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0盛世收藏00
-
2 # 明清書畫鑑賞
感謝邀請:關於明清瓷器鑑定的訣竅可以直接回答你,沒有。文物鑑定是一個非常寂寞的工作,我們見識過很多文物鑑定方面的專家不僅能一眼看出瓷器的真假,而且還能準確描述出文物的相關歷史和之作過程。在享受眾人的景仰和崇拜之時,在這背後付出了多少艱辛有多少人知道?
很多成名的鑑定家五十歲都算是年輕有為之人了。要準確鑑定出文物真假,在知識儲備和具備相關天賦的同時還需要數十年的潛心專研才能有個小成。國內有位非常著名的收藏家,在瓷器方面的鑑定水平非常高。但是在他五十歲之前是沒有幾個人認識他的,而他開始研究古玩、文物是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的。三十幾年裡,瘋狂查閱相關於瓷器的典籍;幾十萬次對比各種瓷器的特點最後才變得家喻戶曉。
這位收藏家跟我們分享經驗的時候說起他年輕時候的收藏故事讓人羨慕。但他永遠不會告訴公眾,他曾經像著魔一樣喜歡研究瓷器,在無數個夜晚一手抱著瓷器一手拿著書本研究瓷器到天亮。
因此,我覺得研究明清時候的瓷器,最大的訣竅就是多看、多想、多分析。如果能把真貨把玩上萬次在結合專業知識,成才之路就不會遠了。
-
3 # 忻州紫廬茶具博物館
相對於高古瓷,明清瓷器還是好鑑別的。
高古瓷窯口眾多,單是分清每個窯口,這方面的知識就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到明清瓷器時,我們一般就是指景德鎮窯了。鑑定時需注意這樣幾點:首先分清官窯民窯,是官款還是寄託款,是本朝款還是後朝仿;其次明清瓷器需要準確鑑定到每個皇帝朝代時期,是宣德還是萬曆,是康熙還是雍正,這需要掌握每個時期的特點;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多看、多記、多實踐。
鑑定是有決竅的,那就是準確的知識儲備,過眼、上手準備的真東西,鑽而嚴,熟而巧。
-
4 # 中國貨幣演化史
說鑑定明清瓷,其實這個範圍依然很大,是青花還是粉彩?是祭藍還是郎窯紅?是粉彩還是琺琅?。。。。明清瓷種類繁多,如果單靠幾句成文的鑑定口訣就能解決問題,恐怕收藏就不是一件難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實戰經驗,才是收藏正路。別人交過的學費,你一分都少不了。。。。
-
5 # 古今通曉
瓷器收藏什麼最重要,兼談鑑定“訣竅”
目前鑑定瓷器的方法可謂五花八門,多種多樣,花樣翻新,不勝列舉,基本都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應運而生,而且都是高調問世。有的自我推銷,滿街叫賣;有的振振有詞,“包醫百病”,猶如江湖郎中,弄得那些涉“藏”未深和“病“急亂投醫的藏友暈頭轉向,無所適從。一個時期以來,這些“武林高手”走馬燈般招搖過市,似乎頗有市場及人脈。但時隔不久卻先後偃旗息鼓,曇花一現,自然淘汰,成為有著千百年收藏曆史中的一段鬧劇和笑柄。由此可見,任何經不起時間檢驗的東西都是不會長久的。正如時下五花八門的“營養”快餐,只能解決一時之飢,而不能長久當飯吃,這裡就不必一一舉展開了。那些曾喧囂一時的所謂“鑑定絕招”、“收藏絕徑”、“鑑定秘籍”、“科學檢測”等,所以能招搖過市,叫賣一時並頗有市場,其原因是多方年的,其中既有市場的無序競爭,更有人們的利益驅使,也有收藏者自身無知,輕信、盲從及病急亂投醫等因素。常聽人說:古玩藝術品市場“水深”,其實,如果你明白了這些貓膩再加上有一雙火眼金睛,任憑風浪起,也將會穩坐釣魚船,收藏圈中也不乏這樣的高手。實際上也沒有什麼訣竅和秘籍,他們的過人功夫全來自長期,理性的收藏實踐,來自長期在市場的摸爬滾打。
我這裡所說的“無知”並非貶低收藏者。俗話說:要想知道螃蟹的滋味,就得親自吃螃蟹。而有些人從來不去市場,也沒有半點市場經驗和對藏品的識別能力,只是聽到人家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就敢大把掏錢;而有的人則不問青紅皂白,病急亂投醫,無論哪裡掛一塊動聽的招牌,就敢“投醫問診”。總之,面對五花八門的鑑定方法,孰是孰非,不但好歹不分,甚至還跟著起鬨,說什麼“傳統鑑定方式過時了”,只有高科技儀器才是“科學檢測”。一邊將傳統的科學鑑定之法貶得一無是處,一邊卻被那些江湖郎中騙得慘不忍睹。但是非有曲直,真假對錯只有時間和實踐才能見分曉。
毫不誇張地說:作為一個收藏者,他的認知、觀念、方法和選擇,都直接關係到自己的收藏質量和成敗。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解決,那麼就只能受”他人所左右,甚至難以走出誤區而永遠蹚渾水。這已經是被大量例項所證明了的客觀事實。
這位收藏朋友問得好:“鑑定明清瓷器有什麼訣竅?”這個問題是有一定代表性,有很多人經過多次摔打後也都在探討和期待解決這個問題。關於瓷器鑑定問題要說有沒有訣竅,我的回答是:既有,又沒有。說有是因為他有規律可循,說沒有,就是不象人們所期待的輕易就可以得到的“靈丹妙藥”。其實幹任何事情都是有訣竅的,簡而言之,這種訣竅就是抓住事物“主要矛盾”。但一定不是投機取巧。上述那些”鑑定新招“之所以不能長久,就是都有某種華而不實的“投機”性質。俗話說:“樹要空,人要實。”華而不實的東西註定不會長久的。
事實上,往往在市場上叫賣聲音最大的,並沒有什麼好貨,而真正科學的東西會是實實在在,不需任何掩飾和鼓譟,同時也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
所以我覺得,目前鑑定明清瓷器行之有效的,也是唯一可靠方法,仍然是千年不變的傳統“眼學”,舍此別無選擇。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方法來之不易。傳統”眼學“鑑定法必須要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積累,而且非下苦功夫不可,除了個人因素以外,而且還要有一定的條件才能達到。正因為達到這一點比較難,所以,人們迫切希望一夜之間能掌握某種“秘籍”或“訣竅”。這就正好中了某些精明人的下懷,如前所述,他們正是迎合了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不適時機地為你兜售各種”營養快餐“,攪亂了一池渾水,還騙你沒商量。
關於瓷器鑑定方法問題及其選擇,不管人們是如何評價和選擇,但筆者始終尊崇傳統的“眼鑑”方法,這並非盲目或一廂情願,而是在數十年文物工作和長期收藏,研究,實踐中的必然選擇。我是幹文博和考古出生,幾十年摸爬滾打在文物第一線,養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觀察分析事物認知習慣及方法,而且為了較全面掌握文物研究和鑑定能力,也沒有少逛古玩市場,可以說幾十年來,所有的雙休及節假日都消耗在古玩市場。此外,我不論是在博物館還是在考古所期間,儘管一直在兼管文物庫房,有機會與各類文物進行零距離接觸,但我深知,那些主要是跟出土文物打交道,對民間流散文物接觸較少,而古玩市場正好能彌補這種缺憾,能夠廣泛涉獵。 所以,在學習鑑定時要廣泛吸收營養 ,只有多吃“五穀雜糧” 才能增強你的能量 。可以說,我的一切能力和成就幾乎全部來源於長期,方方面面的大量實踐。我一向注重親歷親為,即在實踐中學習總結,提高。我相信:實踐是檢驗和獲得真理的最好途徑。
在古瓷鑑定這一塊,我唯一遵從的就是來自千百年來,千千萬萬前人用自己的實踐得來的鑑定經驗和一套簡便易行,並行之有效的鑑定體系——眼學。誰說傳統眼學不是科學?他不但出自於前人的大量實踐,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是在和歷代作偽伎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千錘百煉中得來的。他不但能有效鑑真識偽,而且使傳統文化藝術及藝術品得以有效保護,繼承,發揚和光大。可謂功不可沒,善莫大焉!
如前所述,當然”眼學“雖然是一種累試不爽的科學方法,但掌握起來並不容易,這個“不易”並不是說他有多難,而是非一朝一夕的事,非持之以恆並長期積累不可,而且要取得“真經”,這個實踐過程任何人也繞不開。但是,雖然沒有絕徑可走,還是有方法可循的,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會少走彎路而事半功倍。
所謂正確方法,就是在鑑定時一定要“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在雞毛蒜皮上糾結。那什麼是主要矛盾呢?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今天總結幾條共同仁們參考:
1、僅就技術而言,鑑定古代瓷器必須從五大要素入手:即:形,胎、釉、青花(彩)、繪畫、工藝等。事實上還有氧化,包漿、銘文等次要因素,值得提出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人正好與此相反,即只注重次要的部分,可謂拈來芝麻丟了西瓜。比如:不少人就知道拿放大鏡看氣泡,而且放大倍數大大一善。這種誤區幾乎成為專買假貨者的普遍現象。我只要碰到這樣的藏友頭都大了,而且你還難以說服他,不知道中了什麼邪。試問,即使氣泡能說明新老,它能他能告訴你老到什麼年代嗎?不能把;再說那些開口閉口“科學檢測”的人,認為儀器就是科學。就算如此,那麼檢測後的資料比對“標本”是不是人定的?再說你這個標本的準確性如何,又是誰認可和認定的?總之,不可深究!
好了,還是回到正題吧。為什麼要抓住以上主要部分?因為這些都是構成其形(色)和時代特徵的重要因素,也是構成該器物(物質)客觀存在的各種材質要素。而這些材質在不同時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徵,再加上加工的工藝有所變化,並由此構成了不同的時代風格和視覺觀感,所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也正是我們鑑定時所要捉的捕,而你為什麼要舍易求難,硬鑽牛角尖呢,還使一些人變得神神叨叨的。所謂“氣泡”說只不過利用了一些人的好奇與無知。
如青花,各時期的用料都有所不同或變化,呈現在瓷器上面也會很敏感地反映出不同的色調,色差、和色感等。所以我們只有經過大量的實踐,使頭腦中形成一套各時期青花呈色的“色譜”,才能遊刃有餘地應用到鑑藏活動中去。才能在鑑定時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做到頭腦中“有譜”,你鑑定時才有依據和標準,這個一定是要有的。
舉一反三,其他幾大要素也要做到這樣“有譜”才是,才有利於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這些是鑑定最為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必須熟悉和掌握構成各個時期瓷器材質的這些特性。
此外,還有窯口問題,你掌握了各個窯口的胎土色澤,效能,甚至其燒製工藝和建立和衰落年代等,都會對鑑定有一定幫助。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建立這種各時期的“色譜”或“圖譜”,絕對不能從書本中得來,一定要從自己的實踐中的來,即要看大量的真東西並將其融化貫通,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同時要及時總結提高,最好是經常寫寫心得體會什麼的,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你的實踐經驗和大量感性的東西積累多了,不及時消化就容易混亂,必須加以梳理,使之儘快系統化,理論化,以提高認知的程序。欲如將散落一地的珠寶,用線繩一顆顆串起來,這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與美麗。
至於為什麼不要以書本為主呢,主要是怕你先入為主而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從而養成按圖索驥的不良習慣,這是其一。重要的是,因為書本是人家的經驗,正如以上所說,這種經驗性的東西在是人家實踐的來的結果(抄襲的就更壞事),它”儲存在人家的大腦中,人家想起來是具體生動,呼之欲出的。但這些並不是你的親歷親為和親自得來的結果,和你的間接(甚至片面)理解是有根本區別的。正好象有一位你不認識的朋友,想讓你在車站的出口處接他,只是把他的相貌特徵向你交代一番,你能保證認準他嗎?更何況,要你接的人只有一個,而歷代看似都相像甚至幾可亂真的瓷器則多如牛毛!試想,僅憑那麼幾句交代管用嗎?
可偏偏就有不少人硬是拿這種已經變了味的”圖譜“去對號入座,問題也就是出在這裡。此外,由於對方表達及你自己理解的不同和差異,人家提供的“圖譜”到了你這裡保準還會再次走形。一旦你將這種東西拿到生活中去對號入座,就必然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這是我一向提倡初學者先不用慌著看書的原因,而實踐,多多實物才是最好選擇,還不至於一開始就走偏而進入死衚衕。所以,最好是有一定實踐(實戰)經驗後,再一邊以實踐為主,一邊學習理論(但要選擇好書)。而且要帶研究,帶批判的學習,而不是盲目接受,對號入座。這種關門造車,按圖索驥的方法是學習收藏的大忌。好多人就是栽在這裡。
俗話說:“歲月留痕”。歲月這一把銳利的刻刀不但會給我們人類留下年齡的印記,也會對所有事物留下歲月的痕跡。另外,我常跟藏友說:藏品的任何現象都是有來歷並可以解讀的。在日常鑑定中有時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如一件東西你用上述五大要素定後,可以得出結論了,但老有點怪怪的感覺,及在某些方面還難以下結論。比如,有的瓷器所有現象都沒問題,但就是"看新"等。這時,你就要分析這件東西的來源了,即它的經歷。一般來講,上了數百年老物件能留存以今天,無非有兩種來路:一是傳世,二是出土。那麼,出土有出土的特徵,傳世也應有傳世的痕跡。根據氧化,包漿、土沁、傳世痕跡等,就可以弄清楚他的“出生”,使你的鑑定結論更為可靠。
但是,看這些次要現象也是要有一定的實戰經驗的。例如我接待過的客戶中,有不少人將火石紅和窯紅混為一談,對土沁現象也是模糊不清,至於開片、氣泡所形成的原因和破滅機理更是不能正確理解。但是,對於所有這些次要現象,雖不屬於主要矛盾,卻還是一定要學會分析判斷,有時可能會起作用的。從蛛絲馬跡找出問題並分析結果,這是我長期考古實踐所養成的習慣和能力,關鍵時候會起作用的。總之,正確的思維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實踐基礎之上的,來不得半點膚淺,虛偽和驕傲,說到這裡便引出來下一個話題:個性和人品。
3、個性和人品與收藏鑑定似乎很不搭界,其實不然。因為我在生活中就看到有不少人是在“收藏個性”。也就是說,不是科學理性,實事求是,不靜下心來沉澱自己,而是自以為是,我行我素,甚至剛愎自用。在收藏過程中儘管累遭失敗,卻從不檢討,反思和總結,而是抱殘守缺,認死理,甚至沾沾自喜,小瞧別人,其個性缺點在收藏過正中展示無遺。這不是在“個性收藏”又是什麼?
其實,收藏就是一個不但提升和昇華自己的過程,也是不斷客服簡單,無知、自滿、盲從和一切非理性行為的過程。我曾經在有關文章中說過:一個成功的收藏家或德藝雙馨的鑑定家,一定會有一個比較完美的人生。其性格,能力、人品以及整體綜合素質等,都會隨著自己所愛好的收藏,鑑定實踐不斷昇華,以致完美。
收藏是一種慢工,慢工才能出細活。只有沉澱自己,不斷消除一切與收藏有害的負面因素,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之日益完善,做到心志與能力相一致。我相信,一個人只要在對藝術美好追求中不斷完善和提升,不斷剔除簡單,愚昧,庸俗的一面, 不斷克服個性及認知的不足,就會具備成功的心態及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恆,腳踏實地,一點雨一點溼,這樣,在收藏領域或遲或早會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我搞收藏鑑定唯一的訣竅。
再之,提個醒:還要有主見。抱殘守缺,自以為是既然不可取,盲從和人云亦云亦要不得,更有甚者,還有誇誇其談,目空一切,盛氣凌人,唯我為是者,即借收藏將性格展示無遺,我想,所有這些表現都是在"收藏性格",也是搞收藏的大敵。”收藏中既不要做這樣的人,也要遠離這種人,因為他只會為你的收藏帶來負能量,也就是說,圈子很重要。
回覆列表
教你幾招鑑定明清瓷器訣竅!
(記得關注我哦) 隨著收藏熱的升溫,明清瓷器以其器形多樣、色彩豔麗、紋飾精美、裝飾性強而格外被人們關注,許多收藏愛好者因不知道怎樣辨偽而不敢介入,有的藏友憑感覺去買,結果屢屢買到的是贗品。正確的收藏方法必須建立在掌握科學的辨偽知識之上,只有認真學習瓷器鑑定知識,多看真品,多觀察真品與贗品之間的差別,才能逐步掌握明清瓷器真偽鑑別技巧,淘寶收藏也才能做到得心應手。鑑別明清瓷器有哪些訣竅呢?根據我多年的鑑定經驗教大家幾個訣竅:
1、明清瓷器的器型根據他歷史背景的不同、國力的強盛、皇帝的愛好等原因造就了每個朝代的特點,且形制一般都比較規範,透過造型鑑別瓷器真偽和年代是必須要把握好。
2、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處理都比較好,看起來比例搭配和諧,仿品一般很難做到。。如果外觀線條僵硬,處理草率,過度不自然,則基本可斷為仿品。從器型上鑑別古瓷器真偽,最好是拿被鑑別物件與某一歷史時期的典型器物相對照,仔細觀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從而得出鑑別依據。
3、瓷器釉面。瓷表面的釉好像穿在瓷器身上的衣服,時間久了,就像衣服會變舊一樣,瓷器的釉面也會變化。與新瓷器相比,老瓷器的釉面會變得溫潤、勻淨,有的還會呈現出玉質感。仔細觀察,老瓷器的釉光是柔和的光,呈散射狀的光,是亮而不刺眼的光。這是因為,老瓷器的釉面經過長期在空氣中風化,剛燒成時的“火光”、爆光已經退去,會在釉面形成一種從內而外的柔光。從釉面上鑑別明清瓷器真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釉面乾澀、光亮刺眼和發死無光的都不值得懷疑。
4、胎體,明清瓷器製坯前的和泥是人工,人工和泥製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鬆現象。現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煉泥機煉製,用這樣的泥製作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裡有過重的感覺。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鬆,拿到手裡有過輕的感覺。老瓷器露胎部分長期與外界物質和空氣接觸,經過風化和吸取營養,胎質有滋潤的感覺;仿品瓷器的胎質一般則較為乾澀。
5、看繪畫工藝。古代的畫師都是終身制,他們從小就開始繪瓷,手法非常嫻熟,線條流暢自然。現代仿品瓷器大多整體構圖不協調,繪畫拘謹,線條滯澀,繪畫草率。對細節的處理不夠縝密,過度把握不好。
6、看底足,古瓷器底明代瓷器罐、瓶底足牆多采用削足工藝,盤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跡;清代瓷器盤和碗底足牆大多修成“泥鰍背”狀,露胎的盤和罐底常有旋紋。總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順暢,長期使用地足光滑飽滿,新仿品修足呆滯、生硬且人為做舊痕跡明顯。鑑別款識真偽主要是要了解每個時代款識的特點,特別是要了解字型的寫法,進行仔細對比,從而得出鑑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