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魯在新疆

    《鴻門宴》給後人的啟示多多:

    好漢要有智慧。項羽和劉邦都是好漢,項羽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劉邦勇稍欠缺而智慧卓越。

    我們一般人認羽剛愎自用,優柔寡斷,這沒大錯。但這種評價並不中懇,項羽在起事之初及很多時候則是果斷而富有智慧。

    項羽是一個重人情的人。這既是項羽的為人的長處,又是他政治上的短處。項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劉邦的野心。這從項羽把劉邦的家人囚而不殺可以看出來,更從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看出來。

    劉邦智慧有餘而人情淡薄。這從他在一次兵敗逃命途中將自己的一雙兒女從車上踹下來可以看出。

    劉邦用智用人史上少有帝王能與之匹敵。用張良用智用忠,用蕭何用穩用誠,用陳平只用其韜略而不計其小節,用韓信用其大戰略……

    劉邦納言納諫,誠心徵求意見和建議。他內心已經謀定的常常再確認一下。突發事件,他一定徵詢別人的想法。“為之奈何”幾乎成了劉邦的口頭禪。當張良告訴劉邦項王要大兵壓境,劉邦有驚訝,更有智慧,“為之奈何”向張良問計,“吾以兄視之”“不敢背項王”與項伯結成“兒女親家”,這一切都為劉邦敢於前往鴻門赴宴做好了鋪墊。

    鴻門宴是張良與范增的鬥法,設局的人是范增,破局的的人是張良、項伯、樊劊。一人設局三人破局,結果可想而知。

    鴻門宴上項羽本沒有殺劉邦之心(因項羽已被項伯從情理和法理上說服),劉邦能安然逃到壩上是在情理之中的。

    楚漢爭霸,也應范增那句話:“豎子不足與謀!”

    劉邦用智用人,項羽只用自信。

    “劉、項原本不讀書”,不讀書可以,但沒有智慧萬萬不可以!

  • 2 # 七鬥

    讀史以明智,下面就說說你們眼裡不一樣的《鴻門宴》。

    先說劉邦,他就是個糊塗蛋!

    劉邦糊塗就糊塗在驕傲自滿上,打下咸陽,駐軍灞上,你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竟然欲關中稱王,使子嬰為相,還牛逼哄哄的不給項羽面見!這不是找死嗎!(高調招災)

    這一點,他還沒他的左司馬曹無傷有眼力見,審時度勢,小曹立馬來了個見風使舵,棄暗投明了,把劉邦欲王關中的事,跟項羽揭發了!

    這對項羽來說,絕對是個滅了劉邦的大好機會,欲加之罪,小曹送詞,師出有名,此事只需靜悄悄的三更造飯,五更發兵,與小曹裡應外合,輕鬆就把劉邦給拿了。可笑項羽沉不住氣,聽了小曹的小報告,當時就大呼小叫,破口大罵,非滅了劉三不可,這下好了,軍事機密竟人盡皆知,項伯當然也聽到了!(沉不住氣者難成大事)

    沒有重情重義的項伯,就沒有鴻門宴,項伯重情,哥們義氣,你打劉三可以,萬一誤傷了張良,我心好痛,張良兄弟,你曾救我,我豈能不投桃報李,立即打馬來到灞上,“張良張良咱快走,明早霸王就來滅劉邦,咱倆兄弟情誼深,不忍小弟也陪葬!”(哥們義氣害死人)

    張良卻不是糊塗蛋,眼珠一轉,計上心頭,說要跟劉邦打個招呼,操!這招呼打得真是時候。

    劉邦當時就嚇尿了!

    賭咒發誓自己沒有反心,又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親家翁啊,你可得跟您侄子項羽好好解釋一下,咱倆誰跟誰,都成了親家了,你能眼睜睜見死不救嗎!(厚著臉皮拉關係就能解決大問題)

    果然,項伯說,明天老早的去陪個不是。

    既然已經與劉邦成了親家,要不幫著說幾句話,那太不夠意思了,項伯果然是個講究人,回去就幫著劉邦說好話,“侄兒啊,劉三咱不能打,打他咱不仁義啊!”(吃裡扒外,胳膊肘子往外拐)

    項羽也是個少腦子,或者也是個聽話的乖孩子,項羽說,“諾!”(沒有主心骨啥事辦不成)

    再說糊塗的劉邦,卻有一顆勇敢的心,如果他不敢去赴宴,那他必定完蛋,萬幸,劉三有膽。(大丈夫當敢為不敢為之事)

    進門先作揖,磕頭陪不是,有規矩的,“抬手不打笑臉人,殺人不過頭點地。”劉三的認慫,讓項羽前嫌盡釋了!(態度決定成敗)

    范增最精明,可惜只是個小聰明,老範啊老範,你都能叫項莊進去舞劍,你咋不能再多叫他幾個人,進去還舞哪門子的劍,耍賤啊!上去就不分青紅皂白,一頓亂砍,還不把劉三給咔擦了!(做事要做絕,耍賤能奈何)

    但耍那幾下劍,也又把劉邦嚇尿了,要出去方便,這是個機會,多虧殺狗的樊噲,“人為刀殂,我為魚肉,該走當走,事大事小,一走了之!”(做事須當機立斷,當斷不斷必有後亂)

    更喜歡張良的斷後,“沛公嚇壞了,不敢辭行,特囑咐我給大王奉上美玉,還有亞父的一個玉斗,祈求大王勿怪!”(有始有終,完美)

    結束了,還有一個警示,沛公還,即殺曹無傷。(賣主求榮反丟了卿卿性命)

  • 3 # 蘭臺說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

    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項王許諾”,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第二部分從“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到“因招樊噲出”,寫鴻門宴上的鬥爭。節奏發展得快,氣氛的變化也快。

    第三部分從“沛公已出”到結尾,述鴻門宴後餘事,包括:劉邦逃席,間道至軍;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而范增破鬥;劉邦誅殺曹無傷。

    《鴻門宴》故事情節首尾相應,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具有相對的完整性。

    文章情節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波瀾橫生,矛盾迭出,扣人心絃,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則是人物性格發展所導致的。

    項羽曾經是漢朝開創者劉邦的領導、勁敵,後與劉邦爭奪天下而失敗自殺。 因而,漢朝歷代君主對項羽的態度,多是貶大於褒。

    司馬遷卻不同。

    西漢文學家揚雄在《法言》中說:“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

    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司馬遷濃墨重彩地再現了這一事件。

    正因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和“愛奇”思想,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史記·項羽本紀》的《鴻門宴》篇中刻畫出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項羽形象。

    《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片斷,它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雖是開端,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劉邦的形象也寫得很生動。描述了他的堅決果斷,能屈能伸的性格,以及狡詐多端。

    樊噲這個人物,也寫得極為成功。表現了他在危難中與沛公共生死的決心,英武、正直的性格形象。

    司馬遷透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這種性格也就預示了他的失敗結局。

    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於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

    從這段史實描寫上,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

  • 4 # 楊柳青青春之聲

    二千多年前楚漢爭霸時期的戰爭場面被史學家司馬遷用他那沉雄之筆飽含深情而又酣暢淋漓的描繪出來,又以鴻門宴這一千古絕宴影響了二千多年,甚至還會繼續影響下去,爭論下去……。在鴻門宴上項羽的自負,劉邦的機智,范增的謀略,張良的權變,項伯的短見,樊噲的勇猛都一覽無餘的展現在眼前。實際上這一切的禍根都是那個沒有資格參加鴻門宴的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暗通敵情,身在漢營心在楚霸的細作而為。以此演出了一場影響千古的鴻門宴。

    從鴻門宴這一過程來看,或者說告訴我們楚軍一方的統帥項羽其實他的性格有著極其嚴重的缺陷,這樣的缺陷他是永遠不會笑到最後,自譽羽毛、剛愎自用,崇尚武力,沒有謀略。以力見長,力盡而衰。他連一個為他暗中賣力的人他都無所謂的賣出,他的勝算又在哪裡?

    從漢營劉邦一方來說,首先漢家領軍統帥劉邦聰明過人,他自然能去赴宴,赴鴻門宴,能夠敢去闖項羽的大營,他就自然有這樣的能力,這樣的勝算。加之張良的帷幄,樊噲的勇猛與質問對峙,使得項羽無處發力,無能為力,儘管范增的多方機謀,天算人為,終究項羽義氣用事,頑童作風,勝利的一方透過鴻門宴的結果就預示了漢家劉邦一方的勝利,當然歷史的結果也是這樣,但是鴻門宴的故事將是永遠的傳唱下去。

  • 5 # 智者無疆風清揚

    司馬遷的《史記》有項羽的本紀,而本紀又是專門記裁帝王業績的,項羽是唯一一個不是帝王而進入本紀的人,也可見大文豪司馬遷對項羽的喜愛和同情,但成王敗寇,也是不變的真理。

    項羽為什麼贏得了大家的同情,我想,大概因為項羽不僅是一位悲情英雄,而且其本身極具人格魅力。

    項羽最精彩的人生是在鉅鹿大戰中破釜沉舟,一舉消滅了秦軍主力,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項羽短暫的一生坦坦蕩蕩,兒女情長,和對手劉邦的陰暗狡詐比起來更是顯的豪氣雲天,顯示出大丈夫的豪邁。

    但人無完人,項羽剛愎自用、殘暴、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也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司馬遷《史記》記載項羽和劉邦兩人見秦始皇巡遊時說的話也可見兩人的性格和城府。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時威風八面的場面時對叔父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嚇得叔父趕忙捂住項羽的嘴,項羽豪邁之氣可見一斑。劉邦見了秦始皇巡遊,喟然嘆息曰“嗟呼,大丈夫當如此”,羨慕嫉妒的心裡躍然紙上。

    推翻暴秦以後,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成為了潛在的對手。但項羽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在鴻門宴上優柔寡斷放走了劉邦,也就是說項羽不夠黑不夠狠,充分顯示出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和為人忠實厚道的一面。

    其次,項羽也沒有統一全國的想法,反而封分諸侯,又回到了戰國時期的老路上,自己僅僅滿足於當一個西楚霸王,併火燒咸陽,遷都彭城,這顯然是歷史的一種倒退。

  • 6 # 快樂前行DUAN

    鴻門宴,世人皆知,酒無好酒,宴無好宴,宴請人(強者)不懷好意的一場陰謀詭計,被宴請人(弱者)心知肚明,卻只能單刀赴會,是一場無聲無息的鬥智鬥勇。史記中的鴻門宴是楚漢爭霸,稱雄天下的分水嶺,從此,中國與大漢王朝結下了不解之緣,中華兒女皆稱漢族,漢文化流傳至今。機會稍縱即逝,在至關重要的事情上,不能有一丁點的優柔寡斷,要有當機立斷的氣魄,只有善於把握機遇的人才能笑到最後,取得勝利。不然,誰強誰弱,只是暫時的表象,只有清醒者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個歷史典故,說明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項羽,力大無比,蓋世英雄,自詡不凡,卻有勇無謀,佔盡天時,卻把一個除掉最有競爭力的強勁對手的機會,白白浪費掉。歷史只留下了“富貴不歸故里,猶如錦衣夜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感慨。先入關中,駐軍灞上,讓劉邦佔據地利,項伯的暗中通訊,張良的足智多謀,樊噲的忠心護主,又讓劉邦佔據人和,再加上劉邦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身處逆境時的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在不利的情況下,一味的恭維項羽,說先取關中,還軍灞上,是為了等項羽來,不搶奪金銀財寶,是為了留著給霸王等等,一番話說得項羽心花怒放,十分受用,飄飄然,把謀士范增制定的摔杯為號的計劃,安排鴻門宴的目的忘的乾乾淨淨,最終,讓劉邦趁機溜走。由此,改寫了中國歷史,布衣天子名揚天下,開創了中國的大漢帝國。

  • 7 # 穆姐姐

    《鴻門宴》告訴我們,真正的領袖,他必定是一個全方位人才,需德、智、勇、謀兼備。

    項羽,重情重義,英勇可嘉,卻沒有謀略。為謀者,不止要能夠審時度勢,還需具備長遠的目光。那時的劉備早已崛起,放虎歸山的後果很是明瞭,項羽聽了幾句軟心話,還怕傷到張良,就直接放走了他;為情義所困,不能殺伐決斷,這是身為領袖的大忌。

    劉邦,有勇有謀,富於智慧,卻有失德行。這樣的領袖,可以獨攬專權,但絕不會成為人生贏家。憑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劉備去赴宴了,並且機智發揮,成功逃離鬼門關。後來的他也稱王稱帝了,但內部矛盾始終尖銳突出,各方家族勢力混亂不堪;他自己,也始終和“痞子”、“混混”等稱號脫不了干係。

    身為領袖,德才兼備、智勇雙全是其一;其二,做任何決策時都要注意把握好“度”,讓這幾個方面相互制衡。如此,方可橫行一世,還可百世流芳。

  • 8 # 鍾蝰

    司馬遷《史記》中的《鴻門宴》雖著字不多,但塑造了若干鮮活的人物形象,相關人物性格也躍然紙上,如浮眼前,能給人許多啟迪。有的讓人讚許,有的讓人惋惜,有的讓人敬佩,有的讓人唾棄。

    鴻門宴的角逐,是“楚漢”之間一場攸關生死的政治考量,鬥智鬥勇,危機四伏,殺氣重重。其中主要涉及雙方的四對人物。

    一、劉邦與項羽:成王敗寇誰與爭鋒

    懷王有約,先破秦入咸陽者即為關中王。也許是命中註定,楚霸王項羽進軍路線上遇到秦軍主力,在鉅鹿浴血奮戰,以少勝多,得以“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而劉邦向關中進發,沿途居然未遇強敵,得以破咸陽擒子嬰而滅秦。

    當是時,擁有十萬人的劉邦駐軍壩上,擁有四十萬人的項羽駐軍鴻門。雙方實力不言而喻,劉邦雄心勃勃,肯定想稱王,但從實力和局勢考慮,不敢明目張膽而為之。收戶籍,封府庫,守關隘,以待項羽。而項羽年少時即有取嬴政而代之的抱負,如今一路廝殺至此,反讓劉邦搶了先機。得知劉邦想稱王,大怒而欲攻伐。這算是鴻門宴的背景。

    劉邦得知項羽將要問罪攻打自己的情報,自知無力與項羽抗衡,識時務者為俊傑,遂向張良討計並採納,進而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攏絡人心,為己所用。審時度勢,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故而委曲求全,親臨鴻門向項羽示弱道歉。席間見事叵測,尋機逃走。日後東山再起,奪取天下,成為大漢開國之君。

    項羽在鴻門宴中的表現,後人歷來褒貶不一。當得知“小弟”劉邦欲在關中稱王時,立即怒而欲攻,可見其心高氣傲、恃強凌弱的一面。而項伯代劉邦傳話並勸說時,項羽非但不置疑項伯的行為,反而聽其言設宴款待劉邦道歉。一夜之時,態度轉變如此之大,也是一個沒有主見之人。

    范增於席間示意項羽當機立斷斬殺劉邦,而項羽視而不見,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當然,也有人認為,項羽其時勢力強大,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當著威脅。要打那就在戰場上明刀明槍的來,以顯大丈夫氣概。如果在宴席上殺了劉邦,覺得不光彩,恐讓天下人笑話。這也透露出項羽剛愎自用的一面。如此輕敵驕傲,終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其“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玉碎膽魄自是令人欽佩,但如果“留得青山在”而渡過烏江,豈不“捲土重來未可知”?看來,項羽身上還是缺少了能屈能伸的隱忍氣度。

    二、張良與范增:忠誠謀士赤心可鑑

    張良與范增,皆為忠心不二的謀士,各為其主,為人臣者的楷模,其赤心可鑑。

    留侯張良,劉邦的謀士。當項伯連夜趕來告知項羽欲次日攻打劉邦而勸其速逃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並進而跟劉邦引見項伯,一同謀劃化解危機的良策。促使項伯與劉邦聯姻並遊說項羽,終使戰局向和局轉變。

    鴻門宴中,張良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匆匆召來樊噲護駕,這才使劉邦得以借如廁之機而逃。其忠心為主之心和相機行事的應對,彰顯出忠君謀臣的風範。

    范增是項羽的亞父,也是重要的謀士。他力諫項羽在鴻門宴中除掉劉邦以絕後患,是有先見之明的。當項羽一再舉棋不定時,范增自作主張叫項莊借舞劍助興而“失手”殺劉邦,卻不料項伯又“合舞”而“常以身翼蔽沛公”,既而樊噲聞訊進帳,劉邦藉機逃逸。范增怨怒至極,劈了都尉陳平替劉邦轉贈的一雙玉斗,悲憤地說了句:“豎子不足與謀!”此所謂“船上人不得力,岸上人掙斷腰”啊!

    三、樊噲與項莊:一心為主的忠志勇士

    樊噲是劉邦的驂乘,如同當今所說的保鏢。當張良出帳告知“沛公事急”時,其救主心切,怒闖鴻門宴。一番數落,使項羽覺得“理虧”,而其不畏生死的膽識也震懾著項羽。這進一步動搖了項羽欲殺劉邦之心而有所忌憚,為劉邦離席創造了條件和機會。

    項莊是項羽帳下武將,聽命范增之令以舞劍助興為幌子,尋機刺殺劉邦,以除掉項羽稱霸的障礙。哪知項伯“合舞”壞了自己的大事。我們試想,如果項莊真的殺了劉邦,其個人命運有兩種可能性:其一,除敵有功,加官進爵;其二,濫殺友軍主帥,斬首以謝天下。我比較傾向於後者,以項羽的性格,既達到了除敵的目的,又推卸了責任。那就只可惜項莊一心為主,卻冤作了替死鬼。

    四、曹無傷與項伯:各揣心思的通敵叛徒

    曹無傷與項伯雖總體歸於通敵叛徒,在於各自所處的陣營而言,但所揣的心思卻是有質的區別。

    作為劉邦左司馬的曹無傷,面對項羽大軍壓境而求自保,出賣劉邦而向項羽告密。若項羽攻下劉邦,自己非但可以保命,還會以告密有功而繼續混得個一官半職。不然,會隨劉邦兵敗而性命難保。這是徹頭徹尾的叛徒,遭人唾棄。

    項伯作為項羽的季父,在兩軍對壘之時,卻為私情洩密且受人賄賂而說情,就“國事”而言,確實不該。但他這樣做,又有其“義”的一面。

    張良於他有過救命之恩,若項羽此時攻打劉邦,四比一的力量懸殊,結局可想而知。一旦劉邦覆沒,則張良不保,故而連夜急告張良,其目的是報張良之恩,而非為劉邦著想。在鴻門宴中看穿項莊舞劍的目的,挺身“合舞”以護劉邦,看似以救劉邦為目的,而其實質也是為張良之故。劉邦死,則張良也休也。故項伯就“義”而言,令人可敬可佩;但就“忠”而言,不敢苟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倫納德直接退場被勸返,韋德未與其交換球衣,反而選擇一位無名小輩,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