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74629721
-
2 # 讀史有想法君
不能很片面的覺得熱武器,一定會完勝冷兵器。
要看雙方發展的階段和運用的場景,明代的火器的確比後金先進,但客觀看仍然沒有達到完全替代和壓制的水平。
先說火炮,當時比較先進的是佛郎機和紅夷炮。射出來的就是實心炮彈,射速度很慢,幾分鐘一發,炮彈打在身上或者車上有殺傷力,但是掉在地上基本就是砸個坑。
加上瞄準精度很低,只能朝一個方向,打個大概,只有在城市攻防戰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想野戰對付騎兵,首先是基本打不到,其次是移動太慢,很容易被敵軍攻擊。
再說火槍,明代基本使用的還是火繩槍,裝填非常的慢30秒到一分鐘一發,射擊精度基本是沒有。所以歐洲常用的戰術是三排射擊(士兵站三排,一組準備,一組裝填,一組射擊,日本叫做三段擊)形成一個彈幕。不過有兩個致命缺點,一個是陣型不好轉向,只能正面攻擊。另一個是射程短,有效射程也就是100米左右,對方騎兵猛烈衝鋒十秒就到面前了。如果沒有城牆之類的掩體,基本是擋不住騎兵的。拿破崙就很常用騎兵側翼衝鋒對方的火槍陣。
後期明朝在守城方面其實沒吃什麼虧,清兵最後也沒打進山海關。輸掉的幾個大戰役都是野戰,清兵的騎兵優勢非常明顯。清兵入關後裝備的優勢開始逆轉,南明抵抗清軍的大部分是投降的大順軍和大西軍,基本沒有火器。對應的清軍繳獲和仿製了大量的火炮。南明期間經常出現明軍長期堅守城池,清軍調來紅夷大炮後短期破城的情況。
明朝實際是亡於整個制度的腐化和財政的崩潰,亡於農民起義,從客觀說如果明朝的火器再發展一兩百年,也許就能趕上文明國家憑藉火器優勢全面壓制遊牧民族的時代。可惜明恰恰處於火器技術尚未成熟,無法完全壓制冷兵器的時代。
-
3 # 史說新傳
明朝火器確實強大,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袁崇煥指揮明軍固守城池,以炮火大量殺敵,後金士兵從早至晚,多次攻城,城下屍積成堆,戰至午夜,寧遠城仍然固若金湯。第二天,“城上火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面對明朝的堅城利炮,後金軍是無計可施,只得退兵。
此役,明軍的紅夷大炮確實發揮了作用,明軍憑藉堅固城池和大規模殺傷性火炮,給了以騎兵為主,靠弓箭和大刀長矛為武器的後金軍隊以重創。但是,戰爭的勝利不完全是取決於火器配備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戰術指揮和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
明軍自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局勢逐漸惡化。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以維持邊地防務,不過。前期雖然明軍節節敗退,但是面對後金軍隊,龐大的國家機器依然能夠有勢力與之抗衡。後期隨著軍事主官的頻繁調整,明朝開始自掘墳墓,喪失遼東戰場主動權了。
1.首先是人的問題。在晚明腐朽的政治鬥爭中,邊將很難有所作為。從中央政府來說,黨爭是晚明一大禍患,東林黨、閹黨間複雜的政治鬥爭直接左右的軍事主官的前程,僅遼東經略一職就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而這些臨陣換將直接影響了前方戰局。
彼時,努爾哈赤起兵後多見機行事,始終嗅探明廷動向,以圖逐步蠶食遼東。當明朝在遼東的軍事主官是有識之士時,努爾哈赤多謹慎行事,按兵不動,等待時機。而一旦明廷內部風吹草動,遼東地方軍事主官更迭時,尤其是遇到一些外行指揮內行之人時,後金軍隊就伺機而動,攻城掠地。這一點很好理解,楊鎬任遼東經略時,明軍各自為戰,最終潰於薩爾滸;而等熟知邊事、善於用兵的熊廷弼上任後,短短數月就扭轉了頹勢,遼東“守備大固”,努爾哈赤得不到好處,就停止進攻。僅僅過了一年,熊廷弼就被罷官,袁應泰又走馬上任,結果指揮失策,努爾哈赤瞅準機會捲土重來,連下遼陽、瀋陽,破廣寧。其後,孫承宗又開始主持遼東防務,收效顯著,當時明軍是“軍聲頗振”,一度拓地四百里,可以說明軍翻盤的機會很大。好景不長,孫承宗又被彈劾罷官,改換高第主事遼東,努爾哈赤又嗅到了明朝內部的政治變化,再次興邊進犯。此後,袁崇煥的寧錦防線一度阻擋了後金軍隊進攻步伐。
2.指揮系統不暢。明朝皇帝為加強專治,對武將是處處掣肘,生怕尾大不掉。地方有經略、巡撫、總兵、太監,中央有內閣、兵部、言官,可見在明朝軍事主官要想開展工作多不容易,營伍複雜,事權掣肘,邊務大事除了軍事主官以外,中官負責監軍,期間這股勢力雖有反覆,但是直到崇禎年間,太監依然活躍在軍事一線。天啟年間,時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就因對後金作戰的方案不同而發生了“經撫之爭”,直接影響了遼東局勢。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曾這樣引述熊廷弼當時的感觸,熊廷弼當時曾經上疏,“朝堂議論全不知兵,敵緩則鬨然催戰,及敗,愀然不敢言,及臣收拾甫定,則愀然者又鬨然矣!”,也就是說明朝的這些朝堂言路有時已經成了嚴重干預前方指揮體系的禍患了。軍事主官只能一味趨炎附勢,或與閹黨屈膝,或與東林黨人交好,以求自保。晚明三傑中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兩人被殺,一人告老還鄉。
3.貪腐制度榨乾了自身的戰鬥力。
貪腐是個老話題,不止晚明遼東,其實明朝皇帝何嘗不是如此,萬曆皇帝怠政,居深宮不出,礦監稅監卻是遍佈各地,為其聚斂錢財。為了遼東邊事,甚至不惜加重百姓負擔徵遼餉,但是這些糧餉架不住中間層層貪汙剋扣,侵吞物資,索賄成風,更不用說買官賣官了。這些貪官一方面向上虛報兵額、戰果,一方面剝削士兵,剋扣糧餉。就這樣,除了貪汙嚴重,經不住剋扣、盤剝、壓榨的基層軍士也是逃亡嚴重,腐敗制度下的軍備設施建設、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即便有再多錢買再多大炮也難以有效發揮退敵作用。
4.火器與騎兵間的問題。
說到火器,明朝後期紅夷大炮的威力不容忽視,但這不是決定性力量,畢竟不是每場戰役都是像寧遠之役那樣哦攻堅戰。在像機槍這類速射武器沒能大規模應用時,單單靠笨重的大炮來去面對快速的騎兵部隊和弓箭顯然優勢並不明顯,尤其是在大範圍的遊擊作戰中,裝彈繁瑣、運輸不便的大炮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成了累贅。這也就是後來明軍為什麼只能固守城池,而野戰能力遠不如後金軍隊了。
-
4 # 錯錯錯莫莫莫
明朝火器很強嗎?細數那些明朝火器。
“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這是明代人所撰寫的《軍器圖說》裡邊所言。這也表明了明朝的火器多麼令外圍勢力敬畏。唐宋時期發源的中國火器製造技術,在明朝發展到了極高水平。明朝的火器不僅僅種類多,而且製造技術以及效能均有極大提高。
火箭與鳥槍是明朝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發展尤為顯著。明中期,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效能。
明代火器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大,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大型火炮,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永樂年間,大明王朝組建了"神機營",這種獨立炮兵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
還有就是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兵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以上足以說明明朝火器是非常的強而有力。那麼問題來了,但是為什麼卻打不過清軍呢?不妨我們更全面的分析一下當時的局面。
明末局面分析薩爾滸大戰之後,努爾哈赤率領6萬女真人打敗十萬明軍,從此滿清人和大明朝分庭抗禮。
敵方勢力情況:
這裡從一個人說起,努爾哈赤法定唯一指定人——皇太極,努爾哈赤死後,在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極登基,一個月後,袁崇煥來後金首都瀋陽弔喪,順便祝賀一下皇太極上任,而此時袁崇煥打完了勝仗,剛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一躍成為了副部級幹部。此時由袁崇煥來組織談判團隊找後金談判,在人家老爹剛死的時候來來弔喪,並且人家老爹的死還和你有關係的情形下,這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但是人家皇太極卻忍常人而不能忍,以最高利益來招待袁崇煥,臨別之際還送了馬匹和養作為伴手禮,用微笑倆面對自己的殺父仇人。如此強壯,懂得剋制的一個人,明朝,你害怕不害怕?
突然進攻,北韓很慌:
就這樣你來我往談判持續了兩年,天啟七年(1627)初八,在皇太極給袁崇煥送信的同時,皇太極下令攻擊北韓,阿敏一個月攻陷平壤,兩個月北韓投降表示服從後金。皇太極對北韓戰爭,明朝的不作為,讓明朝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倘若起兵支援北韓,北韓國土纖長,到時候戰線很長,想簡單的佔領打服是很困難的,由於明朝不作為,滿清大軍打服北韓撤離的同時,帶走了大量財物,俘虜了大量北韓人,有一部分還被編入了八旗,這樣滿清大軍更上一層樓。北韓戰爭後大部分蒙古族部落從站在明朝一邊倒戈到了滿清一邊。根是對明朝惡劣的形勢雪上加霜。
但即便如此,在當時,錦州、寧遠的戰爭守備,讓皇太極依然不好攻破,再加上關寧鐵騎的英勇無敵,讓後金軍隊也無法佔得便宜。皇太極在對大明錦州、寧遠一線展開的大戰中,慘敗而歸,保守估計死傷一萬人左右,多名牛錄戰死,這時候看,明朝簡直是不可能失敗的。但是,失敗就是從內而外的,自己非要作死,再牛也沒用。
明朝勢力:
就在袁崇煥大勝,報告情況給天啟皇帝之後幾天,因為御史李應薦上疏彈劾袁崇煥在戰役中沒有援助錦州作戰不積極,再加上寧錦大戰後,論功行賞最大的功勞給了魏忠賢,其次是監軍,其次是太監,最後是袁崇煥獎勵升一級,賞銀三十兩。在老實的人,你能受這氣碼?於是袁崇煥很不服氣,就要辭職,心想在幹下去沒意思了。果然辭職還真被批准了。
魏忠賢解決異己東林黨之後,便開始無法無天,自號九千歲,待遇跟皇帝一模一樣,把朝廷攪和的昏天黑地,妖風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後,從一開始隱忍,迷惑了魏忠賢,接著抓住機會果斷的打到魏忠賢,令其自縊。重啟東林黨,展現出一副讓明朝重回輝煌的理想狀態,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東林黨也已經成為了商業的代言人,沒有了當時東林黨的事事關心的面貌。重新啟用袁崇煥,並且直接給他升職到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正部級副部長),緊接著立刻又升為了兵部尚書,可見崇禎有多麼想一挽狂瀾。儘管崇禎想努力讓大明朝不在自己手裡走向落寞,但是明朝此時的問題已經是積重難返。
重大人物:袁崇煥和崇禎和孫承宗重新啟用袁崇煥之後,皇帝急忙召見袁崇煥,這是歷史上十分重要的見面(平臺召對),在這次見面中,袁崇煥誇下了一個海口:“計五年,全遼可復”,五年收回遼地。可見此時的袁崇煥,並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敵人。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做出了大動作,這一次他打算不透過關寧防線,直接繞道蒙古,率軍殺入關內發起突襲,威脅北京,己巳之變拉開帷幕。袁崇煥沒有親自去阻擊皇太極,而是派了趙率教前去阻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率教打了一天仗便死了,直接導致了全軍覆沒,被佔領了遵化。接著親自派人去追擊皇太極,追擊了五天一場仗沒有打起來,只是跟在皇太極屁股後邊跑,這引起了朝廷和人民極大的憤怒,這樣有爭議的行為,被後來許多人把袁崇煥當成了叛徒。這裡我覺著可以理解為袁崇煥其實是在故意的示弱皇太極,引導皇太極去攻擊北京。果然十一月十六日,皇太極掉頭進攻北京,袁崇煥下令向北京進發,因為他心裡知道到達北京,像寧遠那樣守城,那麼他就會贏得勝利。但是他並沒有想到,這會讓他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等他的結果只有死亡。在北京作戰中,滿桂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戰勝了皇太極的部隊,回到朝廷之後,崇禎做出了對他的判決。理由有:以上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炮傷滿桂。直接讓袁崇煥下了大獄。
本來皇上是想免職袁崇煥的,並沒有想要殺死他,但是最後袁崇煥被崇禎處死這又是因為什麼呢?根據清朝《清太宗實錄》中所說,因為皇太極玩的陰招,皇太極先讓人在自己囚禁的兩個太監旁邊的營帳裡邊放話,大概意思是說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密約了,過幾天,皇太極進攻北京的時候就能直接進城。第二天皇上就派人把這兩個太監送了回去,然後這事兒就被稟報到了皇帝的耳朵裡,這樣本想放過袁崇煥的崇禎,直接下令處死了袁崇煥。首先這個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袁崇煥回到北京後,朝廷內外說袁崇煥是叛徒的聲音不絕於耳,就這樣崇禎都沒有相信,但是僅憑這樣的一件事兒,就讓崇禎下定決心殺死了袁崇煥,感覺這是把崇禎當成了三歲小兒。
所以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說法,崇禎改變想法要殺袁崇煥,是因為在袁崇煥剛上任薊遼督師的時候,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問他,“你上任第一件事是做什麼”,袁崇煥說“安定東江,關寧地區”。錢龍錫又問他“東江怎麼安定”,他回答“東江毛文龍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殺了他。”這本來是兩個人秘密談話,其他人不知道,但是錢龍錫當時是記錄了他們倆說的話,而殺死袁崇煥的正是這份記錄。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彈劾錢龍錫與袁崇煥相互勾結,最後錢龍錫被迫辭職。當時邊帥和內閣大臣勾結,那是有謀反的嫌疑的啊。在那十天之後,崇禎處死了袁崇煥。憑藉溫體仁和周延儒兩人主導的對錢龍錫的報復,讓言官上疏,可見當時明朝的內部先被太監禍害,又被言官禍害,誰站在了輿論制高點之後就瘋狂爆他的黑料,任誰也抵抗不住輿論的侵襲啊。
崇禎直接讓袁崇煥的老師孫承宗掌兵,宋承宗五天之內攻下了皇太極固守的關內四城,這裡說一些孫承宗,他是一個明朝末期擁有改變明朝命運的一個人,他構建了關寧防線,提拔了袁崇煥、祖大壽、趙率教和滿桂,剛接任又立刻攻下了皇太極的關內四城,趕走了皇太極的護衛者。整個明朝末期都有孫承宗的身影,他和袁崇煥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袁崇煥沒有他的老師沒有的最關鍵的一點——戰略眼光。
滅亡導火索——內憂外患無處逃
七十多歲的孫承宗接過兵權後,依然遊刃有餘的在前線作戰,穩固了關錦防線,便要擴大地盤再錦州附近的大淩河築城,打算恢復廣寧。這樣派總兵祖大壽和副總兵何可綱砌城,期間皇太極來進攻,孫承宗派援軍張春去支援,結果被自己的手下吳襄背叛,導致四萬援軍就此覆滅。之後孫承宗被權臣掣肘,告老回家。
與此同時,社會階級矛盾加深,李自成在闖王高迎祥犧牲後,繼承闖王。李巖在提出“均田免賦”口號,部隊發展到百萬人眾。崇禎十七年(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至此明朝統治結束。吳三桂在此期間與李自成多次交惡。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駐守山海關。後與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
至此,明朝在內憂外患中結束了統治,改朝換代中有數不盡的唏噓。
寫完後我只想說打字不易啊!
說明:
參考文獻:
何汝賓《兵錄》卷之三
唐順之《武編》
《明朝那點事兒》
《明使 袁崇煥傳》
《明史》
《晚明史》
《明會典》
孟森《滿洲開國史講義》
-
5 # 我曾住地球
關於明朝火器的盛,代表著中國火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在當時確實是領先世界的。尤其是朱棣建立的神機營,其戰鬥力和火器的掌握熟練程度都是當時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
然後是火器的種類繁多,如萬人敵、三眼銃、集束火箭、火龍出水等,明朝火器的盛更體現在萬曆年間和天啟崇禎明末時期,對倭寇和後金的戰爭中得到高光的表現。
那為什麼如此先進的火器為什麼沒能拯救明朝滅亡呢?就是說為什麼會衰退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專家給出過不同答案和意見,比如當時火器受天氣的影響較大,溼雨火器無法使用,然後是火銃火炮的填充時間長,填充期間容易遭到蒙古,後金輕騎衝擊,往往明軍因此大敗之類的。
我覺得,技術上的原因是其次,戰術思想禁錮才是明朝火器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
關於戰術思想的重要性,我給大家舉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馬上要上演的由近代戰爭真實事件淞滬戰爭改編的《八佰》,中國軍隊舉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80萬奔赴上海,日軍是30萬,將近是日軍三倍的兵力,還是自己國土保衛戰,依然只能抵抗三個月宣佈撤退失敗,中方損失慘重。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已經不是萬曆年間的倭寇,只會揮舞著日本武士刀的浪人,而是一個完成近代軍事化,海陸空一體飽和攻擊的先進戰術思想。日本航母起飛的戰機,駛入黃浦江的巡洋艦驅逐艦,地面訓練有素講究戰術配合的日本陸軍,其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日本重工業支撐。
而我們,更多是以血肉之軀去抵擋來自海上、天空、地面的飽和炮火攻擊,根據很多關於淞滬會戰的回憶錄可以知悉,我們很多將士都是被炮火擊中陣亡的,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一個師只打了三個小時就全體陣亡,他們很多都不是被地面部隊,而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奪去生命的。
可見,戰術思想是何等重要。
當然,明朝火器的衰退,其中固然有衛所制度的腐敗,
國家財政崩潰等宏觀問題,但是軍隊的戰術思想嚴重僵化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明初朱棣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火器作戰原則後,成為明軍一條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
回覆列表
武器在先進還是要人來使用,明末的明軍可以說是乞丐軍,無錢無糧處於半飢餓裝態,也就山海關的駐軍好些。還是毛主席說的好‘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