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月30日,一位小朋友的簡歷火爆網路,從簡歷來看,小朋友的父母都非常厲害,在高薪行業的頭部國際公司做高管。簡歷中,5歲的小盆友是復(旦)二代,識字量達1500字,年閱讀500本中英文書,還具有豐富的愛好,小小年紀就去過多個國家和城市…… 這不禁讓網友直呼:“這家庭教育簡直逆天了”,對此你怎麼看?
1
回覆列表
  • 1 # 指尖教育帝國

    這則簡歷是一個5歲小朋友的父母為其申請就讀國院學校而製作的完整片簡歷,簡歷中顯示,孩子從3歲之前已經開始讀書學習,而且雙語進行,目前已識字1500以上,年閱讀500本中英文書,且愛好廣泛,遊覽過多個國家和城市,人們看了這份簡歷,不僅為這種“逆天式的家庭教育”所震驚和折服。部分簡歷如下圖所示:

    說實話,在沒看見這份簡歷之前,我總覺得自已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並沒有多大的差距,而看了這份簡歷後,我實在無法淡定了,一種恐慌感瞬間襲上心頭。原來,底層人民家庭的孩子跟中產階級及以上家庭的孩子相差的不僅是一代,有可能會越落越遠。

    我一直認為,一個家庭的興衰絕不是一代人的努力,靠的是好幾代的努力,下一代的攀爬的臺階就是上一代打下的江山。就像題主提到的這個孩子,其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目前都在高薪行業做高管,這也是之所以能給孩子這樣強有力的早期教育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但就教育經費而言,試問普遍家庭如何能提供如此強大的經濟後盾?

    曾經有人說,如今的社會是教育的競爭,細想起來還真是這樣,上至富貴人家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為孩子的教育而殫精竭慮、使勁投資,同一座城市,一座好的學區房竟然可以賣上天價,依然供不應手,而教學環境不好的房子卻怎麼也賣不上價錢。再看看那些富人們,如明星的孩子,一個月的學費動輒幾十萬,在普通人還在討論早教是不是越早越好時,而有錢人的孩子早已在早教的路上大踏步的前進了。到頭來,人們才認識到,並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有錢沒錢的問題,如果家庭經濟足夠雄厚,相信有識之士都會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及早開發孩子的智力,進行早期教育一定是有利於孩子的智力開發的。

    而且早教有利於開發孩子智力的論斷早已被國內外專家所肯定,比如孩子3歲前是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過了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基本成型,後期干預效果就不如3歲前受益大了。無可厚非,良好科學早教對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真實有效絕不是一句謊言。不知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 2 # 甜甜圈伐木累

    教育焦慮,這個詞一直都在,近兩年卻特別明顯,前年大火的天價學區房,上半年同樣熱議的神童簡歷,無一不壓榨著家長脆弱的神經。

    勞什子比賽的海選入圍也算是孩子能力的證明,旅行鋼琴圍棋英語,表面上寫是孩子的能力興趣經歷,實際上是一場家庭實力的大比拼。雞娃還不如栽培自己,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豈不是更有效果嗎?

    再多說一句,“牛娃簡歷”與其說是孩子的自身能力,不如說是家長的包裝能力,既要不露聲色地誇孩子,還要突出家長對孩子的重視配合培養。家長寫作水平的差距,也就直接導致了牛娃簡歷與普通簡歷的差別。

  • 3 # 老男人就是我

    再怎麼樣逆天

    都是家長弄出來

    如果大事宣傳

    家長應該收到效應

    現在家長已經當孩子是一個商品

  • 4 # 銀花育兒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其家庭教育觀:多嘗試,追求過程;少考試,淡化結果—-精彩的過程終能帶來豐碩的成果。而從小朋友的身上,我們沒有看到父母多急功近利,也沒有填鴨式的讓孩子學文化知識,而是父母的用心。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因為人出生到6歲前的智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而是成長過程中對大腦皮層的刺激,刺激的越多,孩子的神經元連線越多,孩子也會越聰明。比如《卡爾.威特的教育》裡,老卡爾.威特對孩子的教育裡,就有很多讓人借鑑的地方。在早期教育過程中,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符合孩子的發展潛力,才能讓孩子更優秀,所以不管早晚,孩子喜歡,願意去接受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這個孩子的父母都是社會精英,對孩子的養育也特別用心,尤其是給孩子一個理念:讓孩子在過程中享受。父母最瞭解孩子,因材施教,才能幫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這個5歲孩子簡歷,感到巨大震撼的同時,我們也要看看父母與父母的差距。差距不是一天鑄就的,羨慕嫉妒恨都沒什麼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比較,多一些肯定;少玩手機遊戲,多學習提高自己。哪怕不能帶孩子出國、各大城市去旅行,那陪孩子多讀幾本書,讓孩子喜歡閱讀也是好的!

  • 5 # 元寶爸爸聊育兒

    這個事情這幾天炒的挺火的,很多人的觀點會要麼羨慕嫉妒恨,要麼覺得家長這樣過度的包裝和教育孩子會有拔苗助長的嫌疑,爭議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家庭和環境,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孩子教育的親歷者和教育觀察者,對於這個事情,談一下我的看法。

    孩子的智力發展,越早入手,效果越好

    還在在成長髮育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敏感期,比如語言、自我意識、空間、規則、邏輯思維等幾十個敏感期,在敏感期的兒童,如果能夠得到有效的針對性訓練,將有助於孩子大大提升對應的能力和天賦。而這些敏感期,大多集中在0-6歲階段,7歲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敏感期可言了。也就是說,在學齡前的階段,孩子的天賦、能力、智力、情商等等呢你,都將基本定型,後面能夠影響孩子未來發展高度的,只有勤奮這一個影響因素了。

    所以,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是要越早干預,效果越好的。

    我是一個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忠實信徒和實踐者,從我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發展,有先天遺傳性格特性的因素,更有後天環境和針對性訓練的影響,給孩子創造合適的成長、學習環境,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放開自我、成就自我。

    有條件的家庭,從來都不會吝惜對孩子的投入,你做不到,只是因為窮

    現代社會的家庭,基本上都重視孩子的教育投入,不管是花錢還是花時間陪伴,只要有條件,家長都會盡力而為,目的無他,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能夠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成就自我,脫穎而出,退一萬步來說,至少不要成為父母的累贅吧。

    為了這個目標,絕大多數家庭都捨得花重金讓孩子上更好的幼兒園、早教、興趣班,請家教,學英語,畢竟,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你不屑於這樣做,或者覺得沒必要為孩子這麼投入,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僅僅因為你的窮,限制了你的行動力。因為窮,所以要努力工作掙錢餬口,沒時間沒精力更沒有心思陪伴孩子,也沒辦法拿出更多的錢投入到孩子身上,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高知家庭,更懂得幼兒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

    高知、高智、高職的人,都是透過激烈的競爭脫穎而出的,他們深刻的懂得知識改變命運、成就自我的巨大能量,也更加具有對自我、對家庭、對孩子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驅使著他們更用心的對待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培養孩子綜合能力上面,在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上,更加捨得。

    此外,他們更懂得,贏在起跑線、持續領先、拉大差距的意義,這種意義,將帶給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笑傲職場和圈子的資本和能力。

    人生是一場長跑,雖然每個人都能到達終點,但是隻有那些跑的很穩定,耐力好,技術紮實,後勁十足,爆發力強的人,才能贏得名次和獎盃。

    優秀的家庭,會讓孩子飛的更高,一代代的傳承,拉開和普通家庭差距,形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任何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崛起,不是一個人、一兩代人的努力所導致的,一定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共同努力、積累的結果,每一代人都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爬更高的高度,達到常人、普通家庭所不能企及的位置,這才是和普通家庭之間的差距鴻溝。

    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名人、貴族為什麼條件那麼優越,能力那麼出眾,我們又何曾想過,他們的家庭、家族,帶給了他們多少厚積薄發的能量呢?

    國際學校,看重的就是家庭的條件,經濟實力、父母的能力,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礎

    國際學校,本來定位就是培養優秀、卓越的人才,不僅僅看重孩子的潛力、能力,同時也會看重孩子的家庭環境、父母的素質教養、家庭綜合能力,因為,做教育的人都深深的懂得,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如果你只是一個暴發戶,家裡有錢,卻不懂得培養孩子,營造家庭學習氛圍,你試著把孩子送去這種學校看看?

    就拿英國的伊頓公學,作為一個培養貴族、精英的學校,看的就是學生和學生家庭的財力和才學,普通家庭的孩子,幾乎不用想了。

    優秀的學校,對孩子也是有選擇的。

    我舉一個不是特別合適的例子,我們家元寶現在上的是蒙臺梭利的私立幼兒園,同一個班上有一個孩子入園以後一直有攻擊他人、不遵守規則、不服從管教的問題,很長時間都沒有改觀,透過和家長的溝通,發現家庭教育的環境不好,嬌慣、縱容孩子,導致幼兒園的傳遞的規則沒法保持一致性,經過和家長溝通後,也難以出現改觀,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的成長,老師已經私下勸說家長給孩子轉園了。

    孩子的教育,需要量力而行

    每個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制於家庭環境、父母的能力水平的,這裡麵包括父母是否喜歡閱讀,在家裡是否遵守各種規則,對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否起到了正面幫忙的作用,是否給孩子足夠高質量的陪伴,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財力給孩子提供高質量教育的資源,所有這些,都被父母的能力所決定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努力的,但更要客觀的看待現實,量力而行。如果一味的參照更優秀的家庭的做法,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會讓你苦不堪言、得不償失。

    簡歷是否花哨,投入是否有必要,人生會告訴你答案

    這份簡歷,和其他類似的簡歷,不管真實也好,有水分也好,對孩子的壓力太大也好,還是父母的期望太高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來,人生還是一個漫長的長跑,要經歷很多節點和挫折,也會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和喜悅,但是,要想跑完這段旅程,健全的心智和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而最終的結果會是怎麼樣,人生會告訴你答案。

  • 6 # 月亮姐姐Nancy

    有一句話耳熟能詳:“人生贏家,出生何止是贏在了人生起跑線上,直接就是終點了!”家庭的教育環境決定一切,記住,不僅僅是生活條件環境,而是教育培養環境。因為這個孩子有優秀的父母、有優越的家庭、有優質的資源,更有優於常人的成長空間,所以,這樣的簡歷是水到渠成的。一個普通家庭或文化層次的父母,付出十倍的努力也不會可能達到。開啟眼界,造就天才不是夢。這個5歲小朋友去過多個國家和城市旅遊、看英文書、豐富的愛好、、這些經歷的目的就是開啟孩子的眼界。很多家長掉進了”早教“的坑中,想法是對的,但是方法不對,所以,有些孩子越教越差,有些孩子越教越優秀。早期教育不是越早越好的,這必須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趕鴨子上架,吃虧的永遠是鴨子。有的孩子是玩出了名堂,有的孩子是學出了名堂,拋開父母基因的先天遺傳因素,同樣的教育環境,換個孩子也不一定會有這樣的“成績”。所以,不必驚呼這樣的家庭教育如何逆天,正如一根繩子,你用它綁白菜,它就是白菜的價格,你用它綁螃蟹,它就是螃蟹的價格。當教育同時面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的時候,本身它就具有不公平性,不是教育本身的“不公平”,而是教育的結果。如果想改變,你就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改變。不是每個人都能含著金湯勺出生的。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吃不著葡萄就喊酸的人很多,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逆天”的話,那麼,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具備這樣的“實力”。

  • 7 # 一涵微課

    對於簡單的問題沒必要複雜對待,學前教育是否越早開展因人而異,每個家長的精力和孩子的接收能力是不同的,開展的早並不一定能夠教育的好,很可能是個高智商低情商的人。而對於學習的規劃是越早越好這點贊同。5歲小朋友做出如此精彩的PPT少不了父母的指點,而且這樣的PPT有炫耀之嫌,既然讀過那麼多書,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和消化呢。自己的人生價值又在哪裡呢?處於成長時期的孩子適合學習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而不是超前教育把大人的這一套學會。偏重於攀登社會階層的行為沒有錯,關鍵你是否是孩子的伯樂,你對孩子的認識有多少?如果不是那匹千里馬,非得按照千里馬的標準來,就會得不償失!

  • 8 # 沐依蘿

    哈嘍!寶媽沐沐來為你解疑答惑咯!

    最近,一份網傳的5歲小朋友的簡歷賺足了家長們的眼球:一個5歲的孩子,英語繪本的年閱讀量達到500本,認識漢字1500多個,他所涉獵的有文史、藝術、數理和運動,文史一般是聽故事、讀書,每週寫3篇英語日記,藝術是學習鋼琴、舞蹈和塗鴉,數理是玩思維遊戲,做思維書,運動是下圍棋、踢足球和游泳,想想自己“放羊”似的童年,這才明白差距是這麼出來的,這個五歲孩子在做的很多事情,985畢業的大學生都做不到。(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但很多家長在表示為自己的孩子憂慮的同時,又要質疑了,“被安排”的這麼滿滿當當的童年,孩子真的會快樂嗎?難道童年不是在抓抓蜻蜓、玩玩沙子以及玩具和遊戲當中度過的嗎?

    話是這麼說,但是有的孩子,因為接觸得多,眼界也與同齡的孩子不同,他們的快樂,來自於對世界的不斷認知和挑戰,他/她會的越多,反而會感覺到一種充實的快樂。

    不過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

    希望這個五歲的孩子,是屬於這一類的吧!

  • 9 # 蓬萊安兒

    拔苗助長肯定不好。

    最好的是因地制宜。

    孩子自己要求學的,認真學的,家長支援。

    如果只是家長逼出來的,不一定好的。

  • 10 # 少數派小報告

    這個事情最近挺火的,我們復旦校友間也在傳閱。雖說傳播焦慮沒什麼意義,但是梳理其中折射的問題,可供現在和未來的家長參考一下。

    大家首先必需看到改革開放初期那種知識改變命運或者寒門出貴子的時代已經過去。教育普及的結果不是讓更多平民子弟得以上升到權貴富裕階層,而是門檻的不斷提高和通道的不斷收窄。只要經濟發展的模式不變,金字塔型社會結構依然,階級固化下上升的總體名額就很有限。

    瞭解此節就會明白升學競爭會是全方位的。有人覺得這5歲孩子的成績很驚人,但在作為教育發達地區的上海,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拿英語為例,很多學齡前孩子都會開始讀英語繪本和分級讀物,這些書也不厚,平時一天讀一本,假期一天讀幾本,長期下去,到進小學時讀過幾百本也不稀罕。至於各種課外活動和證書,更是幼升小的標配,相比之下,學習成績優秀已經變成最基本的要求。沒有額外的付出和成果,孩子在升學的路上會越來越艱難。

    像後續深度貼指出的,家長背景其實在上海只能算作普通,他們為了孩子能上個好些的小學也是蠻拼的(孩子媽甚至動用公司資源幫孩子寫文案做資料)。或許家長明白孩子在上海這樣精英和資源匯聚的地方將面臨的挑戰,所以才提前加碼,試圖透過數量積累轉化成質量上的優勢。說白了還是那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配置的自然是精英選拔教育,頂尖孩子成為社會重要部門的儲備人才,各級被淘汰的按照其達到的高度流入金字塔的各個階層,所以公立教育是個標配的篩選機制。至於私立教育以及再外圍的培訓教育,是教育市場化的產物,可以算是拔高式培訓,透過提供額外強化的訓練,使學生有機會達到更高層級參與選拔。因為私立教育的出現,原本的選拔標準會自然提高,長期下去,必然會產生私立教育比公立教育更有效的印象。於是,不願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和加碼加量的私立教育一拍即合就是個自然的事情。

    然而私立教育是要花錢的。雖然中華民族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因為大家普遍心中有與金字塔型社會結構匹配的等級觀念),家長會為了孩子教育付出,但是面對水漲船高,家長始終要有投入產出的觀念。

    首先要認真定期評估孩子。孩子學齡前教育要解決的是發現孩子興趣與特長,這才是關係到孩子終生的大事。個人並不反對讓孩子參加各種早教課目,但目的決不是為了盲目跟風,而是透過這些活動更好地觀察孩子瞭解孩子。早教活動過程中,還必須仔細分辨加碼加量的干擾因素,必須判斷孩子的超常進步是否因為加量訓練,孩子的自我驅動是否因為表揚而滿足虛榮心。原則上適度有益過量有害(這個話題很大,此地就不展開了)。

    到了學齡教育,無論是選擇公立還是私立,都必須發展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如果方向明確,可以儘早持續投入;如果不明確,也要繼續努力或者確定孩子相對擅長的領域投入時間和精力。至於投入多少,以家庭的能力而定。對於沒有背景家世的孩子,有一技之長是個進退兩便的差異化競爭策略。如果學校學業優秀,那麼能為更高層次的選拔增加籌碼;反之也可以順利過渡到職業發展,以保衣食無憂。

    這樣操作並不一定要有大量金錢,但父母的時間投入往往是必須的。與其將銀子交給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將養育交給父母或者保姆,不如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有條件的話,父母言傳身教會比盲目花錢有效的多。

    雖然各級選拔機制都是拼總分,但是活在社會靠的是特長。個人以為,某人在某個領域的競爭值大約可以表達為效率與時間的乘積。有特長的人對普通人,無論是效率和時間累積上都有優勢,必然勝出。同樣特長的人之間,效率更高,時間更多才能勝出。兩者都高,最終成為翹楚。因此,儘早發現特長和堅續投入至關重要。再往前推,找到自己的興趣,建立起高效的學習方式比什麼都重要。

    以本人四十多年的人生經驗看,一個有方向和會努力的人,前途永遠比庸庸碌碌,一無所長的人要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一開始為何想殺掉前來投奔的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