然,從俞藥到俞樗,歷時六百年左右,是不是隻傳了十六代,似有可疑。但既然正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應該有所依據,而且比較可信。現在諭猛後裔有的譜中將他作為汝礪之子,又以其堂侄良能作為其子一同列在自己的世系中,自然是誤混。其後裔現居於江浙一帶,以原籍桐廬、江蘇常州為主。?
-
3 # 劉家大少爺0111
喻姓起源有二:
1.源於姬姓,以名為氏。
相傳在黃帝時期,有個醫官名叫喻拊。其後世子孫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中的字來命姓,始稱喻姓。
2.複姓簡化改姓。
宋朝以後,在俞豊氏族人中,有人簡化複姓為單姓,成為喻姓的支族。
回覆列表
展開全部
喻(yù)姓,源出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或複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俞豊氏,羋姓,楚公子食採於南陽豊亭,因氏焉。”
在宋朝以後,在俞豊氏族人中有的與喻氏合併為一,省文簡改為單姓喻氏,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俞氏、豊氏者。豊氏,就是現在的豆氏。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朝時期官吏使喻,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使喻,亦稱作喻使、喻令,就是傳令官。在史籍《史記》中就記載:漢朝初期,在公元前180年農曆7月18日太后呂雉逝世後,西漢開國名將灌嬰立即屯軍十萬於滎陽,並“遣使喻至齊王及其他諸侯處”,專待呂氏一族有謀奪漢位之變,即群起而誅之。此後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在宮中作內應,後在齊王劉肥的命令下,“至辛酉(農曆8月27日),斬呂祿,笞殺呂嬃,分部悉捕呂氏男女,無少長皆斬之。”在漢王朝“廷滅諸呂”這一歷史事件中,大將軍灌嬰派出的那些“使喻”,就是與其他諸侯和大臣們聯絡的傳令官。使喻、喻使、喻令之官稱一直沿用至王莽篡漢之際,到東漢時期改稱長史令,下轄若干長史。
在使喻、喻使、喻令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稱喻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諭姓,出自春秋時鄭國貴族後裔渝氏,屬於以音訛變字為氏。在史籍《路史》中記載:“鄭後有渝氏,通作喻。”在史籍《通志略·氏族略》也記載:“今喻氏多作諭氏”。渝氏、諭氏改為喻氏始於東漢,始祖為蒼梧太守諭猛,以諭定與喻字形相近,讀音也往入混淆難分,喻字又比諭字少四筆(指繁體),遂改為喻氏。
按史書記載:“諭猛,字驕孫,後漢人,為薛令,漢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蒼梧太守,為清白吏,郡人稱之。改姓喻,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諭猛的後代,在漢朝並未全部改為喻氏,直到東晉,還有裔族豫章人諭歸,作過曲阜令,著有《西河記》,他也是諭猛的後代。諭歸後來也改為喻歸。
另,今有諸多姓氏書籍中跟隨著《通志略·氏族略》的記述而定論:“在諭歸改為喻歸之後,世上再無諭氏”——這個結論是十分錯誤的!在今湖南省的長沙市、張家界市、衡陽市,雲南省曲靖市、迪慶州,臺灣省的雲林縣等地,依然有許多諭氏族人分佈,他們都是諭猛的後裔子孫。因此,在姓氏學領域研究的過程中,切忌“人云亦云”,而且絕不能以“抽樣調查”的結果作為考察結論。 源於鮮卑族渝汾氏,在史籍《姓腦》中記載:“渝汾,夷姓,鮮卑部族。”鮮卑族渝汾氏,實際上源出喻婆羅門,出自秦漢之際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古山羌氏族部落,史書中對其記載極缺,曾一度依附於匈奴,在匈奴民族被漢武帝劉徹擊潰之後,該氏族部落遊牧於代北地區。到了南北朝時期,在拓跋·詰汾為首的拓跋鮮卑部遷徙到原匈奴舊地之後,佔領了東西一萬二千里,南北七千餘里的廣袤之地,由於拓跋·詰汾率部遷徙立了大功,在部落間頗有威望,拓跋·詰汾的兒子北魏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公元174~277年)遂利用西北地區一度強大的鮮卑沒鹿回部,逐漸吞併了其他鮮卑部落和當地各個少數民族部落,之後又吞併了沒鹿回部,從此拓跋·力微便成為統帥騎兵二十萬的大酋長,並建都帳於五原(今內蒙古五原)。這個期間山羌喻婆羅門被兼併入鮮卑白部大人所率領的隴西鮮卑。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遷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為了表示自己有莫大的權勢,於當年夏農曆4月在盛樂祭天。諸部大人皆來助祭,只有白部大人觀望不至。於是拓跋·力微怒而殺白部大人,諸部畏服,拓跋部從此取得了西北地區鮮卑諸部的統率權,並取得了大酋長的世襲權。從此,山羌喻婆羅門氏族部落逐漸融合入鮮卑民族,分遷於山西汾河流域,以故部落名稱為姓氏,稱渝汾氏。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執政,他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使鮮卑勢力入主中原,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渝汾氏族人再次被分化入鮮卑各部,分改為喻氏、於氏、俞氏、渝氏等,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喻蕃衍:喻氏自東漢蒼梧太守孟始,後子孫蕃衍,播遷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高安、上高、新昌、新喻、安義、彭澤、餘幹、玉山等縣。是為江西喻氏始祖。
喻啟元、喻良榮、喻 鈽:喻啟元於南宋建炎間自湖北江夏徙浙江桐廬;四傳至良榮,淳熙間遷居會稽王城;良榮曾孫鈽、結兄弟,始遷剡北之喻灣。是為剡北喻氏始祖。
喻大武:北宋熙寧間,大武由南昌遷萍鄉,十數傳至貴甫,明景仄四年再遷邑之遵化鄉清溪一甲。是為清溪-甲喻氏始遷祖。
喻 韜、喻子西、喻子惠:喻韜在北宋建隆間由浙江錢塘遷湖南寧鄉之南村,其孫子西、子惠分居邑之龍牟、南岸,遂分為兩大支。十六世時幼派再分為山坑、周田、香山等支。是為寧邑喻氏始祖。
喻原楨:明初遷居瀏陽楊林。是為湖南瀏陽楊林喻氏始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