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素觀
-
2 # 行走道人
劉備打下基礎好,得民心,將蜀國治理的很好,人民樂於依附,希望和平,死後也希望劉禪管理好蜀國。有許多人才輔佐他,死後又輔佐他兒子。而袁紹死後,他不得民心,在統治時也忙於戰爭,搞得民不聊生,他手下也多是見錢眼開的人,是他用錢收買來賣命,不忠心,有少數人才也不用,使人才也待不住。並且,他的手下也勾心鬥角,不團結。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很簡單,因為袁紹廢長立幼,導致內部分裂,才讓袁家勢力很快瓦解,而劉備沒有犯這樣的錯誤,並且劉備還選了一個非常好的託孤大臣---諸葛亮。
袁紹在官渡之戰戰敗後,袁家並沒有馬上瓦解,而是在兩年後,袁紹去世,袁家勢力才開始真下瓦解,而導致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袁氏家族的內鬥,曹操還沒有打過來 ,袁家兄弟就自已打起來了。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
袁紹偏愛小兒子袁尚,袁紹生前讓長子袁譚出任青州刺史,次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幹出任幷州刺史,而讓小兒子袁尚跟隨自已駐守冀州,袁紹偏愛小兒子的做法引起了袁紹長子袁譚的不滿,並且導致自已的手下選邊站隊。
袁紹在202年病死後,臨死前想把自已的位置傳給袁尚,但直到死去也沒有正式表態,袁紹一死,其手下大多數人建議立長子袁譚為繼承人,因為立嫡立長自古就是繼承的原則,但逢紀、審配等人為了自已的利益,矯詔袁紹遺命,立袁尚為接班人,與辛評、郭圖等人支援的袁譚產生根本性矛盾,互相爭鬥,還導致逢紀被殺。
袁紹死後,曹操攻打袁譚,為了共同的利益,袁尚親自帶兵支援袁譚,但被曹操擊敗,二人退守鄴城,然後曹操聽從郭嘉之計退兵,不久,袁譚與袁尚兄弟兩人大打出手, 袁譚不敵,向曾經的敵人曹操求援,曹操介入,袁譚在南皮被殺,袁熙與袁尚兩兄弟逃到烏桓,曹操遠征烏桓,大敗烏桓,斬殺烏桓單于蹋頓,袁熙與袁尚兩兄弟又逃到遼東公孫康,不久就被公孫康斬殺向曹操獻上首級。
袁紹在世時,曹操始終沒有拿下河北,袁紹去世後,兩兄弟不和,才被曹操各個擊破,如果袁家兄弟團結一致對外,曹操沒有這麼容易就拿下河北四州,袁家勢力的瓦解根本原因就是內部不和,兄弟相爭。
反觀劉備,沒有這樣問題,劉備在世時, 早在剛剛稱漢中王時,就已經立下劉禪為接班人,劉備為漢中王時, 立劉禪為漢中王太子,劉備稱帝時,劉禪為皇太子,劉備的接班人早就確定了,並且是嫡長子。而且劉備還親手逼死了有些能力、且年長劉禪的養子劉封,掃除了劉禪繼位的障礙,這是接班人穩定的前提。
儘管劉備政權內部也有爭鬥,但劉備定下的國策就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為政權主導,以李嚴為首的東州派為政權輔佐,打壓益州本土派勢力。並且蜀漢政權大量起用荊州籍貫士人,以諸葛亮為首席輔政大臣,確定了諸葛亮的領導地位,這是政權穩定的前提。
另一方面,劉備選擇了一個千古忠臣諸葛亮,不僅能力出眾,善於治國,而且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手撐起了蜀漢的半邊天,平南中,治內政,不僅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還且還騰出手來,發動以實現劉備遺命的北伐。
-
4 # 怪胎250
有一個問題很多人都忽略了。劉備雖是賣草鞋的,但他卻是漢室宗親。這是他的天然優勢。當時漢室已不可復興,但劉備終其一生,都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他在成都建立了的國家並不叫蜀國,而是漢,後世為了區別東漢,稱其為蜀漢。這一招是非常厲害且有號召力的,因為漢本身已滅亡過一次,同是宗室子弟的劉秀力挽狂瀾,重新又建立了漢。200多年後,曹氏篡漢自立,劉備在成都又建漢,實際上是想天下歸心,再興漢室。跟著他的人,實際上仍是漢臣,光這一點,他即使死了,漢的法統仍在,他始終站在正義一方。這也是為何1000多年後,三國演義為何仍要尊劉貶曹的主要原因。另劉備的兒子是他確定的世子,其地位無法撼動。反觀袁紹,其最多不過一軍閥,本身和劉備就無可比性,雖然劉備曾投靠過他,不過權宜之計。劉備始終手握興復漢室的法寶。袁紹生前勢力大,但他至死未明確繼承人,使其兒子個個覬覦主位,部下人人為利站隊,內部已派系林立,這時一旦遭遇挫折,眾人作鳥獸散也在情理之中。袁紹弟弟袁術首先稱帝,實際上已為天下共擊之的反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是漢賊,名卻是漢相。漢雖然已不可復興,卻是天下人心向背的重要因素。
-
5 # 使用者4380949093417
劉備和袁紹死亡以前都吃了大敗仗,這樣的大敗仗使得他們兩家都元氣大喪,都從極強的鼎盛時期懸崖式的跌落下來,以至於幾乎到了亡國的邊緣。然而後邊的結果卻是袁氏集團六、七年以後滅亡了,而劉氏集團卻又延續了五十來年。我以為,原因如下:
一、內部原因:1、劉備善於籠絡人也善於使用人。這從劉備喪家犬似的東奔西跑時,他身邊總不離不棄地死死跟著一些人,就很容易看出來,趙雲趙子龍更是在劉備一無兵二無將,孤身一人依附於袁紹時投奔了他。劉備死亡以後,他的那些忠臣良將們又把他們的忠義之心轉到了他兒子劉禪身上,諸葛亮的《出師表》說得很明白。2、劉備善於使用人。劉備生前就在劉氏集團內部牢牢地樹立了諸葛亮二把手的地位,死時又順理成章地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加上諸葛亮既有忠心又有才幹,很快就穩定了局勢。不久以後,還能穩定後方主動進攻。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劉備託孤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人,表面看是這樣,但從讓李嚴“留鎮永安”以及讓劉禪弟兄“父事“諸葛亮就不難看出劉備的真實用意了。
反觀袁紹,儘管身邊也不乏天下的頂尖人才,例如文田豐、沮授、許攸,武顏良、文丑、張郃等等。但一則他識人不明,臨機決斷錯誤,錯過了很多能置曹操於死地的好方法、好措施。二則儘管沮授、審配也為袁氏而死了,但像許攸的叛逃、張郃髙覽的投敵等等,說明袁紹在致人死力上不如劉備。第三袁紹廢長立幼直接使他自己死後袁氏集團一分為二,加速了袁氏的滅亡。
二.外部原因。劉備死的時候天下三分的大勢基本已經確定,三個國家中孫權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只想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所以不去進攻西蜀。曹丕剛剛代漢不久,內部還不十分穩固,也不急於統一天下,這都有利於諸葛亮穩定國家。袁紹死的時候就大大地不同了,曹操志在統一天下,袁紹活著的時候礙於河北力量過於強大不敢動手,官渡大敗、袁紹死亡給了曹操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曹操怎能不抓緊時間進攻?
其他原因還有,我以為主要就是上邊這些。不再贅述。
-
6 # 純潔的好人成剛
袁紹集團雖然說不上是土崩瓦解,不過確實在袁紹死後消亡的很快,僅僅5年而已。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嗣繼承人的問題。
袁紹生前,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也就是說出了袁尚外,袁譚、袁熙和高幹都有實打實的武力。
而袁紹死時,雖然有意於以袁尚,卻沒有立他為後嗣,也沒有很明確的穩固袁尚的權力根基。審配、逢紀在袁紹死後立袁尚,這對於袁紹的長子袁譚來說,是很不服的。如果袁譚沒有武力基礎也就罷了,可偏偏袁譚作為青州刺史是有武力與袁尚對抗的。
當曹操在袁紹死後第一次攻向河北時,袁譚、袁尚雖然不睦,面對外來的威脅,卻還能通力合作以抵抗曹操。曹操退軍之後,沒有這外來的威脅,袁譚和袁尚之間便很快演變為內訌。最終袁譚大敗,派遣辛毗與曹操講和。曹操於是率軍北上攻鄴。由於袁尚少了袁譚這一助力,很快的丟失了冀州。袁尚的失敗,自然而然的袁譚也是唇亡齒寒,很快就被曹操所滅。高幹和袁熙也相繼失敗,袁尚和袁熙先到烏桓,又逃至遼東,最終被公孫康所殺。
可以說,如果當初袁紹能妥善的解決後嗣問題,沒有袁譚、袁尚內訌的話,曹操想要吞併河北還是比較有難度的,至少也不可能以5年時間攻取4州。
劉備不像袁紹那樣存在繼承人的問題,劉禪早早的被立為太子,劉永、劉理兩個兒子在劉備死時也還年幼。
雖然劉備死前,雖然剛經歷過夷陵大敗,本就最弱的蜀國更是國力大損,可以說是形勢十分的嚴峻。
不過劉備死時,魏吳兩國正在激烈的交戰,曹丕大舉進兵,分別從三路進攻吳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可以說,劉備死的時候,魏、吳兩國在激戰之後並沒有餘力來進攻蜀國。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派遣鄧芝出使吳國,改善吳、蜀兩國關係,又解決了東吳方面對蜀國的威脅。之後積蓄力量,平定南中叛亂,也解決了後顧之憂。與此同時,對於曹丕來說,蜀不過一小國,而吳國才是他更重視的敵人,也屢屢對吳耀兵,卻沒有向攻打過蜀國。也是劉備死後蜀國沒有立馬滅亡的一個原因。
-
7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個人認為,主要問題還是在人身上吧。袁紹集團這邊,缺乏一個有足夠威望、足夠能力的人來統領全域性。有人說袁紹廢長立幼,其實就算是袁紹讓袁譚當接班人,估計也撐不了多久,最多苟延殘喘的時間長一些罷了,河北的牛人,田豐、沮授、張郃、高覽等輩都讓袁紹敗光了,剩下的人,在袁紹在世時就站成兩隊,內鬥不休。
而劉備這邊,雖然劉禪也不是好的接班人,並且劉備在世時,先丟了荊州,又打了夷陵敗仗,元氣大傷,“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但是有諸葛亮這種逆天的人物,如同定海神針一般,平南蠻,結東吳,理內政,養甲兵,很快讓蜀國恢復了元氣。
諸葛亮也算是權臣,但是他這個權臣,顯然比董卓之流要更受支援,趙雲、馬岱等宿將對他都是言聽計從,連劉禪對他都很信任,這是很難得的君臣關係,這裡面,劉備也有很大的功勞。雖然後期也有人在暗中製造一些摩擦,如果沒有這些摩擦,相信蜀漢還能走得更遠。
最後補充一點,就是地理因素吧,河北一馬平川,曹操的精兵久經戰陣,所向披靡,而蜀國地勢險要,不易於從外部攻破。
-
8 # 不沉的經遠
袁紹死後,袁家勢力很快瓦解主要還是兄弟內訌,給了曹操可趁之機。而劉備死後,蜀漢得以儲存,是因為有諸葛亮穩定住了局勢。
袁紹和劉備臨死前面對的局勢差不多,都是遭遇了極大的失敗,如果從所佔據的地區、人口和損失的軍隊、人才相比,劉備的損失還要大一些。應該說袁家本來還是有機會和曹操一爭天下的,然而袁紹臨死前廢長立幼,加之他原來把兒子分封各州,使得他們有了自己的武力和地盤,因此袁紹死後河北就陷入了內亂。袁譚和袁尚兩個人互相開戰,袁譚甚至不惜倒向曹操,引狼入室,這一切加速了袁家勢力的瓦解。
而蜀漢則沒有這個問題,劉禪雖然還有劉永、劉理兩個弟弟,但是他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在宗法上毫無爭議,而且諸葛亮還是他的老師,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劉永和劉理都沒有和劉禪爭皇位的能力。唯一有威脅的是劉封,不過諸葛亮早就注意到了這個隱患,在他的建議下劉封被劉備處死。
而蜀漢內部雖然有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之分,但是諸葛亮在朝中威望高,同時他擅長內政,因此能控制住局面,同時南中等地的叛亂也被迅速平定。而且諸葛亮對於蜀漢忠心耿耿,他所提拔的蔣琬、費禕等人也是遵循他的政策,因此蜀漢的政局一直比較穩定,沒有曹魏和東吳那麼多政變,這使得最弱小的蜀漢得以延續較長時間。
-
9 # 六福雅士
這個問題有意思,且有意義!
袁紹強盛,但盛極而速衰,值得反思…
劉備弱小,但常弱而常存,值得學習…
一,政權過渡不一樣。
1,袁:遷延日久,群狼環伺。
棄長立幼,難以服眾。
各懷鬼胎,分裂攻訐。
2,劉:信人不疑,千古之斷。
白帝託孤,可輔可取…
詔敕後主,事之如父…
二,軍權過渡不一樣。
1,袁:軍權一分為三:譚,熙,尚。
2,劉:軍權一統為天:集於諸葛一身。
三,內部穩定不一樣。
1,袁:從兄到弟,由文到武。
三勢分裂,相疑相攻。
2,劉:從朝到野,由政到軍。
一個聲音,一致對外。
四,外交權變不一樣。
1,袁:外敵虎視,內鬥不止。
為了奪嫡,譚竟求曹。(袁譚竟與曹操聯合攻打袁尚…)
利令智昏,何其爾爾…
2,劉: 夷陵之恥,猶芒在背。
為拒曹魏,示好東吳。
合則兩立,鬥則兩傷…
-
1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上,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袁紹死後袁家的分裂,是長期內部鬥爭得不到制約的結果,廢長立幼、二子相爭都只是這個政治鬥爭的結果袁紹死後,二子相爭,迅速敗亡,目前大家普遍採信的是賈詡的說法,認為問題出在廢長立幼上。當曹操對立誰為世子詢問賈詡時,賈詡暗示袁紹、劉表廢長立幼,以致敗亡。
可是,大家不要忘記,賈詡是一個謀士,而非一個學者。作為身處政治漩渦,稍有不慎就有災禍中的當事人,他不可能如後人一般力求客觀,他很可能只是以一種貌似中立、客觀的方式,對曹丕進行支援。
早在袁紹去世之前,袁紹集團的手下就已經分成了兩派,分別支援袁譚和袁尚。袁譚和袁尚不但有不同的實力派支援,他們甚至有自己的地盤勢力範圍。
袁紹集團內部,早已分裂,內鬥不止換而言之,不論當時是立哪個人繼承,兩派都極可能會分裂開來。
當時,支援袁譚的主要是跟穎川派,如郭圖、辛評,還有袁紹的外甥高幹。支援袁尚的,主要是審配、逢紀這些冀州本地士族。
這兩派早就水火不容,互相攻擊,即使在官渡之戰時都不消停。當時,審配查抄穎川派的許攸,引發許攸叛變;郭圖誣陷冀州派的張頜、高覽,引發二將降曹。
郭嘉在《十勝十敗》中,就指出袁紹“紹已寬濟、大臣爭權、是非不可知”等問題,袁紹無法制衡各政治派別,內鬥不止。最終袁尚上位,也是這種政治鬥爭的結果。在袁紹官渡敗歸後,在審配的支援下,實力得到恢復,一度想要重新南下攻曹。可見,在這個過程中,冀州本地派的勢力得到了增強。
因此,袁尚上位,只是集團內各派別鬥爭的結果,而非單純因為袁紹,或者劉夫人偏愛幼子。甚至於,幾乎沒有證據顯示袁紹明確指定了袁尚做接班人,有的史料顯示是劉夫人與審配扶植袁尚接班的。
與之類似的,還有劉表。
劉表原本就是在蔡家、蒯家等當地大士族擁立下建立起來的。這些大士族,當然支援劉表後妻蔡氏的兒子劉琮,難道還要擁立陳氏的兒子劉琦嗎?劉表如果不廢長立幼,就要得罪所有士族,那得多大的魄力!
蔡家等大士族當然擁立蔡氏的兒子劉琮即位!這是劉表“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長期受制於蔡家等士族決定的。立長立幼什麼的,可由不得他自己做主了。因此,我認為,袁紹、劉表集團的敗亡,根本在於他長期無法制約各政治派別,以致他死後,各政治派別各自分裂,引發了袁家集團的分裂、覆滅。
劉備的死後,蜀漢的穩定發展,是劉備集團長期相對團結、穩定的結果與袁紹死時的情況相似,劉備也是在一場大敗後病故。當時劉備集團的情況比袁紹集團還要危險。益州本地派、東洲派、荊州派,彼此都有矛盾。
可是,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及蜀漢集團,都是相對團結、穩定的。即使到了末期,黃皓、姜維內鬥時的情況,比之曹魏、東吳宮廷所發生的血雨腥風,都是小巫見大巫。
劉備,以及後來的諸葛亮,自入住益州後,都始終如一地以其價值觀為導向,以嚴明的法紀約束各派別。因為有統一的尺度來約束部眾,因此,下面的人雖然依然天然有其錯綜複雜的派別、關係,但彼此都必須在統一、嚴明的法度下行事。不至為派別私利損壞大局。
劉備集團,儘管內部各人也有親疏、派別,但都能按法度行事,大體上保持團結。同時,劉備集團也始終重視繼承的穩定性,將可能破壞團結的因素扼殺於搖籃。當劉封“桀驁難制”時,儘管劉備不忍,依然果斷殺戮;當彭漾跟馬超吐槽牢騷時,儘管劉備愛惜才具,也果斷處決。
同時,在劉備去世時,儘管劉備將各派別代表人物都進行了安排,如益州派的李嚴等人,但是,劉備卻明確地指定由諸葛亮總領一切,甚至不惜以“如其不才,君可取而代之”來明確諸葛亮獨一無二的地位,徹底杜絕了其他政治人物利用後主來打擊諸葛亮的可能。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團隊團結與否,分裂與否,是領導人長期維護的結果,臨到即將分裂時,恐怕也只能借坡下驢,無能為力了。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只挫敗了袁紹主力部隊,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與曹操打了幾年,曹操才徹底滅掉袁紹集團,官渡之戰不是用幾天打完的,而是好幾年,袁紹的根基在冀州。相似的劉備劉備大軍在外吃了敗仗,根基益州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