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龍行聊詩

    人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1.遺傳;

    2.生活環境;

    3.教育方式。

  • 2 # 遙指遠方9

    這個問題估計沒有個標準答案,但肯定與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不同的成長環境以及不同的教育,在成長過程中,又經過許訐多多的事情,由於各自經歷不同,悟性不同,得到成長經驗也不同,長大後也就形成了各自獨特人格,有人善良正直,有人自私邪惡,有人大同,有人小我……。

    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所謂‘一娘生九種,種種不同’。“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

  • 3 # 蒼山遠客

    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具有明顯個性特徵的綜合反映,它包括性格、氣質、修養、品行、知識、能力、態度、三觀、為人處事、適應社會能力等多種因素,共同形成的一個人在世界上的總體外在表現。

    性格、體質、能力等來自父母遺傳,父母的性格都會在孩子身上再現和延續,由此可以知道,遺傳是形成性格的基本要素。

    人的三觀、態度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人的三觀在社會環境中具有趨同性,也就是三觀與社環境倡導的價值觀向相近的方向發展,社會的價值觀影響和決定著人的三觀形成。

    品行、知識、能力、做事、為人等都與人接受的教育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說,是教育和訓練形成人的品行、知識、能力。

    氣質、修養既來自外界的環境影響,又來自教育的薰陶,更形成於自我內心的堅定追求,自我努力。

    綜上所述,人格的形主要受四個方面的影響:來自先天的遺傳,環境的影響,教育的塑造,自我的追求。

  • 4 # 清扇竹

    心理學有很多理論說明人格的形成。儘管有不同的觀點和流派,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先天的遺傳因素即素質,是嬰兒初生時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包括腦和神經系統型別、內分泌腺以及身體外表的特徵等。 比如,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發現,神經過程平衡的人能有效地分配注意力,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不平衡的人如興奮佔優勢的神經型別則在分配注意力上有一定困難。又如,荷爾蒙中的某種成分分泌過剩,容易產生興奮,分泌不足,則容易產生疲勞,這都會引起孩子個性的變化。此外,人的身體外表也會引起人格問題。我們都有這方面的體會。從小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體格、容貌、身體的姿態特徵與其他人相比較,總希望自己比別人有更好的身體條件。如果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往往會引起對自己本身的期待或自卑感體驗。在我們這次調查中,有高達15.3%的獨生子女對自己的相貌、體形很不滿意,比較不滿意的也達42.3%,也就是說,近70%的孩子覺得自己的相貌、體形有點問題或有很大問題。從心理學的觀點看,這些孩子的人格發展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總的說來,人格就是在這個自然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對大多數身體健康發育正常的人來說,先天的遺傳因素會起一定的作用。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介紹,行為遺傳學的最新研究證明,遺傳對人格(總體上)的影響佔50%。但是,其人格發展也受個體的生活史以及社會歷史條件的重要影響。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對個體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 埃裡克森說:人在生長過程中有一種注意外界的需要,並與外界相互作用,而個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班都拉指出:一個人的行為的獲得是對他人的行為、態度和各種反應的模仿和認同,如同孩子經常模仿父母行為、語言等。 羅傑斯強調自我概念及其與現實的協調,認為:理想的自我概念是個體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與現實之間的和諧,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和諧。 這些描述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後天的環境、教育因素對兒童人格發展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九型人格里,我們主要討論影響人格的個體生活史,而不討論先天遺傳因素。這不僅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生活史更重要,也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研究教育方式。遺傳因素對兒童人格的影響這一題目更應由醫學、心理學專家來研究

  • 5 # 和平門外

    信念系統(三元結構之十七)

    人之長相,分體貌和心靈。五官之美如花開豔陽,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動,需依託,靠修養方能呈現。

    顏值可以美容,但掩蓋不了本色;氣質可以塑造,但脫離不了本性。心有境界行則正,腹有詩書氣自華。

    精神長相,是一種看不到的能力,這個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力量。而信念系統就是構建一個人精神長相的基石。

    按照三元結構支撐的觀點來看,信念系統的構成有三個支撐點。

    1、基因決定論

    一頭大象在懷孕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它肚子裡的生命,要麼中途夭折,要麼長成大象,絕對不可能變成牛羊。

    醜小鴨是怎麼變成白天鵝的?只有一個原因,它的父母是白天鵝。

    現在大家都強調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因為一個組織在被設計出來後它的基因基本上就被確定了,就是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如果這個基因不好,那後天的改變是極其困難的。

    一個人信念系統的構成首先就是父母的基因,這種基因的遺傳會形成一個人從童年時代開始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父母的基因會構成一個人成長的內環境,從教育、思考方式、行為方式、飲食方式和是非觀,這種內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又經常被人們所忽視。

    當一個組織的發展出現問題時,首先要檢查的是起心動念時是否出現了偏差,而經常是人的固執和自以為是讓人們忽略了這個問題。當一個孩子出現了問題時,做父母的首先是要檢查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出現了什麼問題,可是又有多少成年人會檢討自己呢?

    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應該是遵循著以下的流程:首先是為什麼做?這是理念;其次是做什麼?這是方向;第三是如何做?這是流程;第四是誰來做?這是組織設計;最後是如何做的好?這是規章制度。

    有多少組織或者個人是按照這樣的流程來思考問題呢?這種思維模式要遵循嚴格的先後順序,因為前邊要是錯了,後面的就是毫無意義的,而大多數的組織和個人幾乎都是在前面的兩項犯了錯誤。

    前兩項“為什麼做?”和“做什麼?”之所以是最為重要和最為關鍵的原因是因為這兩項所決定的就是組織和個人的基因。

    2、環境決定論

    這是企業和個人成長的外環境,就像我們常說的人是環境的產物,其實組織也是環境的產物。

    一對夫妻結婚十年二十年,我們都會說他們有夫妻相,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人的相貌都可以互相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能不會因此而改變嗎?所以一對夫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越來越像是必然的。

    曾經有位哲人說:你要是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他身邊的人。原因不需要解釋,就是人一定是相互影響的。假如身邊有一群喜歡打麻將的朋友,每天三缺一,你遲早會坐到麻將桌上的。

    你身邊都是富人,你就不可能貧窮;你身邊都是不學無術之人,你就不可能成為智者;你身邊都是吃貨,你不用量都會知道自己的腰圍;你身邊的姐妹都是網紅臉,美容刀遲早會落到你的臉上。

    個人是這樣,組織也是這樣,我們很多人不去思考、不去學習、沒有主見,整天去看別人在做什麼。我的辦公室經常會來一些人告訴我誰做了什麼,賺了多少錢。其實別人做了什麼和賺了多少錢與你有什麼關係呢?而對成功模式的思考和借鑑卻是不知所云。

    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缺乏思考的世界,必然也是一個浮躁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保持清醒和冷靜是非常難得的。

    2015年夏天,我在廣州的黃埔軍校舊址參觀並接受一個短期培訓,好像回到了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從黃埔軍校建校到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107位黃埔的將軍,在民族危難的時候義無反顧捨身報國,讓我涕泗滂沱不能自已。我相信在大革命的時期的有志青年,只要是到了廣州,參加革命幾乎是必然的選擇,這其實就是環境決定論。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文革,讀書無用論,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在中國教育的黃金十年中走進了大學,是中國由窮變富、由富變強的見證者,我們有幸生長在這個年代,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看到了西方几百年才經歷過的滄桑鉅變,在中國的歷史上恐怕沒有哪一代人會有我們這代人的經歷,我們是幸運的。

    我們也是不幸的,縱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的道德淪喪幾乎是必然的,我們太多人失去了真誠,失去了善良,失去了責任感,失去了赤子之心,我們變得自私、貪婪、放縱、淺薄、金錢至上……

    但終究會有另外的一些人,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詮釋著“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信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不論你是誰,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組織,我們都被時代的大潮裹挾著洶湧向前,都在被這個時代改變著,我們會變成什麼樣?靠我們自己去決定。

    3、心態決定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Stinger(Festinger),曾提出了一個十分出名的法則,即被人們稱為的“費Stinger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能掌控的。

    費Stinger舉了一個例子具體詮釋這一法則。卡斯丁早上洗漱時,將自己的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怕被水淋溼了,就順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一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卡斯丁心疼手錶,就照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然後冷著臉罵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氣與之激烈爭吵。一氣之下,卡斯丁直接開車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時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又馬上轉回家。可是家中沒人,卡斯丁只好打妻子的電話要鑰匙。妻子慌慌張張的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一個水果攤,她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離開。待門開啟拿到公文包後,卡斯丁已經遲到了15分鐘,捱了上司一頓嚴厲的批評。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他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遲到被扣了當月的全勤獎。兒子這天參加棒球比賽,卻因心情不好發揮不佳被淘汰了。

    在這個事例中,手錶摔壞是其中的10%,後面發生一系列事情就是那另外的90%。都是由於當事人沒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導致了這一天成為“鬧心的一天”。試想,卡斯丁在那10%發生後,如果換一種反應,比如,安慰兒子:“不要緊,手錶摔壞了沒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這樣兒子高興,妻子也高興,他自己心情也好,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可見,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但完全可以透過你的心態與行為決定剩餘的90%。

    這其實就是一個組織的企業文化,現在有個說法叫做心態決定一切,這話有些絕對,但在一個人和組織成長過程中心態觀念是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相比於基因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心態決定論大概是人類唯一能夠自我把控的。

    這就是信念系統構成的三元結構支撐,它決定了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的幸福觀,決定了我們的信仰和追求,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家園。

  • 6 # 古浪的風

    一個人的人格體現,太多外在因素的都會形成不同的人格,比如家庭,愛情,事業,文化,友情,環境等,人格魅力的提升,最大因素還是起決於個人的心態。

  • 7 # 看你有點眼熟

    我認為人格的形成,在嗷嗷落地那一刻起,就與其家庭教育,親朋好友,接受的教育理念,經歷的各種事情等等,這些都是形成人設的重要條件。

    人格的差異,做事的方式,交流的方式,人人皆不同,所以說人格的形成與接觸的環境有關。

  • 8 # 書畫墨韻賞鑑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愛老師、愛父母,還要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民。傳統德育之所以柔弱無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真正觸及孩子的心靈,教師應努力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挖掘學生的內心深處,喚起、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動中感恩,形成完整的人格。

  • 9 # 站長在風口浪尖

    人格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當代新的精神分析學派注重強調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被稱為“現代弗洛伊德心理學最傑出的代表人”的艾裡克森,他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三個方面考察人格的發展,提出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人格發展漸成說。 艾裡克森認為,人格是一種獨立的力量,是一種心理過程,是人的過去經驗和現在經驗的綜合體,能夠把個人的內部發展和社會發展綜合起來,引導心理向合理的方向發展,決定著個人的命運。 艾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係三個不可分割的過程,每個人在生長過程中都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他根據這三個過程的演化把人格分為八個階段,這些階段是以不變的序列逐漸展開的,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分階段又有連續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 每一個階段都由一對沖突或兩極對立的性格特質所構成,並形成一種危機(或重要轉折點)即為個體每個階段性格發展的主要任務。如果危機得到積極解決,會增強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發展,有利於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就會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而且,前一階段危機的積極解決會擴大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反之會縮小後一階段危機解決的可能性。 艾裡克森劃分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與弗洛伊德劃分的階段一致)為: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口唇期。這個階段個體人格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能夠愛撫嬰兒,並且有規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嬰兒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貫、無規律的滿足,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嬰兒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不適,產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樂觀、信任、活躍、安祥等積極的人格特徵;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懼怕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悲觀、多疑、抑鬱、煩躁等消極的人格特徵。 嬰兒的這種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是以後各個階段人格順利發展的起點。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主要是母親)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應充分適當地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過分滿足和過分剝奪;同時,在滿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儘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貫性,不能隨意轉變,即使變化也要漸進地、有規律性地進行,使嬰兒能很快適應。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自主對羞怯和疑慮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肛門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獲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慮。 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學會了走動、推拉、說話等,也學會了把握和放開,尤其是自身身體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洩,因而使兒童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等養育者意願相互衝突的危機中。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為限制適當,給予兒童一定自由,兒童就會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識;相反,如果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限制、批評甚至懲罰過多,就會使兒童感到羞怯,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意志”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堅強、獨立、剋制、自律等人格特徵,;如果這一分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羞怯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意志薄弱、依附、隨意、敷衍等消極的人格特徵。太過縱容,成年易形成骯髒、浪費、無秩序等生活習慣;限制太嚴,則易形成清潔、吝嗇、忍耐等強迫性特點。 兒童的這種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適應社會化要求的能力增強,對於個人今後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理想之間關係的態度及處理產生重要影響,對個體的社會化及未來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準備。 這一階段要求父母等養育者對兒童的行為必須理智而耐心,適度控制同時給與一定的自由,並施以科學的訓練,及時矯正不良行為。 第三階段:學前期(4-6歲)——主動對內疚階段相當於弗洛伊德的性器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就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身體活動更為靈巧,語言更為精練,口語表達能力增強,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思維尤其是表象性思維發展最快的時期,想象力極為生動豐富,已開始了創造性的思維,開始了對未來事情的規劃。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富於幻想,喜歡童話故事、擬人化的遊戲等事物及活動,並傾向於透過自己的想象去解釋周圍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勵兒童的主動行為和想象力,兒童就會獲得積極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如果父母經常限制兒童的主動行為,譏笑兒童不切實際的幻想,兒童就會喪失主動性,變得無所適從,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和內疚。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自動自發、計劃性、目的性、果斷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是消極解決,成年後性格傾向於不思進取、無計劃性、優柔寡斷等消極的人格特質。 目的在此的含義就是“正視、追求價值目標的勇氣”。

  • 10 # 宇宙之父

    人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答題:

    在歷史的大道上

    活字看到了偉大的力量

    竹簡聽到了萬載的輝煌聲遠

    甲骨文彰顯著

    萬古千秋華夏文明

    使閃電雷鳴風水日月年輪

    讓伏羲《先衛》的腳步在耳邊迴盪

    剛剛讓智慧的宇宙從此聽到了我們

    我們走向偉大的世界

    夢的詩鏡中

    畫的海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排2020球員實力金字塔!倫納德、阿杜、詹皇第一檔!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