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2253486495
-
2 # 不二小吧
這個劉伯溫是浙江溫州文成縣人,朱元璋的手下大都是淮西勳貴,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關係與劉邦和韓信的關係是一樣的,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制度裡一個外人很難有大的發展前途,能保住性命已經不錯了,致於封伯爵還是侯爵意義不大。在封建王朝有要想在朝堂之上生存,就得站好隊。哪個不是皇親國戚、哪個不是老鄉親戚。封什麼爵位結局都是死。商鞅很厲害了吧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全靠商鞅變法土地制、軍功制、郡縣制延續至今。被封:大良造,結局還是五馬分屍。劉伯溫是受淮西勳貴排擠的,皇帝只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而已。對劉伯溫沒有多大的好感。其實在朱元璋封官賞爵的時候已經決定要殺一些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將軍大臣了。只是先殺誰後殺誰而已。
劉伯溫在朝堂之上沒有自己的朋黨老鄉,在封官賞爵中發不出多大的聲音,而且對朱元璋來講,他的同鄉朋黨從小到大一路走來,在感情上明顯要比和劉伯溫要進的多,自然會比其他人的爵位低點。
總結一句話:狡兔死 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帝國破功臣亡!臣子哪有什麼功成名就,能明哲保身就已經不錯了。
-
3 # 鑑史馬後炮
劉伯溫作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拋開被民間神化部分不說,在朱元璋的心裡地位確實很高,甚至超過魏國公徐達和南韓公李善長,雖然身居伯爵,朱元璋對劉伯溫在從軍事上、政治上策略的制定都離不開劉伯溫在方向上的正確指導,故劉伯溫有“帝師”之譽。“伯爵”恰恰是劉伯溫免受洪武年間官場各個大案牽連的關鍵點之一。
劉伯溫原為元朝至正年間漢人進士,為人清高性情剛烈因此在腐朽的元朝當官實在幹不下去,於是辭官回老家青田縣耕讀過日子。直到朱元璋慕“浙江四大才子”之名請他相助,才來到朱元璋的身邊。
據《明史》可以確知,劉伯溫才能大,脾氣也不小。作為文人骨子裡的那股傲氣,壓根瞧不起朱元璋手下那班草莽出身的將領,於是不屑與他們私下有交往。一開始,雖然劉伯溫處處展現驚人才華,可還是朱元璋非常討厭劉伯溫身上這股臭脾氣,因為他自己本來也是草莽出身。明朝開國之初在論功行賞時,朱元璋對開國功臣按三等爵位封賞,分別為:公爵、候爵和伯爵。按功勞,劉伯溫理應受封公爵,就因為脾氣“不合群”的問題最後被拉入伯爵的隊伍裡去。
雖為伯爵可劉伯溫的職位不低,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使,有統察天下文武官員的大權,並且脫離中書省管轄直接受皇帝本人制約。一開始朱元璋特別討厭他的清高和傲氣,可隨著大明王朝的建立,朱元璋那幫“合群”且高官厚祿的兄弟功臣逐漸合夥欺下瞞上幹起貪汙的勾檔時,朱元璋開始喜歡上劉伯溫這股傲氣和不屑結黨朋的清高。因為劉伯溫不貪財色、不結黨朋個性恰恰成為朱元璋反貪腐的最佳人選。
只是劉伯溫在世不長,不久便病死。據《明史》記載劉伯溫的病情狀況,很符合現代醫學肝癌的症狀,據醫學對肝癌誘發因素的研究,脾氣暴躁是重要的肝癌病發因素之一。這充分印證了劉伯溫死於肝癌這一說法。不過相對於其實明初功臣的結局,誠意伯劉伯溫也算是善始善終吧。
-
4 # 古河洋橋
劉伯溫被神化了,劉伯溫就是一知識分子,如果劉伯溫有大才,他應該做到宰相的位置。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凡有大才的謀士,理所當然就是宰相!
-
5 # 於左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共有六人得到公爵,二十八人得到侯爵,其中除了李善長,全部都是武將。
這當中,李善長雖然是文臣,沒上過戰場,但資格最老,為朱元璋做了許多事,許多朱元璋說不出口的話,他都能識趣地替他提出來。另外,在消滅張士誠之後,李善長就被封為宣國公,一起被封的另外兩個人是徐達和常遇春,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
一番封賞之後,又舉行了慶功宴,幾天之後,朱元璋才想起他身邊那一大幫文臣。於是宣佈,進封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御史中丞劉基被封為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
和前面三十多位公侯相比,劉基、汪廣洋二人的爵位低,食祿少,而且他們的爵位屬於流爵,子孫不可世襲,最重要的是,沒得到那一塊寒光閃閃的免死鐵券。所以完全不能相比較,更像是發給他們的一份安慰獎。
劉基和汪廣洋都不是安徽人,不是紅巾軍的信眾,屬於外來者,看起來官職不小,其實並沒有真正進入權力的核心。
劉基是元朝的進士,在元朝做過官,這和朱元璋手下的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他的眼界也不一樣。劉基有氣魄,做軍師、做御史,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決策,比如在征討陳友諒、張士誠的次序上,比如在如何對待韓林兒的問題上,在營造中都的問題上,他都有過重要的建議。
但是,民間對於劉基能力和作用的評價,都有誇張的成分。總體來說,他是配得上這個誠意伯的。
相比之下,汪廣洋的經歷就平淡得多,主要在地方上任職,李善長因病離開丞相之職,他被召來代替,升得很快。
總體來說,劉基能夠封爵,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十分幸運。但他和汪廣洋一樣,根基並不牢固,所以後來都出了事。
-
6 # 風輕雲淡有情天
朱無璋在奪取天下,開國初期的這段時間中,除了老謀士李善長外,劉伯溫也為他的成長,紮根出了不少力。這一點,朱元璋心裡清楚得很。
但朱元璋有自卑心理,他是要飯出生,沒讀過多少書。對有文化的人既仰慕又有點反感。仰慕他們博古通今,頭頭是道,反感的是文化人自命清高,迂腐糾結。
而劉伯溫恰恰是一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他看不起農民起義軍,曾稱他們是流寇悍匪,甚至和元軍一起剿殺過農民軍。這在朱元璋的心裡是一根永遠的刺。
而劉伯溫真的是不溫不火,朱元璋知道劉伯溫聰明,看穿了朱的一切心思,這讓他又佩服又害怕。他生性多疑,最怕別人比他聰明又捨不得讓劉伯溫歸養。於是便封了個伯爵,俸碌二百四十石米這樣一個吃不飽餓不死官位。和李善長四千石米的俸碌無法比。
劉伯溫看到了朱元璋身上的問題,但後來他已經覺得無話可說了,直到孤獨地死亡,一說是被朱元璋毒死,也有人說是胡惟庸毒死了他。但他的名氣比那李善長強多了。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從劉基在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得到的職位來看,劉基在明太祖朱元璋“創業團隊”中的地位並不算高。劉基的職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委主任,順帶負責點修史之類的工作。那麼,為什麼洪武三年,劉基僅僅被朱元璋封為了誠意伯呢?
首先,自從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國策之後,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給武將高位弱權,而給文臣低位強權。爵位這種東西,絕大多數都給予了武將,給文官授爵者,很少!整個明初的封爵系統中,公爵、侯爵兩級,除了南韓公李善長,幾乎一水兒都是武將。李善長是誰?中書左丞相、號稱明朝開國第一文臣。而且,籍貫安徽定遠的李善長還擁有淮西背景,屬於朱元璋的嫡系班底。即便是伯爵,實際上文官獲得者也寥寥無幾。朱元璋授予劉基伯爵並不算低,已經算是給了面子了。因為,即便不給文官授爵,也無可厚非,挑不出太多理來。
其次,作為文官,劉基之上還有李善長。李善長此人和淮西籍官員、將領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關聯。作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之一,他的地位是劉基這些外來戶永遠無法達到的,如果朱元璋給劉基授公爵,哪怕是侯爵,也勢必會讓李善長感到壓力,不利於班子內部的團結。更何況,如果給劉基授公爵,那麼給地位、功勞遠在劉基之上的李善長什麼?王爵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為避免讓李善長產生一些想法,朱元璋也不宜給劉基過高的爵位。
再其次,劉基和朱元璋實際上並不貼心。朱元璋內心相對信任的還是淮西子弟兵。對於來自對手張士誠地盤的浙東士子集團,朱元璋既要用他們,實際上也防著他們,對劉基亦然。同時,元朝進士出身的劉基頗為恃才傲物,骨子裡對於農民出身的淮西勳貴、甚至朱元璋本人都不太看得上眼的。但是,劉基又不甘心無所作為、老死鄉里,這才出來為朱元璋所用。在天下未定之時,朱元璋迫於形勢以及拉攏人才的需要,對劉基和浙東士子集團還算客氣、也尚能容忍。一旦江山坐穩,這幫人的地位立即下降為普通文臣,一次科考就可以錄上數百。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刻意晾一晾浙東士子集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能給劉基一個誠意伯已然是給了臉面了。
實際上,劉基的能力和貢獻被一些野史演繹過分誇大了。他在朱元璋陣營所扮演的始終只是一個智囊的角色,而沒有成為像李善長、甚至後來的胡惟庸那樣、獨當一面的角色。由於智囊工作的特殊性,主要偏向理論、規劃方面,而非實施、執行。因此,劉基真正能夠量化的“功”並不多,而授予爵位之時,除了朱元璋的信任之外,最大的參照就是量化的所謂的“功”。這一點上劉基完全不佔優勢,甚至可以說有些吃虧。因此,被授予伯爵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
8 # 穆青談歷史
我是土豆,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總體來說,劉伯溫在朱元璋創業團隊中算是一個謀士,在朱元璋開創明朝歷史時為其出謀劃策,在出完力之後朱元璋並不重用劉伯溫,只是將他封為伯爵。
劉伯溫的坎坷仕途一三一一年在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是劉基,字伯溫,後世便稱他為劉伯溫。劉伯溫天資聰慧,並且熱愛學習,他的父親是其啟蒙老師,教他習文識字,他學習能力極強,具有一目七行的本領,十二歲之時便考中秀才,被鄉間稱為“神通”。元統元年,這位少年也初長成,二十三歲的他便赴元朝京城大都去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可是,在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的年代,無法得到任用,只能在家閒居三年。至元二年,劉伯溫才被元朝朝廷任用為江西高安縣丞,協助縣令處理縣中的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不拘一格,不畏強權,體恤百姓,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但是最後還是辭官回家了。至正三年,朝廷任用他為江浙儒副提舉,並且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為檢舉監察御史職,朝中大臣都不支援他,還給他使絆子,他只好辭職,此次為官任期大約也只有一年。劉伯溫初入仕途時就是這樣反反覆覆,可見他初入仕途時仕途多舛。
幫助朱元璋開創明朝至正二十年的時候,他被朱元璋請到應天,任用他為自己的謀臣,他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均得到了朱元璋的採納和執行,他參與制定朱元璋消滅元朝的策略,並得以實現,幫助朱元璋開創了明朝的歷史。劉伯溫的晚年命途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開創帝業時,被朱元璋當做手心裡的一塊寶,可是等到朱元璋帝位穩固之後,就被他當做了一棵草對待。首先開始降低劉伯溫的威信,同朝為官的大臣們,和劉伯溫具有相同功勞的大臣,官品和俸祿都比劉伯溫高,這就是顯然要將劉伯溫的威信給降低,不在重用劉伯溫的表現。其次為劉伯溫在朝野樹立敵人,將劉伯溫與他討論的其他大臣的缺點都告訴大臣本人,目的就是挑起其他大臣與劉伯溫的禍端,為其樹立敵人。再次就是撤銷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已經感覺到了朱元璋的意圖,在朱元璋希望他告老還鄉之時就順應了朱元璋的意圖,可是在回去之後,他也沒有放下朝廷的事情,將自己的想法奏報朝廷,可是被朝中的對手給汙衊,添油加醋的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也沒有給劉伯溫辯白的機會,撤銷了他的俸祿。這種巨大的折磨和仕途的不順使劉伯溫病倒了,之後再也沒有好起來,六十五歲之時便駕鶴西去了。
-
9 # 剪輯小建建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給出自己的回答:
不得不說,劉伯溫再朱元璋的團隊裡僅僅只是一個高階謀士而已,但是絕非為近臣。
很多人都不理解,劉伯溫上知天文下至地理,理應要高過李善長等人的。
其實不然,朱元璋雖然高瞻遠矚是一個難得的帝王,但是他和劉邦一樣,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泥腿子出身,沒有受過高等教育。
我們可以借鑑很多現在小公司初創時期情況來借鑑:一般來說私人企業裡面,能夠有一定管理權力能夠在老闆面前說的上話的,基本上都是老闆的各種親戚或者是從小玩到大的夥伴。這樣的給與老闆更加的安全感。而劉伯溫就像到這個公司打工的部門經理一樣,雖然有才幹,但是畢竟是一個外人。既然是外人,老闆自然就會對你沒有那麼親近了。而且有時候還要防著你。
我舉得這個例子,相信已經能夠很好的說明了問題,事實上明朝開國公爵、侯爵中大部分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人以及自己的親戚侄子(李文忠等),這些人讓朱元璋在一開始很放心。但是劉伯溫卻是從浙東來的外人,你有能力,但是我怕你反我。所以要用卻不能重用,自然給與的爵位就低了。
我們可以看十幾年前的一部《朱元璋》的電視劇,就能感受到這一點:胡惟庸才來了幾個月,便能夠喊朱元璋叫上位,而劉伯溫到死也只能喊大帥!
-
10 # H人心換不來人心
個人覺得地位很高,博學就不用說了,當時明王朝時代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命,知運,知人,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樣的人少知又少,都會被朝廷歸攏起來,奉為先生,更何況劉伯溫還幫朱元璋打下大明王朝的重要而且又是唯一的人,李善長只是配角,而後又幫朱元璋改國運,他所擔任的督查使更是權利大的很,只是沒有軍權,無論文官丞相,還是武官將軍,他都要督辦,監察的權利,諸葛亮能定三國,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可見此人的學識,智謀,在當時的天下是無人能及的,至於伯爵位是朱元璋為了節制他,如果能力和地位都太高的話,朱元璋怕百年之後,後世之君無法駕馭了他,帝王之術需要制衡,更需要平衡,不可能讓某一派獨大,所以他的地位和俸祿並不高。
-
11 # 哈哈一顆心
劉基,字伯溫,封爵誠意伯,在民間傳說中,一直是以是稱作是大明諸葛亮,但民間多有杜撰和誇大,而其在朱元璋的團隊中,也並不是很受重用,功績也不是很亮眼!!
首先就是出身問題,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出身,正經計程車紳階級,書生氣較重,並且很有才華,還做過元朝的官員。而朱元璋則是農民出身,大字識不了幾個,因為早先的經歷,對讀書人和元朝官員比較反感,所以朱元璋從心底就看不上劉伯溫。
其次,劉伯溫加入朱元璋團隊的時間比較晚。至正十九年(1359年:劉伯溫48歲),朱元璋攻下浙東,聞知劉基及宋濂等人的名聲,便以錢財招聘,劉基沒有答應。總制孫炎兩次寫信堅決邀請,劉基始出。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是一方諸侯,劉伯溫的加入對於朱元璋的團隊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而朱元璋之所以加劉伯溫入自己的團隊,也只是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不計前嫌,禮賢納士的一個態度!而劉伯溫加入團隊以後,或許是沒時間沒機會,或許是不受重用,功績並不是很卓著,與朱元璋信任的淮西集團相比,沒有太多的亮點!
最後就是,朱元璋與劉伯溫相互看不順眼。朱元璋因為出身的問題,對劉伯溫不是很信任,而劉伯溫因為朱元璋的出身低賤,並且文化水平不高,多多少少還是對其有些輕視,所以君臣二人心中互生芥蒂。
所以劉伯溫在建國後只封了一個誠意伯,無論從功績還是從朱元璋的信任程度來說,都是比較合適的。朱元璋並沒有特別的打壓劉伯溫,因為在他心中,劉伯溫就是那個位置!!
回覆列表
智謀當世第一 一人胸懷天下謀 得其可定天下 打天下要靠謀略和武將 武將可怕謀士更可怕 比皇帝還思慮深遠的謀士更可怕 因為怕他才貶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