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時明月

    歷史上的王昭君存世的史料非常少,連真實的名字都難以確認,她在世時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幸福指數是遠遠趕不上西施和楊玉環(貂蟬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自然不可比較)的,她是由歷代文人捧紅的。

    據史料考證,王嬙,字昭君。其實,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確定外,她的名、字都應屬不詳,很可能是本來就沒有,後世因其政治封號才習稱“王昭君”。我們今天瞭解的王昭君,都是文學演義出來的王昭君,就是被美譽的中國四大美人之一,也只是傳說,她究竟多美,又沒有影片、沒有照片做依據,也只是歷代文人筆下的描繪、後人想象的結果。那麼,歷史上的王昭君是自願出塞和親的嗎?

    據班固的《漢書》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願婿漢氏”之請,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范曄的《後漢書》的記載則是: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悲怨”而慷慨應召,自願出使匈奴。兩相比較,《後漢書》記載的可信程度遠遠不如《漢書》。昭君14歲時就離鄉背井被選入深宮,多年不得臨幸,已是不幸,19歲時遠嫁習俗殊異的匈奴宮廷,結果未必更好,更何況在西漢時期和親一直被視為個人的悲劇。在呼韓邪死後,昭君曾“上書求歸”,從被漢成帝詔令以遵從胡俗拒絕其歸國來看,可見昭君並不喜歡待在大漠,因此昭君出塞並非她個人的意志。再說,當時的漢元帝為了使得西北邊境免於戰火,和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促成和親後,竟詔令改元“竟寧”年號,可見當時漢元帝對和親的重視程度,和親的過程都是漢元帝一手操辦的,決不可能是王昭君左右皇帝而和親。漢元帝的這個年號“竟寧”就含有嚮往國家安寧的本義,而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這“寧胡”也是含有使胡人安寧的本義。王昭君只是一個被兩國國君安排命運的小女子。王昭君被封寧胡閼氏,其實也不是王后,只是呼韓邪單于的一個妃子,就是現在所說的小老婆,而王后是大閼氏。從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被迫嫁給他的繼承王位的兒子來看,王昭君的地位是很低的,作為單于的小老婆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做不了王太后或者王太妃,只能做地位更低的單于的小老婆。後人多同情王昭君,只是把她看作是一個被迫遵從胡俗的悲劇女子(若是烈女就不會苟活而嫁給繼子了),沒有人議論她同繼子育有二女的亂倫之行(古人的婚姻觀和倫常觀念不同於今人)。

    可見,若是還原當時的狀況,那麼王昭君當時的和親只是政治產物,只是被兩國國君安排走完了自己的和親的悲劇之路,是身不由己,而絕非自願出塞和親。

    至於“中國四大美人”之稱,也不過是文人筆下的譽美之辭,想一想就會想明白,一個14歲進宮多年不被臨幸的普通宮女,估計連好點的化妝品和服裝都買不起,怎麼可能會成為當時大漢帝國的傾國傾城的美女呢?19歲後出塞,整天面對大漠黃沙,身穿胡服的王昭君,應該是匈奴的稱呼——王閼氏又怎麼會出落成四大美人之一呢?

    王昭君若是地下有知的話,其實應該感謝漢元帝和歷代文人,是漢元帝的和親政策改變了她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宮女地位,使她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後人留下了美好的傳說,其歷史地位和知名度把成就她的漢元帝和呼韓邪單于遠遠地甩落一萬八千里。

  • 2 # 歷史大解迷

    不符合,王昭君不可能自願請求和親。首先,她不是公主,沒有和親的資格,只是漢元帝捨不得自己的親身女兒,特意封她為公主代替公主出嫁而已。其次,塞外地區生活條件艱苦,長年風沙漫天,她和所有的姑娘一樣,受不得那樣的苦楚,自然不想嫁入那荒蠻之地。

    但是,這重要嗎?王昭君是不是公主,是不是自願請求和親,這些問題重要嗎?不重要,因為無論王昭君當時是否自願出塞,這都改變不了因為她嫁入他國而給兩國百姓帶來和平安定的事實!

    犧牲一個公主的幸福就可以換來兩國安定

    公主和親肩負著兩國和平穩定相處的重任獨自嫁到異國他鄉,沒有丈夫的同意不得私自回家,否則必定挑起兩國紛爭。兩國若是交戰,要麼以死殉國,要麼以身殉夫。所以說,王昭君是不是自願請求和親,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犧牲自己,為兩國邦交,為兩國百姓帶來了和平,讓成千上萬的黎明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中國歷史上和親的公主不計其數,隋朝的義城公主、唐朝的高陽公主和文成公主、宋朝的德慶公主......她們都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弱女子,沒有領兵打仗的本領,沒有治國治世的智謀,唯一能做的就是犧牲自己遠嫁他鄉。無疑,她們都是可敬的。

  • 3 # Simon3182616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漢元帝時期,為了維繫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呼韓邪單于來長安覲見,並自請為婿,漢元帝答應了呼韓邪的請求,自此昭君出塞流傳千古。但自願請求和親一說是有爭議的。

    班固《漢書·元帝記》中記載的是漢元帝將昭君賜給匈奴單于的“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yān zhī)。“

    傳說漢元帝之所賜昭君嫁給匈奴單于,是因為王昭君被選為宮女後,未賄賂畫師毛延壽,被故意畫醜了,漢元帝賜婚時故意挑選長得醜的女子給單于,結果選中了王昭君。初見王昭君後很是吃驚,心中後悔不已,後來殺了畫師毛延壽洩恨。

    范曄《後漢書》的記載則是昭君進自願出使匈奴 “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傳說王昭君入宮後常年未得漢元帝寵信,如此寂寞孤獨的日子,比大漠荒涼的塞外更令人可怕。呼韓邪來求親時,王昭君自願請求應召,行漢匈和親之舉,擺脫獨居深宮之苦。

    兩種說法相比較,王昭君出使塞外和親應該不是自願的。嫁到匈奴后王昭君為呼韓邪生了個兒子,但是不久他就去世了,王昭君曾上書漢元帝請求歸來,但是未被允許,可見王昭君自願請求和親是不符合史實的。

  • 4 # 張小生讀史

    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史實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古代女子的生活地位是很低的,基本上是沒有自主選擇的能力,尤其是在個人的婚姻方面,更是要聽從家族、父母的安排,想要婚姻自由,那真是想多了。現在想想我們能生活在這個和平自由的年代,真是幸運的。

    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著“落雁”的雅稱。出身於平民之家,在公元前38年進入掖廷做了宮女,直到公元前33年都是默默無聞的小宮女。 在這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娶漢人為妻,漢元帝於是從後宮宮女中選出一位宮女作為漢朝公主嫁給單于,最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至此她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韓邪單于便去世了, 於是王昭君向漢廷上書請求歸國,遭到拒絕,漢成帝敕令“從胡俗”,王昭君又只得嫁給了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

    從種種跡象來看,王昭君都不是出自自願,而是身不由己,被迫而努力的生活下去。

    王昭君為邊塞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將中原的文化傳播給匈奴人,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流,開創漢匈之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

    雖說王昭君很可能不是出自自願,但她卻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王昭君的故事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佳話。

  • 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關於王昭君的一生,《後漢書》記載的較為詳細,但也不過寥寥幾十字而已。

    作為一名揹負著國家使命出塞匈奴的女性,又兼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長久以來王昭君都被賦予了某種政治意識而高歌讚美。

    但是這麼一位女性是否真的自願出使塞外,卻值得揣摩。

    至少我認為值得否定的就是王昭君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覺,從而要揹負令漢匈和平共處的使命出塞。

    《後漢書》中如是記載王昭君說: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先來說說掖庭是什麼地方?

    這個掖庭有點類似明清時代的浣衣局,但是有具體上的不同,浣衣局裡待著的多半是宮女和罪婦,而這個掖庭也是一樣的。

    它裡面居住的也主要是宮女還有罪婦,漢宣帝劉病已就在在掖庭長大的。

    所以,也就是說王昭君是透過正規的選拔方式進入宮廷當宮女,掖庭那種地方皇帝肯定是不會來,所以王昭君好幾年都沒有看到皇帝。

    更不用說被皇帝臨幸,從而飛上枝頭變鳳凰,正因為心裡有怨氣,所以一氣之下就想跑到塞外去。

    這種說法我認為站不住腳,古代的塞外連掖庭都不如,在那樣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遠離家鄉,而且風土人情都不適合久居漢地的人生活。

    王昭君跑到宮裡來,要麼就是為了謀活路,要麼就是為了往上爬。即便掖庭再不好,但至少始終是在漢地,而且幹到一定的年紀就可以領一筆錢出宮。

    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讓自己跑到塞外那種荒無人煙的地方。

    而且古時候受制於交通,跑到塞外去基本上就別想回來了,因此我認為這種自願的因素是非常小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列記載中揣摩。

    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後漢書·匈奴列傳》

    當時挑選了五個人,這種挑選肯定都是強制性的,可能相貌姣好的就被選上了。

    而且在皇宮中我認為一個人想要自願做什麼事情的機率非常小,畢竟皇宮中規矩繁多,不是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反倒是一些野史記載頗有意思,譬如《西京雜記》記載說: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當然,這些可能都是事後牽強附會,但也足見當時王昭君被選上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她長的漂亮。

    而不管王昭君是自願還是非自願,最後她都後悔了,她想回到漢地。

    我想,除了塞外惡劣的自然氣候以及人文環境讓王昭君不適應,還有就是匈奴人有“收繼婚”的風俗,什麼叫“收繼婚”呢?

    《史記》如是形容: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也就是說父親死了,他的兒子除了繼承他的財產,還可以把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娶過來。

    當時王昭君就面臨這種情況,這讓對倫理重視無比的漢人王昭君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而根據這段歷史,也衍生了一些據說是王昭君創作的文章,譬如有《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又有詩歌《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這些都被懷疑是偽作,不過我倒認為更能貼切的表述出王昭君內心的那種苦楚無依。

    畢竟偌大的塞外放眼望去,皆非她的棲身之所,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孤獨。

    而關於她為漢匈和平作出貢獻的讚美,我認為也不過是一種政治需求的宣揚而已。

    其實,只要仔細的感受一下這位女子的內心,你就會發現她並不是幸福的。

  • 6 # 音樂小妖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被稱之為沉魚落雁,雖然詞語當中略顯誇張,但是其美貌卻也被歷史所證明。根據史實上記載,當時的王昭君是自願被當成公主,前去跟匈奴和親的,以前或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隨著大家的智商提高之後,突然發現王昭君所謂的自願有著相當多的水分。那麼當時的王昭君當真是自願和親,還是說被逼無奈的呢?

    當時的王昭君入宮之中剛剛十六歲,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是初中剛畢業的小姑娘,雖說在古代已經可以嫁人生子了,但是對於她們來說,自己的心智並未長成。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當家作主的,比如說王昭君被送入宮中,很明顯就是因為家裡的條件不太好,只能讓王昭君進宮換點錢財從而補貼家用而已。

    被送入宮中的王昭君因為得罪了畫師,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對於這些剛入宮的宮女們來說,每個人都有著一步登天的機會,那就是被漢朝的皇帝相中,直接成為妃子,運氣好的話再生個一男半女,那一輩子就不用愁了。

    可是這些宮女的數量比較多,就好像我們現代的大公司面試是一個道理的,無數人去公司面試,身為大老闆的你,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要親自去面試吧。

    而當時的這一批宮女也是同樣的一個原因,可能入宮的這些宮女有著幾百的數量,身為漢朝的天子,說一句日理萬機並不為過,怎麼可能有時間一個個去看看這些剛入宮的宮女們長什麼樣。

    於是就全部讓畫師給自己把每個人全部畫下來,等自己退朝之後,直接當小畫書一樣來看,相中了那個宮女直接讓她來見朕就好了。

    王昭君既然都被送到了宮中,那一定是想往上爬的,萬一要是成了妃子,說不定就一步登天了,但是自己家裡就是因為窮才把她送到了宮中,自己當然沒有多餘的錢財去巴結畫師。

    很多時候權力不分大小,身為一個畫師雖然只是給這些宮女們畫一張畫,但是卻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利益,或者說能得到畫像機會也是送了相當多的錢財,才搞定的這件事,於是畫師只能從這些宮女的身上找補一些損失。

    當然了這些宮女們為了得到皇帝的寵幸,可能給予的錢財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原本大家都給,可王昭君卻非要破了這個規矩,當時就讓畫師不爽了,哪怕你少給一些,不要擋了自己的財路也行。

    可王昭君是真心一毛錢也拿不出來,只能硬撐到底了,有時候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並不是一句虛言,此時的王昭君就被難住了,而畫師更難受,別的宮女都在旁邊看著哪,自己可是給足了錢財。

    而王昭君一毛也沒給,這一定要給個說法吧,不然大家一定會鬧起來的,憑什麼大家給了錢,卻跟王昭君這個沒給錢的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很多時候不患寡而患不均,畫師也很為難。

    無奈之下只好當著眾多宮女的面,所以王昭君的畫像弄的醜了一些,比如說在她的臉上多加一個痣,瞬間一張美麗的臉蛋就有發生了改變,就好像一顆老鼠屎被扔進了湯裡一樣,美感瞬間消失。

    這件事到此也就結束了,反正王昭君沒有入了皇帝的法眼。

    等到漢朝打算跟匈奴和親的時候,說實話所謂的和親,其實就是先穩住匈奴的一部分人,然後藉機打壓另一部分人,畢竟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其中有著無數個部落,大漢可以用這種和親的方式,來分化打壓匈奴的有生力量。

    說實話這次和親就是去拖延時間去了,並不是真正的想跟匈奴和好,畢竟打仗需要大量的物質,而此時的漢朝早就因為窮兵黷武,搞的自己入不敷出,只能先跟匈奴停戰,等自己的大漢修生養息,以待日後重來。

    所以公主這種高貴的血脈就沒有必要去送死了,於是就在宮中眾多的宮女當中挑選一個比較看得過眼的來冒充一下公主。

    當時宮中都知道這件事,當然誰也不願意去當這個替罪羊了,於是人緣不太好的王昭君就被扔了出來,說白了還是當時入宮時候的事,就因為王昭君沒有出錢,所以跟大家明顯不是一個陣營當中的人。

    畢竟大家都是出過錢的,唯獨你顯得那麼與眾不同,所以會受到排擠也是很正常的事,按照慣例,皇帝為了鼓舞一下王昭君計程車氣,總是要召見一下這位女子,畢竟這件事說白了就是被扔出來當賛罪羊。

    總是要讓對方心甘情願,最主要的是把和親的和字好好的運作一下,說白了就是給大漢朝拖延一下時間,讓大漢朝有足夠的時候養精蓄銳。

    誰知道當皇帝看到王昭君的那一瞬間,有點後悔了,這麼漂亮的一個女子,以前自己怎麼從來沒有注意到哪,於是就把王昭君的畫像拿出來對比的一下,這才發現是畫師搞得鬼。

    當進大漢的天子內心就不爽了,自己的後宮都是些什麼樣的歪瓜裂棗,好不容易出現一個絕世美人,卻因為一個小小的畫師搞鬼,從而跟自己失之交臂。

    如果說這件事還沒有開始也就算了,可是此時和親隊伍已經準備上路了,就算是皇帝相反悔,好像也不太合適,畢竟自己可是一國之君,怎麼可能為了一個女子,從而耽誤了國家大事。

    於是等王昭君被送走之後,直接把那個給王昭君畫像的畫師拖出來砍了。

    可以說這件事從頭到尾,王昭君都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論是進宮被畫師畫像的那一刻,還是說被當成和親對像送給匈奴,這一切都是上面定好的事情,而王昭君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好好的執行任務,因為只有這樣自己的家人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

    而且王昭君相當的聰明和善良,自從到了匈奴之後,果斷就開始了自己的和平演講,為了大漢朝的和平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她明白,只有這樣自己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大漢朝,重新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

    如果匈奴跟大漢再次開戰,那麼王昭君這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機會再次回到自己的故鄉了,但是很多事情並非都能如自己所願,最終還是病逝在草原之上,但是卻為當時的大漢朝拖延了大量的時間,從而使漢朝挺過了自己最困難的時期,也因此被稱之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說白了王昭君能成為四大美女,並非因為她的美貌,而是她的貢獻。

    當然了從此自終,王昭君都沒有自己的發言權,從入宮到被送去和親,都是在別人的安排之下進行的,哪怕到了匈奴等當時的老單于死後,也沒有被大漢召回,從而病逝在草原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合適的兒童舞蹈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