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們酒量大著呢。白居易生活裡,喜歡經常喝點小酒,寫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杜甫寫有《飲中八仙歌 》,講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的喝酒事蹟。最厲害的是李白。下面為篇文章,寫李白與賀知章的故事,酒裡面感情深啊,讀讀吧。
金龜換酒處 卻憶淚沾巾
俯仰一世,知音難得,寂寞如影隨形。
在大唐之時,在會稽鑑湖之畔,志大才高卻被人排擠出朝廷的大詩人李白,跋山涉水來訪賀知章,不料故友卻已離逝,徒留一池碧水,滿目荷花。李白萬種委屈,千里奔赴,卻無處訴說,無人傾聽,連舉起的酒杯,也失去了方向。他悽然流淚,援筆長嘆: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今天,在紹興城西美麗的古鑑湖畔,有一處景點,謂之鑑曲勝地,這是承載著賀知章與李白莫逆之交的一片山水。這裡水面開闊,湖岸生態秀美,畫橋長廊,豔桃垂柳,相映成趣。“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王獻之當年的體驗,應該就是這般景緻。
陸游曾經把家安在此處,這裡的美好,總是讓他念念不忘,為之自豪不已。他在外做官時,在一首《思故山》的詩中,向朋友如此顯擺:
千金不須買畫圖,
聽我長歌歌鏡湖。
湖山奇麗說不盡,
且復為子陳吾廬。
柳姑廟前魚作市,
道士莊畔菱為租。
一彎畫橋出林薄,
兩岸紅蓼連菰蒲。
陂南陂北鴉陣黑,
舍東舍西楓葉赤。
正當九月十月時,
放翁艇子無時出。
船頭一束書,
船後一壺酒,
新釣紫鱖魚,
旋洗白蓮耦。
從渠貴人食萬錢,
放翁痴腹常便便。
暮歸稚子迎我笑,
遙指一抹西村煙。
陸游在詩中提到的道士莊,就是唐朝賀知章的故宅。賀知章告老還鄉後,潛心修道,在紹興有多處產業,最有名的就是道士莊,也叫千秋觀。在道士莊旁邊,唐玄宗還賜他一片湖水,用來放生,謂之鑑湖一曲。
賀知章在紹興的痕跡,尚存多處。宛委山的陽明洞天景點,巨石上至今存留著賀知章手書的《龍瑞宮記》,字跡依稀可辨。在紹興勞動路上,有紀念賀知章的祠宇,因他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而謂之賀秘監祠。
據史料記載,賀知章的道士莊最早應是建在紹興五雲門外的東鑑湖中,到宋代怎麼又出現在西鑑湖了,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是賀知章有多處產業,人們後來記載混淆;也許就是因為隨著古鑑湖的堙廢,而有了改建吧。
不管怎麼樣,這都不妨礙我們閱讀當年的故事,也不妨礙我們欣賞今天的美景。
賀知章是發覺李白的“伯樂”,因為他的推薦,李白才來到了皇帝身邊,才有了“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輝煌。所以,賀李二人,有著超乎尋常的友誼。賀知章回到老家紹興後不久,李白也被嫉妒他的權貴趕出了朝廷。失意的李白,特意翻越千山萬水,來看望賀知章。可惜,李白踏上道士莊土地時,賀知章早已作古,李白淚飛頓作傾盆雨。
今天,就在鑑湖一曲的水面上,佈置了一座特殊的雕塑景觀:李白千里訪賀,立在烏篷船上,日暮下,他把酒酹江、祭奠友人的剪影,顯得如此孤獨而蒼涼。而在岸邊,人們把李白對賀知章的一片深情,刻在石頭上,供人憑弔。
知音相惜
長安城金龜換酒
李白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他父親在隋朝時被流放,與胡人通婚,生下李白後,舉家回遷到四川江油的青蓮,李白“青蓮居士”的別名就來源於此。所以,通俗一點說,李白是個歸國華僑,在唐朝,這樣的身份是不能參加科舉的,所以李白從一出生就註定了要巔沛流離。
李白經歷了苦讀的少年,因看老太太“鐵杵磨成針”而開啟了學習的悟性,於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李白有很高的政治抱負,立志要宰輔朝政,成就偉業:“申管宴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因為不能參加科舉,李白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為自己賺夠足夠大的名氣,才能被人欣賞,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可是,這談何容易。雖然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才蓋世無雙,連劍術都是天下第二,可是權貴們就是不買賬。李白醉酒狂傲過,低眉順目過,不管怎麼努力,他還是隻能寄情在孤獨山水中,徘徊在巍峨宮闕下。他仰天長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742年,在李白生命裡,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遇到賀知章,是他一生的幸運。
這一年,李白42歲,終於經修道朋友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喊進了長安城。壓抑了半生的李白,不禁手舞足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高興得太早。
雖然進了城,但玄宗忙得很,見個面,吃個飯,聊一聊,又將李白忘了。李白依然久久未得青睞,只好四處拜謁權貴,但達官貴人鮮有人來關注這位落魄的詩人。
當時,賀知章經常在東宮教太子讀書,他比李白大42歲,已是八十四歲的高齡。一天,李白在東宮外踱步,與賀知章不期而遇。此前,賀知章已對李白有所耳聞,只是無緣相見。這次,賀知章看到李白,一見如故,被他非凡的氣度折服,驚呼他為“謫仙人”。
李白向賀知章出示了自己寫的《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
這詩歌,氣勢恢弘,浪漫誇張,完全把賀知章折服了。詩還沒讀完,賀知章就連連稱歎,喜不自勝。於是,拉起李白的手,直奔宮外的酒肆。
因為是途中偶遇,賀知章身上沒帶銀兩,酒資沒有,被店小二攔在門外。賀知章急了,瞪圓眼睛,掏出御賜的金龜,抵押換酒,兩人推杯把盞,談詩論賦,大醉方休。這就是金龜換酒的典故。
唐朝時有章服制度,官員穿戴有專門講究,唐高宗時為五品以上官員賜魚袋,內裝魚符,出於宮廷時用於檢查。武則天時改魚佩為龜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龜,五品以上穿緋衣者用銀龜。賀知章當時做太子的老師,官職是太子賓客、秘書監,屬三品官,所以佩帶金龜。
御賜之物,用來換酒,要是皇帝知道了,那是大不敬,要殺頭的。賀知章為了與李白喝酒,殺頭都不顧,可見其率性,也足見其對李白的賞識。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本來就是個視錢財如糞土的人物,見賀知章如此,知遇感由衷而生。
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性豪爽,好飲酒,愛笑談,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早早地就以詩文和書法知名,風流倜倘,為時人所慕。這樣的特點,正符合李白的個性,所以他們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從此,這對忘年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長安城,他們詩酒唱和,將友誼、美酒與詩歌全部推向了巔峰,有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為證。
這段交往,是李白一生最輝煌的亮點,他為之驕傲一生、感佩一生。
李白贈詩
賀知章告老歸越
賀知章出身農家,靠勤學入仕,歷武則天、唐中宗、睿宗、玄宗四代,真正的德高望重。743年冬,賀知章生病了,他神情恍惚,夢中見到了天帝之所。也許他知道自己人生已快到盡頭,於是堅決上疏,請求回到故鄉越州。
一直不批准他回老家的玄宗,這次允許了,並任命賀知章的兒子為以京官身份,任會稽郡司馬,一同回鄉照顧賀知章。玄宗對賀知章特別禮遇,專門設宴,為他送行,文武百官都來了,皇帝還親自寫詩送他,表達惜別之情,並表揚他拋棄榮華富貴,一心求道的高潔情操: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對於皇帝賜予的良田美宅,賀知章不怎麼動心,他要求皇帝度他為道士,並舍宅為觀,所居之地謂之道士莊,所居之宅謂之千秋觀。漢末至南北朝以來,士家大族和富商把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或道觀,風氣大盛,以為功德。生性淡泊的賀知章,也如此處置自己的財產。。
皇帝很敬重這位老臣的選擇,特意又賜給他鑑湖一角,用以放生,謂之剡川一曲。
李白寫了兩首詩為賀知章送行,一首叫做《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表達自己對好友功成歸鄉潛心修道的讚美,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希望賀知章再來長安相聚:
久辭榮祿遂初衣,
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
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
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
何年卻向帝城飛。
另一首叫《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
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這裡引用王羲之寫黃庭經換鵝的故事,來讚揚賀知章的境界、情操與書法。由詩中可以讀出,這時的李白,心情是很愉快的,他還沒有預料到,賀知章離開後,他的命運又要發生痛苦的大波折。
744年春天,86歲的賀知章回到了魂牽夢繞五十年的故鄉。家鄉的一切,如此親切,於是在他的筆端,流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詠柳》詩,很輕易地就能讓我們想到春意盎然的畫面。賀知章與家鄉父老們,在鑑湖畔的垂柳下,喝酒聊天,細細吟賞。
賀知章喜悅的心情無以復加,再看他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以《回鄉偶書》為題的,陸游還有一首,名氣沒這麼大,但充滿著對時光的感慨和無奈、對家鄉的依戀和深情: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歲月無情,人生易老,五十年離家,物是人非,只有那澄碧的鏡湖,依然輕輕地揚著波濤,如慈祥的母親,舒展著她的懷抱,恆久不變,等著遠行的遊子歸來。
投紱歸來萬事輕,鑑湖吟罷足風情,家鄉溫暖了賀知章,他每一天都快樂著。只是,賀知章年歲太大了,這樣的桑榆好景不長,回家不久,他就與世長辭。賀知章死後,唐肅宗還時常想他做太子賓客時,對自己的教育和關懷,滿懷深情寫了一篇回憶錄,稱讚賀知章襟懷和雅,學富才雄,追贈為禮部尚書。
賜金放還
李太白鬱悶離都
我們再看看李白在長安城過的是什麼日子。
經賀知章推介,李白來到了皇帝身邊,成為了翰林供奉。
唐時開始設翰林院,這是皇帝儲備和培養人才的地方,起草詔書,修史撰文,都出自這裡。翰林院是知識分子非常集中的地方,受人尊重,眾多閣老重臣,也都從這裡起步。宋朝時,翰林院選拔人才與科舉接軌,選中者謂之“點翰林”。
但同在翰林院,李白的地位卻不高。原來,唐玄宗時,翰林院內工作人員有細分,一種叫翰林學士,與皇帝走得很近,負責起草詔書,是皇帝最信得過的人,前程很好。另一種叫翰林供奉,是陪皇帝娛樂的,皇帝哪天心血來潮,想吟詩作賦、寫字下棋或唸佛求仙了,就把供奉們找來,娛樂一番。娛樂結束,供奉們就又被晾在一邊。
翰林供奉沒有任何實權,前程堪憂。這樣的生活,與李白的理想不符,但他只能忍著,等待皇帝重用自己的那一天。
一天,一個叫渤海國的小蕃國,來了個使者,帶了封用蕃語寫的國書過來,態度無禮,夜郎自大。唐玄宗很想教訓他,但滿朝文武,蕃語都不通,無人能回那封國書,唐玄宗很生氣。正尷尬處,賀知章想到了李白,知他見多識廣,就把他喊來一試。
為皇帝爭了光,李白的名氣一下大了,但這名氣並沒有改變他的地位,唐玄宗還是把他當娛者對待,依然沒有重用。
接下來一件事,讓李白徹底得罪了權貴。
長安城牡丹正豔,唐玄宗與楊貴妃開心玩賞,可宮內那些御用文人寫的詩,實在是了無生趣,難引佳人一笑。
唐玄宗於是召李白,李白醉眼朦朧被人抬了過來。
當時,皇帝身邊有兩個小人,李白很是看不起,一個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一個是太監高力士。李白一到,看到這兩人在,於是趁著酒意,耍起大牌來,要楊國忠捧墨,高力士脫靴才肯寫。兩人為了取悅皇帝,忍怒服從。李白文不加點,瞬間而成《清平調三章》: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詩中將趙飛燕與楊貴妃對比,高力士抓住這一點,做起文章來。他對楊貴妃進讒言說:趙飛燕是個瘦美人,李白說她沒你漂亮,其實是諷刺你長得胖;趙飛燕生活中與人私通,李白將她與你相提並論,其實也是諷刺你宮闈不檢點。
高力士此語,戳到了楊貴妃的痛點。她本是玄宗第十八子李瑁的妻子,玄宗看上後,想了很多辦法才把她奪過來。這是楊貴妃和唐玄宗兩人心中的忌諱之處,是揭不得的傷疤。李白到底是不是暗中諷刺,楊貴妃也拿不準,但她寧可信其有,於是處處阻止李白的仕途。如此,李白的命運就可想而知,只有再次出走的份了。
賀知章在朝時,還經常會護著李白,他一回老家,李白就孤立無援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從他寫的《月下獨酌》組詩,我們就能解讀出他此時的孤獨來。
鬱悶無助的李白只好寫了辭職申請。他是盼著皇帝能挽留自己並重視自己的,可是玄宗根本沒有這意思,看到他的請歸之書,馬上批准他歸隱山林。唯一還好的是,玄宗賜給了李白不少金銀。
李白是個有猛志的人,他想像謝安一樣,建功立業,再功成身退;想跟賀知章一樣,胸藏天下,瀟灑歸鄉。可是,如今,他滿心空空,徒有一懷愁緒。
長安宮殿,黃粱一夢,壯志未酬,夢就醒了。玄宗“賜金放還”四字,讓李白心痛到了極點。
李白與三百年後的蘇東坡不同,東坡有朝雲,無盡的溫柔為他洗淨這塵世的紛擾,即使顛沛流離,也有溫柔鄉可醉。與山水為伍的李白沒有,他只能靠旅行來滌盪滿身的寂寞。
離開長安,李白迷茫了,他不知該走向何處。此時的他,心太累太苦,需要一場傾訴,一場痛快淋漓的醉酒,來渲洩胸中的塊壘。他想到了老朋友賀知章,那是他一生的知己。於是,李白又朝著會稽山方向,邁開了他沉重的步子……
物是人非
鑑湖畔悲淚長流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747年,同樣的江南水鄉,同樣的六月天氣,同樣的鑑湖風光,這是李白第三次踏上越州的土地。可是,這一次,李白興沖沖地趕來,迎面的一個訊息,讓他的心情立即跌入谷底:賀知章早已仙逝!
李白此行的目標,就是賀知章,他孤寂的人生渴望有人有理解,有人支援,而不是隻與山水天地獨往來。可是,老友已如煙消散。李白舉起了酒杯,卻失去了方向。他的千里風塵,蒼涼悲痛,已無人能安撫。他的蓋世才情,神仙蹤影,已無人能欣賞。一瞬間,李白的心,如一隻倦飛的孤雁,突然停下了翅膀,從雲間墜落。
感情脆弱的時候,再厲害的英雄也有委屈的淚水,哪怕是神仙一般的李白!
於是,在賀知章的道士莊,李白看著滿湖碧荷,空空樓閣,不禁悲從衷來,眼淚橫飛。他哭賀老,哭自身,灑酒祭友,悵然傷懷,沉痛不已,滿懷深情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賀知章不在了,鏡湖的水、鏡湖的花、鏡湖的月,一下失去了顏色。李白已無心戀此清景,唯有借酒澆愁。“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李白充滿惆悵,久久相憶賀知章。最後,他長嘆一聲,旋即登舟而去,繼續開始他漂泊的人生。
李白後來,又來過一次越州,他當時又是如何懷念賀老,我們已無從知曉。在那個靠坐船和步行的年代,遠遊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李白卻前後四次來到越州,我想,除了這裡的山水撩人,恐怕也是因為這裡是賀知章的故鄉吧。
盤點李白的人生,除了他神仙一般的詩筆,另外最打動人心的,我覺得就是他與賀知章的友誼,感懷於此。在文章結尾,古古為之賦詩一首:
百年長嘆路難行,
一生四跋入越中。
豈只湖山能醉客,
更緣賀監有高風。
喜歡就請關注
古代詩人們酒量大著呢。白居易生活裡,喜歡經常喝點小酒,寫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杜甫寫有《飲中八仙歌 》,講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的喝酒事蹟。最厲害的是李白。下面為篇文章,寫李白與賀知章的故事,酒裡面感情深啊,讀讀吧。
空有荷花生金龜換酒處 卻憶淚沾巾
俯仰一世,知音難得,寂寞如影隨形。
在大唐之時,在會稽鑑湖之畔,志大才高卻被人排擠出朝廷的大詩人李白,跋山涉水來訪賀知章,不料故友卻已離逝,徒留一池碧水,滿目荷花。李白萬種委屈,千里奔赴,卻無處訴說,無人傾聽,連舉起的酒杯,也失去了方向。他悽然流淚,援筆長嘆: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今天,在紹興城西美麗的古鑑湖畔,有一處景點,謂之鑑曲勝地,這是承載著賀知章與李白莫逆之交的一片山水。這裡水面開闊,湖岸生態秀美,畫橋長廊,豔桃垂柳,相映成趣。“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王獻之當年的體驗,應該就是這般景緻。
陸游曾經把家安在此處,這裡的美好,總是讓他念念不忘,為之自豪不已。他在外做官時,在一首《思故山》的詩中,向朋友如此顯擺:
千金不須買畫圖,
聽我長歌歌鏡湖。
湖山奇麗說不盡,
且復為子陳吾廬。
柳姑廟前魚作市,
道士莊畔菱為租。
一彎畫橋出林薄,
兩岸紅蓼連菰蒲。
陂南陂北鴉陣黑,
舍東舍西楓葉赤。
正當九月十月時,
放翁艇子無時出。
船頭一束書,
船後一壺酒,
新釣紫鱖魚,
旋洗白蓮耦。
從渠貴人食萬錢,
放翁痴腹常便便。
暮歸稚子迎我笑,
遙指一抹西村煙。
陸游在詩中提到的道士莊,就是唐朝賀知章的故宅。賀知章告老還鄉後,潛心修道,在紹興有多處產業,最有名的就是道士莊,也叫千秋觀。在道士莊旁邊,唐玄宗還賜他一片湖水,用來放生,謂之鑑湖一曲。
賀知章在紹興的痕跡,尚存多處。宛委山的陽明洞天景點,巨石上至今存留著賀知章手書的《龍瑞宮記》,字跡依稀可辨。在紹興勞動路上,有紀念賀知章的祠宇,因他官至太子賓客、秘書監,而謂之賀秘監祠。
據史料記載,賀知章的道士莊最早應是建在紹興五雲門外的東鑑湖中,到宋代怎麼又出現在西鑑湖了,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是賀知章有多處產業,人們後來記載混淆;也許就是因為隨著古鑑湖的堙廢,而有了改建吧。
不管怎麼樣,這都不妨礙我們閱讀當年的故事,也不妨礙我們欣賞今天的美景。
賀知章是發覺李白的“伯樂”,因為他的推薦,李白才來到了皇帝身邊,才有了“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輝煌。所以,賀李二人,有著超乎尋常的友誼。賀知章回到老家紹興後不久,李白也被嫉妒他的權貴趕出了朝廷。失意的李白,特意翻越千山萬水,來看望賀知章。可惜,李白踏上道士莊土地時,賀知章早已作古,李白淚飛頓作傾盆雨。
今天,就在鑑湖一曲的水面上,佈置了一座特殊的雕塑景觀:李白千里訪賀,立在烏篷船上,日暮下,他把酒酹江、祭奠友人的剪影,顯得如此孤獨而蒼涼。而在岸邊,人們把李白對賀知章的一片深情,刻在石頭上,供人憑弔。
知音相惜
長安城金龜換酒
李白出生於西域的碎葉,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他父親在隋朝時被流放,與胡人通婚,生下李白後,舉家回遷到四川江油的青蓮,李白“青蓮居士”的別名就來源於此。所以,通俗一點說,李白是個歸國華僑,在唐朝,這樣的身份是不能參加科舉的,所以李白從一出生就註定了要巔沛流離。
李白經歷了苦讀的少年,因看老太太“鐵杵磨成針”而開啟了學習的悟性,於是“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李白有很高的政治抱負,立志要宰輔朝政,成就偉業:“申管宴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因為不能參加科舉,李白必須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為自己賺夠足夠大的名氣,才能被人欣賞,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可是,這談何容易。雖然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才蓋世無雙,連劍術都是天下第二,可是權貴們就是不買賬。李白醉酒狂傲過,低眉順目過,不管怎麼努力,他還是隻能寄情在孤獨山水中,徘徊在巍峨宮闕下。他仰天長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742年,在李白生命裡,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遇到賀知章,是他一生的幸運。
這一年,李白42歲,終於經修道朋友吳筠的推薦,被唐玄宗喊進了長安城。壓抑了半生的李白,不禁手舞足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高興得太早。
雖然進了城,但玄宗忙得很,見個面,吃個飯,聊一聊,又將李白忘了。李白依然久久未得青睞,只好四處拜謁權貴,但達官貴人鮮有人來關注這位落魄的詩人。
當時,賀知章經常在東宮教太子讀書,他比李白大42歲,已是八十四歲的高齡。一天,李白在東宮外踱步,與賀知章不期而遇。此前,賀知章已對李白有所耳聞,只是無緣相見。這次,賀知章看到李白,一見如故,被他非凡的氣度折服,驚呼他為“謫仙人”。
李白向賀知章出示了自己寫的《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
這詩歌,氣勢恢弘,浪漫誇張,完全把賀知章折服了。詩還沒讀完,賀知章就連連稱歎,喜不自勝。於是,拉起李白的手,直奔宮外的酒肆。
因為是途中偶遇,賀知章身上沒帶銀兩,酒資沒有,被店小二攔在門外。賀知章急了,瞪圓眼睛,掏出御賜的金龜,抵押換酒,兩人推杯把盞,談詩論賦,大醉方休。這就是金龜換酒的典故。
唐朝時有章服制度,官員穿戴有專門講究,唐高宗時為五品以上官員賜魚袋,內裝魚符,出於宮廷時用於檢查。武則天時改魚佩為龜佩,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龜,五品以上穿緋衣者用銀龜。賀知章當時做太子的老師,官職是太子賓客、秘書監,屬三品官,所以佩帶金龜。
御賜之物,用來換酒,要是皇帝知道了,那是大不敬,要殺頭的。賀知章為了與李白喝酒,殺頭都不顧,可見其率性,也足見其對李白的賞識。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本來就是個視錢財如糞土的人物,見賀知章如此,知遇感由衷而生。
自號四明狂客的賀知章,性豪爽,好飲酒,愛笑談,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早早地就以詩文和書法知名,風流倜倘,為時人所慕。這樣的特點,正符合李白的個性,所以他們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從此,這對忘年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長安城,他們詩酒唱和,將友誼、美酒與詩歌全部推向了巔峰,有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為證。
這段交往,是李白一生最輝煌的亮點,他為之驕傲一生、感佩一生。
李白贈詩
賀知章告老歸越
賀知章出身農家,靠勤學入仕,歷武則天、唐中宗、睿宗、玄宗四代,真正的德高望重。743年冬,賀知章生病了,他神情恍惚,夢中見到了天帝之所。也許他知道自己人生已快到盡頭,於是堅決上疏,請求回到故鄉越州。
一直不批准他回老家的玄宗,這次允許了,並任命賀知章的兒子為以京官身份,任會稽郡司馬,一同回鄉照顧賀知章。玄宗對賀知章特別禮遇,專門設宴,為他送行,文武百官都來了,皇帝還親自寫詩送他,表達惜別之情,並表揚他拋棄榮華富貴,一心求道的高潔情操: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對於皇帝賜予的良田美宅,賀知章不怎麼動心,他要求皇帝度他為道士,並舍宅為觀,所居之地謂之道士莊,所居之宅謂之千秋觀。漢末至南北朝以來,士家大族和富商把自己的家宅捐為佛寺或道觀,風氣大盛,以為功德。生性淡泊的賀知章,也如此處置自己的財產。。
皇帝很敬重這位老臣的選擇,特意又賜給他鑑湖一角,用以放生,謂之剡川一曲。
李白寫了兩首詩為賀知章送行,一首叫做《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表達自己對好友功成歸鄉潛心修道的讚美,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希望賀知章再來長安相聚:
久辭榮祿遂初衣,
曾向長生說息機。
真訣自從茅氏得,
恩波寧阻洞庭歸。
瑤臺含霧星辰滿,
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
何年卻向帝城飛。
另一首叫《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
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這裡引用王羲之寫黃庭經換鵝的故事,來讚揚賀知章的境界、情操與書法。由詩中可以讀出,這時的李白,心情是很愉快的,他還沒有預料到,賀知章離開後,他的命運又要發生痛苦的大波折。
744年春天,86歲的賀知章回到了魂牽夢繞五十年的故鄉。家鄉的一切,如此親切,於是在他的筆端,流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詠柳》詩,很輕易地就能讓我們想到春意盎然的畫面。賀知章與家鄉父老們,在鑑湖畔的垂柳下,喝酒聊天,細細吟賞。
賀知章喜悅的心情無以復加,再看他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以《回鄉偶書》為題的,陸游還有一首,名氣沒這麼大,但充滿著對時光的感慨和無奈、對家鄉的依戀和深情: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歲月無情,人生易老,五十年離家,物是人非,只有那澄碧的鏡湖,依然輕輕地揚著波濤,如慈祥的母親,舒展著她的懷抱,恆久不變,等著遠行的遊子歸來。
投紱歸來萬事輕,鑑湖吟罷足風情,家鄉溫暖了賀知章,他每一天都快樂著。只是,賀知章年歲太大了,這樣的桑榆好景不長,回家不久,他就與世長辭。賀知章死後,唐肅宗還時常想他做太子賓客時,對自己的教育和關懷,滿懷深情寫了一篇回憶錄,稱讚賀知章襟懷和雅,學富才雄,追贈為禮部尚書。
賜金放還
李太白鬱悶離都
我們再看看李白在長安城過的是什麼日子。
經賀知章推介,李白來到了皇帝身邊,成為了翰林供奉。
唐時開始設翰林院,這是皇帝儲備和培養人才的地方,起草詔書,修史撰文,都出自這裡。翰林院是知識分子非常集中的地方,受人尊重,眾多閣老重臣,也都從這裡起步。宋朝時,翰林院選拔人才與科舉接軌,選中者謂之“點翰林”。
但同在翰林院,李白的地位卻不高。原來,唐玄宗時,翰林院內工作人員有細分,一種叫翰林學士,與皇帝走得很近,負責起草詔書,是皇帝最信得過的人,前程很好。另一種叫翰林供奉,是陪皇帝娛樂的,皇帝哪天心血來潮,想吟詩作賦、寫字下棋或唸佛求仙了,就把供奉們找來,娛樂一番。娛樂結束,供奉們就又被晾在一邊。
翰林供奉沒有任何實權,前程堪憂。這樣的生活,與李白的理想不符,但他只能忍著,等待皇帝重用自己的那一天。
一天,一個叫渤海國的小蕃國,來了個使者,帶了封用蕃語寫的國書過來,態度無禮,夜郎自大。唐玄宗很想教訓他,但滿朝文武,蕃語都不通,無人能回那封國書,唐玄宗很生氣。正尷尬處,賀知章想到了李白,知他見多識廣,就把他喊來一試。
為皇帝爭了光,李白的名氣一下大了,但這名氣並沒有改變他的地位,唐玄宗還是把他當娛者對待,依然沒有重用。
接下來一件事,讓李白徹底得罪了權貴。
長安城牡丹正豔,唐玄宗與楊貴妃開心玩賞,可宮內那些御用文人寫的詩,實在是了無生趣,難引佳人一笑。
唐玄宗於是召李白,李白醉眼朦朧被人抬了過來。
當時,皇帝身邊有兩個小人,李白很是看不起,一個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一個是太監高力士。李白一到,看到這兩人在,於是趁著酒意,耍起大牌來,要楊國忠捧墨,高力士脫靴才肯寫。兩人為了取悅皇帝,忍怒服從。李白文不加點,瞬間而成《清平調三章》: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詩中將趙飛燕與楊貴妃對比,高力士抓住這一點,做起文章來。他對楊貴妃進讒言說:趙飛燕是個瘦美人,李白說她沒你漂亮,其實是諷刺你長得胖;趙飛燕生活中與人私通,李白將她與你相提並論,其實也是諷刺你宮闈不檢點。
高力士此語,戳到了楊貴妃的痛點。她本是玄宗第十八子李瑁的妻子,玄宗看上後,想了很多辦法才把她奪過來。這是楊貴妃和唐玄宗兩人心中的忌諱之處,是揭不得的傷疤。李白到底是不是暗中諷刺,楊貴妃也拿不準,但她寧可信其有,於是處處阻止李白的仕途。如此,李白的命運就可想而知,只有再次出走的份了。
賀知章在朝時,還經常會護著李白,他一回老家,李白就孤立無援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從他寫的《月下獨酌》組詩,我們就能解讀出他此時的孤獨來。
鬱悶無助的李白只好寫了辭職申請。他是盼著皇帝能挽留自己並重視自己的,可是玄宗根本沒有這意思,看到他的請歸之書,馬上批准他歸隱山林。唯一還好的是,玄宗賜給了李白不少金銀。
李白是個有猛志的人,他想像謝安一樣,建功立業,再功成身退;想跟賀知章一樣,胸藏天下,瀟灑歸鄉。可是,如今,他滿心空空,徒有一懷愁緒。
長安宮殿,黃粱一夢,壯志未酬,夢就醒了。玄宗“賜金放還”四字,讓李白心痛到了極點。
李白與三百年後的蘇東坡不同,東坡有朝雲,無盡的溫柔為他洗淨這塵世的紛擾,即使顛沛流離,也有溫柔鄉可醉。與山水為伍的李白沒有,他只能靠旅行來滌盪滿身的寂寞。
離開長安,李白迷茫了,他不知該走向何處。此時的他,心太累太苦,需要一場傾訴,一場痛快淋漓的醉酒,來渲洩胸中的塊壘。他想到了老朋友賀知章,那是他一生的知己。於是,李白又朝著會稽山方向,邁開了他沉重的步子……
物是人非
鑑湖畔悲淚長流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747年,同樣的江南水鄉,同樣的六月天氣,同樣的鑑湖風光,這是李白第三次踏上越州的土地。可是,這一次,李白興沖沖地趕來,迎面的一個訊息,讓他的心情立即跌入谷底:賀知章早已仙逝!
李白此行的目標,就是賀知章,他孤寂的人生渴望有人有理解,有人支援,而不是隻與山水天地獨往來。可是,老友已如煙消散。李白舉起了酒杯,卻失去了方向。他的千里風塵,蒼涼悲痛,已無人能安撫。他的蓋世才情,神仙蹤影,已無人能欣賞。一瞬間,李白的心,如一隻倦飛的孤雁,突然停下了翅膀,從雲間墜落。
感情脆弱的時候,再厲害的英雄也有委屈的淚水,哪怕是神仙一般的李白!
於是,在賀知章的道士莊,李白看著滿湖碧荷,空空樓閣,不禁悲從衷來,眼淚橫飛。他哭賀老,哭自身,灑酒祭友,悵然傷懷,沉痛不已,滿懷深情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
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賀知章不在了,鏡湖的水、鏡湖的花、鏡湖的月,一下失去了顏色。李白已無心戀此清景,唯有借酒澆愁。“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李白充滿惆悵,久久相憶賀知章。最後,他長嘆一聲,旋即登舟而去,繼續開始他漂泊的人生。
李白後來,又來過一次越州,他當時又是如何懷念賀老,我們已無從知曉。在那個靠坐船和步行的年代,遠遊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李白卻前後四次來到越州,我想,除了這裡的山水撩人,恐怕也是因為這裡是賀知章的故鄉吧。
盤點李白的人生,除了他神仙一般的詩筆,另外最打動人心的,我覺得就是他與賀知章的友誼,感懷於此。在文章結尾,古古為之賦詩一首:
百年長嘆路難行,
一生四跋入越中。
豈只湖山能醉客,
更緣賀監有高風。
喜歡就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