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老百姓65968479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大清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透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從而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劃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上北韓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駐北京大使館,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援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 2 # 對你好丶會上癮

    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總結洋務運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張。他們希望透過變法的道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君主立憲。

    戊戌變法運動具有鮮明的愛國性質。它是一場試圖透過改革來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極大地激發了華人民的愛國熱情。

  • 3 # 稗官說史

    這次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同時,為之後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這份思想基礎就是它的成就,而最大的成就應該就是,讓進步人士認識到了清政府已經真的無藥可救了。變法不成,只有革命!

  • 4 # 越山青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

  • 5 # 木家三少

    戊戌變法雖然時間短,但為後面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具有進步意義。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蓬勃興起,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派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

    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

  • 6 # 史肆說

    戊戌變法的過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贅述,直接回答問題:

    從當時變法的程序來看,維新派的改革方向比較全面,號稱“大改”、“全改”,實際上變法內容確實基本包括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文教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政治改革。但其最根本的封建專制制度並沒有得到改善,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並不在光緒皇帝手中,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囚,一眾維新人士被守舊派打壓、追殺,死傷無數,雖然只有短短的100多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戊戌變法的影響力依舊存在,近代中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戊戌變法的成就:1、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辛丑條約》簽訂之後,頑固派也意識到中國確實應該變一變了,慈禧下令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治,派使臣出國考察等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變革舉措,其中一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當初變法的內容。

    2、加劇了階級矛盾,促進了近代中國的革命程序。戊戌變法失敗,讓很多支援變法的知識分子轉變了思路,他們開始意識到守舊的封建制度只能拖累中國,於是這些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就就轉向了支援革命的道路。

    3、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戊戌變法之後,近代中國掀起了一陣陣變革風潮,思想文化方面也不例外。首先變法理論深入民心,支援改變的人越來越多;其次,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最重要的,華人救亡圖存的慾望越來越強,國內掀起了一波波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不少年輕人出國留學,引進新的思想學說。

    總之,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戊戌變法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其影響意義深遠,為中國革命的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 7 # 夏綠

    一、戊戌維新在政治上要求改變封建專制君主制度,建立近代的君主立憲國家。

    二、戊戌維新的貢獻還在於經濟上倡導民營企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三、廢除八股文,改革科舉制,實行近代教育制度。

  • 8 # 狍裡狍氣

    戊戌變法雖然只持續了103天,但還是對中國注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貢獻也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戊戌變法在政治上要求改變封建專政制度,建立近代的君主立憲國家

    維新派的先進之處,在於認識到器物層面的某些改變根本無法挽救中國,必須從根本制度上進行改革,把傳統的封建專制農業國,改變為近代君主立憲的工業國。所以他們主張要“大變”、“速變”、“全變”,大大突破了洋務派認可的變革範圍。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皇帝君臨萬民,獨攬一切,權力不容分割,不受制約,排斥了人民大眾參政議政的權利,是造成不公正、不平等以及暴政、動亂、腐敗的根源。因此,維新派強烈要求改變專制制度,他們借用法國啟蒙思想將盧梭的“民約論”思想,譚嗣同就尖銳指出:

      “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是共舉一民為君……夫曰共舉之,則先有民而後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豈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舉之,則必可共廢之。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

      這種言論在當時是十分大膽而新穎的,而且他們盡情揭露了君主制度下的悲慘現實,直斥清朝的統治“如黑暗地獄,直無一法一政足備記錄,徒滋人憤懣而已”。

      儘管維新派的主張客觀上只能為新興的中國資產階級分享政權開闢道路,以當時的情況而言,並不能真正挽救中國。但維新派力爭制約君主權力,擺脫專制主義的束縛,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只有人們不相信君權的神聖,從專制皇權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繼續前進。所以,戊戌時代這一思想解放為許多知識分子的進一步革命化創造了條件。

    二、戊戌變法在經濟上倡導民營企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工廠、礦山、鐵路等近代企業,但數量較少,而且大多是官辦、官督商辦、官商聯合,民營企業則得不到保護。

      戊戌變法實行的第一天,光緒帝就下諭各省設立商務局。這是御史王鵬運提出的意見,“請於各省會設立商務局,由各商公舉殷實穩健,素有聲望之紳商,派充局董,駐局辦事”。不久,光緒兩次諭令劉坤一、張之洞在上海、漢口試辦商務局,創立商會。

      不僅如此,光緒帝在上諭中還鼓勵士民著作新書,創行新法,製作武器,准許專利,甚至民間還可以興造槍炮各廠。連槍炮廠都允許民間設立,其他民營企業就更不在話下了。

      後來光緒帝又在北京設立農工商局,命各省設分局“分別製造,以擴利權,而資民用”。這一系列保護和鼓勵民間工商業的諭旨,雖由於守舊派的阻撓拖延大多未能實現,但民營企業的合法地位已不可動搖,對於私人創辦工商業起到了重大的鼓舞作用。

      因此戊戌變法以後,中國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近代企業,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作多達80%以上。而戊戌前後三年中(1897-1899)中國創辦的廠礦54個,資本額621萬元,其中商辦佔70%,民間企業已成工商業的主流。

    三、戊戌變法還廢除了八股文,改革了科舉制,倡導學習西方,實行近代教育和文化制度。

    維新派十分重視人才的教育,康有為強調:“欲任天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急於教育。”梁啟超認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

      科舉制和八股文是禁錮心智、脫離現實的典型。知識分子只去讀古代的儒家經典,按固定的格式寫文章,就可得到高官厚祿。維新派對此作了猛烈抨擊。嚴復說:“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蓄。”變法期間,類似這樣的抨擊科舉八股的尖銳言論比比皆是。

      維新派在反對科舉八股的同時,又提出講求西學,學以致用的主張。他們在教育文化方面,一是主張開辦新式學堂,光緒帝在“明定國是”詔中特別提出“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並令各地籌設大中小學堂和各類專業學堂。

      二是科舉不用八股文,改試策論。“嗣後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效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劣為高下”,同時開設經濟特科。

      三是鼓勵創辦報紙,諭改《時務報》為官報,派康有為辦其事。“各報體例,自應以臚陳利弊、開廣見聞為主,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此外還鼓勵譯書,選派出國留學生,許士民上書言事,開放輿論。

      在朝廷的大力倡導下,社會風氣日新,學堂、報館、學會紛紛創立,如雨後春筍,一發而不可遏制。戊戌維新後七年,延續了一千數百年的科舉取士制度終於被廢除,近代教育制度取代了傳統的封建教育,報刊等大眾媒介也日益普及。

    戊戌變法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上動搖或部分改變了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為中國近代化開闢了道路。但同時也要看到維新派自身難以克服的侷限性。

    維新派力量薄弱,新舊勢力對比很懸殊,守舊派力量強大,康、梁等在維新運動中表現的幼稚、脆弱、動搖、衝動、盲目樂觀,又缺乏遠大的規劃,切實的行動。很多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他們想不到去做,或者不能做,不願意做。

    光緒帝百日維新所下的新政詔諭,守舊派不執行,不辦理,推諉拖延。而他們對維新派人士則忌恨怨妒,公開為敵,勢如水火。故慈禧太后一聲令下,光緒帝便束手就擒,六君子坐待誅戮,變法維新的大廈,突然傾倒,土崩瓦解。因此,戊戌變法的失敗悲劇有其深刻的根源,也是歷史的必然。

  • 9 # 老豬的碎碎念

    1889年慈禧艱難的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歸政於光緒,自己退隱頤和園頤養天年。光緒終於獲取了部分皇帝的權力,但最終的軍政大權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但光緒想改革,想透過自己的力量中興大清,像他的祖先康熙皇帝學習。

    終於到了1898年,光緒的羽翼稍稍有些硬朗的時候,在康有為和梁啟超維新派的鼓動下,光緒皇帝決心開始改革,這便是日後知名的“戊戌變法”,在變法的短短百餘天的時間內,光緒皇帝連連發布上諭,號稱全國效仿西方先進之文明和先進之科學,改革大清朝廷冗餘的機構,改組人事,裁撤那些尸位素餐的無能官員,給那些有著真知識,真想法的有識之士委以重任,並且在教育上開辦新式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招收各種新式的人才為大學堂學生,培養他們以供國用,在輿論上解封言論,使得民眾可以暢所欲言,並且廢除千百年來的迂腐的科舉八股文,舉辦新科開科舉仕,在軍事上,開始組建新式的大清海軍,和大清新式陸軍,並且聘用外籍人士做為教官編練新軍,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等等措施。

    由於這些激進的措施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下達的,很多政令都沒有得到完全的貫徹和實施,在加上很多的新政對於滿清勳貴等老派勢力是一個巨大的壓制,所以他們明裡暗裡的都不支援變法,他們這些貴族和官僚甚至聚集起來,形成小組織竭力反對變法。到了變法後期,矛盾升級,直接爆發了維新派說服袁世凱圍園殺後事件,這一下激怒了慈禧,他們聯合起來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於中南海瀛臺,並且把戊戌六君子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康有為等人倉皇出逃,戊戌變法失敗。

    不管怎麼說,這次變法還是有很強的進步意義,為十三年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基礎。它開始喚醒了愚昧的華人。

  • 10 # 頭上朗月

    其一,“戊戌變法”可追溯於1898年清光緒年間,是舉人出身的康有為,梁啟超為策劃者發起的,史稱“康梁”,他們在封建專制社會里具有獨特的眼光,即深受當時西方新思潮的薰陶影響,其出發點還是維護鞏固一統皇權的江山社稷,主要就當時清代閉關鎖國的現狀,針對本朝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外交等多個層面提出變革的一系列建議,這些變法條目有著細緻的措施,縝密的論證,一旦付諸實施肯定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二,正因為這些維新“奇招”體現的民權思想觸動了清朝最核心的利益,尤其垂簾聽政的實際“當家人”慈禧太后雖表面贊成此次改良,但是,她作壁上觀,揣摩動向,發現超出她預想的尺度,便立即予以必要的干預;而光緒帝顯然高估了自身的特權和威望,他藉助於維新力量打壓“太后派”不成,危機時又誤託了大奸似忠的袁世凱,結果被西太后幽禁於瀛臺;而康廣仁,譚嗣同等六位變法人士旋即遇害,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只進行了103天即告夭折;其三,“百日維新”儘管很短暫,但是,如戊戌義士譚嗣同殉難時所言:“觀世界各國變法無不流血,中國變法之流血,請從今日始”;其以維新先驅的鮮血喚醒億萬華人的行為感天動地;事實上,一大批先進的炎黃子孫就是從中汲取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和精神力量;使以後挽救中國命運的變革行動變得更加富有智慧也更為徹底;不是嗎?武昌起義就是最好的例證,它充分的表明:一代華人正前進在正確的道路上;以上僅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會去KTV嗎?能推薦幾首好聽的歌?