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心女神baby

    在蜀漢的君子大營裡,王平與魏延分別代表中規中矩與特立獨行,“以德治國”的諸葛亮,對二人的使用態度大相徑庭。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三流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而對於戰績平平的王平,則寵愛有加,助長其爬到魏延頭上。漢中太守一職,是蜀漢要位,其地位不次於“荊州牧”,得此職相當於“第二關羽”。當這塊雲彩飄落到魏延頭上下起雨來時,蜀漢眾將無不豔羨。

    個性同本領一樣強,這是魏延的特點。關於他的才氣與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是公認的卓著。每次戰役均打前鋒,斬王雙,救危難,屢立戰功。尤其獻“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妙計,為後人稱道。當劉備把“漢中太守”授予他時,其實已經視他為“韓信再世”。然而,爭奪漢中太守職位的暗戰並未結束,封疆大吏,誰不覬覦?

    那麼大的魏延魏文長,誰能將他淘汰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竟是戰績平平的王平。

    關於王平將軍,史書三國志記載寥寥,《三國演義》中也以只言片段出現,其中,公認的最大戰功是在街亭之戰中,力阻馬謖山上紮營——

    諸葛亮開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參軍馬謖去把守戰略要地街亭,王平為馬謖先鋒。馬謖察看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勸阻,馬謖不聽。後蜀軍水源被斷,大敗,士卒離散。唯王平領本部千餘人虛張聲勢斷後,收拾敗軍徐徐而退。事後,馬謖被諸葛亮軍法從事,而王平“因功”破例升為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可見,王平將軍的特點與名字相符——四平八穩、謹慎作戰。這恰與他的主帥諸葛亮的作風不謀而合。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不能積小勝為大勝,就是因為他堅持四平八穩的作戰風格。穩當的王平,在主帥眼裡,是十分可靠的。然而,既然王平將軍這麼可靠,為什麼一直沒有擔任什麼主將呢?諸葛亮當然也明白,一般的軍事奇才,大都個性鮮明。魏延是個有個性的軍事奇才,而王平與魏延相比,不僅少有奇謀,而且幾無個性。穩紮營,堅守戰,王平可以一用,但出奇制勝的大手筆,就難為這位“平將軍”了。

    王平最終取代魏延,從才氣而論,基本上是逆淘汰的結果。

    從荊州到長沙,由漢中至成都,魏延業績卓著卻一步一個坎,到了孔明手下,更是成為領導的眼中釘肉中刺,待遇越來越低,最後領導死了也不放過他。令他亦以死亡出局。這一切皆因他的個性……

    魏延因個性出局,王平因庸常勝出。在主帥諸葛亮手下,魏延處處走背字,而王平則如與兔賽跑之龜,慢慢耗到前頭。

    陳壽《三國志》評王平“忠勇而嚴整”。又說他“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一個“輕”再加個“損”字,道出了王平實乃善於撿漏一“庸才”。

    史官的話一般不會空穴來風,我們不妨追溯一下王平的“功勳”疑點,發現陳壽所言不虛,其來有自。

    《三國志》記載了王平參與的三大戰役:

    一是家喻戶曉的街亭之戰,二是祁山之戰,三是漢中保衛戰。

    在街亭之戰,參軍馬謖一敗塗地,而作為先鋒的王平,卻不戰成名,撿了個了參軍的大便宜。在諸葛亮死後,蜀軍內訌中,王平站在楊儀一邊表現得非常積極,但當楊儀命他追擊魏延時,王平自知武功比魏延差不少,不敢追。而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他漁翁得利,又撿了個“漢中太守”,終於坐上了漢中第一把交椅。在接替魏延,出任漢中太守後的漢中保衛戰中,王平遭遇草包大將軍曹爽都不敢出戰,效仿的卻是“魏延戰法”,堅持守興勢圍,拒敵待援之策。可見,此公除了免戰消耗,實無過人之處。

    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襲的是漢朝“舉孝廉”遺風,注重表現出來的“德行”。而好德勝於好才,必有虛偽無能之徒表演的舞臺。

    那關羽鎮守荊州時信任的大將潘睿、糜芳,劉備的螟蛉子、見死不救的劉封等人,均為虛偽無能之輩,一觸即潰大難臨頭各自飛。蜀漢後期,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只有虛偽道德家表演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

    奉行德治的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極為苛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史學界對他的普遍指責。諸葛亮要求眾將群臣“又紅又專”,如果“專”而“不紅”,他寧可不要;而倘若“紅”而“不專”,他卻可以將就使用。“蜀漢無大將”時,有著“一顆紅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鋒嗎?

    自古君子真偽不可分,但真才與草包總該分得清。在蜀漢的君子大營裡,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魏延是公認的軍事奇才,但“以德治國”的諸葛亮,卻一直對他限制使用。理由就是“腦後有反骨”。

    所謂“反骨”,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完全是烏有之詞,遍覽通體,潛臺詞無非是稜角、個性。而個性稜角恰恰就是人才的標籤,如何反要撕下?

    關羽攻長沙時,黃忠魏延同為長沙太守韓玄部將,韓玄懷疑黃忠通敵欲殺之,刀斧手把刀架到黃忠的脖子上,那黃忠都沒有絲毫反抗之意,眼看老黃忠就將一命嗚呼冤死在長沙城。是魏延危急關頭奮起造反,血刃韓玄起義獻城。

    試想一下,長沙一戰,沒有黃忠可以,沒有魏延成嗎?如果沒有魏延造反,休說長沙城拿不下來,就連老黃忠那顆頭顱,也早和身體分家了吧!

    然而,如此在戰長沙做出突出貢獻的將領,就因為“造反”而遭到諸葛亮的排斥。而城陷後的黃忠,一不投降二不殺身成仁,只是在劉備面前苦嚎舊主,便博得諸葛亮好感委以重任。

    這對魏延公平嗎?魏延的個性裡,的確有“造反有理”的成分,但魏延的造反,不是胡反亂反,總得來說,真的“有理”。不妨回放一下歷史,個性突出、智勇雙全的魏延,他反的主子,從蔡瑁到韓玄,哪個不是“頑惡”之輩?哪個不該反?這樣的“反抗”精神,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嗎?

    劉備麾下,再看王平與魏延,到底誰對蜀漢的貢獻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接替馬謖前,王平一直以偏將副手形式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魏延自領漢中二十載,威震漢中。他的那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何等豪邁,撿漏將軍王平,說得出此等豪邁之言嗎?

    劉備時期的蜀漢造就黃金一代。劉備用人也重德,但劉備用人比較寬鬆、容忍個性並善於用人之長。

    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卻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助長戰績平平的王平爬到網路魏延頭上。

    從魏延的最終結果看,似乎驗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腦後反骨,此人必反。但是不妨設想,如果按照劉備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會反嗎?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嗎?諸葛亮在時,魏延是不敢反;而劉備在時,魏延是不願反。

    對人才,劉備看長處、容個性,而諸葛亮卻不容有短、求全責備。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嗎?求全責備的結果,是“盡數庸才”。感化人才,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裡上有歸屬感,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劉備高於諸葛亮之處,由是使得前者在識人的眼力上,遠勝後者一籌!

    蜀漢之盛,就在劉備諸葛君臣合力,謀取漢中大勝之時,蜀漢之衰,就在劉備白帝城死後。表面上看,蜀漢亡於魏將鄧艾的一次偷襲,實際上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可見諸葛亮在本土培養人才方面,是何等的失敗!他沒有為蜀漢留下足夠的人才庫,在蓄才選才上,他是一個不及格的主帥。甚至可以說,諸葛亮設定的人才“關”,其實是場毀人遊戲,他“至清至察”的“準孝廉選才法”,毀掉的何止一個魏延!

    漢朝“舉孝廉”,當然也產生了陳蕃等人傑,然而,過於考究德的體制,缺乏公平競爭的程式,也衍生了大量的偽君子,這些偽君子,大都是庸才。東漢的衰亡,說明“舉孝廉”選才體制已經走入死衚衕,而蜀漢不以為戒,秉承“舉孝廉”遺風,苦果嚐盡。在三國的北方土地上,完全是另一番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那裡的曹魏陣營,魏王“唯才是舉”,英雄不問出處,不計前科,故人才紛至、門庭若市。三國歸晉,晉的老底是魏,滅亡蜀漢的鄧艾、鍾會這樣的軍事奇才均出自魏國,曹操“用人之道”,惠及兩朝魏晉。

    東漢滅亡,蜀漢衰敗,魏晉的興起,已昭示一個明理:“舉孝廉”用人制已經成為扼殺人才個性的毀人遊戲,“唯才是舉”取代“孝悌偽才”,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 2 # 落葉飛沙

    這跟諸葛亮本人的性格有關係:諸葛亮用兵謹慎,這是他本人堅持的底線,蜀國經過夷陵之戰後兵力嚴重不足,風險性的用兵方案諸葛亮是不會同意的,子午谷奇襲作戰方案被放棄就是如此,諸葛亮不會冒險行事。蜀國能鎮得住魏延的有兩個人劉備和諸葛亮,諸葛亮更加擔心的是劉備他倆都死了,以魏延的軍功和威信,如果掌軍,後期所用軍事方案肯定會帶有很大風險性,為了不耗費軍力,蜀國能生存的長久,諸葛亮只能在死之前以王平取代魏延。

  • 3 # 撒旦toy

     在蜀漢的君子大營裡,王平與魏延分別代表中規中矩與特立獨行,“以德治國”的諸葛亮,對二人的使用態度大相徑庭。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三流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而對於戰績平平的王平,則寵愛有加,助長其爬到魏延頭上。   漢中太守一職,是蜀漢要位,其地位不次於“荊州牧”,得此職相當於“第二關羽”。當這塊雲彩飄落到魏延頭上下起雨來時,蜀漢眾將無不豔羨。   個性同本領一樣強,這是魏延的特點。關於他的才氣與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是公認的卓著。每次戰役均打前鋒,斬王雙,救危難,屢立戰功。尤其獻“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妙計,為後人稱道。當劉備把“漢中太守”授予他時,其實已經視他為“韓信再世”。   然而,爭奪漢中太守職位的暗戰並未結束,封疆大吏,誰不覬覦?   那麼大的魏延魏文長,誰能將他淘汰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竟是戰績平平的王平。   關於王平將軍,史書三國志記載寥寥,《三國演義》中也以只言片段出現,其中,公認的最大戰功是在街亭之戰中,力阻馬謖山上紮營——   諸葛亮開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參軍馬謖去把守戰略要地街亭,王平為馬謖先鋒。馬謖察看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勸阻,馬謖不聽。後蜀軍水源被斷,大敗,士卒離散。唯王平領本部千餘人虛張聲勢斷後,收拾敗軍徐徐而退。事後,馬謖被諸葛亮軍法從事,而王平“因功”破例升為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   可見,王平將軍的特點與名字相符——四平八穩、謹慎作戰。這恰與他的主帥諸葛亮的作風不謀而合。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不能積小勝為大勝,就是因為他堅持四平八穩的作戰風格。穩當的王平,在主帥眼裡,是十分可靠的。   然而,既然王平將軍這麼可靠,為什麼一直沒有擔任什麼主將呢?   諸葛亮當然也明白,一般的軍事奇才,大都個性鮮明。魏延是個有個性的軍事奇才,而王平與魏延相比,不僅少有奇謀,而且幾無個性。穩紮營,堅守戰,王平可以一用,但出奇制勝的大手筆,就難為這位“平將軍”了。   王平最終取代魏延,從才氣而論,基本上是逆淘汰的結果。   從荊州到長沙,由漢中至成都,魏延業績卓著卻一步一個坎,到了孔明手下,更是成為領導的眼中釘肉中刺,待遇越來越低,最後領導死了也不放過他。令他亦以死亡出局。這一切皆因他的個性……   魏延因個性出局,王平因庸常勝出。在主帥諸葛亮手下,魏延處處走背字,而王平則如與兔賽跑之龜,慢慢耗到前頭。   陳壽《三國志》評王平“忠勇而嚴整”。又說他“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一個“輕”再加個“損”字,道出了王平實乃善於撿漏一“庸才”。   史官的話一般不會空穴來風,我們不妨追溯一下王平的“功勳”疑點,發現陳壽所言不虛,其來有自。   《三國志》記載了王平參與的三大戰役:   一是家喻戶曉的街亭之戰,二是祁山之戰,三是漢中保衛戰。   在街亭之戰,參軍馬謖一敗塗地,而作為先鋒的王平,卻不戰成名,撿了個了參軍的大便宜。在諸葛亮死後,蜀軍內訌中,王平站在楊儀一邊表現得非常積極,但當楊儀命他追擊魏延時,王平自知武功比魏延差不少,不敢追。而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他漁翁得利,又撿了個“漢中太守”,終於坐上了漢中第一把交椅。在接替魏延,出任漢中太守後的漢中保衛戰中,王平遭遇草包大將軍曹爽都不敢出戰,效仿的卻是“魏延戰法”,堅持守興勢圍,拒敵待援之策。可見,此公除了免戰消耗,實無過人之處。   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襲的是漢朝“舉孝廉”遺風,注重表現出來的“德行”。而好德勝於好才,必有虛偽無能之徒表演的舞臺。   那關羽鎮守荊州時信任的大將潘睿、糜芳,劉備的螟蛉子、見死不救的劉封等人,均為虛偽無能之輩,一觸即潰大難臨頭各自飛。蜀漢後期,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只有虛偽道德家表演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   奉行德治的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極為苛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史學界對他的普遍指責。諸葛亮要求眾將群臣“又紅又專”,如果“專”而“不紅”,他寧可不要;而倘若“紅”而“不專”,他卻可以將就使用。“蜀漢無大將”時,有著“一顆紅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鋒嗎?   自古君子真偽不可分,但真才與草包總該分得清。在蜀漢的君子大營裡,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魏延是公認的軍事奇才,但“以德治國”的諸葛亮,卻一直對他限制使用。理由就是“腦後有反骨”。   所謂“反骨”,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完全是烏有之詞,遍覽通體,潛臺詞無非是稜角、個性。而個性稜角恰恰就是人才的標籤,如何反要撕下?   關羽攻長沙時,黃忠魏延同為長沙太守韓玄部將,韓玄懷疑黃忠通敵欲殺之,刀斧手把刀架到黃忠的脖子上,那黃忠都沒有絲毫反抗之意,眼看老黃忠就將一命嗚呼冤死在長沙城。是魏延危急關頭奮起造反,血刃韓玄起義獻城。   試想一下,長沙一戰,沒有黃忠可以,沒有魏延成嗎?如果沒有魏延造反,休說長沙城拿不下來,就連老黃忠那顆頭顱,也早和身體分家了吧!   然而,如此在戰長沙做出突出貢獻的將領,就因為“造反”而遭到諸葛亮的排斥。而城陷後的黃忠,一不投降二不殺身成仁,只是在劉備面前苦嚎舊主,便博得諸葛亮好感委以重任。   這對魏延公平嗎?魏延的個性裡,的確有“造反有理”的成分,但魏延的造反,不是胡反亂反,總得來說,真的“有理”。不妨回放一下歷史,個性突出、智勇雙全的魏延,他反的主子,從蔡瑁到韓玄,哪個不是“頑惡”之輩?哪個不該反?這樣的“反抗”精神,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嗎?   劉備麾下,再看王平與魏延,到底誰對蜀漢的貢獻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接替馬謖前,王平一直以偏將副手形式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而魏延自領漢中二十載,威震漢中。他的那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何等豪邁,撿漏將軍王平,說得出此等豪邁之言嗎?   劉備時期的蜀漢造就黃金一代。劉備用人也重德,但劉備用人比較寬鬆、容忍個性並善於用人之長。   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卻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助長戰績平平的王平爬到網路魏延頭上。   從魏延的最終結果看,似乎驗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腦後反骨,此人必反。但是不妨設想,如果按照劉備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會反嗎?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嗎?諸葛亮在時,魏延是不敢反;而劉備在時,魏延是不願反。   對人才,劉備看長處、容個性,而諸葛亮卻不容有短、求全責備。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嗎?求全責備的結果,是“盡數庸才”。感化人才,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裡上有歸屬感,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劉備高於諸葛亮之處,由是使得前者在識人的眼力上,遠勝後者一籌!   蜀漢之盛,就在劉備諸葛君臣合力,謀取漢中大勝之時,蜀漢之衰,就在劉備白帝城死後。表面上看,蜀漢亡於魏將鄧艾的一次偷襲,實際上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可見諸葛亮在本土培養人才方面,是何等的失敗!他沒有為蜀漢留下足夠的人才庫,在蓄才選才上,他是一個不及格的主帥。甚至可以說,諸葛亮設定的人才“關”,其實是場毀人遊戲,他“至清至察”的“準孝廉選才法”,毀掉的何止一個魏延!   漢朝“舉孝廉”,當然也產生了陳蕃等人傑,然而,過於考究德的體制,缺乏公平競爭的程式,也衍生了大量的偽君子,這些偽君子,大都是庸才。東漢的衰亡,說明“舉孝廉”選才體制已經走入死衚衕,而蜀漢不以為戒,秉承“舉孝廉”遺風,苦果嚐盡。   在三國的北方土地上,完全是另一番人才濟濟的繁榮景象。那裡的曹魏陣營,魏王“唯才是舉”,英雄不問出處,不計前科,故人才紛至、門庭若市。三國歸晉,晉的老底是魏,滅亡蜀漢的鄧艾、鍾會這樣的軍事奇才均出自魏國,曹操“用人之道”,惠及兩朝魏晉。   東漢滅亡,蜀漢衰敗,魏晉的興起,已昭示一個明理:“舉孝廉”用人制已經成為扼殺人才個性的毀人遊戲,“唯才是舉”取代“孝悌偽才”,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狐嶺之戰中,不足十萬的蒙古將士,為何能擊敗四十萬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