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爭無論在何時都是在拼國力,國力最主要是指人和錢,二者有一或者二者均有那其國家軍事實力便強。

    二戰當中日本人比美華人多,但是美國卻比日本人有錢,而且日本經濟最主要是依賴於美國。在1932年到1939年,美國供應日本進口所需的90%的廢鋼鐵,90%的石油以及石油產品,90%的銅和45%的鉛,以及擴大軍事工業所需70%的機床。所以當1940年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的時候,日本毫不猶豫的就對美國發動戰爭。並且在戰爭中日本運送物資的船不斷下降,從400萬噸運輸量下降到320萬噸,商船總噸位也下降到206萬噸,其國民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了最低。

    而美國擁有著強大戰爭潛力,無論是美國艦隊還是陸軍都不比日本差,而且美日的武器裝備差的不止是一兩代的問題。而同樣是相對落後的中國那人數去抵消中日之間的差距,並最終在美國的幫助下取得最後的勝利。

  • 2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悟空邀請!二戰初期,日本軍國主義野心勃勃處心積慮擴充軍備,自9.18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又在諾門坎地區向前蘇聯挑戰,在朱可夫元帥指揮下蘇聯遠東方面軍將其打的全軍覆滅,被迫轉頭南下東南亞尋求戰略資源,為確保能獲得東南亞資源,日本不惜一切代價偷襲珍珠港妄圖贏得太平洋海上優勢,日本海軍中將南雲指揮偷襲艦隊沿冰河時代人類遷徙路線阿留申群島北上再掉頭駛向珍珠港,最終擊沉美國幾艘戰列艦即返回,此時日本擁有十幾艘航空母艦遠超美國僅有的三艘航母如約克城號等,珍珠港事件徹底激怒山姆大叔開動當時的世界工廠轉向軍工生產,先後建造了幾十艘航母和數萬架戰鬥機,最終徹底摧毀日本海軍!因此二戰剛開始時,日本擁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由於其自身國力不足,難以與美國的強大生產能力抗衡,無法及時補充戰鬥裝備和人員損失,最終在原子彈的爆炸聲中投降,徹底淪為美國的半殖民地!

  • 3 # 毒刺劍客

    第一階段,日軍偷襲珍珠港至中途島海戰。這個階段,日本海空軍實力雄厚,擁有航母29艘,其中主力航母10艘,日軍的零式戰機效能優越。靠著強大的海空軍,日本橫掃西南太平洋,一直推到了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附近。而此時的美國異常虛弱,偷襲珍珠港讓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除了兩艘航母躲過一劫外其他軍艦全部報銷,美國國內奉行孤立主義,陸軍只有30多萬人。

    第二階段,中途島海戰至1945年4月。這一階段,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大爆發,近百艘航母下水,陸軍達到800多萬,空軍擁有5萬多架飛機,飛行員有45萬多人,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讓美軍實力大增,尤其是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實力大損,已經無力對抗美軍。

    第三階段,1945年4月至1945年9月。這一階段日本海空軍損失殆盡,日本本土已經在美軍艦載攻擊機的轟炸範圍內,日本的海上運輸線被切斷,侵華日軍補給斷絕,不得已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試圖打通由北韓半島至東三省,再到華北的陸上交通線,日本國內全民皆兵,準備一億玉碎。而此時美軍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149艘航母,1100多萬軍隊,數十萬架飛機,1500多艘軍艦,美軍的實力完全吊打日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整個二戰期間,日本海空軍武器裝備質量和美軍並沒有明顯差距,差距在於數量太少,被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活活壓死。

  • 4 # 硯田劍影

    謝邀請。二戰的燃火點在亞洲的中國,而全面爆發戰爭卻是在歐洲。此時的日本積心處慮野心勃勃開始了它的海外侵略擴張,日本的軍力在這時候無疑是強凌的一方,由於日本四面環海其大陸架地理位置比較離大海溝近在咫尺,且多發地震海嘯,日本雖有礦藏,鑑於其特殊的大陸架它也不敢過分開採,以免破壞了地質層引發地震,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日本關西大地震就是因為過度開採地下煤資源,破壞了窄小的大陸架構成而引發了大地震死傷無數。煤炭作為當時的工業能源之一,日本當局不顧一切全部用於軍工企業,石油及鋼鐵有色金屬橡膠則依賴美國進口,這時候的日本大造艦船航母和軍機坦克,此時的日本軍力比美國強大。美國是拉美國家,遠離二戰硝煙,本不想趟二戰的禍水,抱著隔岸觀火的姿態,明裡有償援助同盟國軍事裝備,暗地裡與日本作經貿軍火交易,向日本大量出口用於戰爭的煤炭,石油,鋼材,有色金屬及橡膠。著實發了一筆龐大的戰爭財,迫於同盟國的壓力,美國停止了向日本輸送戰略資源,狗急跳牆的日本為了開啟歐亞大陸的交通,聯手德意妄圖稱霸全球,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港得手,迫使美國加入了同盟國與法西斯軸心三國宣戰,立即開動國內機器全國民轉軍工,生產戰爭軍需,短時間內軍力翻番增長早己超過日本。戰爭拼的是國力和資源,此時的日本國力不強資源不敢開採,而無進口渠道,國內軍工企業缺少生產資料開工不足,導致戰爭軍需貧乏,而美國廣褒的土地資源豐富,及國力的強大,軍力的澎脹,而且發了戰爭財的美國註定日後成為世界惡掍,日本雖有一億玉碎計劃,在原子彈爆炸的一剎那,廣島碎了,無奈日本宣佈終戰。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僅僅對比下最燒錢的海軍就能看出差距。

    <先看日本>

    日本在1939年,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122艘,潛水艇 62艘。頂峰時期的日本海軍,也就擁有戰列艦12艘,各種航空母艦20艘,巡洋艦31艘,驅逐艦78艘以及130多艘的潛艇。

    <再看美國>

    在美國參加二戰前,海軍擁有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

    等到二戰結束時,美國海軍已經成了一個“史詩級的怪物”。在參戰期間,美國光航母就生產了147艘!其中:重型的艦隊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

    另外,還有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203艘潛艇,498艘護衛艦。

    戰後,美國封存的艦隊。

  • 6 # 戰爭史

    雙方的差距從這件小東西就能看出來,日本軍工連簡單的火箭筒都做不好。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反坦克武器,主要發射破甲彈,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軍事器材和摧毀工事。作為一款簡單便攜的武器,火箭筒在其誕生後短短數年內便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其中就包括東瀛的島國日本。

    (美軍的巴祖卡火箭筒,世界上第一款單兵反坦克火箭筒)

    日軍一開始對單兵反坦克武器並不上心,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的武器庫裡面也僅僅只有一款效能低劣的九九式反坦克手榴彈,在1942年的緬甸和菲律賓,日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斯圖亞特”危機後,這才急忙忙的開發各類反坦克武器。不過由於自身技術水平過於落後,當時的日軍除了製造燃燒瓶以外什麼都搞不出來,因此只得求助於大洋彼岸的德國,希望德國幫助日本來研發反坦克武器。

    (德國的RPzB43型反坦克火箭筒,是日軍同類產品的原型)

    1943年,德國潛艇送來了反坦克火箭筒的樣品和技術資料,日軍這才開始真正的投入到單兵反坦克武器的研究中,一開始進展很順利,仿製只是本質個帶擊發器的鋼管的火箭筒沒什麼難度,但是在火箭彈上卻遇到了難點,由於日本火藥工業技術低下,無法大量生產高能發射藥,因此仿造出來的德式尾翼旋轉火箭彈命中率極差,打出去完全沒有準頭,因此,日軍只好自行更改了設計,把尾翼旋轉改為了彈尾帶有6個噴氣孔的旋轉穩定火箭彈,但是這種火箭彈並不能有效發揮出火箭彈的破甲效能。

    (日本的試製火箭筒)

    由於日本人身材矮小,出於體力的考慮,日軍又把火箭筒的口徑給改了,從88毫米變為了70毫米。這亂改口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威力大打折扣,從德國原型的200毫米直接降低到了80毫米,這不僅僅是“打不準”更是“打不動”,到了1944年,日本終於把這款火箭筒量產,生產交給了西日本的一些工廠生產,到戰爭結束前造了3545具和54000發火箭彈,而參考此時德國呢,生產的火箭筒多達30萬具和兩百萬發火箭彈。

    (被中國火箭筒擊毀的聯合國軍坦克)

    不僅僅是生產,裝備也很成問題,由於美軍潛艇的進攻,日軍甚至不敢向國外大量輸送武器彈藥了,只得把這些火箭筒當成“本土決戰”的“利器”使用,在最後在吃了兩發原子彈後投降後,這些火箭筒也就成了無用的垃圾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朝戰時,中國曾仿造了日本火箭彈和發射筒,定名為“五一式火箭筒”。當時是1950年11月,瀋陽兵工廠找出了日軍的四式90毫米火箭筒的圖紙和生產裝置,以此為基礎僅僅2個月就開始生產中國產51式90毫米火箭筒,1951年3月,就發到戰場測試。

    日本四式90毫米火箭筒。

    一般傳說51式是仿造美國超級巴祖卡,其實兩者完全不同,甚至中美第一次交戰發生在10月25日的第一次戰役,而11月51式就已經開始進行試製了,研發生產大威力反坦克火箭彈沒有那麼簡單,不是隨便看一下,就可以製造的。無論從51式的外形還是135型火箭彈的結構和外形,都與四式90毫米火箭筒相同,而日本火箭彈是與美國火箭彈完全不同的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產了4800多具。在北韓戰場上,51式90毫米火箭筒甚至可以擊穿M-26重型坦克,志願軍曾經使用51式90毫米火箭筒在1952年6月13日,古直木裡防禦戰中,耗火箭筒炮彈9發、無後座力彈10發,擊毀敵巴頓式坦克6輛的戰績,表現優異。和日本同行們不同,中國的火箭筒消滅了不少美國坦克,把北韓的山頭變成了美國裝甲兵的一座座“傷心嶺”。參考資料:《二戰德國陸軍步兵武器手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軍反坦克戰》《中國產90毫米火箭筒》

  • 7 # 重大現場

    如果要談談軍事實力,那麼先要談一談國力,日本雖然在亞洲處於第一的地位,但是論國力根本沒有法與美國對比,單論資料美國對日本擁有10:1的優勢,在許多單項放慢,甚至擁有100:1的優勢,比如:汽車。

    即便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日本也是處於軍事劣勢的,比如:在海軍方面,美國擁有5:3的優勢,但是美國進行戰爭動員的時間過晚,1941年底是美國的國力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而且美國實際上是兩線作戰,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區域性並沒有優勢可言,但是這種差距並沒有什麼想象的那麼大。

    伴隨著戰爭的繼續,美國的優勢開始逐步發揮,即便在美國才先歐後亞的政策之下,依然對日本形成了。比如: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僅擁有29艘航母,相比之下,美國同期建造100艘以上的航母。

    日軍從偷襲珍珠港至中途島海戰之前,保持了優勢,橫掃西南太平洋,但是隨後就陷入停止中,只不過美軍優先把力量用於歐洲,造成太平洋戰場的力量投入不足,1943年下半年,才開始逐步加大投入,直到1944年下半年才開始逐步顯現出來,再經歷幾次大海戰之後,日本的海軍力量基本被消耗一空,到了1945年,整個就是美國如何進行進攻的問題,買日本已經沒有還手之力了。

    從力量對比上說,日本是被美國完全碾壓的,按美國後來的研究表明,即便日本取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在其他一切戰役中也不犯大錯,那麼日本也不過把戰爭拖走1946年。

  • 8 # 小語談情

    二戰時期美國和日本存在很大的差距,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軍事上的。

    經濟上由於一戰時期美國遠離戰場,且作為戰勝國,和同是戰勝國的英法對比,美國完全沒有傷到任何元氣,相反大發戰爭財,對一戰後急需復甦的國家展開金元外交,國際地位急劇提升。而此時日本還在自己發展,在國際上沒有太大的地位。

    二戰開始後美國繼續利用遠離戰場的優勢向各國出售武器,獲得了大量金錢和話語權,直到被日本偷襲珍珠港才將美國拖入了戰爭。

    透過工業革命和發戰爭財,二國的差距比現在二國的差距還要大,所以無論怎麼打,日本都註定失敗!

  • 9 # 大將軍威武K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本與美國相比,相當於一個家底不厚實的暴發戶跟財大氣粗的大富翁相比。雙方無論是工業生產能力、人力資源、經濟基礎都遠不在一個重量級。

    因此無論是武器裝備數量質量、兵力多寡、軍費投入,美國對日本均佔有壓倒性優勢。

    一、先說軍費

    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共投入軍費2815億美元,佔政府財政總支出的90%以上。即便如此,美國國內運轉均一切正常,建設仍有一定的發展,美元幣值也相對穩定。這得益於美國政府戰前實行藏富的優良的稅政策,使政府贏得了良好的還債信用。戰爭一開始,政府為穩定經濟沒有大幅增稅,反而是發行公債。四年共發行公債1570億美元。軍費60%靠民間公債解決,政府財政只負擔了40%。典型的一場人民戰爭。

    再看日本,1937年政府財政收支為47億日元(當時匯率3日元等於1美元),同年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就花掉了33億。靠著國內老百姓的儲蓄、節衣縮食和政府發行債券勉強支撐經濟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戰爭長期化,軍費逐年激增,日本人漸漸撐不住了。1944年,日本國民收入745億,軍費支出達735億。1945年軍費預算超過800億,超過國民收入1倍以上!經濟完全陷於崩潰,至日本投降,日元與美元的匯率為300:1,這讓大多數日本人全都淪為赤貧!

    二,再說武器裝備

    美華人在經濟力量雄厚的同時,其科技水平和工業產值也是超一流,更重要的是強大的民用轉軍用能力。

    戰爭爆發後,佔全世界40%以上工業生產能力的美國企業全面轉入軍工。福特、凱迪拉克轉型生產坦克,波音公司、馬丁公司全面轉產戰鬥機、轟炸機,摩托羅拉全面轉產軍用通訊系統。超過500萬的技術工人夜以繼日奮戰在生產第一線。

    四年裡美國生產坦克10萬輛,軍卡238萬輛,吉普車63萬輛。著名的謝爾曼坦克、大道奇軍用卡車、吉普車不僅裝備美軍,同時還成為蘇軍、英軍乃至中國軍隊最重要的野戰運輸工具。相比之下日本生產的各種車輛僅16萬,效能也遠不及美國,

    飛機方面,美國共生產飛機30餘萬架,其中雙發、四發引擎運輸機、轟炸機這些大型飛機就將近10萬架,而日本僅生產雙引擎飛機1.5萬架,由此可見,雙方在飛機產量、質量和載荷相差何其懸殊!

    船舶方面,戰爭期間,美國18個造船廠年產量超過1500萬噸,月產量130萬噸,超過軸心國集團總和的10倍以上。美軍最大的“自由輪”運輸艦最快的時候7天就有一艘下水。戰時美國共損失船舶1000萬噸,補充量卻達到這個數的5—6倍!於是,美軍在保持1300萬噸海軍艦艇和3000萬噸民用船舶外,還大量援助英國和蘇聯。

    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船舶總噸位還不到400萬,加上戰前原有的560萬噸和戰爭初期繳獲的60萬噸,遠不及美軍。至戰爭結束前僅剩下因磨損和缺乏燃料的110萬噸。

    大殺器方面,美國研製出3枚原子彈和足以毀滅日本的的大量細菌武器。總投資約25億美元,相當於製造60艘中型航空母艦。

    日本則無!

    三、再說兵員數量

    戰前美國總人口為1.3億,戰爭期間共徵集包括30萬女性在內的兵役約1300萬人,美軍兵力從戰爭開始時的150萬猛增至戰爭結束時的1200萬。但是隻佔總人口的9%、男性人口的18%,並沒有影響國內經濟生產。

    再看日本,戰前本土總人口為7500萬,加上征服的北韓及部分中國領土的人口也不超過1個億。人口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相比農業機械化、工業自動化程度都很高的美國,還停留在手工勞動的日本需要大量人力維持,特別是關鍵性崗位技術人員。因此,戰前日軍總兵力240萬人,1943年增加到380萬,而美國1943年總兵力就超過900萬。1945年,日本為“本土決戰”進行總動員,徵兵年齡從16—45歲,身高要求降到1.46米。即便如此,日軍總兵力也僅有充斥著無數少年、大齡及身體不合格者的700萬多一點。

  • 10 # 史海雜談

    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初期,日本可謂動作迅速,先是透過挑起珍珠港事件重挫美太平洋艦隊,隨後分兵多路突襲了南亞多國,把駐守當地的西方軍隊全部趕下海,最終把刀鋒抵到了美重要的盟友澳洲喉嚨上。

    只不過,日軍的“先發制人”並沒有起到一招制敵的效果,在隨後的戰爭中,美國攜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盟軍,在太平洋的廣闊海域與之展開了殊死搏殺,終於歷時三年多,完成了絕地逆轉的好戲,而究其直接原因,還是美日兩軍的諸多不同所導致的。

    首先是陸軍方面,日本陸軍雖然在當時高達上百萬,但不少精銳師團被牽制在了其它戰場,無法集中力量有效對付一個地方,此外由於武器裝備上存在較大火力缺陷,一遇到美軍便被快速掃蕩乾淨。

    反觀美陸軍,儘管在初期作戰經驗匱乏,但得益於強大的本國軍工業,以及快速成軍的軍事化素養,其很快在瓜島一帶抵禦住了對手的瘋狂進攻,進而使用強大的火炮和高射速的衝鋒槍,一步步奪回陣地。

    其次是海軍方面,當時日本海軍的各型“航母”多達幾十艘,可多數是由民船、商船臨時改造而來的,鋪了個甲板就可供艦載戰鬥機起飛,因而在美魚雷攻擊機眼裡,用“皮薄餡大”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再看美海軍,初期艦艇數量不多卻裝備精良,利用本國率先掌握的情報優勢,多次避敵鋒芒打敵要害,最終在等到後續軍艦的支援後,與美海軍陸戰隊配合實施“跳島戰術”,繞過日軍重點防守的島嶼,直逼後者本土,進而提前縮短了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各門派藥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