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煙柳畫橋

    《太古和其他時間》是一部具體而又虛幻的小說。在這部小說裡,故事從一個村莊裡的人和事開始講述了類似現實生活的愛恨情仇。告訴人們不管時間如何變換,恆古不變的只有真情。

    說它虛幻,是在這部小說裡,以太古為中心,展開了8個虛幻的世界,這8個世界以夢境展開,讓人在真實與虛幻之中尋找人性的存在。時間無始無終,無邊無量,無影無形,本就神秘莫測,而在這部小說裡,時間更是讀者感到神奇,不可思議。但是唯一可以讓讀者戀戀不捨的是在虛幻中發生的關於愛情,關於親情的故事,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觸動人心。

  • 2 # 巧護髮

    太古是一個地方,它的四個邊界由四位天使守護。這裡有玩物喪志的地主、痴心不改的孤獨集郵者、觸控時空邊界的少女、與月亮結仇的老婦,也有天使、水鬼、哈巴狗,乃至咖啡磨……這是一部以魔幻現實主義書寫東歐百年曆史的鉅作,也是一首觀照人性、慰藉靈魂的童謠。

    作者從人性的立場上,感受其對人性的真誠與捍衛——此言向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小說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致敬!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史詩、神話,以及當代波蘭生活景緻,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等。 瑞典文學院頒獎詞: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查克(Olga Tokarczuk)從不認為現實是某種穩定或永恆的東西。她在自然與文化,理性與瘋狂,男性與女性,相聚與別離當中,構建人性的本真。

  • 3 # 千畝紅樓

    2017年,中國出版界就在賭2018年諾貝爾獎的作品, 翻譯賭注上的作品, 其中就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可以這麼說,這本書翻譯出譯是押對了,在我們的出版界賺了盆滿缽滿,我是其中參與押注的人之一。

    我押這本書,確實是被作者形散神不散的神韻驚著了,“太古”是中國的概念,什麼是“中國”?作者認為:太古是個地方,它位於宇宙的中心。倘若步子邁得快,從北至南走過太古,大概需要一個鐘頭的時間,從東至西需要的時間也一樣。

    倘若我們華人在世界文壇上卑謙地說:我們的老祖宗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真是太夜郎自大了……世界文壇不僅不認為我們文明進步了,反而要驚呼:中國的文明在中國的現在已經滅亡,就是上述原因。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神韻非常像中國名著《紅樓夢》。《太古》的作者也把夢貫穿成故事:太古是個地方,它的四個邊界由四位天使守護。太古之外的世界並不存在,自以為走出太古的人,其實站在邊界上做夢,夢見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等他們甦醒過來,便回家去,把自己的夢當成了回憶。邊界也會生出現成的人,如同他們從外面的世界而來。

    《紅樓夢》除了馮其庸先生能懂,其他學者都走偏了一點,失之絲毫謬之千里,問題是馮先生去了青埂峰,我們現在的人有幾個知道青埂峰是什麼意思?

    《太古》的位置與青埂峰蠻近的,青埂峰基本就是“東皇太一”的神,中國的保護神,理解這個原理,看《太古》,就看出作者下筆的驚豔,嚼出歷史的滋味,對現在指向的將來,產生無限的思索。

  • 4 # 蔚錦年華

    太古的現實和虛妄

    太古是一個地方,它的四個邊界由四位天使守護。這裡有玩物喪志的地主、痴心不改的孤獨集郵者、觸控時空邊界的少女、與月亮結仇的老婦,也有天使、水鬼、哈巴狗,乃至咖啡磨……這是一部以魔幻現實主義書寫東歐百年曆史的鉅作,也是一首觀照人性、慰藉靈魂的童謠。

    奧爾加以她一種形散神不散的筆觸,在這個貌似虛妄的世界擬人化的描寫著各種生物,當然也還是以人物為主角,依靠著她心理大師的經驗,她筆下的人物往往能觸及到人性深處。

    故事在一個太古的地方,以戰爭開始攪亂了這個平靜地方為初始,每一種太古中居住著的人,都在收到了影響,而這種瑣碎的影響,以三代人為整條脈絡。

    奧爾加的文筆十分美妙,美的彷彿不是人間的東西,而因為她以自己居住著的小鎮風貌為經驗,結合了大量的當地風俗,宗教,鬼怪,使得她的故事顯得很魔幻。

    但是這種魔幻又帶著波蘭歷史命運和現實感的窠臼,人性在其中始終掙扎和屈服,弘大的世界觀給予這個故事以現實意義。

    所以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經典,難怪會成為她本人的成名作。

  • 5 # 荊州家有賢良商貿

    沒看完。但我覺得可以用《聊天誌異》來作比,雖然《太古……》不是講鬼神,因果報應等,但是“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對自我的突破,也是人類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與《聊齋》的共性是,借用一種手法來表達現實。

    另,東歐等國家關於農民等題材的作品,也還適合華人的“胃口”

  • 6 # 肖金講故事

    臺北時間10月10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佈將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補發給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授獎詞為:“對於敘事的想象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徵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

    託卡爾丘克出生於1962年,在1987年憑藉詩集《鏡子裡的城市》初登文壇,1996年發表了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是一部共84個章節的小說,小說的每個章節都以“XX的時間”命名,分別以不同的視角描述太古之中的各種人物、動植物、物件的故事,敘事時間橫跨三代人的人生歷程,見微知著地重構了波蘭動盪起伏的20世紀曆史。

    以下內容分別從神秘主題、地域情結、時間碎片化的敘事、歷史與民族的解構這4個方面對《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進行文字分析。

    1. 神秘主題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曾被波蘭文學界譽為“波蘭當今神秘主題小說的巔峰之作”,這裡的“神秘主題”指的是託卡爾丘克在作品中構築的神秘世界。

    託卡爾丘克的早期作品《書中人物旅行記》、《E.E.》之中體現了作者對於神秘主題寫作方式的探索,這種探索的成果被成熟地應用於《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創作中,透過神話傳說、個人想象來描寫神靈鬼怪等超現實事物,借之擺脫理性思維的束縛並將自身的思考呈現於神秘的世界中。

    標題中的“太古”在作品中指的是一個位于波蘭腹地的普通村莊,然而作者在全作的開篇便寫到“太古是個位於宇宙中心的地方”,將故事的舞臺放置在這個充滿奇幻色彩、與世隔絕的時空中,並在隨後的篇幅中將之描繪成原生態的微型宇宙,為之賦予神秘主題的色彩。

    在作品的設定中,太古這一時空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邊界,試圖跨越邊界者實際上是進入了夢鄉,僅當他們意圖返回太古才能從夢中甦醒,並將夢中的際遇誤認為是真實的回憶;除此之外,試圖觀測邊界的行為會導致觀測者的體感時間發生變化。

    簡而言之,作者設定了太古這一封閉的時空作為敘事的背景,透過神秘的背景設定為讀者提供全新的審視世界的視角。

    2.地域情結

    現實場景與神話場景相互交錯的太古,可以視為人類生存秩序與大自然、超自然秩序的接壤地帶。託卡爾丘克將所有的現實與想象都紮根在她所熟悉的故鄉、村莊、鄰里街坊、河流山林、法則秩序、習俗慣例等帶有地域特徵的政治、歷史、文化土壤上。

    太古既是存在於現實中的時空,也是作家筆下虛構的時空;既存在歷史的碎片,也存在想象與懷舊。

    類似於沈從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郵、莫言的高密、遲子建的東北等等具有地域情結的時空,託卡爾丘克在寫作中貫穿著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交錯、日常生活與神秘世界的結合。而託卡爾丘克的創新之處在於以碎片化的方式和神秘主義的視角刻畫了發生在太古這一真實與想象相交織的地域上的故事。

    3. 時間碎片化的敘事

    前面提到《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每個章節都以“XX的時間”命名。而託卡爾丘克的碎片化敘事方式體現在透過各種人物、動植物、物件的時間作為切入視角,靈動地構築著太古的族群與歷史。

    整個故事的時間以一戰前夕作為起點,透過碎片化的敘事來展現角色米霞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同時也展現了波蘭小村莊中小人物在20世紀曆史事件中的際遇與情感的交織。

    在鋪陳著神秘主題與地域情結的同時,小說中還夾雜著對現實歷史時間的描寫,例如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波蘭與俄國的戰爭等。

    託卡爾丘克在小說中不時地強調故事發生的具體年份,從而將敘事的時間與波蘭歷史上的大事件聯絡起來:1914年(一戰開端)、1918年(一戰結束,波蘭復國)、1939年(二戰開始)、1943年(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1944年(華沙起義)、1945年(二戰結束)、1946年(波蘭全民公投)……

    而以單線發展的歷史時間作為參考系,託卡爾丘克描寫了太古村落中的三代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透過現實場景與神話傳說的重疊糅合,以一種冷靜的態度記錄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波蘭民族的創傷。

    4. 歷史與民族的解構

    在託卡爾丘克的創作理念中,線性敘事的現實主義寫法僅能描繪現實的某個側面,並非描述歷史與民族的最佳手段。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經過人的感知、體驗、儲存之後,轉變為了情感、直覺、迷思、夢境、幻想等,這些碎片化的資訊經過有意識地整合後,還原成為個體意識視角中的歷史與民族。

    “解構”是一種關注現象本身性質的哲學理念,透過將現象本身的內在邏輯推至極限並使該現象分崩離析,轉變為無法獨立敘事的碎片化資訊,隨後將這些碎片化資訊重新整合為新的現象。

    託卡爾丘克所採用的碎片化創作便是解構歷史與民族的過程。

    歷史與民族在這篇小說中被解構成了觸碰世界邊界的少女、沉迷解謎遊戲的地主、生機盎然的女巫、咒罵月亮的老太婆、天使、上帝、椴樹、咖啡磨等等碎片化的資訊。這些看似獨立的碎片化資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和一脈相承的核心,共同拼合成了波蘭歷史的長流和波蘭民族的生生不息。

  • 7 # 發笑的鹹魚

    “誰只要見過世界的邊界一次,他就會錐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錮。”——《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已滿57歲的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是當代波蘭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2019年10月10日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榮獲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

    託卡爾丘克曾說,她寫這部小說似乎是出自一種尋根的願望,出自尋找自己的源頭、自己的根的嘗試,好使她能停泊在現實中。因此,書中魔幻又平凡的故事很帶有哲理性,閱讀中時常有的句子讓我陷入深思,感到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消化。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有84節,每節都以“某某的時間”為名。“太古是一個地方,它位於宇宙的中心”,這一封閉的時空地方不大,東西南北四個邊界各有一名天使守護,人走到太古的邊界也只是做夢走到了外面的世界,醒來回家,就把夢當成了回憶。在太古人類有時間,椴樹有時間,小咖啡磨有時間,大自然有時間,上帝有時間。這所有的時間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首具體又虛幻的交響詩。

    託卡爾丘克以這種碎片化的形式,透過現實與神話的糅合,展現給了我們一個神秘有序的世界,並以這種方式折射了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波蘭人民的創傷。

    都說一本好的書是會滋養一個人的,在這裡,我也推薦大家有時間可以讀讀《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分享書中的一段文字:

    “鍛樹像所有的植物一樣,活著就是一場永遠不醒的夢……樹木的夢不會像動物的夢那樣產生感覺,不會像人的夢那樣產生形象、情景。……一棵樹死了,另一棵樹就會接收它的夢,將這種沒有意義,沒有印象的夢繼續做下去。所以,樹木永遠不會死亡。在對生存的無知中,蘊含著從時間和死亡的概念中解脫。

  • 8 # 木子科技見聞

    “誰只要見過世界的邊界一次,他就會錐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錮。”——《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臺北時間10月10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佈將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補發給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授獎詞為:“對於敘事的想象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徵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

    作為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單上的常客,託卡爾丘克出生於1962年,在1987年憑藉詩集《鏡子裡的城市》初登文壇,1996年發表了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託卡爾丘克的其他重要作品例如《書中人物旅行記》(波蘭科西切爾斯基基金文學獎)、《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入圍)、《奔》(2008年波蘭“尼刻”文學獎)、《航班》(2018年布克國際獎)等。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是一部共84個章節的小說,小說的每個章節都以“XX的時間”命名,分別以不同的視角描述太古之中的各種人物、動植物、物件的故事,敘事時間橫跨三代人的人生歷程,見微知著地重構了波蘭動盪起伏的20世紀曆史。

    以下內容分別從神秘主題、地域情結、時間碎片化的敘事、歷史與民族的解構這4個方面對《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進行文字分析。

    1. 神秘主題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曾被波蘭文學界譽為“波蘭當今神秘主題小說的巔峰之作”,這裡的“神秘主題”指的是託卡爾丘克在作品中構築的神秘世界。

    託卡爾丘克的早期作品《書中人物旅行記》、《E.E.》之中體現了作者對於神秘主題寫作方式的探索,這種探索的成果被成熟地應用於《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創作中,透過神話傳說、個人想象來描寫神靈鬼怪等超現實事物,借之擺脫理性思維的束縛並將自身的思考呈現於神秘的世界中。

    標題中的“太古”在作品中指的是一個位于波蘭腹地的普通村莊,然而作者在全作的開篇便寫到“太古是個位於宇宙中心的地方”,將故事的舞臺放置在這個充滿奇幻色彩、與世隔絕的時空中,並在隨後的篇幅中將之描繪成原生態的微型宇宙,為之賦予神秘主題的色彩。

    在作品的設定中,太古這一時空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邊界,試圖跨越邊界者實際上是進入了夢鄉,僅當他們意圖返回太古才能從夢中甦醒,並將夢中的際遇誤認為是真實的回憶;除此之外,試圖觀測邊界的行為會導致觀測者的體感時間發生變化。

    簡而言之,作者設定了太古這一封閉的時空作為敘事的背景,透過神秘的背景設定為讀者提供全新的審視世界的視角。

    2.地域情結

    現實場景與神話場景相互交錯的太古,可以視為人類生存秩序與大自然、超自然秩序的接壤地帶。託卡爾丘克將所有的現實與想象都紮根在她所熟悉的故鄉、村莊、鄰里街坊、河流山林、法則秩序、習俗慣例等帶有地域特徵的政治、歷史、文化土壤上。

    太古既是存在於現實中的時空,也是作家筆下虛構的時空;既存在歷史的碎片,也存在想象與懷舊。

    類似於沈從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郵、莫言的高密、遲子建的東北等等具有地域情結的時空,託卡爾丘克在寫作中貫穿著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交錯、日常生活與神秘世界的結合。而託卡爾丘克的創新之處在於以碎片化的方式和神秘主義的視角刻畫了發生在太古這一真實與想象相交織的地域上的故事。

    3. 時間碎片化的敘事

    前面提到《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每個章節都以“XX的時間”命名。而託卡爾丘克的碎片化敘事方式體現在透過各種人物、動植物、物件的時間作為切入視角,靈動地構築著太古的族群與歷史。

    太古既是空間概念,同時又是時間概念。太古是時間的始祖,它包容了所有人和動植物的時間,甚至包容了超時間的上帝時間、幽靈精怪的時間和日常用品的時間。有多少種存在,就有多少種時間。無數短暫如一瞬的個體的時間,在這裡融合為一種強大的、永恆的生命節奏。——本作的中文譯者易麗君教授

    整個故事的時間以一戰前夕作為起點,透過碎片化的敘事來展現角色米霞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同時也展現了波蘭小村莊中小人物在20世紀曆史事件中的際遇與情感的交織。

    在鋪陳著神秘主題與地域情結的同時,小說中還夾雜著對現實歷史時間的描寫,例如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波蘭與俄國的戰爭等。

    託卡爾丘克在小說中不時地強調故事發生的具體年份,從而將敘事的時間與波蘭歷史上的大事件聯絡起來:1914年(一戰開端)、1918年(一戰結束,波蘭復國)、1939年(二戰開始)、1943年(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1944年(華沙起義)、1945年(二戰結束)、1946年(波蘭全民公投)……

    而以單線發展的歷史時間作為參考系,託卡爾丘克描寫了太古村落中的三代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透過現實場景與神話傳說的重疊糅合,以一種冷靜的態度記錄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波蘭民族的創傷。

    4. 歷史與民族的解構

    在託卡爾丘克的創作理念中,線性敘事的現實主義寫法僅能描繪現實的某個側面,並非描述歷史與民族的最佳手段。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經過人的感知、體驗、儲存之後,轉變為了情感、直覺、迷思、夢境、幻想等,這些碎片化的資訊經過有意識地整合後,還原成為個體意識視角中的歷史與民族。

    “如今,我們的思考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簡單。我們和電腦的關係已經改變了我們自身的感知——我們接受了大量迥異的、碎片化的資訊,不得不在頭腦中將它們整合起來。對我來說,這種敘事方式似乎比史詩式的龐大線性敘事要自然得多。”——託卡爾丘克

    “解構”是一種關注現象本身性質的哲學理念,透過將現象本身的內在邏輯推至極限並使該現象分崩離析,轉變為無法獨立敘事的碎片化資訊,隨後將這些碎片化資訊重新整合為新的現象。

    託卡爾丘克所採用的碎片化創作便是解構歷史與民族的過程。

    歷史與民族在這篇小說中被解構成了觸碰世界邊界的少女、沉迷解謎遊戲的地主、生機盎然的女巫、咒罵月亮的老太婆、天使、上帝、椴樹、咖啡磨等等碎片化的資訊。這些看似獨立的碎片化資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和一脈相承的核心,共同拼合成了波蘭歷史的長流和波蘭民族的生生不息。

  • 9 # 夏木小樹屋

    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太古和其他時間》(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虛構了一處位於宇宙中心的地方“太古”,以魔幻現實主義筆法和多樣化的視角講述了芸芸眾生跌宕起伏的生存圖景,筆調遊走於夢幻與現實之間,蘊涵了存在主義的哲思。作家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劇本編輯器怎麼改按鍵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