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滄浪
-
2 # 武國強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它的好處之一,其中仁義禮智信是他的核心思想,仁是最重要的。其二,關於學習,生活,做人,道德,精神等方面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中國乃至世界有很多國家都崇尚儒家思想,外國的孔子學院等。
-
3 # 漫步古風
《論語》被司馬遷稱為“孔氏書”,讀《論語》之前,必須對孔子其人要有所瞭解。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祖先是股商貴族,後自宋遷魯,到孔子出生時,其家道已經衰落。他的父親叫叔梁紇,曾做過陬地的長官。孔子出生不久父親即去世,因此孔子是由他的寡母撫養成人的。孔子母親姓顏,名徵在。因家貧,孔子從小便不得不經常幹些雜活來贍養母親,曾做過委吏、司職吏之類的小官。這使他得以廣泛接觸社會下層,並學會多種技藝。孔子生前周遊列國,一直都在不遺餘力地推行、傳佈自己的學說,希望有國者能夠崇信並施行自己的學說,並進而實現他的王道社會理想。其間雖偶有被有國者重視起用、執掌權柄的時候,但基本上是處於一種惶惶然的不得志狀態。司馬遷描述他的這種狀態道:“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幾近放逐。他自己則自嘲為“喪家之狗”,可見其狼狽(《史記·孔子世家》)。但是這種狀態並不影響孔子是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教立道的啟世先聖。《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他的思想和學說超越了現實權勢,影響及於全天下。
孔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學者之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思想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念,他希望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人們都過上有秩序的生活,由他的弟子們編定的《論語》,則可以說就是一本記錄了孔子濟世思想的智慧書,也是他給華人制訂的行為規範。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論語》成了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範之中。要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就不能不讀《論語》。
《論語》蘊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時空的,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新思潮,都不能掩蓋《論語》的光輝。
《論語》的地位非常高,影響非常大。到了東漢時期,《論語》已被列人經書之列,成為學者必讀之書,其研究成為一個專門學問,後代學者對其注流者不計其數。宋代大儒朱熹視《論語)為經典中的經典,並作《四書集註》,成為當時及後代士子的修身圭臬。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將《論語》欽定為科舉必讀之書,此舉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及思想發展影響深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書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名言。
對於每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學者,每一個啟蒙時期的華人,以及每一個想求得生命昇華的華人來說,《論語》都是一部必讀之書。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持續不衰的“國學熱”,人們開始在古代經典中尋找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智慧,其中《論語》就是最受華人關注和重視的一部經典。大家紛紛從古人的智慧中尋求心靈的昇華、情感的依歸和生命的價值,從“至聖先師”的名言中探求生活的真諦、生存的道理。
所以,學習孔子的論語對我們,有百益而無一害,千百年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適用於每一位華人普通平實的生活,是一部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類文化經典。這麼好的國學精華,我們應該傳之千秋萬代,以其精髓教育後世子孫齊家、治國,實現我們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富強!
-
4 # 烏咪愛讀書
孔子的《論語》,歷史上反反覆覆被當成聖書:、神書、寶書來崇拜頌讀,也多次被看成大毒草反動學術權威打倒和批判,我認為都有失偏頗。如果把《論語》當成一本孔子與孔門弟子,關於學習以及言行問題的對話輯錄,如果把孔子頭上神聖的光環以及糟粕的帽子摘下來,我們用平常心來讀《論語》的話,論語帶來的好處有很多,包括做人、交友、道德、做官等方面的,我簡要幾點學習方面的:
1.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境界在學習的不同年齡段中提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往往強調學習的條件不夠,年齡大了,時間有限,雜事太多等,這都是藉口。回望孔子那個年代的條件,我們更該好好珍惜,什麼時候向心學習都不晚。
3.學習和思考是一對搭檔,光輸入不輸出,不消化;只輸出不輸入,沒有營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能糊糊塗塗的學,也不能空空虛虛的思。
4.學習是快樂有趣的事情,和友人從遠方來以及別人不懂你的樂那種快樂是一樣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現在人常說,學習很艱澀苦悶,與孔子年代相比,我們是不是缺少了學習快樂的動力呢?
《論語》中經典的有用的“對話”俯拾皆是,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庫,值得我們每一個終生學習!
-
5 # 伊始公子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經典著作,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檢驗,好不好不言而喻。如果讓人記住你說的話一年或者五年,你都算是成功的。孔子的話讓人記住並學習了兩千多年,難道還不好嗎?雖然凡事都有兩面性,但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這樣,孔子的《論語》好不好答案就出來了。
-
6 # 進士及第
學習孔子的《論語》好處多多,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學習《論語》的重要性。
下面,筆者將詳細說說學習《論語》好處。
修身養性《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逼別人去做。
《論語》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只有經歷嚴寒酷暑才知道誰是品格最堅韌的人。
《論語》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教導我們學習過的知識要及時複習,有朋友從遠方來要高興的接待他,別人不知道緣由而做錯事不要對他生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那些巧言令色、能說會道的人一般都沒有仁義。
《論語》中關於教導我們修身養性、交際處世的道理還有很多。
齊家治國平天下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教導我們從政的人要有品德,治下的百姓才會像群星拱衛北極星一般聚集在你身邊。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話告訴我們君王以禮對待臣下,臣子以忠誠對待君王,這才是良好的君臣關係。
總結學習《論語》不止可以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導我們在今後的為人處世和工作中怎麼處理上下級的關係,這對我們都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
-
7 # 猛哥厲史
《論語》不是孔子的,而是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當代,學習《輪語》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你只要看半部,還不罵《輪語》是愚民的狗屁之言,那你就非奸即盜。
在《論語》中只有一些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甚至自相矛盾、前後打臉的為人處世格言,類似微博上的心靈雞湯,並無什麼高深的思想,更別提科學技術,華人研究了幾千年,弄到後來國弱民貧、道德精神麻木、差點就亡國滅種!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就是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囂“克已復禮”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嗎?孔子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子路》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所說有點像咱們現在提倡的所謂“大義滅親”,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認為葉公所說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顧守法的無辜公民人身被傷害、財產被掠奪的客觀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孔子的親親相隱相互包庇,犯法還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山河。仁義道德廉恥都跑哪去了?
使中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人情大過法,關係大過理。進而形成宗族勢力小圈子。到了當代演變成了黑社會。
蠕家上位之後,華人的一種惡劣傳統就登上了大雅之堂了: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公德、良知、法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將自己想要達到的邪惡目的狡辯成“正義”。長此以往,道德淪喪、人心險惡在中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請儒家弟子論述一下,以孔子的偉大,怎麼能到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滅亡呢?反倒是他從沒去過的秦國統一了中華!你們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怎麼就把孔子的祖國魯國治沒了呢?
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是教社會管理者們,如何逃避責任!那國難當頭時誰來保家衛國?日本入侵時,你往哪裡逃呢?而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又是教人只要錦上添花,別雪中送炭。那國家有問題時誰匡復正道?
孔孟儒家學說加一起,不如陳勝吳廣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當代非著名非偉大非思想家張猛:讀過論語而不反孔儒者,非奸即盜;現代還讓別人學儒者,非蠢即壞;以國學名義復活儒學者,非偽即賤。
回覆列表
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聖賢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他的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兩千多年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規範、教育理念、審美情趣等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時代進入了21世紀,宋代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豪言壯語”也漸漸離我們遠去,但孔子的思想仍在發出智慧的光芒,1999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聯合發出宣言主張“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到孔夫子那裡尋找智慧”,在當今社會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論語》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是不能夠用三言兩語來回答的,整的來講,《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論語》裡有許多句子發展成為成語、格言、警句,數量多,流傳廣。比如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類似這樣的名言警句,在《論語》中俯拾即是,其思想的睿智,內涵的豐厚,是那麼深入地影響這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一是“和”。“仁”就是“兩個人”,也就是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倫常各有職分,道德各有責任。“和”就是“和諧”,“和”既是生活中具體解決衝突的睿智,也是是促使物件世界、人類社會繼續產生、發展、運動、變化的動力。
1999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聯合發出宣言主張“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到孔夫子那裡尋找智慧”,在當今社會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其系統的社會支承點結構;也離不開社會本身各項條件的存在;另作為人與人所結成的社會必然要有重要的原則和主要的宗旨,而人與人關係的調整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個體發展,另一方面又同時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助,而這就需要既要明確人倫,使得各得其位,還要人際關係是互利雙贏,從而使得一個社會得以正常健康有序的發展。
而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於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時期。一方面社會發展迅速並取得一定的成績,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物質資料得到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目前社會問題還比較眾多,矛盾還比較突出,金錢至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虛、職責不分、權責不清等等一系列現象尚存在嚴重,而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的正常健康有序的執行和發展。這也就需要我們既要從現實狀況尋找原因,同時還要充分尋求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尤其孔子的社會價值觀來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亂、信仰的缺失,要充分發揚其中的理念和經驗來為我們社會的發展所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何處歸去?不如歸家!在迷亂的世界中,不妨找個可以歸往精神的家園,找到一點從容和睿智。
《論語》是一部經典,對我們當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同樣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先說德育方面。孔子說:“君子不嚴肅,莊重,就沒有權威,所學習的東西就不穩固。應該以忠誠信實為主,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怕去改正。”(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不是告訴我們教育學生要為人穩重,講誠信嗎?假如我們作為教師能把學生教育到孔子所說的這種程度,人人講忠實誠信,人人尊重朋友,互相學習,相與為善,知錯就改,那麼,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要完成和諧社會的構建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嗎?
孔子又說:“因約束自己而犯過失,這是少有的。”(以約失之者鮮矣。)這是教育我們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要慎重,要時刻注意反省自己,要經常自我檢討,自我約束。如果我們在德育方面的工作真能注意並做到這一點,那麼小到違反校紀校規大到違法犯罪的學生就會大為減少甚至消失了。這對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的建立絕對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再比如,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鬼怪。(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談論這四個問題,證明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在青少年中間流行的都是一些什麼東西呢?讓人毛骨悚然的靈異影片;宣傳封建迷信思想的死亡筆記;讓學生“熱血沸騰”的涉黑劇;讓學生津津樂道的“豔照門”照片…… 這些東西對學生的成長難道沒有壞處嗎?讓這些東西在校園裡流傳難道老師們沒有責任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像孔子一樣以身作則然後用正確的思想去教育學生嗎?
《論語》中多處記錄了孔子關於德育方面的教育方針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在學校裡宣傳貫徹傳統文化中這些正確的思想並讓學生身體力行,那麼我們見到的可能就是一群既有現代思想,又文質彬彬朝氣蓬勃的青年了!
孔子作為教育家,作為至聖先師,不僅注重德育,也注重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研究。孔子在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分別是文獻、行為、忠實和信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這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教育的終極目標。如果我們的面前站著這樣一個人:他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通天文、曉地理、知格物;他有君子之風,待人彬彬有禮、不卑不亢、行得正、走得端;對上司領導絕對忠誠,毫無背叛之心,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下屬對同級絕對信任,毫無懷疑嫉妒之心。如果這個人就是我們的學生,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成功嗎?
孔子說教學生不要分類別。(子曰:有教無類。)這不是我們教師應該反思的嗎?在我們的眼中,學生總是有類別的,有好的,有壞的;有討人喜歡的,有令人討厭的。實際上,每個學生的身上都著自己的閃光點,有著自己的長處,只要我們教師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鏡,拋棄我們世俗的偏見,秉承每個學生都是好的的原則,採用適當的方法教育他們,還有不成功的教育嗎?
孔子也為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東西。“學而時習之”是讓學生不僅注重書面的東西,更要注重實踐;“溫故而知新”是讓學生在複習舊知識的同時發現新問題;“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是教育學生要培養勤于思考的習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猶不及,猶恐失之”是教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緊迫感。
趙普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則進一步說,用不了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僅僅用《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就能治天下。確實,《論語》作為一部自漢代以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著作,蘊藏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撥開人為套在《論語》上的神秘光環,我們發現其實《論語》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實踐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結晶,從中我們可以汲取到如此鮮活,又如此豐富的人生營養。實際上,當代的我們學習《論語》、學習古代聖賢的意義,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