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德國不造沙恩霍斯特,也不造希佩爾海軍上將重巡,這五搜資源全都給俾斯麥戰列艦,這樣就可以加快速度,能否在1940對英國開戰時,造出四艘俾斯麥,如果造出來可否在天氣不好時,四艘俾斯麥配合快速輕巡直接去懟英國主力艦隊,同時德意志加潛艇出去打野,偵查,打輔助。當時英國就一兩艘喬五是快速戰列艦,其它主力艦都是慢速的,如果英國拿喬五加戰巡當前鋒,俾斯麥就有優勢打掉對方,打完看自己損失,損失大就撤,損失不大就憑藉航速搶T字頭,打剩下慢速英國戰列艦。如果英國戰列艦不分兵,那整體航速就會很慢,德國就可以憑藉航速肆無忌憚打其它各種輔助軍艦,戰術得當也許可以憑藉航速,主炮優勢與英國對打一陣,幹掉若干英國軍艦,同時打野艦隊擴大戰果,俾斯麥憑藉航速在英國本土戰鬥機航程以外,也許可以繞圈打一陣,圍困英國。
13
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德國的軍艦設計水平因為長期受制裁影響,可以說落後於時代,在大型軍艦方面,沿用一戰時期的穹甲結構和全面防護思想,存在嚴重浪費噸位的現象,不論希佩爾也好,沙恩也罷,包括俾斯麥,都存在核心區域防禦不及格,水平防護極其差勁,垂直防護也說不上特別優秀。由於採用高壓蒸汽輪機,航速雖然快但耗油量高,為增加續航力只有增加排水量和長度,而且不可靠故障不斷。總之一個個看起來體型彪得一逼,實際上都是虛胖,戰鬥力對不起其昂貴的造價。例如俾斯麥級滿載排水量甚至達到50000噸, 是當時日本大和級以外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以及比大和還貴的造價),但是論戰鬥力,俾斯麥就完全不是大和的對手了。

    德國戰艦都貴得嚇人,2艘俾斯麥頂得上5艘喬治五世

    關於題主提出的假想,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有海軍條約的限制,德國能造什麼艦種多少噸位都是規定好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是這樣一個軍艦設計師無法放飛自我的年代,就像沙恩以35000噸的排水量,為什麼會採用283毫米這樣悲催的主炮口徑,也是政治、經濟等原因綜合之下的無奈妥協。

    即使拋開這些因素不提,按照題主所想造4艘俾斯麥,就能夠大殺四方了咩?

    英國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歷史上誕生較晚,但面對4艘俾斯麥的威脅,英國輕母必然提前誕生

    無疑題主忘記了德國軍艦衰到極點的防空水平,而英國海軍在發現自己的高速戰列艦不敷使用後,完全可以組建幾支航母特混艦隊去大西洋搜尋獵殺。運輸船隊也會更早出現輕型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遠端搜尋可以讓船隊及時躲開德國襲擊艦,即使沒有及時發現,在飛機的騷擾下,俾斯麥只怕也就像萊特灣時期的日本戰列艦一樣,只能在不斷規避空中攻擊的同時在遠距離炮擊,命中率將會非常感人。

    4艘俾斯麥也許會催生航速不遜於前者,火力防護遠過之的獅級破殼而出

    同時4艘俾斯麥也會倒逼英華人咬緊牙關生產更多的高速戰列艦例如“獅”級,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停工。遇上這種變態,俾斯麥也難以全身而退,畢竟雖然名氣大,實際上並不算一種很好的戰列艦。

    由於制裁下德國設計師的斷代,俾斯麥級沿用大量一戰時期戰列艦的設計痕跡,例如穹甲防護,垂直的主裝甲帶,薄弱的水平防護,戰艦首尾的輕型裝甲帶和魚雷發射管等。 俾斯麥號可以說集中了當時德國的全部力量, 但是由於理念的落後大大制約了她的戰鬥力,相對同時期頂尖級的新款戰列艦的差距較大。

    火力方面,其15寸主炮受制於“高速輕彈”的落後理念(俾斯麥彈重800KG,在二戰時期應用的15寸級炮中是最輕的。)穿深有限, 美國北卡羅來納和南達科他的MK6主炮皆為16寸, 而黎塞留和維內託的15寸主炮都有比肩16寸的穿深。

    俾斯麥側面防禦示意圖,黑粗線即為裝甲

    防護方面,俾斯麥號採取了介於全面防護和重點防護之間的設計,或曰“不夠全面的全面防護”。穹甲的高度有限,重要裝置又不敢佈置在穹甲之上的部分,因此浪費了艦內的大量空間和噸位。穹甲之上的上部裝甲防禦力不高,在遠距離交戰中穿甲炮彈有可能從上部裝甲區擊穿,水線下區域的防禦力也較差,其與威爾士親王號對戰時,被擊中後漏油減速伴有左傾和艏傾。總而言之,俾斯麥的防禦體系在近距離接戰中效果好,但在遠距離炮戰中特別是受到高俯角的穿甲彈攻擊時,防護力較為不足。

    防空神器(倒數)37手拉機,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其他德國防空武器背鍋

    孱弱的防空也是一大弱點,效能差勁的的37手拉機經常被人拿來調侃。 而俾斯麥防空能力的不足是全方位的,例如105毫米高炮同時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火控,導致在迎向英軍時一個時間段至多4座、一般只有2座能起作用。這樣一來其真正有效的防空火力其實只剩下4座高角炮和20門(其中12門是單裝,只有兩座四連裝)20毫米高炮有效……可以說就是個巡洋艦等級的防空啊。

    總之,題主的想法即使實現,也許會給英國海運線造成更大的壓力和更多的損失,但想要徹底絞殺海運線是不可能的。那麼等到美國海軍加入後,德國海軍一樣是個悲催的下場。

  • 2 #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俾斯麥是標準的德棍牛逼簍子艦。

    我先說兩個觀點,首先,浪費噸位,滿載50000的噸位四座雙聯15寸炮,同時期不管是長門,北卡,喬治五世哪個不是比他炮多口徑大?更別提大和,壓花,前衛這種怪物,而且防護上雖然說有所謂全面防護的概念,但是主裝甲帶沒有傾角,水平裝甲帶超薄,防護範圍還不夠。

    其次,設計思想落後。沒有高平兩用炮,37手拉雞,20毫米自動炮數量還不足,防空水平比美國巡洋艦都不如。380炮800公斤穿甲彈近距離確實有威力,但是超過15公里得炮戰裡,水平裝甲帶扛不住,穿甲彈打不穿的尷尬是因為沉的太早沒遇到,不然這東西在後世的名聲估計也就是古斯塔夫巨炮這種地位。

    幸好擊沉胡德(不過也可能是祥瑞歐根親王)的戰績以後就被圍攻擊沉。

  • 3 # 國平軍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德國是戰敗國,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不僅讓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還損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戰爭賠款,德國可謂損失慘重。

    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得擁有坦克、重型火炮,連重機槍都不能生產;海軍只能擁有6艘10160噸,裝備280毫米主炮的非無畏戰列艦,不得製造及擁有潛艇;不得組織空軍等。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拒絕恢復償還賠款,大力恢復的是德國國內經濟,承諾讓普遍家庭都有牛奶和麵包,孩子們免費上學,結果德國政府都做到了。

    1935年3月,希特勒宣佈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且當著世人的面撕毀了凡爾賽條約。

    至此,德國才真正開始擴軍,到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也就4年時間,包括二戰德國戰敗,也就10年時間,想讓德國打造成一支和英美日一樣強大的海軍是不現實的。

    由於受德國的地理環境、凡爾賽條約的制約,以及普魯士的傳統,德國曆來就是陸上強國,與其捨本求末,花大價錢去追求龐大的海軍是得不償失的,繼續做強做大陸軍的同時,再大力發展空軍,兼顧海軍的發展,事實上,德國軍隊建設發展方針是正確的。

    在空軍掩護下,德國陸軍橫掃了歐洲大陸,遠征了東方的蘇聯,只是海軍力量遠遜於英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德國這個陸上強國是可望不可及的,倘若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倫三島也會被德國陸軍的鐵騎所征服。

    儘管二戰時期德國始終沒有搞出航空母艦,但對海軍發展還是兼顧的,特別是建造了1100餘艘U型潛艇,鄧尼茨元帥的狼群戰術,先期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戰績,給盟國海上運輸造成了巨大災難,損失極為慘重,共擊沉商船2882艘,計14408422噸。

    同時U型潛艇擊沉盟國艦隊航母3艘、護航航母2艘;擊沉戰列艦2艘;擊沉輕巡洋艦6艘;擊沉驅逐艦52艘;擊沉各類護衛艦287艘;擊沉小型護航艦134艘;擊沉遠洋掃雷艦10艘;擊沉潛艇9艘等。

    綜上,由於德國國內的諸多原因,德國只能優先發展陸軍和空軍,然後兼顧發展海軍,這是由德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德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針被實戰證明是正確的。

    德國儘管非常強大,但畢竟國力也是有所限制的,海軍發展在短短10年時間內達到英國的水平,按照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的海軍發展Z計劃,到1946年-1948年之間,德軍海軍實力才能發展到英聯邦海軍的68%,德國才具備挑戰英國並有把握打破其海上封鎖的可能性。

    只是戰爭提前到了1939年9月就爆發了,德國只能先顧眼前了,把資源優先配給予了陸軍和空軍,海軍就只能搞潛艇,重巡和戰列艦這般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就少之又少了。

  • 4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看了題目,又仔細閱讀了題幹後,筆者只想感嘆一句:“俾斯麥”在丹麥海峽秒殺“胡德”的那一炮給它罩上了多麼大的光環啊,直到數十年後甚至百年後都很難褪色,好像德國多擁有幾艘俾斯麥級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一般。然而,那一炮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而“俾斯麥”號的所有好運都在那一次齊射中耗盡了,之後被一枚本來無法致命的魚雷擊傷了船舵,落入萬劫不復之境地。顯而易見,題主基於“俾斯麥”號的神勇表現,對德國海軍的發展規劃和作戰行動從戰術層面上做了遊戲化的解讀,對此筆者不想多予置評,只想說一個正在被很多軍迷朋友所接受的事實:俾斯麥級並不是設計優秀的戰列艦,在其強大的武備和精良的品質背後,其實是一級設計理念相當落伍的戰艦,只不過是一戰時期舊式戰列艦設計理念的延續,甚至被某些艦船史評論家評為歷史上設計最差的軍艦之一。還需要指出的是,俾斯麥級也不是德國海軍理想中的戰列艦,雷德爾制定的Z計劃的核心是6艘H級戰列艦。

    丹麥海峽海戰足夠“俾斯麥”粉們吹上100年!但那是運氣透支的結果。

    迴歸本題,二戰時期德國海軍的發展是不是存在問題?當然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但絕不是少造幾艘俾斯麥級的問題,而是歸結於德國海軍發展戰略上的先天不足和作戰指導上的困境。首先,德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天然缺少打造強大海權的基礎。位於Continental中央的德國四面受敵,因此其國防戰略的重心始終在陸軍(二戰時期又增加了由納粹新貴戈林掌握的空軍),因此在資源分配上海軍勢必無法與陸空軍競爭,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保障;其次,德國的地理位置對極度制約了海上力量的發揮空間,德國的海岸線僅限於波羅的海南部和北海東南部,相對封閉,很容易被英國海軍封鎖,在一戰時期德國坐擁世界第二強大的海軍到頭來也沒有衝出“波羅的海膽瓶”,最後全都沉在斯卡帕灣的爛泥裡了。地理位置的劣勢在二戰時期倒是得到了很大改善,德國控制了從挪威到西班牙的漫長海岸線,但缺乏能夠利用這一有利態勢的海軍艦隊。

    1919年6月沉沒在斯卡帕灣號的“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公海艦隊的下場深刻印證了德國在海權爭奪上的劣勢。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海軍基於一戰的經驗,確定了在下一次大戰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打擊英國的海上交通線,破交是德國海軍戰略的核心,但是在如何實施破交作戰的問題上,雷德爾的主張是以大型戰艦配合偽裝襲擊艦在大洋上實施巡洋作戰,四處遊擊,而鄧尼茨的觀點是繼續發揚無限制潛艇戰的威力,運用叢集攻擊戰術打擊英國海運線。這兩個人甚至戰後在施潘道監獄服刑時還為此爭論不休。不過,事實證明,潛艇在破交戰上的效率遠勝水面襲擊艦,但是也不可否認,大型戰艦的存在的確能夠大量吸引和牽制英國的海上力量,問題是該如何平衡和協調這兩種作戰力量的運用,對於這一點,其實德國海軍是缺乏整體性作戰策略的,尤其在“俾斯麥”號戰沉後,巡洋作戰基本上就偃旗息鼓了。

    無論一戰,還是二戰,潛艇始終是德國海軍最有效也是最具威脅的作戰力量。

    在戰前和戰時,德國海軍在發展上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建立獨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甚至連能夠自行調配的岸基航空部隊都沒有!這口鍋要背在戈林那個死胖子身上。在二戰的海戰場上,航空力量的角色已經是舉足輕重,可以極大擴充套件海上作戰力量的視野範圍和打擊範圍,然而,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始終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德國海空軍之間存在極大的隔閡,甚至兩軍使用的海圖和無線頻率都不一樣,由空軍偵察機提供的情報不能直接傳送給海軍艦艇,還需要陸上基地中轉!無疑極大妨礙了作戰的進行。在戰爭中因為海空聯絡不暢導致誤傷(1940年的維京行動,德軍驅逐艦遭己方飛機誤炸)和重大失敗(北角海戰,空軍情報傳遞延誤導致沙恩失去了逃脫的機會)的例子歷歷在目。

    德國空軍的Fw 200遠端巡邏機曾在反艦和遠洋偵察方面有突出表現,本可以為潛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但是數量太少,而且歸屬德國空軍指揮。

    最後,德國海軍的作戰受到了來自希特勒本人的粗暴干預,導致前線部隊在作戰中縮手縮腳,備受束縛。這一點在“俾斯麥”號沉沒後尤其明顯。希特勒命令將德國全部重型戰艦集中於挪威一向被視為海軍戰略上的一大敗筆,而在挪威海域,由於擔心不多的大型戰艦再受損失,德軍艦隊的作戰行動十分保守,謹慎有餘而魄力不足,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反而鎩羽而歸(參見巴倫支海海戰),希特勒在咆哮著要拆掉所有大型戰艦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麼?總而言之,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是一支先天不足、規模有限、力量失衡、頭上還套著緊箍咒的海上力量,它能在一段時間內對英國海上生命線構成嚴重威脅,但無法在一場持續的海上交鋒中取得勝利。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在挪威峽灣中東躲西藏地度過了全部生涯,這就是德國海軍保守戰略的縮影。

  • 5 # 8歲開始發呆

    俾斯麥這船,秒了胡德,揍傷親王,還是不錯的!後來的英華人對提爾比滋的忌憚來說,也應證了這一點!威力還是不送小視的!至少沙恩出門沒像提子出門那樣讓英國護航艦隊全部鳥獸散!但是,靠幾條俾斯麥就能主動進攻英國海軍,還是不要做夢了!牛牛海軍的家底在二戰時期還不是幾條戰列艦能搞的動的!多製造些對運輸船隊和護航船隊的威脅,配合U艇才是他能力所及

  • 6 # 東斯坦因

    二戰中,德國海軍的發展有不少的問題,其中有主觀也有客觀。

    1.德國海軍在德國海陸空三軍中地位最低,獲得的資源最少

    德國海陸空三軍中。德國陸軍那是無可爭議的大哥大,擁有輝煌的戰績和光榮的傳統,甚至可以說德國本身就是在德國陸軍的拼殺中崛起,德國陸軍在德國社會和德華人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德國空軍,雖然是德國軍隊中最年輕的軍種,但是德國空軍的老大赫爾曼·戈林,那可是希特勒的鐵桿小弟,在希特勒還沒上臺前,就追隨其左右,並參與了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是希特勒眼中的自己人,自己人當然是要特殊照顧的了。

    可憐的德國海軍就成了德國海陸空三軍中地位最低的存在,在資源的分配中,處於德軍食物鏈末端,總是需要“顧全大局”。而二戰中,德國缺少資源那是出了名的。

    由於沒有足夠的鐵礦石冶煉鋼鐵,德國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鋼鐵,用來建造坦克和裝甲車。而處於德軍食物鏈末端的德國海軍,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將主力艦專案下馬,轉而去建造噸位小的潛艇。例如,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造半截就停了。

    由於油料短缺,優先供應了陸軍部隊和空軍飛機,海軍大型戰艦遠洋作戰受到嚴重影響。

    手中沒東西,有談何發展。

    2.德國海軍的作戰思想和作戰理論保守,毫無創新

    德國陸軍為準備二戰提出了革命性的“閃電戰”理論,與之相比德國海軍在軍事理論創新方面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二戰中,德國海軍的作戰思想和作戰理論,可以說是保守。當時德國海軍認為,其主要的戰爭任務是進行“海上破交戰”,破壞英國的海上交通線。無論是雷德爾採用的使用巡洋艦和快速戰艦對盟軍交通線攻擊戰術,還是鄧尼茨採用的無限制潛艇戰。都是為執行“海上破交戰”,而制訂的。這些戰術,說白了不過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使用的破交戰術的最佳化而已,沒有什新意。

    如果,德國海軍在戰前能意識到航空母艦和飛機的重要性,全力發展航空母艦,在制訂恰當作戰計劃(比如,珍珠港式的偷襲),未必不能打敗英國皇家海軍。

    3.德國海軍軍官水平有待提高

    與德國軍隊中的精英,德國陸軍軍官團相比,德國海軍的軍官水平,特別是水面艦艇部隊的軍官的水平有待提高。幾次海戰,德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表現都相當拙劣。

    威瑟堡行動中,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被已有48年曆史的德國制老舊大炮命中,之後機房又吃了兩枚1900年製造的魚雷失去控制,而布呂歇爾號的戰沉,是德國艦隊發生了混亂,耽誤了對奧斯陸的進攻,致使挪威王室和國會有足夠的時間帶著國寶和黃金一起逃跑。

    萊茵演習行動,耗費無數資源建造的俾斯麥號戰艦戰沉,而俾斯麥號戰沉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德國海軍的疏忽沒有在挪威卑爾根停泊時補充燃料,出丹麥海峽時又沒有按計劃進行海上加油。因此在戰鬥最後階段“俾斯麥”號燃料所剩無幾,航速就沒超過28節,是想跑都跑不了。如果燃料足夠,“俾斯麥”號早就能進入德軍岸基飛機作戰半徑之內了,那樣的話,勝負就很難說了。連什麼時候該加油,都不知道,德國海軍軍官的素質,只能用那個呵呵來形容了。

    巴倫支海海戰,是德國海軍於1942年,在巴倫支海海域,試圖攔截一支前往蘇聯的英國護航運輸隊,與英國皇家海軍爆發的一場海戰。英國皇家海軍為運輸隊配置了2艘輕巡洋艦、8艘驅逐艦、2艘小型護衛艦、1艘掃雷艦和2艘武裝拖網漁船的護航艦隊。德國艦隊由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呂佐夫號袖珍戰列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德國海軍在此戰中,實力可以說佔據絕對優勢。可是卻被三艘英國驅逐艦趕了回來,致使運輸隊安全逃離。德國海軍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反而鎩羽而歸,這都快可以喝義大利軍隊媲美了。

    4.納粹高層的制約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二戰時期,航空兵在海上作戰已經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可以個海軍艦艇部隊提供直接和間接的支援。可是由於赫爾曼·戈林叫囂德國“所有飛的東西都歸他管”,所以德國海軍始終沒有建立獨立的海軍航空兵部隊。作戰中,空軍偵察機提供的情報不能直接傳送給海軍艦艇,還需要陸上基地中轉,這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始終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甚至由於海空聯絡不暢導致誤傷,比如維京行動,德軍驅逐艦遭己方飛機誤炸。

    至於希特勒本人更是喜歡到處指手畫腳,這點德國陸軍都不能倖免,德國海軍就不要說了。希特勒命令將德國全部重型戰艦集中於挪威一向被視為海軍戰略上的一大敗筆,使德國海軍只能侷限在一隅,無法進行海上游擊戰。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讀一年級了,學習不認真。每次我批評他,婆婆老是在一邊說:“他還小。”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