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密探零零發
在清宮劇中,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有事沒事就喜歡出搞一個木蘭圍獵。實際上,清朝的這個木蘭圍獵相當於現在的軍事演習。從清朝前期開始,清朝搞了100多年,但到了道光皇帝時候,竟然被廢除了。話說道光皇帝廢除的原因,也隱藏了清朝衰敗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其中的隱秘
從1681年開始,康熙皇帝,為了鍛鍊軍隊,就在木蘭圍場(位於今天河北省承德市)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里的狩獵場。在清朝的中前期,每到秋天,清朝的皇帝們就會帶著王公大臣以及滿族精銳來到此地狩獵,史稱“木蘭秋獮”。在康熙到嘉慶的140多年裡,就搞了105次的木蘭圍獵,可謂清朝一年一度的盛會。
清朝的木蘭圍獵並非是一次簡單的狩獵活動,而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活動,意義非凡。當時清朝推行“肄武綏藩”的國策,木蘭圍獵實則是一場軍事演習,以達到控制蒙古、震懾沙俄、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北部邊防的目的。當然,也有清朝的皇帝鍛鍊軍隊,甚至考察皇子的良苦用心。那麼,這麼好的一個活動,為何就到了道光皇帝的時候就給取消了呢?
關於這個問題,道光皇帝曾經也做了一個自我說明。他首先肯定了自己老祖宗們木蘭圍獵“肄武綏藩”的重要意義,並且他自己也並非貪圖安逸,不是他不想圍獵,而是他有著不得已的苦衷。那麼,道光皇帝到底有什麼苦衷不得不取消木蘭圍獵呢?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乾隆皇帝之後,清朝的國庫已經空了,嘉慶皇帝靠著打了和珅這個土豪,才勉強度日。而到了道光皇帝的時候,國庫真的沒錢了。而木蘭圍獵花費巨大,對於道光皇帝一個晚上吃個燒餅,喝點熱水的中國歷史上最節儉的皇帝來說,絕對不允許木蘭圍獵這樣一個勞民傷財的活動繼續存在的。
總之,就是因為到了道光皇帝的時候,國庫沒錢,太窮了,道光皇帝才廢除了木蘭圍獵,這是一個無奈之舉。同時,也反應了此時的清政府就是一個空架子,行將就木。也預示著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的苦果,就此就要開始了。滿清誤國,可悲、可嘆呀!
-
3 # 司馬長史
最主要原因是清朝此時江河日下,沒錢了,其次便與道光帝本人有關,大家都知道道光帝生性勤儉節約,在吃穿上都捨不得花錢,更不要說這個耗資巨大的木蘭秋獮了。
1681年,清朝的一個年輕人在北方畫了一個圈,這個大圈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這個圍場建好後,康熙每年都要到這裡來舉行大型的打獵活動和接見蒙古各部落的王公貴族,因此這個木蘭秋獮具有軍事、政治雙重意義。
康熙駕崩後,雍正繼位,我們都知道雍正是個大忙人,整天忙於治理國家,做了十幾年皇帝,連皇宮都沒出去幾次,因此這個木蘭秋獮雍正帝一次都沒去,雍正帝雖然沒有去,但是他在遺囑中叮囑後人:“後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
乾隆這個孩子很聽話,他謹遵雍正帝的遺囑,經常去木蘭秋獮,而且規模比他爺爺還大,八旗軍隊和各式人員把這個地方都包圍了,木蘭秋獮結束後,乾隆爺還不打算回北京城,他先到避暑山莊過箇中秋才回宮。
嘉慶即位後,剛開始國事繁忙沒有顧上木蘭秋獮,形勢轉好後也進行木蘭秋獮,而且他還是在木蘭秋獮的迴歸途中,1820年9月在避暑山莊駕崩的。
嘉慶死後,道光即位,他接手的清王朝已經不是之前的康乾盛世了,自嘉慶起,國內天災頻發、內亂頻生、軍備廢弛,民不聊生。而他上臺時外患也爆發了,鴉片大量流入、白銀大量流出。財政變得緊張,木蘭秋獮這個盛大的皇家運動會已經變成了勞民傷財的的活動了。
1824年秋,道光下旨取消木蘭秋獮,將所圈之地讓與百姓,允許他們墾荒。
-
4 # 一貳一橙
木蘭秋獮的主要作用
木蘭圍場的地形好,獸源多,是一個十分理想的狩獵地區,但康熙之所以安排在這一地區主要還是從兩方面考慮的。
第一則是加強八旗子弟的體能訓練,因為八旗子弟自入關之後短短數十年就已經顯現疲倦的狀態。尤其是三藩之亂中這種狀態更為突出,為了重現滿清八旗的威勢,所以康熙決定圈出一塊土地來做軍隊的“練兵場”。
第二則是更重要的維護滿蒙關係,木蘭圍場北近蒙古,南護北京紫禁城,東面是滿清老家盛京,西邊則是清朝駐兵場所張家口,可謂是“四通之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作為一個軍事和政治的重要紐帶,木蘭圍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用於在這作用之上的相應開支也是相當沉重的。
秋獮一次所需的花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康熙時期就開始規定:每次行圍“派兵一萬兩千名”作為護衛,另外還有蒙古王公貴族的護衛等,總人數達數萬以上,事後還得舉行大規模的對蒙古貴族和將士們的分賞。而且既然是從康熙開始實行的,自然後代帝王對秋獮的規模只能有增無減。這麼一大批人的物資和費用,也只有從國庫伸手了。
雍正皇帝就從不敢秋獮,除了自己事務繁忙之外,還有就是康熙末年以來國庫已經入不敷出,只好能省就省吧!
道光帝廢除秋獮也是為了國庫節流大清經過乾隆和嘉慶朝的奢靡動亂之後,到道光朝也是江河日下,內憂外患不止。現在蒙古那邊基本趨於穩定,西北的戰事也平定了下來,大清的憂患也已經變成了東南沿海一帶的貿易戰爭,面對這一情況,一向以勤儉節約人設的道光帝也不敢大手大腳地去舉行一場意義不大的秋獮。
道光四年下令取消木蘭秋獮,他承認先祖們舉行秋獮是“肄武綏藩”,但現在已是“不可不審度時事,量為展緩”。國庫空虛,亂事叢生,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
5 # 斧影燭聲
清朝狩獵活動始於康熙,是康熙在平定漠北蒙古後,在在內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蒙古四旗的接壤處設定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天康熙帝都會舉行盛大的狩獵活動,史稱“木蘭秋獮”,康熙帝舉行這麼大的狩獵活動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好玩,而是有重大的軍事意義,他是為了訓練軍隊,讓八旗子弟能夠不忘騎射本領,不讓他們沉迷於吃喝玩樂。而後的帝王,除了日理萬機的四阿哥雍正皇帝,乾隆、嘉慶也都會在每年秋天舉行盛大的狩獵活動,當然,到了乾隆嘉慶這個時期,木蘭秋獮基本上就是沒有練兵的目的了,僅僅只是為了玩樂。
康熙帝圈定的這個木蘭圍場十分廣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園。大家也就可想而知舉辦一場狩獵活動的花費是多麼龐大,對於處於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來說,這一場活動花費不了國庫多少錢,到了嘉慶這一時期,雖然國庫也慢慢虛空,但不能忘了老習俗,依然跟他老爹一樣依然舉行狩獵活動。
但到了道光這一時期,日子是十分難過,大家也都知道,道光皇帝十分節儉,平時連肉都捨不得吃,連吃雞蛋因為後勤人員購買時從中吃了很大的回扣後,也不得不自己養雞下蛋吃,所以對於一場耗資巨大的狩獵活動來說,道光帝是完全沒有財力去支援了,並且在後期英國也遠赴重洋打了過來,道光帝是面臨內憂外患,就更沒有心思去狩獵了,最後也就索性把它非廢除了。
-
6 # 淡墨青史
木蘭秋獮(xiǎn)(相當於現在的大閱兵)是一場耗資巨大的打獵活動,地點設於內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蒙古四旗的接壤處,清朝皇帝自康熙以來在此設立圍獵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祖制,列朝列代皇帝都遵循但直到道光年間被廢除,從中也可以看出清政府由盛轉衰的變化。
康熙設定秋獵是為了檢閱皇子們和八旗子弟的騎射和習武能力是否退化,因為滿清就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骨子裡流淌著尚武的本性,所以定期檢閱可以起到抵禦驕奢頹廢等惡習的侵擾,做到居安思危,常備不懈。還有一點就是為了和內蒙古保持親密關係從而達到一種震懾的作用。
直到道光帝時期,被廢除,其中原因也很簡單:
一、秋獵是一場耗資巨大的活動,滿清時期自從乾隆這個敗家子把雍正改革節儉的錢全部鋪張浪費掉,清朝的經濟就一蹶不振,苟且過活,到了道光帝那會基本揭不開鍋了,因此鉅額的秋獵活動不得不取消掉。
二、秋獵是為了檢驗八旗子弟和皇子們的尚武能力,但此時的皇家子嗣凋零,八旗子弟在享樂中不斷沒落,支撐滿族的軍隊竟是漢人部隊,因此即使舉行這個活動最引人注目的也不過是漢人,完全違背了康熙的初衷。
透過秋獵的歷史變化從而反映出清王朝逐漸走向滅亡,興盛交替也不過如此!
-
7 # 歷史課課代表
清王朝是由滿洲貴族建立,滿蒙貴族聯合執政的政權,由於滿蒙民族都是出自森林、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這些民族在歷史上都是善騎射、好打獵的民族,尤其是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後,滿洲貴族為了使子孫後代永遠保持尚武、善騎射這種滿洲人的傳統,遂舉辦了這種皇家圍獵活動,在清朝,這種官方舉辦的圍獵活動有個著名的名字“木蘭秋獮”。由於順治時期清朝尚未完成對全國領土的統一,所以,實際上木蘭秋獮是開始於康熙初年,經過雍正時期,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最終在道光時期被廢除。
木蘭秋獮實際上是由清朝官方舉辦的一場旨在檢閱滿洲宗室親貴騎射武功的閱兵活動,同時歷任清朝皇帝也在木蘭秋獮時召見蒙古各部落親王,商議蒙古各部事務。最初,康熙設定圍獵是為了檢閱諸位皇子們和八旗子弟的騎射和習武能力是否退化,因為清朝就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滿洲人骨子裡流淌著尚武的本性,所以定期檢閱可以起到抵禦驕奢頹廢等惡習的侵擾,做到居安思危,常備不懈。還有一點就是為了和蒙古諸部保持親密關係從而達到一種震懾的作用。
這種延續了一百四十年的圍獵活動最終在道光時期被取消,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舉辦圍獵耗資巨大:眾所周知的是,舉辦這種大型的圍獵活動,實際上是耗資巨大的,康熙時期,木蘭秋獮地區人煙稀少,水草豐美,野生動物數量巨大,但是到了道光時期,由於人口數量加劇和過度的狩獵,以至於圍場之內已經鮮有各類野獸出沒,清政府不得不設定專門機構來飼養野獸,況且,舉辦一場圍獵活動從準備、出發到接待、善後是一個相當複雜且冗長的過程,這種繁瑣和冗長在開銷方面更體現的淋漓盡致。康乾時代,清政府財政收入充盈,自然不會覺得這種開銷是負擔,但是到了道光統治時期,鴉片的流入導致國內白銀外流嚴重,加之內憂外患頻起,清政府已經無力舉辦這樣耗資巨大卻徒有虛名的活動了。
二、滿洲貴族漢化加劇:康熙皇帝舉辦木蘭秋獮時的最初宗旨是檢閱皇室子弟和八旗親貴的武功騎射能力,防止滿洲貴族在進入漢族統治區域之後喪失了本民族固有的傳統和習俗,實質上是為了保持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騎射傳統。但是清朝到了道光皇帝在任時,宗室子弟的八旗貴胄們經歷了100多年的漢化過程,很多滿洲人早已經喪失了騎射的能力,一些人甚至於連弓箭都無法拉開,更不要說是縱馬馳騁了。
三、蒙古各部作用減弱:蒙古各部在清初的政治上曾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康熙皇帝舉辦木蘭秋獮,其中一個目的也是在圍獵的過程中召見蒙古各部首領,向其詢問部落事宜以及行封賞之事,此階段,蒙古各部落對於清朝的政治和邊疆穩定,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乾隆以後,隨著準格爾部的被征服,清朝已經徹底完成了對境內各敵對勢力的征服,蒙古各部落重要性因此下降。
四、內憂外患無暇圍獵:諸如木蘭秋獮這種大規模的官方圍獵活動,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彰顯清王朝國力強大,盛世太平之意。但是道光時期,清朝早已經沒有了盛世的景象,內憂外患的加劇讓道光皇帝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終日為朝政事務搞得心煩意亂的道光皇帝哪有舉辦圍獵這種閒情雅緻。
歷時近一百五十年的木蘭秋獮隨著清王朝的興盛而展開,最終又因為清王朝的衰落而謝幕,一個官辦活動的由盛而衰,實際上反映的就是一個王朝的由盛而衰。
-
8 # 歷史伴讀小二
清朝“木蘭秋獮”含有幾層意思:皇家打獵,秀肌肉,安定邊境,震懾蒙古。而“秋獮”就是打獵,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盛行,那時候的秋獮沒有清朝規模那麼宏大,沒有滲入政治因素在裡面而已,那時候都僅僅是打獵放鬆心情,為皇帝的一種娛樂方式罷了。
1.木蘭圍場地理位置:
嘉慶《木蘭記》碑文所說“周環千餘里,北峙興安大嶺,萬靈萃集,高接上穹,群山分幹,眾壑朝宗,物產富饒,牲畜藩育。”就是說,木蘭圍場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裡,草林茂密,群山環繞,各類物產野味豐富,老虎,豹子等野獸較多,是一塊狩獵的風水寶地。
2.木蘭圍場什麼時候設立,作用是什麼?
順治年間,蒙古衛拉特各部首領聯名奉表貢臣服,清朝賜封甲冑,讓蒙古各部統治自己的部族,實現自主管理。公元1681年,康熙年間設立木蘭圍場,為了預防當時蠢蠢欲動地蒙古噶爾丹部對抗清朝,改變衛拉特及準噶爾部與清朝的主從關係。
也是為了檢驗清朝滿族自入關之後,各八旗子弟兵戰鬥力是否下降,是否忘記了“尚武”的作風傳統。
木蘭圍場設立是一個要害的關鍵點,以此為基點,進可入蒙古,退可回京城,往東是盛京,往南是張家口,大面積輻射作戰區域,戰略縱深地位。
3.木蘭圍場的舉行活動(打獵,會晤,歌舞,賞賜)
當然在八旗子弟兵及皇族子孫在每次木蘭圍場打獵後,獲得狩獵的戰利品都是可以登記在冊,以備排出個名次,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風采,以備獲得更多的賞賜,積累個人的聲譽名望。
在狩獵活動結束後,當然是皇帝跟蒙古各諸部一起進行會談,拉拉家常,問問收成,需要什麼幫助,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的等等方面。
會談結束之後,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摔跤比賽決出“清朝巴圖魯”,歌舞歡唱,把酒言歡等。
每次木蘭圍場活動結束之前,皇帝都對蒙古各諸部,八旗子弟兵,皇族子孫在此次狩獵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進行一定的頒獎獎勵。
然後此次木蘭圍場的活動正式結束回朝。從康熙到嘉慶年間,總計舉行一百多次木蘭圍場活動。
4.木蘭圍場的衰落:
其實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清朝人口持續增長上升,現有的土地無法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之時,就是開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對大自然環境生態遭到破壞,氣候環境變化大,原來木蘭圍場的環境已經不如當年,而且狩獵的獵物種類也沒有多少了,那時候哪裡還隨處看得到老虎,連豹子都沒有幾隻,那還打什麼獵。
每個封建王朝都逃脫不了的規律魔咒,從康熙到嘉慶年間,總計一百多年後,處於清朝中後期階段,出現土地兼併,經濟衰落,食不果腹,連年災害造成當時白蓮教起義,戰火蔓延到大半個中國,造成清朝鎮壓農民起義花費巨大,國庫空虛。
北邊無戰事,當時的蒙古諸部的地理戰略位置已經沒有那麼重要,而且清朝已經無力管理北方能力。最主要的是,從八旗子弟兵已經貪圖享樂,沒有一點戰鬥力,還能幹啥事,可能連拉滿弓的能力都沒有了。
故小二有言:“清朝木蘭圍場活動興於國家需要,敗於國家不需要。也是到清朝中後期國家實力不允許在有這麼奢侈的娛樂活動,道光皇帝也想,可是實力不允許啊”。
回覆列表
滿清的八旗子弟大多來自女真部落,這是一個遊牧部落,人人都能騎善射,稱為馬上部落,作戰驍勇,因此統一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進入和平時期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隊的作戰能力就大打折扣了,再過康熙是馬上皇帝,幾天不騎馬渾身就不得勁,因此他決定找個地方過過癮,北京城內地方太小自然就不行,只能在城外去找。
最終選在了河北省東北部(就是今天的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在這裡開闢了一萬多平方公里的狩獵場,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禽獸繁衍的草原,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遼闊的蒙古草原,被指定為清代皇家獵苑,也叫木蘭圍場。
公元1681年康熙首次率領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裡舉行以狩獵和遊玩為主的“木蘭秋獮”活動;每年歲秋,皇帝都要前往木蘭圍場,一般都要舉行二十多天,除狩獵外,還要演練軍隊的作戰技巧,鍛鍊軍隊的作戰能力。
還要透過木蘭秋獮接見蒙古各部的王公貴族,鞏固和發展同蒙古的關係,加強對漠北、漠南、漠西的管理,震懾沙俄,鞏固北部邊防,因此木蘭秋獮具有軍事和政治的雙重作用。
除了雍正外,康熙、乾隆和嘉慶基本上每年都要前往木蘭圍場,從康熙到嘉慶的140多年時間裡,就在這裡舉行了105場木蘭秋獮活動,木蘭圍場成為清代皇帝狩獵和北巡的重要場所,是朝廷的一件大事,
道光皇帝一生崇尚節儉,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以此作為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標準。
道光四年,坐穩江山的道光皇帝本想和先皇一樣舉行一次木蘭秋獮活動,但他卻意外地宣佈了這樣一條上諭,“今歲秋獮木蘭,久宜遵循成憲,肄武綏藩,然不可不審度時事,量為展綏,所有今歲熱河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於安逸也”,這是一種耐人尋味的說法,既沒有徹底否定木蘭秋獮的歷史作用,又表示出對於當時情形而言,木蘭秋獮已無積極意義,說是停止當年的活動,其實就是宣告了永遠的廢止。(道光)
再一個現在已不是康乾盛世的年代,每年的木蘭秋獮活動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但勞師動眾而且勞民傷財,此時的清王朝已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天災水患、內亂頻生、民生凋敝、財政日益緊張、軍備嚴重廢弛、鴉片毒害氾濫、外國列強滋撓等等,到德國時已無暇也沒必要搞木蘭秋獮。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現在和蒙古的關係非常牢固,沙漠及邊境局勢都穩定,使得木蘭秋獮失去了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意義。
因此道光皇帝廢除木蘭秋獮實在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的決策。不是因為他摳,實在是囊中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