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路有娃

    孩子的成長24小時進行,身體和心理都在成長。孩子成長的速度比成年人快很多,所以,一般要是你把孩子放到老家一個月,再次見到孩子就會明顯的感覺孩子學到很多知識、技能、禮數等;當然也包括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3—6歲的孩子情況更為明顯,是學習的高度敏感期,即便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一週,對父母來說,都好像是隔了一年沒見孩子。既然這樣,建議父母最好在這段時間能夠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能夠讓你跟得上孩子成長的節奏,“與時俱進”的去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去適應你。還有一方面家長也需要額外注意,既然是“發展的眼光”,則需要家長自己先發展,自己要多學習先成長起來,這樣看待孩子才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孩子的一路成長離不開父母的一路修行。

  • 2 # 不二閒砍

    既然是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成長,就應該是多看待孩子能力成長的發展。瞭解孩子每一個成長階段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能力成長需求,當我們瞭解孩子的這些成長需求以後,根據各種需要給孩子正確的指導,創造相應的成長空間,那麼孩子未來會越來越好。

    打個簡單的比方,所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手能抓到東西開始,孩子就會扔東西,尤其是茶几上的水果,孩子都會扔,這是孩子投擲動作發育發展需要,並不是孩子討厭這個東西也不是孩子敗家不會過日子,這是正常的成長需求,如果家長了解了孩子的需求,知道這是孩子成長需求,是孩子鍛鍊手眼身體協調性的必然階段,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多練習,習慣扔水果那就扔嘛,一百塊的蘋果橘子足夠孩子完成這個成長需求的費用了,這樣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得到鍛鍊,將來當籃球明星也就有天賦了。

    這是一個比方,但也是事實,經過了腦科學的驗證,所以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必須要懂得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是為什麼,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阻礙。

    關注金爸爸育兒更多家庭教育知識送給你。

  • 3 # 小楊養娃

    怎樣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

    我的理解是,不要輕易給孩子定性下結論,更不要用什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觀念教育孩子。

    現在的教育環境和科技的發展進步水平,已經不是二三十年前的速度了。這就像手機的更新換代一樣,如果我們家長拿之前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等到孩子真正長大的時候,也許是最落後的。

    因為死記硬背的知識,趕不上日漸完善的機器人和電腦。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是未來的競爭力。

    怎麼培養呢?

    我的做法是:引導孩子接觸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

    就拿春節檔期的《流浪地球》來說吧,這是一個科幻電影,大人孩子都喜歡看,帶孩子看完電影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電影裡出現的情節,假設一下如果電影裡的男孩子是他,會怎麼做呢?或者說說地球有沒有可能出現電影裡發生的現象呢?或者跟孩子一起看看太空的書,討論一下電影裡出現的情節依據是什麼?

    用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引導孩子成長,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

  • 4 # 旮旯裡的神仙洞

    這個問題所闡述的觀點與當代教育模式中的成長教育相一致。

    成長教育提倡的就是一種以多元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模式,該種教育模式所要遵循的就是個體科學的成長規律。而只要符合科學的成長規律,以多元發展為目標的任何一種教育模式都可以融入到成長教育體系中。

    成長不是某一個點、某一個階段,而是一個系統,一個生命個體的一生,包括從孩子的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到青春期到成年一生的成長,不光是孩子需要成長,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成長。

    對於父母來說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模式,才能懂得孩子們的需求,才能辨別孩子目前各項發育是否正常,是遲了還是早了?也才能更多地為孩子的各項發展保駕護航,同時也才能調節父母自己的教養方式、言行舉止、情緒表達等等。

    舉個例子:在孩子還是嬰幼兒時期,孩子更多需要的是生理發育和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所以就需要父母給其提供均衡的營養、睡眠、運動和父母無條件的關愛,特別是及時的迴應、語言情緒的同步、和肢體上的撫摸擁抱等。但到了青春期就需要父母改變關愛的方式,比如在孩子不允許的情況下不能隨意觸碰孩子身體,比如父母在言語上不能過分嘮叨囉嗦,這個階段在生理上的需求不同於嬰幼兒期形式的滿足,反而需要成人在心理上給予足夠的支援和共情,否則會爆發親子關係前所未有的衝突和矛盾。

    所以在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父母的思想、語言的表達、關注的方式、相處的模式等等都需要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需求進行調整。

    對於教育者來說

    學校的教育者同樣需要更專業地瞭解個體的成長規律,能做到把學習的內容用各個年齡段相符合的認知模式進行教學執行。

    舉個例子:小學三年級左右是個體思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那就要求老師對一二年級的孩子不要用抽象性的詞語教學,在三年級以後慢慢加多抽象性詞語的使用和理解。比如什麼是“成長”,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用校園裡經歷風雨吹打的樹來講解,對於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講講高爾基的海燕。

    所以優秀的教育者從來不是照搬教案進行教學那麼簡單,除了知識本身之外,需要在課堂上、課下、活動中根據不同年齡的需要教給孩子們很多東西,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都是相對豐富而完整的。但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也很難。無論對於父母還是教育者還是其他社會人,其實都需要了解一些生命個體成長的規律,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更多之前無法理解的事情,更能幫助自己進行思考和成長,因為成長不止是孩子們的權利。

  • 5 # 一朵時光集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了《觸龍說趙太后》裡的話:父母之愛子,也為之計深遠。這句話也在熱播劇《知否》裡也反覆出現過。意思就是說: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這個問題,一定也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吧~

    再回到問題,什麼是發展的眼光?我的理解是要跟緊時代,與時俱進,教育如此,人亦如此。

    ➠ 父母要首先做到自我成長

    關心孩子的成長,現在是每個父母都必須做到的事,但也許我們做的並不夠,要相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一個自己不成長的父母,拿什麼教育孩子成長呢?難道就是每天說:該看書了!該做作業了!報的培訓班快去!不許看電視!……這些都沒用,只會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多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量,我們就會懂得怎樣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溝通方式和親子關係等,那孩子將會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對生活。

    時代再變,教育方法也在變,做父母的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更好的輸出給孩子,以前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可能就是父母的嘮叨和命令比較多,當時應該也也不喜歡聽吧,現在的小朋友也一樣,但是我們可以摸索出對雙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方式,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發展~

    ➠ 正確看待孩子的發展

    還是要回到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孩子去深謀遠慮沒錯,但我們要選擇孩子的興趣點去謀劃,有興趣才願意學,願意學才能學精,那孩子的未來才會多一個選擇。怎樣知道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就要看父母細心去發現了。

    另外,有的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目的性不強,那需要家長去培養。比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多給她聽音樂,有的人從胎教開始就這麼做了,這也是一種發展的眼光嘛~再有,幼兒園時期,家長在孩子睡前一起讀繪本,雙語繪本,不就是為了增加孩子閱讀量和英語感覺培養嘛。而有的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也是可以給孩子的未來多一條路。不過,這些都要建立在興趣點上,多讓孩子試試,總會找到他的興趣點。沒有天生什麼都不想做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去發現的父母~

    其實這個問題挺寬泛的,發展的眼光,還是需要父母要往長遠看,認可孩子每個階段的改變,也接受每個階段的不完美,然後,多去鼓勵,支援,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為孩子好,多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壞的及時改正,好的發揚光大,相信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好~

  • 6 # 瑪咪瑪咪

    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有兩個方面,

    1.從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就是要針對孩子每個成長階段,調整家長所關注和培養的側重點。就比如採用傳統的階段分層,有人將孩子的成長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少兒期,青春期,成年以後。各位可以梳理一下,每個階段孩子都應該有相應的成長和發展。以下我試著梳理了一下,歡迎大家補充或指正。

    嬰兒期:1-12月,喝奶和基本技能,抬頭翻身坐立等等。

    幼兒期:1-3歲,大腦發育和情感的形成。

    學齡前:3-6歲,知識啟蒙。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家長應該好好利用一下。

    少兒期:7-12歲,身體發育,保持睡眠和紮實學習基本功,並且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青春期:10-18歲,身體發育,保持睡眠和情感交流,尤其注意身高,三觀的形成和叛逆期的應對。

    成年:18歲以後,學會放手。

    2.從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也意味著,每個階段對孩子的培養都要著眼於未來,而不僅僅是當下。孩子今天想學畫畫,就給他報個培訓班,明天想學鋼琴,就給他報個鋼琴班,到後來大家都很累。家長要充分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走在他前面,為他的未來提出更好的建議和引導。

    永遠不要以孩子還小為藉口,一次又一次縱容孩子,放任孩子。或者擅自為孩子做選擇,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想讓孩子活成他想的那樣。

  • 7 # 繪繪讀書

    有一天,小男孩對著正在散步挺著大肚子的媽媽,問她肚子怎麼了,媽媽告訴他,肚子裡有個弟弟或者妹妹住在裡面。他又問媽媽,是怎麼進去的?媽媽告訴他,是爸爸送進去的,他又問爸爸怎麼送進去的?周邊鄰居們的稍大的孩子們聽到後又開始嘲笑他。

    他在這之後畫了一幅媽媽挺著大肚子的畫,當然同樣受到大家的嘲笑。然而當父親看到這幅畫後,發現孩子具有繪畫天賦,在這之後將他送到專門的繪畫學校……

    這個孩子就是在藝術領域和達芬奇齊名的畢加索,一個不知道一加二等於幾,被人稱作“傻子”的天才畫家。

    畢加索因為有一位用發展眼光看他的爸爸,在他幼年那段日子裡“拯救”了他,讓他沒有被他人的嘲笑擊倒,並因為父親對他的支援和鼓勵,讓他得以發揮自己的繪畫天賦,最終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畫家!

    怎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首先就是要做到相信孩子,鼓勵支援他。正式他的一些不足和缺點,同時善於根據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發掘孩子一些隱藏的優勢,並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得以健康地成長!

  • 8 # 莫莫Theory

    發展育兒觀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根據這個理念,家長可以培養一個真實、獨立、完整的孩子。

    家長要知道,孩子是不斷髮展的個體。孩子不會一直保持在某個階段,所以要珍視孩子的每個階段,甚至是每天的表現,要看到他已經獲得的能力。要根據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來發展孩子不同的能力。

    在孩子不同的階段,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1、相信和等待

    只要生理正常,提供的教育環境、社會環境正常,孩子一定會表現出不同發展階段的行為,即使是有些生理上的缺陷,孩子會出現各種行為代償,所以家長要相信孩子正在走向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有些孩子可能是跨越式的走向下一個階段,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下一階段的到來。

    2、適度支援

    在孩子的這個階段或者正在走向下一階段時,家長可以思考可以給孩子怎樣的支援。家長給到孩子的支援需要適度,不可過多,也不能太少。給予孩子太多支援,家長會事無鉅細幫助孩子完成很多事情,導致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給孩子太少的支援,會讓孩子感覺目標太難實現,不利於孩子信心的培養,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難度不大的問題,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成功跨越到下一個階段。

    3、尊重和陪伴

    家長要知道,孩子是不斷髮展的個體,孩子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家長要了解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尊重自己孩子的獨特性,尊重孩子的發展時間表,陪伴孩子自然發展,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也不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在孩子發展過程中,孩子發展的快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習人生技能和實現自我價值。

  • 9 # 陽光小房子

    蒙臺梭利一直強調,兒童其實有自己的精神胚胎,精神胚胎是讓孩子成長的唯一動力,而外界環境以及成人,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工具。

    可太多時候,我們大人把自己當成是上帝,用自己的節奏安排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要求孩子,孩子內在的秩序被打亂了,於是各種問題就會出現了。

    最近兩年最流行的就是成長性思維,其實就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一個人越能夠接受自己,才有更多可能接受身邊的孩子。

    怎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呢?

    1、如果孩子暫時沒學會,說明他還沒有切實的經驗過這件事,莫著急。

    學習的過程是有具體感知到抽象的過程,如果你說樂山大佛很大,這只是你的感覺,孩子不會有感覺,你可以帶孩子去看大佛,讓他真的看到有多大,他才會相信這件事,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比喻大的時候想到這個建築。

    2、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支援,當然前提是在不威脅孩子人身安全的情況下。

    孩子不同時期都會有敏感期出現,嬰兒時期,孩子用嘴巴來認知這個世界;學步期,他們用手去觸碰一些能碰的東西;會走路了,他們能夠呼叫的身體器官就多了,可能喜歡沙子,喜歡土,喜歡泥......

    看到過太多父母,都以太髒或是太累的藉口,自己幫孩子做著做那,可是孩子自己不能觸碰,不能感覺,他就學不到東西。

    就像是開水很燙,你告訴他沒用,你需要在相對安全情況下,讓他碰一碰,讓他知道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孩子學習的過程,我們成人要做的是給他們支援。

    3、學習任何東西,人都會經歷一個笨拙期,這段時間父母要鼓勵孩子。

    剛開始學打字時,我們的速度一定沒有現在這麼快,當時我們可能也是一指彈,但漸漸的熟練了之後,我們就會達到一定的速度。

    孩子剛學習寫字,一定不會寫的太好,我們要做的是不評判,不貼標籤,找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鼓勵他,讓他自己生出自信,他自然會做的越來越好。

    小時候騎腳踏車,剛開始總是摔跤,父母來幫助我們時候,倘若說:你就這樣就好了,你就那樣就好了......這時候倘若再來一句:哎,你真是笨死了。有可能你會摔車而走了。

    孩子學騎車,其實跟學習任何的新技能一樣,急不得,只有他自己掌握要領,才可能真的掌握這項技能。

    4、相信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好,這是不爭也不容爭辯的事實。

    只有相信才能看見,這是多麼質樸的真理,倘若人不相信,過程中就會打擊孩子,壓制孩子,強迫孩子跟著自己的節奏走,可是這樣的人生,到最後很可能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問題。

    孩子需要的是愛,有了愛,孩子才能有勇氣走向未來,及時他們內在有恐懼,但因為背後有愛和父母相信的目光的支援,他們不會止步,不會氣餒,不會放棄。

    孩子的世界有時候真的很難懂,做為父母要學習很多很多知識來應對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問題,其實我們就是用發展的眼光在對待孩子。

    做父母不易,父母不該被指責,而是應該被鼓勵被支援,才能做的更好。

    但是我們始終要相信,自己和孩子,都會變的越來越好,發展的眼光不止是用在孩子身上,也要用在自己身上。

  • 10 # 成長與閱讀

    先說聽到的一個段子,說孩子一出生不久,媽媽就覺到我的寶寶未來一定像愛因斯坦一樣成為天才;到了學齡前,媽媽認為孩子未來一定非哈佛未屬;上了小學,媽媽說,我的孩子就是清華北大的料;等到初中,媽媽就叨咕,我們爭取考上一本;終於上了高中,媽媽悠悠地說,隨便有個大學上就行了。

    哈哈,這個段子一方面說明媽媽們對自己孩子永遠懷有多少的期望,另一方面也顯現出孩子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不同的。

    那麼父母們怎麼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呢?

    有的父母從小就以很高的目標來培養孩子,向著社會精英方面發展。也許孩子不辜負期望,實現了夢想;也許孩子天命如此,揹負著父母的期望走完了非常平凡的一生。

    有的父母放手讓孩子在天性中發展,關鍵時刻扶一把,把握住人性和道德方面的準則不跑偏,其他都鼓勵孩子努力向前,最後孩子的人生也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意識和觀點,他們有不同的能力才幹,他們有不同的偏好興趣,他們有不同的發展速度,沒有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同的,不能強求,不能攀比。

    所以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尺度來衡量孩子,不能給他們就此打上標籤。

    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今年小學三年級,快要愁死他了,老師都說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吸收極其緩慢,我曾經輔導過他的作業,背六個單詞要花兩個多小時還不能搞定,做算術題是教了就忘,每天光是寫作業就能寫到晚上十點多,什麼都幹不了。

    孩子媽媽愁的直哭。我總說,一定要觀察他在哪個方面是優秀的突出的,他一定是在某個方面有他所長的。不要放棄!不要激進!

    很多案例都表明,父母設計好的發展路線,孩子可能並不能達成,或者是違背孩子意願的。強制要求孩子照做的話,將很可能適得其反。

    父母要做的是把握大方向,是人性的大方向。父母不給孩子過多的壓力,特別是小孩子,要給他時間靜靜吸收著養分,一定會等到他開花的那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晨則醒昏則定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