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Ning

    青春期男孩的特徵是:

    1.好爭辯;

    2.對公開的批評特別敏感;

    3.個體獨特性的誇張;

    4.理想主義和吹毛求疵;

    建議:

    有分歧時,保持冷靜與理性,注意把握原則。表達你的意見,並給予合理的解釋。即使青少年仍然表現出反抗,你的解釋會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時間裡,對你的觀點的正確性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避免在他人面前指出青少年的缺點。如果問題嚴重,也請等到你和他單獨相處時再說。

    認可青少年的獨特性。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你年青時也有類似感受,鼓勵他形成平和長遠的思考視角。

    耐心迴應青少年宏大期望以及吹毛求疵的觀點。指出其中積極成分,並幫助他形成“事物都由好壞兩面組成”的觀點。

    避免替他做決定。提供做出有效決定的榜樣,提供關於正反兩種選擇。

  • 2 # 小貝殼數學課堂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的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從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變成了和父母對著幹的“壞孩子”。

    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你叫他向東他 偏向西,什麼事都和你扭著勁來。”對此,心理專家指出,這是孩子進入青春 期產生了逆反心理的緣故。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家長都認為這不是好事, 一定要“糾正”才行。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專家提醒家長,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上開始成熟,父 母慣常的勸導說教讓他們感覺不被尊重,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或探究未知 事物的強烈慾望,使他們常常以反向的態度和行為來對待父母。

    要消除這 種逆反心理,家長首先要改變以往單方面說教的教育方式,注意和孩子平等地溝通。一般來說,家庭教育中常見的逆反心理有下面三種情況:

    而父母 卻總認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可以隨便說,反正都是為他好。但是,家長們 沒有想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尊心,這種教養方式不僅會引 發強烈的逆反心理,還會刺激孩子形成“自卑情結”,使孩子產生一種卑微低 下的消極感受。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一定要拋棄這種不科學、 不文明的教養方法。

    否則孩子必然會關閉自己的耳朵,關閉自己的心房,阻 斷與父母心靈上的溝通。

    (2)超限度的逆反:任何人接受某種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無論是成 年人還是孩子。過度地刺激,就會使人在心理反應上產生根本性的逆轉,由 原來的贊成、接受、欣賞轉為反對、逃避、拒絕的態度和行為。

    建議家長在與 孩子談話時多用建議和商量的語氣,儘量剋制自己嘮叨的習慣。遇到要指 出的問題時,可以請孩子坐下來,嚴肅認真而又平和尊重地和他(她)談話, 和他(她)一起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一來,孩子既感受到了 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又可以感受到問題的重要性。

    在談話時,家長可以先肯 定孩子的成績和進步,然後再指出孩子的不足,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3)禁止性逆反:現代的孩子們生活在各種資訊迅速傳播的新時代,他 們從很小開始就和自己的父母同為各種畫面、音響的受體,在同一個文化環 境之中接受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對於許多問題都有自己一定的見解。

    在 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的禁止性要求如果沒有說明或說不出充分的理由,那麼 孩子就會拒絕服從。這就是為什麼“你要他向東,他偏向西”的心理原因。 因此,家長應與孩子平等地:溝通,設身處地、心平氣和地向孩子說明哪是對 的、哪是錯的,讓孩子弄清事情的利害關係,並且能夠明顯感受到你是在為 他著想,他也就會認真地聽取你的意見了。

  • 3 # 辰可心理諮詢師

    青春期男孩和女孩逆反有相同的特點,獨立,認為大人不瞭解自己,甚至會認為大人的一些做法很可笑,很弱智。加之生理現象的出現,女孩初潮來臨,男孩的雄性荷爾蒙,都讓這些孩子有些不適應。這個時期家長如果不能正確引導,耐心溝通,就會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也就不會同家長說什麼心裡話了。

    但,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朋友,渴望理解,渴望有人可以說說話。在家長這裡得不到的,他們就會在其他地方尋找,就會出現早戀或者濫交朋友。家長在孩子青春期要尊重他們,平等交流,贏得孩子的信任,讓他們平穩度過這個時期。

    家長要多學習,要了解孩子這個階段心理生理的變化,發現問題要科學疏導,不可以草木皆兵,自己先亂了陣腳,要了解孩子的朋友交往圈,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絕不能偷偷摸摸的做事情,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個開明的爸爸媽媽,你理解他們,這樣方便溝通。

    祝所有的家長都是智慧型家長,讓孩子在你的智慧中成長!

  • 4 # LaoHuang188

    “逆反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原本乖巧可愛的孩子一到十五六歲,總愛和父母對著幹,家長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有什麼事寧可憋著也不跟父母說,這種狀況一持續就是兩三年。有些孩子表現得明目張膽,有的孩子表現為消極對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發現:親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對”。 心理分析學家把這段專愛和家長、老師“作對”的青少年時期稱為“逆反期”。

    “逆反期”是怎麼回事?

    家有正處於“逆反期”的孩子,家長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擰著勁兒”,不知是中了什麼邪?其實這一現象並不難解釋:人在生長髮育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 到了青春期,除了身體方面的變化外,思維方式也由兒時的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這諸多變化中的一個特殊變化,就是自我意識的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於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幹來體現自我。其實他們逆反的物件並不只是父母親,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

    “逆反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所以兼有兩個時期的特點: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適應社會環境的獨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動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覺醒的自我意識支配強烈的表現欲。即處處體現自己,透過展示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個時期的年輕人愛打扮得與別人不一樣,愛做一些引人注目、與眾不同的事,愛說一些令人吃驚的話,讓人另眼相看,這都是他們想要的效果。瞭解到這些,家長就不難理解孩子們的表現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這樣,他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師、父母的惱火。而老師、父母越是惱火,對於他(她)越發訓斥,就會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響到與父母、老師之間的正常關係,以至於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導致人格和行為的不健康。 近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無不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多麼慘痛的後果。

    換一個說法就是,逆反心理是一種單值、單向、單元、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人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這種心理也多見於青少年,源自人的強烈的好奇心、企圖示新立異的心態、特異生活經歷等。

    青春期男孩的逆反心理都有哪些?

    1、最常見的就是家長越讓高中生學習,他卻越厭學。

    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真是操碎了心,可是由於教育方式的不恰當,導致孩子在學習這方面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很多家長一般都是以絕對家庭權威的角色去命令和強迫孩子學習,在其他方面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這是引發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如果您的孩子總是表現的厭學,家長朋友們不放在這方面找找 原因。

    2、跟父母說話急躁,脾氣大。

    也許是因為家長說話太過嘮叨,還把已經高中的他們當做小朋友看待,事無鉅細的叮囑和 照顧,導致青春期的孩子變得急躁,脾氣大。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很多時候在性情上會容易受到影響,父母應該以恰當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溝通,不應該再把他們當做小朋友看待,平等交流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這種逆反心理表現。

    3、多疑、孤僻、內向、不愛說話。

    孩子的這些表現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這種表現多見於家庭氛圍嚴肅、不夠和諧,家長強勢、孩子獨自處理事情機會少的家庭。很多時候孩子在家表現如此,但是見到同齡的同 學好友就立馬變得活潑開朗起來,所以家庭原因是導致這種逆反心理表現的原因之一。但是還有一小部分孩子無論在哪裡都是孤僻、內向,跟誰都不愛說話,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希望孩子的這種表現可以早日引起家長的注意。

    4、易激動,愛表現自我。

    喜歡錶現自我是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活動表現,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透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他們希望獲得外界的認同,所以有意 採取了和其他人不同的態度與行為,以此來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評價。這是一種正常的青春期表現,家長應該適當的進行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 值觀,這樣孩子才能在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健康成長。

    怎樣正確的疏導教育?

    對於“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將使他們一生受益,但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和行為成長。 對子女的這段“逆反期”應如何進行正確的幫助呢?這是每位家長都關心的問題。

    首先,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環境,孩子成長和成功需要父母的鼓勵、支援和肯定。所以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圍,多與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走進孩子的內心對症下藥給予相應的理解、尊重、支援和信任,進而調動和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來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在與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著急,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表示出對孩子的失望,讓孩子將自己的感覺、想法等全部說出來。當聽到孩子的感覺和想法之後,父母要適時地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受過什麼樣的苦、遇過什麼樣的難,是怎麼扛過來、挺過來甚至熬過來的,以積極心理和行為來給予兒子理解、尊重、支援和信任,讓孩子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之中去。不要打擊孩子,時常讚賞孩子,每當孩子取得一些進步時應該給予肯定,幫孩子共同營造成就感,讓孩子在享受快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轉變自己的心態。

    其次,我們要自覺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心理來看待和考慮問題,同時盡最大可能與孩子的心理保持步調一致,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理解、尊重、支援和信任,也只有這樣當孩子遇到困難、障礙的時候,才能以良好的自信心和強大的堅毅力來突破之。只有潤物細無聲的和風細雨,家庭教育才能真正的取得應有的效果。所以我們平時在家庭要創造和諧、溫馨和關愛的環境,在飯桌或其他閒暇時間家庭成員之間就像與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樣能暢所欲言,這樣您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環境和恰當的氛圍中給予孩子恰當的誘導,進而使其走出情緒波動的泥潭。

    第三,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它在人們心屢深處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種的是奮進向上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更加充滿活力和精神;讚美還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所以要多多運用“0×0教育模式”--指出孩子的優點(0),然後用“如果”或“假設”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後進一步肯定(0)--進行褒揚、鼓勵和讚美,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關心、支援、鼓勵;孩子出現進步行為表現時及時給予表揚、激勵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時完成作業、寫作業又快又好等),鼓勵和支援孩子尋找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獨立的學習模式,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利用孩子的特長、興趣以及其他表現良好的地方,充分運用“0×0”教育模式來化解孩子消極的心理表現,在讚揚和鼓勵中幫助孩子建立對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家長在家創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環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勵、表揚,少批評、責罵,合理對待孩子的需求,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經常鼓勵孩子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使孩子在學習上有個明確的目標,讓孩子充分感受親人的關心、關注和關懷自己,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慢慢地消除對立情緒。

    第五,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避免直接批評,不要與孩子發生正面衝突,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採取以柔克剛的教育和引導方式。當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合情理時,家長首先要心平氣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幫助孩子分清是非,意識到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合情理,這樣他就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主動地去改正。平時要多留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深入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解決青春期的煩惱。

    第六,要幫助和鼓勵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難免和孩子發生矛盾,這些矛盾衝突也易造成傷心、氣憤等不良情緒,若不及時消除,就會導致牴觸心理,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孩子生活興趣和學習效率下降,甚至激化雙方的關係。改變這種不利境地的最為理智的辦法就是幫助和鼓勵孩子進行心理換位--假設你是爸爸我是孩子,我現在對你這樣你會怎樣處理呢?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置身於父母的立場去思考、去感受,就會發現父母的難處,甚至有時的無可奈何,並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理解父母而使親子之間的關係逐漸得到改善,進而就會自覺減輕或避免自己與父母的牴觸情緒。

    第七,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分析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當孩子向你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要集中注意力聽,不要似聽非聽,或者一面做事一面聽;如果正在做十分緊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個招呼,以便孩子能諒解。即使一開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見,也要耐心聽完,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分析孩子背後的感受和需求,並充分考慮,然後用朋友式的商量口吻,語氣平和地與孩子交換意見和看法。不要嘮叨說教而不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八,尊重孩子,坦誠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獨特的經歷,獨立的思想、願望、要求,希望在與他人相處時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對待孩子也需要尊重。在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中要做到“坦誠”二字,誠意、誠懇、真誠,它常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其實,尊重孩子、與孩子坦誠交流會使孩子更加尊重自己,而教訓常常使得孩子帶來反感和對立,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因為教訓、命令往往基於個人的主觀意識過強,忽略孩子的感受,不留餘地地說出對孩子的評價,結果造成孩子的不愉快。這種方式,容易變成責備、命令的口吻,使孩子產生抗拒或畏縮。如:“你怎麼這麼懶,還不快去做作業!”、“你究竟有沒有照我的話去做!”、“你不能這樣做!”、“你應該懂事了!”、“你照我的話去做!”等等。而應代之以尊重、商量、不帶命令的語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媽媽下班回家很累,想請孩子幫自己倒點水。如果說:“孩子,給媽媽倒杯水!”這樣講,孩子有時就不會情願,甚至不耐煩。但換個方式和語氣講,“孩子,媽媽口有些渴了。請幫媽媽倒杯水,好嗎?”或“孩子,給媽媽倒杯水好不好?”情況可能就會好得多。

    第九,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情。對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劃腳,許多事可以放手讓他們去獨立進行。父母要做的就是經常關心他們,給他們出主意,提供資訊、資源。對需要干預的事應採取適度的形式,因為採取激烈的方式易產生隔閡甚至加深隔閡。事實上,在孩子的心靈深處並不能完全擺脫對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和程度與過去相比有所改變。童年時對父母的依賴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當父母告訴自己該怎麼做人做事時,他非常順從,也樂意聽。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一般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主了。這時候,父母再像孩子以前那樣告訴他們遇事該怎麼辦時,他們就會表現得不耐煩、甚至出現逆反心理。他們需要的,則是更希望父母“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選擇”,並理解、信任他們,支援他們。

    第十,對孩子所做的任何事儘可能寬容,並保持冷靜,避免做出過分的反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青少年時期是容易犯錯誤的時期,要儘量指導孩子少犯錯誤,但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不犯錯誤。如果要求過高,就容易讓孩子反應過分。即使是家長一次偶然的過火行為,也容易在孩子感情上留下長期的裂痕。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鼓勵孩子能自己說出改進意見或者父母幫著多想出幾種解決的辦法來,同孩子一起分析每種方法的利弊,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第十一,父母教育孩子自身要注意的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讀書聲,少一些麻將聲;多一些精神上的關愛,少給一點零用錢;多一些激勵、欣賞,少一點打擊、指責;多與老師溝通一些,少與賭友交流一些;多一些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一點社會應酬的消耗;多一些讓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少一些父母包辦替代;多一些帶孩子觀光旅遊,少一些電腦、電視暢遊;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圍的創造,少一點物質環境的建設;多一些心靈美的引導,少一點外表美的誘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國宣稱要與伊朗無條件談判,這是兵不厭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