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mxh1109

    這是唐朝杜甫的《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是對作者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也表達了作者晚年孤獨落寞及思鄉之情,縱觀全詩,寫盡了作者一生的悲涼及濃郁的感傷,讀詩既感意境。

  • 2 # 閒聊新發現

    杜甫,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命運坎坷,也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見證人。年少時生活在一個世代官僚之家,經濟狀況也較好。安史之亂,加上父親的去世,杜甫自己科舉考試均未及第,無官可做無事可為的情況下他的生活狀況跟著急劇下降,經常挨餓受凍,他的經歷是當時很多民眾生活的一個影子。在年老時,疾病纏身,孤獨無依,窮困潦倒,活生生的社會現實感覺就在眼前,而這一切都是朝堂裡的宦官專政,朝堂外的安史之亂的結果。

    “百年多病獨登臺”就是杜甫在知天命的年紀登高時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中的一句。一句話,道出了作者長年老病、無奈、悲涼、孤獨、窮苦、沉鬱的境況,反映了唐朝末年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有家不能歸,有病不能治,處處盡顯不安和憂慮。

    百年多病

    作者年老又多病,且現時更是病重。說自己生來多病,是在來夔州的前幾年,作者曾經患有消渴之疾(糖尿病)與哮喘等病,耳聾、齒落、眼花、頭痛、失眠常常困擾著他,尤其當時作者已在56歲的年紀,還生著肺病,咳嗽不止。

    作者獨自一人去登高,到這個年齡了,應該是兒孫滿堂,子女環繞,作者卻是孤身一人,無人陪著,襯托了作者思念親人,想念家人,不想孤單寂寞的心情。據說在眾多的文人墨客裡,杜甫算是比較痴情的一個,一生只結一次婚,娶一個妻子,兩人感情相當好。作者此時流落夔州(重慶奉節),妻子和子女們都不在身邊,有家不能歸的無奈,不能和親人團聚的心情誰能理解?

    登臺

    作者在重陽節思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裡,獨自去登高,看到青天高闊,秋風蕭蕭,猿猴悲啼,小洲清朗,沙岸白淨,鳥兒飛回。落葉蕭蕭而下,無邊無垠,長江滾滾奔來,無垠無邊,情景交融,不禁回想起自己這一生潦倒失意,現在又孤老,還有疾病纏身,不免憂鬱。

    作者儘管自己前程未卜,滿目淒涼,從側面也反映了作者對當時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災難感到不滿,遙想中原,掛念著和他一樣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百姓們。

    我們彷彿看到一個站在長江邊的高臺上,一位飽經滄桑的學者在執著地看著眼前的青天,感受著秋風,聽著猿猴的啼聲,江岸的白沙,鳥兒在飛回,落葉在飄下,長江在奔騰,想著自己這一生跟這淒涼的景是不是一樣的呢?過這種日子的百姓又有多少呢?這種日子何時是個頭呢?

    整句話道出了杜甫對流年易逝,人生苦短的感嘆和對安史之亂戰爭帶來的民生疾苦的同情和無奈!

  • 3 # 目勿

    說 是不是慶餘年轉來的呀?我來試著分析下杜甫當時的心態。辛棄疾有詩:年少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我沒寫全)可見有氣節的人,是不願意直接提及自己傷心事的,能使自己傷心的,唯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但是杜甫卻承認自己百年多病,我認為原因無非就倆點:1、杜甫病的實在太重了,當時的醫療水平不可能治癒他的疾病,他的志向不但不被社會認可,自己的身體也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障礙,健康的人不會如此的感慨,只有久病,才知道什麼叫力不從心2、秋天本來是收穫的季節,但在杜甫眼中卻只有滿天的枯葉,為啥,因為他的志向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收穫,一身的病加上離家萬里,在這個本應該充滿喜悅的季節,我卻只能拖著病軀,在這滿是枯葉的地方看看風景,登登臺子。最終的結局也只能流入長江,飄向遠方了,自是人生常恨,水長東。

  • 4 # 釀酒麴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出自杜甫的七律《登高》,這兩句描繪了一個年老多病、漂泊無依的孤獨老人形象。杜甫漂泊一生,老年時只想回到故鄉,卻因常年戰亂,滯於夔州,詩人獨自登上高臺,面對天地間一片秋風蕭瑟、草木零落,心中的孤獨悲涼之感油然而生。

    秋士易感,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節,容易引起文人蕭瑟悲涼之感,況詩人又是漂泊於萬里之外,客居他鄉。登高遠望,天地的遼闊常使人有孤獨渺小之感,而詩人此時不僅是一個人獨自登高,而且是年老力衰、疾病纏身。這兩句將詩人漂泊一生、志意落空,到如今只剩下老病殘軀的悲哀傾吐而出,讀來令人動容。

    全詩如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大意:秋風瑟瑟,天高地闊,山間猿猴的啼叫聲悲哀悽涼;江水澄清,岸邊沙子細白,有鳥兒在江上徘徊盤旋。

    秋風蕭蕭,吹落了無邊無際的落葉;江水滔滔不絕,卷著浪潮滾滾而來。

    我漂泊萬里,客居他鄉,又是一年秋天到來,心中無限悲涼;我已年老力衰,況又疾病纏身,如今獨自一人登高遠望,更覺老病孤愁。

    我這一生歷盡艱難苦恨,如今兩鬢已長滿了白髮;老年衰頹潦倒,最近又因病把澆愁的酒杯停掉了。

    賞析:詩的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情景交融,將心中之悲喻於秋景之悲。

    首聯以風急天高、渚清沙白渲染出一個冷清的環境,而那猿猴的哀鳴也是詩人的哀鳴,那孤獨無依的鳥兒也是孤獨無依的詩人。頷聯描寫了秋天的蕭瑟景象,無邊的落木、滾滾的長江,是寫景也是寫愁,更有人生短暫的嘆息。

    頸聯與尾聯,詩人將目光從大自然轉向自己身上,借悲秋將心中的悲哀愁苦吐盡,既有半生飄零的苦,有老病衰殘的哀,有歸鄉遙遙的愁,更有理想落空的悲。

    寫作背景:公元762年,歷經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這場叛亂對唐代社會影響極大,是盛唐與中唐的分水嶺。763年,杜甫在四川聽到這個訊息,欣喜若狂,寫了一首非常輕快的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格調輕鬆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可以看出杜甫當時心情是多麼的愉快,回家的慾望是多麼的強烈。在詩中他為自己規劃好了北歸路線——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一路北上,他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可以回到北方故土。

    但最終杜甫並沒有如願,寫《登高》這首詩時已經是公元767年了,杜甫還滯留在夔州,“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詩人回家的路漫長而艱辛,心中不免抑鬱煩悶,甚至焦灼不安。所以當詩人登上高臺,滿眼所見都是凋零敗落的景象,心境與秋景產生共鳴,更增悲愴淒涼之感。

  • 5 # 劍秋954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56歲時(公元767年)在夔洲登白帝城所作。距"安史之亂"結束四年,混戰依舊,世道艱難,民不聊生。此時杜甫己是疾患侵身,心俱疲憊,憂心忡忡。那日登高目及所處,百感交集,悲涼無限,舊事縈懷,漂零無倚遂書此詩寄悵悲嘆。《登高》這首詩被後人譽為"七律""之冠,不負千古上佳盛名。

  • 6 # 散落君

    這首詩作於杜甫生命的晚期,這個時候,他已經得了溫虐(虐病餐巴水,瘡疫老蜀都)、糖尿病(病渴身去何?春生力更無)、節風病(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肺病(江濤萬古峽,肺氣久衰翁)等多種疾病。

    現在一般認為《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是杜甫的絕筆詩,他在詩中回顧了自己的不幸而光輝的一生,並說到:“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這是杜甫節風病發作的症狀,在數病之下,杜甫一命嗚呼了。

    所以杜甫的百年多病,真的是疾病纏身,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 7 # 老街味道

    問題:“百年多病獨登臺”怎麼理解?

    前言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七律《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理解這句詩的話,需要和上一句一起來欣賞。

    一、從現實生活中理解

    這是詩中的頸聯,也就是第三聯。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分析這一聯時說:

    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萬里悲秋常作客。

    萬里表示遙遠,安史之亂後,杜甫顛沛流離,受到好友邀請入川,照顧他的嚴武死後,杜甫經過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到達夔州(奉節)。在這裡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關照照顧,到處漂泊的杜甫得以在此暫住了三年。

    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似乎很喜歡用“多病”這個詞,在他的詩歌中,至少用了20幾次“多病”,例如

    《夜雨》:小雨夜復密,迴風吹早秋。野涼侵閉戶,江滿帶維舟。通籍恨【多病】,為郎忝薄遊。天寒出巫峽,醉別仲宣樓。《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諸公》老年常道路,遲日復山川。白屋花開裡,孤城麥秀邊。濟江元自闊,下水不勞牽。風蝶勤依漿,春鷗懶避船。王門高德業,幕府盛才賢。行色兼【多病】,蒼茫泛愛前。

    這首詩寫於到達夔州的第二年: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 。此時的杜甫已經五十六歲 。年輕時寫多病可能是詩人的矯情,年老時的杜甫的確是多病纏身。3年以後,多愁多病的杜甫在潭州往岳陽的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二、從對仗的角度理解

    七律中間二聯要求對仗,對仗有不少要求,除了平仄相對外,詩意要相對,還要避免合掌。

    出句”萬里悲秋常作客“, 句式上是仄起仄收 。

    萬里是空間,悲秋是虛寫,從精神層面來寫杜甫的漂泊無依 ,常作客,是在這個空間內的狀態。

    對句“百年多病獨登臺 “,句式上是平起平收。

    百年是時間,多病是實寫,從物理現實來明說自己身體上的痛苦,獨登臺,是此時此刻的狀態。

    上下聯平仄相對,虛實相對,時空相對。

    結束語

    這首詩被胡應麟認為是古今七律第一,被歷來詩評家認為是杜甫七律中佳作之一。有一個特點是”八句皆對“,其中的頷聯與頸聯最受好評。

  • 8 # 石徑斜

    “百年多病獨登臺”是杜甫《登高》裡面的一句,是說自己晚年疾病纏身,今天獨自登上高臺怎麼能不感慨萬千?古人有農曆九月初九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杜甫在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登上高臺所寫。這時的杜甫已經五十六歲了,依附的成都府尹兼好友嚴武英年病逝,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到了夔州(今四川省奉縣)。此時的老詩人疾病纏身,生活困頓,重陽節這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滿眼蕭瑟的秋景,引發了他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寫了夔州特定的氣候環境:夔州地處長江邊上,四周高山圍繞,峽谷風大浪急。兩岸高山之上,猿啼終年不絕,到了秋日天高氣爽之時,猿啼聲更是淒厲哀久。接著詩人移動視線,由兩岸轉向江面:只見水清沙白,鳥群上下迎風飛翔。接著,詩人用磅礴大氣的手筆,描述了夔州秋天的特徵:風聲夾雜著樹葉瀟瀟飄落,又是一年即將過去;滾滾長江水,洶湧奔騰,日夜不息向東流去。此時老詩人的內心就像這紛紛飄落的樹葉,悲涼至極,自己多病殘生,卻依然居無定所,這顛沛流離的日子,百姓這悲苦潦倒的生活何時休?

    詩的後半部分轉向抒情,一生漂泊輾轉萬里,居無定所,遠離家鄉,常年客居外地,晚年又疾病纏身的老詩人,今日獨自登上高臺,怎麼能不感慨萬千?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對自身命運的無奈令老詩人白髮頻生,舊病未除又添新病,逼迫的詩人連酒也戒了,不然還可以痛飲幾杯,暫時忘卻這一切煩惱。就在寫完這首詩三年後的770年,老詩人攜家帶口到達湖南,被洪水圍困9天后被人救起,當晚就去世了。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老年的杜甫,對格律的使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無怪乎明代胡應麟評價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 9 # 渺小的堅持

    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登高》,全詩原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詩人面對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表達了孤獨落寞,及思鄉之情。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10 # 大田小叔

    在羈旅思鄉的一般含意中融入久客孤獨的哀愁,悲秋苦病的情思,離鄉萬里、人已遲暮的喟嘆,使人深深感到詩人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意象組合緊密,風格沉鬱頓挫。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酥魚什麼口味?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