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礦綠松石專家
-
2 # 愛玉者說
明代宣德爐其名如雷貫耳大名鼎鼎,迄今為止尚無一件得各界共識,也就是明仿與清仿的區別。我們可不可以先放棄真假之爭論,共同探討一下明代爐與清代爐各自的特點,宣德爐是否就能水落“爐”出了呢?
說宣德爐不能不說風磨銅,風磨銅來自古暹羅國朝貢。顧名思意這種銅純度高在自然界雖經風吹雨打歷久而霓新。風越吹磨,它就越明亮。多用它製成銅鈴懸掛於佛塔,如五臺山塔院寺釋迦牟尼之塔剎,遼寧北寧雙塔塔頂蓮座.寶瓶等。我們是否可以得出宣德爐少鏽光澤好,其音清脆悅耳悠長的印象。明代不僅是宣德爐在銅佛像製作上也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在今天各拍賣會上常以天價成交。明代宣德爐器型多以青銅器型為參照,然後賦以明代審美眼光,我們注意到明傢俱簡潔流暢,極富曲線美。明代的玉雕近看略顯粗疏,遠觀到反而有了意境富有神韻。我們能不能得出明宣德爐少裝飾,多簡潔流暢的特點。再看宣德爐的款識,鑄款顯然滿足不了宣德皇帝的審美要求,正像各朝皇帝制作錢幣一定是雕母樣錢,經皇帝稽核批准後再製陶範鑄造。所以真品宣德爐一定是刻款而非鑄款。據史料記載制爐之風磨銅經十多遍精煉再加入十多種貴金屬而成。我們知道銅質越純其色越黃,所以紫銅就不對了。真品宣德爐其色應在紫銅與黃銅之間發出的是紫金一樣的光彩。
清代的仿爐銅質一般較差,其音暗啞。這是因為清對銅的管制較嚴格,多用銅錢融後製爐,故鉛與鋅含量過高難現明仿紫銅效果。即使是清官仿也因銅煉治不及明代,又末摻入貴金屬雖器型古樸端莊也難及宣德爐之萬一。
圖一.二.六字宣德款銅缽,字型正是明代篆書,不是中間宣德兩字幾乎讀不出來。鼓腹圓潤,包漿深原,其音如鍾,餘音嫋嫋。(在評論放一段影片)我個人極為著好這件東西,雖不敢言真亦相距不遠矣。圖三.四明未清初著名私人款,“賞心”二字雕著的極為精美。圖五.六個人認為為明仿。圖九也應是明未仿品,從瓷器的角度看碗足明代特點明顯,其紋飾更有些異域風情,是不是與伊斯蘭教有關聯,不得而知。圖七.八清官仿,從所刻之龍看己是清代龍的式樣。一共收藏這麼幾款爐,本不應妄議。但無論請教誰都沒個說法,只好不揣淺陋姑妄說之,有大玩家不妨指點一.二。
感謝閱讀。
-
3 # 使用者V18761575995
熟話說明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作為香爐的頂尖人物陳巧生大師可謂是在爐界都知道,我們說大明宣德爐,它是在宣德年間由朱瞻基所設計監造,他是當時的皇帝,也是最早用風磨銅加入金,銀等貴重材料鑄造,可想而之在當時的貴重性。
作為現在爐中大師陳巧生就是一直專研宣德爐,故後期很多博物館展覽宣德爐其實都是巧生爐,也是國內唯一一位能修補宣德爐的大師,據說他仿造出的宣德爐天下無幾人能鑑定出
-
4 # 雅萃國際
根據《宣德彝器圖譜》(圖一)記載,“郊壇、太廟、內廷所在陳設鼎彝式範卑陋,殊乖古制……”,就是宣德皇帝認為現在的鼎、香爐不符合古制,製作得很差。當時正好有暹羅(今泰國)國王進獻良銅,就下令禮部會同太常寺、司禮監以這批銅料來鑄造各類銅器,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銅爐。
所以從宣德本朝來說,它的香爐一定是符合古制的,也就是仿古的成分比較多,那麼這本書裡就有這麼一句話介紹了這批器物所考究的是何古制了,“令數目多寡、款識鉅細,悉仿《宣和博古圖錄》及考古諸書”。就是說要參考北宋後期所編的《宣和博古圖》和其他考古書籍記載的三代青銅器。後面一句說“並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開冶鼓鑄”。就是要按照考古圖書和內庫藏的宋代瓷器作為樣本來鑄造宣德爐。不久工部尚書呂震會同太常寺卿、司禮監太監等就參酌尊旨,從博古圖和其他的考古書裡邊選了“款式典雅者,計得八十有八種,其柴、汝、官、哥、均、定中亦選得廿有九種……”。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宣德大部分銅器這其中包括宣德爐,它們的器物特徵大多取法於考古圖書與庫藏名窯瓷器。
除開器型上師法古代這一特徵以外,宣德爐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精。前文提到宣德爐採用了泰國進貢的良銅即風磨銅,這種銅的純度非常高,在煉爐同時又加入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金屬加以鑄煉,顯得寶光四射,大氣十足。普通的銅器只需經過四次精煉,而宣德爐的銅器經過十二次鑄煉,手感更加細膩,工藝十分精湛。明朝末年,就有文人將宣德銅器與永樂雕漆、景泰琺琅、成化鬥彩等量齊觀,稱其“精巧遠邁前古”。
優質的原材料和精湛的工藝使得宣德爐自誕生起不久就有仿製,大規模仿造宣德銅器的活動大概始於明末,清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高潮,清宮造辦處活計檔中經常可以看到製作“宣銅”的記錄。這些宣德爐在仿照時,既仿古法形式,又追求宣德之精,再結合當時統治者的喜好,這種雅緻的器物使得宣德爐歷來成為文人與藏家所好。
當下,被認定為宣德本朝爐的少之又少,達成廣泛共識的幾乎沒有,所以現在的宣德爐大多叫明仿、清仿、民國仿宣德爐等等,下面我們以故宮博物館藏為例,欣賞宣德爐吧!
圖二:宣德款銅燻爐
銅爐直口,直腹,圜底,立耳,扁足。蓋鏤空,飾雙龍捧壽紋。器表呈鱔魚黃色,光澤內斂。外底鑄有“大明宣德年制”陽文楷書款。根據龍紋推斷,應屬清代仿品。蓋內煙燻痕跡清晰,顯系經常使用所致。
圖三、四、五:銅衝耳乳足爐
銅爐圓形。明代,口沿略外侈,收頸,鼓腹,三乳足。口沿上左右兩邊起衝耳。蓋鎏金,蓋鈕頂端鏤空壽字,鈕蓋間飾俯仰蓮瓣紋,鈕身和蓋面飾鏤空寶相花,蓋外沿飾一週回紋。器外底有減地陽文3行6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爐皮色老,器表有鑄後的流動痕跡。附有配件爐瓦、錫質拔火套和鎏金銅蓋。一般來說,香爐還有一些配件,除上述的爐瓦、拔火罐分別起到隔火和助火的作用。有些香爐還另配有香鏟、香箸、香瓶及香盒等。
-
5 # 《伶盜龍》十一哥
大明宣德爐自問世以來,便一直成謎,現今真宣千古之謎已揭開,重現世人,數十款不同器型現藏宣齋藝術館。真宣銅質為何重比黃金?乃是經過十二煉之後,銅質已非常純淨,故而器表光滑而肌膚,重比黃金,故而透過照片即可分辨真假。大明宣德爐失佚千古之謎現已揭開!大明宣德年間製作了多種器物,尤以宣德爐、瓷器為主,大明宣德爐簡稱“真宣”,因朝代更迭,自問世以來到清代便已失佚,時至今日,真宣而成了千古之謎,看似懸案,但又是如此的簡單辨識,因為對真宣來說,它就是與眾不同,鶴立雞群,美倫美奐,器宇不同,只要你見過真宣,一眼便識,大明神器,真宣為首。
“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出奇光,尤如嬰兒肌膚柔膩可掐,是否正如冒襄所言,對揭開“大明宣德爐”千古之迷,應是萬眾期待,什麼才是精美絕倫的“真宣”,“文房首器”是否“實至名歸還是浪得虛名”,我們就來共同見證“國之瑰寶”展現這一刻。
▲大明宣德爐“真宣”天子九鼎鬲爐 林衡珍藏
十幾年來衡一直專研宣爐、歷代失佚名畫。2017年著作出版了《真宣解密》揭開“大明宣徳爐”和“玉堂清玩”之謎一書,書中已詳細分析了“揭開真宣之謎”共13條,加上總結分析共14條,這些分析都是用實物來說話,非常詳盡細緻的闡述。正常真宣鑑別只需透過五種就足以證明了,包括(銅質、皮色、器形、款式、工藝),但衡用了13條之多來證實,其中包括了“玉堂清玩之迷”、真宣“刻款之迷”、“石叟銅爐之迷”,這三個都是宣爐懸案,到目前為止,國內也絕對沒有專家專門研究這三個懸案,我也已一一揭開了,詳情可閱《真宣解密》。
其實趙汝珍一語已道破天機,“古玩之中,鑑別真宣最易,看過真宣,仿宣自然一目瞭然”,本人加一句“仿製真宣更難”。
真宣器形共有117種之多,基本以藏經紙色為最,世人所流傳的多種皮色,只是那些假宣爐而已,真宣鑄造成品基本以藏經紙色為主,“燦若黃金”特徵就是這麼來的。衡所藏真宣器形已達73款,已集結了真宣60%不同款式,若同時展示那將是何等壯觀!
衡總結出世上最簡潔易懂之“排除法”來破解這個千古懸謎!
1,當代!銅爐做的最好的首推陳巧生大師,但他的銅爐各方面和真宣相比,還是相去甚遠。一般銅爐基本都有做舊處理,但是包漿、皮色、器形、工藝、刻款、獸首、內膛自然使用痕跡等等,都是很容易區分的。況且技藝高超的藝人,都會刻自己名號,推廣自己的品牌,而流傳千古。
2,道光年後無佳器!包括民國在內,基本都是用翻沙法制作,銅質雜而不純,遍身砂眼,包漿枯槁,死色。
3,清早期!器形比例和明代器形比例比較,各有特點,明代器形線條更簡潔、優雅,黃金分割比例更厚重,工藝造形也各不相同。
4,明代正徳!信仰伊斯蘭教,2017年12月4號,北京大羿拍賣了一組正德年制銅爐,每種器形都刻有阿拉伯文,這也是那時期正徳宣爐之特徵。凡是正徳、嘉靖年間製造的官方宣爐,都是刻本朝年號款。
5,再往前推就推到宣德本朝了,你可以找歷代最精美的爐和真宣對比,(宮廷製作官款也好私人款也行),在真宣面前也是鶴立雞群,望塵莫及,完全不是一個等級器物。
6,宣德瓷器款識字型和真宣刻款字型如出一轍,穩重大氣,字型精美,結構嚴謹,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真宣刻款,也是辨別真宣的鎖匙之一。
7,真宣這種繁雜高超的製作工藝包括細如髮絲的錯金、錯銀、溜金、灑金、皮色、上臘、銅質配比、六至十二煉、黃金器形比例,刻款、失臘法等等都是頂級工匠手工製作而成。
真宣歷經600多年,歷久如新,精美絕倫,後世一直仿製但從未被超越,以致很多專家面對神器都是目不識真宣,因它太精美了,這就是歷代“排除法”。
▲大明宣德爐 七十三款真宣器形共濟一堂蔚為大觀 林衡珍藏
真宣是屬於大明皇朝幾百年來,最珍貴之銅器藝術遺珍。“文房諸器、真宣為首”。對真宣的重新認識定性,是對珍貴的歷史藝術遺珍盡到自己應有的責任,同時也是對宣徳皇帝為我們創造了精美絕倫、無與倫比的器物,表示對他最崇高之敬意。
到目前為止,真宣幾個懸案之謎都已一一解開。到時將還原一個全面的真宣鑄造全過程給大家,敬請關注《真宣解密二》。
▲七十三款真宣器形共濟一堂蔚為大觀 林衡珍藏
林衡一生致力專研歷代失佚名畫、真宣,已發表一百六十多篇文章論文
宣齋藝術館 古今頂級鑑藏家 林衡敬啟!
—今期人物—
解密“大明宣德爐”千古之謎
-
6 # 隧道時空1
宣德年間振人心,
煙繞香爐飄入雲。
手指一彈金石響,
風磨銅裡放真金。
-
7 # 只論真品
宣德爐真品(宣德三年皇造)是由宣德皇帝召命,動用國庫,黃金,白銀,錫,風磨銅,(紫銅)等貴重金屬合金冶煉十二次,有配方,程式,試驗的樣板,由國家指定專職官員專職負責,組織專業團隊人員分工序分工,由於生產三千尊,批次大,材料特別貴重,先製成0.5釐米厚的合金爐料,銅條,分工序,切割,焊接(銅焊)熱壓,打磨,拋光,再進行專職工序的刀刻款,款的書法藝術的模式是引用當時最崇尚的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的書法模本。陰刻陽文(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書法功力深厚,這是真品宣德爐的一大特點,由於宣德年間中國銅的冶煉技術比較落後,精煉銅的提取雜質技術不行,紅銅的錫等的雜質多,紅銅發紫呈牛肉紅色,這也是明代早期紅銅的特色,後朝冶煉技術提高,銅質純淨髮色又不一樣了。由於,金,銀,錫等多種金屬滲入冶煉,使宣德爐的爐體髮色呈多金屬混合物的圖案,呈現,金銀斑,錫斑,紅銅`紋路。由於鑄造量大,分批,分工序,時差,溫差,人為因素,形成了各種顏色和圖案,這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宣德爐的多種顏色的原因。宣德爐不光尺寸大,重量大,成為皇家寺廟的焚香神器,還用來獎勵有功之臣,皇親國戚,成為私家財產。並延襲前朝習俗,刻上自家的自刻款用來標記私人財物。宣德爐真品的款,德,有一橫。宣德爐由於滲人金,銀,錫,等多種金屬多次冶煉精煉,它不光是爐體的色美妙無比,五顏六色,它由廟堂主持木魚的敲擊警示聲音優楊悅耳,美妙無音倫比。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精煉紅銅,精煉黃銅,青銅爐不能比較的功能,它在任何環境下,放置千年,鏽蝕不能入骨,只能是生一層浮鏽,這也是為什麼真品宣德爐的絕妙所在,它象歷代皇權貴族追求的,象吳王夫差劍一樣,要永世一樣峰利光明。
-
8 # 老羅194763
宣德爐是明宣宗宣德年間所鑄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宣德爐是以歷代名器形制為蘭本仿照鑄造成的。宣德皇帝曾命呂震諸人參照:宣和博古錄:及:考古圖:諸書設計宣德爐形制,並繪製圖譜共計117種,命工部侍郎:吳幫佐:於宣德三年(1428年)開始鑄造宣德爐所用主要原料銅,是當年極為難得的風磨銅。為了使鑄造出來銅爐色澤晶瑩溫潤細膩,在溶煉過程中還要滲入金,銀錫等多種材料,然後再經過十數次精細提煉,才能達到要求。銅經精煉,色彩極為美觀,後人評色分五等,粟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西藏經紙色。在銅爐底部鑄有:大明宣德年制:楷書陽文方印形款。當時鑄造的量很少是深藏宮禁的御用品,但在後來,原來所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們為謀私利,將那些解散了的藝工巧匠重新召集起來,拇照當年的鑄造工藝,進行仿製。這一批仿製爐,式樣古樸,分量較重色彩,晶瑩溫潤帶有: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宣德:或:大明宣德年造:等銘文款,已接近真正的宣德時期銅爐質量,具有上述特徵的銅爐仍有很高的收藏儲存價值和較高的經濟價值。宣德爐器形特徵是無蓋敞口,圓唇或方唇,頸短且細,扁鼓腹,三鈍錐形足,足分實芯和空芯,銘文年款於爐底外。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邀請!謝謝編輯!!
-
9 # 瑛達子
我只知道我奶奶是無踢薛家(薛福成)的近親,和我爺爺結婚時帶來二樣東西,後來傳給了我。。。銅手爐。。。銅香爐。。。香爐底部照片望大家幫我撐撐眼。。。特點香爐不規則不是機械製作,爐口爐表面打磨明顯是砂石磨痕,爐內璧厚薄不勻,口厚腰薄,爐面似金錢豹紋狀包漿暗泛金光。爐底雙龍抱款大明宣德年制,德字少一橫。敲擊爐身聲音渾重幽長,似銅鐘音。
-
10 # 葫蘆一笑1
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洗禮,一般的銅器都會鏽跡斑斑,銅質精良的銅器也會氧化形成一層黑色的皮殼,俗稱漆黑古。唯獨真正的宣德爐,由於使用特殊材料風磨銅,且經過十二道特殊工藝精煉,所以不但不會生鏽,也不會氧化生成黑色皮殼,宣德爐銅質溫潤如玉,除了在表面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膜(俗稱包漿)之外,並無半點砂眼和鏽跡,就象金銀珠寶那樣發出令人喜愛的珠光寶氣,在強光處柔和溫順不耀眼,於幽暗處卻能象珠寶那樣發出令人陶醉的毫光,用手撫摸若處子之肌膚。無論手感或者視覺,總能給人一種美妙的感受。宣德爐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不但稀罕,而且還具備了一種內在的高貴氣質。
回覆列表
香爐屬大明宣德年制最頂峰,是明朝時期的宣德爐孤品,揭開了近六百年古今收藏家對它懸而未解的神秘面紗,而今現身於春拍的現場,可謂是當今收藏界的一大幸事,此爐何為精中之精,精中之孤呢
宣德爐是明宣宗年間的產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號“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羅(今泰國)嚮明朝廷進貢了數萬斤燦若黃金的“風磨銅”。宣宗敕令工部及禮部等官員,利用貢銅鑄造製成鼎彝之事。禮部尚書呂震會同各臣遵旨從《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諸書中所繪的銅器中選出88種,又在宮內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鈞、定等瓷器中,選出了樣式典雅者29種,共計117種。按圖譜記載,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吳邦佐帶領100多名鑄工,開始鑄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兩次下令補鑄,到宣德四年才完成,宣爐的數量應在1.8萬件
古人講宣德爐最妙妙在皮色也:“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裡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由於用料和製作工藝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爐的顏色具有極為特殊的古樸大雅的韻味,這也是其能成為爐中精品的一個重要原因。宣德爐不僅色質典雅,皮色的種類也十分豐富,有水白色、藏經紙色、茄子色蠟茶色、硃砂斑、慄殼色、琥珀色、甘蔗紅色、桑椹紅色、豬肝色、石榴皮色等等。
不同宣德爐的款式,用途不同,以示尊卑,在幾百年的時間中這些宣爐逐漸散佚流失了,目前我們看到的大多是明清代的仿品。清中期以前的是比較好的。另外爐底落款不同也有爭論,更有誤導,其中,宣德期間爐的落款,宣德中的“德”字,心上有一橫為真品,後來模仿的都去掉一橫,是因避諱年號,怕觸犯皇威,被滅族
明清宣爐對照:明代:扁寬、壁薄、壓手、銅質精良,耳孔多扁圓如豆,多楷書和篆書款,無仿宋體款。清代:豐滿偏高,口厚腹壁薄,銅質不如明代精,耳孔多半圓如洞,款識仿宋體漸多,楷篆書並存。
2003年嘉德專場拍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爐,共拍出1179.2萬元,平均每件38萬元,其中明崇禎“沖天耳金片三足爐”、清順治“沖天耳三足爐”分別拍出166.1萬元,而這批爐到了2010年匡時秋拍,其中的三個宣德爐各拍到1500多萬。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