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眸m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與漢高祖這個“殺功臣”是不一樣的。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是哪個時期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在五代十國時期,國家更迭太過於頻繁,主要的原因就是藩鎮權利過大,而且趙匡胤自己也是從藩鎮過來,從而搶了後周的天下,他又想要一個好名聲,所以收了兵權,給他們財富。也就是這個原因。

    再說劉邦殺功臣,你看看劉邦殺的都是什麼人,彭越、英布、臧荼、韓信這些異姓王,這些人在最開始除了韓信以外,都不是他的手下,可以說是合作關係。而且劉邦稱帝是他們推舉的,和古代霸主一樣,這群人的自主權利還是很大的,如果不殺他們,不出三代就會又回到戰國那個時代。所以必須殺他們,誰讓他們是異姓王呢。你看所有在他手下沒封王的都沒死。

  • 2 # 大通遼人

    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大多都是雄才大略,胸襟開闊之人,他們能走到權利的頂峰,可以說是知人善用的結果,手下文武齊備,是奪得天下的最大利器,而有些皇帝在得到天下時,往往會編織一些緣由,殺掉曾經的曾經的功臣。還有一些皇帝,重情重義,善待開國功臣,傳為千古佳話。

    我們先介紹幾個善待功臣的皇帝,可以說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這幾個皇帝做的不錯,趙老大雖然用“杯酒釋兵權”奪取了高懷德等人的軍權,但在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年代,這件事情本身並不難理解,中原大地前後幾十年間,多個朝代更迭,其最大的特點皆為武將亂政,誰的兵最多誰笑到最後,如果趙匡胤不削弱各駐守大將的兵權,誰能保證百年之後的事情?他能仁至義盡對待老兄弟,但那些個老兄弟能保證同樣那樣對他的後人嗎?人心叵測,世間最難懂的就是人心,他能給大家留個體面的結果,絕對不算黑心。

    劉秀是這些帝王中的特例,首先劉秀是英明神武的天子,更是重情重義的天子,劉秀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下,才使他走上開國皇帝的位置,但從綠林軍的時候起,劉秀便有了手下最得力的班底,如果沒有這些曾經的老兄弟,漢家社稷談何恢復,東漢成立後,世家大族牢牢的把控著地方武裝,劉秀如果再將老哥們弄光,那真就是孤家寡人了,一旦世家大族要反他,他真是連個幫手都尋不到了。

    再說李世民,他的處境和劉秀及其相似,關隴門閥和山東士族的龐大勢力,讓他不得不依靠老兄弟來撐腰,雖然他本人就是門閥的代表,但再有這些精兵良將的老哥們,誰還敢有非分之想。

    歷史上肆殺功臣的皇帝也有很多,爭議最多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這兩個人有極其相似的經歷,都是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做起,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從隱忍中覓得機會後,一飛沖天,最後做到君臨天下。

    面對手下的驕兵悍將,從苦日子一步步走到高位的他們,對權力有著自己的理解,這些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驕兵悍將,他們的實力讓人浮想聯翩,就如劉邦與韓信,以韓信的本領與威望,如果回到封地謀反,劉邦這個皇帝也真就做到頭了。這個位置本就是千萬人的血肉換回來的,如果被別人輕易得去,自己的子孫後代必定被人屠戮待盡,殺功臣的皇帝,也並不是魔鬼般的心腸,沒有不得已的苦衷,誰願意背上千古兇名。為了他們的子孫後代,劉邦和朱元璋終於舉起了屠刀。

    我是通遼人,感謝你的關注

  • 3 # 老龔166916589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與漢高祖殺害功。

    他們倆所做的目的是一致的,做法兩樣,其結果也完全不同。漢高祖的做法殘酷,功臣者是為了你當皇帝出入死,你當了皇帝怕人家搶皇奪位,連他們牲命都不留,這讓後朝人幫,皇帝立國就覺得心寒,所以有‘伴龍如伴虎’之說。

    宋太祖趙匡胤要比劉邦善良得多,有一線憐惜之心,他為了解除功臣權重妨主,設宴邀請功臣赴宴在灑過三旬後,告訴大家這次宴會的目的以整噸朝綱,調整官員職權為理由,經朝具體的人事按排進行公佈。既不傷君臣和氣,把關鍵人物的職權調正為有職無權,既能食朝廷奉彔,有俏瑤自在,進而收交了功臣的重權。這種做法,同樣一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要劉邦髙明得多,不僅留了他們的牲命,還把他們用國家財政養起來,還有少數建國功勞交大的功臣,頒發單書鐵卷,如包公案中的南宮耀,南宮輝,家中就有單書鐵卷,維蔭子孫。

  • 4 # 失去航線的孤舟

    劉邦誅殺功臣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權。一個做法殘酷,一個較為溫和,採取的方式不同源於因人而異,因事而為。

    秦朝滅亡後,裂土封王的思潮還是很穩固的。劉邦還定三秦後,楚漢戰爭由此拉開了帷幕,想要戰勝強大的項羽,劉邦以分封制籠絡天下豪傑,剿滅項羽,分封是必要的手段。亥下之戰後,項羽集團覆滅,劉邦乘勢奪取韓信彭越等諸侯王的兵權,成一家獨大之勢,有了剿滅諸侯王的資本,諸侯國是對漢王朝最大的威脅,劉邦做皇帝時已經 55歲了,在中國古代已經算做老年人了,太子劉盈不到10歲,各諸侯王卻正當壯年,都是雄霸一方的豪傑,一旦自己病逝,而劉盈年少闇弱,很難駕馭這些異姓諸侯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以和平手段取締異姓諸侯王是不現實的,所以採用誘騙、誅殺、剿滅、威脅的手段,逐個解決了異性諸侯王。

    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逐步做大,最終瓦解了中央政權,最終導致了唐王朝的滅亡,五代十國都較為短命,主要原因是藩鎮勢力太大,他嚴重威脅皇權。趙匡胤是在各將領的擁戴下,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他與將領的關係較為親密,遠遠沒有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趙匡胤是武將出身雄才大略,才能實力遠在各藩鎮將領之上,完全有能力駕馭諸將。趙匡胤做皇帝時不過30多歲,正當壯年,兄弟趙光義、趙廣美也出類拔萃。當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各將領立即心領神會,紛紛交出兵權,若有違逆,下場可想而知,趙匡胤同他們結為姻親,使他們富貴,成功安撫了他們。當時天下還沒統一,趙匡胤需要這些將領幫助自己一統天下。既然以溫和的手段能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採用血腥的手段。

  • 5 # 星火辰

    劉邦殺害功臣和朱元璋後來的濫殺功臣是不一樣的,從維護國家統一來說,劉邦的三大功臣韓信、彭越、黥布還真是不得不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和劉邦當時的形勢是大不一樣的,從長遠來看,對一個國家來說,杯酒釋兵權的負面作用可能比劉邦殺功臣要大得多。

    一、無疑保留功臣更顯示了皇帝仁德的一面,但是對功臣的仁德有時候會演變成對百姓的刻薄

    不殺功臣的皇帝,以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做得最好。但是劉秀和趙匡胤都允許功臣佔有大量土地、財富,這些東西從何而來?最終還是從百姓頭上而來,隨著這些功臣及其後代的越發腐化,必然帶來嚴重的土地兼併、橫行鄉里等問題。東漢雖然持續了快兩百年,但是小民生活得很困苦,隨時隨地都在起義,這和土地兼併問題在東漢初年就很嚴重有很大關係。而北宋呢,因為商業的繁榮,這方面的問題被淡化,但是功臣橫行鄉里是必然的,因為趙匡胤給了他們可以廣佔田、生活奢侈的特權。作為趙匡胤這個所謂優待思路的延伸,北宋後來的禁軍也大量經商,造成了龐大的禁軍毫無戰鬥力。趙匡胤的這種仁德,當然對功臣們是種好事,但對國家、百姓未必有利。

    二、都說劉邦殺功臣,其實劉邦和後來的朱元璋大不相同,他並不濫殺

    殺韓信,是因為韓信和陳豨勾結造反,而且還是呂后下的令,蕭何當了幫兇,劉邦知道後還覺得有些可惜。殺黥布,那是因為黥布真的拉大旗造反了,還把項羽當年的旗幟拉了出來。殺彭越稍微有點冤枉,但也是呂后鼓動的,而且彭越在梁地那麼大的勢力,彭越若不死,你很難想象以後的亂局是什麼樣。然後,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是他自己背叛的劉邦,而且劉邦還沒殺他咧。劉邦的功臣其實大量的活了下來,陳平、周勃、灌嬰等人後來都參與到反呂的爭權鬥爭中,這和朱元璋不分青紅皂白,幾乎將功臣殺盡是不同的。

    劉邦殺功臣,實際上起到了維護國家統一穩定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梁王彭越被殺後,梁地落入了劉家人自己手中。倘若梁地長期由彭越及其後代掌控,那漢景帝時爆發的七國之亂,戰爭的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為什麼?七國之亂時,全靠梁王劉武(漢景帝的弟弟)在梁地拖住了叛軍,讓叛軍無法前進半步。倘若這塊兒地界還是彭家的,結果會怎麼樣?

    三、殺不殺功臣只是一種表象,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才是歷史現象的本質

    無論皇帝和功臣的鬥爭,還是皇帝和權臣、和宰相、和後宮的鬥爭等等,都是一種權力分配的過程。用給功臣斂財的特權,以換取功臣手中的兵權,未必是一種最好的辦法。趙匡胤這樣做了,他做到這點,和他與這些功臣私人關係很好,又這些功臣大多受其掌控有很大關係(所謂的義兄弟)。劉邦手下的功臣,卻不是這樣,他們很多實力強大,和劉邦並沒有太多私人關係,甚至不受劉邦控制,因此劉邦不可能杯酒釋兵權。事實證明,西漢透過殺大功臣(異姓王)、削藩、推恩、廢侯等一系列措施鞏固了中央集權,從而建立了在國勢上遠比北宋強大的王朝。有人認為,北宋的繁榮遠超漢唐,其實這和後來的科技發展、城市興盛的關係更大,並非說北宋的政策都比漢唐的好。

  • 6 # 天不語271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和劉邦的誅殺功臣,本質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劉邦之所以誅殺功臣,是因為這些功臣都有獨立的地盤,和劉邦其實只是鬆散的上下級關係,而且戰國時代剛結束不久,封建制度的影響依舊很有市場,加之劉邦年紀已高,如不在有生之年解決潛在的隱患,他去世之後的繼任者將無法控制這些驕兵悍將!好不容易統一的國家將再次出現封建割據。所以劉邦採取了最決絕的解決方式,就是徹底清除潛在威脅!而趙匡胤之所以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和平解決功臣隱患的問題,是因為這些功臣基本都是跟隨他的部下,並沒有獨立的地盤,獨立的軍隊,所以只需和平的解除他們的兵權就能保證中央集權的穩定!而且還能博得仁義的名聲,一舉兩得!

  • 7 # 歷史鑑古今

    他們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自己統治的穩固,加強中央集權,歷朝歷代莫不如是。要說區別,是手腕不同,手腕有高低。

    宋太祖採用的是懷柔,杯酒釋兵權,厚祿榮華,不給兵權,但是他是仁慈的,和他一起打天下,共患難的兄弟都得到了善終的結局。劉邦則不同,採取的是赤裸裸的殺戮手段,或羅織罪名,或借刀殺人,反正是,只要對自己有威脅的,通通幹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皇帝性格的不同,其次是時代的影響,漢代初期,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所以有異性封王的出現,劉邦打天下的時候要倚仗他們,不得不封侯封王,天下太平了,這些異姓王,甚至是同姓封王,都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因為他們都要有地盤,有武裝,懷柔政策並不好使,沒辦法,只能武力剷除了。而宋代就不存在這個情況,沒有地盤割據了,郡縣制很成熟了,最多就是大將擁兵,沒有地盤金錢的持續供給,財權和管理權都在中央,所以是可以採取懷柔的。還有就是出身環境帶來的英影響。雖說英雄不問出處,可是隨之環境而來的影響確實必然的。劉邦市井之徒出身,為鄉里一無賴。而趙匡胤卻是良家子,能文能武。這就造成眼界不同,心胸不同,處事自然不同。

  • 8 # 暢讀歷史

    剛好回答了另一個問題,但對這個問題,答案更貼切。

    有人火燒慶功樓,有人杯酒釋兵權。

    最近老想黑朱元璋,這次覺得他不如趙匡胤;

    ①杯酒釋兵權是指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透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事件

    ②火燒慶功樓又叫火燒功臣樓、炮轟功臣樓,是民間傳說明朝朱元璋為了殺害功臣製造的一場慘劇。

    據史學家考證,杯酒釋兵權多半是真的,趙匡胤透過和平手段消除了高階將領的兵權,大大強化了北宋的中央集權;

    而火燒慶功樓多半是傳說,但朱元璋在統一帝國後,確實殺了不少人,明初四大案就是朱元璋一手炮製的;

    不同的兩個時代,不同的兩位開國皇帝,對待開國功臣也是不同的態度,一個柔和,一個嗜血。

    一、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趙匡胤生於五代十國,在結束了這個亂世,建立了大宋之後,趙匡胤首先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不再出現;二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朱元璋也生於亂世,元末的亂世,他反元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所以建立大明後,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防止蒙古人反撲;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是,保證帝國在朱家的掌握之下。

    從格局上看,倆人其實差不多,都是要穩定,要集權。只是趙匡胤選擇了 杯酒釋兵權,朱元璋選擇了“火燒慶功樓”。

    和平解決問題永遠比打打殺殺要難,兩個手段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二、為什麼會有區別?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創業初期的境遇完全不同;

    就像《如果這是宋朝》中所說,“回顧這二十一年,這期間三個朝代彼此更替,五個皇帝你死我活,其中連契丹人都到他家門口到此一遊,而趙匡胤居然毫髮無傷,這太不容易了,稱得上是個奇蹟。更加重要的是,連同他的家人,也沒有一個人在這些翻天覆地的劇變中死亡——連受傷致殘的都沒有。”

    是的,趙匡胤的家人在亂世中毫髮無傷;

    “試想,如果一個強悍得足以在亂世中開天闢地,創立國家的男人,曾經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親眼目睹他的親人死於戰亂,或者凍餓至死,再甚者他本人流離失所,備受欺凌,他會變成什麼樣的性格,習慣於怎樣處世?”

    朱元璋,1344年,朱元璋16歲,在5月至6月的三個星期之內,饑荒奪去了他家的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以及長兄相繼餓死;

    而朱元璋在當和尚的那段時間,也備受排擠;

    這種境遇下成長起來的朱元璋,不嗜血反而會奇怪。

  • 9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首先說一說漢高祖劉邦殺害功臣的問題,漢高祖稱帝之後,出於穩定政局的考量,的確親自或藉助呂后之手誅殺或一些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但是這些人以異姓諸侯王為主,如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等等。對於嫡系的開國功臣,如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等人,漢高祖最終並沒有下手,不僅漢高祖沒有,呂后也沒有。即便樊噲、盧綰,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也沒有丟掉性命。換言之,漢高祖誅殺功臣是“靶向操作”,並不是“廣譜”,誅殺的僅僅是手握重兵、割據一方,對皇權造成嚴重威脅的異姓諸侯王,並沒有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擴大化”。

    接下來說一說提問者的問題。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選擇“杯酒釋兵權”這樣溫和的方式,首先與宋太祖不嗜殺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宋太祖面臨的情況與漢高祖完全不同。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並不是漢高祖自己帶出來的隊伍,說白了,除了楚王韓信之外,都是秦末戰亂時期形成的地方實力派。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實際上便已經是“不得已”了。為了穩定局面,西楚霸王不得不承認地方實力派的存在,只能以裂土封王這樣的方式暫時“購買”這些人的“忠心”。即便如此,在楚漢戰爭期間,這些地方實力派依然在待價而沽,並沒有真正“效忠”西楚霸王。後來,不少地方實力派選擇了倒向漢高祖陣營。正是在這些人的“幫助”和“擁戴”下,漢高祖最終逼得西楚霸王自刎烏江,“一統天下”成為了皇帝。

    用現在的話說,這些異姓諸侯王並不是漢高祖的部下,而是帶著資金入股的股東。既然是帶著資金入股的股東,參與分紅便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漢高祖面臨著與西楚霸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不得不承認這些地方實力派的事實存在,而且比西楚霸王面臨的問題更加棘手。西楚霸王分封前這些人還僅僅是地方實力派,但是到漢高祖時,這些人已經在諸侯王的位置上坐了不少年頭了。讓這些已經適應了諸侯王身份的地方實力派主動交出王位、軍隊顯然是不可能的。同時,這些人不僅裂土封王,而且手裡握著軍隊,在封國之內儼然“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手根本伸不到異姓諸侯國。而這些異姓諸侯王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隨時發動叛亂,向漢王朝中央政府開戰!這就是漢高祖必須剿滅異姓諸侯王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面臨的情況要比漢高祖好很多,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這些人,包括宋太祖的妹夫高懷德都是宋太祖稱帝前的同僚、部下,甚至是把兄弟!更重要的是,這些人並不是稱霸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僅僅是禁軍中的將領而已。換言之,他們在“陳橋兵變”之前便是宋太祖的下屬、“跟班”,與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股東”的身份是有些截然區別的!“陳橋兵變”之後,宋太祖成為了皇帝,雖然這些人有“擁戴”之功,卻更加是宋太祖的下屬!換言之,他們想得到什麼,必要透過宋太祖“賞賜”,而不是理所當然地參與“分紅”,宋太祖事實上對於禁軍是有控制權的,之所以“杯酒釋兵權”僅僅是為了防患於未然,而漢高祖劉邦的手根本伸不到異姓諸侯國!

    除此之外,可能和宋太祖手下這幫人的素質也有一定關係。漢高祖時期的異姓諸侯王除了韓王信這樣的少量舊貴族子弟,大多數都是和劉邦一樣的出身,甚至還不如劉邦,如淮南王英布,是受過肉刑的刑徒出身!這些人泥鰍修成了鯉魚、又鯉魚跳龍門成為了諸侯王,讓這些人放棄到手的權力、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反觀宋太祖手下的那些人,絕大多數都不是赤貧出身,不少還是出身大家,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像高懷德,其父甚至受封過王爵!這些人不差錢、不缺地位,跟著宋太祖起鬨,更多的還是為了政治利益和自己的政治抱負。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見過大世面,有政治頭腦。在宋太祖上演“杯酒釋兵權”時,這些人很快便心領神會、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第二天便紛紛“主動”請辭。

    最後便是宋太祖與漢高祖本身的問題了。漢高祖說白了就是“流氓無賴”,他說出的話轉頭便可以不認賬!異姓諸侯王們根本信不過他。而宋太祖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君子,但是起碼在長期交往中,他手下的這些人還是相信他“一諾千金”的。既然宋太祖說了,交權之後可以擁有政治地位和長久富貴,這些人不懷疑!自然“主動”交權……

  • 10 # 大桶礦泉水

    劉邦年老,繼承者年幼,驕兵悍將難以掌控殺的都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人。趙匡胤正值盛年,繼承者趙光義也非等閒之輩,沒有後顧之憂,杯酒者對皇權構不成威脅。

  • 11 # 直方大

    這個問題想分為兩個方面來闡述

    一則 兩位出身及成長環境不同 漢祖劉邦從底層布衣成長與宋祖趙大官宦世家成長,世界觀視覺角度大不一樣,參見李二與朱重八,不是所謂偏護世家貴族,而是古代精英家世才容易受教育,平民百姓為吃飯生計問題沒那麼多機會考慮這以外的東西;這裡要著重說下教育問題,孝禮道之類屬於我們傳統文化而非限制於儒一家;按我們傳統文化教育下,唐宗宋祖之列更偏向於在條件成立時,對於自身或宗族利益採取偏向於保後世名譽的而相對委婉的手法

    二則 得位不同,趙大的得位相對劉季要平滑許多,不存在多次逃離生死之間,人在獲取某一榮譽地位物品……這一過程中付出代價過於承重就會對獲取這一結果採取各種方式防微杜漸,甚至採取極端方式而不考慮其他以外因素的比較直接的手段

    以上為主因導向,另外趙大是表象上的請客吃飯就解決了問題,背後的手腕可是一點沒落下,不是看似的輕鬆;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殺伐果斷是帝王必修技能,一蹴而就談笑風生背後的故事可能沒有那麼傳世,畢竟是檯面下的東西;趙大吃相相比好看一點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些國家重視開發隱身戰機,它到底是如何實現隱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