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氏閒人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北韓半島稱清日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地點

    北韓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時間

    1894/7/25-1895/4/17

    參戰方

    清朝,日本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日軍 240,616人

    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 、 日軍13,306人傷亡(1,132人陣亡)

    主要指揮官

    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冬祐亨

    名 稱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北韓半島稱清日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清軍損失艦艇

    超勇、揚威、致遠、廣甲、經遠艦

    清軍指揮官

    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

    日軍指揮官

    官樺山資紀、伊東祐亨、河源要一

  • 2 # 鄉村吳大叔

    甲午戰爭是華人永遠的痛,這個痛足以讓我們的世世代代警醒!甲午戰爭過去一個多世紀,關於這場戰爭的點點滴滴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值得去研究,去深入的探討,唯有尊重歷史,才能以史為鑑,知榮辱,懂興衰。雖然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軍人殊死抵抗,英勇無畏,但是還是挽救不了滅亡的命運,還是保駕護航不了走向沒落的滿清王朝這艘腐朽大船。其中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深思,為什麼經過洋務運動近代工業化武裝起來的北洋海軍,遠東第一艦隊最終不敵不入流的日本聯合艦隊,失敗後的大清簽訂了《馬關條約》差點導致我們的亡國滅種,這種失敗給我的帶來的是巨大的災難!雖然北洋海軍官兵與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還是敗北,下面我們就失敗原因進行簡要探討。一是兩國體制的對抗,中國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但是沒落的封建制度加半殖民地的制度與明治維新後確立新型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本相比,毫無任何制度優勢,一個是當時生命力強大的社會制度,而另一個則是走向沒落瀕臨死亡的制度,當這二者相碰撞時輸贏不言自明。二是兩國工業實力的對抗,中國雖然經歷了洋務運動,建立了初步的近代化軍事工業,但與日本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日本明治維新後,進入近代化,建立了齊全的工業門類,軍事工業的潛力遠超當時的清王朝。三是軍事領導者的軍事素養及對戰爭的掌控能力,雖然戰爭博弈雙方的指揮者有的是同為留洋軍事院校的同學,但是軍事素質各異,在面對真正戰爭時指揮者往往決定戰爭勝負,例如東鄉平八郎與丁汝昌在戰爭中的不同表現,李鴻章下令北洋海軍不能出海迎敵等表現,可以看出指揮者對戰爭勝負的左右。四是武器裝備與軍事理論思想嚴重的不協調,雖然經過若干年的苦心經營,清朝透過李鴻章等人建立起亞洲最大的近代化海軍艦隊,實力遠超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但由於落後的軍事理論思想嚴重限制裝備發揮的最大軍事效能,如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統治者認為海軍是一個只會投入白銀不會產出的消耗,在後期,削減和挪用海軍軍費,使得北洋海軍在戰爭中炮彈裡裝沙子的情節,進口德國的炮彈不夠一炮五發,這樣的情況來對陣敵人結果可想而知,雖然北洋海軍官兵捨生忘死但無力挽回敗局。反觀日本,從最高統治者天皇到文武百官,為了擴大海軍和超過北洋海軍,省吃儉用,天皇把自己的開支的五分之三捐給海軍做軍費,上下一心,把滿清作為超越的對手,結果在甲午戰爭中如願以償。以上僅是個人淺薄看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殊不知,一個強大海軍,海軍強國是需要幾代人艱辛的努力,十年陸軍,百年海軍,任重而道遠,當今的中國正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前進,歷史也不可能重演,但我們還得居安思危,不可忘戰。

  • 3 # 陳悅漫步海邊

    (佐世保舊日本海軍墓地中的甲午戰爭日本海軍戰死者墓園)

    (被放在墓園甬道前守靈的2枚“定遠”艦305毫米直徑開花彈)

    (“松島”艦水兵三浦虎次郎墓)

    如果只計算日本海軍的傷亡情況的華,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傷亡最大的就是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此戰,日本各艦的傷亡情況如下:

    “松島”,死56人,傷57人

    “嚴島”,死15人,傷16人

    “橋立”,死3人,傷10人

    “吉野”,死2人,傷10人

    “扶桑”,死4人,傷10人

    “高千穗”,死1人,傷2人

    “秋津洲”,死5人,傷10人

    “比叡”,死24人,傷32人

    “赤城”,死10人,傷18人

    “西京丸”,死1人,傷10人

    “浪速”,傷2人

    總計黃海海戰日本海軍死121人,傷177人。傷亡率約為十分之一。

    (吳舊海軍墓地中的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陣亡官兵墓園)

    此外,在威海保衛戰中,日本海軍的傷亡情況如下:

    “筑紫”,死3人,傷5人

    “吉野”,死2人,傷4人

    “扶桑”,死2人,傷5人

    “葛城”,死1人,傷6人

    “天城”,死2人

    “磐城”,死1人

    “天龍”,死1人,傷1人

    “第九號”魚雷艇,死3人,傷4人

    總計,死15人,傷25人

  • 4 # 叢林浪子2020

    日本鬼子的統計方式有其獨特之處,如:一個哨兵被八路軍冷槍擊斃;一支隊伍在換防過程中受到襲擊造成死亡,這都不計入陣亡,不算戰死。同時,如果在作戰中受傷,在醫生開始搶救後死亡,也不計入陣亡,不算戰死!

  • 5 # 考古李巖

    [海軍損失慘重]

    日軍傷亡的人數不到2000人。我們北洋水師海軍和陸軍的傷亡人數確實數倍於敵。以致遠艦來說,陣亡200餘,生還者數人而已。而且,海軍方面我大清損失了包括鄧世昌在內,留美幼童陳金揆等為數不少的忠勇高階軍官。雖然說,軍官和士兵在上帝眼中都是一樣的,但我海軍損失太慘重了,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從軍事將領的角度而言,由於海軍是高技術軍種,培養將領非常不易,也導致我北洋水師沒有再次雄起的機會了。令人悲憤至今。

    近些年,關於北洋水師的沉艦水下考古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定遠、致遠、經遠三艦均已找到並確認身份,令我們還能對對著遺物和沉艦,告慰這些這些為國捐軀的先烈。可參見本人《鴨綠江邊,民族英雄鄧世昌,北洋海軍沉艦水下考古發現探秘》。

  • 6 # 觀主捲袖

    好像真正被打死日軍只有1400多人,上萬人因為水土不服病死。後頭日軍進攻臺灣,死的人數比整個甲午戰爭還要多。

  • 7 # 唐俊龍55398571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對甲午中日海戰遺址進行挖掘,研究中心收集到兩百副海戰中殉國將士的骸骨,透過現代技術的分析還原,我們看到當時海戰慘烈修羅場,軍力懸殊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海軍進行激戰,中國海軍將士視死如歸,一名叫林永升的管帶率領二百多將士戰鬥到最後一刻,林永生被日軍近距離炮彈射擊擊中腦袋而亡,其後大副二副依次組織戰鬥。

    林永升率領身負重傷的經遠艦,並沒有向最近的大鹿島衝灘,而是向更遠的大連莊河黑島方向全速航行,引開戰鬥力最強的日本第一遊擊隊。最終,遭日艦“近距離炮火猛轟”,行駛到大連莊河海域,“在烈焰中沉沒”,包括管帶林永升在內的200多名將士以身殉國,僅16人生還。這張老照片,記錄了經遠艦在下午5點多夕陽西下時分,最後的沉沒時刻。日方軍史也記載,經遠艦直到沉沒也沒有豎立白旗,戰後日軍厚葬海戰中中方將士。

    甲午海戰整個過程中中方是遭遇戰,沒有充分的準備,戰爭開始後李鴻章為保全實力而命令軍港中艦船不得馳援,最終軍力懸殊加上政治上綏靖政策造成清軍失敗。戰後雙方各自統計損失清軍傷亡35000餘人,其中清軍死亡人數19148,5308人負傷。日軍6445人死亡,3530人負傷。日本統計過4517名傷員的具體負傷原因,是,其中4080人為槍傷,其他為炮火造成負傷,刺刀傷只有44人。可以看出,清軍的連發步槍和加特林機槍確實火力非常兇猛,清軍炮臺抵抗很弱,這麼多英國阿姆斯特朗大炮和德國克虜伯大炮基本上都沒有發揮出作用。

    海戰同時,中日在陸地進行激戰,日本以北韓為跳板向清軍祖地東北入侵,用於處於冬季嚴寒,日軍沒有充足保暖準備而凍傷入院病人達7800餘人。日軍在甲午戰爭各種原因死亡13400多人,各種原因住院治療超過10萬人,其中,戰鬥外傷槍傷6818人,戰鬥凍傷7839人。日軍參戰主力,近衛師團各種原因死亡2645人,日本第一師團死亡2059人,第二師團死亡3075人,第三師團死亡2149人,第四師團死亡1718人,第五師團死亡2808人等等。

    日軍經過黃海海戰和東北入侵戰役耗盡國內的財政,如果繼續往清帝國縱深拓展就會陷入被動狀態損失更大。當時在直隸北京附近,清軍有236個營,而且天津練軍,安徽練軍,董福祥甘軍,山西練軍,直隸練軍等等都是洋槍部隊。在東北清軍主力完整也有超過200個營。根本就應該繼續與日本打下去。日本這個時候,已經死傷住院數萬人了,是強弩之末。

    清軍山東前線的最高長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摺說本財力已盡,希望繼續打下去。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承認:“日本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介於此日本主動接受四國調停希望議和談判,清帝國中流砥柱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談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嚴苛的議和條件,雙方談判一時間陷入僵局,這時日本激進的皇道派狼人行刺了李鴻章,李鴻章藉機壓下了價碼,最終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署《馬關條約》。

    綜合而言,甲午中日戰爭激發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救亡圖存的鬥爭精神,維新變法運動展開促使華人睜眼看世界,後來三民主義進入開啟辛亥革命。甲午戰爭中為了保家衛國犧牲的英魂在祖國海疆和黑土地上永垂不朽。

  • 8 # 歐陽公子14499866

    過去是輸了,甲午之恥後,打醒了中華民族!我們通過幾代人努力,拋頭顱灑熱血,奮起直追!重要的是現在我們贏了!

  • 9 # 野性的證明

    日本就是死上40萬人,但它在此戰中勝了並在中國攫取了重大軍事經濟利益。輸了就是輸了,別再為羸弱的清政府和恥辱的失敗找心理平衡了。現在應該齊心努力,為如何才能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軍事經濟強國,不再受世界列強們的欺辱霸凌才是最重要的。

  • 10 # 齊洺康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中一段需要華人永遠銘心的“中日海戰”。

    如同老天爺給落後的華夏出的一道難題?即落後就要捱打!貧窮就要做亡國奴!

    既然是戰爭就會有彼此各自的傷亡,傷亡的多少取決於最後是否具備實質意義上的勝利!

    百年曆史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狼子野心需要提防,國家富強才能屹立東方不敗。

    所以,戰爭最後傷亡多少僅僅代表數字而已。

    但過程和結果、以及留給後人記憶中累累疤痕,需要我們深度反醒總結與思考,這才是具有實際的啟發和現實教育意義。

    血債需要銘記!華人需要自勵!民族需要復興!國家才會繁榮與富強!!!

  • 11 # 墨策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死命抵抗,可依舊難以逃脫失敗命運,日本聯合艦隊以極其微小代價獲得一場大勝。

    其實,這場戰爭開始前雙方勝負已經確定,慈禧太后希望儘快結束戰爭過生日,日本方面則是賭上舉國命運為得就是讓國家徹底翻身。這種情況下,日本人自然要想盡一切辦法獲得勝利,天皇減少餐食將所有的錢捐給海軍買軍艦,國民們看見天皇如此節約紛紛掏錢軍艦,最終,這場戰爭在日本全華人民努力下獲得勝利。

    清政府失敗後,便派出李鴻章奔赴日本馬關簽署喪權辱國《馬關條約》,這份條約簽訂,讓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強,這場戰爭中國不僅付出了鉅額賠款,同時還割地可謂恥辱萬分。

    明眼人都看出來,清政府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失敗者,不僅賠款還割地,同時還付出了數萬將士傷亡代價,那麼這場戰爭中,作為主力部門北洋水師究竟付出了怎麼樣的代價。

    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先是高升號被擊毀,871名將士落水而亡,操江號又被日軍俘獲,艦上所有官兵成為戰俘。最後是廣乙號重傷,濟元號被擊傷,導致數十年官兵傷亡。

    日本聯合艦隊沒有士兵傷亡,僅有浪速號 被擊傷,未造成任何損傷。

    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付出了致遠號、經遠號、揚威號等三艘戰艦被擊沉代價,可謂傷亡慘重,同時還有800多名官兵傷亡。

    日本聯合艦隊居然沒有一艘戰艦被擊毀,僅有幾艘被擊傷,官兵傷亡300人左右,可謂以極小代價,獲得一場全面勝利。

    威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被圍困在港口內被動挨打,接受日本猛烈轟擊,導致大多數軍艦全部沉入海底,自身一艘康濟號練習艦隊在日軍允許下返回煙臺,3097名官兵被俘。

    這場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很多士兵被送到煙臺後就地遣散,可存在威海衛檔案基本上被日本拿走,該場戰役具體傷亡超過四千人。

    畢竟這場戰鬥是一場勢力懸殊戰爭,北洋艦隊主力已經在黃海海戰中被打得毫無抵抗力,只能躲在威海軍港內被日軍圍攻,士兵傷亡率較高也算正常。

    根據資料顯示威海戰役中日軍傷亡人數400左右,也就是中國軍隊傷亡是日軍十倍左右,畢竟這場戰鬥中,日本聯合艦隊已經掌控制海權,這讓他們可以持續對港口進行打擊,北洋水師官兵只能處於捱打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傷亡率較高也算正常。

    由於,這場戰場沒什麼懸念,日軍沒有讓自己主力軍艦出馬,而是派出護衛艦讓他們去打頭陣,畢竟主力戰艦一旦損失確實難受,護衛艦損失也不會太心疼,可就算如此,北洋艦隊依舊沒把握擊毀幾艘日本軍艦。

    這場戰爭中,日軍損失人馬大多數是陸軍,海軍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傷,僅有一艘魚雷艇被擊毀,但這筆生意併合算,北洋艦隊付出了全軍覆沒代價才換來一艘日本軍艦,這樣生意絕對是血虧。

    清政府會輸掉這場戰爭,在於內部鬥爭激烈,翁同龢李鴻章政見不合,翁同龢為了搞李鴻章不惜調動一個和李鴻章有矛盾李秉衡擔任山東巡撫,為得就是讓李鴻章在這場戰爭失敗,果真在其神操作下,清政府耗費巨資打造北洋艦隊徹底玩完。

    可以說,不團結的清政府再加上原本存在各類問題,最終導致了甲午戰場慘敗。

    對此,你們有什麼想法?

  • 12 # 傑克斯洛法克001

    清軍31500人陣亡 、 日軍13306人傷亡(其中1132人陣亡)。

    清軍傷亡主要在陸軍,平壤大潰敗,遼陽拉鋸,瀋陽圍攻,海城的日軍打援,山東煙臺和威海衛的戰鬥,清軍屢戰屢敗 損失最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場均28.7分到無人問津,安東尼該如何為自己爭取一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