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涼州七里

    先說後面這個問題吧。

    哥們問的是《水滸傳》的宋江吧,正史裡面的宋江寥寥數筆,遠不足以與南方的方臘相提並論。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

    換句話說,宋江被官軍包圍幾乎要被生擒,於是投降了,後面怎麼樣史書上懶得說。

    《水滸傳》裡面的宋江初看是個善人,細看是個賤人,再看是個狠人,有造反之心,也有當官之意,也就是說造反起事是升官發財的晉身之階,只可惜了梁山泊上的百多條好漢了。具體為招安做了哪些準備,我也記不清了,大概整理一下吧。

    第一,小恩小惠拉攏江湖遊俠,起初是生辰綱七人眾,後來如武松、李逵、張順等,闖下偌大個名聲,後來這些底層人物(花榮例外)聽說宋江幾乎都是“納頭便拜”,“直呼大哥”,如王矮虎、呂方郭勝之流,這一點幾乎跟小旋風柴進一個愛好,不過看人的眼光明顯要好得多。然而他的名聲也就僅限於此了,如魯達、林沖這些社會中層幾乎都不認識他,遑論盧俊義和那些朝廷大將了。總之,梁山頭領小一半是追隨“及時雨”的名號慕名投靠的,重要職位也都是宋江的人(細看水滸,步軍、馬軍和水軍的頭領都是宋系人馬,主要參謀吳用早已反水)。總之,在晁天王去世、公孫勝出走之後,梁山成了宋江的一言堂。

    第二,造勢。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儘教添白髮,鬢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在這是梁山重陽喜樂會上樂和唱的曲子,也是曾經的頭號迷弟武松的正式反目之日,湊熱鬧的還有現任的李逵,此二人當場拍桌子的分量不必多說。然宋江不敢拿武松出氣,正好把李逵罵了一頓而藉此下臺,讓此事不了了之,但大小頭領都明白了宋江的心意。從古至今,誰會拼命跟領導過不去呢?

    第三,拉人。首先是朝廷降將,合計一下,大凡領兵來打梁山又被捉去當階下囚有一堆。比如跟林沖並列的馬軍五虎將(關勝、呼延灼、秦明、董平),地煞彭玘、韓滔、單廷珪、魏定國,招降套路如出一轍,鬆綁安撫,然後主動讓出寨主之位,對方一感動,就成好兄弟了。說白了就是保全性命的臺階而已。

    第四,走關係。應該是三次。第一次宿太尉,上奏官家之後被直接扔出了朝廷中樞;第二次抓到了高俅,宋江也知道靠不住,摁住半個梁山想宰了這混蛋給林教頭出氣的想法反而以禮相待,就為了讓高俅欠下一個人情;最後一次透過李師師算是找對人,這裡就不贅述了。

    總之宋江的招安之路就是他個人的祿利之路,從出場開始,他就在謀劃著從鄆城小吏到高官厚祿的飛躍,只是可惜了祭壇上的眾多好漢了(征討方臘陣亡59人,病故7人,出走若干,剩36人),最後拉著李逵撲倒在毒酒之下,徒留無盡罵名。

    嗯,接下來再聊聊宋朝的百萬大軍吧。

    《水滸》裡面林沖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一,別笑,禁軍真有這麼多,因為他不是皇帝近衛軍,而是中央軍的總稱,趙匡胤稱帝之後,取消了曾經擔任過的總指揮--都檢點一職,拆成了步軍、馬軍和殿前三個都指揮使來相互牽制。開封位於黃河南岸,四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需要大量的軍隊來捍衛首都安全,久而久之也就積少成多了。

    趙匡胤曾經計劃遷都洛陽,被那個炸呼呼的弟弟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給懟了回去,這是“靖康恥”的地緣原因。可見在古代,雞湯也是有毒的。

    與中央軍對應的地方軍叫做廂軍,廂軍的訓練、裝備和戰鬥力與禁軍都相去甚遠,只能夠維持地方穩定,在如狼似虎的少數民族騎兵如同送人頭。廂軍人數也不少,加之北宋官家仁慈,每逢饑荒,就把流民招募進入軍隊,所以北宋的百萬大軍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那麼為什麼打不過遼國呢?其實他不光打不過遼國,更打不過金國和蒙古,西夏和西南大理也不消停,有宋一代的對外戰爭史,打不過的就求和,打得過的滅不掉,豈是“憋屈”二字形容得了的。

    宋初的軍隊,名將如雲,戰力爆表,站在最高階就就是遊俠出身的武林高手兼一流軍事家皇帝--趙匡胤,他迅速終結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簡直秦始皇還快。這樣的軍隊你說不行,我是決然不信的,但後來不知怎麼的出了兩個意外,第一北漢還沒收下,老趙就玩了一手“杯酒釋兵權”,隱隱有棄武從文之意,天天想著湊錢贖回燕雲十六州;然後又在“燭光斧影”中莫名的死去,國家交給了志大才疏的軍事票友趙光義同志。高粱河和歧溝兩役葬送了宋初的全部精銳,“幽雲十六州”就成了宋王朝的奢望。

    按說北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軍隊沒了可以再建,但後來的戰爭中,其戰鬥力完全可以用弱雞來形容,這又是為啥呢?

    第一,兵將分離制度。實行“更戍法”,簡單點說就是駐地換防,兵走將不走,領兵的沒有指揮權,有指揮權的沒有直接從屬關係。這在有效限制武將權利的同時,也極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王安石變法是搞過一段“置將法”,但很快淹沒在文官集團的反撲當中了。

    第二,王朝重文輕武的氣質。北宋沒有邊塞詩,文人以手無縛雞之力為榮,以吟風弄月為樂,武人地位極其低下,世人相傳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無外乎此了。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戰神狄青,被韓琦為首的“國士”們折騰得死去活來,最後被活活嚇死。

    那隻能文人或者太監掌兵了,除非是不世天才,不然肯定是外行領導內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這首“邊塞詞”是在西夏前線寫的,讀這氣質,是不是感覺沒什麼希望?

    第三,抵抗意志方面。人們誇明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可是話說回來,漢唐我們是找回了場子的,而兩宋則是不思進取到底。檀淵之盟、慶曆和議、隆興和議、海上之盟、隆興和議、紹興和議、嘉定和議。。。兩宋的國策就是用銀子能擺平絕不動刀,和談能解決的絕不多事。和談造成的暫時性安逸局面大大促進了王朝內部萎靡的氣質,屬於飲鴆止渴的行為。

    最後在於地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意義不亞於臺灣之於種花家,它不只是長城防線最重要的一環,還是反擊的橋頭堡和軍事養馬基地。所以步兵為主的北宋始終不能應對騎兵突襲戰術,即便偶爾打贏了也不能擴大戰果,只能用農耕民族的血肉之軀去硬拼少數民族的虎狼騎兵。

    所以,北宋空有百萬大軍卻無濟於事,最後在“靖康恥”的硝煙中歸於塵土,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最高峰也隨之戛然而止。沒有軍事力量的保駕護航,在強大的財富也不能守護,這也許是北宋王朝留給我們當下的教訓吧。

  • 2 # 登高望遠水

    1、宋對遼的軍事劣勢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1)、宋太祖經陳橋兵變,深刻的認識節度使制度(軍事、經濟)對中央集權的巨大危害,因此,採用杯酒釋兵權後,雖然基本上解決了藩鎮問題,但朝廷尚武精神也逐步淪失。有宋一代,基本善待言官,重文輕武,無疑有效抑制了武將勢力,對鞏固皇帝權力有利,但於戰爭將領與國家機器適應戰爭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不利的。“杯酒釋兵權”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因此,“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使宋朝雖有百萬軍隊,而實際戰鬥力堪憂。

    2)、軍事機構與管理上,大力推行分權制度。“將兵法”的施行,軍事將領實際權力降低,“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同時,大力推行太監監軍制度,也客觀上限制了將領的臨陣能力。

    3)、商業經濟的大力發展。朝廷有足夠的財力應付諸如“澶淵之盟”等賠償,換來的承平盛世與經濟發展,更助長整個社會的商業價值取向,重利而輕武。

    4)、遼的軍事、政治制度基本建立在武力掠奪的基礎上。其兵制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契丹部族全民皆兵。遼的早期漢化不明顯,軍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對宋戰爭所獲得的巨大利益更刺激了戰鬥力。

    5)、宋政權的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商業貿易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綜合國力,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力量的強大。

    2、宋江為了促成招安主要進行了如下佈局:

    1)、謀取梁山領導權,打壓反朝廷的好漢(林沖、武松、李逵、劉唐、魯智深等人);

    2)、口號上,逐步修改為只反貪官、不反朝廷,“替天行道”而不是“反天”或是“另立新天”;最終走向“順天”“護國”的道路;

    3)、不殺高俅。宋江捉高俅的目的就是為了放、為了招安;

    4)、招安後,徵方臘,梁山好漢損失慘重;其後毒酒處理李逵等,梁山好漢或死或遁,終於徹底的完成了宋江的招安大事。

  • 3 # 鹹魚專撕雞

    一,1 宋朝冗費、冗官、冗兵給宋朝財政造成巨大財政負擔。

    2 強幹弱枝的中央禁軍政策,削弱了地方軍力,“將兵法”使將領和士兵分離,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執行力、戰鬥力下滑厲害。

    二,宋江為詔安,1,放了高俅。

    2,為求朝廷招安,往東京觀燈,並乞宋徽宗寵愛的妓女李師師幫助。

  • 4 # ww3721王建文

    北宋是一脈直接繼承大唐的朝代,改變大唐節度使當權亂政局面。透過強文弱武,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大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晚唐將領割據,隨便黃袍加身的亂局。

    軍隊將領的地位弱化,軍隊戰鬥力不強,兵不認將,將不懂兵是北宋軍事上國強軍弱。在和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屢屢打仗失敗。特別是北宋初期,趙匡胤先後消滅後梁,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後,是完全有希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北方政權分裂割據局面。再次形成一統華夏大國。

    宋太宗趙光義弱化將軍作用照本布兵生搬硬套,兩次北伐攻遼。企圖收復北方統一中國都遭到失敗。

    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人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二月率軍親征拿下北漢,還擊退遼國援軍。

    想乘勝取得滅北漢的勝利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滅遼國,結束黃巢起義後近百年藩鎮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再次形成如大唐統一全國。宋太宗親自帶兵出到金臺屯找人為嚮導,過拒馬河入遼境。

    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呵判完劉厚德獻城降宋。宋軍順利到幽州城南寶光寺。和遼軍耶律斜軫遭遇。形成對峙,宋軍圍攻幽州城。宋軍的宋偓,候昭願開仗攻城東南,崔彥進江守鈞的攻城西北面,劉遇領軍攻東北,孟玄喆攻西南面。以潘美的總指揮,遼將,達蘭宇率部降宋,趙光義給為渤海都指揮使。

    遼軍都入城堅守,宋太宗親督戰,攻城未破。遼皇取律賢,又派取律沙率兵往救,耶律休哥也自薦請纓,統帥遼軍精銳師團急赴前線。

    可惜宋軍眾臣在滅北漢時,發現存在問題不少,必須整頓而反對北進,軍心不齊。雖然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存在問題並沒有解決,將士多怠,軍心士氣不齊。

    趙光義督戰圍攻燕京,宋軍在高梁河,又遭到遼帝令那律休哥率十萬大軍增援大軍圍攻,宋軍又圍困幽州日久生厭。

    遼軍耶律休哥與耶律斛軫也分兵兩翼也攻擊宋軍而來,形成反包圍宋軍三十萬戰略局勢。圍攻燕京宋軍對堅城久攻不下,將土疲憊士氣低落。在遼軍耶律沙,攻至到高梁河畔時,宋軍才發現局形危險,對遼軍展開激戰,耶律沙

    力戰不支而敗退,宋軍也連續攻城二十曰猛攻幽州不得。士兵疲勞卻沒有乘勝追擊 只追了十餘里。令宋太宗趙光義始料未及的,是耶律休哥,率大軍出其不意間道而來。人人手持火炬,直衝宋軍。宋軍不知其軍多寡,未戰先衰,不敢決戰。

    而耶律沙,耶律斜軫又各率自己統領遼國精兵總計二十萬從左右挺進,形成進攻夾擊宋軍鉗擊之勢。戰鬥非常激烈搏殺中進行,耶律休哥更是身先士卒,血戰不休身被三創還在力戰。城中守將耶律學古,聞迅也全面也開門列陣,四面嗚鼓。軍民大呼,殺聲震天動地。宋軍大敗,死萬餘連夜南逃,爭道奔逃潰不成軍

    趙光義發現宋軍己被包圍,軍心以散,無法扺抗遼軍的攻擊。只能且戰且後退,宋兵大敗連夜南退,兵不見將,將不帥兵。

    趙光義還想再親臨戰場仃軍潰退,結果還受流失中箭,近臣見形勢緊急,慌忙之中找一輛驢車,請皇帝乘坐急速南逃。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耶律休哥時也已受重傷昏死過去,部下代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運到涿州城下,獲得宋軍潰敗留下大量兵器糧草貨幣。

    趙光義第一次北伐遼國,以大敗告終。這時太祖兒子德昭,還是沒有頭腦思想,卻要北伐太原勝利的獎賞,說當先行太原之賞,再行幽州失律之罰。宋太宗當時大怒,想起諸將不努力殺敵也罷,找不到自己時,曾經還有意立德昭為帝時說,待汝自為天子行賞未晚。德昭卻經不起說斥,無法自解撥劍自刎。讓太宗後悔痛哭,不知是北伐失敗,還是哭德昭命喪。這個失敗,是宋軍低估遼國軍事實力,更是過早暴露軍勢意圖。使敵人早有全面準備,趙光義妄想乘勝之兵,一鼓作氣,將拿下燕雲地區,滅遼國一統華夏,從而倉促發動戰爭使沒有統一思想引起君將意見不統一出工不出力,結果落得個慘敗。

    以後他數次北伐,都沒有提高軍人地位,軍人應付了事,屢屢戰役中,應服命令,不做犧牲,屢戰屢敗,給宋朝歷史上留下軍事上弱國,文化巨人的最大形象。

    986年太宗又御駕親征,三路北伐。又是耶律休哥避開宋軍兵鋒,乘夜以輕騎殺其弱旅,晝以精銳虛張聲勢。使宋軍心驚膽寒,忙於防禦。遼軍沒伏於林中,絕斷宋糧道。

    宋軍總管曹彬,以糧餉不繼,退師雄州。在中,西兩路進展順利時,又在回師涿州。遼軍追擊下,又退至歧溝關,宋軍再次大敗。溺死於拒馬河者不可勝數,棄戈甲若丘陵。帶動以勝西路撤退,使得大將楊業戰死疆場

    宋朝兩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使遼軍軍事上勝勢,屢屢南下掠奪。趙光義也放棄了武力統一華夏的方針,更加對軍隊執行弱武強文的政策,軍隊地位更加下降,軍人更不用命,害怕犧牲,使宋軍以連戰連敗。到去靖康之恥時,軍隊弄得連土匪都打不過,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統治也非常危機。梁山聚義方臘起義,給宋朝都給宋朝統治者沉重打擊。

    宋朝統治者更是令利至昏,到了不顧連百年友好鄰邦不助,卻邦助遼國反叛勢成國,在外交,軍事上接連進退失據,先是聽蔡京之議,與金國連手滅了遼國,約定功成後得燕雲十六州。結果是遼軍隊打不過金軍,政治腐朽不堪,軍隊毫無生氣,對宋作戰卻都是大勝特勝,使宋軍二十萬一城未得未下損兵折將,又由人家大勝金國由居庸關進軍,宋軍化百萬白銀,請人家攻克兩次宋軍未破燕京,攻破燕京後。金軍再不答應給燕雲十六州給宋國。

    宋金兩國討價還價,把燕京及其以西六州二十四縣區,給了北宋。卻要北宋每年給遼賦稅如數交給金朝,另加一百萬貫代收稅錢給金國,才能讓金軍從燕京撤軍。金軍當然燕京把金帛,子女官紳富戶一切財產席捲而去,把空無一人之城人交給北宋。北宋軍事力量軟弱,從而暴露無遺。北宋統治者,卻相當得宜,大慶之功,陶醉復燕雲的勝利之中,王黼,童貫,蔡攸加官進爵,結黨營私撈取百姓血汗,更加殘酷剝奪人民財產,想為金朝效力時,金兵南下。引發人民更加反抗。也成靖康之恥

    ,1123年遼國將領降金後平州留守張覺,又要降宋被發覺,逃到燕京,金人問罪,北宋斬了張覺。金國還是以宋朝把張覺私納叛金將領為由攻宋。造成中國歷史最為殘痛的靖康之恥。給中原人民帶來深刻歷史性災難。宋朝弱軍強文對宋朝的政治的影響是深刻的教訓也是深遠的。

  • 5 # 春秋風雲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趙宋江山是從孤兒寡母的手裡,透過陳橋兵變取得的。趙家切實認識到兵權對朝庭政權的威協,從此以後,趙家內部有了心照不宣的原則:限制兵權,確保皇權。

    第二,頻繁變換兵將,軍隊難以建設。京師軍隊,頻繁調動;其它各地,也是如此。更奇葩的是,軍隊與軍隊之間頻繁更換將領,弄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一招對防兵變有利,對軍隊建設極為不利。哪個將軍還有心思將部隊訓練為虎狼之師?

    第三,趙宋皇帝求穩怕亂,每當邊關告急,主和派大臣得到重用,賠款無所謂。正是因為賠款刺激了遼軍的積極性,遼人全民皆兵,戰爭情緒高昂。

    第四,重文抑武。言官待遇高無風險,武官有風險無待遇,弄不好戰場上未死卻以謀反罪挨刀。

    試想,這樣的百萬大軍能敵遼軍嗎?

    宋江為了招安想了如下心思:

    第一,奪取梁山領導權,打壓冥頑不化的造反派。

    第二,改反天旗號為"替天行道",向朝庭表白: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第三,捉高俅只為放高俅,皇上的人,我能殺卻不殺,這是表真心。

    第四,行賄李思思,給皇室臺階下。我宋江連你的窩點都能搞定,搞你性命不容易嗎?我是真降朝庭呀!

    第五,徵方臘,毒李逵,農民起義軍紛紛浴血而死,這下知道我是真向朝庭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媽缺乏耐心總是打罵孩子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