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涯看點歷史號
-
2 # 書劍漂零
皇帝想要南遷?
不過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而已,等到事不可為之時,想起來這個念頭來了,按照這個皇帝一貫的脾氣,把責任推給大臣,當初我要走,你們不讓走,
關鍵的問題是明軍已經對朝廷沒有希望,盼著朝廷早點死,皇帝想不到更不敢想
看看當時的形勢,表面上根本沒有走的必要,李自成在1644年一月,還在陝西,這個時候走,真是會在歷史上留一下一筆,賊在千里之外,皇帝望風而逃,
李自成東征,就打了一個硬仗,在寧武關打了十幾天,死傷了上萬人,後來基本上沒打仗,一路和平解放,包括北京也是和平解放的,隨便哪兒再打個十幾天, 慢騰騰的吳三桂也該到了,
四路勤王大軍就來了唐通,唐通還降了
李自成東征就這個情況,明軍對這個朝廷早就絕望了,都盼著早死早超生,混到這個份上,是這個皇帝平常的一貫做為,忠臣良將一個個慘死,要麼被皇帝殺了,要麼死了皇帝卻也不知道撫卹,
這個皇帝死好面子,有事情就把責任推給臣子,當文臣武將是傻子嗎,能混上去的都是人精,
到死都是諸臣誤我,死了活該
-
3 # 白耀亮
崇禎有兩大絕招,一是面子神功,二是推鍋大法。死在這兩大絕招下的高手不計其數。如絕頂高手袁崇煥就死在這兩大神功之手,剩下如滿桂,申普,盧象升,孫傳庭,陳新甲,洪承疇等高手,懟上崇禎的兩大神功非死即傷。
到了最後剩下的明朝大臣都得到了崇禎的真傳,甚至有幾個高手已經勝過了崇禎,如光時亨,魏操德。最終這幾大高手聯手將崇禎擊敗,吊死於煤山。
終於崇禎最後死在自己創造的神功之手,也算罪有應得。不會這兩大神功的人,都跑的遠遠的,實在是神功威力太大,前車之鑑,令人膽寒。
南遷之事正是面子神功與推鍋大法中登峰造極的招式,沾之即死。崇禎最後練著兩大神功走火入魔,死於自作。邪功就是邪功,最終是會害己的。
-
4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末的鍋,不好背啊!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于謙同志一樣,願意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為國,尤其是到了明朝末年,更為病態
一心為國的人,基本都得慘死——如盧象昇、孫傳庭、楊嗣昌等名將
恭迎奉承的人,一般都很瀟灑——如魏藻德、陳寅、李國楨等奸臣
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多個內閣大學士,首輔也是如走馬燈一般經常輪換,可為何就沒有個忠心耿耿的呢?這跟他當時屠戮閹黨導致權力失衡有一定的關係,但泱泱大國就全都是奸詐小人麼?這怪就得怪崇禎自己
一個用力過猛的領袖,且十分多疑,還相當好面兒,結果就是——伺候他的,都得是人精兒才行!
崇禎年間的首輔,是一個比一個爛,其他官員就更...要說首輔是百官之首,代表的是國家官僚系統的最高水準。可反觀崇禎一朝,都是些什麼貨色呢?溫體仁、周延儒之流就不必多說了,除了爭權奪利基本不幹好事,好不容易有個楊嗣昌還算湊合,但這哥們也是個小心眼兒,搞起政治鬥爭來是不遺餘力
比如說一代名將盧象昇同志,就是被這個夥計給害死的;而有著大明最後一根支柱稱號的孫傳庭,也是被楊嗣昌算計,不僅沒能覲見崇禎述說剿匪大計,反而被關進大牢吃了三年牢飯。等楊嗣昌死了,崇禎緩過勁了,才給人孫傳庭弄出來
只可惜,這個時候他無法短期之內剿滅李自成,卻在中央各部官員及崇禎的催促下被迫出戰,最終在潼關這個他曾經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下18個人的地方,被李自成砍瓜切菜般的收拾掉,而孫傳庭也沒有李自成那麼好的運氣,或者說他壓根兒就不想逃,直接在戰場上陣亡
至於大學士陳演那就更逗樂了,該捐款時不捐款,一毛不拔就不說了,還哭窮。可明朝一滅,還沒等劉宗敏給他上刑,直接回家掏出4萬兩白銀奉上
這些都是身居高位之人,也都是崇禎曾無比信任之人,他們都這個熊樣了,還能指望其他人比他們優秀麼?所以背鍋這種事兒,除非是金的,否則是沒人乾的!
不能全怪這些大臣,這口鍋朱由檢同志也有份!早在南遷之前,一件事的發生徹底暴露了朱由檢的弱點——死要面子!當時他和楊嗣昌一起密謀想要和後金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成為此事的主要執行者,並緊鑼密鼓的籌備著。話說這事兒怎麼還偷偷摸摸的呢?又是密謀,又是籌備的,皇帝一句話不就搞定了嗎?無非是一道詔書、幾車寶貝嘛?答案是否定的
深知攘外必先安內道理的崇禎,是想要和後金議和的,但是奈何朝中文官基本不同意,而且這個事兒吧,也比較掉價。所以他想偷偷的和後金談條件,談好了整明白了再告訴大家或者說壓根就不告訴了,以求耳根子清淨,也避免出現不可控因素
怪就怪陳新甲,竟然把密謀書放在書案上,結果被部下當做日常下發公文,竟然傳抄邊關各部,直接導致此事捅到了京城!好嘛,一時間全炸了鍋,文官集團氣勢洶洶的找到崇禎質問,這事兒是不是你乾的!你是不是把祖宗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全都給忘了,你要幹嘛?跟滿韃子議和嗎?
面對這樣的場景,淡定的崇禎選擇殺掉陳新甲了事,算是堵住了百官的嘴,當然也封死了自己議和的路,還有誰敢再提議和,再為他賣命呢?
猶豫不決,也是崇禎很致命的一個弱點崇禎的反覆無常,是出了名的。而這樣的性格如果是下屬還好,幹掉就好了;而問題是崇禎是一把手,這就很尷尬了!一會向東一會向西的,搞的底下人根本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比如和後金的議和上,他的前後反覆不堅定,就導致了很嚴重的後果
為了與後金議和,他受楊嗣昌高起潛的慫恿,放棄一心主戰的盧象昇同志,並放任其孤軍深入並戰死沙場,你說這麼個人才你都折了,是不是得狠下心來一定要求和呢?可問題是,當陳新甲無意間走漏風聲後,他卻變卦了,搖身一變從堅定的求和者化身憤青,表示要和大明的尊嚴共存亡,二話不說就給陳新甲砍了
一來一去,損失兩名優秀人才不說,事兒還沒辦成,這就是反覆無常的後果。包括說袁崇煥的死,也跟崇禎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先不說袁督師有點二愣子,如果崇禎同志能夠自始至終的對他懷疑或是信任,或許矯詔殺毛文龍這樣的事兒就不會發生,而袁督師也不會落得個逆賊的罵名
死在崇禎手裡的高階官員,單單督師、總督一類的高官,包括袁崇煥在內,就足足有十一個,這是怎樣一個可怕的數字!由此可見,崇禎的反覆背後,還有喜怒的無常
大家都看透了崇禎的性格,不再敢去為他做事兒,至於國家,相比之下還是自己的命更重要些
官場風氣則每況愈下,朝堂之上連百官之首的首輔大人,都是魏藻德、李國幀一流的馬屁精,其他人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縱使有人想要精忠報國,恐怕也是報國無門!
最後的結果就變成了——討好崇禎是沒問題的,背鍋就算了吧!
直至北京城破才恍然大悟的崇禎,突然發現自己一直想要讓別人背鍋的,可最後所有的鍋都在自己身上,無奈之中他也只能用最決絕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甩鍋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的崇禎,留下了“諸臣誤朕”和“文臣人人皆可殺”的怨言,一走了之——這個鍋,大家人人有份,一人一口,給我背起來!
-
5 # 小鴻哥
崇楨也是想跑的,而是不原揹負棄京師和祖宗陵的罪名。是要一幫大臣一起逼著他來遷都,是要找替罪羊。不是沒人願意替他背鍋。還是有一些人出來請求遷都,遭到其他人的強烈反對。主要還是崇楨不敢公開表明態度。就好像當年崇楨表明要處理閹黨,一下子幾百封彈劾閹黨的奏摺就擺在臺上了。有些人還是明白崇楨的心思的,但崇楨態度始終模糊。歷朝歷代捱罵的都是提議議和、南遷的。而主張拒和、拒遷、堅守的大多是受稱讚的。即使是敗也,也是猶榮。怎麼能議和投降。
陳新甲就因私自跟後金議和,而被崇楨處死。明眼人都知道是替罪羊了。他們擔心自己贊成議和將來政敵彈駭,崇楨又把他們推出去做替罪羊:當年就是這幫人逼著朕遷都的。崇楨十七年間光內閣就換了五十多位,很多幹了沒有一年。各部尚書也是各換了十幾位,多數是處死下獄。督師總督也是十幾位,多是下獄處死。巡撫也是處死十幾位。稍微有過錯或都事情沒辦好,崇楨就馬上嚴加處罰。
在大順軍逼近京師時不少人提議遷都:
1周皇后也提議南遷: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皇后不敢直接回答,也是有原因。必竟後宮不能幹政。)讓天啟的張皇后知道了講: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這個我不認同,國要是亡了宗廟陵寢還有用嗎?何況南京有明太祖的廟陵寢)崇禎不敢揹負這罪名。(北宋時勸宋真宗遷的人就給人罵個半死。但這時的明朝跟北宋那時的情況不同。北宋尚未到存亡之間)勸過崇禎遷都的也有不官員。2李明睿:對崇禎講現在是生死存亡的時候,賊人要逼近京師,南遷吧。崇禎回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誠急危亡之秋,那容拖拖拉拉。洩則坐罪,就是說如果事情洩露崇楨是會保他的。)然後李謀劃遷都事。在上朝時公開上奏南遷,激起眾人口誅筆伐。有的言官還痛哭流涕。提出不殺李不足以安人心。(宋真宗時寇準也是講要殺了提議南遷的人。最終宋真宗沒有南遷。前面也說了明朝跟北宋情況不同)3李邦華提出讓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時很多人沉默不語。(明成祖北伐就留明仁宗在南京監國。當時還未遷到北京)光時亭跳出來阻攔講:國難當頭,怎麼能棄宗廟陵寢而逃呢。(話是很對,但不切實際。後來投李自成了,再投南明。南明以他阻先帝南遷,再投賊。殺了他)跟著越來越多人反對。崇禎於是發表堅守不南遷的話。(皇帝都說堅守不南遷了,這讓別人咋說)4督師李建泰、大學士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光時亭等人又跳出來講:奉太子往南,諸臣欲何為?將欲效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蜀地。眾臣在靈武擁唐玄宗兒子唐肅宗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也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唐肅宗那來的再次中興大唐。唐朝還能繼承延續一百五十年?)他們不敢回答。崇禎於是問戰守之策。群臣沉默。(外無救兵,內無糧響。如何戰守)於是崇禎氣的講: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人家都勸南遷和先帶太子南遷,自己不敢拍板反而盾責諸臣。崇禎有想法總是拿大臣說事兒,自己不願意承擔一點兒責任。崇禎也是想南遷,但他不願揹負棄京師宗廟陵寢的罪名。要諸臣一求再求,求著南遷。古代皇帝駕崩,太子繼位都要三讓。權臣逼皇帝禪讓都要假裝三讓。何況遷都這樣的大事。5再次商議戰守之策,,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再請南遷,罷而不議了。6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又請南遷,崇禎怒曰: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這就是眾多明粉所講的君王死社稷。在我看來崇禎是對一些官員寒心,而說的話。)7駙馬鞏永固面奏:‘賊勢猖獗,官兵畏賊如虎,祈簡才望大臣,重守都城,聖駕南行,徵兵親討。臣號召京畿義勇,可得十萬眾,扈從啟行。’上意不決,諸臣皆言其誕妄。
崇禎是想南遷的,知道京師是守不了的。1上以邊寇交織,與周延儒議南遷,命無洩。2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見, ……屏左右,趨近御案前,……言:‘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帝四顧無人,曰:‘朕有此志久矣。3邦華密疏,請帝固守,而太子監國南京。帝得疏,意動,繞殿而行,將行其議。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遷便。4大順軍已兵臨城下。崇禎忽又發南遷奇想:“上密召鞏永固曰:‘卿向勸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無及矣!暇時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
在諸臣提議南遷時,崇楨態度不明。而且多次表明不南遷。這使得一些人即使知道崇楨暗地要南遷。也不敢公開贊成南遷,何況崇楨經常秋後算賬。
崇禎不敢決斷南遷的原因:上意非不欲南,自慚播越,而遺恨於後世,將俟舉朝固請而後許。(要是拿出當年誅閹黨的雄心、迅速果斷、)
-
6 # 妖姬的情感課堂
最近在看魏斐德寫的《洪業:清朝開國史》,根據這本書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題目是錯誤的,並非沒有人主動站出來替崇禎背鍋,而是站出來後沒有得到崇禎的明確支援。
在南遷問題上,其實存在幾方不同的力量,分別為崇禎、南方籍大臣、北方籍大臣。
崇禎自己其實是很想跑的,他已經看出來李闖王勢不可擋,北京城很難守住了。但是崇禎作為皇帝自己不好提南遷的事,當李明睿私下向崇禎提議時,他高興地說:“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
說沒有人主動站出來替崇禎背鍋也是不對的,因為後來在朝會上,一些南方籍大臣提出了南遷的建議,讓太子留在北京守城。南方大臣當然希望南遷了:都城遷到南京,俺們那旮沓地價還不蹭蹭猛漲?
但是北方籍大臣卻不同意南遷,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田產房屋都在北方,要跟著皇帝跑到南邊,一下就成了無產階級,不行,都給我留下來好好守城。當然北方大臣的這點小心思沒法明著說,但他們會扣帽子啊,他們指責主張南遷的人是逃跑主義,是要把北方領土拱手讓給李自成與滿清。
南方大臣見北方大臣扣過來這麼大一個帽子,崇禎又不肯給自己撐腰,於是紛紛改口,說要堅守北京城。
後來,崇禎看李自成實在是勢不可擋,北京城多半要完,於是再次召集大家開會。
有了上次被扣帽子的教訓,這次誰都不敢再提議南遷,而是小心翼翼地拿出了plan B:天子坐鎮北京,讓太子親征,其實就是逃到南京去。如果北京玩完兒了,太子就能在南京登基,繼續組織抵抗,當然這一點大家誰都不敢明說。
崇禎一看,這跟我想的方案不一樣啊,這不是把我留在北京等死嗎?就算我死不了,萬一太子效仿唐朝李亨,來個靈武登基,遙尊我為太上皇,怎麼辦?於是他義正言辭地說:天子死社稷,大家要死守北京城。
崇禎就這麼否定了這一計劃,群臣當然是隨聲附和:對對對,天子守社稷。此時崇禎是臉上笑嘻嘻,心裡MMP:老子否定這一計劃,是希望你們提出天子南遷,不是我真想死守北京啊。
其實群臣未嘗不明白崇禎的意思,但你崇禎甩鍋甩得太徹底,我們也沒法接啊。
於是最終北京城破,崇禎吊死煤山。
假如當時崇禎南遷,或者他同意了太子南遷的計劃,沒準真能給明朝續命,至少能和滿清劃江而治。南明幾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自己打來打去,還抵抗了滿清那麼多年,如果南方有一位正統的皇帝,定然能凝聚人心,積聚力量。
回覆列表
有很多人覺得崇禎皇帝就是個榆木疙瘩,覺得他完全可以遷都南京,以避李自成和滿清的鋒芒,座山觀虎鬥,等李自成和滿清鬥個兩敗俱傷,再效仿太祖朱元璋北伐收復失地,然而,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嗎?不然,崇禎最後想過遷都,不過被大臣“勸”住了。當時確實有很多大臣想到了這一點,他們也提出來這個觀點了,崇禎也默認了,所以並不算被黑鍋。但是,這個看起來不錯的主意被一些道貌岸然的大臣給否決了。
崇禎皇帝
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記載了崇禎皇帝最後一次考慮南遷的過程。崇禎十七年(1644年,就是李自成進北京的這一年)正月初三,崇禎皇帝在德政殿召見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左都御史李邦華和總督呂大器將其舉薦給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在召對中詢問其禦敵良策,李明睿請崇禎屏退左右,走進御案之前,小聲的向崇禎皇帝建議:“臣最近聽到賊寇氣焰越來越囂張,已經漸漸逼近京城附近,現在唯有南遷可以緩眼前之急。”崇禎皇帝聽了之後,說:“這件事情十分重要,可不敢亂說。”過了一會,又問道:“不知道天意如何?”李明睿答道:“天意難測,還是要靠皇上聖心獨斷,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影視劇中的李明睿
一般大臣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敢隨便提出南遷的建議的,而李明睿則不顧自身利益提出了南遷的建議,眼見如此忠心之臣子,崇禎皇帝也不由得將自己的心聲托盤而出,崇禎皇帝對李明睿說:“南遷這件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是沒人願意幫我,所以才拖到了今天。你的想法和朕不謀而合,但是外臣都不願意南遷,該怎麼辦呢?這件事情十分重大,你千萬不可外洩,否則定要治你重罪。”之後君臣二人相談甚歡,崇禎皇帝還給李明睿賜宴,可見崇禎皇帝對於李明睿提出的南遷主張十分贊同。
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邊已無險可守,情勢越發危急,李明睿又上疏勸皇上南遷,崇禎皇帝十分贊同,於是將李明睿的奏疏下發各部討論。然而奏疏發出去之後,百官譁然,有些道貌岸然、死讀書的偽君子跳出來反對遷都,其中以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為首,他將主張南遷之意斥為邪說,還上疏參了李明睿一本,說:“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光時亨阻止遷都
但是光時亨此舉無疑是拍到了馬蹄子上,他可能並不知道崇禎皇帝也是主張南遷的,於是崇禎大為惱火,氣得破口大罵:“光時亨阻止我南遷,本應處斬,但是姑且饒了他這一次。”雖然崇禎皇帝大發脾氣要斬了阻止他的光時亨,但是他在關鍵的時刻又不夠強勢,於是南遷之事經過這一鬧,又不了了之了。
崇禎皇帝大怒
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李自成在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就進了北京城,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至死也沒有遷都,而且連兒子都沒有送出北京城,就就導致了江南殘餘的南明政權缺乏一個能夠得到大家認可的皇帝,最終各派勢力互相爭鬥,被滿清各個擊破。而崇禎皇帝作為一言九鼎的皇帝,應該為此事負責,畢竟是他的優柔寡斷斷送了南遷這一唯一挽救大明王朝的機會。
1644年4月形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