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提問,只能呵呵!袁大糞哪有什麼戰略,豈能和熊廷弼相比,不過是提問人的意淫罷了。
不管熊廷弼的“三方”攻略是《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中的“廷弼初議三方佈置,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還是《明熹宗實錄》的中“兵部右侍郎熊廷弼建議,以為恢復遼左須三方佈置,廣寧用騎步對壘於河上,以形勢格之而綴其全力;海上督舟師,乘虛入南衛,以風聲下之而動其人心;奴必反顧,而亟歸巢穴,則遼陽可復。於是議登萊、天津並設撫鎮,山海適中之地特設經略,節制三方,以一事權”,都先有一個退縮防守整頓的階段,這一點是他在奏疏裡多次明確表述過的。他在敘述到廣寧考察的情形時候說:
“及至廣寧間,兵則雖挑有頭敵、二敵,而尚未屬以何將也。問馬則不及三萬匹,而以缺料倒死者不勝報也。問甲仗,則京運高閣無用,又無匠改造,軍多氊帽布掛,而執棍以立也。問火炮戰車則皆無有,雖拒馬槍牌斧蒺藜之類亦無一備,而無以札營立腳也。問糧草,則米豆百十萬,暴露海濱,而運車不及六百輛,各倉無一粒儲也。問人心,則河東望救誠切,河西意持兩端,雖子弟鄉兵八千餘人,間多頂換,不似初時憤激也。問軍心、將心,則殘兵聲氣不續,援兵本自不堪,而諸將惟日講加銜,講身病求去也。問提督鎮道,則皆攢眉蹙額以進兵為愁,而開口則懇臣作主張也”
當時遼東部隊的建制,還有馬匹、盔甲、器械、糧草都尚處於一團混亂糟糕的局面之中,軍心士氣也都萎靡不振,如此情形貿然出擊,那隻能是把勝負寄託於奇蹟了。熊廷弼的才能是建立在審時度勢,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之上,而不是如同神仙超人一樣,能在毫無充分準備的的情形下去打勝仗。
熊廷弼下面這段話說得更清楚了;
“臣初意三方佈置,必使兵馬甲仗炮車芻糗等項一一齊備,正對者成一正對,策應者成一策應。然後約期並舉,進足以戰,退亦足以守,今臨事中亂,祗為西虜兵來,碌碌因人,倉卒舉事,雖樞臣主權於中,撫臣決策於外,可卜其一舉成功。而智者千慮,猶當為山海關存萬一不必然之慮。”
相比之下,袁大糞的戰略就是“築城推進”,所謂的“先守後戰”也與熊廷弼不同!熊廷弼至少要軍備整頓完畢(具備與後金正面一戰能力,“先守”之時整頓軍備),才出戰推進;相比之下,袁大糞的關寧軍在根本不具備與後金一戰能力的情況下,就為了表面復土功績而推進“築城”,由此引發了“寧錦之戰”(後金強拆),孫承宗時的“大淩河之戰”(還是強拆)。
結果,寧錦之戰時,袁大糞對錦州解圍幾乎不抱任何希望:
巡撫遼東袁崇煥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
不僅承認自己的智商不如太極——“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也對錦州之圍無解——“若錦失”,一旦錦州沒了,後金軍還像吃糖葫蘆一樣搞定寧遠、前屯,一直打到山海關!按吹子們鼓吹的“堅城利炮”邏輯,就該上奏皇上無憂——錦州之圍可自解也!
五月,聞明兵棄錦州,遁往寧遠。命貝勒阿巴泰、嶽託、碩託及八固山額真等,率兵三千人,往略明地,並墮錦州城。——《清太宗實錄》
在崇禎元年,皇太極得知明朝放棄了錦州,也就派阿巴泰等人去拆城牆,並沒有派兵駐守長期佔據!袁吹子們鼓吹的復土錦州,不過是野豬皮不要的地方而已。
為了袁大糞的戰略,反倒許需要犧牲友軍“牽制”後金全部兵力,又用天真的用“議款”停戰麻痺後金。
比如天啟七年當“丁卯之役”東江正處於戰爭中,崇煥上言:“關外四城雖延袤二百里,北負山,南阻海,廣四十里爾。今屯兵六萬,商民數十萬,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築必不可已。業移商民,廣開屯種。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
結果就是,從天啟六年底的弔喪議款開始,天啟七年的“丁卯之役”到寧錦之戰,“議款停戰”反被後金利用,來了個“逐個擊破”,先征討毛文龍再到錦右強拆,基本達成軍事目的!自然的,袁大糞在寧錦之戰後光榮的滾蛋了——“暮氣難鼓”和“議款誤事”!袁大糞第二次上臺,也不敢越過大淩河築城。
甚至對於袁大糞的那點小把戲,皇太極也非常清楚,在崇禎二年閏四月的書信中,明確雙方劃界範圍:後金以三岔河為界,明朝以大淩河為界,三岔河到大淩河之間為空地——軍事緩衝區!說白了就是,袁大糞不得過了大淩河築城立足而推進。
議款的同時,又是犧牲東江窮鬼去吸引火力,妄圖東江移鎮到遼南靠近三岔吸引後金去攻打!
巡撫遼東袁崇煥言:毛文龍宜日近遼,不宜日近鮮。但移文內駐,不若留為外犄,水可泛棹三岔,陸可揚鞭四衛,朝廷折片紙呼之跂可得也。師克在和,聞不如見。欲文龍為用,不足令其自用,且遣人與文龍從長議確,擇便移居,寧近毋遠,寧速毋遲。皇上第限以日期,不必坐以地方。候駐札定、收聚完,臣且立會哨法,俾舟師往來以熟海道。疏下部。——《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五月初七。
天啟六年仗著守了兩天城的袁大糞請求毛文龍移鎮到遼南,可惜後來被天啟皇帝否決了。袁大糞自己都不能過大淩河去扛後金大軍,憑什麼保證東江軍移鎮後就能扛住後金大軍攻擊!且不提移鎮一事,拖家帶口幾十萬人的動遷工作,還要如何安置妥當,還要防止後金奔襲!
旅順參將李礦以東鎮毛文龍差官拘提率所部卒四千人逃入河西登撫李嵩遼撫袁崇煥皆以為言得旨李礦逃入河西情差可原然抗違主帥擅離信地法在不貸該寧遠撫臣查的確定奪逃回兵士作速安插並議具奏——《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九月
在移鎮被否決後,袁大糞派狗腿子徐敷奏以“協商軍事”為由到東江,結果在東江各口岸“以(關寧軍)大糧、大餉、不見敵”為由,招搖東江軍士叛逃到關寧,其中旅順參將李礦帶兵四千投奔關寧!造謠一事極大動搖東江軍心和戰力,在“丁卯之役”時,東江幾名逃將被抓獲,並共言與徐敷奏“有約”。因此再提往事,徐敷奏被下旨處死而被袁大糞抗旨保命,而徐敷奏也是雙島斬帥的幫兇之一!哪怕是斬帥後,袁大糞依然不忘“移鎮”,“又謂督師制正東江疏內原欲用島兵於陸,故為之設馬設料但買馬既艱,航海不易,島兵移陸尚未有期,而料豆先自勞擾。不如俟有次弟而後運科未也”——畢自嚴《覆督師題各鎮兵馬錢糧經制疏》。
熊廷弼之死,在於意氣用事,二千里江山隨便就棄地了!同比之下孫承宗花費多少,才辛苦恢復關外二百里,還是在後金無暇顧及之時。天啟二年四月,就已經被判了死刑。還意淫出袁崇煥是黨爭,那是託了袁的倒黴,斬帥和議款等大事都是揹著皇帝與王洽和錢龍錫謀劃大事!斬帥謀款等大事,你袁大糞為何不光明正大與崇禎商量,哪怕是密摺也好!錢龍錫和王洽等人,是知情不報,當然被治罪!
這種提問,只能呵呵!袁大糞哪有什麼戰略,豈能和熊廷弼相比,不過是提問人的意淫罷了。
不管熊廷弼的“三方”攻略是《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中的“廷弼初議三方佈置,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還是《明熹宗實錄》的中“兵部右侍郎熊廷弼建議,以為恢復遼左須三方佈置,廣寧用騎步對壘於河上,以形勢格之而綴其全力;海上督舟師,乘虛入南衛,以風聲下之而動其人心;奴必反顧,而亟歸巢穴,則遼陽可復。於是議登萊、天津並設撫鎮,山海適中之地特設經略,節制三方,以一事權”,都先有一個退縮防守整頓的階段,這一點是他在奏疏裡多次明確表述過的。他在敘述到廣寧考察的情形時候說:
“及至廣寧間,兵則雖挑有頭敵、二敵,而尚未屬以何將也。問馬則不及三萬匹,而以缺料倒死者不勝報也。問甲仗,則京運高閣無用,又無匠改造,軍多氊帽布掛,而執棍以立也。問火炮戰車則皆無有,雖拒馬槍牌斧蒺藜之類亦無一備,而無以札營立腳也。問糧草,則米豆百十萬,暴露海濱,而運車不及六百輛,各倉無一粒儲也。問人心,則河東望救誠切,河西意持兩端,雖子弟鄉兵八千餘人,間多頂換,不似初時憤激也。問軍心、將心,則殘兵聲氣不續,援兵本自不堪,而諸將惟日講加銜,講身病求去也。問提督鎮道,則皆攢眉蹙額以進兵為愁,而開口則懇臣作主張也”
當時遼東部隊的建制,還有馬匹、盔甲、器械、糧草都尚處於一團混亂糟糕的局面之中,軍心士氣也都萎靡不振,如此情形貿然出擊,那隻能是把勝負寄託於奇蹟了。熊廷弼的才能是建立在審時度勢,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之上,而不是如同神仙超人一樣,能在毫無充分準備的的情形下去打勝仗。
熊廷弼下面這段話說得更清楚了;
“臣初意三方佈置,必使兵馬甲仗炮車芻糗等項一一齊備,正對者成一正對,策應者成一策應。然後約期並舉,進足以戰,退亦足以守,今臨事中亂,祗為西虜兵來,碌碌因人,倉卒舉事,雖樞臣主權於中,撫臣決策於外,可卜其一舉成功。而智者千慮,猶當為山海關存萬一不必然之慮。”
相比之下,袁大糞的戰略就是“築城推進”,所謂的“先守後戰”也與熊廷弼不同!熊廷弼至少要軍備整頓完畢(具備與後金正面一戰能力,“先守”之時整頓軍備),才出戰推進;相比之下,袁大糞的關寧軍在根本不具備與後金一戰能力的情況下,就為了表面復土功績而推進“築城”,由此引發了“寧錦之戰”(後金強拆),孫承宗時的“大淩河之戰”(還是強拆)。
結果,寧錦之戰時,袁大糞對錦州解圍幾乎不抱任何希望:
巡撫遼東袁崇煥疏: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
不僅承認自己的智商不如太極——“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也對錦州之圍無解——“若錦失”,一旦錦州沒了,後金軍還像吃糖葫蘆一樣搞定寧遠、前屯,一直打到山海關!按吹子們鼓吹的“堅城利炮”邏輯,就該上奏皇上無憂——錦州之圍可自解也!
五月,聞明兵棄錦州,遁往寧遠。命貝勒阿巴泰、嶽託、碩託及八固山額真等,率兵三千人,往略明地,並墮錦州城。——《清太宗實錄》
在崇禎元年,皇太極得知明朝放棄了錦州,也就派阿巴泰等人去拆城牆,並沒有派兵駐守長期佔據!袁吹子們鼓吹的復土錦州,不過是野豬皮不要的地方而已。
為了袁大糞的戰略,反倒許需要犧牲友軍“牽制”後金全部兵力,又用天真的用“議款”停戰麻痺後金。
比如天啟七年當“丁卯之役”東江正處於戰爭中,崇煥上言:“關外四城雖延袤二百里,北負山,南阻海,廣四十里爾。今屯兵六萬,商民數十萬,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築必不可已。業移商民,廣開屯種。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
結果就是,從天啟六年底的弔喪議款開始,天啟七年的“丁卯之役”到寧錦之戰,“議款停戰”反被後金利用,來了個“逐個擊破”,先征討毛文龍再到錦右強拆,基本達成軍事目的!自然的,袁大糞在寧錦之戰後光榮的滾蛋了——“暮氣難鼓”和“議款誤事”!袁大糞第二次上臺,也不敢越過大淩河築城。
甚至對於袁大糞的那點小把戲,皇太極也非常清楚,在崇禎二年閏四月的書信中,明確雙方劃界範圍:後金以三岔河為界,明朝以大淩河為界,三岔河到大淩河之間為空地——軍事緩衝區!說白了就是,袁大糞不得過了大淩河築城立足而推進。
議款的同時,又是犧牲東江窮鬼去吸引火力,妄圖東江移鎮到遼南靠近三岔吸引後金去攻打!
巡撫遼東袁崇煥言:毛文龍宜日近遼,不宜日近鮮。但移文內駐,不若留為外犄,水可泛棹三岔,陸可揚鞭四衛,朝廷折片紙呼之跂可得也。師克在和,聞不如見。欲文龍為用,不足令其自用,且遣人與文龍從長議確,擇便移居,寧近毋遠,寧速毋遲。皇上第限以日期,不必坐以地方。候駐札定、收聚完,臣且立會哨法,俾舟師往來以熟海道。疏下部。——《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五月初七。
天啟六年仗著守了兩天城的袁大糞請求毛文龍移鎮到遼南,可惜後來被天啟皇帝否決了。袁大糞自己都不能過大淩河去扛後金大軍,憑什麼保證東江軍移鎮後就能扛住後金大軍攻擊!且不提移鎮一事,拖家帶口幾十萬人的動遷工作,還要如何安置妥當,還要防止後金奔襲!
旅順參將李礦以東鎮毛文龍差官拘提率所部卒四千人逃入河西登撫李嵩遼撫袁崇煥皆以為言得旨李礦逃入河西情差可原然抗違主帥擅離信地法在不貸該寧遠撫臣查的確定奪逃回兵士作速安插並議具奏——《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九月
在移鎮被否決後,袁大糞派狗腿子徐敷奏以“協商軍事”為由到東江,結果在東江各口岸“以(關寧軍)大糧、大餉、不見敵”為由,招搖東江軍士叛逃到關寧,其中旅順參將李礦帶兵四千投奔關寧!造謠一事極大動搖東江軍心和戰力,在“丁卯之役”時,東江幾名逃將被抓獲,並共言與徐敷奏“有約”。因此再提往事,徐敷奏被下旨處死而被袁大糞抗旨保命,而徐敷奏也是雙島斬帥的幫兇之一!哪怕是斬帥後,袁大糞依然不忘“移鎮”,“又謂督師制正東江疏內原欲用島兵於陸,故為之設馬設料但買馬既艱,航海不易,島兵移陸尚未有期,而料豆先自勞擾。不如俟有次弟而後運科未也”——畢自嚴《覆督師題各鎮兵馬錢糧經制疏》。
熊廷弼之死,在於意氣用事,二千里江山隨便就棄地了!同比之下孫承宗花費多少,才辛苦恢復關外二百里,還是在後金無暇顧及之時。天啟二年四月,就已經被判了死刑。還意淫出袁崇煥是黨爭,那是託了袁的倒黴,斬帥和議款等大事都是揹著皇帝與王洽和錢龍錫謀劃大事!斬帥謀款等大事,你袁大糞為何不光明正大與崇禎商量,哪怕是密摺也好!錢龍錫和王洽等人,是知情不報,當然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